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生全精彩歷史
-
2 # 小奔說史
歷史書上告訴我們,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帝國——大秦帝國出了一個奸臣趙高,此人先是串通李斯謀害秦始皇的太子扶蘇,再扶持根本不夠資格的秦二世胡亥繼位。後來又殺掉丞相李斯,徹底把持朝政,還演出了一場指鹿為馬的好戲,最後弒君殺掉秦二世胡亥。正是他的一系列舉動搞垮了大秦帝國,可以說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大奸臣。
趙高指鹿為馬
然而我們都知道,歷史是一個任人塗抹的小姑娘,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司馬遷在史記中用優秀的文筆製造了一場迷霧,從而誤導後人數千年。
其實大秦帝國並不是趙高一個人就可以滅亡的,為什麼呢?
陳勝吳廣起義不到六個月就被大秦帝國最後一根救命稻草,橫空出世的絕世猛將章邯徹底撲滅,章邯隨後又擊殺楚軍的最高統帥——項羽的叔叔,項梁。此戰之後,戰場天平徹底扭轉,天下諸侯形勢一度岌岌可危,秦國即使放棄山東六國,大不了退保函谷關也可以回到戰國時的狀態。
章邯進軍示意圖
可是為什麼戰無不勝的章邯在北上邯鄲之後,就再也沒打過勝仗,反而最後投降西楚霸王項羽了呢?司馬遷在《史記》中的記述給讀者的印象就是兩點:一是章邯碰到了比他更加厲害的西楚霸王項羽;二是秦國出了一個迫害忠良的大奸臣——趙高(指鹿為馬的那位)。
然而,司馬遷或許沒有意識到,他的史記裡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
第一,王離被擊敗的時間被司馬遷故意提前。
根據《項羽本紀》,破釜沉舟是項羽人生中的一大亮點:全軍砸破鐵鍋只帶三天糧食過河,秦軍被徹底打敗,主將王離被俘。不久,項羽又連續數次打敗章邯,最後逼得章邯投降。
但是,按照《史記秦楚之際月表》:秦二世二年九月,王離軍圍趙王於鉅鹿。十月,章邯才在李良的引導下,北入邯鄲。十一月,項羽渡河作戰,王離卻是在兩個月之後的秦二世三年端月投降。
也就是說,項羽本紀裡把本來兩個月的事情壓縮到了三天!
第二,章邯、王離誰先失敗出現了矛盾。
按照《項羽本紀》,項羽先打敗王離,再打敗章邯。但是,在《陳餘張耳列傳》中:項羽是先攻打章邯軍,章邯撤退以後,邯鄲城下的王離軍隊成為孤軍,從而被諸侯圍困,最後全軍覆沒。
秦將王離包圍鉅鹿,他的南面是秦將章邯的20萬大軍,再往南才是漳水,漳水再往南才是項羽。項羽要想包圍王離,首先要北渡漳水,然後還要穿過章邯20萬大軍的防地。按照軍事常理,項羽的作戰步驟應該是以《張耳陳餘列傳》為準,因為只有先擊敗外圍的章邯,才能去圍攻王離。
第三,王離被擊敗的原因顯然不是史記所說的那樣簡單。
《孫子兵法》說,“十則圍之”,項羽渡過漳河的全軍也就六萬人左右,項羽以漳水河南岸區區幾萬人,如何能包圍王離兩個月並將其消滅?更何況王離的南面幾公里處還有章邯的20萬大軍。
項羽如果真正蠢到散開兵力包圍王離,結果必然被章邯、王離兩支大軍分割消滅。可是實際卻是:章邯始終沒有離開過棘原城,根本沒有全力以赴堅守漳河北岸一線。否則項羽就是破再多的釜,沉再多的舟,恐怕也無法輕易渡過漳河。
也就是說,在秦國精銳部隊北部軍王離被包圍直到最後失敗,章邯在很奇怪的觀望!
