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1
回覆列表
  • 1 # 儒釋道小火鍋

    孟子的浩然之氣,歷代的儒者沒有能把這句話解釋的比較清楚的。其實浩然之氣是孟子煉氣的感悟。這個氣就是道家所說的先天一炁,同時也包括了後天氣。

    什麼是浩然之氣?

    “敢問夫子惡乎長?”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敢問何謂浩然之氣?” 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

    ——《孟子·公孫丑》

    看看孟子如何形容這個“浩然”——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

    後世儒家學者不明其中聖義,解說的時候只能勉強說“這個氣,挺浩的,挺大的,天地間都是它”,說了和沒說一樣。尤其從宋朝開始,到元明清,一步步走上官方學說的朱熹的《四書章句集註》,對此也是解釋的模稜兩可,而元明清三個王朝的讀書人是必須以他的解說為唯一官方指定教材的,所以儒家孔孟曾思的聖賢思想受此波及荼毒不淺,幾乎毀了儒家。

    莊子的“鯤鵬”,就是孟子的“浩然”

    那麼要參透浩然之氣的真正意義。可以看看莊子的《逍遙遊》。莊子的逍遙遊,其實講的就是“志”與“氣”。非常有趣的是莊子和孟子這倆人生活在同一時代,距離也不遠,他們從來沒有見過面,也沒有相互評判過對方的學說,但是他們卻寫到了同樣的東西,而且非常的精確的相應。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看看莊子的形容——“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這與孟子的“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是不是不謀而合?連語言都非常統一,因為他們都是修煉者,這些文字是修煉體驗的精確表述。

    鯤鵬,在《逍遙遊》裡是一組符號,有多重含義。我們從字形上看,鯤鵬,繁體古字寫作“鯤鵬”。魚屬陰,因為陰為靜,為濁,為下沉;鳥屬陽,因為陽為動,為清,為上升。(可參考道家根本經典之一《清靜經》,對這一特性說的非常清楚)亦符合佛家所說的“純想即飛,純情即墮”(《楞嚴經》)。

    而同時,鯤裡還有“日”,鵬裡還有“月”,這大家應該一看就明白。日屬陽,月屬陰。為什麼鯤鵬兩字內含又是陰又是陽呢?這正是“負陰抱陽”之意。你看我們常見到的太極陰陽圖,裡面不是黑中有白,白中有黑?所謂“孤陰不生,孤陽不長”,必須陰陽調和才能生生不息。看到這,真是感嘆聖賢用詞造字之精確!莊子用“鯤鵬”兩字開篇,不是隨便用的,是精確的表述大道微妙深義。

    而鯤與鵬,是多重喻義。是陰與陽,是坎與離,是心與腎,是氣與志,是性與命,是神與氣。知此,才算真正摸到了莊子《逍遙遊》的門邊,否則它在學者眼裡就是一篇文才斐然的文學作品而已。與前面說的學者解讀《孟子》一樣,流於文字教條。

    鯤為什麼化為鵬?鵬為什麼向南飛?因為人的身體中,腎屬陰,而陰中有真陽,心屬陽,心中有真陰。陰陽交感而生化,所以鯤化鵬,就是腎中元氣(真陽)往上走,而落入心中,填滿心中之虛。人的身體是有方向的,腎屬水,為坎卦,在後天八卦是北方。心屬火,為離卦,在後天八卦是南方,所以這麼理解,就明白了“鯤化鵬而南飛”的真正內涵了。否則《逍遙遊》談不上偉大,我不覺得中國的小孩子們看了《逍遙遊》的魚變鳥的故事會讚歎它多麼牛逼,小孩子更愛看動畫片,比它有趣多了。而學者們其實沒看懂,但是許多古人名流都讚歎這個《逍遙遊》,所以看不懂也得裝的能看懂,跟著讚歎牛逼,實際上自己也不知道哪裡牛逼了,也不會真的在家裡常常去翻看。(參見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裝》)

