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黃牛短笛
-
2 # 戲曲女包公南南
現在的年輕人不愛聽戲曲,我感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是戲曲的節奏太慢,不符合年輕人追求快節奏生活的習慣與心態。
戲曲藝術就是一種慢的藝術,聽的就是一個韻味。而許多年輕人一聽到戲曲演員拖了長腔,半天一句話唱不完,就會覺得太浪費時間了,覺得有這時間,一首流行歌曲都聽完了。
二是戲曲的咬字吐字,都帶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年輕人會覺得很土,不夠酷。
這個現象在地方劇種上,體現得尤其明顯。京劇由於被奉為國粹,國家大力推廣,所以,偶爾來段京劇,年輕人可能還覺得挺帶勁的,還有崑曲,由於白先勇先生重新編排推廣《青春版牡丹亭》和《桃花扇》的功勞,致使很大一部分年輕人,尤其是高校學生,迷上了崑曲。
可是地方劇種就沒有這樣的推廣力度和創新。拿我們山東的呂劇、茂腔和五音戲來說,傳統的經典劇目,都是以方言為基礎的,許多年輕人根本聽不懂,甚至覺得很土。
三是戲曲所表達的故事與文化含義,年紀輕一些的人,未必能懂,甚至會覺得老套迂腐。
戲曲的故事,多半並不怎麼曲折,多是宣揚忠義報恩,或者是歷經磨難花好月圓之類的大團圓戲,年輕人會覺得俗,覺得情節不夠離奇,劇情不夠精彩,沒有那些電視劇電影有懸念有噱頭。
四是欣賞戲曲的大環境已經沒有了,地方電視臺等媒體,為了經濟效益,也很少有扶持播放戲曲的頻道了。
網路時代的大環境,早已經遠離了戲曲流行的時代,當代年輕人的娛樂專案實在是太多了,目不暇接,所以,除了一些對戲曲情有獨鍾的年輕人,大多數欣賞、喜歡戲曲的都是40歲以上的中年人。
五,按說要培養年輕戲迷,就要從娃娃抓起。可是,現在的各地教育部門,並不重視戲曲文化的培養與傳承。
比如說我們這裡,小學裡有戲曲社團,但並不是每個學生都可以去學習的,報名的名額本就有限,報上名之後,上幾節課以後,戲曲老師只挑選幾名學得好的留下來,其餘同學就沒有再學習的機會了。
原本孩子是一腔熱情去學習戲曲的,但是被刷下來以後,孩子學戲的熱情就受到了打擊,從此也就不再對戲曲感興趣了。
沒辦法,現在戲曲的教學,已經成了各地的稀缺資源。不能廣泛地普及推廣,又如何能讓年輕人有機會接觸、欣賞並愛上戲曲呢?
-
3 # 40後17
歌曲和戲曲的區別是:歌曲只是演唱。而戲曲帶有表演性和故事性。藝術類別不同。從時間上講,戲曲帶有相對固定性,而歌曲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有隨意性。在欣賞歌曲和戲曲上也有很大的差別。年輕人喜歡流行性的時毛歌曲,而老年人喜歡比較古老的戲曲,特別是帶有地區性的戲曲。闢如浙江人特別喜歡越劇,河南人喜歡豫劇,為陝西人喜歡秦腔,山東人喜歡呂劇,北方大部分地區喜歡京劇等。半老不少的中老年也喜歡他們年輕時代的流性歌曲。
年輕人畗有創造力和時代感,他們勇於創新,喜歡變化。不願意仃留在一個狀態上。這就是年輕人為什麼不喜歡戲曲的主要原因,他們不光對戲曲不感興趣,就連父一代喜歡的流行性歌曲也不是很感興趣。僅從這方面就看出來年輕人是國家發展的急先峰。所以國家為什麼特別重視教育要從青年抓起的道理。
-
4 # 京劇之家
我是京劇聽眾,我主要談京劇。我會更清晰地感覺到:喜歡京劇的年輕人真不少,而且還在一天天變多。京劇衰落是事實。但任何事物都無法長期穩定在全社會都關注的熱度上,即使是曾經風靡全社會的微博也正進入衰退期。年輕人中喜歡京劇者比例小是事實。但是中國的人口基數實在太大,再小的比例也會對應不小的總數。所以年輕人們可以流暢地使用著最的新軟體討論京劇,可以使用剛剛從新番裡學到的詞彙交流感受。每一個新入圈的小戲迷難免都會以為自己是吉光片羽,帶著幾分激動、不安與驕矜走入戲迷中後才會發現有好多同齡人有著同樣的愛好。這樣也好,聊起天來不會孤獨。正面迴應題主的問題:年輕人並沒有不喜歡京劇。一種文化現象會有它獨特的受眾,種種複雜的因素導致京劇趨向於小眾。