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印象中馬爾地夫是中國人的旅遊聖地,聽說最近政局動盪。這是一個怎樣的國家呢?
9
回覆列表
  • 1 # 地理沙龍

    謝謝邀請,馬爾地夫位於印度洋上,是一個群島國家,組成馬爾地夫的島嶼數量超過1190個,是真正的“千島國家”,整個群島呈南北走向,分佈在廣闊的印度洋洋麵上,南北距離大約為820千米,分佈在總面積超過9萬平方千米的廣闊大洋上。不過,組成馬爾地夫的眾多島嶼,從分類上來看都屬於“珊瑚島”,是由於熱帶地區生活的珊瑚蟲經過億萬年的不斷努力,透過珊瑚外骨骼堆積而形成的島嶼。

    馬爾地夫

    一般來說,珊瑚島的面積通常都比較小,而且海拔較低,所以馬爾地夫雖然擁有1000個以上的島嶼,但是陸地總面積僅為約298平方千米,是亞洲陸地面積最小的國家。在馬爾地夫的眾多島嶼中,大約只有200個左右的島嶼上有人居住,全國總人口約為44萬人。那些有人居住的島嶼,大多是面積為1至2平方千米左右的小島,所以在馬爾地夫的各個島嶼上你可以很輕鬆的環島一週,汽車這種交通工具對於馬爾地夫來說是不合時宜的,馬爾地夫的交通主要依賴海運和空運。

    馬爾地夫位置圖

    馬爾地夫是一個陸地資源的小國,但是是一個海洋資源的大國,包括海洋漁業資源、海洋空間資源、海洋礦產資源等等。正所謂“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馬爾地夫依託海洋,主要的發展也是要依賴海洋,除了漁業捕撈等傳統產業之外,利用位於廣闊大洋中的優越位置和優美自然風光,旅遊業也逐漸成為了馬爾地夫的支柱產業,這種熱帶海島風光對於中高緯度地區國家的人們具有很強的吸引力。目前馬爾地夫大約有135個島嶼已經開發為了旅遊島,旅遊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佔比超過四分之一,而且還在繼續提升。

    馬爾地夫首都馬累

    馬爾地夫的地理位置十分優越,距離南亞、東南亞、西亞和非洲地區都相對較近,地處印度洋的心臟地區。不過,馬爾地夫的發展也有許多的制約因素,主要有兩方面,第一個方面是“淡水”資源不足,由於陸地面積小馬爾地夫的水資源十分匱乏,主要依賴海水淡化來獲取。馬爾地夫的首都馬累,是世界上最擁擠的首都,島嶼面積約為1.5平方千米,人口數量約為14萬人,人口密度高達10萬人每平方千米,淡水主要依賴於海水淡化。

    第二個方面是“海平面上升”威脅馬爾地夫,全球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而馬爾地夫的眾多島嶼海拔很低,將來恐遭滅頂之災。為此在,巴黎氣候大會期間,馬爾地夫內閣還專門在海底召開了一次內閣會議,以反映海平面上升對馬爾地夫的影響,希望引起全球關注。

    印度洋中的馬累島

  • 2 # 菁城子

    馬爾地夫是華人最耳熟能詳的國家之一。誰不想到馬爾地夫旅遊呢?那裡有熱帶的Sunny,光滑的海灘,椰林樹影,碧海藍天,被稱為海上的香格里拉,夢幻般的天堂。

    春節期間,馬爾地夫政局動盪,許多人的旅遊計劃泡湯了。媒體總說,去馬爾地夫要趁早,將來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這個國家很快會消失。

    每次聽到這種說法,我心裡都是一笑。馬爾地夫這個國家,除了美景,人們瞭解得太少。很少有國家是被氣候變化毀滅的,需要關注的是馬爾地夫的政治和經濟。

    馬爾地夫是珊瑚群島國家,全國由1200多個珊瑚島組成,陸地面積不足300平方公里,比中國絕大多數縣市都要小。馬爾地夫人口三十多萬,三分之一住在首都馬累。這個城市只有1.5平方公里,相當於3個天安門廣場,卻有十萬人常年居住,可想其擁擠。其餘民眾聚集在幾個大島,而絕大多數的島礁,處於未開發的無人狀態。

    馬爾地夫是一個小國家,雖說是旅遊聖地,經濟水平並不高,人均 GDP 只有 8000 美元左右(和中國差不多)。最近發生政變,在華人眼中,不過是小縣城內鬥的水平,能有什麼可看呢?

