-
1 # CR136773386
-
2 # 清君獨家精品
隨著接下來4個多小時的手術以及12個小時的跨國遷徙,這位胰腺癌患者的離世變得非同尋常。
她是中國兩岸三地首位參與人體冷凍儲存的人士。接受冷凍手術的十幾天後,杜虹的身體被妥善地送抵美國洛杉磯機場。隨後工作人員驅車數小時將她送至亞利桑那州斯科茨代爾的Alcor(全球最大的冷凍人體研究機構之一)總部,她經過灌流處理的頭部被分離儲存在裝有-196℃液氮的杜瓦瓶中。此後,工作人員將按期新增液氮,確保頭部的長期儲存。
“沒有誰能夠保證50年就會立刻復活”
人們開始尋找一個能夠解決“死而復活”的答案,或者以現有的醫學技術做出判定,試圖揭發出一場騙局。
然而,作為參與此次人體冷凍儲存的志願者研究者之一,中國農業科學院動物基因工程在讀博士魏景亮坦承:“以現有的技術不可能保證完全沒有傷害的凍存,也無法保證未來技術一定能夠復活”。
上述風險在Alcor的合同裡也均有提及,對於前往志願參與人體凍存的客戶,Alcor的合同裡並不避諱可能存在的問題。
魏景亮說:“50年是一個虛指,是科學家對未來技術的樂觀估計,但並沒有誰能夠保證50年就會立刻復活。當然,也不意味著凍存只有50年期限,相反,Alcor的承諾是永久。”
但儘管如此,志願者們都認為,目前的凍存技術已儘可能將對大腦及神經組織造成的傷害一再降低。
在杜虹被宣佈離世後,為防止血液凝固,來自美國的醫生在3分鐘內向她體內注射了抗凝劑等藥物,並用特製裝置按壓心臟,保證血液繼續迴圈。
隨後,杜虹的遺體被轉移到手術地點,長達4個小時的手術開始了。
“真正開始有變化是在手術開始後的2到3小時,這是一個灌流的過程。”魏景亮說。
由於人體細胞中含有大量水分,冰凍過程中水份會凝固形成冰晶,從而對細胞組織造成傷害。因此,這裡所採取的是冰點更低、不容易結晶的保護液。據趙磊介紹,這種用於冷凍儲存的保護液含有十幾種化學成分配比,是Alcor從一家研究低溫儲存器官的公司購買,配方自2001年開始使用。趙磊是一位IT人士,他之前幾年一直在蒐集人體冷凍的資料,進行了相關研究和翻譯整理 。
“有很多相關的研究文獻能夠證明它的保護效果”,Alcor的官網如是說。
同時,魏景亮告訴介面新聞記者,灌流採取的是梯度的策略,即在保護液進入血管後,逐步增加保護液在血液中的濃度,而相應地,溫度也在逐步降低。“整個過程平緩度過水的冰點,在毛細血管執行時,保護劑會滲透進細胞內和組織液裡,相當於脫水的過程。”魏景亮稱,保護液替換水分之後,將起到最大的保護作用。
然而,由於地理條件的限制,手術結束後,杜虹的頭部並不能在第一時間內儲存進液氮中。因此,在被運輸出境之前,她被儲存在-60℃的乾冰中十餘天,工作人員每天都會在其中增加乾冰維持溫度。
“當然,效果肯定比直接進行液氮冷凍差一些,但是造成的影響目前很難量化”,魏景亮如是稱。
杜虹的女兒似乎也能夠接受充滿風險和未知數的未來,澎湃新聞曾轉述她對母親的告白:“預言有可能落空,實驗也可能失敗。”
然而,她又補充道:“但總還有希望不是嗎?”
