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胡家成
-
2 # 驍驍北島守望
兩伊戰爭爆發前,它倆都是美國的三級盟友,兩國關係都不錯,雖然有些歷史、邊界、宗教矛盾,但都能透過和平對話予以化解。
當時正是美蘇對抗時代,在蘇聯的鼓動和幫助下,伊朗爆發了伊斯蘭革命,霍梅尼推翻了巴列維王朝。
讓蘇聯想不到的是,霍梅尼把它給摔了,提出“既不要西方,也不要殖民主義。既不要資本主義,更不要共產主義,只要伊朗”。建立政教合一的神職政權,把蘇聯氣得半死。
霍梅尼上臺後,伊斯蘭什葉派的宗教是第一位的,國家一切必須為這個服務,就好比前蘇聯一樣,政治是第一位的,經濟等一切必須為政治服務。他建國後立馬著手輸出宗教革命,建立一個單一宗教的由什葉派統治中東的帝國,然後挑唆、鼓動和支援鄰國境內的什葉派、庫爾德人進行造反、起義(周圍鄰國都是遜尼派掌權執政)。
伊拉克首當其衝,霍梅尼曾被薩達姆驅逐出境(礙於巴列維政府的施壓),兩人結怨。在伊拉克雖然遜尼派薩達姆執政,但什葉派佔多數,這樣一來,直接威脅到了薩達姆在伊拉克的統治。穆斯林尤其是什葉派教徒,宗教領袖往往比一國元首、最高領導人更具備號召力領導力,相當於他們只認教不認國家和民族(文化不一樣,他們認為宗教大於一切),如此伊拉克境內的什葉派和庫爾德人就不斷響應霍梅尼的號召,不短造薩達姆的反。薩達姆也果斷鎮壓下去,兩者不斷罵戰和摸黑彼此,雖然薩達姆也曾建議雙方友好相處,但神棍不搭理,一心想著輸出宗教革命,統一中東,建立什葉派完全統治中東的大帝國之夢,蘇聯的支援更加助長了其野心。
霍梅尼推翻了巴列維王朝,本身就已經讓美國怒火中燒,還鼓動愛國青年學生、宗教狂熱份子衝擊和包圍了美國大使館,控制了美國使館人員64名,徹底得罪了美國。兩伊戰爭期間,為了換回美華人質(兩伊戰爭期間),美國用先進武器予以交換,這也讓薩達姆對美國起了動搖之心。
在美國的支援下,薩達姆決定狠狠地教訓一下霍梅尼,於是爆發了兩伊戰爭,打了八年,1980~1988,最終伊拉克略佔上風,最後接受聯合國停戰協議,雙方罷兵言和。
如果當年霍梅尼足夠理智,如果他是合格的政治人物,這場戰爭可以避免。因為新生政權,首先求穩,其次百廢待興,國內需要做的事太多,最後他那一套XIE教革命輸出及帝國大夢不切實際也不正當。到今天四十年了,還沒有糾正,一條道走到黑。中東畢竟遜尼派人口占大部分,想建立一個消滅異教徒,建立一個單一的什葉派掌權的大中東帝國,不現實,幾億遜尼派百姓能同意嗎?要把以色列及各大國勢力趕出中東讓其獨霸中東,現實嗎?
八年的兩伊戰爭,讓兩個原本富裕的國家,傷亡好幾百萬人,國家變得一貧如洗,而且彼此都欠了七八百億美元的外債。各國呢,趁此機會給它倆銷售戰爭所需的一切,包括我們,它倆當時都跟中國買軍火。
兩伊戰爭,徹底改變了兩國國運和百姓命運。原本日子過得很好的薩達姆,遇上這個神棍鄰居,也只能自認倒黴。戰爭後,伊拉克近兩百萬軍隊和無數裝備,號稱第三強國一點也不誇張,但國家已經一貧如洗,老百姓也很窮,又欠了鉅額外債,薩達姆連養軍隊的錢都沒有,當時國際油價又低迷,中東各國們又排擠和刁難,國際社會又瘋狂制裁,更是雪上加霜。薩達姆自從攤上神棍霍梅尼這個鄰居,一步錯,步步錯,破罐子破摔,最終跌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被逼的沒有辦法的薩達姆,盯上了富得流油的小鄰居科威特,找了各種理由,最終發動戰爭,主要就是想薅科威特的羊毛擺脫困局,另外欠科威特180億美元的外債也可以免掉。
然後就被聯合國軍狂揍一通損失慘重,被趕回伊拉克,接下來就是接受聯合國判決,迎來國際社會的各種制裁,偷雞不成,蝕把米,國內上下日子更艱難,執政更加艱難。為了維持獨裁統治,就跟卡扎菲一樣做出很多突破人類底線的事情來,把國際社會都得罪了。
經歷兩伊戰爭的伊朗也好不到哪去,四十年來依然輸出XIE教革命,當今的民眾生活水平及GDP還不到巴列維王朝時代的80%。在國際社會制裁和美國的極限施壓下,經濟、民生處於崩潰的邊緣,政權也岌岌可危,也許這就是報應吧。
-
3 # 北玄武
最近美國與伊朗關係緊張也帶火了伊朗相關話題,什麼巴列維王朝、伊朗伊斯蘭革命、霍梅尼是誰、哈梅內伊是哪位、神權共和國又是怎麼回事這些都成了大熱點,順帶著,兩伊戰爭這個事兒也被翻出來了。
兩伊戰爭顧名思義,就是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戰爭。發生在1980年到1988年,那個時候薩達姆還春秋正盛,那個時候,霍梅尼還正如日中天。關於戰爭的起因,簡單的說,有三個方面的因素。
第一個就是領土紛爭,伊朗和伊拉克這兩個伊字頭國家間邊境線長達1200公里,有點邊境爭端也很正常,最多開幾槍,吵幾句,也就沒事了。但是,有一個地方卻成了伊拉克對伊朗開戰的導火索。那就是阿拉伯河的河口,我們看地圖就知道伊朗海岸線漫長,但是伊拉克就那麼一丁點,出海口對伊拉克十分稀缺。而阿拉伯河口就是伊拉克出海的唯一通道。但是根據之前1975年的協定,河口與伊朗平分,這對薩達姆治理下的伊拉克造成極大制約。薩達姆對此十分不滿,一直尋找機會獲得整個阿拉伯河出海口。
第二,宗教紛爭,談中東問題,任何時候都離不開宗教這個話題。有伊斯蘭教與猶太教的,還有伊斯蘭與基督教的,當然也少不了伊斯蘭教內部的廝殺。伊拉克與伊朗都是伊斯蘭教國家,伊朗以什葉派為主,伊拉克人口中什葉派信眾佔多數,但是薩達姆政權卻是遜尼派的,極力壓制什葉派。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之後,伊朗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什葉派伊斯蘭神權共和國。這讓老薩更害怕,怕伊朗一高興,煽動起伊拉克什葉派革了他薩達姆的命那就悲催了,於是也一直尋找機會揍伊朗一頓。
第三,中東幾大問題繞不開,除了宗教,那還有民族問題。伊朗是波斯人,伊拉克是阿拉伯人。波斯人在中東長期稱霸,最有名的就是波斯帝國了。而阿拉伯人當然也不差,有過阿拉伯帝國的榮耀。長期在一個地方,一方稱霸,另一方必然被統治被壓制,那時間長了,互相仇視與對立那是少不了的。雖然說波斯人後來也和阿拉伯人一樣信仰了伊斯蘭教,但是民族矛盾不是因為信了同一個大神就解決了。況且,伊朗還是什葉派,對神的看法都不一樣,矛盾那就更大了。
領土、宗教和民族問題,讓伊拉克與伊朗之間長期不對付,恰恰1979年後,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給薩達姆可乘之機。原來伊朗的巴列維王朝與西方相當不錯,但是伊朗革命後,受到西方的孤立,同時革命造成伊朗內部混亂,很多能征善戰的大將被清洗,伊朗戰力下降,於是乎,薩達姆趁著這個時機發起了對伊朗的進攻,爆發了兩伊戰爭。
-
4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最近美國與伊朗關係緊張也帶火了與伊朗相關的話題:什麼巴列維王朝、伊朗伊斯蘭革命、霍梅尼是誰、哈梅內伊是哪位、神權共和國又是怎麼回事這些都成了大熱點,順帶著,兩伊戰爭這個事兒也被翻出來了。兩伊戰爭是1980-1988年伊朗和伊拉克之間一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這是一場沒勝利者可言的不折不扣的消耗戰:戰前擁有37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的伊拉克在戰爭結束時欠下外債700多億美元,在戰爭過程中伊拉克死亡18萬人、傷25萬人,直接損失3500億美元;作為對手的伊朗也欠下外債450億美元,死亡35萬人、傷70多萬人,僅德黑蘭就有20萬婦女失去丈夫,直接損失3000億美元。戰爭使兩國經濟發展計劃至少推遲20至30年。在這個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個人如此,國家也是如此。正所謂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對任何一個國家而言:戰爭都是一場瘋狂的豪賭,在決定開戰前任何一個國家的領導層都會慎之又慎綜合權衡各方利弊。這意味著戰爭絕對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而必然有其深刻的邏輯原因,那麼這場導致伊朗與伊拉克兩敗俱傷的持續八年的戰爭是怎麼爆發的呢?事實上在兩伊戰爭爆發前伊朗和伊拉克兩國之間的矛盾就已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了。
