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時空穿行者666
-
2 # 哈士不是奇
秦朝末年,以陳勝吳廣起義為開端,各地郡縣紛紛響應,組成起義軍,攻擊秦朝軍隊。經歷過一番的爭鬥,最終形成了以項羽為首的各方諸侯。
項羽分封以後,包括劉邦在內的許多人都對項羽的分封不滿,於是先是齊地造反,隨後是劉邦還定三秦,好不容易結束紛爭的中原再次陷入了混亂。
而在項羽前往齊地評判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件十分令人費解的事,那就是項羽手下的大將英布,始終對項羽的徵兵行為表示推脫。
這是在令人費解。
在韓信對項羽的評價中特別指出了項羽對待手下十分小氣。如果項羽當初在分封的時候,沒有對英布封王,英布的行為我能理解,可是英布是被項羽封王的存在啊,那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英布為何多次稱病不前往支援項羽,最後甚至背叛項羽?英布對項羽來說,是重要的。鉅鹿之戰中,項羽以破釜沉舟之計擊破秦軍,充當先鋒的就是英布。在項羽分封以後,派去殺害楚懷王的人,也是英布。
按理來說,項羽將如此機密的事情都交給英布來做了,兩個人的關係很好才對。
可是,當齊地造反,項羽前去平叛,向英布徵兵之際,英布卻稱病不去,只派人幾千士兵前往,這太敷衍了。
是以,當英布作出這樣的舉動以後,項羽就對他心生不滿了。
那麼,英布為何這麼做?
一、英布野心很大
事實上,不只是英布,包括劉邦項羽在內的眾多諸侯王,他們的野心都很大。秦始皇滅六國之前,並沒有皇帝,有的只是一個名存實亡的天子和眾多的諸侯,而他們都有一個統一的名字,某某王。
因此,在秦滅六國以前,眾人的腦海裡,覺得這輩子能夠獲得的最高榮耀,也就是稱王。
然而,在秦始皇滅六國以後,情形就發生了變化,因為秦始皇沒有采用傳統的分封制而是採用了全新的郡縣制。
郡縣制的誘惑是顯而易見的,軍政大權全部掌握在皇帝手中,各地官員的任命也有皇帝一手掌握。一句話,權力十分集中。
這是戰國時期各國君王想做而不敢做的,因為貴族勢力太大。可如今,秦始皇做了,還做得很好,這就讓這群六國後裔十分心動了。
因此,無論是項羽還是劉邦,亦或是英布,都十分清楚,項羽的分封只是短暫的和平,接下來的才是重頭戲。
在這樣的情況下,作為一方諸侯的英布自然也就不會盡心盡力地幫助項羽了。畢竟,項羽作為諸侯之中的最強者,對自己的威脅太大,英布巴不得項羽衰弱,怎麼又會派重兵去幫助他平叛呢?
二、劉邦的拉攏
當然了,這是英布一開始的想法。對此,我只能說,英布想得有點多了。
首先,根據項羽的為人,英布幾次稱病不前往,就算項羽沒能看出英布的自保之心,光是憑藉著項羽本身的脾氣,也不會容下英布。
其次,隨著劉邦還定三秦,佔據秦國故地,就已經有了稱霸天下的資本。換句話說,在這麼多諸侯之中,劉邦已經率先入局,和項羽爭奪天下,其餘的諸侯,要麼投靠項羽,要麼投靠劉邦,想要保持中立,顯然是行不通的。
正如劉邦派隨何遊說英布時說的那樣:“大王提空名以鄉楚,而欲厚自託,臣竊為大王不取也。”
因此,英布必須站隊。而英布幾次三番拒絕項羽,曾經和項羽共事過的英布,自然知道繼續跟隨項羽的結局。於是,投靠劉邦就變得順理成章了。
-
3 # 山鬼說歷史
我是山鬼說,我來作答。
說起九江王英布,他的一生可謂極度複雜。作為一名將領他無疑是成功的,可作為一名臣子,他則讓人憎恨。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他本是項羽手下的大將,可後來叛楚歸漢甚至成了開國功臣。英布為什麼背叛項羽的原因,也讓人不理解。而且在歸順劉邦後,英布最後又謀反了一次......
