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博士科普
-
2 # 燎原181651458
作為一個太監,要做到權傾朝野,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太監自身作為一個不完整的男人,對權利的貪戀似乎是實現自我價值的途徑。
2.從小在權力中心長大,所處的環境會優勝劣汰,留下來的都是政治生存的精英。
3.有很多都是皇帝的發小,更容易取得皇帝的信任,經常狐假虎威,久而久之就變成皇帝的代言人!
-
3 # 小王解史
中國古代宦官專權最嚴重的朝代是三個,分別是東漢,唐代和明代。試分舉例說明。
東漢中、晚期政治的一大突出特點是宦官,外戚交替專權。這兩大皇權附屬勢力趁東漢章帝以後皇權衰弱之際,趁機分割皇權。漢章帝去世後,竇太后開始專權,外朝任用竇固,竇憲為首的外戚勢力。引起了新繼位的漢和帝的不滿,漢和帝聯合宦官鄭眾,推翻了竇太后的專權。東漢中後期宦官專權由此而來。其後漢桓帝時期依靠單超,左綰,具瑗,唐衡等宦官,清除了外戚梁冀的跋扈政治。東漢政權最終滅亡也是由於宦官十常侍和外戚集團何進的火併,最終引得董卓進京,天下大亂。東漢時期宦官專政的特點是宦官作為皇帝的助手,在對外戚的鬥爭中發揮作用。
唐代是宦官專政的第二個歷史時期。唐玄宗統治後期,唐玄宗有感於金吾衛王毛仲不可靠,擔心他們謀反,在誅殺了王毛仲以後。於是加心腹宦官高力士為左武衛大將軍,這是唐代宦官掌握禁軍權力的開始。隨後李輔國,魚朝恩等大宦官相繼出現,他們掌握禁軍權力,作威作福,甚至皇帝廢立,生殺予奪全憑宦官,唐代後期皇帝常常感慨自己受制於家奴。唐代也就是在宦官與藩鎮割據這兩大毒瘤的打擊下滅亡的。可以說,唐代是中國歷史上宦官專權最為嚴重的時代。
明代是宦官專權最為嚴重的第三個時期。明初朱元璋嚴禁宦官干政。然而靖難之役之後,朱棣得太監之助,得以打進南京。朱棣就此認為家奴可靠。開始允許宦官參政。到明宣宗朱瞻基以後,宦官開始展露頭角,其後明英宗時期的王振,明武宗時期的劉瑾,天啟時期的魏忠賢,都是宦官干政的典型。但是,明代皇帝允許宦官干政的目的是為了制衡文官集團,可以擁有批紅權,但軍權仍然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這幾大宦官也是被皇帝一道手詔即殺掉。沒有能做任何反抗。
-
4 # 知常容
歷朝歷代為什麼皇帝對太監是那麼的信任?因為他們對皇權不會產生任何的危險,太監他不是一個正常的人,而且沒有後代,即使取得天下,他也沒有辦法把他交給下一代,太監製度是中國常見一種內宮制度,關鍵的時候太監往往會發揮很大的作用。
歷朝歷代太監都是很厲害的,東漢末年十常侍,唐代中後期宦官權力最後大到廢立皇帝為止,宋朝指揮打仗的童貫就是一個太監,不過這個太監還是很有能力的。明朝的太監就更加不用說了,大家都非常清楚。
太監權傾朝野他所做的最核心的就是取得皇帝的全心的信任,太監的權力其實是皇權的延伸,只要取得了皇帝的信任,皇帝本來應該處理的事務,有一部分交給了太監處理,那麼太監就可以達到權頃天下。而這個時候,如果有首輔或者說是執政的大臣與之勾結,表裡合一就可以了。
歷史上太監是一個奇特的群體存在,對於整個歷史程序來說弊大於利,有益於歷史發展的沒有幾個,有些名氣的也就是明代的鄭和,馮保,還有剛才提到的北宋的童貫。當然還有一個是改良造紙術的蔡倫,不過這個人的人品是差到極點,如果不是因為改良了造紙術,估計這個人就是壞蛋中的壞蛋。壞太監比比皆是,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大家應該都很清楚。
-
5 # 蘑菇頭
我們應該知道太監這個職業,它的誕生是帝王專制下的一個特殊群體。因為這個群體都必須是閹割淨身。但還有另一種稱呼,那就平時我們經常提到的宦官,不過在民間的人們稱他們為“閹人”。
中國的太監製度是從周秦開始,一直到1924年的政變,在他都是專制統治的一顆毒瘤,它與皇權的專制獨裁相伴相生,也就是說當時封建統治的老闆需要有這樣的職位。
在帝王獨裁統治的時代,誰最接近皇帝,並博得信任,誰就有可能獲得更高的權勢。太監這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幾乎都與皇帝朝夕相處,幾乎零距離的接近皇帝的人,所以在歷史上也有很多宦官創權的例子發生。
就比如秦朝的趙高、明朝的魏忠賢、唐朝的高力士、清朝的安德海等。我們不得不承認,他們都是專制皇權下權赫一時的大宦官。
那他們為何能夠如此權傾朝野呢?我認為他們首要的就是博得皇帝或者掌權者的信任。並且遊刃於皇宮的嬪妃、皇帝以及大臣們的關係之中。他們也是透過不斷的打怪獲取經驗,逐步的升級獲取更多的許可權。
