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華夏長河五千年
-
2 # 趙夢的vlog
漢武帝下令誅殺滿門主要是因為他聽說李陵投降後,不但不想回朝,還在教匈奴練兵,但其實練兵的並不是李陵,他被冤枉了。
李陵出身將門世家,他是將軍李廣的長孫,李廣年老的時候為了完成自己打敗匈奴的願望,懇請漢武帝讓自己出任將軍攻打匈奴,可最後因為迷路沒有擊敗匈奴,羞愧難當,只好自殺而亡。由於爺爺並沒有擊敗匈奴,李陵急切地想要為自己的家族建功立業,完成爺爺生前的願望。
可是漢武帝並沒有安排李廣做主將軍,而是讓他負責管理後勤,李廣自然是不同意,他請求漢武帝讓自己出徵,漢武帝只好答應,但其實漢武帝這麼做只是為了分散兵力,好幫助自己的愛將李廣利,漢武帝時自私的,此時李廣的隊伍就只是孤立無援的隊伍,隊伍裡出了叛徒,報告匈奴說李廣的隊伍孤立無援,最終因為實力懸殊戰敗,李陵只能投降。
得知李陵投降之後漢武帝很生氣,但是司馬遷卻說當時確實是孤立無援,沒有辦法,於是漢武帝派人在內部接應李陵,接應的人回來之後說“李陵在教匈奴練兵”叛徒的地位坐實,漢武帝下令誅殺滿門,但其實練兵的並不是李陵,他被冤枉了。誅殺滿門的訊息傳到了李陵的耳中,實在無奈,只能說自己是真的投降,沒有別的辦法了。於是當時流傳著李陵叛變的訊息,所以李陵寧願死在匈奴,也不願回到故鄉,因為那裡已經沒有親人了。
-
3 # 古代人物說
李陵被滅族的確是被冤枉的。
李陵,飛將軍李廣之孫。隨貳師將軍李廣利出征期間,他獨自率領5000騎兵偷襲單于王庭,遭遇匈奴主騎兵3萬餘,李陵有序指揮,結果大敗匈奴。此後,匈奴調集主力8萬合圍李陵的軍隊,李陵邊戰邊退,最終箭支射盡,突圍不成,又無援軍,只得暫時投降。
李陵戰敗投降之初,漢武帝並沒有誅殺李陵家族。後有人跟漢武帝說李陵為匈奴訓練兵馬,漢武帝誤信讒言,以為李陵果真投靠匈奴,就誅滅李陵全族。
漢武帝誅殺李陵全族有以下原因和目的
第一:漢武帝不知李陵假投降。雖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他窮兵黷武,濫用刑罰。投敵匈奴者家族會被牽連。
第二:維護個人顏面。漢武帝本計劃讓李陵為大軍押送糧草,李陵卻請命偷襲單于王庭,漢武帝同意了李陵的請求。結果李陵大敗投降,間接的打了漢武帝的臉。
第三:出氣筒、替罪羊。這一場戰爭的結果是李陵戰敗投降,李廣利損兵折將無功而返。漢武帝殺死李陵全族,一來發洩憤怒;二來維護大舅子李廣利。
-
4 # 戰國曲士
漢武帝是個雄才大略、志向遠大的帝王,他年少對漢朝邊境時常被匈奴騷擾感到窩火,也對高祖文帝景帝時只能對匈奴祈和感到憤怒,他想改變這一切,他要好好教訓教訓北方的匈奴。
最終他做到了,衛青霍去病的進攻令匈奴人聞風喪膽,漠北之戰後匈奴幾乎被打殘,將西域納入大漢的版圖。他做到了他爸爸爺爺曾爺爺沒有做到的,他覺得這是他的功勞,他前後8次封禪泰山就是向天下所有人傳達自己的豐功偉績。
但這時的漢武帝開始變得獨斷專橫,動輒砍頭滅族,後期再不用衛青出征,就是想要告訴所有人打敗匈奴的是劉徹不是衛青。他用貳師將軍李廣利為主將進擊匈奴,把精兵戰馬全都給了李廣利,主動請纓的李陵只給了5000步卒。
然而這5000步卒完成了一個軍事史上的奇蹟,面對十倍於己的匈奴鐵騎幾乎全身而退。但由於叛徒的出賣,最終沒有避免被圍的命運,在糧盡援絕的情況下,李陵為了保住將士的性命假投降。
