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方舟漫話

    《祭侄文稿》是唐代著名的書法家顏真卿,為悼念自己在安史之亂中以身殉國的侄兒季明所做。

    顏真卿(709~785)開創了號稱楷書四大家之首的顏體,書法史上素有行書王羲之天下第一,而楷書則為顏真卿第一之說;天下又有行書王羲之《蘭亭序》第一,而天下第二行書,就為顏真卿的這篇《祭侄文稿》。

    顏真卿不僅擅長楷書,行書也有很高的成就。《祭侄文稿》創作於唐代天寶年間,背景為安祿山等在漁陽起兵造反,而引發了叛亂。為平息這場叛亂,作為平原太守的顏真卿,搭上了自己的哥哥顏杲卿和侄子季明的性命。三年後,顏真卿得知了噩耗,悲憤之下,揮毫寫下了這篇《祭侄文稿》。

    顏真卿本就是唐代明將,屬忠厚剛直之人。作為國之重臣,卻保護不了自己的親人,他把壓抑於自己滿心的悲痛,全部都傾注在筆端。因此,《祭侄文稿》的藝術價值,早就已經脫離了書法本身的作用,而是達到了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書體合一:即精神與書寫的高度統一。整篇作品,運筆結字渾然天成,無論從形式到內容,都堪稱是一件精品。

    《祭侄文稿》代表了顏真卿行書藝術的最高水平,從而被認為是繼王羲之《蘭亭序》之後,行書的最佳作品。

  • 2 # 一個閒人

    然要從書法角度來看,那就看看用筆、結構、用墨、章法吧。《祭侄文稿》的創作背景大家都熟知,顏真卿實在極其悲痛又難以言狀的境遇之下握起了毛筆,寫下了這篇祭奠亡靈的文字。相傳,通篇將近三百字,顏真卿只沾了其次墨,其當時心境可想而知。在這樣的心境之下,我篤定顏真卿根本毫無心思考慮用筆、結構、用墨、章法這些書法層面的考量因素,他甚至絕對想不到把這篇文字看成書法作品,他只是透過這種方式宣洩自我,無關書法,無關藝術。呈現給我們的《祭侄文稿》在用筆和結構方面極其大膽乃至隨性,漏峰貫穿全篇,牽絲連帶完全隨著情緒走。再看墨,從原作的墨色看,通篇墨色都偏淡,多為焦墨。我有時候甚至聯想,顏真卿根本沒有用新墨,可能桌子的盤子裡恰好有擱置很久的宿墨,隨便拿一支筆,添點水,在已經幹了的墨上調一調就開始寫了。當然這只是猜測,當時情形無人知曉。就章法而言,我說一句大膽的話,根本就毫無章法,通篇的勾畫塗改,當然非要說章法就是前緊後松,行氣列氣還是有的。除顏真卿之外,大概再無人敢這樣寫書法。要是放到現在,拿著這樣的書法作品去投國展,省展估計第一輪就被淘汰。有不信的朋友完全可以效仿《祭侄文稿》的的用筆、用墨、結構和章法,試試運氣。

    所以,《祭侄文稿》中有太多東西是隨機呈現的,是無意識的線條排列,所以臨摹起來相當困難,要做到神似幾乎不可能。

    再來從藝術層面來看。《祭侄文稿》是帶血的書法作品,有濃厚的政治背景,所以我們在欣賞這塊碑帖的時候自然不能僅僅從書法層面去看,裡面蘊藏著數不盡的生命個體,似乎也蘊含著一定的歷史事實:個體在歷史的洪流中永遠充當著不可抗拒的一面,註定了要被無情的吞沒,雖然說起來殘忍,但這就是事實。竇文濤說他在看《祭侄文稿》的時候,第一遍無所想,第二遍淚目。我雖然不曾親眼得見,但估計情形也是如此,甚至更誇張。縱然顏真卿有比天高的政治抱負,但是在昏君和亂黨的雙重壓迫下,不得不接受將士拋石荒野的事實。但顏真卿不曾低頭,用帶血的筆墨寫下了他之於至親的不捨,對於時局的不滿和亢奮。墨色所到之處,筆筆都是內心的呼喊,都是一顆孤獨、倔強又高度清醒的靈魂。這樣的境遇,本身就極負戲劇色彩,而這場戲的主題是悲愴,如此這般,常人不可遇,即便恰好遇見了,也未必能在藝術人格和歷史人格上保持高度的統一,要麼妥協,要麼做作。

