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吐槽囧囧
-
2 # 鑫字塔
地震(earthquake)是大地的振動。它發源於地下某一點,該點稱為震源(focus)。振動從震源傳出,在地球中傳播。地面上離震源最近的一點稱為震中,它是接受振動最早的部位。大地振動是地震最直觀、最普遍的表現。在海底或濱海地區發生的強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稱為海嘯。地震是極其頻繁的,全球每年發生地震約500萬次。球的結構就象雞蛋,可分為三層。中心層是“蛋黃”-地核;中間是“蛋清”-地幔;外層是“蛋殼”-地殼。地震一般發生在地殼之中。地球在不停地自轉和公轉,同時地殼內部也在不停地變化。由此而產生力的作用,使地殼岩層變形、斷裂、錯動,於是便發生地震。地下發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從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地方叫震中。從震中到震源的距離叫震源深度。震源濃度小於70公里的地震為淺源地震,在70-300公里之間的地震為中源地震,超過300公里的地震為深源地震。震源深度最深的地震是1963年發生印度尼西亞伊裡安查亞省北部海域的5.8級地震,震源深度786公里。對於同樣大小的地震,由於震源深度不一樣,也不一樣,對地面造成的破壞程度也不一樣。震源越淺,破壞越大,但波及範圍也越小,反之亦然。 某地與震中的距離叫震中距。震中距小於100公里的地震稱為地方震,在100-1000公里之間的地震稱為近震,大於1000公里的地震稱為遠震,其中,震中距越遠的地方受到的影響和破壞越小。
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動是一種複雜的運動,它是由縱波和橫波共同作用的結果。在震中區,縱波使地面上下顛動。橫波使地面水平晃動。由於縱波傳播速度較快,衰減也較快,橫波傳播速度較慢,衰減也較慢,因此離震中較遠的地方,往往感覺不到上下跳動,但能感到達水平晃動。 地震本身的大小,用震級表示,根據地震時釋放的彈性波能量大小來確定震級,中國一般採用里氏震級。通常把小於2.5級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級地震叫有感地震,大於4.7級地震稱為破壞性地震。震級每相差1級,地震釋放的能量相差約30倍。比如說,一個7級地震相當於30個6級地震,或相當於900個5級地震,震級相差0.1級,釋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 地震時一定點地面震動強弱的程度叫地震烈度。中國將地震烈度分為12度。
Ⅰ度;無感-僅儀器能記錄到;
Ⅱ度;微有感-個別敏感的人在完全靜止中有感;
Ⅲ度;少有感-室內少數人在靜止中有感,懸掛物輕微擺動;
Ⅳ度;多有感-室內大多數人,室外少數人有感,懸掛物擺動,不穩器皿作響;
Ⅴ度;驚醒-室外大多數人有感,家畜不寧,門窗作響,牆壁表面出現裂紋
Ⅵ度;驚慌-人站立不穩,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簡陋棚舍損壞,陡坎滑坡;
Ⅶ度;房屋損壞-房屋輕微損壞,牌坊,煙囪損壞,地表出現裂縫及噴沙冒水;
Ⅷ度;建築物破壞-房屋多有損壞,少數破壞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Ⅸ度;建築物普遍破壞-房屋大多數破壞,少數傾倒,牌坊,煙囪等崩塌,鐵軌彎曲;
Ⅹ度;建築物普遍摧毀-房屋傾倒,道路毀壞,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撲岸;
Ⅺ度;毀滅-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毀,地表產生很大變化;
ⅩⅡ度;山川易景-一切建築物普遍毀壞,地形變化
震級與烈度,兩者雖然都可反映地震的強弱,但含義並有一樣。同一個地震,震級只有一個,但烈度卻因地而異,不同的地方,烈度值不一樣。例如,1990年2月10日,常熟-太倉發生了5.1級地震,有人說在蘇州是4級,在無錫是3級,這是錯的。無論在何處,只能說常熟-太倉發生了5.1級地震,但這次地震,在太倉的沙溪鎮地震烈度是6度,在蘇州地震烈度是4度,在無錫地震烈度是3度。 由於地殼的強度是有限的,所以積蓄能量不可能無限制地增加,所以地震的震級是有一定限度的.目前用里克特方法測算的已知的最大震級為8.9級.1~8.9級地震的能量見表1.根據不同強度地震的破壞能力,按照震級的大小進—步劃分為5個級別:①超微震:震級小於1的地震.該級別地震人們不能感覺,只有用儀器才能測出.②微震:震級大於1、小於3的地震.該級別地震人們也不能感覺,也只有用儀器才能測出.③小震:又稱弱震,震級大於3、小於5的地震.該級別地震人們可以感覺,故有時也稱有感地震,但一般不會造成破壞.④中震:也稱強震,震級大於5、小於7的地震.該級別地震可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⑤大地震:震級7級和7級以上的地震.該級地震可造成十分嚴重的破壞.