英布在投靠項羽期間,一直是最勇敢的將軍,打仗經常以少勝多,為楚軍贏得了廣泛的敬重與信服。因為這些原因,項羽入關後分封十八路諸侯,其中九江王英布是項羽賬下五大將中唯一的一位王爺,可見項羽對於英布的重視。
但是在項羽立國之後,九江王英布對項羽的態度卻大變,項羽出兵攻擊齊國的田榮,向英布徵兵,只得到區區4000人,彭城遭遇劉邦圍困,英布也託病不救。但因為項羽很看中英布,所以不忍殺他。但最後項羽的忍讓換來的確實英布的叛變,那麼英布為什麼背叛項羽,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彭城之戰,劉邦慘敗。退到下邑,張良提出下邑之謀,要劉邦以王位為誘餌,調動韓信、彭越和英布的積極性,從戰略上包圍項羽,派隋何出使九江,遊說英布。從此英布便跟隨劉邦做事,一路幫助劉邦。歸順劉邦後,英布也是戰功赫赫,漢朝建立後被封淮南王,與韓信、彭越並稱漢初三大名將。後來項羽烏江自刎之時,在垓下圍攻項羽的漢軍之中,也有英布率領的部隊。讓人覺得可笑又可悲,項羽看重他,可他卻背叛項羽歸順劉邦,甚至成了逼死項羽的其中一員。
-
4 # 西府趙王爺
英布原是項羽手下一元猛將,鉅鹿之戰,破釜沉舟,打先鋒的就是英布。而項羽也待其不薄。西楚分封之時,英布被封為九江王。
然而後來的楚漢相爭,英布叛楚歸漢,直接導致了項羽後院失火,這是項羽最終失敗的關鍵!
那麼英布為何要背叛項羽?
單純從人才這方面入手,我們看到的楚漢相爭,其實到最後關鍵時刻,爭的就是英布這方。不管是劉邦,還是項羽,他們都知道九江王英布倒向哪一邊,就意味著另一邊失去了一股致勝的力量。
因此,這兩個人都派出了使者,那個時候的項羽只是派了使者,因為他們是屬於君臣關係,所以當時並沒有所謂的利誘這種說法。劉邦就不同了,他派去的使者隨何,除了利誘之外,還給英布分析了他跟項羽之間的不正常關係,當然,這是一種挑撥離間的伎倆,不過,對於當時的英布來說,這一招確實管用。
隨何告訴英布,項羽這個人已經不信任你了,再加上你一直不出兵幫助他,所以他根本不是真心地想要拉攏你。劉邦就不一樣了,只要我們拿下了項羽,那麼,你的九江王,你的榮華富貴,完全不會受損,劉邦會給你更多的榮華富貴。
英布雖說是一個非常勇猛的一方之王,可是,這個人從年輕時代就不是那種肚量很大的人,而且還有一點小人之心。被隨何這麼一番挑撥之後,英布選擇當叛徒,投靠了當時項羽的死對頭劉邦。
更可悲的地方在於,項羽在烏江掛掉的時候,英布也有份參與。可以想象一下,當時的英布看著曾經的君臣關係崩塌至此,心中的陰影多少還有一些的。
儘管在榮華富貴的面前,這些都不是英布所看重的,可是,人心是肉做的,在夜深人靜之時,英布應該很難真正地做到心安理得。
英布背叛項羽,除了英布的小人之心被隨何利用之外,項羽也是要為此負上一點責任的,他對英布沒有最為基本的信任感,君臣之間鬧成這樣,信任感的缺失,確實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如果項羽沒有埋怨英布為何不出兵幫他,如果項羽沒有怪罪於英布的逃避,那麼,享受著安逸生活的英布,不會那麼爽快的投向劉邦,這是完全可以意料到的。很可惜的是,項羽的內心深處,對英布的信任感是非常弱的,弱到經不起隨何的幾句挑撥。
多數人在分析這段君臣關係的時候,都會十分惋惜地表示,歷史上有太多相似的例子,他們的悲劇都是始於對對方的不信任,君臣之間的信任感,是這段君臣關係的基石,少了這個基石,悲劇也就無可避免了。
當然了,英布結局並不好,他也沒有逃過劉邦後來的功臣大清洗!