但這又有什麼大不了的呢?已經足以傳承、探索。在尋找到良好的繼承和創新機制後,小眾的很多其它好處也會體現出來。換句話講,沒必要要求太高,京劇不需要全社會的聚焦。而且京劇有其獨特魅力,京劇人也都在有意無意地以更現代化的模式擴大京劇的傳播範圍。京劇必將吸引更多的年輕人。眼下國學熱方興未艾,藉此東風,可以期待。至於其它劇種。大的譬如崑曲、越劇,每一個都可以作為獨特的案例拿出來分析其文化背景、受眾、發展方向。小的,我這裡指難以維持傳承的劇種(其實大劇種傳統曲目丟失也很嚴重,但整體表演形式留存)是一個讓人頭疼也不算頭疼的問題。我個人一直在考慮,對於繁雜龐大的瀕臨滅絕的文化遺產的保護是否有意義。就好像一個人沒必要記住過去發生的所有細節,人類文明也沒必要浸淫在浩如煙海的歷史中、試圖去保護每一種曾出現過閃亮過的文化現象。所以在社會呈現一種正常的文化氛圍時(這裡是針對文化革命、社會動亂等文化大量丟失的情況而言的),不如一切隨緣。需要被保留的將會被保留下來,不需要的將會被遺忘,那些可能需要可能不需要的就交給歷史的偶然性來決定。這種不確定本身也很迷人,不是嗎?
-
5 # 戲苑鄉音
樓主,看到您提的問題,就感覺到您對戲曲的認識是有失偏頗的。當不了解一個事物的時候,是不應該武斷下結論的。就拿我來說,現在的歌唱選秀節目,我基本上是不看的,現在流行的歌曲我也是不太清楚,難道我就不喜歡歌曲嗎?當然不是。
中國的戲曲在各民族中間有三百六十多種,其中以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依次稱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其它戲曲劇種有:崑曲、高腔、梆子腔、河北梆子、晉劇、蒲劇、雁劇、上黨梆子、秦腔、二人臺、吉劇、龍江劇、越調、河南曲劇、山東梆子、淮劇、滬劇、滑稽戲、婺劇、紹劇、徽劇、閩劇、莆仙戲、梨園戲、高甲戲、贛劇、採茶戲、漢劇、湘劇、祁劇、湖南花鼓戲、粵劇、潮劇、桂劇、彩調、壯劇、川劇、黔劇、滇劇、傣劇、藏劇、皮影戲等等,這麼多劇種是我們中華文化的寶貴遺產。
現在包括央視在內的各大衛視電視臺都有以戲曲為主題的節目。參加節目的選手,也都是從娃娃到年長的叔叔阿姨們。各個電視臺也為票友們準備的各種大賽,參賽的也是透過相當大的報名當中海選出來,並透過一層層的比拼最終選出冠軍。這些也說明戲曲在廣大的群眾當中是有基礎的。
我舉一個比較出名的例子吧,那就是現在德雲社比較火的一位京劇神童那就是陶陽了,97年出生,2006年開始參加各種大賽,獲得各種榮譽。受邀參加各個電視臺的節目,可謂是風生水起。對從事戲曲行業的這些演員有所瞭解的話,他們都要經歷一個可怕倒倉,也就是變聲期,倒倉如果沒有倒好的話,那這個演員今後的戲曲事業也就可能會戛然而止了。好在陶陽的變聲期過了,嗓子慢慢的變好了,雖然不能再像之前一樣從容的學唱各個流派的唱腔,但我個人覺得他現在是宗了麒派了。
戲曲是我們中華大地上經過百年的歷史積澱,形成的我們自己的文化,這是我們國家獨有的,別的國家是學不來的,即便是學了也僅僅是皮毛,學不到精髓,因為他們沒有這種文化。所以不是戲曲難聽,是我們有些人沒有了解和接受這種文化而已,就像歐洲的歌劇,也有人認為她也很難聽,但在歐洲人眼裡他是高雅文化的象徵。
綜上,多多瞭解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增加對歷史積澱出來的藝術、文化的瞭解。就會讓我們愛上戲曲。愛到痴迷。
-
6 # 潘龍江悔恨寫紅塵情歌
歌曲是一個受眾群1-99歲都能接受的一種藝術形式。戲劇基本上是60歲以上的人接受的藝術形式,這就是根本差別。所以我寫了一首戲歌《改革開放》,前面是流行唱法,後面是戲劇唱法,希望打擊到所有人。
-
7 # 汝州小超
喜歡戲曲的年輕人多的是,身為00後的我就非常喜歡戲曲,不僅我喜歡我弟弟喜歡,我朋友我同學都喜歡,喜歡戲曲的年輕人真的很多,只是你不經意間是發現不出來的,