-
6 # 非官方歷史
皇帝弱時才有權傾朝野,強時只會利用太監,而且這與中央集權和皇權加強以及官僚制度的變更有分不開的關係,還要內外廷勾結才能做到,就算權傾朝野也還是個太監。1.太監宦官的起源
我們大家比較熟悉的最早宦官是秦朝的趙高以及指鹿為馬的故事,其實在中國,人們比較一致的意見是,從夏商周時期開始,宦官在中國就已經出現。史書所說:“自書契以來,不無閽寺。”這裡的閽指宮門,閽寺就是指看守宮門的閹宦奴隸。上面講了這些官職由閹人擔任,早在《周禮》中就有歷史記錄。
2.秦漢到兩晉這一時期宦官的身份已由官奴身份有所提高,在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已有出現但當時上古大臣之風尚在,擅權收到很大限制。比如我們熟知的司馬遷先生就寫出了連我們後人都引以為傲的史家之絕唱的《史記》,受到後世的無比敬仰,甚至被尊為太史公,也有改進造紙術的蔡倫。
3.南北朝至唐朝。這一時期宦官不僅把持內廷高官,而且出任地方長官,宦官干政現象嚴重,如北魏的宗愛、劉騰干政,給當時的政局與社會地位帶來嚴重危害。 唐時朝,宦官可以正式擔任外廷職務,可以擔任高階武職。唐中期以後,宦官掌握了中央禁軍,凡有節度使和觀察使處皆有監軍使,形成了一張從地方到中央的宦官監軍網,以至發展到隨意廢立皇帝的程度。甚至以唐朝高力士為李白脫靴來表達李白這個偉大詩人的放蕩不羈,但是從中可以看出高力士的朝中勢力有多大。
4.宋元時期。宋朝在形式上承襲了唐代舊制,不過,由於宋代君主專制的加強及元代內廷任用貴族管理,宋元時期的宦官勢力有所削弱,在政治上鮮有作為,社會地位也不高。
5.明朝達到頂峰。中央集權和皇權在明朝達到頂峰,需要對百官的控制以及外部情況的瞭解都需要大量宦官的參與,而且明太祖朱元璋以及明成祖朱棣在政治上的成功都有宦官太監參與的影子,因此建設這多在這兩個皇帝在位期間,明代宦官機構計有十二監、四司、八局,統稱為宦官二十四衙門,首腦是司禮監太監。逐漸成為直屬於皇帝而與官僚機構平行的第二行政系統。因此不僅有“土木堡之變”害的明英宗朱祁鎮被蒙古人活捉的太監王振,也有富可敵國的劉瑾,更有明熹宗年間的大太監魏忠賢朝庭內一手遮天。但也有鄭和這樣的大Nautilus外交家。
6.清朝吸收明朝教訓壓制宦官。清朝建立之初,設立宦官十三衙門,以宦官為主管。康熙即位後,鑑於歷代宦官之禍,設立專管皇室事務的內務府,並且制定出了詳細的制度嚴格限制宦官活動,這對防止宦官專權起了很大作用。清代,宦官的政治、經濟、社會地位始終被界定在一個很低的層次上。只是在清末,才出現了安德海,李連英、小德張少數幾個宦官干政的現象。像安德海這種慈禧身邊的紅人出京辦皇差竟被實在看不下去的山東巡撫丁寶楨(大家比較喜歡的宮保雞丁就是他發明的)直接弄死,慈禧並沒有為此和這位封疆大吏過不去,這也可以看出宦官太監地位並不高。清以後明令禁止出現宦官。
總之宦官是中國也是世界其他文明發展中出現的毒花(西方也有閹人樂師),是社會發展的畸形產物但同時又是必然產物。是我們每當談到歷史都不可避免要涉及的話題人物,是社會給予了不平等,但也有很多的宦官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希望後人可以牢記前人帶給我們的經驗,不要重蹈覆轍。
-
7 # 船伕先談“太監”其名
太監最開始是官名,唐朝時以宦官充任太監,只有在宦官中地位較高的才被稱為“太監”。當然了,現在的影視作品很少有嚴格考究的,幾乎都把宦官統稱為太監了。
宦官勢力源起於帝王心術說到太監為何能權傾朝野,要先說下所謂的帝王心術,因為宦官制度本身就是皇權的附庸而存在的。帝王心術簡單說不外乎一陰一陽之謂道,講究個平衡,恩威並施、賞罰分明是一方面,平衡各方勢力也是一方面。除了歷代開國之君外,幾乎大部分皇帝都很難做到真正意義上的一言九鼎,像康雍乾一連三代強勢君王的情況是極少的。不能一言九鼎,就只能拉一派打一派了,或者坐山觀虎鬥,最終做裁判官。最開始是文臣VS武將,或者勳貴VS朝臣,但中國國情歷來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帝王心術玩著玩著,大家就不容易上套了。既然舊勢力學會了抱團,那就培養新勢力吧!宦官勢力就走進了權利舞臺。宦官權傾朝野,絕對離不開帝王的縱容,沒有帝王信任,再強勢的宦官集團也會很快土崩瓦解,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明末崇禎處理魏忠賢。
宦官干政是把雙刃劍很多人吐槽宦官亂政,其實還真不能說的那麼絕對!就好比一把刀,用好了就可以去除王朝積弊的腐肉,讓新病毒和癌症互相對抗,給王朝續命。當然,不小心也容易割傷皇帝自己,小命都丟了!
