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國國家地理圖書

    《未來簡史》作者尤瓦爾說:我們能夠統治世界,是因為人類善於想象。【想象力】和【好奇心】,這兩個詞語就像是一對孿生兄弟,讓人類這種“沒什麼了不起的生物”塑造了文明。人類關於收藏的歷史,就是一部完整的好奇心進化史。

    當“好奇心”撞上“佔有慾”,便有了博物館

    “好奇心”是人類的天性,每個人從降生開始,探索世界的步伐就從未停止,它是一切探索行為的驅動力。“佔有慾”也是人類的天性,碰上令自己激動的東西,我們總想千方百計留在身邊。當“好奇心”撞上“佔有慾”,便有了“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佔地75000平方米,擁有94個展廳,一年內接待參觀的人數可達682萬,現有館藏800萬件。有統計稱,如果大英博物館每年都把展出的藏品更換一遍,也需要一百多年才能全部展完。

    大英博物館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規模恢弘的大英博物館,一開始只是一個櫃子。

    1660年,漢斯·斯隆爵士於愛爾蘭出生,孩童時代的他就熱衷於從大自然中採集標本。

    漢斯·斯隆 爵士

    據說,斯隆爵士的好奇櫃收藏涵蓋了約71000件各種型別的物品,包括4萬本印刷書籍、7000件手稿、337件自然歷史學的植物標本,還有包括丟勒在內的藝術家繪製的版畫等印刷品,以及從蘇丹、埃及、希臘、羅馬、遠東和美洲地區淘來的珍奇古玩。

    這些藏品被漢斯分放在許多個房間的櫃子裡。去世之後,他便將這些藏品全部捐贈給了國家。英國政府以這些收藏品為基礎建造了英國國家博物館。

    如今,大英博物館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綜合性博物館之一。

    無法阻擋的好奇心,讓櫃子變大

    而在發明櫃子更早之前,新奇的寶貝(展品)被放在哪兒呢?

    答案是寺廟。

    人類收藏東西的習慣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在古代,寺廟就承擔了博物館的功能。新奇之物被擺進寺廟,供人參觀。在科學與宗教的界限模糊、科學分類還不明晰的年代,在宗教裁判所與神學的重壓下,人們依然無法抑制自己的好奇心。

    大航海時代的帆船從葡萄牙里斯本揚帆起航,帶回了不止是印度的香料與美洲的黃金,還有歐洲之外世界的訊息,打磨出啟蒙的火光。那些對世界上的一切都充滿興趣的人,我們統稱為博物學家。他們目光不僅僅停留在某一個學科,他們關心生物,他們關心地質和化學,他們同樣關心天空與海洋,人類的過去,地球的歷史。為此他們著書立作,潛心研究。而好奇心櫥櫃,就是他們所著的博物志的實體展現。小至一個櫃子,大至整個房間,好奇心櫥櫃裡擺滿了礦石,標本,珊瑚種種。它是微型世界,它想包攬一切。

    今天,“櫃子”被認為是傢俱的一部分。實際上,“櫃子”這個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紀時期,在那時的法國,櫃子指的是“私人小房間”。後來,櫃子指可以儲存東西的任何物品。很多的建築就起源於櫥櫃,併成為博物館的原型。

    史密森尼學會下屬博物院部分館藏

    這些櫃子中可能存放著鹿角、巨型龜殼,也有馬蹄釘、樂譜,甚至還有人頭,據說奧蘭治的威廉王子有個巨大的櫥櫃,他甚至在裡面養了一隻猩猩!(當然我們並不建議這樣做)它們被統稱為“好奇心櫥櫃”。

    在人類的收藏曆史中,好奇心櫥櫃記錄著科學與文明的演變,同時彰顯著收藏者的身份、財富和學識甚至隱秘的癖好。因此好奇心櫥櫃的主人往往也都是地位顯赫的上流人士:貴族用它來標榜自己的品味和個性,學者用它來進行實驗和研究。歷史上那些著名的好奇心櫥櫃裡的藏品,往往五花八門,令人眼花繚亂。

    歷史上那些著名的好奇心櫥櫃

    奧利·沃莫的好奇心櫥櫃(1588-1655)

    奧利·沃莫是一位醫生、藝術家和哲學家,也是一名教授拉丁語、希臘語、物理學和醫學的老師。他定居在丹麥,但四處遊歷並與世界各地的人通訊和交流。有時,與他通訊的人會給他的櫥櫃寄一些收藏品,他便精心地將所有的收藏品畫下來進行分類。沃莫先生的好奇心櫥櫃裡存放著成千上萬的鳥類、爬行類、魚類、礦物標本和其他藏品。以下列舉了他的收藏品中比較著名的幾件。

    •鯊魚標本:沃莫用繩子把鯊魚標本懸掛在天花板上。和其他動物標本一樣,首先用一些木質工具從腹部的切口取出鯊魚的內臟,然後填充鋸末以保持其原來的形狀。

    • 鹿角:有時他會連同頭骨甚至整個頭都掛在收藏室的牆上,有時就只掛上鹿角。

    • 巨型龜殼:這些龜有的長達1.2 米、重達270 千克,有的大到小孩都可以騎在上面。鋸鰩喙 鋸鰩的喙,也叫吻,形狀像兩側刃上都佈滿鋸齒的劍。鋸鰩用它挑起藏在海底淤泥裡的蛤蚌、魚類和其他獵物。