“我們所做的用兩個字概括:希望”
在關於人體冷凍的質疑中,有來自醫學界的質疑,也有對法律和倫理的質疑。
人們開始就如何將頭部儲存50年甚至更久,如何解凍大腦,如何啟用凍存的神經組織進行發問。
在給出答覆前,趙磊說:“我們低估了未來技術發展的速度,總以為它是線性增長,而非指數增長。”
魏景亮也持同樣的觀點,他說:“200多年來,我們的科學技術從近乎原始的狀態下開始發展到今天,而在未來,這種發展速度還將加快,呈爆炸式增長。”
面對關於儲存期限的質疑時,魏景亮迴應稱,現有的儲存期限,諸如對臍帶血的18年儲存期限的說法,前提是18年後可以解凍並直接使用,但是以現在的技術水平,為了確保使用,從而會在年份上做出預判性的降低。然而關於人體凍存並沒有期限,相關的技術和材料也一直處於發展階段。
在面對如何解凍大腦和啟用凍存神經組織的疑問時,魏景亮迴應稱,解凍並激活大腦的主要目的就是提取資訊,在當今的技術條件下,科學家也能夠採取DNA鑑定等方式從木乃伊甚至古代儲存不那麼完好的遺體上提取大量資訊。而對大腦的解凍和啟用的工程,也相當於從儲存的下來東西中提取足夠的資訊以還原這個人,而資訊中最關鍵的“不只是基因,還有人的記憶和情感”。
《新京報》引用天壇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賈旺的觀點表示,凍存的神經組織即使恢復了活性,能否移植到另外一個身體上去,併產生新的生命,還要跨過脊髓連結,中樞神經再生等多重艱鉅的挑戰。
對此,魏景亮迴應稱:“如果未來的技術能夠解凍並激活大腦中的神經組織,那麼其他問題,無論是克隆一個身體,或者培養一個身體,也不用再擔心了。”
除了從科學角度的質疑外,還有一些人從法律或者倫理出發提出疑問。
在網路論壇裡,一個網友提出這樣的疑問:“這些接受冷凍的人,他們的子孫後代願意負擔他們‘復活’的經費嗎?他們願意接納這些未曾謀面的先祖嗎?”
"復甦’的冷凍者不會給任何人帶來負擔。”趙磊和魏景亮都重點強調說。
“Alcor拿出一半的資金進行保守投資,即使它倒閉,依然有第三方信託機構來運營,以儲存冷凍者,而這些資金也包括復活冷凍者的費用”,趙磊說。
此外,魏景亮介紹稱,Alcor的設想是在未來建立一個冷凍人的社群,這些冷凍人不會在日後成為子孫後代的包袱,他們將作為獨立的人類個體存在和生活。
此外,關於人們所擔憂會出現諸如道德倫理的問題,趙磊和魏景亮都轉述了“人體冷凍之父”羅伯特·艾廷格的觀念:立足於現在的技術和觀念去預測未來的情況“實在不靠譜”。
早在幾十年前,艾廷格就對諸多問題進行思考,比如在未來,當人們都長生不死,在有限的地球資源中如何生存,對此,艾廷格的策略是可以透過協商,輪流不時地將自己冷凍一段時間,然後復活,就能平等而且長久地享用地球資源。此外,還有關於“如何確保未來的人能幫助冷凍人復活”等諸多問題,艾廷格的基本思路基本不變,即在未來,科技能夠大幅延長人類壽命,人們對生命的理解更加深入,文明進入更高的層次,現有的社會結構、法律、倫理觀點、意識形態和道德觀也都會發生很多改變。
魏景亮表示,包括Alcor從事這門技術的工作人員,身先士卒的杜虹,以及他和趙磊等人,他們所做的一切努力用兩個字概括,即“希望”。
“科學是一個試錯的過程,沒有人投身其中,去推動發展,永遠也不會有進步。”
"對死亡的判定是隨著技術發展而變化的”
那些經醫生宣佈死亡後,從而接受凍存手術的冷凍者,媒體會用“遺體”來形容存放在冷凍人體機構中的他們。
然而,不管是趙磊、魏景亮,抑或是冷凍人體機構的工作人員,他們並不會採用這種稱呼,他們稱之為冷凍者或者病人。
對此,魏景亮解釋稱,一方面,是因為大家都秉承了一個信念,這些人只是患了一種叫做‘死亡’的病,然而,在未來的某一天,這種疾病也許能夠被治癒,他們還可以復甦,“這是我們做一切事情的基礎”。
另一方面,在他們看來,死亡的判定不是一個節點,而是一個逐步降解和凋亡的過程。