    從這個角度看,《祭侄文稿》更不可臨摹。它就像燈塔,永恆的立在書法大洋的孤島之上,為後人學書者指引著方向,靜靜的等待著下一個如顏真卿一般的歸人。

    所以,《祭侄文稿》可遠觀,仰頭遠觀,觀魯公之氣魄和胸襟,觀那段殺戮四起動盪不安的歷史歲月。這就是《祭侄文稿》給我們的啟示,已經遠遠超越書法,超越藝術。我曾做夢,夢著自己穿越回唐朝,成了顏真卿的書童,為其研磨斟酒倒茶,好親眼得見魯公行書過程中的激盪和灑脫。不過回過頭來想,顏真卿根本不需要觀眾,一個人立在書案前就是千軍萬馬,我站在其身後,直顯多餘。

  • 3 # 小752367

    記得當然以為名鑑賞家說過,書法的最高境界,就是帶著作者的情緒,成為一部有故事的作品。

    總體評價:《祭侄文稿》是唐代書法家顏真卿追祭從侄顏季明的草稿。通篇用筆之間情如潮湧,書法氣勢磅礴,縱筆豪放,一瀉千里,常常寫至枯筆,更顯得蒼勁流暢,其英風烈氣,不僅見於筆端,悲憤激昂的心情流露於字裡行間。被元人鮮于樞譽為“天下行書第二”。

    具體來看,起碼有以下幾個看點,可以把《祭侄文稿》奉為經典,同時也是您提出的如何欣賞的鑑賞點。

    1.作者經典,名家名作。作者顏真卿(709-785年)本人,就是不朽的經典英雄,有著豐富的經歷,不進是政治有為,書法造詣也是舉世無雙。

    經歷上:顏家滿門忠烈,顏公本人就是著名的忠誠。安史之亂 ,抗賊有功,入京歷任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開國公,故又世稱 “顏魯公” 。德宗時,李希烈叛亂,他以社稷為重,親赴敵營,曉以大義,後為李希烈縊殺,終年77歲。德宗詔文曰:“器質天資,公忠傑出,出入四朝,堅貞一志。”

    書法上,顏真卿生平所作法書很多,在唐代首屈一指。至今傳世的碑刻、拓本和真跡有七十種。《祭侄文稿》、《爭座位稿》、《告伯父文稿》,此三稿被稱作“顏氏三稿”,尤以《祭侄文稿》著名。再加上,顏體都聽說過吧,地位已無需贅述。

    2.創作經典,情感真摯。作品的創作過程也是極為可圈可點的。《祭侄文稿》是無法之法,直抒胸臆,無比率真的天然美的典範。隨著顏公情緒的變化,字型不論大小、順序還是筆法,都在改變,可以說達到了手寫我心,天人合一的無上境界,是極具藝術價值的墨跡原作之一。

    宋黃庭堅稱:“魯公《祭侄文稿》文章字法皆能動人。”顏真卿書寫此稿時緬懷堂兄滿門忠烈,又悲感顏氏家族的“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心潮澎湃,難以自抑。整幅卷面並不清爽,乾淨,筆跡急促,匆忙,塗抹,刪補時時可見。縱觀全篇,悲憤慷慨之氣浮於紙端,開始時作者尚能駕馭住自己的感情,寫得大小勻稱,濃纖得體,至“賊臣不救,孤城圍逼”再也抑制不住百感交集的憤激,像火山迸發,狂濤傾瀉,字形時大時小,行距忽寬忽窄,用墨或燥或潤,筆鋒有藏有露,至“嗚呼哀哉”,節奏達到了高潮,隨情揮灑,任筆塗抹,蒼涼悲壯,躍然紙上。起首的凝重,篇末的忘情,無不是作者心情自然流露。

    3.背景經典,歷史意義。作品史料價值也是首屈一指的。唐天寶十四年(775),安祿山謀反,平原太守顏真卿聯絡其從兄常山太守顏杲卿起兵討伐叛軍。次年正月,叛軍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顏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並先後遇害,顏氏一門被害30餘口。唐肅宗乾元元年,顏真卿命人到河北尋訪季明的首骨攜歸,揮淚寫下這篇留芳千古的祭文。從此看出,這是有極強史料價值和歷史意義的作品。

    清代王頊齡跋(節選):“魯公忠義光日月,書法冠唐賢。片紙隻字,是為傳世之寶。況祭侄文尤為忠憤所激發,至性所鬱結,豈止筆精黑妙,可以振鑠千古者乎。”

  • 4 # 七月流火140400643

    如何欣賞一件書法作品,與個人審美趨向,以及自己對書法的定義相關聯的。假如書法象有些現代派所定義的那樣,僅僅是一種線條的藝術。那麼,欣賞《祭侄文稿》的時候,大概應該先關注它的線條之美,他書寫的技術等。但是,大多數喜愛書法的人,對書法的認識,應該不僅僅是一種線條之美。因為書法所寫之文字是有內容的。只有把書法表現的內容與它的形式綜合在一起,才是書法的全部。所以,今天我要談的不是《祭侄文稿》的線條之美,而是著重解釋一下它的內容。在瞭解了它所寫內容的時候,再結合書寫的形式,就形成了這件作品的全部。看完之後,才發現,這一件作品除了有優美的線條條之外,還包含文化,歷史,還有英雄,有烈士,有肝腸寸斷,也有幹雲的豪氣。看過這件作品之後,只的這些內容都走入你的內心,感染了你,才算欣賞了這件作品,如果只看見了幾個線條,一些筆法,是體現不出它的真正價值的。