其在韓信、彭越等項羽“舊部”相繼被殺後,心生畏懼,起兵反漢,最終兵敗被殺,也算是報應吧!
-
5 # 講古場
黥布沒有親自跟隨項羽平齊;劉邦攻佔彭城,黥布按兵不動,沒有阻擊劉邦;劉邦派去遊說黥布的使者工作得力。
可是我們仔細去分析,這些原因似乎都是結果。黥布為什麼沒有跟隨項羽平齊呢?為什麼坐山觀虎,任由劉邦伐楚呢?好像黥布的心理對項羽是有很大的不滿的,那麼項羽和黥布之間的矛盾到底是什麼原因呢?這個就需要我們去分析了。
當我們仔細分析之後,就會發現一件事情。項羽和黥布之間的關係,很象幾年後劉邦和韓信的關係。
首先,黥布不是項羽的嫡系;黥布本是給秦始皇修陵墓的奴隸,這種人被稱作驪山徒。在秦末大亂的時代背景之下,黥布聚集一夥同是驪山徒的人,入江為盜。靠著自己勇猛,黥布乾的也算不錯。但黥布本就是一名奴隸,即無大志、也無大才。雖然天生能征慣戰,但也僅僅是一員良將,談不上統籌全域性、運籌帷幄。這種人必然要投奔明主,於是黥布帶著隊伍投靠了項梁。
好景不長,項梁戰敗而死。這時的黥布歸懷王指揮,被派遣跟隨宋義北上救趙。結果項羽殺宋義,成為楚軍主帥。此致,黥布才算跟隨項羽,成為項羽的手下。
黥布並不是項梁項羽起兵之初的班底舊臣,而且是帶著隊伍加盟項梁部隊的。因此,對於項羽來說,黥布並不是自己的元老嫡系,更像是外聘的業務專家。這樣的關係是很容易產生猜疑,特別是在黥布功高震主的時候。就好像韓信是從楚投漢而來,也不是劉邦的嫡系,在其功勞很大的時候,就成了劉邦最擔心的人。
其次,黥布的功勞很大大家都知道項羽很能打,但在項羽指揮的很多硬仗,都是黥布做先鋒的。可以說,項羽部隊戰鬥力非常強,是和項羽有一個非常強力的先鋒密不可分的。鉅鹿之戰,黥布是先鋒,打敗了各路諸侯都不敢與之一戰的秦軍王牌——長城軍團;項羽和章邯對陣新安,黥布還是先鋒,數敗章邯軍,逼得章邯投降,並執行了坑殺二十萬秦軍的任務。項羽率諸侯入關,劉邦派兵把守函谷關,又是黥布擔當先鋒,迅速攻克了函谷關。所以說,在滅秦的過程中,項羽手下的第一功臣就是黥布。諸侯滅秦,項羽功勞最大。而項羽的陣營中,又數黥布的功勞最大。
項羽入關後,分封天下。被項羽封王的人有之前自立的諸侯王,有諸侯手下的戰將,有秦國的降將,而項羽手下的將領被封王的則只有黥布一人,說明黥布的功勞確實很大。這和韓信也很像。韓信的功勞很大,而在劉邦分封的異姓諸侯王中,除了後來分封的、劉邦的發小盧綰之外。也只有韓信是劉邦的手下,而其他的人,也都或者是加盟劉邦的各路諸侯,或者是原六國後裔。
這說明,黥布和韓信一樣,都是自己領導手下眾將中功勞最大的那個人。這樣的人也正是最容易被猜忌的人。
再次,黥布得到的遠比希望的少
項羽分封諸侯,黥布的功勞太大了,於是被封為九江王。但也僅僅是一個郡而已。而且也並不是大郡。劉邦派使者遊說黥布的時候,提到一句話:"大王撫萬人之眾,無一人渡淮者……"這說明,黥布手下的軍隊也不過一萬多人。這哪是一方諸侯啊?說明項羽給黥布的封地是很小的。而黥布歸漢後,劉邦給黥布的封地則變成了四個郡。面對四個郡,黥布能不反叛只給自己一個郡,還處處猜疑自己的項羽嗎?