    《逍遙遊》裡總被人忽略的一大疑點,今天也順便揭破。人們看到鯤化鵬,卻不知道鵬其實也化鯤,所以看不懂《逍遙遊》中的兩個“天池”,以為是莊子的筆誤。這實為莊子老師給大家留的課後題,所謂“起疑情”,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則不悟。

    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注:南冥是天池

    湯之問棘也是已:窮髮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 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為鯤。

    注:北冥也是天池

    以上的北冥南冥都叫天池,史上學者們多不理解,認為是莊子寫錯字了,其實沒寫錯。

    天池是什麼?天池,承載天氣而執行者也。即人身中之任督二脈。為什麼這麼說?

    池,在金文中有河川的意思,之後又有護城河的意思,又有“有蛟龍藏於其中的地方”的意思。莊子師父用詞真是精確,用池字形容人身的任督二脈簡直太貼切不過。因為人的任脈起於小腹曲骨穴,沿著體表正面中線上行至唇下承漿穴止。督脈則起於小腹曲骨穴,沿著體表背面中線上行至口腔上顎齦交穴止。

    這樣看,任督二脈把人體圍了一個圓圈,正是人身的“護城河”,與“池”字妙合。而在佛家,莊子師父的“天池”被稱作“曹溪”,所以深究下去,才發現儒釋道看似三家,說的其實都是一個真理。

    任督通,則八脈通,八脈通則百脈皆通。(注:八脈,奇經八脈的簡稱,指督脈、任脈、衝脈、帶脈、陽維脈、陰維脈、陰蹻脈、陽蹻脈的總稱)百脈皆通則人百病皆愈,完全健康,明心見性。就如同長江黃河如果不缺水,則中華大地上的河流湖泊和溪水井水都會充沛,百姓才能男耕女織、安居樂業,所謂身國同構,都在這“天池”二字中了。

    而《逍遙遊》中只說了鯤化鵬,其實鵬也化鯤。所謂“積氣生液,積液生氣”(鍾離權 呂洞賓《靈寶畢法》)。鯤與鵬負陰抱陽、相互轉化於天池,即是腎氣與心液迴圈相生相化於任督。“積氣生液,積液生氣”即下文即將討論的孟子所謂“集義生氣,集氣生義”。

    好了,莊子的《逍遙遊》暫且說到這,今天的主角是孟子師父,我們回到正題,莊子師父的內容我們改天詳細說。

    集義生氣,集氣生義

    孟子: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

    ——《孟子·公孫丑》

    什麼是氣,我們剛才已經說了,這裡再簡單定義一下,可以理解為陽氣、元氣、腎氣。

    什麼是義?義在這裡泛指合乎大道合乎自然,所謂道義。

    “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孟子師父說的太好了!我們經常說一個人一身正氣。當一個人心懷道義、光明磊落、無欲則剛的時候,那他給人透出一種蓬勃和善意的氣息,人們只要接近就能直接感受到,會特別願意親近這樣的人,這就是君子。而有些人,心懷不善、內心自私,就算表面上裝的正直Sunny,我們走近了也能感覺到一種不和諧,想要遠離。而更多的時候是裝不住露餡了,鬼鬼祟祟、冷酷無情的樣子露了出來,這就是小人……這就是後一句“無是,餒也。”所說的,你內心沒有正直道義,就會餒,餒就是洩氣,蔫了,和放久了的柿子一樣。“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是內心有道義而生出陽氣,不是樣子很道義就能生出陽氣來。一句話,真心才有,假裝沒有。

    其實孟子師父說的這兩句話特別簡單,在生活中,多保持善意,多做好事,那麼就會生陽氣,你就會越來越健康,到了完全健康的時候,就會開悟,也就是佛家說的“明心見性”,就會產生真正的智慧而不是知識。到了那個時候,對於萬事萬物背後的大道規律就會自然明瞭,任何事情都能解決的特別好,任何人都能相處的特別好,所謂“真常應物”。那個時候,就是初步踏入了“聖賢”的門檻,可以幹事業造福天下眾生了。在儒家,叫做“修齊治平”,在道家叫做“修成人仙”,在佛家謂之“初果阿羅漢”。