    先說此文的背景,安史之亂時,顏真卿是平原太守,他的哥哥顏杲卿是常山太守。他們二人都是忠臣烈士,奮起反抗叛軍,顏真卿的侄子顏季明在兩城之間傳遞訊息。後常山城被攻破,顏杲卿與顏季明父子雙雙被叛軍所殺。後來,顏真卿派另一個侄子顏泉明去常山,尋找哥哥與侄兒的屍體,只找回了部分。於是寫了這篇祭文,祭奠自己的侄子。

    既然顏杲卿父子雙雙遇難。顏真卿為什麼不祭奠他的哥哥,反而祭侄子呢?這和當時的現實情況有關係。因為顏泉明當時沒有找回全部屍體。只找回了顏季明的頭。和顏杲卿的一隻腳。因為城破之日,叛軍逼顏杲卿投降,顏寧死不從,被打斷了一條腿。這在《舊唐書顏杲卿傳》中有記載。侄子的頭找了回來,寫祭文的時候,自然可以對著他說話,而顏杲卿只有一隻腳,自己沒辦法祭他。這是我個人的猜測,不知對不對。但以上所述,就是顏真卿寫《祭侄文稿》的背景,瞭解了這個背景,就可以知道顏真卿寫此文時的悲痛欲絕的憤激心情,以及涕淚交流的情狀。

    下面我們看一下它的內容:

    “維貞元元年,歲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

    這是交代寫祭文的時間。維是發語詞。貞元元年,是唐肅宗李亨的年號。戊戌是天干地支紀年的年號。九月庚午,庚午是九月的干支表示,那年的九月是庚午月。朔三日的“朔”,是開始的意思,指每月的第一天,與之相對的“晦”是指每月的最後一天,“望”是月團圓的中間一天,也就是十五日。朔三日,就是那個月的第三日。百度百科在斷句的時候斷為:“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是錯誤的。壬申,是天干紀日,九月初三這一天是壬申日。這裡的時間的年月日,顏真卿全部用兩種記時法描述。應該是祭文的固定格式,也是對此次祭祀的重視。

    “第十三叔,銀青光祿(大)夫,使持節蒲州諸軍事,蒲州刺史,上輕車都尉,丹陽縣開國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於亡侄贈贊善大夫季明之靈曰:”

    這是第二至五行,的內容,其中“第十三”是從“從父”改過來的。這一改動,能看出顏真卿寫此文時的情感變化。從父叔,是一種很書面化的稱呼,顏季明在生前,不可能叫顏真卿“從父”,而只能叫“十三叔”。故改為口語化,表達當時與侄兒面敘之情,所謂事死如事生。除去十三叔之外,其餘全部為顏真卿的官方身份。這種身份的亮明,不為多餘,可證此次祭祀,既有私人祭祀的成分,也是官方行為,所謂公私兩便。顏季明身份之前的“贈”字表明,這是他為國捐軀之後,國家追封他的官銜。此段最後一字,有讀為“曰”的,也有說是“今”的。按祭文的格式,應該是“曰”。不可能是其它字。

    “惟爾挺生,夙標幼德,宗廟瑚璉,階庭蘭玉,每慰人心。方期戩穀,何期逆賊開釁,稱兵犯順。”

    這段之中,是對顏季明才華與品德的讚頌。這也是寫祭文所應必有的內容。在“階庭蘭玉”之後,劃掉了“方憑積善”四字。可以看出修改的思想。方憑積善之後,情感的邏輯,就要進入,獲得厚報的語境中,這在當時,是徒思無益的。於是,把這四字劃掉,以每慰人心,四字做結。把情感收住。這幾句翻譯一下大體說,你出生之後,就英俊瀟灑,品德高尚,長大之後,必成大器,看到你這麼有出息,做為叔叔的我,也感到很欣慰。

    方期戩穀,是表示情感轉折的句子。戩穀,現在翻譯成獲得富報的意思。這是一個引申意。這兩字,直譯過來其實更好懂。“戩”這個字,現在很不常用。它的意思,與“翦”差不多。戩穀,簡單的說,就是收穀子的意思。也就是當官掙工資。漢唐之前,當官的奉祿,是用穀子計算的。比如漢朝的兩千石。論語中也有類似的用法。“方期戩穀”是說,剛想你長大了,可以出來當官,為國出力光宗耀祖了,誰知道。反賊們挑起了戰爭。“逆賊開釁”的“開”,百度百科上,讀為“間”。這兩個字的繁體很相似,但在這個句子中,不需要爭論,沒有“間釁”的用法,只有“開釁”。這種問題的出現,和書法無關,和語文有關。