地震活動引起一定範圍的地面發生不同形式的運動,因此對人類造成破壞.不同地點地面運動的強度有很大差異,這除了受地震活動能量(震級)控制外,尚與震源深度、與震中的距離以及地震波傳播的介質條件等諸多因素有關.正是由於這些條件的差異,使同一次地震事件在不同地區造成的破壞損失程度有很大不同.為了綜合反映這種變化,採用地震烈度來標示這方面特徵.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在地面產生的實際影響,即地震活動所造成的地面和建築物的破壞程度.地震烈度不是透過儀器測定的.而是根據人對地震感覺和地面及地面上的房屋、工程建築、器具等遭受地震影響和破壞的程度確定的.
-
3 # 冬星
地震裂縫裂開後,一般面積不是很大,深度也不是很大,但是破壞力卻是很大的,所以掉進去的人或者物一般都會即刻被建築物或泥土所掩埋,不過沒電影看的那麼誇張成掉進去深不見底的深淵地球上的地震有強有弱。用來衡量地震強度大小的尺子有兩把,一把叫地震震級;地震震級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種度量.
每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它是根據地震時 釋放能量的多少來劃分的,震級可以透過地震儀器的記錄計算出來,震級越高,釋放的能量也越多。各國和各地區的地震分級標準不盡相同。迄今為止,世界上記錄到最大的地震為8.9級,是1960年發生在南美洲的智利地震。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築物受地震破壞的程度。
對同一個地震,不同的地區,烈度大小是不一樣的。
距離震源近,破壞就大,烈度就高;距離震源遠,破壞就小,烈度就低。◢小於三度:人無感受,只有儀器能記錄到;◢六—七度:房屋破壞,地面裂縫。
地震級數(一)零級:無感地震,地震儀的儀表上有記錄,而人尚無感覺。
(二)一級為「微震」:人體靜止時或對地震有特殊敏感者,有感應。
(三)二級屬於「輕震」:門窗搖動,一般人均有感覺。
(四)三級為「弱震」:房屋動搖,門窗格格有響,懸物搖擺,盛水動盪。
(五)四級為「中震」:房屋搖動甚烈,不穩定物體易傾倒或落下,盛水容器達八分滿都會濺出。
(六)五級為「強震」:牆壁裂開,煙囪或牌坊都會傾倒。
(七)六級為「裂震」:房屋傾倒,山崩地裂,表層斷陷。
-
4 # 王萬銀
根據地震的震級而決定地震區域的破壞程度,震級愈小破壞力愈小,震級愈大破壞力愈大。
當1一2級地震時,地面沒有明顯的地震表現;
當3一4級地震時,地面有震感而表現得不是十分明顯;
當5一6級地震時,地面震感明顯並有一定的破壞性,可致使部分不堅固的建築物倒塌,距震源近的區域可導致地面斷裂形成裂縫等現象這為小型地震。這類地震如果發生在海洋裡可以引發較小的海嘯。
當7一8級地震時,地動山搖,地陷屋倒破壞性強烈,任何物體掉落到裂縫裡由於地質的強烈不定向拉伸,隆起,塌陷等運動,張開的裂縫瞬間可以閉合,掉落到裂縫裡的物體在該裂縫閉合前沒有逃離掉就會被裂縫閉合到其中。這為大地震。這等大地震如果發生在海洋裡,可以產生較大的海嘯。
當9一10級地震時破壞性更是劇烈,這等級的地震無論是發生在海洋的區域還是陸地的區域只要是在地球體上都會對地球的自轉運動造成短時間的減緩運動過程,就因為這一“緩”的過程哪怕是僅不到1秒也會導致球面上的海洋水體受到感應而形成強大的海嘯。如果9一10級地震發生在海洋中,由於地震時震區地質的塌陷和隆起作用,震區海洋水體更是感應迅速所產生的海嘯更強大。