但這不是漢武帝想看到的,作為一代偉大的帝王是不允許他手下的將領貪生怕死,滅族李陵全家就是告訴人們——投降可恥,也是告訴人們所有人的命都沒有皇帝的尊嚴重要。
-
5 # 森林狂想76
李陵本來是假降匈奴,沒想到陰差陽錯,弄巧成拙,又畏懼歸漢後再受戮辱,於是在匈奴二十多年而死,沒有迴歸故土。但他從未為匈奴攻漢出力,因此後人多對其抱以同情,認為漢武帝偏聽偏信,刻薄寡恩。
漢武帝悔悟李陵之敗,在於沒有援兵,本來讓路傅德接應李陵的,因為路傅德的上奏而改了詔令,導致李陵孤立無援。
一年後漢武帝派遣公孫敖去接應李陵回國,公孫敖無功而返,就誣告李陵在幫匈奴練兵所有接不到他,漢武帝大怒殺了李陵全家,至此李陵有家不能回。
-
6 # 遼陽郭同建
要說漢武帝誅殺李陵的用意何在?我們不如看看李陵自己怎麼說。
話說蘇武被匈奴扣押第二年,漢武帝派貳師將軍,李廣利帶兵三萬人進攻匈奴,打了敗仗幾乎全軍覆沒。
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在漢朝對匈奴的戰爭中,李廣的孫子李陵當時擔任騎都尉,帶五千名步兵與匈奴上萬人作戰。因寡不敵眾戰士傷亡很多,加之箭矢消耗侍盡,又無救兵,李陵被匈奴俘虜投降了。訊息傳來,大臣們都譴責李陵貪生怕死。漢武帝將李陵的妻兒老母扣押起來,不久又被殺害。當時司馬遷為李陵辯護,說李陵帶五千步兵深入敵後,打擊了數萬敵人,雖敗猶榮。李陵沒有殺身報國,自有他的打算。他一定還想將功折罪,來報答皇上。
那時蘇武正在北海牧羊。公元前85年,漢朝謊稱,漢朝皇帝在御花園裡射下一隻大雁。腳上栓有一條綢子,上面寫著蘇武還活著。匈奴見無法隱瞞,只能將蘇武放歸漢朝。臨行時,李陵找到蘇武,訴說了自己的冤情。寫下了與蘇武詩三首。咱們先看第一首,詩曰。良時不在至,離別在須臾。屏營衢路側,執手野踟躕。仰視浮雲馳,奄忽互相蝓。風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長當從此別,且復立斯須。欲因晨風發,送子以賤軀。
你看,兩人相別戀戀不捨。那是在軍營外的路上,兩人執手不願分離。看到天上的浮雲,飛快的漂移,怎麼象我倆一樣很快就要分離。過去的事情,以然如此。從此以後,我們將天各一方。很快我們就要分別了,能否再多站一會兒。晨風吹起來了,還是讓我這戴罪之人,送送你吧。詩歌深情哀婉,讓人不忍卒讀。
(二)詩曰。
嘉會難再遇,三載為千秋。臨河濯長纓,念子悵悠悠。遠望悲風至,對酒不能酬。行人懷往路。何以慰我愁。獨有盈觴酒,與子結綢繆。
攜手上河梁,遊子暮何之?徘徊蹊路側,恨恨(字打不出來,應唸亮字)不得辭。行人難久留,各言長相思。安知非日月,弦望自有時。努力崇明德,皓首以為期。
你看他寫到,此一別我們再難相會三天的日子,好象過了千年。到河邊洗刷我的長槍,想到你我心無長悲傷。遠遠望去,和風也和我的心情一樣,酒喝不少,你還要著急趕路。但我的憂愁卻很難消失。還是再喝杯酒吧,我願接交你這最好的朋友。我們手牽手走過橋去。你這一走,我這浪跡天涯的遊子,又能怎麼辦呢?我們慢慢的走在狹窄的小路上,久久的不願分離。我知道,我很難留下你。但願分別後,能互相思念。安知我們這一別,就再沒有相會的日子了?希望分別後,我們能各自努力保持自己高尚的品德,一直到老。
(三)詩曰。
徑萬里兮渡沙漠,為君將兮奮匈奴。
路窮絕兮矢刃摧,士眾滅兮名以饋。
老母己死,雖欲報恩將安歸?