    歷史上的無數英雄豪傑無不從此路自卑而高。像張良,得到黃石公的點化,回家潛修密煉而有成果,遂有一助劉邦而創立漢室。如諸葛亮,得師父真傳後隱居潛修,成功之後助劉備逐鹿三國。再如董仲舒、東方朔、魏徵、邵雍這些名垂青史的大儒真儒,皆此一聖路。

    人能修正身心,則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聖經曰:『安而後能慮』,富哉言乎!吾嘗論之矣。有如子房公之安居下邳,而後能用漢報韓;諸葛君之安臥南陽,而後能輔蜀伐魏;李鄴侯之贍養衡山,而後能興唐滅虜;他若葛稚川之令勾漏、趙清源之刺嘉州、許真君之治旌陽,是皆道成住世,出仕安民者,彼其心不皆有君父仁義之心哉!

    ——《張三丰全書》

    集氣生義,看似簡單,但卻又是最難的。因為做好人容易,時時刻刻做好人難。時時刻刻做好人容易,心裡沒有不好的想法難。而人身中之陽氣,就因為人的一念、一言、一行,而積累或洩漏。即佛家所謂的“身語意”,修行從此修,洩露也從這三處洩露。因此孔子孟子曾子子思作《論語》《孟子》《中庸》《大學》,目的就是為了把人塑造成純全君子,真的經過了多年的學而時習之,不斷的總結反思修行,最後達到“念念皆善”,變成純全君子了,那麼無論健康和智慧,還是治國平天下,都解決了。所以孔子說“從心所欲,而不逾矩”,那是心裡一切想法都是善意,因此善合天道,則理所當然不違反規律。

    集氣生義,則是從反過來說。當一個人腎氣、陽氣越來越充盈,那麼會反過來促進開智慧。

    志一動氣,氣一動志

    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焉;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 “既曰:‘志至焉,氣次焉。’又曰:‘持其志,無暴其氣。’何也?”曰:“志壹則動氣,氣壹則動志也。今夫蹶者趨者,是氣也,而反動其心。”

    ——《孟子·公孫丑》

    我有個朋友,當年師父讓他苦修,連續十五天打坐,每天雙盤三小時不間斷,不允許放腿。這哥們哪裡受過這罪,疼的哇哇叫,連續幾天都偷偷放腿了。後來,終於無路可退,需要面對,他在疼的不可耐受的時候放棄抵抗,接受疼痛。結果很神奇,一瞬間,疼還是那個疼,劇烈的疼,但是“疼是疼,我是我”,疼與心並存而不干涉。憑藉這個心法,他連續坐了十五天而再沒喊過一聲疼。十五天之後更有趣的事發生了。我這個朋友描述他當時心特別清靜,覺得世界很美好,隨便聽哪首流行歌都感動的想哭,覺得在訴說真理,看到路邊的垃圾桶和電線杆,看到鐵絲網和小鳥,都覺得感動,覺得充滿了愛。這哥們後來坐地鐵哭了一路,因為看到車裡的人,覺得都是親人,看到窗外的世界也覺得親切,就想回報這個世界的愛,想去愛每一個人每一個生物。再翻開《心經》,突然明白了什麼是五蘊皆空,這都是實踐的體驗而非文字學習而來。

    《心經》

    這就是“志一動氣,氣一動志”的例子。因為專注凝神,神凝則氣聚,氣聚則道義生。因而心志發生了蛻變。我們經常說心志這個詞,什麼是心志?神動為心,心動為念,念念不絕為志。說“詩以言志”,就是說的神之心,心之念而為志。