雙方的矛盾首先集中反映在領土爭端上:伊朗和伊拉克之間有1200多公里的邊界線。在歷史上伊拉克所處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相繼由阿卡德王國、烏爾第三王朝、古巴比倫王國、亞述帝國和新巴比倫王國統治。然而自從新巴比倫王國被波斯帝國吞併以來的兩千餘年里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就再沒成立過獨立的國家,在這兩千餘年的時間裡兩河流域先後被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帕提亞帝國、薩珊波斯帝國、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統治。這其中的波斯帝國、帕提亞帝國、薩珊波斯帝國都興起於伊朗高原,換句話說歷史上伊朗的疆域曾多次覆蓋過伊拉克所在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在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中雙方的邊界線上出現了一塊模糊地帶: 阿拉伯河是由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伊拉克境內匯合而成,阿拉伯河下游約100千米長的一段為伊朗和伊拉克兩國的界河。1847年當時統治伊拉克的奧斯曼帝國和波斯王國簽訂協議:阿拉伯河以波斯一側的淺水區域為界,也就是說奧斯曼帝國掌握著大部分的水域。1913年雙方計劃重新劃分國界,但隨即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而取消。1918年隨著同盟國陣營在一戰中的失敗,作為同盟國成員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被作為戰勝方的協約國肢解,伊拉克就是從這時被從奧斯曼帝國分割出來成為英國託管地。1921年8月伊拉克王國獨立,於是當年波斯王國同奧斯曼帝國的邊界糾紛就成為了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歷史遺留問題。1937年伊拉克與伊朗簽訂協議:又將國界畫到了河面上主要航線的中間位置,也就是兩國各分一半。不過該協議的簽訂並未給兩伊之間的領土糾紛畫上句號:伊朗的胡齊斯坦省(伊拉克稱阿拉伯斯坦省)有10%的領土原為伊拉克所有,但在1923年被劃入了伊朗,伊拉克方面就始終堅持認定伊拉克對該地享有主權。而阿拉伯河作為伊拉克唯一進出波斯灣的出海通道對伊拉克具有無比重要的戰略意義,伊拉克認為要將阿拉伯河水道與伊朗平分是對伊拉克大大不利的。由於當時伊拉克是英國的託管地,所以最早的兩伊邊境談判是在伊朗和英國之間展開的,伊拉克獨立後認為當初的談判結果對自己不利,為此與伊朗展開了持續數十年的爭端。伊拉克的海岸線幾乎完全被科威特堵住了,留下的唯一出海口難以支撐伊拉克的石油貿易,因此伊拉克也希望透過對與伊朗有爭議領土的控制獲得更為暢通的出海通道。
當時伊朗的巴列維王朝是美國在中東地區的重要盟友且自身實力也較為強大:巴列維王朝致力於大規模發展工業、落實主要的基礎建設計劃、建設跨國鐵路系統、建立公立學校機制、改革司法機構及改善醫療衛生。與此同時巴列維王朝還大力執行世俗化政策:越來越多的伊朗人赴歐洲留學,開始接觸到新思想。巴列維王朝制定了野心勃勃的發展幾乎:在20年內建成世界第五大工業大國,同時伊朗還從美國買了最高檔的F-14戰鬥機和基德級驅逐艦——不光要做世界第五大工業大國,還要做世界前五的軍事強國。伊朗經濟和軍力的發展都使與其有領土爭端的伊拉克感覺猶如芒刺在背。這時的伊拉克也正處於高速發展時期,一時間伊朗和伊拉克被視為中東地區最具影響力的兩個大國。正所謂一山不容二虎,更何況是兩頭早有積怨的老虎?事實上這一時期伊朗和伊拉克各自的國防軍備力量的發展計劃均是以對方為假想敵而制定的。事實上雙方的積怨還不僅限於領土爭端:伊朗是以波斯人為主的國家,波斯人佔全國總人口的66%左右,語言以波斯語為主。而伊拉克以及中東絕大多數國家以阿拉伯人佔多數。波斯人一直把1400年前加西亞之戰中被阿拉伯人打敗看成是永遠的恥辱,在他們看來:當波斯人和希臘、羅馬、古印度、古中國等古典文明並立時阿拉伯人還是沙漠中的遊牧民,事實上阿拉伯帝國在征服波斯後雖然使波斯皈依了伊斯蘭教,但阿拉伯文明自身也被波斯文明同化了不少——我們今天所謂的阿拉伯數字其實就是從印度經由波斯傳入的阿拉伯。這就使波斯人在面對阿拉伯人時具有一種複雜糾結的心態:一方面波斯人對歷史上自己曾被阿拉伯人征服引以為恥,另一方面又始終以祖先曾經的輝煌為榮並在阿拉伯人面前自覺高人一等。波斯復國後在其西南部的胡齊斯坦省及波斯灣沿岸地區生活著一部分阿拉伯人,這裡的阿拉伯人就像當地波斯在阿拉伯帝國統治下一樣不斷髮動起義,追求民族獨立,這就加深了波斯和阿拉伯兩大族系之間的矛盾衝突。此外在伊朗和伊拉克國內均存在作為少數民族的庫爾德人,而兩國均支援對方境內的庫爾德人取得民族獨立以削弱對方。儘管伊朗在被阿拉伯帝國征服後皈依了從阿拉伯地區傳來的伊斯蘭教,但伊朗信奉的是伊斯蘭教什葉派,而伊拉克儘管也是一個擁有大量什葉派人口的國家,然而伊拉克的統治階層卻出自遜尼派,與此同時遜尼派也是阿拉伯各國的多數派。領土、民族、教派等多方面的矛盾交織在一起使兩伊關係異常尖銳。
1968年貝克爾與薩達姆舅甥倆透過政變奪取了伊拉克的最高統治權,同時也清除了阿拉伯社會復興黨內部的反對勢力,從而確立了以貝克爾為主的政治體系。上世紀70年代正是國際油價上漲的時期,在這一過程中幾乎所有產油國都受益匪淺。當時蘇聯就通過出口石油賺取的收入推動軍工產業的發展,從而使當時的冷戰格局一度出現場蘇攻美守的狀態。伊拉克同樣是世界主要產油國之一:伊拉克是世界石油儲量前五的國家,已探明儲量高達1400多億桶。當時的 伊拉克就像今天的沙特、阿聯酋、卡達、科威特等海灣國家一樣憑藉自己掌握的黑金資源賺得盆滿缽滿。貝克爾執政期間伊拉克仿效蘇聯實行五年計劃,削減外國資本對石油貿易的控制,建立了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事實上外媒報道時所謂的“伊拉克繁榮時代”並非指薩達姆時代,而是指的貝克爾執政的12年。那時伊拉克人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條件要比同時期的土耳其、敘利亞、沙特、伊朗要好得多。所以直到今天伊拉克的50後和60後們依然對貝克爾充滿了感激之情。薩達姆在協助自己的舅舅取得政權後實際上就已成為伊拉克的第二號人物。從1972年6月1日起薩達姆開始將外國的石油公司國家化並將石油收入用來建造軍隊。此舉儘管得罪了美、英等西方國家,卻大幅度增加了伊拉克的財政收入。石油出口為伊拉克帶來了源源不斷的財富,於是伊拉克的經濟如同油田中井噴的石油一般迅Sagitar飛。石油財富也帶動了伊拉克的工業、農業與服務產業齊頭並進通通發展起來。沙特等海灣國家同樣透過石油出口賺得盆滿缽滿,然而卻沒能帶動國內產業體系的升級換代,迄今為止這些國家的工業化程度在世界範圍內仍是相對較低的,那麼伊拉克為什麼會成為一個例外呢?這時因為伊拉克具備沙特等國所不具有的獨特優勢:中東地區儘管油氣資源豐富,然而偏偏缺乏工農業生產所必需的水資源,以致於在中東就出現了舉世罕見的水貴如油的現象。得益於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的伊拉克擁有豐富的淡水資源,伊拉克因此成為中東地區少有的同時擁有充沛的油氣資源和水資源的國家,這種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使伊拉克得以一方面透過石油出口創匯,一方面利用石油財富發展本國的工農業。
