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旺說心理
-
2 # 劇終151
不要當眾批評,可以回家更他說。畢竟現在的孩子都非常要面子自尊心也很強。這樣的話會導致他們的叛逆心理。也會很牴觸和接觸。
-
3 # 鐵錘兒麻麻
認為孩子某件事做的不好,不是哄著,而是換個說話的方式而已。比如,孩子倒水喝,不小心倒撒了。如果直接批評說:“你看看,你怎麼這麼不利索,倒個水都能倒撒了,你還能幹什麼,笨死了!”孩子會很傷心,也很傷孩子的自尊心。如果換一種說法“哎喲,撒出來了,燙著沒有啊?媽媽看看,這麼不小心,以後要注意!”孩子會很樂意接受,以後也會注意一點的。每個人都不是出生就會所有的事情,也不是所有事情都能做到盡善盡美的!試問我們自己,所有事情都做得完美嗎?更何況是個孩子!所以,孩子如果某件事情做的不好,要慢慢教育,慢慢引導。
能不能當眾批評?呵呵,現在已經不是能“當眾教子,背後教妻”的時代了。即使是個孩子,他也要面子,有自尊心的。所以,在眾人面前,當孩子某件事情沒做好的時候,給孩子一個暗示,回家再好好教育去吧!
-
4 # 飛天遁地小白龍
人人都會犯錯,更何況處於生長期的孩子。
當然,孩子在某一方面做的不好,家長不能一昧地哄騙,也不能一昧地批評,這樣會讓孩子的心理走上極端。
正確的做法是:引導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悉心指導孩子將之加以改變,並讓孩子記在心裡,避免重蹈覆轍。
-
5 # 南陵御使
批評不應該當眾,對孩子心理是一種打擊。尤其是自家的孩子,更加沒有當眾批評的必要。自古說的人前教子,更多是站在自身來考慮的,以此來彰顯自己的威嚴和麵子,這對孩子並不公平。
但是也不意味著孩子只能哄,該批評,甚至該打該罰,都需要執行,需要注意不能帶著自身情緒,和帶著教育之外的目的。
-
6 # 三土媽媽
當然能批評,但是不建議當眾批評。還有“認為做得不好”也是很具主觀性的,是誰認為,“不好”的標準是什麼?咱們都需要分門別類一一道來。
一、批評的目的是幫孩子認識什麼是對,什麼是錯
如果孩子犯錯,那麼家長作為監護人當然要批評,不僅要批評,還要讓孩子清楚認識到自己到底錯在哪裡,並且指導他什麼才是正確的做法。幫忙孩子建立正確的是非觀,這是家長責無旁貸的!如果明知道孩子錯了,卻不指出來,或者不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那這不是愛,這叫縱容。
二、批評也要講究方式方法
當孩子犯錯時,家長也要注意方式方法,一來你的方式方法要讓孩子容易接受,二來還得顧及孩子的面子。
在綜藝《想想辦法吧,爸爸》裡,李承鉉有一次批評小lucky的做法就很值得借鑑。
小lucky去踩一塊木頭,這個做法比較危險,李承鉉叫她下來,但是玩性正大的小lucky根本聽不進爸爸的勸告。於是,李承鉉就把女兒帶到牆角處(這裡圍觀人相對較少)很嚴肅地批評了她,李承鉉告訴小lucky爸爸生氣的原因是什麼,以及告誡她以後遇到有潛在危險的事只要爸爸不同意就不可以去。這番批評後,李承鉉還為自己剛才批評女兒時態度不好道歉,然後再次跟女兒覆盤,以後有危險不能怎麼做,以及應該怎麼做。
我覺得李承鉉的做法真是批評孩子的教科書,作為家長,有時候看到孩子錯誤的行為,我們肯定要批評,但是他這種批評教育的方式就讓孩子很容易接受並真正改正。
三、“認為不好”的標準
家長批評孩子的前提一定要就事論事,不能依自己心情來定。如果是錯了,咱就批評、改正。如果家長是主觀意義上認為孩子做得不好,那不如就開誠佈公跟孩子聊一聊,你認為不好的地方在哪裡,問一問孩子的想法。
因為我在帶我女兒學繪畫時經常遇到有家長認為自家孩子畫得不夠好,然後批評孩子一頓的現象。其實繪畫這事,大人審美和孩子的審美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是因為這類原因認為孩子不好來批評孩子,那就很可能打擊孩子學習積極性了。
-
7 # 教育一點零
不管多大的孩子,也不管是不是真的孩子做錯事了,當眾批評肯定不好。
事情做的不好,不代表做錯,所以如果僅僅是做的不好,不夠完美,可以給出具體方法,如何做的更好,因為孩子還處於學習的階段,很多事需要家長的引導和幫助的。
如果孩子做錯事了,那該批評就批評,但是一定不要當眾,再小的孩子都有自尊,維護孩子的自尊,是讓孩子保持自信的前提。
批評也要講究方法,不是打罵,而是首先要搞清楚孩子為什麼那樣做(原因很多時候跟我們大人想的都不一樣),告訴孩子那樣做不對,為什麼不對,應該怎樣做,讓孩子明是非,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一般來說,小的孩子不會故意做“錯”事,而是因為不知道那樣做是錯的。
回覆列表
首先是允許孩子事情做得不好。只要允許,孩子就輕鬆不緊張。他就可以去感受所做的事情,做得好不好?他心中有數。下次就可以改善,做得更好。
然後跟孩子一起去感受。去探討,下次可以怎麼樣才可以有所不同?
第三,不可以當眾批評孩子。這樣會打擊孩子,影響他的自尊和自信,不利於孩子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