趙磊稱,生與死是一個逐步降解和凋亡的過程,而不是開和關的概念,但目前人類對於死亡的判定是取決於技術的發展。他說,“早些年,如果一個病人心臟停跳後,就會宣佈他死亡,然而到現在,一個病人心臟停跳後我們還會採取各種方式試圖搶救,還有可能成功救活。”
同樣,在Alcor等人體冷凍機構的判斷中,心臟的停跳並不意味著死亡,而儲存在大腦中的資訊的死亡,才意味著死亡。趙磊就此做出進一步解釋,儲存在大腦的記憶和情感,尤其是長期記憶是存在於大腦的物理結構中,而一旦這些結構沒有及時被良好儲存,甚至遭到嚴重損害,那麼就會被認定死亡,採取施救或者凍存的意義不大。
趙磊介紹說,目前全球最大的兩家人體冷凍機構都在美國,一家是杜虹所聯絡的Alcor,另一家是CI,後者的創始人便是“人體冷凍之父”艾廷格,他在1964年出版了《永生的前景》一書,這被認為是人體冷凍儲存運動的開端。此外,在俄羅斯和英國也各有一家人體冷凍機構。
公開資料顯示,自1967年誕生首次人體冷凍案例後,1970年代第一批商業性人體冷凍服務公司開始營業,然而由於儲存成本十分昂貴,這些公司中的大部分在其後十年中紛紛關門。趙磊介紹稱,目前全球約有2000人與人體冷凍機構簽署相關法律和財務協議,他們往往透過人壽保險負擔相關費用;同時,已有200多位人士接受冷凍儲存。這些人員大多集中在美國。
而作為中國首位接受人體凍存的人士,在實施手術之前,杜虹的家人和志願者們就可能出現的法律風險也多方進行諮詢,而他們得到的反饋也多為“目前法律沒有明確針對性的規定”,按照法理學來說,“法無禁止”。
儘管如此,找到願意提供場地做手術的醫院和殯儀館卻十分不容易,他們最終找到了兩家醫院和殯儀館。然而,對於其中可能涉及的風險,一位不願具名的殯葬業人士稱,儘管國家沒有明文禁止,但如果從事類似手術,也許會承擔被有關部門追究的風險。
魏景亮也得到過類似的反饋,然而,在他看來,包括杜虹、杜虹家屬、志願者們以及人體冷凍機構的工作人員,他們所做的是出於自願,沒有傷害任何人,而且對科學發展有推動意義,因此,在他看來,“並不存在明顯的法律問題”。
趙磊稱,在中國,人體冷凍之所以還在小眾接納範圍,一方面是大眾的科學素養還不夠,另一方面,可能基於宗教而產生疑慮。
“但你知道嗎?杜阿姨的女兒信佛,她之前也因為這件事產生疑慮,後來她去詢問她常拜訪的那家寺院的大師父,師父告訴她:‘要相信科學,不要給自己留下遺憾’。”趙磊說。
-
3 # CC婭茜
目前冷凍儲存費用是相當昂貴的,不是每個人都能擔負得起的。目前,在那些大型機構進行全身冷凍的費用是15萬美元,僅將大腦冷凍也要花費8萬美元。那麼,有沒有更節省的方式呢?比如說自然冷凍什麼的,像加拿大那個女嬰一樣。
其實,把人體冷藏在“大自然的冰箱”裡,比如在兩極地區進行免費冷凍,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了,並且,它還是北美愛斯基摩人的葬俗。有的愛斯基摩老人患病後,不想再忍受痛苦,或者不願成為家庭的累贅時,就會對自己的後代說,自己年老睏倦,想要睡覺。於是,孩子們就會挖一個冰洞,讓父親躺進去,再用獸皮蓋好,最後用冰塊封住洞口。而且,五天之後,老人的孩子們還會在冰洞上方開一個小孔,以便父親的靈魂可以順利從孔中出來,升入天堂。
不過,雖然自然冷凍的方法可以冷藏屍體,但這種做法卻極大降低了冷凍人日後復生的機率,因為在自然冷凍的條件下,人體極有可能出現不可能修復的損傷。對於冰葬那些人來說,他們將永遠不可能復生。如果想要冷凍之後復甦,必需要滿足一定的冷凍條件,比如,整個人體最好在死後幾小時內迅速被冷凍,冷凍人體需要的時間越長,未來複蘇的難度就越大。加拿大女嬰在自然條件下冷凍後復甦,只能說是一個極其偶然的奇蹟,是氣溫驟降之後她被快速凍死,然後才能甦醒。我們不可能指望完全依靠不可預知的自然冷凍來最終幫人類實現生命逆轉。