    • 硫磺礦:雄性一角鯨頭骨 它有一根3米長的長牙,看起來很像一隻角。沒人知道這根長牙的作用。它可能是用來幫助一角鯨感覺水下的物體,也有可能是用來吸引雌性。人們曾認為這些長角是獨角獸的。但沃莫先生不相信這個世界上存在獨角獸,他證明了這些所謂的“獨角獸的角”都來自一角鯨。

    • 九帶犰狳:這是一種足球大小的哺乳動物, 用堅韌的甲殼保護自己。夜幕降臨後它才搖搖擺擺地出來活動,喜歡挖食蟲子。

    • 琵鷺:這是一種涉禽,它用寬而扁的喙去舀食甲殼類動物。

    博福特公爵夫人的植物標本集(1630-1714)

    博福特公爵夫人瑪麗·薩默塞特很喜歡園藝。她不僅栽種植物,還喜歡收集植物並將它們乾燥後裝訂成冊。雖然她生活在17 世紀的英格蘭,但她收藏的植物種類遠超過英倫三島。

    她收集了大約1 500 種來自印度、中國和南非的植物,並儘可能地把整株植物做成標本。以羅布麻為例。這是一種葉尖、白色小花成簇、有黏黏乳汁的植物。公爵夫人將羅布麻乾燥並壓平,以免乳汁使它腐爛。當植株太大而無法被放進冊子時,她就只儲存其中的一部分。比如,由於爪瓣山柑的植株可以長、寬各達到1 米,還擁有像指紋一樣的厚葉片,於是她只在標本冊裡放入了4 根爪瓣山柑長滿葉子的枝。這種把新鮮植物標本乾燥並結集而成的冊子,叫植物標本集。公爵夫人一生製作了12 冊巨大的植物標本集,去世後全部留給了漢斯·斯隆爵士。

    文物和古玩的好奇心櫥櫃(1695年至今)

    為了給孤兒院的孩子們尋找合適的課堂道具,奧古斯特·赫曼·弗蘭克 (1663~1727)開始了自己的收集之旅。100 多年後,藝術家戈特弗裡德·奧古斯特·格魯德和一位博物學家一起將弗蘭克的所有藏品進行了分類,並把它們放入櫥櫃中。孤兒院裡的孩子們有的長大後成了傳教士,他們會在外出時蒐集珍品送回孤兒院。這種收集方式延續了幾百年,直至今天。

    如何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好奇心櫥櫃?

    戈登·格賴斯是美國著名的自然作家,六歲時,他擁有了屬於自己的第一個好奇心櫥櫃——爸爸的紅色雪茄盒,他的第一件好奇心藏品,是在自家後院裡找到的一塊臭鼬頭骨。此後,他便開始了自己的好奇心之旅。

    所以說,“好奇心櫥櫃”並沒有形態的限制,你可以使用廢舊的鞋盒,也可以自己動手製作一個,甚至,可以騰出半面書櫃。真正重要的是,如何讓你的好奇心走得更遠。

    愛德華·威爾遜說:“若時光再次流轉,我仍然會是天堂海灘上的那個小男孩,那個對‘賽弗柔安’水母著迷不已,但是卻只瞥到一眼水底怪獸的小男孩。”

    我們每個人都曾經是那個“小男孩”,我們也曾好奇每一片樹葉的紋路,好奇顯微鏡下蝨子的模樣,心底也會有一個小小願望——儲存那隻死去的金龜子的遺體。但是大多數時候,時間只是泯滅了我們的好奇心,讓我們變得一點都不好玩兒。

    每個人都應該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好奇心櫥櫃,並把填充它作為持續一生的事業。就像我們喜歡拍照留念那樣,好奇心櫥櫃裡的每一件物品,都真實地記錄了你生命當下發生的故事。它不一定是稀世珍寶,也許只是你在玩耍時撿到的一片好看的楓樹葉子。

    相關圖書推薦

    《我的好奇心櫥櫃》

    自然作家戈登·格賴斯在他六歲的時候用一隻臭鼬頭骨開啟了他的“好奇心櫥櫃”,本書中,他向我們解釋了科學家們是如何運用林奈系統將自然界的生命體分類的:如何儲存蝴蝶標本、螃蟹殼、羽毛、知更鳥的蛋、蜘蛛標本,以及蜂窩;如何分辨不同種類的貝殼;鹿角和角的區別;如何讀懂動物足跡;怎樣製作標本……怎樣建立屬於你自己的好奇心櫥櫃?答案就在這本書裡!

    這是一本自然愛好者的博物學指南

    《博物》雜誌編輯團隊

    最強大腦“水哥”王昱珩……聯袂推薦!