    新聞裡偶爾會看到一些“奇聞”,比如媽媽看到孩子被壓車底,一瞬間抬起了汽車救出孩子。這是愛子心切,不顧一切,只有一個堅固的念頭就是救孩子,所以志一動氣的例子。再如,很多小孩子從高樓墜落,卻毫髮無傷或者輕微的蹭破點皮,這怎麼解釋?因為小孩子內心單純,沒有成年人那麼多恐懼和怕死的想法,所以“無有恐怖”,也就沒有“顛倒夢想”,所以這也是一種“志”,這個志讓他沒有受傷害。而成年人則相反,有一個很出名的段子說,一個囚犯被綁在黑暗的房間裡,矇住眼睛。行刑者說我割了你的手腕,其實並沒有,但是與此同時開啟水管讓水流出來滴在地上。之後,人們去看這個人,已經死亡,死亡的各種醫學特徵都和失血過多一致,但是他並沒有被割,是被自己嚇死的。這也是一種反面的“志一動氣”。

    孟子說“持其志,無暴其氣”,是教我們如何養氣。其實這就是《中庸》裡開篇說的“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是教我們養氣煉心,是儒家的修心口訣。也是道家的“抱一守中”煉己口訣。也是佛家的“忍辱降心”六波羅蜜之一。

    結語

    總結一下,孟子的煉氣之道,就是煉心。煉心,則氣從之。怎麼煉心,那就是從念頭到語言到行為,都要向大道看齊。尊天道,所以合乎陰陽。敬地道,所以合乎剛柔。和人道,所以合乎仁義。如此勤而行之,則氣越積越厚,心越煉越明,到了質變的時候,則心開脈解、百脈皆通,百病全消、超凡入聖。顯,可以出將入相,隱,可以變化莫測。修身齊家治國平臺下無不在此,參天地化育無不在此,利益眾生天下大同無不在此。

    下回預告:

    今天先寫到這,之前兩篇分別寫顏回、孔子的證道和立說,今天是第三篇專講孟子的煉氣,後面第四篇會寫文天祥捨身取義,臨終證道的內容,和今天這篇講“集義生氣”是緊密相關的,文天祥慷慨赴死,一志不回,這便是集了大大的義,也生了大大的氣,所以臨終死而不亡,成神成聖。堪稱是修行界的“火線入黨”。朋友們下回見。

    《火鍋歌》

    一鍋雖小煮天地

    破迷顯正立真宗

    諸子真言做寶鏡

    離幻返真赴丹霞

  • 2 # 東方國學

    孟子的“養氣”說,是戰國時期儒家關於培養理想人格的理論,是他整個思想體系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孟子在回答其弟子公孫丑的提問時,具體的闡述了他的“養氣”說,他把“氣”看成是一種道德境界,是有多個層次的,以培養勇氣為例:

    第一層是氣血之勇,單憑氣力過人,就可桀驁不馴。古代大力士孟賁能生拔牛角。但是這種氣血之勇不受道德的支配,所以孟子把它作為最低層次的勇氣。

    第二層是堅毅不屈的志氣之勇。如北宮黝,哪怕是國君侮辱他,他也敢回擊,哪怕是被人戳雙眼,也不眨一下,這種不屈服於權貴的勇氣,比氣血之勇要更進一步。

    第三層勇氣建立在必勝信念的基礎上。面對不定的外部環境與挫折,隨時都可能降臨的意外與災禍,不論哪種情況都能做到無所畏懼,這是高於前兩者的勇氣。

    第四層勇氣在理義的指導下產生。比如曾子主張反躬自問,只要正義在自己這一方,雖千軍萬馬亦無所畏懼。孟子很讚賞這種勇氣,稱之為大勇。

    第五層勇氣,就是孟子自己提出的“浩然之氣”。這是一種“至大至剛”的高尚道德境界,這種境界要靠不斷的“養”才能達到。一方面要具有第四層的那種理義之大勇,另外更需要在掌握大義的基礎上,經年累月的不斷修養方可達到。