冰凍過程會給機體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傷,這其中之一就來源於結冰。眾所周知,機體裡無論細胞外還是細胞內都含有大量水分,當這些水結成冰時,細胞外形成的銳利冰晶可能會刺傷細胞膜,而細胞內的水結冰後體積膨大,對細胞以及細胞內的DNA物質具有更大的威脅。另外,結冰還會使細胞脫水,將最終導致細胞死亡。因此,為了避免這種傷害,人工冷凍的第一步就是儘可能減少死者身體中的水分,灌入含有甘油等複雜成分的冷凍保護劑。這一過程大約需要4個小時,在此過程中,電腦會始終監控著溫度、流速、壓力等對冷凍可能造成影響的各個重要引數。然後,醫療小組的專家會利用乾冰給充滿冷凍保護劑的冰凍人快速降溫,使之降到零下130℃,最後再將其頭朝下放入零下196℃的液氮杜瓦瓶中,完成冷凍過程。
目前,世界上此類冷凍人已達幾百人。不過,這些人冷凍時的技術卻遠遠不夠完美。雖然人們已經盡力保證冷凍人的各個器官不受損傷,但可能還是有些冷凍人的器官受到了傷害。這是因為每個器官需要的完美冷凍溫度都不一樣,實際操作相當繁雜,即使冷凍的只有大腦,研究者依然不能保證它不受到一丁點兒傷害,因為大腦有很多不同區域,用於結凍的最佳藥劑也會千差萬別。就算利用當今世界最新的技術,完美冷凍仍然不太可能,更不要提20世紀70年代的冷凍技術了。
那麼,如果未來冷凍技術達到完美的標準,能讓人的每個器官都不受損害,他們能再次被成功喚醒,生龍活虎地活在未來世界麼?這也不好說。
正如在上述文章描述的,冷凍人是被儲存在零下100多攝氏度的環境下的,在這種環境下儲存,冷凍人的身體都會變得十分脆弱。當被加熱喚醒的時候,他們的身體會如同冰凍的玻璃杯子一樣發生斷裂。而且,大腦裡的一千億神經元對加熱和冷凍會更加敏感——重要的神經元即使傷了幾個也是會要命的。此外,冷凍當事人身體健康本來很差也是個棘手的問題。“化凍”的時候,機體自身條件是相當重要的,實驗中的那些動物,老鼠也好、小狗也罷,它們大多是在生命旺盛階段接受冰凍的,因此才能順順當當復活。而眾所周知,身體健康的人是不會去冷凍的,冷凍人大都是患有絕症或者是某種嚴重疾病的人,他們差勁的自身條件差將會使“化凍”難上加難,他們的身體能不能承受得起這頓折騰,真是很難說。如果真想復甦,只有等待未來新技術的突破了。
如果冷凍人有幸重新睜開雙眼,他們有多大的機率像正常人活下去呢?恐怕也不大,至少現在的世界裡依然是活不下去的。因為現在科學家並不知道如何對這些“復活人”進行有效的後期恢復,甚至哪些功能需要修復,他們也都不得而知。比起冷凍一個人,讓一個人復甦並能正常活下去的技術要求更高,成本也更加昂貴。而這些又得寄託在我們隊未來技術的期望上了。
如果未來複活技術真的有了突破性進展,冷凍人能夠復活並像正常人一樣生活,那我們又將面臨另一個問題了。會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冷凍-復活”的隊伍中來,未來人願意冷凍人復活嗎?未來的地球很可能忍受著人口爆炸、資源緊缺各種問題,那些人憑什麼原因讓一個技能和頭腦都早已過時,而且語言甚至可能都不通的人再次來到世界上?所以,無論怎麼看,冷凍人重生都不是太靠譜的事兒。
回覆列表
當有些身體在目前的醫學水平下無法續命時,就會利用人體冷凍技術把身體冷卻至零下196攝氏度,然後希望在未來醫學能治療的那一天再解凍復活。
人體冷凍技術基於一個理論:在冷凍期間大腦可以保留記憶和人格,並且未來有一天科學家將能夠成功地解凍並治癒身體。
目前全世界總共有四個人體冷凍儲存機構,三個在美國和一個在俄羅斯。
然而,事實上,目前科學家還沒有辦法復甦已經低溫冷凍的身體,雖然有些人相信這種技術將會在未來得到發展。
如何進行人體冷凍?
1)一旦希望被低溫冷凍的人死亡,就會馬上實施冷凍操作;
2)醫療團隊會先保持血液繼續在身體中流動,然後向身體注入化學物質並將其封裝在冰中;
3)在人體冷凍裝置中,身體中的血液被移除,並將器官儲存液注入血管作為替代,以防止在低溫冷凍時體內結冰;
4)然後將身體冷卻至零下130攝氏度;
5)最後,將身體放入零下196攝氏度的液氮容器中儲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