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為什麼黏人?可以提前預防嗎?
1
回覆列表
  • 1 # 馬小格

    大家好,我是小野媽媽。我們家小野現在是一歲左右,也是處在一個非常黏人的階段。

    其實從6個月起,寶寶就開始會對周圍的事物產生一些濃厚的興趣啊,他們各項能力的增強也逐漸讓他們的好奇心越來越旺盛。會用哭聲,來召喚大人。

    我們家小野妹妹也在這個過程中反覆的在經歷和感受分離,焦慮。按照育兒書上面說,這個時間大概會從6個月持續到兩歲這個期間。在這個期間寶寶過於的黏人其實都是一個正常的現象,我們要理解他們儘量多一些耐心。

    因為我休完產假之後就要去上班,所以其實在之前我陪伴小野的時間是不多的。基本上只要我在家,他就會用各種情緒掛在我的身上。

    甚至有很長一段時間我都誤以為小野不夠獨立,嗯,我希望他可以自己去玩,但是我會發現當我在家裡陪伴他,我希望他自己玩耍的時候,他反而更黏我。因為當我推開他的那一刻,會讓他誤以為我不愛他,反而這個時候會更黏我,其實孩子在這個時候需要的是媽媽的關注,確保媽媽是愛她的。

    在還有一次就是最近前一週,也就是我老公有一次出去拿物資,然後去的時間比較長,我一個人在家又做飯,又看著小野妹妹。但是他在廚房門口咿咿呀的想要我抱他,嗯,我以為他是餓了或者是拉臭臭了,我檢查他發現並沒有拉臭臭,那我就以為他是餓了,然後我就趕緊把它放到他的餐椅上,給了他一個小玩具,我就用最快的時間去做飯了。當我在出來做完飯出來看他的時候,發現他還是情緒很不好。我把他從餐椅上抱下來,陪他到旁邊讀了一會繪本情緒才緩和。

    於是我後來,按照育兒書上面的一些方法調整我的策略,就是我會開始主動的去陪他玩。

    最近我做飯就會讓她在廚房門口,我給她一個擁抱。告訴她去把水果吃完我就會再抱一下她。漸漸的他就適應了,如果我像之前一樣繼續把他一個人扔在餐椅上,關著門做飯,其實會讓他更焦慮。

    只有寶寶認為我們是可信的,在他需要的時候我們會隨時出現,在我們離開的時候,他們才會安心,也更願意探索世界,接受挑戰。

    我們父母在面對黏人寶寶的時候,不用過於的焦慮,逐步建立穩固的依戀關係,會讓他們變得獨立。❤

  • 2 # 萌公主的世界

    有些媽媽覺得寶寶太黏人,自己離開寶寶的視線,寶寶就哭鬧。但是研究指出,親密的關係能讓寶寶情緒更穩定,培養寶寶的安全感、信任感和獨立性,對日後發展有積極幫助,並不會讓寶寶變得難以照料。

    寶寶黏人的原因主要是生理和安全感上的需求,生理則是包括在感覺餓時會想接近媽媽,安全感則是包括當獨處或環境改變時需要媽媽的保護與愛撫。

    一般6個月以上的寶寶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黏人現象,黏人行為與分離焦慮同時產生,寶寶會在母親準備離開時變現出手和身體靠近、發出聲音甚至爬到媽媽身上緊緊抱住行為,以確保自己是安全的。

    但是較大的幼兒黏人時,除了生理及安全感上的需求外,往往還存在比較複雜的心理因素,建議媽媽和家人要多關心寶寶的生理與心理情況,常見的原因包括驚嚇、生病、作息改變、處於陌生環境或見到陌生人、與親人分離等。

    那我們在生活中如何照顧黏人的寶寶呢?

    1.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寶寶很容易被外界事物影響,可以利用寶寶喜愛的玩具、音樂或物品,除了能讓寶寶轉移注意力,也可以減輕焦慮反應。

    2.事先告知寶寶自己要做什麼:用柔和語氣說話,多用肢體接觸,使用母親味道的物品,都可以讓寶寶從焦慮中緩和,媽媽也要遵守承諾,便能培養親子間的信任。

    3.多安排短時間的獨處:在家中可以製造與寶寶獨處的空間,如果沒有身體接觸,那麼就要做到讓寶寶聽到媽媽的聲音,看到媽媽。

    4.要多抱而不是責罵:媽媽要溫柔的對寶寶說話,其實寶寶對外部環境是非常敏感的,媽媽如果對寶寶責罵會增加寶寶的焦慮感。

    其實媽媽不要光看到寶寶黏人覺得心情不好,溫柔的聲音加上媽媽獨有的溫暖的懷抱,會更好的給寶寶安全感,建立更好的親密關係。

  • 3 # 媽媽充電屋

    孩子的黏人表現其實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經階段,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會變得越來越獨立,但是,如果沒有采取合適的方法,孩子的黏人階段可能會變長,表現也會越來越激進,還有可能給孩子的心理造成不好的影響。

