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浩然之氣,歷代的儒者沒有能把這句話解釋的比較清楚的。其實浩然之氣是孟子煉氣的感悟。這個氣就是道家所說的先天一炁,同時也包括了後天氣。
什麼是浩然之氣?
“敢問夫子惡乎長?”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敢問何謂浩然之氣?” 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
——《孟子·公孫丑》
看看孟子如何形容這個“浩然”——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
後世儒家學者不明其中聖義,解說的時候只能勉強說“這個氣,挺浩的,挺大的,天地間都是它”,說了和沒說一樣。尤其從宋朝開始,到元明清,一步步走上官方學說的朱熹的《四書章句集註》,對此也是解釋的模稜兩可,而元明清三個王朝的讀書人是必須以他的解說為唯一官方指定教材的,所以儒家孔孟曾思的聖賢思想受此波及荼毒不淺,幾乎毀了儒家。
莊子的“鯤鵬”,就是孟子的“浩然”
那麼要參透浩然之氣的真正意義。可以看看莊子的《逍遙遊》。莊子的逍遙遊,其實講的就是“志”與“氣”。非常有趣的是莊子和孟子這倆人生活在同一時代,距離也不遠,他們從來沒有見過面,也沒有相互評判過對方的學說,但是他們卻寫到了同樣的東西,而且非常的精確的相應。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看看莊子的形容——“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這與孟子的“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是不是不謀而合?連語言都非常統一,因為他們都是修煉者,這些文字是修煉體驗的精確表述。
鯤鵬,在《逍遙遊》裡是一組符號,有多重含義。我們從字形上看,鯤鵬,繁體古字寫作“鯤鵬”。魚屬陰,因為陰為靜,為濁,為下沉;鳥屬陽,因為陽為動,為清,為上升。(可參考道家根本經典之一《清靜經》,對這一特性說的非常清楚)亦符合佛家所說的“純想即飛,純情即墮”(《楞嚴經》)。
而同時,鯤裡還有“日”,鵬裡還有“月”,這大家應該一看就明白。日屬陽,月屬陰。為什麼鯤鵬兩字內含又是陰又是陽呢?這正是“負陰抱陽”之意。你看我們常見到的太極陰陽圖,裡面不是黑中有白,白中有黑?所謂“孤陰不生,孤陽不長”,必須陰陽調和才能生生不息。看到這,真是感嘆聖賢用詞造字之精確!莊子用“鯤鵬”兩字開篇,不是隨便用的,是精確的表述大道微妙深義。
而鯤與鵬,是多重喻義。是陰與陽,是坎與離,是心與腎,是氣與志,是性與命,是神與氣。知此,才算真正摸到了莊子《逍遙遊》的門邊,否則它在學者眼裡就是一篇文才斐然的文學作品而已。與前面說的學者解讀《孟子》一樣,流於文字教條。
鯤為什麼化為鵬?鵬為什麼向南飛?因為人的身體中,腎屬陰,而陰中有真陽,心屬陽,心中有真陰。陰陽交感而生化,所以鯤化鵬,就是腎中元氣(真陽)往上走,而落入心中,填滿心中之虛。人的身體是有方向的,腎屬水,為坎卦,在後天八卦是北方。心屬火,為離卦,在後天八卦是南方,所以這麼理解,就明白了“鯤化鵬而南飛”的真正內涵了。否則《逍遙遊》談不上偉大,我不覺得中國的小孩子們看了《逍遙遊》的魚變鳥的故事會讚歎它多麼牛逼,小孩子更愛看動畫片,比它有趣多了。而學者們其實沒看懂,但是許多古人名流都讚歎這個《逍遙遊》,所以看不懂也得裝的能看懂,跟著讚歎牛逼,實際上自己也不知道哪裡牛逼了,也不會真的在家裡常常去翻看。(參見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裝》)
《逍遙遊》裡總被人忽略的一大疑點,今天也順便揭破。人們看到鯤化鵬,卻不知道鵬其實也化鯤,所以看不懂《逍遙遊》中的兩個“天池”,以為是莊子的筆誤。這實為莊子老師給大家留的課後題,所謂“起疑情”,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則不悟。
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注:南冥是天池
湯之問棘也是已:窮髮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 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為鯤。
注:北冥也是天池
以上的北冥南冥都叫天池,史上學者們多不理解,認為是莊子寫錯字了,其實沒寫錯。
天池是什麼?天池,承載天氣而執行者也。即人身中之任督二脈。為什麼這麼說?