    關於如何修養這種“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孟子這樣講:

    第一,寡慾。孟子認為在黎明之前人德心思最為潔淨,他稱之為“平旦之氣”,又叫“夜氣”。到了白天,人們受到各種事物的干擾,會破壞這種“夜氣”,所以孟子主張透過寡慾來積累夜氣,促進人的修養。

    第二,集義。孟子認為“浩然之氣”不是靠僥倖從外界獲得的,而是靠聚集正義的道德行為彙集而成的,它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想要修養這種力量,既不能掉以輕心,放鬆修養,又不能急於求成,揠苗助長。要循序漸進的修養才能得到很好的效果。

    第三,尚志。孟子認為養氣的過程,也是意志鍛鍊的過程。他認為“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志能促進氣的養成,堅守自己的“志”,才能不斷修養出一種在各種環境中都能無往不勝的堅韌精神,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樹立起一個獨立的人格。

  • 3 # 我真的不是歌神

    我是研究氣功的,是對於入靜這類精神修煉的比較擅長。下面我從一個精神修煉這個角度,來解釋一下怎麼培養浩然之氣。

    精神修煉,說難不難說易不易。難就難在入門與超強的毅力。

    浩然正氣的修煉之法在精神修煉方面也是要複雜的,就連入靜,也只是入門的基礎。

    由於我自己也只是懂得這些方法能夠熟練的入靜,稍微進行過一些浩然正氣的修練,不過程度並不深,可以稱得上淺嘗即止。

    想要進行浩然正氣的修煉,入靜只是基礎中的基礎。能夠熟練的入靜之後,內心之中所誕生的各種念頭就能夠清楚的感覺得到。

    念頭就是我們修煉後然正氣的資源。每生出一個念頭,我們都要分析清楚它的來龍去脈,對我們的影響是好還是壞。

    要把念頭給分析清楚,每分析清楚一個念頭,我們就相當於增加了一點經驗值。當我們的紀念之滿了之後,我們就擁有了浩然正氣。

    這種方法看似簡單,其實非常複雜繁瑣,需要大量的時間精力。不適合普通人,只適合那些有閒心,有閒工夫,不需要為了生活奔波,就比如那些專門研究這方面的文化人、官員等等。

    就像我這樣的普通人,為了生活奔波,雖然能夠抽出時間來修煉,但是幾個月下去,也只是把入靜給掌握了,至於分析念頭,很多時候都會忘掉。

    這裡是腦洞大仙,專注於基礎氣功,針對那些像我這樣沒有時間、沒有資質、沒有資源的普通人。

  • 4 # 萃辰天心書院

    如何培養“浩然之氣”?其實,孟子和公孫丑的一段對話早就為我們解答了這個問題:

    有一天,公孫丑問孟子:請問先生,您最擅長的是什麼呢?

    孟子說:我最善於長養我的浩然之氣。

    公孫丑接著問:那請問先生,什麼叫浩然之氣呢?

    孟子說:難言也。這個很難用語言表達清楚,但是你既問了,我還是跟你說說吧!浩然之氣是一種至大至剛之氣,浩然之氣是需要用正義去培養它的,不能用邪惡去傷害它。也就是說,我們每一個念頭要常懷正義,如果邪念叢生,就會傷害到這種浩然之氣。這種浩然之氣,可以使它充滿天地之間,無所不在;這種浩然之氣,是可以與天地合一、與仁義和道德相輔相成的。

    如果沒有仁義之餵養,浩然之氣就會像人沒有吃飯、得不到食物一樣,會疲軟衰減。只有仁義在內心長期的積累,它就如同浩然之氣的資糧、食物,有仁義之心的餵養,浩然之氣才能不斷的長養。而這種仁義的言行不是偶爾為之,而是長時間地在心中的積累。如果只是表面的、只是在言行上有仁義的樣子,卻並沒有與內心連線,自己的所作所為便不能心安理得,那麼浩然之氣也會隨之衰竭。