當11級以上劇震時,可以對地球的自轉造成明顯的減緩過程,甚至有停頓1到2秒的可能,那麼,在地球減緩或停頓的過程中,地球面上的水受到感應,瞬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以幹米高巨嘯從北極向南極一嘯而過,將球面上一切能被水沖走的物體包括海洋中的一切從南極處掉落到宇宙的空間中。之後,地球上的又一次輪迴過程又開始了。
而根據萬有引力定律地球人就大可安心了,地球面上的物質都是由地球的引力給引著的,就如磁鐵吸引著鐵釘一樣,地震時地球停頓時間的長短對地球面上的水就不會產生運動快和慢的感應作用。球面上如果停頓1小時,球面上也根本不會產生海嘯,球面上的一切也不會消失。因為,球面上的一切都相互吸引著,與運動速度毫無關係。
-
5 # 震長
這個問題有點想象力,但誤解的成份也比較多,地震並不是大地要裂開,地震導致災害的根本原因是地震波攜帶巨大能量,引起地表晃動,從而造成建築物的破壞,進而傷害到人類。
地震是一種自然現象,也就是說它無法阻止也不可避免,地震的發生是大致是應力調整的結果,結果就是能量的釋放,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傳播到地表後會引起地面晃動,地震越大晃動的越嚴重,超過建築物的承受範圍後就會倒塌,表現出的破壞性也就越強。在震壞建築物的同時,也會有其他的破壞形式,比如山體滑坡、海嘯等。
大地震發生時會有一些伴隨現象,比如地聲、地光,土壤沙化、液化等,在高烈度區比如八度或以上地表裂開有時也會發生,但這是由於地下斷層隆起或錯動導致,並不是說地震發生就是地表裂開,這完全兩碼事。
-
6 # 使用者64077389477
地震所釋放的能量,是十分驚人的!用天崩地裂來形容,一點不過分,地震引發的海嘯,浪高超過十米!想想都讓人不寒而慄。
汶川地震,為八級里氏地震!當年是舉國之力抗震救災,五級以上的地震,就足以讓大地開裂!
-
7 # 震公常平
不存在你說能掉下去人的裂縫,地震級別評定,根據裂縫大小標準也要與時俱進修改,裂縫要看地質條件,處使出現裂縫的流體能量。當前應急的是,人們改變觀念,回到候風(流體)地震理念中來,就可以辯證地震前兆現象,人人都是防震員。
-
8 # 使用者然
地震是體性說法,要是細份太多,就說一說裂開能掉下人的吧,這樣的震教“內原滾”就是開鍋的意思環待有上下波動,正常情況下茂出滾湯熱水活研江。然
-
9 # 地震博士
應該說地裂縫能夠把人掉下去,這是一個地震的後果,因此應該用地震烈度描述,而不應該用地震震級描述!
一般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而會有很多個烈度。這個類似於,一個電燈泡只有一個輸出功率——比如60W或100W,但是其亮度卻是一個相對概念,只要你正好在燈泡下面,那麼60W也可以很亮。而如果你遠離燈泡,那麼100W可能也並不能很亮!因此同樣是面對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汶川8.0級大地震,汶川、北川等地傷亡慘重。但是,遠在幾千裡之外的青島甚至毫無感覺。
而針對本題目中的,什麼情況下地裂縫才會使人掉下去的問題。我們透過查閱中國地震烈度表,就可以知道,至少需要地震烈度IX度的時候,地裂縫才可能使人掉下去。而根據地震震中烈度與地震震級的經驗公式,地震震中烈度IX度相對於7級地震的發生。這一點在唐山地震、汶川地震的時候也可以看出來:很多人員的死亡和失蹤都是和地裂縫的突然出現,而遇難人員恰好非常不走運的掉了進去!可見至少在某區域發生7級以上的地震才會引發使人傷亡的地裂縫產生!