這首詩說的是。我們萬里跋涉渡過了沙漠。我在皇帝的命令下,帶兵與匈奴交戰。激烈的戰鬥,我軍因人少,弓矢用盡日暮途窮,士兵犧牲太多,埋沒了他們的英名。陛下將我妻兒老母全都殺盡,我就是想要報答陛下的知遇之恩,又怎麼能回去呢?
總之是報國無門了吧。
-
7 # 農民工歪說古今
漢武帝劉徹誅殺李陵全族的用意何在?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得弄清楚這件事的背景。天漢二年,李陵隨貳師將軍李廣利出征匈奴。這位李廣利不是別人,正是漢武帝寵妃李夫人的親哥哥、漢武帝的大舅哥!說白了,這一仗就是漢武帝想像當初培養小舅子衛青一樣,給李廣利一個揚名立萬的機會。當然,大敗匈奴也是必須的,否則這一仗打得就沒有意思了,漢武帝還不至於拿國家的安危去給李廣利換軍功!
這事兒本來和李陵沒有什麼關係,最初漢武帝只是讓李陵做李廣利的軍需官、負責後勤保障而已。可是,立功心切的李陵不幹了,親自找到漢武帝,想要上一線殺敵立功。漢武帝一看,也行,正所謂虎父無犬子嘛,作為飛將軍李廣的親孫子,李陵應該也不會差到哪裡去。事實也的確如此,平心而論李陵的軍事素養還是相當不錯的!只可惜,雙拳難敵群毆,李陵帶著五千步卒深入匈奴腹地,卻遇到了數萬匈奴軍隊的圍攻,結果可想而知……李陵幾乎戰至了最後一兵一卒,可結果還是力竭被俘了。不久之後,漢武帝誅殺了李陵全族!李陵的祖父李廣當初戰敗被俘後隻身逃了出來,最後也就是被削職為民而已,而且後來又被漢武帝重新啟用,為何李陵被俘卻遭來了滅族呢?
豬一般的隊友李陵被俘之後並沒有立即投降匈奴,大概其他也想像自己的祖父李廣一樣隻身逃出匈奴吧。漢武帝方面起初也並沒有放棄,而是派出了公孫敖一路搜尋、接應李陵。可公孫敖轉了一大圈,連李陵的影子都沒有找到!空手而回,公孫敖恐怕很難向漢武帝交差。就在這個時候,公孫敖不知道從哪兒聽說有位姓李的年輕將領在幫匈奴人訓練軍隊。這位爺核實都沒有核實一下,便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回長安覆命去了。
回到長安之後,公孫敖直接上奏漢武帝,說李陵已經投降匈奴了,而且正在幫匈奴人訓練軍隊!事實上,的確有一位姓李的漢軍降將在幫匈奴人訓練軍隊,但卻不是李陵……很顯然,公孫敖是在以訛傳訛!可漢武帝信了,他也需要相信這是真的……如此一來,李陵就不是被俘的問題了,而是降敵!根據漢制,降將的家屬是要受到連坐的。單從這一點而言,漢武帝如此處置李陵全族也不算“違法”。可憐的李陵,還在想著怎麼逃回漢境,卻因為豬一般的對友公孫敖落得個全族被殺的下場,得到訊息後呢李陵一怒之下索性真的投降了匈奴併成為了匈奴的右校王!