    所以,孟子說:告子不曾懂得什麼是義,因為他太過注重言行上的仁義,而忽略它要與內心連線。如果把仁義看成是心外之物,一定在心中不能夠積累仁義的能量。仁義轉化為浩然之氣,是需要在心中慢慢積累,長養培育而成,不能急躁,不能有外力的介入,否則就會像一個愚痴的宋人那樣。

    於是,孟子就講了宋人拔苗助長的故事。他說:有一位宋人擔心他的禾苗長不起來,每天去看只長那麼一點點,他覺得太慢了,我要幫一幫它們。於是他把每一棵苗都用力的向上拔出一寸,他一顆一顆的把每一根苗都拔高一寸,然後還很欣慰的望著滿地的禾苗:啊,這下長高了!然後他開心地回到家,跟家人說:“今天我可累死了,因為我幫助禾苗長高了!”他的兒子聽了以後,心想糟了,迅速的跑到地裡去看,此時禾苗全部都殃了、枯萎了,因為它們得不到地利的滋養。這便是拔苗助長的故事。

    孟子說:天下人不犯這種錯誤的很少。這個故事看起來很愚痴,但是如同那個愚痴的宋人一樣,當走上修行之路就急於看到成果,那是自欺欺人。

    孟子說:養護莊稼最重要的不是去天天盯著莊稼本身,它會自然生長的,我們要做的是為它周邊除草,將它周邊的雜草清理乾淨,這是幫助它生長最好的辦法,而不是去拔苗助長。拔苗助長不僅僅對莊稼沒有益處,反而會害死莊稼。

    我們的修行也是同樣的。當我們有心結,心中有塊壘把我們的心塞得滿滿的,光明不能顯現時,我們越發的不能著急,我們要慢慢的長養我們的浩然之氣,將塞滿心中的塊壘便會自然消融。我們不要靠人為的介入去拔苗助長,要先把心靜下來、安下來、慢下來,一點一點地長養這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

    印安說:人之所以會有許多煩惱,多因心胸狹窄所致。清代葉鐄一語中的:“觀宇宙大,思我身微,胸中塊壘自然銷熔。”這裡所說的“塊壘”,是指心中的鬱悶之氣。印竹說:銷熔胸中塊壘的最好方式是善養浩然之氣,當心氣之浩然如宇宙之宏大,塊壘如何令心塞?……
  • 5 # 無風雅處有風雅

    孟子的修養功夫叫不動心,那不動心是怎麼來的?來看看下面一個小故事。

    孟子有一個學生叫公孫丑,有一天公孫丑就問孟子說:“夫子加齊之卿相得行道焉,雖由此霸王不異矣,如此則動心否乎?”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就是孟子你如果能夠被任命為齊國的高官,就能夠推行你的治國之道,那麼在天下稱王稱霸也就不足為奇了。請問這樣的事情發生了,您會不會動心呢?

    戰國時期諸侯分佈圖

    孟子說:“否,吾四十不動心。”意思是:不,我四十不動心(這是名言)。

    孔子說過,我四十不惑。王陽明的朋友評價他,處之不動。說的是一個人活到四十歲以後,你一定要學會不為外物所動。四十不惑不是說什麼事都知道了,不惑外物,是不為外物所左右。年輕的時候可能給你一些誘惑(錢,財,色,權),你就被收買了。但是四十歲以後,你得知道自己的原則,所以孟子說我四十不動心。

    浩然之氣:自然,本我具足

    然後公孫丑就接著問,何謂浩然之氣?孟子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

    怎麼解釋呢?公孫丑問,什麼是浩然之氣?孟子說:“不好講,這種感覺非常宏大,非常剛毅,要用德行正道滋養這種心氣,而不要使它受到傷害,這樣它就能夠充塞在天地之間。這種心氣必須與毅力和正道為伍,不然它就會氣餒,軟下了。