中國第一大地方劇種河南豫劇,受眾面積就比較廣,全國粉絲量也比較大,之前進了一個群,裡面是00後到05之間朋友創的戲曲群,群主好像是上海的,據說那個群有好幾個,並且裡面都是喜歡戲曲的00後,平常群裡都比較熱鬧,幾乎都是開口就唱,第一句話一般都是一句唸白,其次有人回你回的方式也是對白。
大多稱呼都是“小哥我來問你,你是哪裡的人氏”,有人是這樣回覆的“你請休要問我,我來問你你是哪裡人士”?然後好多都是用語音聊天的,還有打文字的也比較文雅,比如說“小生這廂有禮了”,後面人咋會回一句“還禮了”,問年齡呢,也不直接問,人家是這樣問的“敢問小姐芳齡或小姐年方几何”
倘若想問對方是哪裡的也挺簡單的“敢問姑娘(大姐)家住哪裡?姓甚名誰?要到哪裡前去”?一句話就將對方的家庭住址,姓字名誰,要到哪裡去問的一清二楚,
一般都唱戲為主,唱的最多的就是豫劇跟京劇,京劇比較高大上,一般人很難接受,但是豫劇就比較接地氣,很容易讓人接受,其次就是評劇河北梆子,地方劇種唱的人也是比較多的,每個劇種都有的一項傳統劇目《秦香蓮》就比較受歡迎,無論是京劇,豫劇,評劇,河北梆子都有這部戲,
秦香蓮講述的是:秦香蓮的丈夫陳世美進京趕考,數年無音信。適逢家鄉連遭荒旱,公婆餓死,香蓮帶領兒女進京尋夫。到京後,得知陳世美考中狀元,並招為駙馬。陳世美壽誕之日,香蓮闖宮而入,陳竟昧心不認,反將香蓮母子三人趕出宮去。三朝元老王延齡得知此情後,教香蓮假扮唱歌詞的村婦,在酒席宴前借唱戲陳,陳仍不相認,並將香蓮趕出京城,暗中命家將韓琪前往殺害,以滅口。韓琪追至廟中,聽香蓮哭告實情,不忍殺害,毅然將香蓮母子放走,自感難以覆命,自刎而死。香蓮悲憤已極,前往包拯處控告,包公準狀後,召陳世美來與香蓮對質,陳世美自恃皇親國戚,強詞狡辯。皇姑、國太也來威脅。包拯不畏權勢,將陳鍘死
這部戲的六大主人公。包拯,秦香蓮,皇姑,國太,韓奇,陳世美,幾乎都有名段欣賞,比如說,《尋夫-抱琵琶-殺廟-告狀-見皇姑》都非常值得戲迷學習,
說的太多了,有點語無倫次跑題了,大家務怪,只是想為年輕人不愛戲曲做個分解,
-
8 # 精選曲藝
⑴歌曲的演唱主要以抒情、讚美為主,而戲曲主要以敘事為主,這是一個根本的區別。
我們現在聽到的歌曲大致可以分為民謠、古典、通俗等等形式,這些歌曲都離不開兩個字“抒情”,往往都是透過歌詞配上曲子來表達某一種情感,比如說男女之情、親情、感恩、讚美等情感,《我愛你中國》表達的是對國家的愛、筷子兄弟《父親》表達的就是親情等。而戲曲不同,我們今天所聽到的戲曲大多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歷史為背景的古代戲;另一類就是現代戲。很顯然今天我們聽到的戲還是以古代的作品為主,都是以某一個歷史時期為背景,或者是以一個歷史人物為背景採用敘述的方式再加上一定的藝術手法(比如說誇張)來達到可觀賞性的目的。例子有很多很多,我給你大家舉一個我經常看的一部戲豫劇《劉墉下南京》,這部戲就很明顯的提現了我說的一點,這部戲內容很長,共有五本戲,分別為《鍘太師》、《鍘西宮》、《下南京》、《會總督》、《雙開鍘》。故事發生在清朝,以劉墉為主,圍繞劉墉展開而發生的一系列事情,這部戲你完全可以當做一個電視劇來看,以後我會詳細介紹這部戲的內容的。
⑵從表演形式上來看,歌曲的表現形式比較單一,一個或幾個人就可以演唱,而戲曲不同,往往有很多角色,需要化妝、服裝、道具等等,表演形式比較複雜。這一點區別我相信大家也都很好理解,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一般都是獨唱和對唱,然後再加上各種樂器基本上就可以完成表演。可能還會有朋友說合唱、齊唱、重唱等等,說的確實不錯,但是在這裡我們是相比戲曲,總體上來說演唱形式還是比較簡單的。而戲曲不同,戲曲首先就劃分為五大行當“生旦淨末醜”,現在戲曲經過發展主要以“生旦淨醜”為主。這是戲曲演唱的第一大複雜之處;其次,戲曲不同的角色的妝容,道具也都不同,甚至說不同人物的出場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別,這是戲曲的第二大複雜之處;最後就是戲曲的唱詞上包括唸白,唱而戲曲主要是唱,這是第三大複雜之處。所以說戲曲和歌曲表演形式上的差別還是很大的!