-
8 # 密探零零發
太監的權力來源皇帝,古代皇權至上,太監本是一個下人,服務於皇帝,沒有什麼權力,由於古代一直存在著君權和相權的博弈,而太監作為皇帝身邊最信任的人,皇帝為了與大臣們博弈,會賦予太監權力,成為自己的代言人,去與相權抗衡和制約,而皇帝居於中間調解,達到相互制約的目的,例如明朝的內閣和司禮監就是這樣的產物,因此在明朝出現了劉瑾、魏忠賢這樣權傾朝野的大太監。
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個做的最好的就是曹操了,實際上這是太監們玩剩下的,太監們作為皇帝身邊的人,是皇帝最信任的人,也是最危險的人,例如趙高在秦始皇死後,膽大包天,更改遺詔,扶持胡亥為傀儡皇帝,從而達到自己權傾朝野的地位,實際上這一招不僅太監常用,還有很多權臣和外戚都是用這一招達到自己權傾朝野的目的。
總之,太監要想做到權傾朝野,就必須藉助古代皇帝這個奶媽,否則就是痴心妄想。各位,你們說呢?
回覆列表
不請自來,我是不愛長篇大論的的文史並蒂,談談我的看法。
第一,複雜的政治鬥爭導致的。這點在明朝表現得最為明顯,朱棣設立內閣之後,以內閣為首的文臣集團對皇權產生了一定的威脅。皇帝害怕文臣集團的權力無限膨脹,於是就另外扶植了宦官,用以制衡文官集團。所以,在明朝的整個決策鏈中,內閣具有票擬權,皇帝也針對性地賦予宦官集團批紅權,皇帝則在中間盡最大可能的平衡這兩個政治集團的實力。
明朝宦官一開始宦官集團文化水平低,不是文臣集團的對手,朱瞻基就設立內書堂,專門教育宦官,目的就是提高宦官集團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皇帝掌握不好兩者的平衡,造成一方獨大,就會出現宦官或者文臣專權擅政的情況。明朝太監王振、劉瑾、魏忠賢的崛起基本都是這種情況。
第二,皇帝的個人情感導致的。雖然“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但皇帝本人還是非常孤獨的。繼位之前,要時刻想著如何去擊敗其他皇子,爭取並保住自己的太子之位;繼位之後,也要時刻防著大臣專權擅政,防著其他皇親國戚造反。即便是與自己兒子或者老爹相處,也要遵守先君臣後父子的禮儀。
因此,皇帝真正的朋友並不多,而太監作為從小陪伴皇帝一起長大的人,往往會更容易獲得皇帝的信任,這種信任不是君臣之間的那種信任,而是朋友之間的信任。太監一旦學會利用這種信任來謀取私利,往往會成長為一個權閹。唐朝高力士就是最典型的情況,不過此人心術比較正,是個“心善”的權閹。
第三,宦官的特殊地位導致的。無論哪個朝代,皇帝最擔心的事情就是被別人奪去江山。因此,無論血緣關係多麼親近的人,也無法讓皇帝徹底信任。但是宦官就不同了,作為一個“不完整”的人,這個群體的人不會有子嗣,造反篡權的可能性比較小,頂多也就是謀點私利,這完全在皇帝的可接受範圍之內。
再者,宦官每天都在皇帝眼皮底下晃悠,非常容易造成燈下黑的情況,除非是皇帝自己發現問題,否者其餘監察力量很難深入到皇帝身邊區監察宦官。另外,宦官作為經常陪伴皇帝的人,對皇帝的習性最為了解,一言一行容易影響皇帝的決策。比如說明朝宦官魏忠賢,就吃透了明熹宗做木匠時不願意讓別人打擾的脾氣,專挑這個時候彙報事情,很容易就糊弄過去了。
所謂“萬物皆有因果”,宦官雖然令人討厭,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皇帝自己放縱的結果,或者更直白一點說,是皇帝與宦官相互利用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