  • 2 # 春江花月夜688

    走進大英博物館,琳琅滿目,應接不暇的奇珍異寶,讓人大開眼界,藝術水平之高,工藝技術之精湛,讓人嘆為觀之。

    按時代劃分遠古,中古,近代,當代四個大展區。信步走進遠古展區,燈光一下灰暗,四周燃起義把,遠處傳來飢餓野狼的叫聲。這是有一個厚重歲月蒼桑感的聲音響起,眼前是距胡夫法老金字塔,胡夫金字塔在公元27世紀左右修建,原來146.59米,在歷經幾千年的風化剝蝕之後,現在只有138米,塔底面積5.29萬平方米,這座金字塔用大約230萬塊巨石,其中最大一塊約重16噸,平均每塊約2.5噸……這時在木乃伊背景上出現一個大螢幕,尼羅河河水暴漲,大雨傾盆,成百上千的奴隸,用大粗繩步履艱辛的移動巨石,如狼似虎的官吏高舉長鞭。孩子嚇哭聲,婦女哀求聲,皮開肉綻,道道血印交織在一起……彷彿一下把我們帶到那個遠古時代,原來舉世聞名的金字塔,凝聚千千萬萬奴隸血淚。又看到鍥形文字,古巴比倫文化,空中花園等等心裡久久不能平靜。在科技高度發展的今天,高真模擬技術的應用,讓我們真實感受到歷史的真實存在感,我久久難忘,那女奴聲淚俱下,哀怨憂鬱的眼神,彷彿跨越時空,親身回到那個殘酷,無人性的奴隸社會。

    後來,我看到中世紀歐洲各國的簡陋的藝術品,在一個與眾不同,風格高雅,金碧輝煌的展廳,來自大唐的陶瓷,唐三彩,名人字畫,珍珠,珊瑚,瑪瑙,夜明珠,藍寶石等等最引人注目。一件件萬里之遙中國文物,馬可波羅詩情畫意,用盡讚美之詞。讓所有歐洲人睜開眼睛,看到巧奪天功,工藝精美,自然天成的藝術品。螢幕上大唐芙蓉園,大明宮,長生殿,大雁塔,朱雀街燈火輝煌,歌舞昇平,吉祥安康,伴著陣陣舒緩的茉莉花古箏音樂,我彷彿聞到陣陣花香,夢裡水鄉,春來江水綠如藍……我完全沉醉在大唐的榮耀和輝煌。

  • 3 # 英國大家談

    體驗就是:去了三次大英博物館,東西一半沒看完

    大英博物館的偉大之處不必多說,800萬餘件的來自世界各地的藏品已經奠定了它的地位。在那裡你可以看見許多出現在歷史書中的文物,比如羅塞塔碑,真正的木乃伊,唐代仿本的《女史箴圖》和敦煌壁畫。記得我第一次去大英博物館就先奔著希臘館去,結果途徑埃及館的時候忍不住停下了腳步,等我真正走進希臘館已經過去了兩個小時。而我的遊覽也僅限於走馬觀花,並沒有細細研究博物館解說詞和仔細觀察文物,如果你是狂熱的文物愛好者,那麼你很可能大半天也走不出一個展館。

    關於中國文物,大英博物館為23000餘件珍貴的中國藏品設立了三個分館:玉器館、瓷器館和中國文物館。

    瓷器館就像一個大大的調色盤,五顏六色或濃重或色彩鮮明的瓷器數不勝數,當然,你也可以感受到乾隆爺和雍正爺審美的大不相同。

    在中國文物館裡,文物們都按照中國歷史發展而擺放,從商周時期到民國時期,你彷彿是進入了一個時空隧道,穿越在一個又一個朝代之中。

    當然了,我在參觀這些文物的時候也想著,要是這些東西都在中國那該有多好啊!

    確實,流向國外的文物也代表著那段令人屈辱的侵略史。

    所以,在驚歎於這些精美文物的同時,我也在想,我一定得好好奮鬥啊!以後中國的文物還是好好留在中國吧!

  • 4 # 旅讀歐洲

    大英博物館,我逛了整整一天。然而都沒逛完。

    說逛這座博物館是一種體驗,非常準確。不管是埃及館和希臘館的震撼,還是中國館的悲憤,都來得那麼濃烈和直接。

    今天就借這個機會,來跟大家聊聊我看到的大英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的故事

    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又稱不列顛博物館,與法國盧浮宮、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及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並稱為世界四大博物館。

    從這四大博物館的分佈可以看出,都是近代帝國主義列強,在掠奪各大洲財富的同時,貴族們順便滿足了自己的收藏癖,這些蒐羅自各個文明與時期的文物藏品,也成為他們向世人炫耀國力強盛的最好證據。如今,一切風平浪靜,搶了你的也不會還給你,於是,這些來自於世界各地的奇珍異寶和歷史痕跡現在通常被叫做“全世界人民共同的財產”,也自然不必糾結於存放地和所有權了。這座舉世聞名的博物館,在1753年最先由英王喬治二世的御醫建立,最初用作收藏書籍及生物標本。這一部分最原始的收藏現在的館藏位置在一樓右側的主題分館。

