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聽小悟育兒

    什麼是放養式教育呢?我認為可以分為兩種:實質放養和形式放養。

    實質放養的定義,就是完全的不管不顧,任由孩子自己去解決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各種難題。比如把孩子交給老人帶之後,就不聞不問,也不及時與孩子溝通近況。

    形式放養的定義,是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給予了他充分的自由,給孩子時間和機會去解決自己遇到的問題,父母只是給孩子一些合適的引導,不觸及道德的事情就默默的支援和鼓勵孩子去嘗試。

    比如孩子想要嘗試做一些事情的時候,父母不是上來就講大道理,而是讓孩子自己去決定要不要做、怎麼做,在他需要幫助的時候進行引導,不是上手直接幫他做。

    實質放養的後果:現在很多家長被誤導,認為放養就是完全對孩子的事情不聞不問,為自己不管孩子的成長提供充分藉口,這是不可取的。

    孩子的認知和對事物的理解畢竟是有限的,等錯過了這個引導時機,父母和孩子的感情也會變得疏離,在一些事情的認知方面會出現很大的分歧,孩子自己磕磕絆絆走過來的路,是不會再讓你插手的。所以會出現一些父母在想說服孩子的時候覺得特別無力。

    形式放養的內涵,就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教養方式,不是撒手不管,而是懂得放手和約束的平衡,給孩子自由,不要束縛,但是也不是沒有規矩,不懂感恩,自我為中心。

    這是高階的放養,順應孩子天性,激發孩子內在能量的放養。靜待花開的前提就是給足Sunny和雨露。

    形式放養的做法,父母就得精養自己,首先要自我學習,我們都知道“身教”傳達的理念要比說10000句都重要。

    作為父母首先要自我學習、自我成長,同時高質量的陪伴孩子、瞭解孩子,在自我管理方面循著孩子喜歡的方式去引導他一步步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實操案例:現在拿螢幕時間管理來舉個例子,孩子們或多或少會喜歡看電視、pad等螢幕裝置。

    實質放養的父母,就是不管孩子看多長時間,想怎麼看就怎麼看,等孩子上癮了又直呼管不了了。

    形式放養的父母,是引導孩子合理的安排螢幕時間,根據孩子的年齡安排30分鐘-90分鐘不等的螢幕時間,讓孩子決定看什麼、什麼時候看,最開始可能孩子沒有時間管理的概念,但慢慢的他會知道玩一個遊戲大概多長時間、看一部動畫片大概多長時間,他會根據喜好程度來決定優先玩什麼,這樣的機會多了,孩子自我時間管理時間的能力會一點點的提高。

    總之,我們和孩子就像是親密無間的隊友,和孩子打配合,你要用足夠的愛和耐心去負責引導,孩子要自己去嘗試、去調整,這樣的放養式教育才能在無形中真正提高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 2 # 零距離課堂

    在回憶中童年永遠是,草長鶯飛,柳絮飄舞,漫天的彩虹掛在無名的夜空,那裡集合了世界上所有的無憂無慮,所有的快樂歡笑。

    在那個不懂是非,在那個不懂世界的年齡裡,一切是新奇的,一切都是開心的好玩的,因為童年是如此美好,所以才如此珍貴。

    當我們從小孩長大成人,穿上筆直的西裝,打上花格子領帶。變的成熟,變的世俗,變得世故,方才明白成人的世界大多是苦的,於是我們不喜歡現在,所以更懷念從前。

    而當我們自己有了孩子後,想起自己過去的美好時光,便也想在孩子的回憶裡保留童年的美好。

    於是很多的家長選擇了放任式教育,讓孩子盡情去享受童年的時光。

    然而,醒醒吧!

    孩子沒有那麼多的傷春悲秋,沒有那麼多的痛苦來襯托童年的美好,在這個年紀的他們不會意識到時光的曼妙更適合奔跑,雖然他們往往也會自言苦悶後抬頭望天大叫一句:“好想快點兒長成大人啊,童年的世界好多苦惱啊!”

    可憐的孩子總以為大人的世界沒有煩惱,總想長大。

    可憐的大人總認為小孩的世界沒有煩惱,總想變小。

    我們大多數認為的美好,都是主觀意識上自認美好而已。當我們將自認為的美好強加他人身上時其實已經不美好了。

    當我們放任教育我們的孩子時,總會自認為是美好的,然而事實總是會給你一個響亮的耳光。

    放任最終帶來的只是放縱

    這裡我並不是說放任式教育不好,孩子始終是一個獨立的個人,作為父母,我們沒有辦法替他上大學,找工作,替他結婚生子過完一生,甚至就連單純的陪伴一生都做不到。

    同樣的,孩子也並不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期待而活的。所以放任式教育是父母遲早要面對的,遲早要去做的。

    我在此所說的放任式教育只是針對小孩子,針對的是那些懵懵懂懂,不知春夏秋冬,也不知獨立自我與獨立思考的童年時代。在我看來對於小孩子的定義是小學六年級之前都可以稱之為小孩子。

    為什麼我反對對小孩子實行放任式教育呢?