池,在金文中有河川的意思,之後又有護城河的意思,又有“有蛟龍藏於其中的地方”的意思。莊子師父用詞真是精確,用池字形容人身的任督二脈簡直太貼切不過。因為人的任脈起於小腹曲骨穴,沿著體表正面中線上行至唇下承漿穴止。督脈則起於小腹曲骨穴,沿著體表背面中線上行至口腔上顎齦交穴止。
這樣看,任督二脈把人體圍了一個圓圈,正是人身的“護城河”,與“池”字妙合。而在佛家,莊子師父的“天池”被稱作“曹溪”,所以深究下去,才發現儒釋道看似三家,說的其實都是一個真理。
任督通,則八脈通,八脈通則百脈皆通。(注:八脈,奇經八脈的簡稱,指督脈、任脈、衝脈、帶脈、陽維脈、陰維脈、陰蹻脈、陽蹻脈的總稱)百脈皆通則人百病皆愈,完全健康,明心見性。就如同長江黃河如果不缺水,則中華大地上的河流湖泊和溪水井水都會充沛,百姓才能男耕女織、安居樂業,所謂身國同構,都在這“天池”二字中了。
而《逍遙遊》中只說了鯤化鵬,其實鵬也化鯤。所謂“積氣生液,積液生氣”(鍾離權 呂洞賓《靈寶畢法》)。鯤與鵬負陰抱陽、相互轉化於天池,即是腎氣與心液迴圈相生相化於任督。“積氣生液,積液生氣”即下文即將討論的孟子所謂“集義生氣,集氣生義”。
好了,莊子的《逍遙遊》暫且說到這,今天的主角是孟子師父,我們回到正題,莊子師父的內容我們改天詳細說。
集義生氣,集氣生義
孟子: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
什麼是氣,我們剛才已經說了,這裡再簡單定義一下,可以理解為陽氣、元氣、腎氣。
什麼是義?義在這裡泛指合乎大道合乎自然,所謂道義。
“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孟子師父說的太好了!我們經常說一個人一身正氣。當一個人心懷道義、光明磊落、無欲則剛的時候,那他給人透出一種蓬勃和善意的氣息,人們只要接近就能直接感受到,會特別願意親近這樣的人,這就是君子。而有些人,心懷不善、內心自私,就算表面上裝的正直Sunny,我們走近了也能感覺到一種不和諧,想要遠離。而更多的時候是裝不住露餡了,鬼鬼祟祟、冷酷無情的樣子露了出來,這就是小人……這就是後一句“無是,餒也。”所說的,你內心沒有正直道義,就會餒,餒就是洩氣,蔫了,和放久了的柿子一樣。“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是內心有道義而生出陽氣,不是樣子很道義就能生出陽氣來。一句話,真心才有,假裝沒有。
其實孟子師父說的這兩句話特別簡單,在生活中,多保持善意,多做好事,那麼就會生陽氣,你就會越來越健康,到了完全健康的時候,就會開悟,也就是佛家說的“明心見性”,就會產生真正的智慧而不是知識。到了那個時候,對於萬事萬物背後的大道規律就會自然明瞭,任何事情都能解決的特別好,任何人都能相處的特別好,所謂“真常應物”。那個時候,就是初步踏入了“聖賢”的門檻,可以幹事業造福天下眾生了。在儒家,叫做“修齊治平”,在道家叫做“修成人仙”,在佛家謂之“初果阿羅漢”。
歷史上的無數英雄豪傑無不從此路自卑而高。像張良,得到黃石公的點化,回家潛修密煉而有成果,遂有一助劉邦而創立漢室。如諸葛亮,得師父真傳後隱居潛修,成功之後助劉備逐鹿三國。再如董仲舒、東方朔、魏徵、邵雍這些名垂青史的大儒真儒,皆此一聖路。
人能修正身心,則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聖經曰:『安而後能慮』,富哉言乎!吾嘗論之矣。有如子房公之安居下邳,而後能用漢報韓;諸葛君之安臥南陽,而後能輔蜀伐魏;李鄴侯之贍養衡山,而後能興唐滅虜;他若葛稚川之令勾漏、趙清源之刺嘉州、許真君之治旌陽,是皆道成住世,出仕安民者,彼其心不皆有君父仁義之心哉!