    大英博物館目前分為10個分館:古近東館、硬幣和紀念幣館、古埃及館、民族館、古希臘和羅馬館、日本館、東方館、史前及歐洲館、版畫和素描館以及西亞館。其中古埃及館、古希臘羅馬館和東方館是最著名的三個分館。

    不同於巴黎盧浮宮的佈局方式,大英博物館大部分陳列看上去更像是一個大倉庫,文物並不像是經過妥善和嚴謹的保管。由於藏品實在太多,展示給世人的雖然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博物館的展廳也顯得異常擁擠。如果說盧浮宮是一座藝術殿堂,那大英博物館簡直就是世界簡史加百科全書,帶著講解器一個展廳一個展廳細細走下來,至少要花去兩天時間參觀,儘管如此,由於解說器中僅講解最具代表性的藏品,想要徹底飽覽這座博物館,想必要定居倫敦了。

    失落的文明——令人震撼的古埃及館

    古埃及文明,被稱為人類四大古文明之一,千百年來被深深埋藏在不為人知的歷史斷層中,因而更令人迷醉神往。對人類及世界的未知,不僅限於對當下及未來的探索,考古學與歷史學散發的奇異光芒,常令人不禁追遠溯源,想去探索遠古的故事,從另一個角度瞭解自己,瞭解世界。

    大英博物館是世界上擁有埃及古文物第二多的博物館,第一多當然在埃及本土了。這7萬多件文物,僅有少部分被展出,然而數量也已經多到讓人驚呆了。靈貓與蛇,濃重的油彩,奇特的服飾,巨型的石像、美輪美奐的壁畫及人類最早的文字之一,讓這個古老的文明散發著令人難以抑制的好奇。而大英博物館,可以滿足你探尋古埃及歷史的一切需要。進入古埃及館大廳,迎接人們的是大英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一的羅賽塔石碑(RosettaStone)。

    這塊製作於公元前196年的大理石石碑之所以佔據著如此重要的地位,在於他不可替代的考古價值。這塊石碑是埃及法老王托勒密的詔書,由於當時埃及已經被併入亞歷山大大帝的希臘版圖,石碑上用希臘文、古埃及象形文字和當時的通俗體文字刻制了相同內容,使考古學家得以有機會對照各語言版本解讀已經失傳千餘年的埃及象形文字,成為開啟古埃及文明秘密大門的唯一鑰匙,因此成為古埃及歷史研究最重要的里程碑。展廳中最引人矚目的展品之一,是埃及最著名的法老王拉姆西斯二世的巨型胸像。

    這位法老王之所以名垂青史,不僅因為戰功赫赫的他,支撐了古埃及文明的鼎盛時期,更主要是因為他喜歡搞房地產,滿世界建造大型廟宇、雕像和建築物,這些歷史痕跡統統指向這位公元前一千多年前就能活到90歲,擁有100多位子女,並送走了自己所有的合法繼承人的一代神君。

    在拉姆西斯二世的帶領下,古埃及迎來了鼎盛時期,然而大肆興修土木也使國庫逐漸枯竭,拉姆西斯二世死後,後人無力收拾爛攤子,因此這也是古埃及走向衰落的起點。從殘破的巨大石像,仍然能想象古埃及繁盛時代龐大壯觀的宮殿,和炎炎烈日下搬運著沉重磚石的工人,在幾千年大漠風沙的殘噬下,象徵至高無上皇權和國家繁盛的神像轟然倒塌,成了這段被歲月塵封的文明最後的證據。壁畫是古埃及常見的記錄方式和藝術表現形式,各種浮雕應用在不同的場合,在大英博物館比比皆是。上面這幅精美的壁畫描繪了斯芬克斯的形象,這就是埃及最著名的獅身人面像的原型。

    斯芬克斯的神話形象在古希臘和古埃及歷史中均有提及,在古埃及更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而斯芬克斯的樣貌卻不僅有獅身人面一個版本。最令人驚奇的是,距今4000多年前石板上的形象竟然戴著一塊手錶,難怪現代人對這段神秘的遠古文明充滿好奇了。 對於死亡的認知與態度,構成了古埃及文明最有意思的一部分,上圖的彩繪壁畫,是一位埃及法老王生前為自己準備的陪葬品。

    壁畫描述了這位法老王死後在天堂中的生活,愛妻在側,兒女常伴膝下,水草豐茂,魚蝦豐盈,天空中飛翔著各種美麗的飛鳥,一副幸福祥和的景象。在埃及館的陳列品中,木乃伊佔據了相當大的篇幅,置身其中,彷彿在一個巨大的棺材鋪,地上堆放的、櫥櫃裡棒擺放的,是形形色色、大小不一、材質各異的木乃伊棺木。 從目前的理解看,古埃及人相信人死後會在另一個世界得到永生,而保證身體的完好,才會讓死後的靈魂迴歸,開啟永生之旅。