    “爾父竭誠,常山做郡,餘時爰命,亦在平原。仁兄愛我,俾爾傳言。”

    爾父之後兩字,修改兩次,先劃掉在右邊改為“被迫”,又劃掉,在左邊改為“竭誠”。餘時爰命,的“爰”,百度解為“受”。是不對的。這個字在本貼中還有出現就是後隔一行的“爰開土門”此兩字的寫法明顯一樣。不可能是一受,一是爰。在這句中,餘時受命,雖然講得通,但是,受命二字,意思是說,國家出現戰亂之後,我才受到皇命來保衛平原。而“爰命”的意思,是我因為受到朝庭的命令,在平原當太守。意思是不一樣的。“俾爾傳言”是使你在兩城之間傳遞資訊的意思。

    “爾既歸止,爰開土門,土門既開,兇威大蹙,賊臣不救,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履。”

    這幾句講的是顏季明被害的過程。在兇威大蹙之後,有“賊臣擁眾不救”六字,被劃掉。可見,顏真卿在寫此文的時候,對那些擁兵不救的“賊臣”也是很痛恨的。因為這種痛恨,影響到了寫作的心情,使得文句氣脈不通。便把這六字劃掉。劃掉之後重寫的時候,這種情緒依然很強烈。使他的筆下又寫出了“賊臣擁”之後,又把“擁”字劃掉,寫為“賊臣不救,孤城危逼。”的四字句。從“父陷子死”的句子來看,顏真卿在寫此文的時候,大概不敢確定,顏杲卿已死。

    “天不悔禍,誰為荼毒?念爾遘殘,百身何贖?嗚呼哀哉!”

    老天爺是不會為人間的殘禍而負責的。倒底是誰害死了你?

    這是祭文常用的表達方式,不是一定要找出責任人,只是哀嘆命運的殘酷。

    想想你死骨不全的慘狀。我老人家那怕自己死上一百次,也不願意你就這樣死去!

    “吾承天澤,移牧河關,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攜爾首櫬,及並同還,撫念摧切,震悼心顏,方俟遠日,卜爾幽宅,魂而有知,無嗟久客。”

    寫到這一段的時候,顏真卿的情感到了一種極度悲傷,而不知所言的地步。也是全篇改動幅度最大的地方。他先寫了,“吾承天澤,移牧河東近”之後,把“河東近”劃掉。重寫“河關。”後面寫,“爾之首櫬,亦自常山。”後發現不通,又改為“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攜爾首櫬,及並同還。”其中的“並”字,有解“茲”的,看著也很象。可是,細看之下,更像是兩個立字組成的“並”字。

    這一段寫了找回顏季明首級的情況。顏真卿告訴侄子,現在,你已經回到家了,再也不用在外漂泊了。等找到合適的墳地,就把你葬了。使你入土為安。

    最後幾個字是“嗚呼哀哉,尚享。”是寫祭文的格式化用語。

    意思解釋完了,如果你是一個書法愛好者,當你真正把這篇文章讀明白了的時候,你就不可能不受到他情感的影響。當你讀到“念爾構殘,百身何贖。魂而有知,無嗟久客”的時候。如果你還能有欣賞書法的情致,那麼你的為人一定是有點冷漠的。當然,顏真卿做為書法大家,文化世家。在心情極度悲傷的情況下,隨意揮灑寫出的作品,也是筆筆有法的。而整個作品,在這種心境之下完成,恰恰又體現出了無意求工而工的天然妙處。

    說到顏真卿的這幅作品,很自然就想到了天下第二的評價,這是元代書法家鮮于樞的評價。就是說,除了王羲之的《蘭亭序》之外,就是它了。

    《蘭亭》排第一,在筆法與外在形式之美上,自己因為不太懂,不敢妄評。可是,從內容上來說,蘭亭的從容淡雅,確實比《祭侄稿》的悲痛欲絕更好些。

  • 5 # 南某人談歷史

    顏真卿的祭侄文稿,這幅書法作品的歷史地位,主要是因為顏真卿在書法方面的創新,顏真卿一改二王妍美流便的書風,開創雄強豪放的風氣,大氣磅礴,在顏之前評論書法的標準是瘦硬,但是自顏開創新書風以來,書法的面目煥然一新,顏字以筋勝,而大家對他的祭侄文稿不欣賞的原因,就是因為他是草稿,有很多塗抹之處,一般人認為寫的亂,但是懂書法的人卻恰恰能從這些地方看出作者真情的流露,因此被稱第二行書確實名副其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護士轉行可以往哪方面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