漢武帝的背鍋俠事實上,此戰不僅李陵被俘了,帶著主力出征的貳師將軍李廣利也沒有達到漢武帝的預期。換言之,漢軍在這次出擊匈奴的戰役中落得個一敗塗地……仗是漢武帝要打的,並不是匈奴人南下、漢軍被迫反擊;李廣利也是漢武帝要用的,就為了給這位大舅哥一個揚名立萬的機會。可名沒揚到、萬沒立成,卻換來一場慘敗,誰來為戰爭失利買單?
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當然是全國的最高統帥漢武帝和一線的最高統帥李廣利買單!可漢武帝根本不想買這個單、也不想李廣利來買單!李廣利是漢武帝要用的,他買單和漢武帝買單沒有區別,不是嗎?最後也只能是犧牲李陵了,既然李陵已經“投降匈奴”了,正好用他來給漢武帝的這次戰爭失利背黑鍋!因此,漢武帝必須高調處理李陵。可李陵人在匈奴,那就只能拿他全族開刀了……除此之外,震懾或許也是一個原因,誅殺了李陵全族,誰還敢不要命提出反對意見?漢武帝戰爭失利的責任也便徹底撇清了——“就是因為李陵投降,這一仗才打敗了,不是朕和李廣利的責任!”
又一個豬一般的隊友雖說如此,還真有不怕死的,他就是太史公司馬遷!漢武帝對司馬遷與李廣的關係心知肚明,加之他又是一個無足輕重的文官,如果司馬遷單單只是為李陵說情,漢武帝恐怕最多也就是斥責斥責司馬遷不知輕重了事,未見得會閹了他!甚至還可能就坡下驢,留下李陵全族的性命改為流刑之類也未可知。畢竟漢武帝要的只是高調處置李陵、為自己的決策失誤和戰爭失利背鍋,並不一定非要置李陵全族於死地。更何況,漢王朝本來就有贖刑,死刑花錢也是可以免死的……
司馬遷錯就錯在不該在為李陵說情時捎上了貳師將軍李廣利!李廣利是漢武帝用的人,說他錯,等於是把決策失誤、戰爭失利的屎盆子重新扣回了漢武帝的腦袋上……這下漢武帝出離憤怒了!硬是給司馬遷安上了一個“欲沮貳師”的罪名,什麼意思?想要汙衊貳師將軍!這還得了?你為李陵說情已然不對了,現在還要汙衊朝廷重臣!最終漢武帝不僅殺掉了李陵全族,連司馬遷也給判了死刑。最終,司馬遷以腐刑贖死,這才僥倖保住了一條性命。換言之,司馬遷的出發點是好的,卻最終把李陵全族徹底推上了絕路!
綜上所述,正是因為兩個豬一般的隊友徹底葬送了李陵歸漢的一切可能性和他全族的性命!至於漢武帝為何要誅殺李陵全族,一來在彼時的漢武帝看來,李陵的確是投降匈奴了,按漢制家屬理應連坐。二來漢武帝急需有人替自己背鍋、急需撇清決策失誤、戰爭失利的責任,自己和李廣利自然是不能背這個黑鍋,可不就只能讓李陵來背了……當然,漢武帝也未必就一定要置李陵全族於死地,畢竟彼時是有贖刑存在,花錢即可免死,全族不死或許做不到,但贖下部分人還是問題不大的。可太史公為了救李陵慌不擇路,竟把屎盆子又重新扣回到了漢武帝頭上,這就註定了李陵全族的下場——必須死!不過話又說回來,就算李陵沒有投降,兩位豬一般的隊友也沒有出現,恐怕這個戰爭失利的黑鍋還是得由李陵來背!充其量也就是全族的性命或許能夠得以保全罷了,但日子恐怕也未見得會好過到哪裡去……
-
8 # 唐代丹藥
繼河西之戰後,霍去病和衛青相繼離世。面對來去匆匆的匈奴騎兵時,漢武帝身邊既乏良將又少軍馬。李陵驚豔天下的步兵對戰騎兵的追擊戰,讓漢武帝驚喜交加,憂心忡忡的關注著李陵的動向,就連群臣上酒道喜也提不起精神。
在得知李陵被擒且投降匈奴後,漢武帝劉徹是勃然大怒。挨個諮詢臣屬,李陵投降之舉到底出於何種目的。大臣們異口同聲的說,李陵意圖謀反。只有司馬遷與眾不同,認為李陵只是權宜之計,他日一定迴歸大漢。
漢武帝聞言是怒不可遏,認為司馬遷有罪,覺得司馬遷話裡話外既包庇李陵,又暗自貶損漢武帝及李廣利。司馬遷因此被實行宮刑,只因司馬遷無錢財為自己贖罪。
在此時,李陵家族還未被族滅!