-
10 # 向前走又是一道風景線
我對地質地貌的構造以及地震都不是很瞭解,偶爾看點這方面的書,從科普上和專業術語上回答不行,只能是通俗一點的說。
截止到目前地球上還沒有震到把地裂開的地步。世界有地震記載史以來,許多國家的大地震和日本的幾次大地震,包括中國的唐山邢臺汶川地震也就是一些地質不好的地方才把山地或者公路橋樑震裂開。如果真的是震到了大地到處裂開的時候,那麼地震的級別我估計磚家叫獸們也很難說出來,人還能不能生存都是未知數。
其實地震並不是把大地撕裂,我記得上學的時候是這麼學的:
地震又稱地動、地振動,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振動,期間會產生地震波的一種自然現象。地球上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擠壓碰撞,造成板塊邊沿及板塊內部產生錯動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地震,是地球內部發生的急劇破裂產生的震波,在一定範圍內引起地面振動的現象。地震就是地球表層的快速振動,在古代又稱為地動。它就像海嘯、龍捲風、冰凍災害一樣,是地球上經常發生的一種自然災害。大地振動是地震最直觀、最普遍的表現。在海底或濱海地區發生的強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稱為海嘯。地震是極其頻繁的,全球每年發生地震約五百五十萬次。
當前的科技水平尚無法預測地震的到來,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地震也是無法預測的。對於地震,我們更應該做的是提高建築抗震等級、做好防禦,而不是預測地震。
-
11 # 解讀地震我最牛
有人裝成很內行,有人裝成很博學,請仔細讀完下面的文章,去思考,去對比,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
非常重要的思想,盆地、沖積平原對成煤、成礦、地質災害起了決定作用
引言
在地球上,任何生命都與“碳元素”緊密相關,進行 著週而復始的碳元素迴圈,生命需要進食含碳的有機物質,排放出二氧化碳,地球也遵循著這樣的規律,地球也是要吞納含碳有機物質,在地球內部形成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等,再經過火山、地震、人類開採與使用,形成二氧化碳排放空中,被排放空中的二氧化碳又被樹木,植物利用光合作用被吸收,再次將二氧化碳轉化 成有機物質,以植物的形式體現出來,一部分植物被動物消化,一部分透過河流被運移地球內部,形成一個反覆“碳”迴圈的體系。
多年來,我一直思考這樣的問題,煤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原有的煤炭形成理論,“煤是樹木、植被、動物屍體堆積,以及沼澤地,經過多年的演變形成煤炭”,根據這個理論分析思考,陸地上為什麼看不到樹木、動物屍體的堆積呢?另一方面,煤礦很大,哪來的那麼多樹木和動植物屍體呢?
一,天然氣如何的形成的?
經過多年的思考和研究,終於發現,將含碳有機物質堆積起來,只有一種可能,就是透過河水的運移,將樹木、植被、動物屍體等含碳有機物質運送到湖泊、低窪地帶,經過多年的沉積,疊加,將湖泊,低窪地帶變成盆地和沖積平原。
湖泊,低窪地帶,他們形成了聚集各種地表物質的自然條件,地表的含碳物體在水流、河水的衝擊、運移,被湖泊、低窪地帶沉積下來,經歷幾百年,上千年的沉積過程後,湖泊的演變成乾涸的陸地,也就是,湖泊---沼澤地帶—幹
涸的盆地結構陸地。而低窪地帶在多次衝擊中形成沉澱,天長日久成為沖積平原。而在這個上萬年過程中。湖泊、沖積平原要積累無法估量的樹木、植被、泥沙,以及魚類屍體,在多年的積累沉積過程中,湖泊、沖積平原沉積了巨厚的沉積物質,有幾十米,上百米、甚至上千米的厚度,繼而形成了盆地式結構的陸地、沖積平原。透過這樣沉積的方式,地下儲存了大量的含碳物質,從而完成了碳元素物質的積累。而這個過程,與生活中的“沼氣池原理”完全相似。
任何物質,在高溫、高壓、通電作用下,會發生了化學反應和化學變化,地下沉積大量含碳物質,在一定條件下,就會發生同等元素的物質的轉化,形成含碳固體、液體、氣體等物質。根據沼氣池形成甲烷氣體的原理,沉積巨厚含碳物質的盆地、沖積平原,就必然會出現含碳氣體,固體和液體,氣體很可能就是天然氣。
二,煤炭是否也在盆地、沖積平原內部以及與山體接壤處產生呢?