    帝王與權貴為了打造死後的完美世界,採用複雜的木乃伊技術儲存屍體完好無損,同時製造巨大的墳墓,將無數金銀財寶甚至活人奴僕和寵物陪葬。

    從木乃伊的材質和工藝上,可以看出死者生前尊貴的身份,可謂是生的榮耀,死的奢華。人死之後,到底是什麼樣的,這是至今人類想要解開的謎題。

    在可被觀察和推測的古埃及歷史中,對於往生的追求成為最重要的文化符號。傳說中許許多多關於金字塔的詛咒與機關的說法使人們對當時的科學技術和生死觀進行著各種想象豐富的猜測。

    這隻青銅打造的貓神像,頭頂的New Beetle被古埃及人視為永生的標誌,到底這些帶有寓意的符號曾經為古埃及人帶來了什麼,成了永遠為後人津津樂道的神秘話題。似乎只有有錢人才有資格追求死後的永生,而非洲嚴酷的氣候也製造著這樣天然的“木乃伊”。

    由於古埃及氣候乾熱,細菌不易滋生,這具幾千年前的屍體至今仍然保有完好的面板。我們真的不禁要感嘆,大英博物館是一個連死人都不放過的地方了。埃及館的展品從奢華的上流社會到平頭百姓家的鍋碗瓢盆一應俱全。從十五世紀末葡萄牙和西班牙率先開闢航路起,歐洲列強開始向外殖民擴張、構建帝國版圖。

    而歐洲王室和貴族也隨之掀起了蒐集海外奇珍異寶的熱潮。最著名的羅塞塔石碑還是英華人從拿破崙手裡搶來的。

    五千年後,這個相信死後永生的古老文明的絕大多數木乃伊都躺在異國的博物館中供人參觀,英華人從古埃及盜取了幾乎整個文明,也該因此被封為史上最牛盜墓賊了吧。

    Ⅱ 沒有什麼是英華人搬不走的——古希臘館

    去過希臘的人,一定都去過帕特農神殿,也一定知道,如今的帕特農神殿除了幾根殘破的柱子和散落的碎石,其餘部位均為現代仿品。

    然而實際上帕特農神殿並未從此消失,這座雄偉宮殿的絕大部分都被英華人搬進了大英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的另一鎮館之寶——雅典衛城帕特農神殿大理石雕,位於古希臘羅馬館中一個專門的分館,帕特農館。這裡展出從神殿上野蠻割取的19幅獨立浮雕、15塊牆面、56塊中楣浮雕、1個女像柱和13個大理石頭部雕像。帕特農神殿建於公元前447~438年,可以說是古希臘建築的登峰造極之作。然而,任何一個走向衰退的文明必然無力完整捍衛其民族文化,歷經滄桑的帕特農神殿經歷了羅馬人和土耳其人先後帶來的戰火蹂躪,本已殘破不堪。

    而18世紀下半葉歐洲列強的到來更使帕特農神殿迎來了一場文化浩劫,這也成了希臘人心中永恆的傷痛。 據傳在1799-1803年間,第七代額爾金伯爵托馬斯.布魯斯在任英國駐奧斯曼帝國大使期間,發現奧斯曼士兵把當時作為軍事要塞的衛城中的雕像和石料作為普通石料挪作他用,這位酷愛希臘建築的伯爵這個心疼啊。

    於是利用自己的貴族身份和外交官的職務之便獲得了從帕特農神殿拆除及搬運石料的許可。這一切行為都是他個人出資的,本來是想將這些柱子啊、壁畫啊、雕像啊都搬到自己家裡裝修用,結果拆著拆著,發現錢不夠了。

    為了彌補虧空,伯爵忍痛割愛將這些石頭低價出售給大英博物館和拿破崙,猜想在他心裡,為了保護這些歷史古蹟,即使搬不回自己家中,也想讓他們完好的存在於世上吧。於是,這些被“救”回英國的大理石,現在被稱作“額爾金石雕”,對於希臘人來說,這是一個恥辱的名字,時至今日,希臘政府還在透過聯合國等各種渠道要求英國歸還自己的國寶;而對於英國,這也是一個多少有些無恥的名字,額爾金石雕,無異於“強盜石雕”,這些披著買賣外衣,看似名正言順的交易背後,掩蓋不了赤裸裸的強權侵略。

    如今,長達158米的巨型浮雕靜靜掛在大英博物館的牆上,而帕特農神殿卻只剩下石柱林立的廢墟,大英博物館裡也許真的存放了太多本不該屬於這裡的東西。

    帕特農館明顯的區分為左中右三個展區。左邊的狹長展區用來陳列帕特農神殿的浮雕帶,浮雕帶上主要描繪了古希臘一些著名的戰爭、神話傳說及祭司們進行祭拜的場面。

    不得不服的是,從浮雕中人物所處的位置以及衣著,歷史學家能變出各種各樣的故事來,跟隨導覽講解器的講解,這些浮刻在大理石上的形象躍然而出,變得更加立體。

    帕特農館最右邊陳列著從帕特農神殿三角形門楣上切割下來的群雕,這些高浮雕不同於普通的浮雕,他們的形象幾乎要從石頭上跳出來了。

    近似圓雕的高浮雕手法和漸遠形體的大小交錯排列,最大限度地暗示了空間的深度,整個構圖形式則給予觀者以強烈的運動感和衝擊力。這一系列浮雕主要講述了希臘人和半人馬人的故事。