    像文天祥說的天地有正氣,就是從這而來的。

    紀念文天祥

    怎麼修煉這個東西呢?孟子曰:“集義所生,非義襲而取。”怎麼理解呢?它根據義理的原則而來的,不是偶然猛地一下做到就有的東西。就好比,你今天狀態不錯,突然做了一件符合義的事,你就說你有了浩然之氣。不是的,而是一以貫之這個東西作為你的價值,就是用義理看待每一件事而且以義理的原則來做每一件事。

    那修煉的心法是什麼呢?孟子曰:“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王陽明受啟發就是來自孟子所說的,必有事焉!也是上承了孔子下啟了王陽明。

    華人重拾工匠精神

    孟子這句話翻譯過來怎麼看,就是我的浩然之氣一定是用在每一件事上,在每一件事上去做,才能讓浩然之氣不斷培養不斷地充沛,然後發揚光大,而勿正是不要把它停下來,心不要忘記它,不要揠苗助長。怎麼理解勿助長,不要揠苗助長的解釋呢?當你想的是我做一件事有沒有體現我,今天又進步了,我怎麼怎麼樣,那個我執一旦逐漸被增大,這個浩然之氣就會變成你的負擔。

    從現在我們實際角度實際該怎麼做呢?從匠人精神的理解來出發,把每一件事認認真真的做好,把每一個東西做好,這才是你榮耀父母的方式,也是你榮耀家族和為這個社會做貢獻的方式。

  • 6 # danyboy

    這句話已被選入中學課本,很多人都能背,看似並不難理解,實則不然。“浩然之氣”是關於孟子最為重要的條目之一,也是理解宋明儒學最為重要的基礎之一。在這裡,我簡單說一下自己的理解,拋磚引玉,還請大家批評指教。

    一、要將這句話放入全部的原文去理解,而不能單獨拎出來

    孟子不是隨隨便便說要“養氣”的,他是在與公孫丑聊天,兩個人議論告子時,才談到“浩然之氣”的。

    原文很長,我這裡就不引用了,大家自己去看《孟子 公孫丑上》。這裡簡單歸納概括一下:

    孟子和公孫丑在聊很嚴肅的政治話題,公孫丑問的是,如果讓你孟子去齊國當總理,而且很成功,成就一番霸王之道,你的內心會不會有些悸動?孟子說,我不動心。

    這個問題隱含的意思是,一個人要有怎樣的心志,才能擔當國之卿相的責任?換句話說,國家總理不是一個技術官僚可以勝任的,而是看擁有怎樣的內心才能擔當。

    這才是孟子談論浩然之氣的大背景,其目的是政治的,而不是個體修身養性、優遊卒歲,也不是一個普通人隨隨便便就能達到和想象的。

    在上述背景下,孟子和公孫丑談到了勇、談到了志、氣、言的關係,也就是說,“內心”並不是一個孤立的東西,而是與一個人的“志”,我們可以理解為志向、心志;與一個人的言,也就是言論、說話相關。而氣,就是連線志、言之間的重要的東西。

    換言之,氣,關係到一個要擔任統治者的人的心性,統治者的心性當然會關係到國家裡每一個人的生活。

    二、浩然之氣是什麼?怎麼養氣?

    總要知道浩然之氣是什麼,才談的上養氣。很多人會覺得,這有什麼難的,原文裡不都說了嗎?