    提起“分離焦慮”,很多媽媽都不陌生。毋庸置疑,分離焦慮是孩子黏人的原因之一。

    分離焦慮

    孩子在6個月開始出現分離焦慮,表現就是開始特別的黏某個看護人,這個看護人大多是媽媽,媽媽稍微一動,孩子可能都會大哭,有的孩子還會頻繁夜醒,分離焦慮症在12到24個月之間達到峰值。

    分離焦慮的出現階段,和孩子學會獨立的過程重合,比如在孩子學習走路的時候,或者孩子面臨了新的狀況,比如說上親子班,上幼兒園。處在分離焦慮的孩子,就會像鎖鏈一樣拴住媽媽,讓媽媽一秒鐘都不離開他的視線。

    分離焦慮,是孩子在特定階段的表現,分離焦慮之所以會出現,是孩子內心深處渴望關愛。

    渴望關愛

    知名心理學家約翰·戈特曼說,一個學齡前的孩子,每20秒就需要一次爸爸或媽媽的關注,因為爸媽是孩子們安全感小樹得以健壯發展的沃土。

    孩子一刻不停地想要媽媽陪伴,是他內心的不確定性在作祟,他想讓媽媽一直在身邊關愛他,他還不能接受和媽媽分開。

    孩子在一次次試探媽媽愛不愛我,在他看來,媽媽在身邊,就是愛我,媽媽不在身邊,就是不愛我了。所以他才會變得那麼黏人,他還接受不了和媽媽分開。

    孩子心裡,媽媽的愛也像是銀行,一點點往裡存,孩子一點點變得確定,變得更有安全感。媽媽要做的,就是銀行裡存更多的愛,讓孩子時刻感受到關愛。

    媽媽這樣做,黏人寶寶變獨立

    偷偷的溜走,孩子會缺失安全感,正面告別,孩子會哭的稀里嘩啦,面對一個黏人的孩子,媽媽到底應該怎麼做呢?

    自信又幹淨利落的告別

    和黏人的孩子告別,媽媽應該表現得自信,用乾淨利落的方式告別。告訴孩子,媽媽要去工作,你下午睡醒覺,媽媽就會回來,然後抱抱孩子,親親孩子,瀟灑的say goodbye。

    孩子能敏銳的從我們這裡接收資訊,我們的情緒是會影響孩子的。離開時,如果我們表現出焦慮,沒有我孩子該怎麼辦?這種想法孩子也會受到影響,反而會加重孩子的不安。平靜地和孩子說再見,孩子也會感受到這份平靜,覺得暫時的分開好像沒有那麼糟糕。

    認可孩子的情緒

    孩子和媽媽分開,可能會哭,會不安,會焦慮,在這個時候,我們通常會說,“別哭了啊,看看這個好不好玩,看看那個好不好玩”,這種做法其實是在否定孩子的情緒,告訴孩子為這個哭是不值得的,孩子反而會沉溺在自己的情緒裡不可自拔。

    這個時候孩子最需要的是認可,認可孩子的情緒,簡單的幾句話就夠了。

    “媽媽上班了,你不想讓媽媽走,對嗎?你很想她,對嗎?”

    孩子的情緒被聽到了,被理解了,他就能很快平復下來,接受事實。

    有時候,我們隨口說的一句話,也是在否定孩子的情緒。比如,週末臨時有事要出門,孩子鬧情緒,我們很容易脫口而出,“媽媽都已經陪你玩了一天了,我只是出去一小會兒都不行嗎?”這樣的說法傳達給孩子的是我要把你推開,做我自己的事情,你不要煩著我。

    換一種說法會好的多,“媽媽有急事,必須要出去一會兒,我知道媽媽走了你很難過,可是媽媽會在一個小時之內回來的。”

    給孩子獨立自由的時間

    高質量的陪伴對提升孩子的安全感有很大的作用,但我們卻忽略了給孩子獨立自由的時間。

    人們總是有一種錯覺,看到孩子自己躺在那或者是自己玩,就會覺得他很可憐,覺得孩子就是應該有人陪,有時候我們就過去做奇怪的表情,拿著熱鬧的玩具,去逗孩子玩,逗孩子笑。殊不知,我們密不透風的陪伴,讓孩子失去了自己獨處的時間。

    早教先驅瑪格達·格伯說,嬰兒依賴於他人,但不是不能自理的,嬰兒憑藉天賦能做到許多事情。我們應該對孩子擁有基本的信任,讓孩子有機會獨自享受“嬰兒主導”的時間。“嬰兒主導”時間,是孩子探索學習和創作的時間 也是他和自己交流的時間。

    享受過“嬰兒主導”時間的孩子,能夠更好的體會自由自在的愜意,在面對分離的時候,就能夠更坦然的接受這個事實,更快的適應。

    與其為孩子的黏人煩惱,不如坦然接受孩子的黏人,享受孩子需要你的這一刻。孩子想讓抱抱,想讓親親的時候,就按照孩子的心意充分的肯定他,無條件的給予他,孩子得到更多的肯定,就會變得越來越獨立。畢竟,孩子真正需要我們的時間,也就這短短的幾年。