黥布的功勞那麼大,項羽卻只給了一塊很小的封地,黥布自然不會滿意。這一點,黥布和韓信也很像。韓信是想當齊王的,齊國是各個諸侯國中最大的,六郡七十二城。可是劉邦呢,偏偏讓他當楚王,而且還找個理由給降為了淮陰侯。
綜上,我們發現黥布的身份、功勞、封賞等等,在各個方面都和韓信很像,那麼黥布和項羽之間產生矛盾、相互猜疑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了。也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黥布在楚漢相爭之初,猶猶豫豫,於是造成了他沒有全力助楚的局面。但這時的黥布並沒有下定決心背叛項羽。在這個微妙的時刻,項羽也沒有及時的安撫、拉攏黥布,而是派人來責備黥布,致使黥布叛楚歸漢。從這個方面來說,黥布背叛項羽一事,項羽本人的責任也是很大的。
-
6 # 減水書生
楚漢爭霸,最弔詭的事件就是英布叛楚。
要理解英布叛楚有多不可思議,得先看看英布對項羽有多重要、多忠誠、多貼心。
重要、忠誠、貼心的項羽小棉襖鉅鹿之戰,英布是楚軍先鋒,而且雄冠諸侯軍。
使布先渡河擊秦,布數有利,籍乃悉引兵涉河從之。所謂破釜沉舟,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先鋒英布已經佔據有利局面,楚霸王才敢渡黃河、破釜沉舟。
諸侯兵皆以服屬楚者,以布數以少敗眾也。諸侯是先服楚軍、再服項羽的,而之所以服楚軍,因為楚戰士以一當十、所向披靡,還因為楚先鋒英布能夠以少勝多、勇猛無前。
項羽諸侯霸主的地位,是靠英布打來的。
所以,對項羽來說,英布很重要。即便項羽吝功惜賞,但也得封英布一個王當。
新安屠城,英布乾的是最髒的活。
項羽不是感受頻寬窄的問題,而當真是極不地道、非常殘忍。
他要屠戮20萬秦軍士卒。
殺降的事,損陰德,那這件事交給誰去辦?
就是英布,英布要能力有能力、要殘忍有殘忍,而且對秦人有仇恨。
嚴格執行霸王號令,不管幹啥,絕不含糊,英布這絕對是忠誠無極限。
非但很重要、非但很忠誠,而且英布還更貼心。
項羽已是天下霸主,他容不得楚懷王這個曾經的諸侯盟主的存在。
容不下,就得物理消滅之。
這活,誰去幹、誰能幹?