那麼究竟發生了什麼,使得漢武帝下令族滅李陵家族,斷了這位能成為一代名將的李陵的後路?
按照司馬遷的記載,直接原因就是漢武帝錯認同樣投降匈奴的李緒為李陵,認為他替匈奴訓練軍隊,這才招致族滅。整件事情,從表面看起來就是漢武帝為了懲罰報復和洩憤。細細想來,這樣一個心胸狹隘的人,完全和一個主政大漢半個多世紀,開拓西域,降服西南夷,威服襲擾中原近千年的匈奴的雄主扯不上關係。
其實,衛青離世李陵投降之前,相繼有不降者路充國,有意歸漢者衛律,逃歸者趙破奴,在押不降者蘇武等諸多投降匈奴的漢朝臣子。如果再往前推則更多,最為有名的莫過於韓王信的子孫,韓頹當、韓嫣等人。韓頹當更是獲得弓高侯的爵位,韓頹當之孫韓順更是位列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中。
其中趙破奴更是奇葩。其餘人多是在漢朝與匈奴政治軍事波動之中獲得契機,得到釋放的機會。趙破奴則是自行逃歸的。
趙破奴之前一直跟隨在霍去病身邊,以戰功積累的方式獲得侯爵,是霍去病身後獲得侯爵眾多的一員,在他獨自對戰匈奴時,雖然勝多敗少,可是在投降匈奴前的最後一次對陣時,竟然被人生擒,致使手下三萬大軍礙於漢朝制度,全部投降匈奴。這不能說趙破奴武藝騎射不行,只能說其排兵佈陣實在是差強人意。
唯一值得稱道的就是趙破奴投降匈奴之後不久,便主動尋找到機會,跨越數千裡草原迴歸漢朝。
雖然,趙破奴沒有獲得蘇武一樣英雄一般的接待,也沒有李陵那樣讓人牽腸掛肚,至少趙破奴洗去為匈奴效力的嫌疑,以自己的行動表現出對大漢的忠心。
所以,文臣武將來回叛降,在當時也不是什麼令人髮指的大事情,漢匈兩族對待叛降這件事情十分的優容的。
事情的轉折是因為漢武帝為了摸清李陵真實想法和顯示誠意派出使者出使匈奴。之所以耗費如此大的精力,去勸說叛降人員,一是長久以來的傳統,二是李陵顯露的才能震撼了漢武帝,乃至於整個漢朝。(漢武帝及王侯朝臣得知李陵以五千硬抗五萬騎兵不落下風,使有來報,漢公卿王侯皆奉觴上壽。)
第一個被派去勸說李陵的是公孫敖,公孫敖是已故大司馬大將軍的救命恩人,少年好友。李陵的祖父李廣自殺於衛青帳前,內在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漢武帝的特意交代。一個是公孫敖剛剛失侯,也失去種種特權。急於獲得功績換回爵位,衛青將可以獲得爵位的位置交給了公孫敖。
可想而知,漢武帝派公孫敖出使匈奴的用意,不惜代價贏得李陵的回心轉意。
然而,李陵卻不為所動,也沒有做出任何讓漢武帝信服的舉動,一味陳述自己不得已的苦衷,使得相隔萬里的兩人因缺乏交流或者依靠其他人轉述來描繪心跡,讓漢武帝生出疑心。
這種疑心又是建立在李陵以往的履歷和那一讓後人吃驚的攻防戰之上。
李陵,擅長步兵作戰以及集訓士卒。曾以五千精兵硬抗匈奴數萬大軍,在彈盡糧絕之際,仍然不忘屬下安危,率領數十人的小隊引開仍窮追不捨的匈奴騎兵,使得四百漢家北征的熱血男兒得以生還,後因降兵的出賣,誘使匈奴對這種軍事奇才的愛慕且窮追不捨,李陵戰至最後一人而被俘。據司馬遷的估算,李陵在此戰中指揮部署至少殺傷了兩倍的匈奴騎兵,可說是一戰成名。
司馬遷在獲得漢武帝的諮詢後,以他知道的事實向漢武帝據實上奏。