地球上一個重要的現象,就是水流運移,雨水、河流將地球表面沖洗,把地面的含碳有機物運移匯聚,最後停留在湖盆、低窪地帶,盆地、沖積平原就具備了儲存含碳有機物的條件。盆地、沖積平原在多年的河水運移,形成一個天然的碳物質儲存庫,這是一個顯著的量變過程,當物質的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就會發生質變。盆地、沖積平原條件成熟,就無法避免的發生一系列化學變化。
我們清楚,在化學變化中,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會產生熱能、氣體、甚至出現爆炸現象。從這個角度分析,那麼,地球上經常出現地震,是不是在這樣的條件下,這樣的地理位置上,而產生了一種巨大的能量釋放,導致地球的震動?
同時,地下在釋放巨大能量的同時,地下含碳物質在熱能作用下將進一步發生化學變化,將含有碳元素氣體物質演變成固體,進而形成煤炭?根據推理分析,天然氣和煤應該存在同一位置,存在於盆地、沖積平原與接壤的山系帶,而地震也應發生在這樣的地理位置上。這個演變過程應該是,沉積盆地與沖積平原--天然氣--地震—煤炭。附下圖:
如果上面的推理正確,那麼,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的結論:
1,地球內部出現碳元素物質的堆積,一定是透過河水的運移,經過多年的沉積、疊加,將含碳物質埋入地下,近而形成了盆地和沖積平原。
2,沉積式盆地、沖積平原,一定會產生天然氣體,在化學反應的作用下形成含碳的固體、液體、氣體。
3,地震所發生的地域,它的周邊一定存在著一個衝擊平原或盆地。沖積平原、盆地的面積大小決定了天然氣、煤礦、地震的大小。
4,在其內及周邊,沒有盆地、沖積平原的地域,決不會發生地震。
5,如果說,盆地、沖積平原形成天然氣,分析天然氣移動走向,根據地質疏密程度,盆地、沖積平原的表面密度相對於山體的密度就大一些,氣體移動會順山體移動,山體結構是岩石,岩石存在縫隙,盆地、沖積平原所形成的天然氣就會儲存在山體內,根據天然氣可燃可爆特性,就存在膨脹、爆炸可能,產生地質災害,而震源中心多出於這樣的地理位置。
6,對於大的沖積平原,在它的內部和周邊 ,一定存在巨量的天然氣以及大的煤礦,反之,沒有這樣的地理位置,不會出現巨量天然氣與煤礦,沖積平原大,天然氣儲量也大,地震也大,煤礦也大。
根據上述的結論,用事實加以驗證。 根據百度搜索,複製了相關的資訊資料。
三、大地震與沖積平原和盆地地域的關係
1、“汶川大地震”是否發生在沖積平原或盆地周邊地域裡?
汶川地震,它所包括的震區是十個最嚴重震點。汶川縣、北川縣、綿竹市、什邡市、青川縣、茂縣、安縣、都江堰市、平武縣、彭州市;
從上面這些地震位置發現,參見下圖,這些震區圍繞著盆西平原,也就是成都平原的北部。
網上資料顯示,成都平原發育在東北—西南向的向斜構造基礎上,由發源於川西北高原的岷江、沱江(綿遠河、石亭江、湔江)及其支流等 8個沖積扇重疊聯綴而成複合的沖積扇平原。整個平原地表鬆散沉積物巨厚,第四紀沉積物之上覆有粉砂和粘土,結構良好,宜於耕作,為四川省境最肥沃土壤,海拔450~750米,地勢平坦。
盆西平原介於龍泉山和龍門山、邛崍山之間,北起江油,南到樂山五通橋。包括北部的綿陽、江油、安縣間的涪江沖積平原,中部的岷江、沱江沖積平原,南部的青衣江、大渡河沖積平原等。
根據這些發生重災區的位置發現,汶川縣、北川縣、綿竹市、什邡市、青川縣、茂縣、安縣、都江堰市、平武縣、彭州市,將這些城市依次連線,將成都平原包圍了一圈,根據這些城市受到同等嚴重受災情況,再根據地圖,成都平原的邊緣是地震中心地帶。
2、魯甸大地震是否發生在沖積平原或盆地地域裡?