    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在於養成學習習慣。

    放任式教育是會讓孩子學會自由、獨立,然而凡事都有正和反,而放任式教育帶來的最大的反面便是:“沒有養成學習習慣”。

    我們大多數認為的學習習慣,是給孩子定什麼時候讀書,什麼時候寫字之類的時間習慣。

    而實際上學習習慣卻並不只是表面的形式而已。

    學習習慣應該是:

    “減少刺激性的行為習慣,從而適應低刺激的事物”

    看不懂吧,看不懂沒關係,讓我來解釋解釋。

    小孩子之所以不喜歡學習往往是因為學習的枯燥!無聊!

    我們再進一步的分析為什麼學習會讓孩子感覺到枯燥、無聊呢?

    學習習慣差的人會怎樣呢?

    他們長期接觸到這些能夠帶來高刺激的事物,從而使得其對於學習、讀書等枯燥而低刺激的事物,無法忍受並最終放棄學習。或許說放棄學習可能有些誇張,但是反感學習是一定的,而反感學習最終帶來的是一張張打著紅叉的試卷。

    並且因為父母的放縱,最終使得孩子在缺少關注的環境中成功進化為孩子中的極品大BOOS——“熊孩子”。

    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會怎麼樣呢?

    一個學習習慣好的人,從小就適應了枯燥的讀書、鋼琴、舞蹈、繪畫,於是追尋刺激性的經驗減少,適應了低刺激性的事物,更習慣於在枯燥中堅持下去。且隨之帶來的是更加適應在學習中的枯燥無聊的生活,最終獲得的是正面的反饋良好的學習成績及成就感。

    ——於是,同樣是刷書遇到枯燥的章節,學習習慣差的人在低刺激的環境中更傾向於走神,花了兩小時在隨時襲來的走神中走走停停勉強推完了這個坎;

    而學習習慣好的人更傾向於專注下去,二十分鐘就能推完。並且兩人的印象深度天差地別。

    同樣是上課接受資訊,刺激閾值更高的前者,在低刺激的資訊流中更容易隨時「滑落」至其記憶中高刺激的事物,比如走神想到昨天的遊戲或課後好玩的事情 ;

    而閾值更低的後者,則更容易適應低刺激資訊流,從而迅速進入狀態。

    一個學習成績差的人,在挑戰有難度的教育時往往更加習慣於放棄。

    而一個學習習慣好的人會在一次次堅持中獲得成就感,在遇到困難時會仔細鑽研,幹掉BOOS狠狠的大漲一波經驗。

    而學習本身就是積累的過程,同時也是在積累你的學習速度。

    於是學習習慣好的孩子,慢慢的學習能力會擁有巨大提升,學習速度也一樣。

    而學習習慣差的孩子,學習速度和學習能力會因為想要追求更高的刺激反而降低。

    最終學習成績好的孩子成為了人們口中的:“ 天才”;

    學習成績差的孩子在人們眼中慢慢變的:“平庸 ”。

    習慣於思考,習慣於在低刺激的繪畫讀書舞蹈鋼琴中尋找快感的孩子最終成長為了:藝術家,作家,繪畫師,科學家,研究員,老師。

    而學習習慣不好的人,大多卻是渾渾噩噩的過完一生,不明白人生的意義,不明白自己應該做什麼,在荒蕪的時間中迷茫頹廢。

    所以學習習慣實際上決定的是孩子的人生。

    而學習習慣的養成往往是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從父母的教育中慢慢形成的,小孩子沒有自制力更加喜歡高刺激的玩耍,父母放縱孩子長期在遊戲與玩耍中,反而會形成較差的學習習慣。

    所以小孩子不太適合享受童年,放任式教育只會毀了人生。

    當然我始終認為,在孩子能夠自立後應該慢慢的去尋找自己想要的東西,去思考自己應該做什麼,去獨立生活。

    放任式的教育往往適合於初中孩子,這時的孩子已經從小時候的定性階段,慢慢走到了知事階段。有了自己的秘密也有了自己的迷茫,是時候去思考自己應該做什麼,應該幹什麼,而父母需要做的的不應是一味強制要求,反而應該是理解與支援。

    再說了叛逆期的孩子實在不好管,您省個心順其自然便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求問:資料庫介面文件與原始碼的區別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