1976年貝克爾在執政12年後被診斷患上心臟病,於是他將權力交給了薩達姆。這一時期伊拉克實際上處於一種二運政治體系之下:薩達姆已從貝克爾手中接管了最高權力,不過貝克爾仍在伊拉克政壇存在舉足輕重的影響力。1979年7月16日薩達姆就任伊拉克總統,正式成為伊拉克黨和國家的領導人,而貝克爾則完全退居二線。伊拉克官方關於貝克爾與薩達姆之間這次權力交接的說法是正常的權力移交,不過外界一直猜測薩達姆實際上是透過發動軍事政變迫使貝克爾交權。自從1976年接管權力以來薩達姆就一直有意識地在政府和軍隊系統中培養自己的親信,從而逐漸架空了貝克爾。1979年薩達姆正式就任總統後處決了幾百位高官,其中絕大多數都是貝克爾的親信,這不禁令人浮想聯翩。當然薩達姆究竟是正常接管權力或是透過政變奪權現在已是說不清道不明的謎團了,但從他上臺後清洗異己的手段看來至少當時他的地位其實並不穩固。1982年前總統貝克爾突然暴斃身亡,薩達姆給出的理由是病死,但迄今為止伊拉克仍有人懷疑貝克爾的真實死因。在這種形勢下薩達姆迫切需要做出一番成績向伊拉克人證明自己。薩達姆這種心態有些類似於中國歷史上的雍正皇帝:兩人的上位都有些撲朔迷離,儘管並不能肯定說他們就是透過非正常手段上位的,但外界一直有這樣的猜測,所以就迫切需要做出成績證明自己。類似的例子還有唐太宗李世民、明成祖朱棣,當然這兩位可以肯定地說就是透過非正常手段上位的,而薩達姆只能說是疑似。
不管薩達姆究竟是如何上位的,至少他對外界的猜測是很不滿的,也急於做出成績表現自己。況且從薩達姆的早年生平看來也是一個絕對的強勢鐵腕人物,否則他也不可能從一名普通農家子弟一步步奮鬥成為伊拉克總統。一直以來薩達姆就有一個夢想:把所有的講阿拉伯語的國家都統一起來,重建一個阿拉伯帝國。而薩達姆為實現這一夢想計劃分三步走:第一步使伊拉克成為一個強國;第二步在阿拉伯世界樹立自己的絕對威望;第三步統一阿拉伯世界。薩達姆透過石油國有化政策實現了使伊拉克富裕強大起來的目標,接下來他就要樹立自己在阿拉伯世界的絕對權威,而薩達姆實現這一目標的方式就是對伊朗下手。長期以來以波斯人為主體民族的信奉伊斯蘭教什葉派的伊朗一直被阿拉伯遜尼派國家視為眼中釘肉中刺,與此同時伊拉克與伊朗之間還存在著領土爭端。1975年3月15日伊拉克和伊朗在阿爾及利亞總統的斡旋之下籤訂了阿爾及爾協議,該協議正式將兩伊國界確定為阿拉伯河的中央。然而就在薩達姆正式就任總統的1979年伊朗也發生了一件大事:從1978年起伊朗就爆發了聲勢浩大的反王室遊行示威。這些遊行示威的參與者各自的主張並不相同:有人主張建立英國式的君主立憲,使伊朗王室成為像英國王室一樣的國家權力的象徵性存在;有人主張建立美國式的民主共和制度,這就要求徹底廢除王室;有人主張建立蘇聯式的社會主義制度;有人主張恢復伊朗傳統宗教的地位......總之各種對王室不滿的人全都在這時走上街頭參加抗議。在這一過程中流亡在外的什葉派宗教領袖霍梅尼逐漸掌握了示威運動的領導權。1979年1月伊朗末代君主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在強烈的反對民意之下被迫出走,兩週後流亡在外的霍梅尼回國並宣佈“君主制時代已然結束”。
1979年的伊朗伊斯蘭革命推翻了巴列維王朝的統治,隨後伊朗建立了以霍梅尼等伊斯蘭教什葉派教士為核心的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政權,而這一事件使兩伊矛盾進一步激化:在此之前伊朗和伊拉克之間儘管存在領土、民族、教派等多的衝突,然而那時的伊朗畢竟是一個世俗化國家,不會過分強調教派爭端,而隨著更為激進的政教合一政體確立之後伊朗就開始試圖對外輸出伊斯蘭革命,而伊拉克境內龐大的什葉派人口就成為伊朗重點爭取的物件,這直接威脅到了伊拉克遜尼派統治階層的既得利益。就在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成立的1979年薩達姆就任伊拉克總統,不過相比伊朗激烈的革命運動而言:薩達姆即使是透過非正常手段上位,那麼也不過是透過一場“宮廷政變”迫使前總統讓位於自己。雖然薩達姆上臺後在政府高層清洗異己,不過這一過程中伊拉克在經濟、軍事、社會等各方面都沒發生太多的動盪。相比之下伊朗在經歷劇烈的革命運動後對效忠原政權的政府和軍隊成員進行了大規模的清洗,一時間伊朗的財政、軍隊、社會體系出現混亂局面,而伊朗新政府的革命輸出之舉使其與周邊阿拉伯國家以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關係迅速惡化,伊朗在國際上一時處於相對孤立的狀態。
這在野心勃勃的薩達姆看來正是他打擊伊朗進而攫取中東霸權的天賜良機。事實上當時的薩達姆還是很有資本的:1978年伊拉克的外匯儲備接近400億美元,而當時中國的外匯儲備只有1.67億美元。1980年伊拉克的GDP總量位居世界第32位,而當時伊拉克總人口只有1300萬。這年伊拉克的人均GDP超過3900美元,而當時的南韓人均GDP只有1704美元。當時的南韓儘管還並不是一個發達國家,但正值經濟突飛猛進的發展時期,與中國香港地區、中國臺灣地區、新加坡並稱亞洲四小龍。當時伊拉克的人均年收入是8100美元。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當時美元對人民幣的匯率大約是1美元兌換1.49元人民幣,所以8100美元大約相當於12069元人民幣。說到這兒可能有人覺得一年才掙一萬多,那一個月也就一千元上下嘛。當然今天一個月掙一千多元不算什麼,可1980年一個月能掙一千多元是個什麼概念?1979年局座張召忠曾在伊拉克工作,當時他的收入在國內算是高收入群體,然而在伊拉克卻只相當於當地人收入的1/30左右。薩達姆用充足的石油財富武裝起了一支在當時號稱僅次於美、蘇的“世界第三軍事強國”的軍隊:當時伊拉克擁有100萬左右的正規軍和大約48萬預備役部隊,近6000輛輛坦克、3700門火炮、7500輛裝甲車、700多架作戰飛機以及飛毛腿導彈。此外伊拉克還有中東最完整的現代化綜合防空體系——其“KARI”防空系統包括:4個地區防空作戰中心、16個截擊引導中心、70餘個防空指揮與報告中心。伊軍戰鬥機、地空導彈和高炮構成了立體火力網,基本覆蓋了所有空域。
長期以來兩伊之間在領土、民族、教派等諸多方面都存在著尖銳矛盾,而薩達姆由迫切希望建功立業,那麼自然就將伊朗視為最佳的下手物件。加之這一時期剛經歷革命的伊朗國內政局動盪,在國際上又受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孤立;相比之下伊拉克方面則是財大氣粗、軍力強盛。在薩達姆看來:此時不打更待何時?薩達姆為保險起見還試圖將對伊朗的戰爭塑造成為阿拉伯人對波斯人的民族宗教聖戰,使自己成為整個阿拉伯世界萬眾敬仰的英雄,於是他假裝站在阿拉伯國家的整體利益時提出了一個和伊拉克並沒直接關係的問題——就是在霍爾木茲海峽上的阿布穆薩島、大通布島和小通布島的歸屬問題。這些島嶼原本歸英國所有,60年代後英國將其控制權交給沙迦。1971年11月英軍撤走後伊朗便出兵佔領了這些地區,然而僅僅一個月後沙迦從英國統治下獨立並與阿布扎比、迪拜、富查伊拉、烏姆蓋萬和阿治曼5個酋長國組成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簡稱阿聯酋)。由於這些島嶼靠近霍爾木茲海峽,伊朗佔領這些島嶼後擴大了其在海峽地區的控制能力,引發了伊拉克的擔憂,於是薩達姆將自己擺在了整個阿拉伯世界領袖的位置上要求伊朗將這三座小島歸還給阿聯酋。但作為直接受益者的阿聯酋並不領情——公開宣告這三座島嶼是阿聯酋與伊朗的問題,和伊拉克並無關係。不過對薩達姆而言:這不過只是他發動對伊朗的戰爭的藉口而已,阿聯酋的態度其實根本無所謂,於是在1980年9月16日薩達姆在政府會議上決定一週後將向伊朗全面開戰。一開始薩達姆小心謹慎地命令伊拉克軍隊佔領了伊朗邊境的兩個小村莊,對此伊朗方面沒任何反應。薩達姆將這視為是伊朗在美國的制裁之下虛弱無力的表現,早就試圖成為中東霸主的薩達姆自然不會放過這個天賜良機,於是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軍隊從南、北、中,三個方向發動了對伊朗全方位的軍事行動,兩伊戰爭正式爆發。