2014年8月3日16時30分,在雲南省昭通市魯甸縣(北緯27.1度,東經103.3度)發生6.5級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餘震1335次。
魯甸此次地震災區最高烈度為度,涉及範圍面積只有90平方千米,等震線長軸總體呈北北西走向,度區及以上總面積為10350平方千米,共造成雲南省、四川省、貴州省10個縣(區)受災,包括雲南省昭通市魯甸縣、巧家縣、永善縣、昭陽區,曲靖市會澤縣;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會東縣、寧南縣、布拖縣、金陽縣;貴州省畢節市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
資料顯示, 昭魯壩子東起昭陽區涼風臺大山腳,西至相鄰的魯甸縣城稍外。總體地勢西南高,東北低,面積約525平方公里,屬雲南四大壩子之一。壩子內丘壩相間,地勢平坦, 昭魯壩子位於雲南省東北部的昭通市,昭通市西北面與四川省隔江(金沙江)相望,東南面與貴州省畢節市接壤,南面與雲南省曲靖市會澤縣相鄰,是雲南、貴州、四川三省的結合部。
昭通市境內最高海拔(巧家縣藥山)4040米,最低海拔(水富縣滾坎壩)267米。昭魯壩子處於昭通市的腹心地帶,南北縱貫昭陽區與相鄰的魯甸縣,故稱昭魯壩子。
昭魯壩子北接壤金陽縣,南接壤會澤縣,南北穿越魯甸,昭陽區,西側對應巧家縣。
結合上面的陳述和地圖,就不難得出,昭魯壩子處在8.3魯甸大地震的中心地帶。
3、秘魯大地震是否發生在沖積平原或盆地地域裡?
資料顯示,亞馬遜平原位於南美洲北部,亞馬孫河中下游,介於蓋亞那高原和巴西高原之間,西接安第斯山,東濱大西洋,跨居巴西、秘魯、哥倫比亞和玻利維亞四國領土,面積達560萬平方千米(其中巴西境內220多萬平方千米,約佔該國領土1/3),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沖積平原。
秘魯多個省份、巴西、阿根廷、智利、哥倫比亞、玻利維亞和厄瓜多等鄰近國家的一些地區均有震感。
事實上,亞馬遜平原周邊地帶的智利、哥倫比亞、玻利維亞和厄瓜多發生過多次大地震。
根據地圖,這些發生大地震的國家,都處於亞馬遜大平原的周邊。這些國家的天然氣開採量也很驚人。
4、臺灣大地震是否發生在沖積平原或盆地地域裡?
資料記載,臺灣的臺中、南投兩縣為921地震的重災區。地震發生次日有統計數字表明:死亡人數逾2000人,上6534人,受困者2308人。臺北縣、臺北市、苗栗縣、臺中市、彰化縣、雲林縣等地災情較為嚴重。
臺南平原臺灣省最大的平原,屬沖積平原,其面積五千平方公里。 臺北縣、臺北市、苗栗縣、臺中市、彰化縣、雲林縣位於“臺南平原”東側,臺南平原5000平方公里,921地震處在臺南平原地帶。
另注:
百度資料,1556年,中國陝西省南部秦嶺以北的渭河流域發生的一次特大地震。華縣地震之所以造成巨大損失,還與震中區位於河谷盆地和沖積平原,鬆散沉積物厚。
1739年1月3日晚8點左右,在平羅、銀川一帶發生該區有史以來最大的8級地震,地震位置處在銀川平原。銀川平原是黃河沖積平原,地下水埋深極淺,甚至溢積地表,地下水排洩不暢,土壤鹽漬嚴重。
按照這樣的思路分析判研,再結合衛星地圖,找到世界所有的沉積盆地、沖積平原,與此地所發生的地震結合起來,就會發現:在這樣的地理位置上存在各種地震,對於所有的大地震,在它的周邊,或是在受災嚴重地區所包圍的地帶,都存在各種盆地、“沖積平原”。
所有歷史大地震,都存在一個共性,每一個大地震都對應著一個大的衝擊平原或盆地。我們任意的拿出一個地震事件,都存在這樣的現象。有地震的地區,就存在這麼一個“沖積平原”,反之,沒有“沖積平原”的地區及附近周邊,就沒有地震。 E,沖積平原,盆地會產生天然氣麼?