    半人馬是希臘傳說中半人半馬的怪物,又稱山杜爾人,生性殘暴,酗酒色情。他們的祖先是拉皮斯國王與千王之王宙斯的大老婆赫拉幻象的後代。好吧,這裡要說一點兒奇葩的希臘神話了。

    據說拉皮斯國王就是一個喜歡酗酒的大色魔,一次在宴會上公然調戲赫拉,宙斯為了報復,幫赫拉用雲製造了一個假赫拉,結果這沒出息的拉皮斯國王妥妥上鉤,並使這片兒雲生出了一隻半人半馬的怪物=,=。

    這就是半人馬的祖先。半人馬石雕講述了拉皮斯人和半人馬的戰鬥。在拉皮斯部落的婚禮上,受邀參加的半人馬酒後亂性,試圖搶走新娘,引發了這場希臘傳說中著名的大戰。

    看過我雅典遊記的朋友們也許還記得,我曾提到過帕特農神殿旁的伊瑞克提翁神廟,這座由六根女神像作為柱子的神殿可以說在希臘境內也是獨一無二。

    現在這座神殿的六根石柱均為仿品,其中五根真品存放在目前暫時關閉的衛城博物館,而被人們看到最多原跡的則是被額爾金伯爵搬回英國的這根。

    大家一定覺得難以想象,如此“酷愛”希臘建築的額爾金伯爵為啥沒有把六根柱子全帶回來呢?因為他拆第二根的時候,柱子發生了碎裂,也許也是因為太“愛”了,所以才不得不罷手吧。

    帕特農館的中廳除了一些古希臘雕像外,最引人矚目的是涅瑞伊得斯紀念碑,這座碑亭又被成為“海中仙女碑”,是一座來自土耳其的古希臘風格建築。現在看到的版本為大英博物館對地震後摧毀的碑亭的復原版。帕特農神殿的展品無疑是希臘古典雕刻遺蹟中最偉大的作品。希臘浮雕藝術建立在卓越的寫實基礎之上,其人物造型結構嚴謹,解剖準確,表現出希臘人在寫實造型方面的高超技巧。

    古希臘浮雕為西方藝術創造了一種美的典範,並在西方藝術史上達到了一個難以企及的高度帕特農神殿的展品無疑是希臘古典雕刻遺蹟中最偉大的作品。希臘浮雕藝術建立在卓越的寫實基礎之上,其人物造型結構嚴謹,解剖準確,表現出希臘人在寫實造型方面的高超技巧。古希臘浮雕為西方藝術創造了一種美的典範,並在西方藝術史上達到了一個難以企及的高度

    除帕特農館外,古希臘羅馬館按年代展出古希臘及古羅馬各時期文物,作為歐洲文明的發祥地,這部分展品也是相當精彩,各種器物上不乏精美人體比例的雕塑,當然了,講述的都是希臘神話裡驕奢淫逸的眾神生活,簡直就是“神會玩”。

    恥辱的近代史——令人心情複雜的中國館

    我很努力的回想,在中國的什麼地方看過大規模展出中國的文物。最後只想到了兩個地方,故宮博物院和國家博物館。

    不管是中國還是外國,延續與傳承歷史文化的主要戲份都由統治階級來完成。透過改朝換代後的掠奪與保留,以及地方供奉與收歸國有等渠道,大部分的文物資源集中在統治者手中,也同時得到更妥善的保管。

    在中國的博物館中,被展出的文物相當之少,每一件文物都被仔細安排在玻璃展櫃裡,擁有自己寬敞的空間,並保持著溫度和溼度的適宜。然而,在世界數一數二的大英博物館,美輪美奐的各朝代中國陶瓷器皿,成套的擺放在櫥櫃般的中國館中,如同尋常百姓家的廚房。相信每一個進入參觀的華人,都和我有著同樣的辛酸。 清早期之前的中國,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強國,璀璨的中華文明在開放富強的唐朝和明朝,更是分分鐘晃瞎西方使節的狗眼。

    即使知之甚少,也能看出,那瑩白剔透的玉碗必定是和田上好籽料打造; 那一切為二的玉石原石,此種飽滿程度在全世界也當屬罕見; 一件件歷史悠久的青銅製品,一定出自遠古的商周; 色彩斑斕的陶瓷雕塑,無疑是價值連城的唐三彩。。。篇幅關係,無法把所見之物一一上圖,真的只有身臨其境才能體驗這種切身的震撼。 同樣,在大英博物館展出的中國文物,僅僅是九牛一毛,一些較難儲存的文物,以及一些價值極大的文物,大多數時候都藏在博物館不為人所見的密室中,其中就包括大英博物館三大鎮館之寶的最後一件——《女史箴圖》。

    這幅已經失傳的東晉畫家顧愷之的大作,現僅存兩幅摹本,一副為唐代摹本,即為大英博物館這幅,另一幅為宋代摹本,現藏於故宮博物院,在藝術造詣上較唐代摹本差出好幾個街區。