章邯的敗退讓咸陽城朝堂之上一片譁然!由於秦軍屢屢退卻,秦二世派人來責問章邯。當時另一個將領楊熊,因與劉邦軍作戰失利,被咸陽傳令處斬,僅憑這一項,秦朝政府同樣可以將章邯斬首。
章邯深知紙包不住火,趕緊派司馬欣前往咸陽活動。然而,他犯下的是彌天大罪,趙高並不願意背這個鍋,不肯接見司馬欣。自知罪無可赦的章邯,在實力佔據明顯優勢的情況下,選擇了背叛自己的祖國。
當項羽意外的聽說章邯打算投降時,無異於喜從天降,因為他的糧食已經支撐不了。當初北上時,楚懷王就要求項羽就地尋找糧食供應,然而趙國已經被打的千瘡百孔,籌措糧食並不容易。之所以破釜沉舟,其實是因為糧食已經吃光了,留著鍋碗瓢盆也沒啥用。
項羽爽快地接受了章邯的投降,並置殺叔父之仇不顧,承諾封章邯為庸王。但項羽對二十萬秦軍非常忌憚,秦二世三年十一月,項羽藉口秦朝降軍生變,在新安城南(今天三門峽義馬境內)殺掉20餘萬的降兵,1912年,修築隴海鐵路時,在當地發掘出大量人骨,現在該遺址被稱為“楚坑”。
而被章邯出賣的秦國名將王離最後下落不明,王離的祖父是秦國名將王翦。項羽的祖父項燕是楚國名將,公元前223年秦國大舉攻楚,項燕被秦將王翦包圍於泗水郡蘄縣,最後兵敗自殺。
所以,我們把歷史還原之後,一切終於真相大白:
在任何一場戰爭中,糧食和人力資源的持續供應都至關重要,章邯在早期之所以能夠戰無不勝,並不僅僅全部依靠他本人,而是有賴於秦帝國這部戰爭機器的高速運轉,為他不斷地輸送人力和糧食。
但是隨著局勢的變化,章邯作為大秦帝國最後一支主力部隊的統帥,選擇了背叛祖國,背叛子弟兵,靠背叛獲得了敵人的賞賜。咸陽宮廷無法預料這樣的背叛,所以大秦帝國才會在很短的時間內令人驚愕的突然崩潰。
然而司馬遷在《史記》中卻把這一切歸結為所謂的忠臣奸臣,告訴讀者大秦帝國之所以滅亡,是因為朝廷上有昏君下有奸臣。可是簡單化的思維固然容易接受,但卻給後人樹立了一個不好的先例。從此以後,華人寫史,首先要分出忠臣奸臣,好人壞人,可是現實往往都是複雜的,好人壞人只要看是紅臉白臉就能分別嗎?
塵歸塵土歸土,大秦帝國最後一位戰神章邯最後在楚漢相爭中悄無聲息的自殺於他的王都,就像流星一樣劃過天空,儘管一時燦爛,最後卻消於無形。
雖然他本來可以成為挽救大秦帝國的救星,但他最後卻選擇了出賣祖國,只是不知道他自刎的時候會不會想起那被項羽殘忍阬殺的二十萬關中好男兒。
-
3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章邯率二十萬大軍投降項羽是萬不得已的無奈之舉。
在鉅鹿之戰中,項羽採取破釜沉舟的策略,以壯士斷腕之勢,透過殘酷的大決戰,最後秦軍大敗,秦將王離被擒,蘇角被殺,涉間自焚身亡。
鉅鹿之戰失敗後,章邯的信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摧殘。儘管此時,他手中還有二十萬秦軍,但他把軍隊駐在棘原(今河北平鄉)堡壘中堅守,不敢再與項羽交戰了。
而項羽也聽從謀士范增之方,沒有再主動尋秦軍開戰,於是兩軍進入拉據戰。
兩軍就這樣眼對眼地望了近一個月。
朝廷這時早已知道他兵敗的訊息了。在章邯按兵不動的這二十多天裡,咸陽早已鬧得沸沸揚揚。
章邯接下來的日子並不好過,他接到了秦二世的一封詔書後,就度日如年了。章邯此時不說對項羽存在忌憚之意,而且四面都有各路聯軍(雖然還是遠遠觀望),他想打能打勝嗎?