⑶戲曲是一種“視”和“聽”相結合的藝術形式,而歌曲“主要是以“聽”為主。有人問,聽歌看戲最大的差別是什麼?我覺得這個問題很好回答,聽歌聽的是“音兒”,而看戲不僅聽音兒還看演員的神態、動作,唱唸做打是不是做的合格了。其實評判在一個戲曲演員和歌唱演員的時候的標準也是有很大區別的。一個演員唱的好不好,你不用管他演的怎麼樣?只要他唱的好那他就是一個好演員,而一個戲曲演員就不行,不僅要求他要唱的好,唱唸做打做好了才是好演員。
最後我在想說一下,現在的一種新的藝術形式戲歌,不知道大家聽說過沒有,我認為戲歌的出現恰恰證明了戲曲和歌曲之間是有共同之處的,推薦大家聽一下《說唱臉譜》、《大宅門》。
再說你的第二個問題為什麼很多年輕人聽到戲曲會覺得難聽,而覺得歌曲是好聽的呢?其實一個問題很好回答就一句話:蘿蔔白菜,各有所愛!別說是戲曲,就是歌曲你能保證一首歌所有年輕人都喜歡聽嗎?如果是這樣,那麼所有歌手隨便發一首不都是網紅歌曲了嗎?顯然這是不可能的,每個人喜歡的東西不一樣,合自己的胃口了他就覺得好聽,不合自己的胃口就是再好聽,他也覺得難聽。
不過你所說的這個問題,也確實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不可否認現在的年輕人確實不太愛戲曲了,而偏向於歌曲。我認為主要有幾個原因:
⑴戲曲本身的問題。我們今天所聽到的戲曲大多數都是很多年以前唱的戲,戲曲作品的更新換代出現了問題,這就導致了今天的戲曲跟不上這個時代的發展速度。今天的社會是一個瞬息萬變的社會,很多東西來的快消失的也快,生活在這樣一個快節奏的社會里,很少有人能夠靜下心來看一本整場戲(一本整場戲的時間大概在兩個多小時,和一部電影差不多)這也是年輕人聽戲少的原因,因此我認為戲曲要去適應這個時代。
⑵宣傳力度還不夠,還有很多年輕人不瞭解戲曲文化,更別說喜歡戲曲了。我認為戲曲的傳承重在宣傳,很顯然今天的宣傳力度力度是不夠的,很多的年輕人很不瞭解戲曲文化,也認識不到戲曲所具有的獨特魅力。郭老師相聲的成功,我認為對戲曲的影響也非常之大,他讓人們認識到了戲曲的魅力,也開拓了很多年輕人的眼界,同時也證明了戲曲也可以吸引年輕人。因此我們應該加大戲曲的宣傳力度,讓更多人愛上戲曲。
-
9 # 萌寵嗯妹
在年代是有區分的,因為戲曲一般都是那種70年代往下的人群喜歡的,而歌曲屬於比較年輕化一點的,所以這就是區別的一小部分。當然可能部分人想法不同,所以說法也是不一樣的。
-
10 # 丁弌
這個問題的設問個人覺得有問題。歌曲是對文字譜寫上曲調後吟唱的定義,而戲曲是分地域經過幾百年甚至是上千年傳承下來的民族民俗傳統文化的結晶。兩者之間不具可比性。現在部分的年輕人不喜歡戲曲主要原因還是缺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理解,這也正是目前國家大力扶持傳統戲劇的根本原因。現在的年輕人喜歡聽流行歌曲,是因為歌唱的內容貼近時代,就是自己的生活,也是一種情感的渲洩和寄託。可能有些年輕人在否定戲曲的時候沒有想到任何一種戲曲演唱的內容在它最紅火的年代就是當時最流行的歌唱。所以,流行時尙是相對,今天的老套何嘗不是昨日的流行。關鍵是要解讀理解掌握其中的文化內涵和精粹,任何一種戲曲能夠傳承到今天都是因為它已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代言和形象了。相信年輕人隨著年齡和文化知識的增長,隨著自身文化知識結構不斷最佳化會真正觀注戲曲,喜歡戲曲。也正是如此,我們今天才能有幸看見聽見千百年來一代又一代人真實的社會和生活。