    包括女史箴圖在內的大部分中國文物,都是英法聯軍在進攻圓明園時盜取的,而英國軍隊的帶頭人之一,就是我們剛剛認識的在帕特農神殿偷大理石的額爾金爵士的兒子。

    瞭解近代史的人都知道,慈禧為躲避戰亂,將自己以及跟自己一樣值錢的寶貝都帶到了圓明園避難,英法聯軍進攻圓明園,正好一鍋端,抄了個底朝天。怪就怪我泱泱大國,好東西實在太多,般都般不完,侵略者竟然把搬不走的東西付之一炬,燒了個片甲不留。

    現在來揣測,為什麼西方列強對於東方文化及執政權有著如此蔑視的態度,總結成特別簡單的四個字——差的太多。 中國近代史的第二大恥辱也深藏於大英博物館的密室中,那就是近代英國強盜從敦煌莫高窟盜取的13700件敦煌壁畫。除了中國僅存的20000件,英國是世界上擁有敦煌壁畫最多的國家,而幾乎所有曾經侵略過中國的國家目前都擁有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畫。

    在絲綢之路上,莫高窟如同一個時間黑洞,將中西方文明大融合的過程透過巧奪天工的壁畫深藏於茫茫大漠。而如今失散在世界各地的壁畫,無疑是對世界歷史及文化的極大戕害。

    大英博物館公開展出的唯一敦煌風格壁畫是來自500年前山西五臺山清涼寺的三尊佛像,這幅完整的大尺寸壁畫具有敦煌壁畫飄逸的風格,被很多遊客認為出自莫高窟。實際上,莫高窟壁畫並沒有一件對外展出。

    莫高窟壁畫的儲存具有極其專業的考古要求,即使在原地儲存也無法抵擋歲月侵蝕,如今存放在大英博物館中的莫高窟壁畫命運究竟如何,似乎也將永遠成迷了。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中國館走廊裡的巨型立佛,這座立式釋迦牟尼佛是1938年中華民國政府參加英國世界萬國文物博覽會的展品,佛高5.8米,隋朝製作,至於為什麼至今還留在大英博物館裡,相信原因也不難猜想吧。

    精緻奢華的歐洲館

    由於埃及、希臘、中國三大館威名遠揚,很多人忽略了最有看頭的歐洲館。到了自家地盤,展品的豐富和代表性,以及展品背後的故事自然是精彩的沒誰了。建議一定要給歐洲館留出一點時間,好好參觀,因為真的實在是太美了。 來自古代英國王室的金飾,這分量,夠實在。

    英國版的金縷衣,擁有它的女性一定身份不一般。 英國古代巨大的銅件,能把這傢伙掄起來的人,體型應該是相當巨大。 國王金色的頭盔,可以看見頭盔上精細的浮雕。 純金打造的戰船模型。 一隻金盅,上面用琺琅彩繪了古代聖女不屈服於強權最終被壞銀執行火刑的故事。以上這一組,我成他們為“金碧輝煌的歐洲”。一直以來,金器一直代表著王權與富貴,這在歐洲歷史中也體現的相當淋漓盡致。接下來,再讓我們看看下一組——“精緻的歐洲”。 畫工精細的彩繪大型擺件。

    美輪美奐的瓶瓶罐罐,極盡奢華,與東方的內斂美截然相反,讓人不假思索的喜歡 巧奪天工的雕工與鑲嵌工藝。

    採用琺琅製作的精緻漆器。

    在歐洲館參觀,你會知道什麼叫流連忘返,也會體會到什麼叫時光飛逝。如果想要細細瞭解歐洲歷史,帶上講解器在這泡上一天,必將淋漓盡致的領會歐洲之美。

    然而,歐洲的畫風總是多變,接下來這一組,叫做“逗比的歐洲”: 這是國際象棋最早期的雛形,請仔細觀察萌萌噠國王和王后。

    與歐洲典範之美格格不入的雕塑, 以及壁畫。

    最後,再完整的看一下主題館的全貌,這可是最早期博物館的樣子哦。 與盧浮宮一樣採用了玻璃穹頂設計,連擺放在大廳迎客的石獅像都是有年頭的古董。在這座館藏700萬件文物的動人心魄的偉大博物館,每走一步都是世界其他民族的血淚歷史。“遊世界,逛大英博物館”,這句為之引以為傲的宣傳詞,正是昔日大英帝國全球擴張的生動寫照。

    大英博物館是完全免費向公眾開放的,每天僅僅7小時左右的開放時間,人永遠是滿當當的,但是不必擔心,大英博物館並不需要長久排隊進入,如果餓了,博物館內有很多餐吧可供就餐,但是餐食不能帶進展廳哦。 大英博物館的最後,po一張文主孜孜不倦且依依不捨的背影。只怪時間太匆匆,留不住這許多美麗。