另據百度資料,2015年下半年,中國石油在四川盆地頁岩氣勘探獲重大突破。經國土資源部審定,中國石油在四川盆地威202井區、寧201井區、YS108井區,新增含氣面積207.87平方公里、頁岩氣探明地質儲量1635.31億立方米、技術可採儲量408.83億立方米。這是中國石油首次提交頁岩氣探明地質儲量。
作為一種非常規天然氣資源,頁岩氣如何實現有效勘探開發,國內沒有現成經驗。中國石油從2007年進行地質綜合評價開始,解放思想,創新實踐,創造了頁岩氣工業氣井、頁岩氣“工廠化”作業平臺等10多項國內第一,形成了頁岩氣資源評價、區塊優選、快速鑽進、長水平段固井、分段壓裂、壓裂液回收再利用技術系列,積累了以“井位部署平臺化、鑽井壓裂工廠化、採輸裝置橇裝化、工程服務市場化、組織管理一體化”為核心的降本增效經驗,對中國規模效益開發頁岩氣資源將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
截至2015年8月27日,在上述探明儲量區內,已有47口氣井投產,日產氣362萬立方米,能保障280萬個三口之家用氣。
對世界上每一個國家的沖積平原或盆地進行搜查,都會存在著這樣現象,存在大平原或大盆地的國家地區,煤炭、天然氣非常豐富,同時大地震也頻發。把世界上著名的大平原拿出來,得出的結論都是一樣的,不再一一例舉。
經過上面的分析論證,煤礦、天然氣、地質災害的成因以及所處的地理位置已經非常清楚,所舉的事例和事實完全符合文章所闡述的觀點。從這個觀點出發,各種礦藏的地理位置就明確了,地質災害的成因也找到了。
上述觀點對於地球的合理開發,保護地球家園,有極其深遠意義。按照這個理論觀點,地球多年來形成的自然災害,可以找到相應的解決對策,避免災害造成的生命與財產的重大傷亡和損失。從這個觀點出發,還會發現地球的過去,預知地球的未來,一舉突破以往很多無法解決的問題。
回覆列表
地震裂縫裂開後,一般面積不是很大,深度也不是很大,但是破壞力卻是很大的,所以掉進去的人或者物一般都會即刻被建築物或泥土所掩埋,不過沒電影看的那麼誇張成掉進去深不見底的深淵
地球上的地震有強有弱。用來衡量地震強度大小的尺子有兩把,一把叫地震震級;另一把叫地震烈度。舉個例子來說,地震震級好象不同瓦數的日光燈,瓦數越高能量越大,震級越高。烈度好象屋子裡受光亮的程度,對同一盞日光燈來說,距離日光燈的遠近不同,各處受光的照射也不同,所以各地的烈度也不一樣。 地震震級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種度量。每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它是根據地震時 釋放能量的多少來劃分的,震級可以透過地震儀器的記錄計算出來,震級越高,釋放的能量也越多。中國使用的的震級標準是國際通用震級標準,叫“里氏震級”。各國和各地區的地震分級標準不盡相同。 ◢一般將小於1級的地震稱為超微震 ◢大於、等於1級,小於3級的稱為弱震或微震 ◢大於、等於3級,小於4.5級的稱為有感地震 ◢大於、等於4.5級,小於6級的稱為中強震 ◢大於、等於6級,小於7級的稱為強震 ◢大於、等於7級的稱為大地震 ◢8級以及8級以上的稱為巨大地震。 迄今為止,世界上記錄到最大的地震為8.9級,是1960年發生在南美洲的智利地震。 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築物受地震破壞的程度。對同一個地震,不同的地區,烈度大小是不一樣的。距離震源近,破壞就大,烈度就高;距離震源遠,破壞就小,烈度就低。 ◢小於三度:人無感受,只有儀器能記錄到; ◢三度:夜深人靜時人有感受; ◢四—五度:睡覺的人驚醒,吊燈擺動; ◢六度:器皿傾倒、房屋輕微損壞; ◢六—七度:房屋破壞,地面裂縫; ◢九—十度:房倒屋塌,地面破壞嚴重; ◢十—十二度:毀滅性的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