——《張三丰全書》
集氣生義,看似簡單,但卻又是最難的。因為做好人容易,時時刻刻做好人難。時時刻刻做好人容易,心裡沒有不好的想法難。而人身中之陽氣,就因為人的一念、一言、一行,而積累或洩漏。即佛家所謂的“身語意”,修行從此修,洩露也從這三處洩露。因此孔子孟子曾子子思作《論語》《孟子》《中庸》《大學》,目的就是為了把人塑造成純全君子,真的經過了多年的學而時習之,不斷的總結反思修行,最後達到“念念皆善”,變成純全君子了,那麼無論健康和智慧,還是治國平天下,都解決了。所以孔子說“從心所欲,而不逾矩”,那是心裡一切想法都是善意,因此善合天道,則理所當然不違反規律。
集氣生義,則是從反過來說。當一個人腎氣、陽氣越來越充盈,那麼會反過來促進開智慧。
志一動氣,氣一動志
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焉;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 “既曰:‘志至焉,氣次焉。’又曰:‘持其志,無暴其氣。’何也?”曰:“志壹則動氣,氣壹則動志也。今夫蹶者趨者,是氣也,而反動其心。”
我有個朋友,當年師父讓他苦修,連續十五天打坐,每天雙盤三小時不間斷,不允許放腿。這哥們哪裡受過這罪,疼的哇哇叫,連續幾天都偷偷放腿了。後來,終於無路可退,需要面對,他在疼的不可耐受的時候放棄抵抗,接受疼痛。結果很神奇,一瞬間,疼還是那個疼,劇烈的疼,但是“疼是疼,我是我”,疼與心並存而不干涉。憑藉這個心法,他連續坐了十五天而再沒喊過一聲疼。十五天之後更有趣的事發生了。我這個朋友描述他當時心特別清靜,覺得世界很美好,隨便聽哪首流行歌都感動的想哭,覺得在訴說真理,看到路邊的垃圾桶和電線杆,看到鐵絲網和小鳥,都覺得感動,覺得充滿了愛。這哥們後來坐地鐵哭了一路,因為看到車裡的人,覺得都是親人,看到窗外的世界也覺得親切,就想回報這個世界的愛,想去愛每一個人每一個生物。再翻開《心經》,突然明白了什麼是五蘊皆空,這都是實踐的體驗而非文字學習而來。
《心經》
這就是“志一動氣,氣一動志”的例子。因為專注凝神,神凝則氣聚,氣聚則道義生。因而心志發生了蛻變。我們經常說心志這個詞,什麼是心志?神動為心,心動為念,念念不絕為志。說“詩以言志”,就是說的神之心,心之念而為志。
新聞裡偶爾會看到一些“奇聞”,比如媽媽看到孩子被壓車底,一瞬間抬起了汽車救出孩子。這是愛子心切,不顧一切,只有一個堅固的念頭就是救孩子,所以志一動氣的例子。再如,很多小孩子從高樓墜落,卻毫髮無傷或者輕微的蹭破點皮,這怎麼解釋?因為小孩子內心單純,沒有成年人那麼多恐懼和怕死的想法,所以“無有恐怖”,也就沒有“顛倒夢想”,所以這也是一種“志”,這個志讓他沒有受傷害。而成年人則相反,有一個很出名的段子說,一個囚犯被綁在黑暗的房間裡,矇住眼睛。行刑者說我割了你的手腕,其實並沒有,但是與此同時開啟水管讓水流出來滴在地上。之後,人們去看這個人,已經死亡,死亡的各種醫學特徵都和失血過多一致,但是他並沒有被割,是被自己嚇死的。這也是一種反面的“志一動氣”。