-
5 # 新知傳習閣
現在的年輕人很多人都不知道,伊拉克和伊朗之間曾經爆發過一場長達8年的戰爭。這一場戰爭也影響到了現在的中東格局,給美華人介入中東事務提供了契機。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伊朗和伊拉克都成了獨立的國家。但都是比較專制的王朝,國內也爆發過多次的民主運動。薩達姆和霍梅尼都參與了這一運動,並且都成為了革命的勝利者。
70年代後期,國際石油價格瘋漲,伊拉克和伊朗都成為富得流油的國家。薩達姆就想趁這個機會,成為中東的霸主,最大的障礙就是伊朗的霍梅尼。
兩國之間的阿拉伯河是阿拉伯文明的搖籃,幾百年前兩國在這一地區就有領土爭議。薩達姆是一個非常有野心的人,他認為阿拉伯河是伊拉克位移的出海口。伊拉克要成為中東的霸主,就要佔領自己的出海口。
薩達姆希望藉助戰爭來佔領這一地區,這是兩國爆發戰爭的根本原因。導火索則是兩國意識形態方面的問題,霍梅尼在伊朗革命成功後,大力推行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早年他曾經在伊拉克聖城,在什葉派教徒中有很高的威信。
霍梅尼認為伊拉克和伊朗一樣,都是以什葉派為主的國家,而在伊拉克卻是遜尼派的薩達姆在執政。他就號召伊拉克人發起起義,推翻薩達姆的政權。
在什葉派聚集的伊拉克南部就爆發了一些反政府武裝暴動,這就給薩達姆發起戰爭提供了藉口。霍梅尼上臺後,清洗了許多忠於王室的軍官。這就有點類似於斯大林的大肅反運動,導致軍隊的戰鬥力大大下降。
在經過一番準備後,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正式向伊朗發起了大規模進攻。從武器上來看,伊拉克明顯佔據了優勢。但伊朗是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教徒對國家有很高的忠誠度,伊朗的優勢就在於可以發動人海戰術。
和抗日戰爭一樣,兩伊戰爭也分為了三個階段,不知道戰爭的雙方有沒有讀過《論持久戰》。1980年到1982年,是伊拉克的戰略進攻階段。伊朗付出了非常沉重的代價,比如大規模的運用了用人身體排雷,才遏制住了伊拉克的進攻。
從1981年底,伊朗展開了大規模的反攻。從1982年7月開始,伊朗出動了12萬大軍,殺入了伊拉克境內。第2階段的戰爭到1984年3月份基本上結束,戰爭開始朝著另外一個方向發展。
薩達姆開始尋求美華人的支援,包括阿拉伯世界一些國家經濟上的援助。比如科威特就為伊拉克提供了大規模的貸款,後來伊拉克侵略科威特,就是想把這些貸款給賴掉,當然也是想把科威特的油田佔為己有。
從1984年4月開始,美國為伊拉克提供了許多先進的武器。薩達姆在戰爭中多次使用了化學武器,雙方的戰爭開始進入了消耗戰。為了消耗對方的實力,雙方都對對方海域的船隻進行襲擊,企圖打掉對方的補給線。
從1988年開始,伊拉克和伊朗都孤注一擲向對方發起了猛烈的進攻。原因很簡單,雙方都打不下去了,都想依靠猛烈的進攻逼迫對方向自己求和,你方便刺激,在談判桌上能夠佔據優勢。
最終在1988年的7月18日,薩達姆和霍梅尼宣佈,接受聯合國安理會598號決議,雙方實現停火。戰爭給兩個國家都帶來了非常慘重的損失,直接經濟損失7500億美元,給兩華人民也造成了極大的傷亡。
這是一場戰爭,從某種層面上來說是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之間的較量。從意識形態上來說,是什葉派和遜尼派之間的較量。但從根本上來看,都是為了佔領對方的油田,謀求中東的霸主地位。
薩達姆侵略科威特,給美華人教訓薩達姆提供了很好的藉口。老布什和小布什先後對伊拉克發起了兩次戰爭,最終徹底摧毀了薩達姆的政權,也消滅了薩達姆。
-
6 # 唐老師daletang
1979年,薩達姆上臺後,野心越來越大。他想名留青史,統一所有的阿拉伯國家。而伊朗是他實現這個夢想的最大障礙。伊朗是位於伊拉克東面的宿敵。兩個國家積怨已久,他們最大的矛盾是沙烏地阿拉伯運河。這條運河是通往波斯灣的門戶,也是石油出口的航運要道。伊拉克控制這條運河有數十年之久,但在1975年3月15日,雙方簽訂了阿爾及爾協議,國立更強的伊朗強迫伊拉克放棄一半運河,將運河一分為二。此時的伊朗是由巴列維國王統治。他利用伊朗的石油財富,和美國的強力支援,打造出了世界第五的軍隊,以及清一色由美式戰機所組成的空軍。
1979年,伊朗爆發伊朗伊斯蘭革命,巴列維政權崩潰,國王出逃。在外流亡了15年的霍梅尼,再度回到德黑蘭,受到了數百萬民眾的歡迎,成為了伊朗的最高領袖。對薩達姆來說,巴列維國王垮臺,國立削弱的伊朗既是好事也是威脅。霍梅尼對薩達姆更有敵意。薩達姆是遜尼派,而霍梅尼是虔誠的什葉派。兩人可以說是水火不容!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空軍對伊朗的多個空軍基地發起空襲,兩伊朗戰爭爆發。伊拉克的第一輪空襲過去僅2個小時後,伊朗空軍也對伊拉克的主要建築設施進行轟炸。
-
7 # 你看我獨角獸嗎
伊朗-伊拉克戰爭(1980-88),在1980年代期間延長了伊朗與伊拉克之間的軍事衝突。公開戰爭始於1980年9月22日,當時伊拉克武裝部隊沿該國的聯合邊界入侵了伊朗西部,儘管伊拉克聲稱戰爭於當月初(即9月4日,伊朗炮擊了許多邊境哨所)開始了。戰爭以1988年停火而告終,儘管恢復正常的外交關係和撤軍直到1990 年8月 16日簽署正式的和平協定後才發生。
伊拉克戰爭的起源戰爭的根源在於伊拉克與伊朗之間的許多領土和政治爭端。伊拉克想奪取對石油豐富的伊朗邊境邊界地區庫茲斯塔恩(Khūzestān)的控制權,該領土主要是阿拉伯人居住的地區,伊拉克試圖擴大對宗主國的主權。
伊拉克總統薩達姆·侯賽因(Saddam Hussein)希望重申其國家對兩岸的主權。阿拉伯河,"Arab,所形成的河流匯合了的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這是歷史上兩國之間的邊界。
薩達姆還對伊朗伊斯蘭革命政府企圖煽動伊拉克什葉派多數派叛亂表示擔憂。通過當它沒有攻擊,伊拉克採取了明顯的紊亂和隔離的優勢伊朗的新政府,然後在與爭執美國在美國大使館扣押在德黑蘭伊朗武裝分子和伊朗的正規武裝計程車氣低落和勢力逐漸消失。
進攻,僵局和油輪戰1980年9月,伊拉克軍隊小心翼翼地沿著廣闊的戰線挺進Khūzestān,震驚了伊朗。伊拉克軍隊佔領了霍拉姆沙爾(Khorramshahr)未能佔領重要的Ābādān煉油中心,到1980年12月,在遇到意料之外的強烈伊朗抵抗之後,伊拉克攻勢在伊朗內部陷入了約50-75英里(80-120公里)的沉陷。
伊朗使用革命民兵(革命衛隊)加強常規武裝的反擊開始於1981年迫使伊拉克人屈服。伊朗人首先將伊拉克人推回伊朗的卡朗河,然後於1982年重新佔領了霍拉姆沙赫爾。同年晚些時候,伊拉克自願從所有被佔領的伊朗領土撤出其部隊,並開始尋求與伊朗達成和平協議。