陵事親孝,與士信,常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其素所畜積也,有國士之風。今舉事一不幸,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糵其短,誠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輮戎馬之地,抑數萬之師,虜救死扶傷不暇,悉舉引弓之民共攻圍之。轉鬥千里,矢盡道窮,士張空拳,冒白刃,北首爭死敵,得人之死力,雖古名將不過也。身雖陷敗,然其所摧敗亦足暴於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當以報漢也。句句都在誇獎李陵。
司馬遷在陳述一段事實,只在最後加了一些自己的猜想。
然而他卻得到了重重處罰,因清貧而只得忍辱忍受宮刑,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一再強調這個宮刑對於他來說是如何的屈辱。可是,他沒有想到的是他每誇一句李陵,就顯得漢武帝在李廣利和李陵兩處將領上的任命與安排以及後援接應上的無能。
如果李陵在司馬遷口中是如此的完美,可是為什麼他在假投降時,不能像其祖父一樣偽裝成傷重而無反擊之力,而後赤手空拳奪得馬匹,迴歸大漢。又或者如趙破奴一般尋找機會潛逃回返。最不濟也應該如蘇武一樣,以苦難捍衛自己的名節。
這樣就只能反襯出一條事實,他漢武帝並不值得李陵為他和大漢如此做!或者說,他漢武帝以及他統治下的大漢,最少也是不獲這位可以比擬霍去病的一代名將的信任。
當對方不作為和本身不斷累積的懷疑越來越多時,那就由愛生恨了。
可是,就此輕易出手不是一個帝王應在臣子面前表現的那樣。他需要一個可以說的過去的藉口,李緒的做法,應景出現。
也就是說,漢武帝族滅李陵只是事情發展到了無可挽回地步。當時,隴西士大夫以李氏為愧。李陵投降匈奴的本來比較司空見慣的事情,由於豪族以及軍事情報的錯誤(公孫敖軍無功還,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單于為兵以備漢軍,故臣無所得。”上聞,於是族陵家。),加上漢武帝由愛生恨以及李陵行動遲緩,最終造成了慘劇的發生,使得難以抉擇的李陵徹底斷了迴歸大漢的心思。
回覆列表
天漢二年(前99年),李陵跟隨貳師將軍李廣利出征匈奴,率五千步兵與八萬匈奴兵戰於浚稽山,終因寡不敵眾兵敗投降。被漢武帝夷滅三族。漢武帝為什麼要殺李陵全族呢?
首先,武帝繼位後,多次北伐匈奴,衛青,霍去病多次出擊匈奴,更是直將匈奴趕到漠北,封狼居胥而還。從與匈奴的交戰中,從來都是大勝而歸,李陵的失敗是武帝難以接受的,而李陵投降匈奴,更是武帝所不能接受的。
其次,顯示自己的權威,漢武帝當時已經是年紀老邁,容不得自己的策略被質疑,一旦失敗,就完全將責任歸於他人。所以李陵投降武帝是覺得自己的策略受到挑戰,殺李陵全族就是自己權威最大的展現。
再次,武帝疑心太重。當時武帝已年邁,疑心非常重,李陵事件發生後,武帝震怒,大臣們不敢違背武帝,紛紛指責李陵,唯有司馬遷求情。後又有傳言,李陵為匈奴練兵,所以武帝在未加證實的情況下,殺了李陵全家,並將司馬遷處以宮刑。
綜上所述,漢武帝誅殺李陵全家主要還是年紀老邁,受不了這樣的失敗,更是因為疑心太重導致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