孟子說“持其志,無暴其氣”,是教我們如何養氣。其實這就是《中庸》裡開篇說的“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是教我們養氣煉心,是儒家的修心口訣。也是道家的“抱一守中”煉己口訣。也是佛家的“忍辱降心”六波羅蜜之一。
結語
總結一下,孟子的煉氣之道,就是煉心。煉心,則氣從之。怎麼煉心,那就是從念頭到語言到行為,都要向大道看齊。尊天道,所以合乎陰陽。敬地道,所以合乎剛柔。和人道,所以合乎仁義。如此勤而行之,則氣越積越厚,心越煉越明,到了質變的時候,則心開脈解、百脈皆通,百病全消、超凡入聖。顯,可以出將入相,隱,可以變化莫測。修身齊家治國平臺下無不在此,參天地化育無不在此,利益眾生天下大同無不在此。
下回預告:
今天先寫到這,之前兩篇分別寫顏回、孔子的證道和立說,今天是第三篇專講孟子的煉氣,後面第四篇會寫文天祥捨身取義,臨終證道的內容,和今天這篇講“集義生氣”是緊密相關的,文天祥慷慨赴死,一志不回,這便是集了大大的義,也生了大大的氣,所以臨終死而不亡,成神成聖。堪稱是修行界的“火線入黨”。朋友們下回見。
《火鍋歌》
一鍋雖小煮天地
破迷顯正立真宗
諸子真言做寶鏡
離幻返真赴丹霞
孟子的浩然之氣,歷代的儒者沒有能把這句話解釋的比較清楚的。其實浩然之氣是孟子煉氣的感悟。這個氣就是道家所說的先天一炁,同時也包括了後天氣。
什麼是浩然之氣?
“敢問夫子惡乎長?”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敢問何謂浩然之氣?” 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
——《孟子·公孫丑》
看看孟子如何形容這個“浩然”——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
後世儒家學者不明其中聖義,解說的時候只能勉強說“這個氣,挺浩的,挺大的,天地間都是它”,說了和沒說一樣。尤其從宋朝開始,到元明清,一步步走上官方學說的朱熹的《四書章句集註》,對此也是解釋的模稜兩可,而元明清三個王朝的讀書人是必須以他的解說為唯一官方指定教材的,所以儒家孔孟曾思的聖賢思想受此波及荼毒不淺,幾乎毀了儒家。
莊子的“鯤鵬”,就是孟子的“浩然”
那麼要參透浩然之氣的真正意義。可以看看莊子的《逍遙遊》。莊子的逍遙遊,其實講的就是“志”與“氣”。非常有趣的是莊子和孟子這倆人生活在同一時代,距離也不遠,他們從來沒有見過面,也沒有相互評判過對方的學說,但是他們卻寫到了同樣的東西,而且非常的精確的相應。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看看莊子的形容——“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這與孟子的“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是不是不謀而合?連語言都非常統一,因為他們都是修煉者,這些文字是修煉體驗的精確表述。
鯤鵬,在《逍遙遊》裡是一組符號,有多重含義。我們從字形上看,鯤鵬,繁體古字寫作“鯤鵬”。魚屬陰,因為陰為靜,為濁,為下沉;鳥屬陽,因為陽為動,為清,為上升。(可參考道家根本經典之一《清靜經》,對這一特性說的非常清楚)亦符合佛家所說的“純想即飛,純情即墮”(《楞嚴經》)。
