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這本書的譯作者對道德經的理解一定很差。 為道日損應該翻譯:追求大道天天減損,難道不是嗎?
8
回覆列表
  • 1 # 儒釋道小火鍋

    如何理解老子的“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一、此句的淵源在《易經》之“損”、“益”二卦

    二、正解:既要學,又要損

    三、反解:知識越多,智慧越少

    一、此句的淵源在《易經》之“損”、“益”二卦

    老子這句話,很多人解讀出不同的意思。如何才是接近老子本意?這就不能不提到《易經》

    損:就是給自己做減法,減去自己內心的慾望和雜念。所以損卦象詞說:“損,君子以懲忿窒欲”

    益:就是虛心接受別人的建議,虛心學習自己不知道的學問。所以益卦象詞說:“風雷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孔子讀《易》至損益二卦,憤然長嘆,認為損益二卦是王者興衰之道,其中孕育著利害禍福,不可不差。並告誡子夏持滿戒盈之道。

    二、正解:既要學,又要損

    試觀道家歷代祖師,哪個在未得明師之前不是下苦功參學的?

    如許真君,呂洞賓,如白玉蟾,如陸西星,如劉一明,未訪得明師之前,都是遍覽四書五經諸子百家的儒生。讀書不能解答疑問,於是放下萬卷書,行萬里路而遍訪明師。

    所以“為學日益”,即是未得明師之前,須借聖賢經典引路,借假修真,以有為而入無為之門。

    而訪到明師之後,得了口訣之後,就要向內做功夫,專注損人心,複道心,不再以多聞為目標,而以點亮內在智慧為志向。

    上面是分開說,其實從一開始就是為學為道同時,損之益之同時的。只不過以得師為分水嶺,有前後側重的不同罷了。

    儒家也如此,儒家說“格物致知”,一是格心物而致良知,二是格萬物而窮天理。以及“先博後約”,從博學多聞到惟精惟一。也是這裡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的意思。

    三、反解:知識越多,智慧越少

    反著解讀則是另一種合理的理解。

    世上的聰明人很多,專門在心外求法。不修心煉性,不知格除內在的慾望雜念,而專以博聞強記、能言善辯、文章詞藻為志向。這樣的人,學的越多,迷失的越遠,最後聰明反被聰明誤。

    早知道,上面說的祖師們雖然也多聞也為學,但學的內容卻是“損”,所以先益而後損,以至於無為。

    聰明人們則不是,學的越多,填的越滿,以至於自視甚高,沒法虛心,沒法聽的進良言,最後滿的溢位來,如同裝不住水的杯子傾倒摔碎在地上。

    黃元吉祖師形容這種聰明和機巧非常精闢:“今人智謀日多,在人謂智慧,而道家目為邪火。何也?有思慮靈巧,即有營逐私心,得之喜,失之怒,怒為邪火,為身心大害”

    再如六祖慧能,不識字,但來者讀任何佛經,六祖都對答如流,指點迷津。因為諸佛妙理,非關文字。這是知識與智慧的不同之處。

    再如儒家《論語》中子夏說:“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也是同樣道理。真正的學,並非知識,也無關文字,而是心學和身行。有心有行,知行合一,即使不識字,不會講話,也是大有學問的有道之士。

  • 2 # 離相如如

    學習科學,知識與技能要每天都有新的累積,才能有進步,有所成就!道德經主要是講修道的至寶!修道需要一天天減損(準確講是要排除其干擾)自己的情感與慾望!情緒,感情與慾望是修行者最大的障礙!但減損慾望不是要作一個無情無義之人,只是要儘量不受其干擾!所謂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外表和光同塵,內心如如不動!

  • 3 # 劉怯之

    "為學日益 ,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這段話,語出老子《道德經》第四十八章。個人認為,對經典古籍的譯解,談不上誰比誰更準確,一百個人的心中,有一百個老子的形象,一百個人的頭腦,存有對《道德經》的一百種理解。因為即便站在文字般若的最高層級,都難免會將老子的思想智慧的本義,在資訊傳遞的層面或多或少發生丟失,所以對老子原文的解讀,怎麼理解都對,但怎麼理解都仍有不足,這就需要多交流,多學習,多體悟,多求證。

    以下是我在《時空之外·道法自然》一書中對老子第四十八章的理解,謹供參考。

    老子原文: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大意譯解

    做學問得依靠知識的不斷積累,探究道(時空世界)則要不斷剔除常識性認知,當剔除到無可再剔除,並且認識"無為"及其功用之後,就能明白"無為而無不為"的運作機制及其重要性。

    取得天下領袖的地位要靠不主動(無事)的方式去獲得,如果透過主動(有事)的方式謀取,說明其管理天下的能力仍不俱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俊哥美食記生蠔怎麼做才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