  • 5 # 福大人愛旅行

    事實上,大英博物館裡的藏品沒有幾樣是本土貨,絕大多數來自世界各地,不用我細說,您也知道這些奇珍異寶是怎麼來的。

    說正題,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也叫不列顛博物館,坐落在倫敦新牛津大街北面的羅素廣場,成立於1753年,於1759年1月15日正式對社會公眾開放參觀,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目前仍然是世界上規模和名氣名列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大英博物館目前收藏了世界各地的許多文物和珍品,及很多偉大科學家的手稿,藏品之豐富、種類之繁多,為全世界博物館所罕見。英國國家博物館擁有藏品800多萬件。由於空間的限制,目前還有大批藏品沒有公開示人。

    博物館在開放後,透過早期英華人在19世紀及20世紀各地的殖民和戰爭過程中攫取了大批珍貴藏品,早期的英國國家博物館傾向於收集自然歷史標本,但也有大量文物、書籍,因此吸引了大批參觀者。

    英國國家博物館建立於1753年,是世界上首家國立公共博物館。對所有“好學求知的人”免費開放。現有建築為19世紀中葉所建,共有100多個陳列室,面積六七萬平方米,共藏有展品800多萬件。博物館正門的兩旁,各有8根又粗又高的愛奧尼亞式圓柱。除了欣賞展品外,遊客還可以領略英華人在博物館設計方面的過人之處。英國國家博物館歷史上除了1972年的幾個月外,一直都是免費對公眾開放的。

    該館的主體建築在倫敦的布隆斯伯裡區,核心建築佔地約56000平方米。博物館正門的兩旁,各有8根又粗又高的羅馬式圓柱,大中庭(Great Court)位於英國國家博物館中心,於2000年12月建成開放,是歐洲最大的有頂廣場。廣場的頂部是用3312塊形狀奇特的玻璃片組成的,廣場中央為大英博物館的閱覽室,對公眾開放。

  • 6 # 悠悠遊905

    去英國旅遊是2019年的9月,進大英博物館只有2個小時,映像最深的是中國館,裡邊有中國精美的很多東西,覺得一個國家不強大,寶貝就會被拿走了,還進了別人的博物館。

    以下幾張圖片是在大英博物館中國館拍的。這些稀世之寶何時可以迴歸我們的故宮博物院?

  • 7 # 青春無悔的一代

    我去過不下三次,反正免費的,只要去倫敦有時間基本都會去逛逛。這問題要看走進博物館時自己是懷著什麼樣的心態!平常心,進去能看到幾乎全世界歷史長河留下所有奇珍異品!痛恨英帝國的侵略,會越看越生氣,因為展品中有十分巨大的石塊從遙遠的地方運到了英國!我每次以平淡的態度去對待歷史,只有國強才能擁有一切!

  • 8 # 家有毛孩子豆豆

    我家孩子去了,看到了許多中國的寶貝,還給我發了很多照片

  • 9 # 無敵大甜甜

    如果去倫敦,有機會一定要去大英博物館遊玩參觀,真的大開眼界、不虛此行。每件文物就是一段歷史、一個故事、更是全人類文明智慧的結晶。可以租一個講解器聽,12英鎊吧,這個錢會花得特別值。

    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最著名的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

    博物館收藏了世界各地許多文物和珍品及很多偉大科學家的手稿,藏品之豐富、種類之繁多,為全世界博物館所罕見。大英博物館擁有藏品800多萬件。由於空間限制,有99%的藏品未能公開展出。

    1、參觀大英博物館,第一感受肯定是震撼

    大英博物館,就是一部全世界人類雄起於自然的鉅作史詩,這裡彙集了全人類的偉大文明。

    走進大英博物館,從智利復活節島的摩艾石像開始,你就像在穿越時空,參觀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神劇,一件件稀世珍寶在你眼前展開。

    最著名的藏品️:雅典帕特農神廟的大理石石刻,埃及羅塞塔牌、法老阿蒙霍普特三世頭像,中國元代鱖魚圖案青花瓷盆、唐三彩彌勒佛、乾隆鎧甲、女史箴圖,墨西哥藍色頭蓋骨等。

    一天肯定是瀏覽不完的,最推薦的館:希臘館、埃及館、中國館,強推!埃及館最好午時去逛,陽氣足大膽一點,我總覺得裡面有點怕怕的,可能我膽小。

    2、大家都知道這些藏品是怎麼來的,尤其是參觀中國館的時候,心情也是複雜的。

    一方面會覺得大英博物館儲存文物儲存的特別好,才是我們能看到如此好的藏品。

    另一方面又覺得這些藏品本該在故宮博物院裡,在中國的博物館裡。

    我自己是看過故宮裡的珍寶,臺北故宮裡的藏品以及大英博物館中國館的藏品。很遺憾,臺北故宮裡的藏品真是精華中的精華。

    真的希望祖國越來越強大。這樣。

  • 10 # 燦爛夢想家Tm

    若作為遊客,到大英博物館,就不需進去了,門口照相,回家一吹就好了。進門免費的,裡面各種精緻的說明書也是隨便拿。裡面以人類四大文明起源發展來佈局,都是世界各國考古成果原物的展示。人類歷史文明的發展,輝煌燦爛的遺產,盡收眼底,別處不可比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身邊有個追星的朋友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