而同時,鯤裡還有“日”,鵬裡還有“月”,這大家應該一看就明白。日屬陽,月屬陰。為什麼鯤鵬兩字內含又是陰又是陽呢?這正是“負陰抱陽”之意。你看我們常見到的太極陰陽圖,裡面不是黑中有白,白中有黑?所謂“孤陰不生,孤陽不長”,必須陰陽調和才能生生不息。看到這,真是感嘆聖賢用詞造字之精確!莊子用“鯤鵬”兩字開篇,不是隨便用的,是精確的表述大道微妙深義。
而鯤與鵬,是多重喻義。是陰與陽,是坎與離,是心與腎,是氣與志,是性與命,是神與氣。知此,才算真正摸到了莊子《逍遙遊》的門邊,否則它在學者眼裡就是一篇文才斐然的文學作品而已。與前面說的學者解讀《孟子》一樣,流於文字教條。
鯤為什麼化為鵬?鵬為什麼向南飛?因為人的身體中,腎屬陰,而陰中有真陽,心屬陽,心中有真陰。陰陽交感而生化,所以鯤化鵬,就是腎中元氣(真陽)往上走,而落入心中,填滿心中之虛。人的身體是有方向的,腎屬水,為坎卦,在後天八卦是北方。心屬火,為離卦,在後天八卦是南方,所以這麼理解,就明白了“鯤化鵬而南飛”的真正內涵了。否則《逍遙遊》談不上偉大,我不覺得中國的小孩子們看了《逍遙遊》的魚變鳥的故事會讚歎它多麼牛逼,小孩子更愛看動畫片,比它有趣多了。而學者們其實沒看懂,但是許多古人名流都讚歎這個《逍遙遊》,所以看不懂也得裝的能看懂,跟著讚歎牛逼,實際上自己也不知道哪裡牛逼了,也不會真的在家裡常常去翻看。(參見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裝》)
《逍遙遊》裡總被人忽略的一大疑點,今天也順便揭破。人們看到鯤化鵬,卻不知道鵬其實也化鯤,所以看不懂《逍遙遊》中的兩個“天池”,以為是莊子的筆誤。這實為莊子老師給大家留的課後題,所謂“起疑情”,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則不悟。
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注:南冥是天池
湯之問棘也是已:窮髮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 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為鯤。
注:北冥也是天池
以上的北冥南冥都叫天池,史上學者們多不理解,認為是莊子寫錯字了,其實沒寫錯。
天池是什麼?天池,承載天氣而執行者也。即人身中之任督二脈。為什麼這麼說?
池,在金文中有河川的意思,之後又有護城河的意思,又有“有蛟龍藏於其中的地方”的意思。莊子師父用詞真是精確,用池字形容人身的任督二脈簡直太貼切不過。因為人的任脈起於小腹曲骨穴,沿著體表正面中線上行至唇下承漿穴止。督脈則起於小腹曲骨穴,沿著體表背面中線上行至口腔上顎齦交穴止。
這樣看,任督二脈把人體圍了一個圓圈,正是人身的“護城河”,與“池”字妙合。而在佛家,莊子師父的“天池”被稱作“曹溪”,所以深究下去,才發現儒釋道看似三家,說的其實都是一個真理。