還是英布。
所有不好打的仗,英布全打;所有不乾淨的活,英布全乾。對於項羽來說,英布當真是貼心小棉襖。
英布與項羽的關係出現了裂痕英布叛楚,這件事當真是非常難解釋。
解釋這件事情之前,還有兩件事情是必須要說的,而且同樣難以解釋。
這兩件事成為項羽和英布的關係裂痕。
項羽宰割了天下九州,剛剛分封了十九路諸侯,天下英雄就不幹了。
兩個字,就是“不服”。憑啥你項羽說了算,你要這麼分,我們偏不,我們要自定封國疆界。
原因很簡單,那就是亂世當以武力亂雄長,而強者定章程。項羽說話,不好使。
於是,齊國田榮鬧騰了起來,趙地張耳鬧騰了起來,無主無地的彭越也折騰了起來,連漢王劉邦也從巴蜀出來、還定三秦。
作為諸侯霸王,項羽必須得維護秩序,所以他要給這些鬧事兒的諸侯以顏色。而他第一個要辦的就是齊國田榮。
北伐田榮,項羽傾兵而出,同時要九江王英布過來參戰,大哥打仗、小弟得出來撐場面。
英布咋辦的?英布生病了,所以派了四千人參戰。於是項羽很不高興。
這是第一件事。
項羽伐田榮,這仗不好打,從公元前206年8月一直打到公元前205年3月,都沒把齊地收拾消停。
但這時候,漢王劉邦成精了,不僅兵出巴蜀、而且還定三秦,不僅還定三秦、而且兵出函谷關,不僅兵出函谷關、而且掃蕩了中原,不僅掃蕩了中原,而且端了西楚國都彭城。
正在齊國收拾田榮的項羽,把老家彭城都給弄丟了,能不氣嗎?趕緊回兵,但這之前肯定是捎信給英布,讓他幫著去扛一下。
結果咋樣?
英布繼續生病,不扛,就看著劉邦把彭城給佔了。
這是第二件事,此時的項羽已經不是不高興了,而是很生氣。
數使使者誚讓召布,布愈恐。你英布到底想弄哪樣?等我騰出手來,看我怎麼削你。
楚漢爭霸期間最吊軌的事情:英布叛楚英布到底是咋想的?
之前是那麼忠誠、那麼貼心,怎麼當了九江王,就不是原來的貼心小棉襖了。
權力面前,情義能佔得幾何?
張耳陳餘,布衣流浪之時,那是刎頸之交。而為趙將相之後,不僅割袍斷義,而且不共戴天。
有張耳陳餘的例子,是不是也就容易理解英布和項羽的關係了。
英布就是想做九江王。
後來,已是淮南王的英布叛漢,他也不是要與劉邦爭天下,而是自保淮南地。
但這個九江王怎麼才能當的穩呢?
旁邊有個楚霸王,英布這個九江王,就只能是兩種情況:
一是雖然為王、實則為臣,他跟項羽地位不平等,而且很不平等,就是主僕的關係。
二是忐忑不安、惶惶不可終日,他擔心楚霸王怒目一視,就狡兔死、走狗烹,不僅收了他的王印而且要了他的“王命”。
劉邦的發小盧綰當了燕王,當陳豨造反,燕王盧綰就是作壁上觀,因為盧綰知道劉邦自顧不暇,他的燕王才能做得穩;劉邦笑傲九州,他的燕王便說沒就沒。
劉邦跟盧綰是同年同月同日生、同學同玩同造反的鐵兄弟,而且盧綰這個人沒啥本事,就是跟劉邦這位大哥混吃混喝的。即便是這樣,當了燕王之後,盧綰就成這德行了。
權勢面前,生死之交算不了什麼,發小之情也算不了什麼。
英布的內心,跟盧綰是一樣一樣的。
有了這個心思、有了這個裂痕,再加上九江王英布“愈恐”,那就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漢王使者隨何來了,這就是東風。
而且隨何,這個東風著實給力。
不僅三言兩語就點穿了英布的小心思,而且還點透了項楚之間的互為猜忌。
更要命的是,隨何趁英布與楚使相會,直入會場,明白告訴楚使者:英布已歸漢,你讓項羽死了這條心吧。生米煮成熟飯,隨何這手段極漂亮。
此時的九江王英布想不反,也不行了,於是殺楚使者、叛楚霸王。
-
7 # 南宮外史
英布背叛項羽,既顯示分封制的沒落,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英布是項羽手下的得力干將,被封為九江王,但最終還是與項羽分道揚鑣。其原因還是應站在歷史的角度去分析:
第一,周朝實行分封諸侯制度;秦滅周,鑑於周之所以亡,故實行郡縣制。待到項羽滅秦,是繼承郡縣制?還是恢復分封諸侯制?這個問題,項羽做不好;換作劉邦他也做不好;就是換作其他人,也做不好。為什麼?因為這是一個歷史的特殊的“過渡”階段。
一般史家都認為項羽應該繼續實行郡縣制。但是,起兵反秦者不是六國貴族,就是幻想封爵拜候、大富大貴的冒險家,秦國還沒滅亡時很多就已經自封為王了。項羽能不順應人心嗎?