但是在 魯霍拉·霍梅尼(Ruhollah Khomeini)對伊朗的薩達姆(Saddam)懷有強烈的個人仇恨,但他仍然不動搖並繼續進行戰爭,以推翻伊拉克領導人。一旦其部隊捍衛自己的土地,伊拉克的防禦就會鞏固,戰爭陷入僵局,根深蒂固的前線就在伊拉克邊界內和邊界上奔跑。伊朗屢次發動徒勞無功的步兵襲擊,使用了部分未經訓練和手無寸鐵計程車兵(通常是從街上被綁架的年輕男孩)組成的人為攻擊波,這些人被伊拉克人的強大火力和空中力量擊退。
兩國對彼此的城市以及軍事和石油設施進行了零星的空中和導彈襲擊。他們還襲擊了彼此在波斯灣的油輪運輸,以及伊朗對科威特和其他海灣國家的油輪促使美國和一些西歐國家在波斯灣部署軍艦,以確保石油流向世界其他地區。
由於空襲和管道關閉,兩國的石油出口能力在不同時期都大大降低了,因此其收入和外幣收入的減少使兩國的經濟發展計劃接近停滯。伊拉克的戰爭努力由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和其他鄰近的阿拉伯國家公開資助,並得到美國和蘇聯的預設支援,而伊朗唯一的主要盟友是敘利亞和利比亞。
伊拉克在1980年代中期繼續為和平進行起訴,但有報道稱它使用了致命武器,損害了其國際聲譽。針對伊朗部隊以及針對伊拉克庫爾德平民的化學武器,伊拉克政府認為這些武器同情伊朗。(1988年3月在庫爾德村莊Ḥalabjah周圍及其周圍發生的一次襲擊,造成多達5,000名平民喪生。)在1980年代中期,軍事僵局繼續存在,但在1988年8月,伊朗經濟持續惡化,伊拉克在戰場上的新勢力被迫伊朗接受它先前曾抵制的聯合國調停停火協議。
傷亡雙方戰鬥人員總數尚不清楚;但是這兩個國家都已全面動員起來,大多數處於軍事年齡的男人都受到了武裝。傷亡人數巨大,但同樣不確定。估計總傷亡人數為1,000,000至該數字的兩倍。雙方被殺的人數可能約為500,000,其中伊朗遭受的損失最大。估計在50,000至100,000之間在1988年進行的一系列代號為Anfāl(阿拉伯語:“戰利品”)的運動中,庫爾德人被伊拉克部隊殺害(見 庫爾德人)。
1990年8月,當伊拉克全神貫注於入侵科威特時(見 波斯灣戰爭),伊拉克與伊朗恢復了外交關係,伊拉克同意伊朗解決戰爭的條件:伊拉克軍隊從被佔領的伊朗領土撤出,沙阿阿拉伯水路主權分工和戰俘交換。囚犯的最後交換直到2003年3月才完成。
-
8 # 四川達州人
各種因素交織造成的。
1963年伊拉克革命之後,傻大木跟隨導師貝克爾回國,逐步晉升。1979年7月成為總統,需要政績來鞏固權力。
同時期的1979年2月,伊朗爆發革命,大阿亞圖拉霍梅尼回國執政,建國之後也需要政績啊。所以向周邊進行革命輸出,首當其衝的就是伊拉克。
伊朗是波斯人,信奉什葉派,而伊拉克是阿拉伯人,人口主體信奉什葉派,但掌握政權的長期是遜尼派穆斯林(可見美國2003年推翻薩達姆也不怎麼明智,伊拉克什葉派必然親近伊朗)。
所以,傻大木1980年9月22日對伊朗發動進攻,主要原因在於:
伊朗革命後堅持原教旨主義,既反對蘇聯也更反對美國(剛剛搞了美華人質危機),國際環境非常孤立。而伊拉克之前與美國關係不錯,1975年之後與蘇聯關係也不錯,在反對共同敵人伊朗的局面下,蘇聯美國及富裕的阿拉伯國家都是一致的。
因此也可以說,兩伊戰爭是蘇聯/美國/法國賣裝備,海灣酋長們出錢,傻大木衝在前面,四方一起對付霍梅尼。
此外,伊朗當時大量清洗了親前巴列維王朝的軍人,軍隊戰鬥力下降很多。這讓薩達姆認為自己可以快速獲勝。
戰爭程序卻不一樣。最初伊拉克取得了不小的進展,但波斯人面對敵人侵略很快就團結起來,前王朝軍隊成員紛紛站出來保衛自己的國家,霍梅尼的宗教影響甚至讓上萬少年自願用身體滾雷區掃雷。到1981年伊朗就穩定戰線開始反攻,然而兩國用先進裝備打了一場低水平戰爭(兩國裝備比當時的中國都好),所以基本勢均力敵,又轉到什麼導彈戰,油輪戰,襲城戰,最終雙方都是筋疲力竭,財政枯竭,不得不停戰。
-
9 # 使用者110889912427
兩伊戰爭又稱為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是發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一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
薩達姆·侯賽因以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拒絕遵守“阿爾及爾議定書”的規定,因此伊拉克認為該議定書無效。兩伊戰爭於1980年9月22日爆發。
薩達姆
第一階段,伊拉克全面進攻,伊朗組織防禦和反攻。1982年2月,伊朗發展反攻,伊拉克進行防禦。1984年開始,雙方展開地面拉鋸戰,加強空中與海上襲擊。第四階段,1988年,伊拉克掌握戰場主動權,再次攻入伊朗境內。 最終透過聯合國的調停,雙方至1988年8月20日正式停止戰鬥。
伊朗和伊拉克在地理位置上緊緊相鄰,有漫長的邊境線,同屬西亞。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成功,以宗教領袖霍梅尼為代表的什葉派穆斯林上臺執政。而伊拉克是什葉派發源地,但伊拉克國內占人口55%的什葉派穆斯林中反政府勢力活躍,成為伊朗輸出革命的首要目標。而伊拉克的薩達姆是一個強權政治家,他一直謀求國富兵強,趁霍梅尼政權立足未穩之際,對其進行打擊,以消除所面臨的威脅解決邊界爭端,稱霸海灣地區。結果使得兩國關係日趨緊張,邊境衝突加劇。
霍梅尼
總之,兩國在邊境的爭端和兩國的宗教、民族之間一直不能緩和。以後也許還是一個導火索。
值得一提的是,兩伊戰爭對中國的軍工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伊朗和伊拉克地理位置
-
10 # 毒刺劍客
第一,伊朗,伊拉克兩國接壤,兩國相鄰,共同邊界有1200公里,長約100公里的阿拉伯河是兩國南部的自然邊界,長期來兩國存在著邊界爭端,經常發生武裝衝突。鐵腕強人薩達姆試圖完全控制阿拉伯河,該水道是兩個國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美國為薩達姆提供武裝並支援其向這一有爭議的地區發動進攻,試圖以此遏制剛剛透過革命上臺並強烈反美的伊朗政權。
第二,兩國領導人都野心勃勃,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試圖將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推廣到整個中東地區 ,由於伊朗革命成功不久,這方面的嘗試還十分有限。 而薩達姆掌權時間不長,迫切需要伊拉克獲得地區霸權地位,打敗可以使伊拉克成為海灣地區的霸主並控制石油貿易。
第三,伊朗軍隊剛剛經歷內部清洗和美製裝備零件嚴重缺乏都很大地影響了伊朗的軍力,而阿拉伯河地區伊朗防禦力量薄弱,這更激起了薩達姆的野心。
就在這樣的外部環境刺激下,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拉克外長阿齊茲的刺殺企圖為藉口,向阿拉伯河發起進攻,兩伊戰爭正式爆發了。
薩達姆顯然過於自信了,以為有美國的支援,伊朗會不堪一擊,但是剛開始一敗塗地的伊朗軍隊逐漸進入戰爭狀態,戰術動作頻頻,雙方在伊朗境內反覆較量,直至伊拉克軍隊被趕出伊朗。本以為就此可以罷手的薩達姆再次低估了伊朗,1986年,成千上萬的伊朗青年揮舞著武器越過邊境,戰火燒到了伊拉克本土,拉鋸戰繼續進行 直至1988年雙方筋疲力竭,宣佈挺火。
兩伊戰爭歷時八年,把中東地區最富有的兩個國家消耗到國力大損,災民遍地,雙方都沒有達到自己的目的,八年戰爭後又回到原點,唯一賺錢的就是美國,美國一直不停的給伊拉克賣武器。
讓人側目的是,拿不下伊朗的薩達姆認為自己替美國打了八年仗,美國欠著自己的人情,所以想當然的認為美國會因為要還自己一個人情,就會預設伊拉克吞併科威特。基於這種天真的想打球,薩達姆悍然出兵科威特,最後招致美國的報復。
