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金融鈔能力
-
2 # 登徒浪浪
政變應該是沒有默許的成分,但傳位李唐確是必然的選擇。
要說武則天傳位於李唐,就不得不說一下武曌的侄子—武承嗣。他這個人別的不行,排除異己、溜鬚拍馬樣樣精通。在武曌以天后身份臨朝後,為鞏固自己的勢力,將自己的侄子武承嗣也安排在了權力的中心。在他身居要職的期間,大力製造輿論,認為“武氏當有天下”。先是建議武則天“王其祖,立武氏七廟”。又是派人搞一塊好看點的石頭,刻上“聖母臨人,永昌帝業”,讓武則天以為是天授聖圖。
在製造輿論的同時,他不停的排除異己,誅殺唐李子孫。在準備的差不多了以後,就開始派手下不停的以“自古天子未有以異姓為嗣者”的理由勸說武則天立武承嗣為太子。就在武則天在侄子和兒子之間搖擺不定時,狄仁傑上來說:姑侄和母子哪一樣更親呢?立兒子當皇帝,可以配食太廟,承繼無窮;倘若立侄,則從沒聽說過侄兒做天子後,把姑母供奉在太廟裡的。”這讓武則天下定了決心,還是立自己的兒子保險一些。
也是從這個時候,廬陵王李哲開始迴歸朝堂,李家子孫處境慢慢好轉,武承嗣沒想到自己佈局多年,竟是這個結果,不久便鬱鬱而終。
但這時的武則天也僅是有這個想法,並沒有立即傳位的打算。她還想和自己的“二張”多享受一點餘生。然而殘酷的事實是,張易之、張昌宗兩兄弟已經得罪了太多人,而且他們手裡權力太大。李顯和朝堂老臣們知道,他們之間必須儘快做個了斷,除掉張氏兄弟刻不容緩!於是,李顯、李旦、太平公主這些李姓子孫在共同的大局下,便聯合起來發起了一場政變,當然,李顯是沒有這個魄力的,主要還是李唐老臣們趕鴨子上架,將其逼上了政變的道路。
隨後便是如題主所說,神龍元年(705年),太子李顯、宰相張柬之、崔玄暐等大臣在首都洛陽紫微城 發動兵變,逼迫女皇帝武則天退位,復辟了李唐王朝。
-
3 # 深藍妖火
在中國歷史上,手掌大權的太后有很多,大多數的太后都會在輔佐新皇登基時期,對皇帝有一定的幫助。但是能稱帝的,獨攬大權的女性,歷史上也只有武則天一人。
太后可以掌權完全是因為,太后是皇帝的長輩,作為皇帝的家人,長輩的身份,來輔佐皇帝,並行使一定的權利。但是稱帝就不一樣了,在完全是父系社會的中國古代來說,這是非常艱難,甚至不太可能的事情。
其實武則天在當皇后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手握政權。高宗時期李治就非常的喜愛武則天,想要在自己死後,武則天繼續輔佐下一任帝王。
《高宗遺詔》中就很是說明和強調,高宗有很多事物都是得到了皇后的鼎力相助。並說“園陵制度,務從節儉。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兼取天后進止。”可見高宗是十分信任皇后的,並且武則天在當皇后時期,就已經有了很多掌權。
最後武則天直接親自稱帝,廢除了自己兒子的皇位,建立了武周天下。武則天輔佐了兩朝皇帝才得以上位,武則天自己登基的時候,已經是六十七歲的高齡了,也是古代登基時年齡最大的君主。
正常情況下武則天登基的這個年紀,就正好是人家退休的年紀了,基本上是剛剛上位,就不得不考慮這個繼承人的問題。但是他的兒子都姓李,所以一開始的武則天是想立自己的侄兒為繼承人的。
但是如果把侄兒立為繼承人的話,就表示要把自己的親兒子、親孫子都殺了,然後把自己家的東西,自己家的江山,全部都送給侄子,就只為了王朝能姓武,這太荒謬了。不僅慘無人道,而且費力不討好。
關於繼承問題,狄仁傑也勸阻過武則天,狄仁傑說:您看自古以來有這個子孫後代祭拜母親,父親以及奶奶的,但是咱沒聽說過侄子要祭拜姑媽,年年為姑媽磕頭的。武則天心裡自然也知道,把皇位留給自己的孩子,才是肥水不流外人田。侄子畢竟是外人,雖然一個姓氏,但畢竟不是自己的孩子。
所以武則天召回了李顯,其目的就是為了讓李顯繼位。但是神龍政變卻不是武則天想要的,這個神龍政變絕對不是武則天默許的。但是因為當時武則天已經八十多歲了,面對大臣們發動的政變,她也已經無力無心反抗了。
回覆列表
無可奈何花落去,對於政變,已經老邁的武則天對朝廷特別是軍隊尤其是禁軍已經失去了足夠的控制力,想翻盤已經不可能了。
武則天晚年最大的困擾就是繼承人問題,想傳位給武氏又想傳給自己的兒子。
最後在狄仁傑的勸說下,終於決定要傳給自己的親兒子。但是大權還是在武三思等人手裡,皇位繼承還是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神龍政變發生有偶然性,湊巧武則天生病了,把持朝政的張氏兄弟,封鎖了內外的訊息,訊息不通,難免會有各種猜測,宰相和太子等人以為武則天已經不在了,所以決定先發制人,以免被武三思等人搶得先機,弄個遺詔什麼的。
等到殺到宮裡,發現武則天只是生病了,但是覆水難收,射出的箭沒有回頭的機會,只能一不做二不休,其實武則天要是不變態極有可能被幹掉。
武則天發現政變的是自己的兒子,權衡利弊只能順水推舟了。
神龍政變只是一場提前接班的政權交替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