任督通,則八脈通,八脈通則百脈皆通。(注:八脈,奇經八脈的簡稱,指督脈、任脈、衝脈、帶脈、陽維脈、陰維脈、陰蹻脈、陽蹻脈的總稱)百脈皆通則人百病皆愈,完全健康,明心見性。就如同長江黃河如果不缺水,則中華大地上的河流湖泊和溪水井水都會充沛,百姓才能男耕女織、安居樂業,所謂身國同構,都在這“天池”二字中了。
而《逍遙遊》中只說了鯤化鵬,其實鵬也化鯤。所謂“積氣生液,積液生氣”(鍾離權 呂洞賓《靈寶畢法》)。鯤與鵬負陰抱陽、相互轉化於天池,即是腎氣與心液迴圈相生相化於任督。“積氣生液,積液生氣”即下文即將討論的孟子所謂“集義生氣,集氣生義”。
好了,莊子的《逍遙遊》暫且說到這,今天的主角是孟子師父,我們回到正題,莊子師父的內容我們改天詳細說。
集義生氣,集氣生義
孟子: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
——《孟子·公孫丑》
什麼是氣,我們剛才已經說了,這裡再簡單定義一下,可以理解為陽氣、元氣、腎氣。
什麼是義?義在這裡泛指合乎大道合乎自然,所謂道義。
“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孟子師父說的太好了!我們經常說一個人一身正氣。當一個人心懷道義、光明磊落、無欲則剛的時候,那他給人透出一種蓬勃和善意的氣息,人們只要接近就能直接感受到,會特別願意親近這樣的人,這就是君子。而有些人,心懷不善、內心自私,就算表面上裝的正直Sunny,我們走近了也能感覺到一種不和諧,想要遠離。而更多的時候是裝不住露餡了,鬼鬼祟祟、冷酷無情的樣子露了出來,這就是小人……這就是後一句“無是,餒也。”所說的,你內心沒有正直道義,就會餒,餒就是洩氣,蔫了,和放久了的柿子一樣。“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是內心有道義而生出陽氣,不是樣子很道義就能生出陽氣來。一句話,真心才有,假裝沒有。
其實孟子師父說的這兩句話特別簡單,在生活中,多保持善意,多做好事,那麼就會生陽氣,你就會越來越健康,到了完全健康的時候,就會開悟,也就是佛家說的“明心見性”,就會產生真正的智慧而不是知識。到了那個時候,對於萬事萬物背後的大道規律就會自然明瞭,任何事情都能解決的特別好,任何人都能相處的特別好,所謂“真常應物”。那個時候,就是初步踏入了“聖賢”的門檻,可以幹事業造福天下眾生了。在儒家,叫做“修齊治平”,在道家叫做“修成人仙”,在佛家謂之“初果阿羅漢”。
歷史上的無數英雄豪傑無不從此路自卑而高。像張良,得到黃石公的點化,回家潛修密煉而有成果,遂有一助劉邦而創立漢室。如諸葛亮,得師父真傳後隱居潛修,成功之後助劉備逐鹿三國。再如董仲舒、東方朔、魏徵、邵雍這些名垂青史的大儒真儒,皆此一聖路。
人能修正身心,則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聖經曰:『安而後能慮』,富哉言乎!吾嘗論之矣。有如子房公之安居下邳,而後能用漢報韓;諸葛君之安臥南陽,而後能輔蜀伐魏;李鄴侯之贍養衡山,而後能興唐滅虜;他若葛稚川之令勾漏、趙清源之刺嘉州、許真君之治旌陽,是皆道成住世,出仕安民者,彼其心不皆有君父仁義之心哉!