-
11 # 雨後浮雲好運來
感謝老鐵的提問!要說兩伊戰爭是怎樣爆發的。戰爭的起因從民族,宗教,領土的各個方面都能解釋得通,卻又沒有辦法單獨成立。兩伊戰爭,又稱第一次波斯灣戰爭,真的是發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一場長達八年的邊境戰爭。戰爭於1980年9月22日爆發,這是1988年8月20日結束。兩國相鄰,共同邊界綿延1200千米,長約100公千米的阿拉伯河,是兩國南部的自然邊界,長期來兩國存在的。邊界爭端,經常發生武裝衝突。另外,宗教也是兩伊戰爭爆發的重要原因。歷史上兩國邊境交界處的受夏特阿拉伯河的主權而產生爭議。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為這場爭議的河流,藉口為第一伊斯蘭革命後人向伊朗發動軍事進攻,從而引發了曠日持久的兩伊戰爭,戰爭長達八年,成為給越南戰爭後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戰爭。他們主要的領土問題,還有宗教派系矛盾,其中也有大國爭霸的影子,當時伊拉克使用美製武器伊朗使用蘇制武器,雙方互有勝敗總體來看,伊拉克稍占上風,最後打成了石油破襲戰,這下美蘇都不幹了。
兩伊戰爭爆發,第一階段,伊拉克全面進攻伊朗組織邊境防禦和反攻。1982年2月,伊朗發展反攻勢頭.伊拉克被動挨打。1984年開始,雙方展開地面拉鋸戰,加強空中與海上襲擊。第四階段,1988年伊拉克重新掌握戰場主動權,再次攻入伊朗境內。1987年7月23日和1988年7月18日,伊拉克和伊朗各自接受了聯合國的停火決議,但雙方直至1988年8月20日才正式停止戰鬥。伊拉克和伊朗均在戰鬥中受到嚴重損失,除了常規戰鬥以外,在戰鬥中過程中採取了襲城戰,襲船戰,襲擊油田等破壞地方後勤,經濟設施的手段。伊拉克還對伊朗軍隊平民動用化學武器。2015年9月22日,伊朗舉辦紀念兩伊戰爭爆發35週年盛大閱兵式。兩伊戰爭還有一個起因,就是由於伊拉克總統薩達姆試圖完全控制位於波斯灣西北部的阿拉伯河,該水道,是兩個國家重要的石油出口通道,美國為薩達姆提供武裝,並支援向這一有爭議的地區發動進攻,試圖以此遏制剛剛透過革命上臺並強烈反美的伊朗政權。而在1975年,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曾支援伊朗國王巴列維,對當時在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發動進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國家還擔心伊朗1979年2月革命產生的武裝政權周邊地區擴散導致兩伊戰爭的另一因素是兩國領導人的野心。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試圖頭將他領導兩伊戰爭。
-
12 # Global防尉
用最先進的武器打了最原始的戰爭——兩伊戰爭。這是當時對兩伊戰爭最詼諧的寫照。
兩伊戰爭在當時是除了越南戰爭耗時最長的一場戰爭,這裡面起因錯綜複雜,不僅僅是兩國領土爭端問題,宗教問題,更多的還是利益關係。
眾所周知,中東地區國家大都為伊斯蘭國家,但是伊斯蘭教裡面又分為很多派別,其中以什葉派和遜尼派最具代表性。而兩伊戰爭爆發之前伊朗境內爆發了伊朗伊斯蘭革命,以什葉派霍梅尼為首的革命軍最終取得了勝利,伊拉克薩達姆政權這時慌了,恐怕伊朗什葉派的革命運動影響整個中東地區,進而威脅到伊拉克在中東的霸主地位,而且薩達姆深知伊拉克境內擁有大批什葉派人員,自己卻是遜尼派,怕霍梅尼政權響應伊拉克什葉派人員推翻自己的政權,於是在這個關鍵時期,趁著伊朗革命政權還不是很穩固,伺機將其拿下,伊拉克此時邁出了關鍵一步,派兵大舉進攻伊朗。
當然伊拉克發動兩伊戰爭也不是平白無故的,藉著領土爭端問題趁火打劫,兩國最大的爭端就是界河問題——阿拉伯河。當然這也是歷史遺留的問題了,1975年兩國簽訂了《阿爾及爾協議》確定了兩國的界線為阿拉伯河中央。但是伊拉克並不是這樣想的,這條河是伊拉克重要的出海航道,伊拉克認為這項協議極大的損害了伊拉克的利益。協議都簽了,伊朗也對領土寸土不讓,兩國就這樣的拉鋸戰持續了數年,最終,1980伊拉克實在忍不住了,於是撕毀了協議,發動了兩伊戰爭。(伊拉克和伊朗爭議河流)
伊拉克薩達姆一直都未放棄成為中東霸主的地位,想著能夠控制整個海灣地區以及中東地區的石油貿易。從中東地區的版圖也可以看的出來伊朗盤踞在整個波斯灣最重要的地區,而伊拉克卻很可憐,部分出海口被科威特領土所擋,剩下的就更少了,因此此時伊朗的戰略價值就非常重要了。大量的石油資源,優良的港灣,得天獨厚的海灣,早已讓伊拉克垂涎三尺。而此次伊朗政權更迭,經濟低迷,況且又和美國斷交,這一切都讓伊拉克看到了希望。(兩伊戰爭)
-
13 # 歷史哨聲
邊境衝突、宗教矛盾、民族仇恨是兩伊戰爭爆發的三大原因
1、邊境衝突。伊拉克和伊朗的邊界河阿拉伯河是主要導火線:
阿拉伯河下游100公里為伊拉克和伊朗的國界線。1847年,奧斯曼帝國和波斯王國以阿拉伯河波斯一側淺水灘為界,即奧斯曼帝國佔據大部分阿拉伯河水域;1937年,獨立的伊拉克和伊朗簽署了以河中為國界線的協議,即兩國分一半;1975年,阿爾及利亞總統條件下,伊拉克和伊朗簽署了以河中為界的《阿爾及利亞協議》。
但因為阿拉伯河是伊拉克進出波斯灣的唯一通道,因此伊拉克認為兩國以河中為界是不公平的。
阿拉伯界河見下圖:
伊朗佔據阿聯酋三島威脅伊拉克在波斯灣的航海權。阿布穆薩島、大通布島和小通布島三島,原本是英國松油,1960英國將其交給阿聯酋成員國沙迦。由於阿聯酋當時並未處理,伊朗在1971年11月英國撤軍後便佔據了三島。這就嚴重威脅伊拉克在波斯灣的航海權。三島位置見圖:
2、宗教矛盾。伊朗是什葉派為主的政教合一國家;伊拉克是少數遜尼派統治多數什葉派的世俗政權國家。雙方的矛盾在於:
伊朗革命後,霍梅尼想要推廣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到整個中東地區,因此號召霍梅尼曾經流放、在伊拉克有威望的伊拉克什葉派推翻薩達姆政權;
歷史上,伊拉克是什葉派發源地,因此什葉派主導的伊朗希望伊拉克也是什葉派統治的國家;
伊朗不滿伊拉克是一個世俗化政權,而非政教合一政權;
埃及、沙特等遜尼派阿拉伯國家擔心伊朗輸出革命,因此支援薩達姆政權對抗伊朗。
3、民族仇恨。伊朗是波斯人國家,伊拉克等阿拉伯國家都是阿拉伯人國家。歷史上伊朗和伊拉克戰爭很多,成為歷史宿敵。伊朗的胡齊斯坦省是阿拉伯人聚集地,歷史上是屬於奧斯曼帝國伊拉克行省的。伊朗和伊拉克都支援對方國內的庫爾德人獨立。
兩伊戰爭中的娃娃軍
1980年兩伊戰爭爆發過程1、4月5日,伊拉克副總理、外交部長阿齊茲被一名伊朗人炸傷,薩達姆指責是伊朗策劃的;
2、4月7日,兩國軍隊進入戒備狀態;
3、4月8日,薩達姆表示誰攻打伊拉克,就“砍斷他的胳膊”;
4、4月9日,霍梅尼表示決心推翻薩達姆政權,將薩達姆扔進“歷史垃圾堆”;
5、9月,雙方邊境衝突上升為相互炮擊;
6、9月17日,伊拉克宣佈廢除《阿爾及利亞協議》,佔據阿拉伯河;
7、9月22日,薩達姆下令80架戰機空襲伊朗空軍基地和飛機,但目的沒有達到;
8、9月23日凌晨2時,伊拉克以北、中、南三路軍5個師又兩個旅、1200輛坦克,意圖佔據伊朗阿拉伯人聚集地——胡齊斯坦省。
兩伊戰爭正式開始。
-
14 # Wildemess
中東地區這個大火藥桶,爆發戰爭機率最高的地區,在這塊土地上阿拉伯民族本是同根生,但相煎何太急的鬥爭幾乎天天發生,宗教矛盾、民族矛盾、領土、石油資源的爭奪戰火從來都沒有仃熄過,可以說這塊土地是一塊腥風血雨的土地。兩伊戰爭從1980年到1988年結束,戰爭歷時8年,可以說二十世紀最長的戰爭之一。
戰爭的起因