為了消除秦二世對自己的“猜忌”,章邯派手下的大將司馬欣去京城如實稟報“軍情”,結果司馬欣此次咸陽之行並不順利,甚至可以說是兇險萬分。因為他差點兒就掉了腦袋。他非但沒有見著秦二世,反而差點被朝中的“攝政王”趙高砍掉了腦袋,如不是機警的司馬欣跑的快,早已成了刀下鬼。
暴秦的內部如此腐敗荒唐,顯然氣數已盡了。
章邯是聰明人,此時手下儘管還有二十萬士兵,但眼看秦朝政府腐敗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又看到項羽不計前嫌,給自己的一條生路走,權衡利弊,他最終選擇求和——投降。
綜上所述,章邯率二十萬大軍投降是明智之舉,因為,即使不投降項羽,繼續和義軍奮戰到底,秦朝滅亡也是不可阻擋之勢。
-
4 # 漩渦鳴人yy
秦朝還是會滅亡,但是我們也可以做一個假設,就是章邯著20萬大軍不投降之後會發生什麼情況。
第一,就是這20萬大軍的出路在哪裡?當時秦國的三隻軍團的一隻長城兵團已經在鉅鹿城下被項羽直接給格殺了,主將王離被擒。在這種情況下,章邯的20萬大軍事與項羽和各諸侯聯軍對峙在了一起,項羽,我們可以暫且不說,因為他與秦國是世仇,絕對不會放過秦國的任何一支部隊。有人說項羽殺20萬是因為聽了範曾的意見。但在我看來無論秦國的咸陽城到底是在誰的手裡?或者說這秦國的20萬大軍,會不會拖項羽的後腿,項羽是絕對會把這20萬大軍給宰了的。為什麼?看看咸陽城那一場大火。就知道項羽對整個秦國恨有多深。其餘的諸侯聯軍雖然在鉅鹿之戰的時候沒有幫楚國一點兒嘛,但是大家別忘了,這是一群軍隊是一群軍人,雖然在平時膽怯的時候看上去像綿羊一樣溫順,但是一旦你落敗了,或者說是氣勢上輸給了對手,那麼這群像綿羊的軍人將會變成一匹匹餓狼咬上來。所以如果不投降,擺在章邯面前的就兩條路,一要麼撤,二就是決一死戰。有人會問,秦國還能戰嗎?秦國當然能戰。雖然鉅鹿一戰秦國的30萬駐守長城的軍團被毀滅殆盡,但是秦華人手裡的,這20萬觀眾軍團仍然是經歷過剿滅起義軍的一系列戰鬥的。也是身經百戰,而且他們有一個特點就是絕對服從章邯的命令。但是結果大家都可以可想而知,那就是秦國這支軍團必定會面臨失敗。所以,決一死戰,必然就是死路一條。但是我們就做一個假設,就是章邯的這支軍團最後跟項羽決一死戰,以後項羽會怎麼做?在我看來,這個假設是最簡單的,因為項羽如果就地消滅了,這20萬大軍之後的結果就如同他當初接受了20萬大軍投降並坑殺了他們是一樣的結果,歷史程序不會改變,只是劉邦對於關中的防禦,將會得到一定時間的緩衝,並且加強。那麼項羽對於關中的攻佔時間將會拖延一段時間,甚至會更艱難一點。這對項羽來說並不是一件壞事兒。歷史上項羽放棄了關中的富庶之地,在我看來一部分,它是秉承了衣錦還鄉這個念頭,還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函谷關攻佔的太過於容易了。項羽的過於輕敵也是致使關中落入劉邦之手的最重要的原因。在章邯這支軍團選擇抵抗的時候,也就間接地會促成後來項羽對於關中之地的重視。那麼接下來,歷史會怎樣做,真的不是我能夠預測的。
那麼第二條撤退呢,章邯的這支軍隊如果選擇撤退,會發生什麼情況。第一調就是章邯這個人一定會死。或者說他和趙高兩個人裡面必定會死一個。為什麼?因為當時的趙高已經引起了秦二世胡亥的不信任,趙高也對胡亥的種種作為感到不滿。所以後來胡亥跟趙高是必定會坐在對立面上。本來長城兵團被全軍覆沒,這件事就已經很大程度上幾劃成矛盾,而後來章邯的投降更是使這種矛盾走上了檯面,最後趙高殺死了秦二世胡亥。這是歷史的必然,而章邯又是一個絕對的保皇派。如果章邯回去那麼秦二世胡亥就必須要在他們就是趙高和章邯裡面選一個人活下來。在我看來,章邯死的可能性更大。但無論是誰死誰活,那麼接下來對於關中之地的爭奪將會更加激烈的一至20萬大軍已經回來了,那麼劉邦對於咸陽城的偷襲,那就理論上就不可能成立了。接下來的進攻任務必定會落在了項羽的頭上。而劉邦沒有能力多下漢中這塊土地,那麼對於接下來他的成家立業,將會出現很大的難題。很多時候,這東西就得重新再規劃一下了。第二點就是項羽對於關中之地的爭奪。這樣會造成的另一項特點就是咸陽城的大火,估計會燒遍整個關中。
以上就是我的推測好了,說完了。
-
5 # 史學達人
章邯不投降,並不能影響秦朝滅亡的結局,他頂多就是延長秦朝滅亡的時間。可以說那時候的秦朝是從裡爛到外了。
因為二世的昏庸,作為皇帝的他根本不理朝政,而是任由趙高這個奸臣,殘害忠良,打擊有識之士。
李斯就是被趙高滅的族,雖說李斯篡改過秦始皇的遺照,這點他做的不好。但是,他對侍奉大秦帝國還是兢兢業業的。這方面李斯作為臣子的,還是盡到自己的忠心了。
自從李斯被殺之後,朝中的趙高就掌握了秦王朝的命運。他開始排除異己,結黨私營,連皇帝他都不放在眼裡了。索性,他開始嫌棄二世礙事了,於是他就導演了一處指鹿為馬的戲,來測試當朝的大臣,是否都臣服於自己。這種奸臣當道的王朝,亡國是遲早的事。
章邯在投降的時候,手裡擁軍二十萬。這二十萬軍隊若是真和項羽打起來,鹿死誰手還真不知道。
不過,章邯明白,若是和項羽打仗的話,自己肯定是沒有好的結局的,無論這個仗是打勝了,還是打敗了,他好像都是死路一條。
因為打勝了,趙高會因畏懼章邯的功勞過大,而殺掉他。打敗了,那就更不用說了,敗軍之師,本就應該死。
所有說,對於章邯來說,只有投降項羽,他才可能撿回一條命來。最終,章邯選擇了投降給了項羽。
雖說章邯投降了,但是,大秦並不是投降給項羽的 。而是直接投降給了劉邦,原因就是劉邦比項羽先一步到達了關中,當時的秦王是子嬰,子嬰就赤著膀子,跪在地上迎接劉邦進城了。
子嬰為什麼會投降劉邦呢?