    “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

    沒錯,這的確是孟子直接對浩然之氣的描述,聽上去很玄妙,“至大至剛”,“天地之間”,等等,看不見摸不著,所以,這個浩然之氣看上去確實很簡單,但怎麼把握?如何將這種氣生養出來?就不那麼容易了。

    養浩然之氣,不是像道士和尚那樣,盤腿打坐站樁,也不一定總是要靜坐沉思,換句話說,養氣不是要專門有一個“養“的動作。我們且先回到孟子。

    孟子 說:“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這就是養氣的第一點,就是要和“知言”聯絡起來。孟子的意思是,如果內心有道德之氣,那麼一定會口吐道德之言;但倘若說不出道德之言,並不能證明內心沒有道德之氣。

    這是因為,氣來自於心,由志統攝,所以,內在是根本,外在是形式。你無論怎麼靜坐,怎麼沉思,都還是外在的形式,你應該關注內心。

    這是第二點,也就是說,在孟子看來,浩然之氣實際上是人人都有的,原本就有的,由內心的志統帥,你要做的是關注這個心志,涵養這個氣,別讓浩然之氣散發掉。

    如何關注?

    這是第三點。孟子這裡說了:“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意思是說,不要希望你做一件好事,或是實踐了一次道德,你就擁有浩然之氣了。而是說,你應該不斷的、始終如一的,做正義的道德的事情。你做了一輩子,人死掉了,你大概可以在死之前,謙虛的認為自己多少是有浩然之氣的。

    怎麼樣?是不是很累。

    就是很累啊,你以為齊國的總理是那麼好當的?

  • 7 # 雲捲雲舒152754837

    先天的稟賦和後天的努力,兩者缺一不可!

    先天的稟賦:造就其人有寬廣博大的胸襟……

    後天的努力奮鬥,際遇其人思想境界更為崇高……

    古代有岳飛、文天祥……

    現代有瞿秋白、方誌敏……

  • 8 # 江南老鷹

    三個個方面下手:

    一個是精神修養方面,人要有正氣,大氣,不可貪婪拘泥於小節,要有眼光不被眼前的迷霧所牽絆,也不鑽牛角尖為了表現自己而做一些沒有意義的事情,這個可以透過讀書,讀歷史來初步達成。

    一個是身體鍛鍊,必須要有健康的體魄才能有足夠的意志力和體力來讓你堅定你的選擇,身體撐不住,精神上再有追求也是無法真正達成的,除非是以身殉道。

    第三個就是做事情,透過做事來歷練自己,調整自己深入瞭解這個世界,而不是紙上談兵,透過做具體的事情才能真正慢慢的把自己的這個氣質養出來。

    透過做事才可以真正結交一些知己,相互提攜相互促進。

    總之不做事,光讀書多半沒戲。

  • 9 # 行者子小

    一身正氣凌然,方能浩氣長存!多看看歷史,中國歷史上人物輩出,周瑜年少領兵雄姿英發;蘇武牧羊不丟氣節;郭靖夫婦鎮守襄陽,從未因敵軍強大而投降;楊家門將代代忠烈,為國捐軀毫無怨言;于謙言有“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無數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為建設新中國的大無畏犧牲精神......這些都是中國寶貴的精神。學習歷史人物背後的故事,想像自己身處歷史的長河中,馳騁沙場,勇敢無畏,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這樣你身上的浩然之氣就會慢慢養成

  • 10 # 螞蟻在途

    首先多讀書,並且把書讀明白。

    其次鍛鍊好身體。

    書讓人開啟視野,是修煉功夫的內力;好的身體則是一切的基礎。

    心胸見識開闊起來後,按你認識和期望的方向修行,假以時日,你會達到自己目標的。

  • 11 # Cheers船長

    浩然之氣必不可少的一點就是正義凜然。永遠站在正義的立場。而正義的立場,一定是道義和無私的立場。所以要想擁有浩然之氣,一定要先擁有正確的普世三觀,才能取得分辨是非黑白的能力。這就需要,多思考,多問幾個為什麼。對萬事萬物瞭解的越多,越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培養浩然正氣所需的另一個重要條件就是,面對醜惡和危險的時候,要有捨身取義的大無畏的精神。相信邪不壓正,相通道義永存。而培養這個膽量,就需要自身有一定的能力。注意培養自身的一些技能,一是可以養家餬口,二來,在弱小和正義需要你的時候,你可以有能力去解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日常生活中,如何培養自己的浩然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