    為了後面解析的方便,我還是簡單說下馬爾地夫最近的政治動盪。

    1970年代起,馬爾地夫進入加堯姆時代。此人當了三十多年總統,是一個強硬的獨裁者。2008年加堯姆下臺,反對派納希德執政,他大力清理前總統的殘餘勢力。此舉遭到反撲,2012年納希德下臺,並被新總統逮捕入監。

    新總統叫亞明,也就是當今馬爾地夫總統。此人是前總統加堯姆同父異母的弟弟。加堯姆七十多歲了,權力慾望還很熾熱,他扶持弟弟上臺,本來只是想過渡一下,自己再掌權。偏偏弟弟亞明不讓,於是兄弟倆分道揚鑣。

    這次馬爾地夫的政治危機很簡單:支援前總統納希德的大法官,他們於本月初簽發命令,要求總統釋放前總統等人。亞明利用憲法特權,宣佈緊急狀態。他拒絕釋放前總統納希德,逮捕親哥哥加堯姆,連法官們也抓去好幾個——幾十萬人的小國,政治鬥爭並不比大國平靜。

    馬代爾夫的政治危機,沒有流血事件,沒有人道危機,只是純粹的權力鬥爭。之所以引人關注,就因為馬爾地夫和兩個地區性大國的關係都很密切。這兩個國家就是印度和中國。

    印度是馬爾地夫最大的鄰國,傳統上把南亞各小國都列入勢力範圍,馬爾地夫也習慣了仰其鼻息,緊要關頭時,還會請求印度保護,這儼然是藩屬國和宗主國的關係。

    1980年代,幾個馬爾地夫人率領幾十個斯里蘭卡僱傭兵,推翻加堯姆的統治。加堯姆向印度求救,幾個小時後,印度就派出1000多名印度傘兵空降馬累,幫助加堯姆重新奪回政權。事件前後不到十小時,簡單得像一場軍事演習。馬爾地夫想脫離印度的影響,簡直不可想象。

    不過,印度經濟輸出能力有限,它對馬爾地夫的發展幫助,只限於提供能源和糧食供應。維持生存立國倒可以,說到助力經濟騰飛,使馬爾地夫成為南亞經濟水平最高的國家,不得不提另一個大國,那就是中國。

    中國距離馬爾地夫超過3000公里,它是靠經濟實力維持在馬爾地夫的影響力。

    中國是馬爾地夫最大的旅遊客源國,每年超過30萬人前往旅遊,佔遊客總數三分之一,並且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長。中國是基礎設施建設大國,馬爾地夫的島嶼開發,道路橋樑,酒店住房,水電能源敷設,很多都由華人完成。

    比如馬累機場,舊機場在1980年代就已建成,目前已無法滿足遊客增加的需求。擴建中的馬累機場,由北京城建集團在建設,中國工程人員最擅長的就是吹沙填海,原本只是小小的島礁,幾個月時間就變成一個大機場。世界上擁有這種工程能力的國家,其實並不多。機場到馬累的大橋也是華人建造的,總長度超過兩公里。這座大橋命名為“中馬友誼大橋”,哪怕最近政局動盪,也沒有工程進度。

    在馬爾地夫,中國和印度沒有根本的利益衝突。兩國各取所需,誰也不希望馬爾地夫內亂。對馬國而言,印度是維持穩定的靠山,中國是助力騰飛的東風,兩廂都不會得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想去窮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