——《張三丰全書》
集氣生義,看似簡單,但卻又是最難的。因為做好人容易,時時刻刻做好人難。時時刻刻做好人容易,心裡沒有不好的想法難。而人身中之陽氣,就因為人的一念、一言、一行,而積累或洩漏。即佛家所謂的“身語意”,修行從此修,洩露也從這三處洩露。因此孔子孟子曾子子思作《論語》《孟子》《中庸》《大學》,目的就是為了把人塑造成純全君子,真的經過了多年的學而時習之,不斷的總結反思修行,最後達到“念念皆善”,變成純全君子了,那麼無論健康和智慧,還是治國平天下,都解決了。所以孔子說“從心所欲,而不逾矩”,那是心裡一切想法都是善意,因此善合天道,則理所當然不違反規律。
集氣生義,則是從反過來說。當一個人腎氣、陽氣越來越充盈,那麼會反過來促進開智慧。
志一動氣,氣一動志
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焉;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 “既曰:‘志至焉,氣次焉。’又曰:‘持其志,無暴其氣。’何也?”曰:“志壹則動氣,氣壹則動志也。今夫蹶者趨者,是氣也,而反動其心。”
——《孟子·公孫丑》
我有個朋友,當年師父讓他苦修,連續十五天打坐,每天雙盤三小時不間斷,不允許放腿。這哥們哪裡受過這罪,疼的哇哇叫,連續幾天都偷偷放腿了。後來,終於無路可退,需要面對,他在疼的不可耐受的時候放棄抵抗,接受疼痛。結果很神奇,一瞬間,疼還是那個疼,劇烈的疼,但是“疼是疼,我是我”,疼與心並存而不干涉。憑藉這個心法,他連續坐了十五天而再沒喊過一聲疼。十五天之後更有趣的事發生了。我這個朋友描述他當時心特別清靜,覺得世界很美好,隨便聽哪首流行歌都感動的想哭,覺得在訴說真理,看到路邊的垃圾桶和電線杆,看到鐵絲網和小鳥,都覺得感動,覺得充滿了愛。這哥們後來坐地鐵哭了一路,因為看到車裡的人,覺得都是親人,看到窗外的世界也覺得親切,就想回報這個世界的愛,想去愛每一個人每一個生物。再翻開《心經》,突然明白了什麼是五蘊皆空,這都是實踐的體驗而非文字學習而來。
《心經》
這就是“志一動氣,氣一動志”的例子。因為專注凝神,神凝則氣聚,氣聚則道義生。因而心志發生了蛻變。我們經常說心志這個詞,什麼是心志?神動為心,心動為念,念念不絕為志。說“詩以言志”,就是說的神之心,心之念而為志。
新聞裡偶爾會看到一些“奇聞”,比如媽媽看到孩子被壓車底,一瞬間抬起了汽車救出孩子。這是愛子心切,不顧一切,只有一個堅固的念頭就是救孩子,所以志一動氣的例子。再如,很多小孩子從高樓墜落,卻毫髮無傷或者輕微的蹭破點皮,這怎麼解釋?因為小孩子內心單純,沒有成年人那麼多恐懼和怕死的想法,所以“無有恐怖”,也就沒有“顛倒夢想”,所以這也是一種“志”,這個志讓他沒有受傷害。而成年人則相反,有一個很出名的段子說,一個囚犯被綁在黑暗的房間裡,矇住眼睛。行刑者說我割了你的手腕,其實並沒有,但是與此同時開啟水管讓水流出來滴在地上。之後,人們去看這個人,已經死亡,死亡的各種醫學特徵都和失血過多一致,但是他並沒有被割,是被自己嚇死的。這也是一種反面的“志一動氣”。
孟子說“持其志,無暴其氣”,是教我們如何養氣。其實這就是《中庸》裡開篇說的“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是教我們養氣煉心,是儒家的修心口訣。也是道家的“抱一守中”煉己口訣。也是佛家的“忍辱降心”六波羅蜜之一。
結語
總結一下,孟子的煉氣之道,就是煉心。煉心,則氣從之。怎麼煉心,那就是從念頭到語言到行為,都要向大道看齊。尊天道,所以合乎陰陽。敬地道,所以合乎剛柔。和人道,所以合乎仁義。如此勤而行之,則氣越積越厚,心越煉越明,到了質變的時候,則心開脈解、百脈皆通,百病全消、超凡入聖。顯,可以出將入相,隱,可以變化莫測。修身齊家治國平臺下無不在此,參天地化育無不在此,利益眾生天下大同無不在此。
下回預告:
今天先寫到這,之前兩篇分別寫顏回、孔子的證道和立說,今天是第三篇專講孟子的煉氣,後面第四篇會寫文天祥捨身取義,臨終證道的內容,和今天這篇講“集義生氣”是緊密相關的,文天祥慷慨赴死,一志不回,這便是集了大大的義,也生了大大的氣,所以臨終死而不亡,成神成聖。堪稱是修行界的“火線入黨”。朋友們下回見。
《火鍋歌》
一鍋雖小煮天地
破迷顯正立真宗
諸子真言做寶鏡
離幻返真赴丹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