領土之爭,兩伊邊界長1200多公里,領土爭端是兩國由來已久的歷史問題。兩伊戰爭爆發前的阿拉伯河界線問題是戰爭的主要導火索。 阿拉伯河由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伊拉克境內匯合而成,下游約100千米長的一段為伊朗伊拉克兩國界河。1847年,當時統治伊拉克的奧斯曼帝國和當時的波斯王國簽訂的協議中,阿拉伯河以波斯一側的淺水區域為界,也就是奧斯曼帝國掌握著大部分的水域。1913年,雙方計劃重新劃分國界,但因第一次世界大戰而取消。至1937年,已脫離奧斯曼帝國獨立的伊拉克與伊朗簽訂的協議,兩國河面上主要航線的中間位置,也就是兩國各分一半。
1975年在阿爾及利亞總統的斡旋之下,雙方簽訂了阿爾及爾協議,協議正式將國界確定為阿拉伯河的中央。 由於阿拉伯河是伊拉克唯一進出波斯灣的出海口,對伊拉克十分重要,伊拉克認為要將阿拉伯河水道與伊朗平分是對伊拉克大大不利,更認為阿爾及爾條約為不平等條約,並於開戰前撕毀了條約。
宗教矛盾
伊朗和伊拉克都為伊斯蘭國家,絕大多數人民信仰伊斯蘭教。伊朗的伊斯蘭教徒以什葉派為主,伊拉克雖然也是什葉派穆斯林佔多數,但掌握國家政權的卻是遜尼派。伊朗伊斯蘭革命勝利後,成了政教合一的國家,宗教領袖霍梅尼企圖將他領導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推廣到整個中東地區,號召伊拉克民眾推翻薩達姆的政權。由於霍梅尼曾被流放在伊拉克,在當地什葉派穆斯林中有不小威望,他的號召對薩達姆的統治構成了威脅。什葉派穆斯林聚集的伊拉克南部爆發了一些反政府武裝騷亂的事件。這也使薩達姆下決心發動對伊郎的戰爭。
掌握了國家政權的伊朗什葉派極力想剷除大權在握的伊拉克遜尼派,還有伊拉克並非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伊斯蘭教在國家事務中的地位並不像伊朗那樣重要。其他阿拉伯國家還擔心伊朗1979年伊斯蘭革命向周邊地區擴散,明裡暗裡暗支援伊拉克,助長了了薩達姆入侵伊朗的野心。
民族矛盾
兩個國家宗教信仰相同,但宗教派別各異,伊朗人口主要由波斯人組成,而伊拉克為阿拉伯人佔多數。兩個民族在歷史上有過多次大大小小的矛盾衝突,積累了不小的恩仇宿怨。而兩個民族在對方國內則互為少數民族,民族利益得不到足夠保障或受到岐視的因素,也造成了雙方社會族群的割裂。
外面力量的介入
美蘇和西方國家為了自己的政治經濟戰略利益和地緣政治需要,都對伊拉克提供經濟軍事援助,中東地區的阿拉伯國家為防止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擴散影響到本國的政局,紛紛站到伊拉克一邊,當年的科威特傾其所有援助伊拉克。
戰爭的後果
兩伊戰爭前後歷時8年,是20世紀最長的戰爭之一。它是一場名副其實的消耗戰,是一場對雙方來說都得不償失、沒有勝利者的戰爭,愚蠢的戰爭。
殘酷的8年,兩伊戰爭中伊拉克的傷死亡人數幾十萬,直接損失(包括軍費、戰爭破壞和經濟損失)上幾千億美元,欠外債上千億美元。伊朗也欠外債幾百億美元,傷亡人數上百萬,僅伊郎就有20萬婦女成了寡婦,直接經濟損失上千億美元。戰爭使兩國經濟發展計劃至少推遲20至30年,使兩國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兩個中東強國元氣大傷。
戰爭的教訓
戰爭本身就是一個巨大消耗的黑洞,一個國家沒有完整的武器裝備研發生產基礎設施支撐長達8年的戰爭消耗,沒有充分的戰爭資源準備,靠買武器裝備支撐戰爭,結局可想而知。任何國家的領土爭端,政治領導人忘想用戰爭手段解決問題,歷來都是戰爭忘想症,戰爭毀滅了別人,同時也毀滅了自己。兩伊戰爭,這個被世界軍事家嘲諷為‘先進武器打低水平戰爭”的典型範例,當時兩國自吹的世界軍事強國,動用了除原子彈以外的所有先進武器(化學武器都用上了),F-14雄貓戰鬥機,Phantom戰鬥機,飛毛腿導彈,打了8年,雙方死傷百萬人,最後雙方打得筋疲力盡,民不聊生,兩個國家半殘廢,誰也奈何不了誰,經濟百孔千瘡,剩下最後半口氣只得停戰,漁翁得利的是美蘇和西方國家,當然中國在兩伊戰爭期間也狠賺了一筆,同時也印證了中國古代軍事家孫子的名言:好戰必亡,忘戰必危。的名言。
-
15 # 走進伊拉克
伊拉克於1980年9月22日入侵伊朗,引發了一場激烈的八年戰爭,這場戰爭破壞了該地區的穩定並摧毀了兩國的經濟。
當時的伊拉克總統薩達姆·侯賽因聲稱,入侵的原因是對阿拉伯河的領土爭端,這條河是兩國之間的邊界。然而,衝突根源於地區競爭。
薩達姆·侯賽因直接受到伊斯蘭革命的威脅,這場革命在一年前使阿亞圖拉霍梅尼在伊朗獲得權力。
對阿亞圖拉來說,薩達姆是一個殘暴的遜尼派暴君,壓迫什葉派佔多數的伊朗,並沒有掩飾他希望看到薩達姆倒臺的願望。
因此,對於薩達姆·侯賽因來說,戰爭的目的是先發制人:在霍梅尼政權推翻他之前推翻霍梅尼政權。
他認為伊朗處於動亂之中,他的部隊能夠迅速取得勝利。
這是一個重大的錯誤。
消耗戰
到1982年,伊朗部隊重新奪回了他們失去的領土,並越過邊境進入伊拉克。霍梅尼拒絕了伊拉克提出的停火協議。
因此,雖然薩達姆開始了戰爭,但是霍梅尼卻延長了戰爭。
衝突變成了消耗戰,每一方都明顯無視人的代價:
霍梅尼在“人類浪潮”襲擊中使數千名年輕的伊朗人死亡。薩達姆使用化學武器對付伊朗人,並在1988年對他自己的人民 - 哈拉布賈的庫爾德人 - 他認為是一個危險的第五縱隊。在“城市之戰”中,雙方從空中空襲對手的平民。在“油輪戰爭”中,雙方都在襲擊海灣地區的油輪和商船,以剝奪對方的貿易。事實上,油輪戰爭使衝突國際化。
在伊朗多次襲擊其船隻後,科威特呼籲外部勢力提供保護 ,美國和蘇聯都介入。
這有助於扭轉對伊朗的勢頭。
伊朗官員看到他們的國家已經筋疲力盡,孤立無援,他們敦促霍梅尼接受停火。
1988年7月,當霍梅尼最終接受停火協議時,他把它比作喝了一杯毒藥。
計算成本
經濟和政治後果是巨大的。至少有50萬人死亡,上限估計達到150萬。
雙方都沒有實現其戰爭目標。霍梅尼沒有推翻薩達姆。薩達姆沒有推翻霍梅尼或強迫他重新劃定伊拉克邊境。
雖然伊拉克薩達姆希望取得勝利,但實際上他只是避免失敗,甚至那需要大量的外界幫助。
伊拉克的經濟困境是導致薩達姆在1990年採取命運決定入侵科威特的因素之一。
對伊朗來說,後果同樣嚴峻。
戰爭不僅造成了沉重的人力和物力成本。它熄滅了伊斯蘭革命的大部分熱情。它使伊朗人更加強烈地質疑他們的文職領導能力。
隨著霍梅尼在戰爭結束後不久的去世,該國進入了一個新的更加內省的時代。
兩伊戰爭留下了痛苦的遺產。很少有現代衝突如此漫長,如此血腥,如此徒勞。
-
16 # 白玉塔下的海
兩伊戰爭的原因錯綜複雜,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領土之爭:波斯灣入口處的三個小島歸屬;以阿拉伯河為邊界的領土劃分問題。二是宗教信仰問題:伊朗和伊拉克都伊斯蘭教國家,而且穆斯林什葉派人數都佔本華人口的大多數,但境遇卻完全不同,伊朗穆斯林什葉派掌握政權,而伊拉克穆斯林什葉派卻處於被統治地位。
自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起,兩伊就因為邊界劃分爭端不斷,其中經過談判還簽訂過《阿爾及爾協議》,但伊朗都沒有切實履行該協議。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以霍梅尼為首的什葉派教士團推翻巴維爾王朝,建立了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此時的伊拉克趁伊朗革命剛結束政權不穩,發動了對伊朗的戰爭。兩伊戰爭持續了八年,戰爭中雙方都拼盡全力損失慘重,無奈於1988年雙方接受了聯合國的停火協議。
-
17 # 李建秋的世界
還是希望各位答主切題,本題問的是原因,而不是經過。
領土之爭和石油之爭
伊朗和伊拉克的糾紛,著重表現在對阿拉伯河主權以及對胡齊斯坦地區和海灣三島的歸屬性問題上。
請看地圖
為什麼胡齊斯坦這麼重要呢?