-
11 # F高山松
戲曲有地方性,每個地方有每個地方的戲曲。有很大的地方特性。也是傳統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凝聚,是長期積累下來的。比如京劇越劇豫劇川劇黃梅戲。差不多每個省都有一種戲曲。湖南有花鼓戲。花鼓戲與京劇越劇一樣流傳,一樣有名。花鼓戲是湖南的劇種,是湖南的特色。京劇代表北京地區,越劇代表上海地區。喜歡花鼓戲的一般不是年輕人,喜歡京劇越劇的可能也不是年輕人。年輕人對傳統的東西不會感興趣,對傳統的東西一點興趣也沒有。像《劉海砍樵》啊?對《劉海砍樵》感興趣的人可能不多了,越來越少了。京劇越劇等等戲曲的遭遇與花鼓戲也差不多,靠演京劇唱京劇越劇餬口可能不可能了。但歌曲似乎很受年輕人青睞。歌曲之所以受年輕人喜愛,這可能與它更貼近生活更肌肉豐富更富有血性有關。歌曲不受傳統文化的束縛。它適應性廣,廣受年輕人青年學生的垂青。比如周杰倫周華健王菲等。趙傳的《愛要怎麼說出口》,周華健的《朋友》等等就比京劇的影響大多了。
回覆列表
關於戲曲和歌曲的區別談我個人的經歷和感受。我今年50歲,出生於河北農村,在縣城上的中學,在石家莊上的中專,後來在縣某政府工作至今。我家中經濟條件在村中算中等偏上,那個時代沒有其他娛樂方式,只有聽收音機。聽的較多的就是評書、戲曲和電影錄音剪輯。
因為評書講的都是大多數傳統故事,從春秋戰國直到解放戰爭各類題材都有,袁闊成、劉蘭芳、單田芳是我的偶像。
評書和戲曲的題材基本相同。比如:三國、水滸、岳飛傳、楊家將、隋唐、明英烈,我都是先聽的評書,然後又從收音機上聽的戲曲,許多時候演員唱上兩句,我對以後的情節就明白了不存在聽不懂的問題。在我小時候,每到春節,許多村都請戲班子唱戲,我雖然年紀不大,卻是忠實的觀眾,在臺下一站一整天樂此不疲。曾經天真地認為評書和戲曲裡講的就是真實的歷史。
等到我到了青春期以後,發現一個問題。戲曲講的都是故事,沒有辦法抒發感情。那時剛剛流行港臺音樂,乍聽之下,感覺如被雷擊一樣直達心靈。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是一名鐵桿歌迷,把戲曲就拋之腦後啦。張明敏、齊秦、王傑、羅大佑、李宗盛、周華健、張學友、林子祥、周杰倫、小虎隊等一代又一代的港臺歌星陪我走過一整整近30年的光陰。我用聽歌來緩解寂寞、用唱歌來抒發鬱悶。上學時間我都有專門的本子來抄歌詞,後來磁帶、光碟、MP3盛行才不再抄詞了。
我到了四十歲以後,心中不再激情澎湃,看到漂亮的少女也不再想入非非了。聽那些纏綿的歌曲感覺象在無病呻吟。再次聽到戲曲中的經典唱段,覺得曲調婉轉悠揚動、戲詞文雅精彩,不管是老生的蒼涼小旦的溫柔花臉的忠義都透過唱腔和臉譜表現得淋漓盡致。而且戲曲如果要唱好需要下比唱歌更深的功夫,而且唱戲可以有效地提高肺活量,強身健體作用非常明顯。
現在我喜歡唱歌,唱得最多的是李宗盛羅大佑趙傳周華健劉歡等人的老歌。我也喜歡聽戲,象馬連良、周信芳、程硯秋、張雲雷的名段都收藏好了,一次次欣賞百聽不厭,哦最後一位好象不是戲曲演員。我也想學唱戲,可是覺得沒有人教怎麼跟不上調,等退休後估計就有時間和精力專門學習了。
大家有和我感受相同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