    龍應臺說,所謂父母子女一場,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的目送他漸行漸逝,你站在路的這一端,看著他漸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然後,他用背影默默的告訴你:“不必追。”

  • 4 # 優長

    告訴孩子你的需求

    說出自己的需求,也是一個很好的身教。譬如,你可以告訴孩子:“媽媽剛做了好多家事,現在感到很累,可以讓媽媽休息一下嗎?”或“媽媽一心沒辦法多用耶!我現在正在洗衣服,你的問題可以去問爸爸。”相信經過幾次說明後,孩子便能懂,甚至知道媽媽做家事時不要吵她,而這也正是培養孩子同理心的一個好機會,讓他們能感受及體諒別人的辛勞。

    照顧寶寶,寶爸也要多參與

    寶寶之所以黏媽媽,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其他家庭成員未參與育兒,導致寶寶過分依賴某一看護人。因此,寶爸不要以“寶寶不要我”“寶寶只黏你”等說辭推卸陪娃的時光,不要當“甩手掌櫃”!

    要知道,寶寶除了要和媽媽建立親密的關係,也要慢慢和其他人及整個外部世界建立穩定的關係。如果缺少了這些關係,孩子就可能長時間呆在單一的母嬰關係裡。

    從短暫分離開始,和寶寶建立信任關係。

    對於黏人的寶寶,寶媽有時候想逃避,想離開一會兒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一定要事先和寶寶打好招呼。試著先創造一些和寶寶短暫分離的機會,告訴寶寶,媽媽因為什麼離開一會兒,什麼時候回來。千萬不要欺騙寶寶,偷偷離開。即便寶寶哭鬧,媽媽也要嘗試和寶寶說清楚,媽媽一定會履行諾言,按時回來。實行幾次,寶寶感到媽媽可以信任,再遇到媽媽離開,就不會哭鬧了。

    但是,一定要注意,媽媽的離開和迴歸,要儘量做到有規律可循。比如,早上幾點離開,晚上幾點回來,或者,幾點去幼兒園接寶寶,都要讓寶寶心中有數。這樣,寶寶才會安心地去探索其他事情。這就是穩定的成長環境,因此,寶媽記住不要隨意改變已經創造的穩定環境,比如頻繁更換保姆,或者不按時上、下班,又或者,把寶寶交給不固定的人來照看,等等,都會造成寶寶的安全感缺失。

    等媽媽回來之後,要及時給寶寶安慰,多抱抱,多陪寶寶玩耍,剛開始媽媽可能會覺得很累,但是一段時間之後,和寶寶建立起信任關係,寶寶自然就不再總是需要媽媽陪伴了。請媽媽們記住,只有寶寶有了足夠的安全感,他們才不會黏媽媽。

    要建立和諧的家庭氛圍。

    想讓孩子感覺到安全感 ,不再粘著自己的父母,那就要努力構建和諧的家庭氛圍,比如鼓勵孩子多和爺爺奶奶玩遊戲,父母再忙也要抽時間來看看孩子,家裡不要出現無畏的爭吵、糾紛等等,保證孩子的身心都有安全感,這樣能使幼兒接觸更多的人,有利於幼兒的人際關係發展,使孩子不再“粘人”。

    粘人本質原因是缺乏安全感。無論是認知條件的不足,還是外部環境的不適應,其本質都是因為孩子缺乏安全感,如若父母在預計要與孩子分離的前一段時間採取合適的方式,給孩子營造充分的安全感,並在平時生活中加以鼓勵、安慰和支援,那麼孩子的“分離焦慮”現象就會減輕很多,同時,孩子也能從“分離焦慮”中自我成長,感受到“自我克服困難”的滿足感和價值感。

    其實孩子粘人是一個比較正常的事情,我們一定要注意找到正確的處理方法,給孩子建立足夠的安全感,這樣才能改善孩子粘人的問題,除此之外,我們還要注意答應了孩子的一定要做到,這樣才讓孩子對家長建立足夠的信任,為改掉孩子粘人打下好的基礎!

  • 5 # 瀚天瀚海

    孩子超級黏人,是一直以來的養育方式造成的,要改變要從多方面入手,而且不要急於求成。

    首先是多帶孩子參加戶外活動,讓孩子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體會到同齡人一起遊戲的樂趣,慢慢就會減少對大人的依賴。很多孩子是因為沒有玩伴,所以想要和父母玩。

    其次平時孩子能做的事情讓孩子自己做。可能一開始孩子不適應,會撒嬌,大人要堅持讓他自己做,時間長一點孩子就能獨立動手了。

    第三,一家人要意見統一,該孩子做的事情,其他人不要包辦。一個人對孩子提要求,其他人有反對意見也不要當場提出來。

    透過這些方法,孩子應該會有所改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90後的你結婚沒有,沒結婚會選擇二婚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