原因很簡單:產油啊,這裡有巨大的油田區,分屬於伊朗,伊拉克。
伊朗佔據了阿布穆薩,大通布和小通布,位於霍爾木茲海峽,控制波斯灣的出海口。
而阿拉伯和兩岸有很豐富的石油資源,而且還有石油基地和油港,且是伊拉克通往還玩的唯一出海口。
1975年伊朗國王巴列維和薩達姆達成了《阿爾及爾協定》,同意以阿拉伯和主航道為中心線進行分解,把伊朗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劃給伊拉克,簽約後,伊朗不肯交割土地,這就形成了隱憂。
民族和宗教問題阿拉伯人和波斯人雖然共同信仰伊斯蘭教,但是實際上歷史上多次交戰,積怨很深,所謂的什葉派很大程度上就是波斯人擺脫阿拉伯人控制的工具,二戰以後,阿拉伯國家積極支援伊朗境內的阿拉伯人搞反政府運動,兩伊邊境居住大量的庫爾德人,結果庫爾德人就成了工具,伊朗支援伊拉克境內的庫爾德人搞獨立,而伊拉克支援伊朗境內的庫爾德人搞獨立。
伊拉克其實一直有一個隱憂,薩達姆是支援遜尼派的,但是伊拉克境內信仰什葉派的居多。
中東盟主之爭霍梅尼的伊朗伊斯蘭革命成功後,到處輸入革命,號召伊拉克境內的什葉派起來推翻薩達姆,而中東各國都出現了響應的情況,所有的阿拉伯國家都陷入恐慌。
巴列維王朝的倒臺直接導致美國和伊朗反目成仇,埃及和以色列單獨媾和,被踢出了阿拉伯國家聯盟,阿拉伯世界一直處於群龍無首的狀態,薩達姆在1980年搞出了“阿拉伯民主憲章八項原則”,大大增強了其在阿拉伯世界的地位。
70年代末期,伊拉克內政穩定,是中東第二大產油國和輸出國,經濟實力騰飛,買了大量的武器,準備找伊朗一較高下,奪取海灣地區的霸主地位。
霍梅尼和薩達姆的恩怨霍梅尼當年因為反對國王在1964年被驅逐出國,此後在伊拉克過了14年的流亡生涯,霍梅尼不但是伊朗的什葉派領袖,在伊拉克什葉派也有很大影響力。
薩達姆後來和巴列維達成協議,把霍梅尼驅逐出境,導致霍梅尼被迫流亡巴黎,一下子就結下了樑子。
1980年4月1日,在巴格達的機會上,一個伊朗人扔了一個手榴彈,炸傷了當時的伊拉克副總理阿齊茲,薩達姆立即指責伊朗是背後主謀,兩國關係迅速惡化,伊拉克單方面廢除了《阿爾及爾協議》,宣佈整個阿拉伯河都是伊拉克領土,自封為阿拉伯人代表,到了9月22日開始進攻伊朗。
這就是兩伊戰爭的由來。
我相信伊朗人絕對沒有想到,和薩達姆打了那麼多年,耗費了無數物資,死了上百萬人,而薩達姆最後的下場居然是被美華人除掉的。
薩達姆的死為伊朗掃除了障礙,為伊朗的“什葉派之弧”戰略打下基礎。
這可能就是所謂的“命運的諷刺”吧
-
18 # 暢所欲言明場面
兩伊爆發戰爭的原因,目前普遍認為有三個方面的原因,邊境糾紛,宗教矛盾和民族仇恨。
其中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邊境糾紛。我個人也比較認同這種說法。
兩伊邊境長達1200多公里,阿拉伯河界線的問題是兩國戰爭的導火索。阿拉伯河是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伊拉克境內混合而成,其下游的100多公里長的一段河流為兩國的界河。
1847年當時的奧斯曼帝國和波斯王國簽訂了一份協議,把大部分的水域劃給了伊拉克。
1937年,兩國又重新劃界,從河面的中間位置劃界,也就是兩國各佔一半水域。
1975年3月15日,在阿爾及利亞總統的斡旋下,雙方簽訂了《阿爾及爾協議》。
所以圍繞著阿拉伯河的問題,歷史上的糾紛一直不斷,越演越烈。
我們都知道,阿拉伯河是伊拉克進出波斯灣的出海通道,其戰略意義不言而喻。伊拉克認為該條約有不公之處,對伊拉克極為不利。於是乎1980年的9月17號伊拉克單方面撕毀了該條約。此外,波斯灣上的阿布穆薩島,大通布島和小通布島也是兩國爭執的物件,這些島嶼靠近霍爾姆斯海峽。1971年11月伊朗出兵佔領了這些島嶼,引發了薩達姆的擔憂。伊拉克認為應該歸還給阿聯酋。
再說說宗教的矛盾,我們都知道伊朗是波斯人,伊拉克是阿拉伯人,但是在中東地區他們都信奉同一個宗教-伊斯蘭教。1979年2月,伊朗爆發了伊斯蘭革命運動,宗教領袖霍梅尼在什葉派穆斯林處於執政地位。雖然伊拉克是什葉派的發源地,在伊拉克什葉派穆斯林占人口比例為55%。但卻是遜尼派穆斯林掌握著國家的政權,為了爭奪話語權,在伊拉克也爆發了一些反政府武裝騷亂事件。這也激發了薩達姆和霍梅尼的個人仇恨。(薩達姆認為霍梅尼鼓動了什葉派穆斯林)
當時伊拉克正直國富兵強,而伊朗卻政局動盪,經濟惡化,軍心不穩。給了薩達姆可乘之機。為了謀求海灣地區的霸權,企圖趁霍梅尼政權立足未穩之際,對其出其不意的軍事打擊,同時解決邊境爭端。可以說兩全其美。
關於民族仇恨這個話題太冗長了,伊朗和伊拉克有上千年的仇恨和歷史積怨。可以說是世仇。伊拉克總認為是伊朗搶佔了自己的領土。他認為伊朗幅員遼闊,自己國家的面積十分狹小,所以伊拉克一直有攻打伊朗的衝動。
還有一部分人說是美國在背後鼓動伊拉克打伊朗的,似乎也有一定的根據,伊朗奉行的去西方化招致了美國的不滿。兩伊戰爭期間美國是偏向伊拉克的,不光是經濟上的援助,還提供武器彈藥。(蘇聯是軍事和外交支援伊拉克,科威特,沙特是經濟援助伊拉克。)
基於上述幾個方面的原因,在1980年9月22日爆發了兩伊戰爭。
兩伊戰爭持續了八年,是一種得不償失的戰爭,期間實施了拉鋸戰,大量消耗了本國的實力。兩國軍費開支高達2000億美元。雙方損失慘重,債臺高築,兩國死傷一百多萬人。經濟損失數千億美元$。
直到1988年8月20日雙方才在聯合國安理會598號決議下正式停火。
回覆列表
上世紀80年代,伊拉克和伊朗之間爆發了邊境戰爭。從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向伊朗發動攻擊開始,到1988年8月20日聯合國調停為止,經過長達8年的慘烈廝殺之後,兩敗俱傷,沒有贏家。
據統計,戰爭導致人員傷亡65萬人,損失飛機400架,坦克3500多輛,火炮2700門,艦艇31艘。雙方軍費開支近2千億美元,直接經濟損失超過5千億美元。兩國的經濟發展至少倒退20--30年。
兩伊戰爭的原因非常複雜,主要是邊境糾紛、宗教與民族矛盾、大國插手等3個方面。
邊界糾紛
伊拉克與伊朗的邊境領土爭端由來已久,阿拉伯河作為邊界線是戰爭的導火索。阿拉伯河下游約100千米的一段距離為兩國界河。之前,統治伊拉克的奧斯曼帝國和波斯王國,獨立後的伊拉克與伊朗均簽訂過協議,1975年,雙方簽訂了最後一個《阿爾及爾協議》,以阿拉伯河中央為國界。
此前的兩個條約,伊拉克分得河道的大部分,伊拉克視《阿爾及爾協議》為不平等條約。伊朗佔領波斯灣上的幾個小島,也引發伊拉克的不滿與擔憂。
宗教與民族矛盾
伊朗和伊拉克雖然都是伊斯蘭國家,伊朗屬於波斯人,伊拉克屬於阿拉伯人。伊朗與伊拉克都是什葉派佔多數的穆斯林國家,伊拉克薩達姆是遜尼派,卻掌控著國家。伊朗伊斯蘭革命勝利後,非常不滿作為什葉派發源地的伊拉克,卻是遜尼派大權在握,也不滿伊拉克走向世俗化。宗教領袖霍梅尼一直以輸出伊斯蘭革命為已任,企圖擴大什葉派的地盤,因此鼓動伊拉克民眾推翻薩達姆政權。
薩達姆在伊朗巴列維王朝時,與伊朗交好,並支援巴列維驅逐霍梅尼,也就是說在霍梅尼上臺前,雙方已結下樑子。薩達姆極力反對霍梅尼向伊拉克輸出革命。其它阿拉伯國家也擔心伊斯蘭革命的擴散,暗中支援伊拉克。
伊朗和伊拉克國內均存少數民族庫爾德人,兩國都支援對方的庫爾德人鬧獨立以造成國家分裂。
大國插手
兩伊戰爭表面上是伊拉克和伊朗的領土之爭,遜尼派和什葉派的派系之爭,其實背後是美國和蘇聯兩個兩個超級大國在爭霸世界。
伊拉克和伊朗位於中東地區,是連線亞歐非大陸的紐帶,連線三大洲的咽喉要道,是世界重要的產油大國,戰略位置非常重要,成為大國爭奪的焦點之地。
1979年伊斯蘭革命之前,巴列維王朝實行比較開放親西方的政策,朝著世俗化方向發展,一直是美國的勢力範圍。伊斯蘭革命後,伊朗與美國徹底決裂,並扣押了52名美國使館人員達一年多時間。美國不甘心自身的利益受損,於是極力慫恿薩達姆對伊朗進行攻擊,對伊拉克進行經濟和軍事上的援助,導致兩伊戰爭爆發。
蘇聯作為當時世界上唯一能與美國抗衡的大國,一直想從兩伊打通南下通道。在兩伊戰爭期間,蘇聯源源不斷地向伊拉克提供蘇式武器,向伊拉克派遣大量軍事顧問。美國和蘇聯似乎都在支援巴格達,其實是各懷鬼胎,都想爭奪伊拉克這塊肥肉,對兩伊戰爭起到了推波助瀾作用。結果遭殃的是伊朗與伊拉克兩華人民,兩國元氣大傷,百姓生靈塗炭,經濟一落千丈。最終親美國的薩達姆被美國絞殺,俄羅斯與伊朗最後逐漸走近,當然那是以後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