而實行了分封諸侯制,又不能大小將領全部封王,且封地大小、土地肥瘠、地域遠近等又成為紛爭的緣由。諸侯王還沒有回國,就掀起了內戰。而一旦封了諸侯王,諸侯們都歸國經營各自的地盤了,項羽身邊也就沒有幾個人了,誰還會聽他西楚霸王的話?然而,對於諸侯王之間的內戰,他還得親自出兵去平息,這個戰爭負擔都落在他一人頭上。
既使是劉邦,滅項後還是要封王,只是不斷地去削弱直至消滅異姓王,加大分封劉姓王。即便如此,還導致了子侄七國叛變。
所以說,過渡時期,誰也處理不好,必然要有所犧牲。恰恰是項羽頂著西楚霸王的CROWN,他的犧牲是歷史的必然。
第二、從歷史必然性的角度考慮,英布的背叛也是必然的。他不早背叛項羽,也會晚些時背叛;不背叛項羽,也會背叛劉邦。最終是分封諸侯制被廢除。事實證明,後來他還是與劉邦相互背叛、被滅亡了。
至於分封也不行,郡縣制也不行,那到底怎樣才行呀?古人總不能坐在那裡等待吧。這就屬於另一個問題了,與本題關係太遠,就不敘述了。只能總體來說過渡階段就要實行郡縣制的過渡方法。
第三、項羽既然沒有高超的政治頭腦逐漸過渡到郡縣制,而是要順應眾將人心實行分封制,那麼就應該大力提拔分封自己手下的得力干將,這樣賞罰分明、敢賞敢罰,才能籠絡人心。恰恰是這一點是項羽的人格缺陷。韓信和陳平原來都是項王的人,後來都脫離項王投奔劉邦,韓信被拜為大將,陳平是貼身智囊。據《史記》記載,陳平對劉邦說:“項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至於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項王不能信人,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意思是說項羽小恩小惠禮節上還行,至於論功行賞、封給官爵土地則吝嗇得很。所以,對於跟著項王衝鋒陷陣,驍勇無敵,屢立奇功的英布來說,只封給一個九江郡顯然是太薄了,不如他功高的人封的土地都比他大。英布自然對項王心存怨望,只是沒表露而已。這從投靠劉邦後封他淮南王(四個郡)就知道了。這個裂痕為英布的背叛埋下了伏筆。
第四,項羽用人任人唯親,英布也應該心有不滿。
第五、項羽是勇武粗人,說話辦事、與人溝通能力還是很差的。鴻門宴上,他隨口一句:“是你的司馬曹毋傷告訴我的”,就把給他提供情報的人出賣了。
英布的背叛與項羽的猜忌、作風粗暴、不善於溝通還是有關的,也可以說是他逼反了英布。
大家看怎樣?請互相探討。
回覆列表
天下未定,強行分封諸侯!裝逼裝大發了。實力是最強,但還沒有強到御宇,還沒有強到建立延續中央集權的實力和政治操作。項羽一介武夫,超級將軍,絕世將軍,可惜不懂政治。輸給了政治老流氓劉邦。非戰之罪,司馬遷借項羽之口總結的沒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