因為他得知章邯已經投降了項羽,能為大秦王朝調遣的部隊基本上沒有了。咸陽城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殘了,這些老弱病殘是抵擋不住劉邦的進攻的。
在被逼無奈的情況下,子嬰不得不向劉邦投降。子嬰的投降就標誌著大秦王朝的滅亡了。
回覆列表
這樣的問題不好回答。因為歷史上並沒有發生過,誰也不知道結果會怎麼樣。
(秦朝軍隊)
咱們首先來看一看秦朝滅亡的原因。這個問題,歷史學家說得比較多了,網友也有非常多的爭論。我個人認為,秦朝之所以滅亡,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秦朝勞役太多,百姓怨聲載道。秦朝修萬里長城,修秦直道,修阿房宮,在當時生產力條件比較低下的時代,要完成在今天看來都是世界級的這些大工程,那種勞役可不是一般的勞役。二是秦朝的壓制太大。這個壓制包括把天下所有的兵器都收繳起來溶化,防止反抗。包括實施焚書坑儒策略,鉗制天下輿論。還包括實施嚴酷的刑法等等。三是秦朝的仇怨太多。秦朝滅了六國,讓多少人妻離子散國破家亡,這是可以想象的。幾乎每一個人都想把秦始皇給殺掉,每一個人都想著要復仇。所以秦朝當時基本上就是天下公敵。
秦朝滅亡的第四點,就是我們今天要說到的軍隊分散。秦朝當時的軍隊主要包括兩部分,一部分就是由蒙恬率領的抗擊匈奴的30萬大軍。另一部分就是以章邯為代表的“三秦”所率領的20萬大軍。特別是蒙恬帶領的抗擊匈奴的30萬大軍,那是秦朝的主力精銳部隊,這個主力部隊確實也給了匈奴以沉重的打擊。本來在戰國末期,匈奴就已經強勢崛起,如果秦朝軍隊不給他以重創,北方遊牧民族主宰中原的歷史很可能要提前很多年。也就是說,在秦朝末年群雄並起的時候,邊境地區的守軍根本就回不來,實際上秦朝的軍隊也就只是“三秦”的那些軍隊。
(項羽)
那麼如果章邯等“三秦”不投降,秦朝會不會不滅亡呢?章邯不投降,他也是打不過項羽的楚軍的。項羽的楚軍,那在當時是十分精銳的力量。一是因為有項羽這樣一位超級將才,二是楚華人對秦朝的仇恨超越了其他五國,所以他們看起來是一群烏合之眾,其實凌厲無比。事實上,章邯正是因為打不贏項羽,才投降的。
其次,章邯是肯定會投降的。除了打不贏外,還有就是他們根本就沒有真心想打。秦朝在滅六國的時候,對將領們不錯。但是滅了六國以後,秦朝猜防將領,對將領並不信任。還有,當時秦朝皇帝秦二世已經被趙高控制起來了,朝廷一片烏煙瘴氣。將領們就算是拼命打,他們也知道,不可能有人記得他們的功績。既然沒有人記得他們的功績,他幹嘛要拼命打呢?再說了,當群雄並起的時候,所有的人都想要封侯,章邯等人肯定也有這樣的想法。所以他們消極打仗,積極投降是絕對的。
(章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