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如切如磨

    陸伯言是東吳政權中我個人最為鍾愛的人物。且我個人認為三國標誌性的王佐之臣,魏為荀彧荀文若,蜀漢武侯諸葛孔明,吳即為陸遜陸伯言。三位一樣的人品貴重,正直忠誠。濟世安民,定國安邦。

    且陸遜相較於二位更多了卓越的軍事才能,是更為強悍的統軍指揮,領兵作戰的將帥。40餘年為東吳鞠躬盡瘁,真正的出將入相。結局卻比油盡燈枯的諸葛亮,理想湮滅鬱鬱而終的荀彧更為悽慘,被維護盡忠了一生的孫權逼殺。

    陸遜其人堪稱完美。

    為將,善隱忍能負重。洞察大勢,嗅覺敏銳,捕捉戰機準確無比,出手狠辣果決。襲取荊州時或攻滅或誘降,迅速順利的堵死後路。關羽敗亡。夷陵之戰更顯沉穩老辣,避鋒芒就疲敝,主次分明。劉備敗亡。後期威懾北魏,堪稱護國柱石。

    為官。在地方為牧,休養安境,深得民心。在中央為相,深思靜慮,施政有方,直言敢諫。

    為人,人如其名。謙遜低調,團結同仁。禮讓前輩,舉薦後輩。人格魅力連敵人都心折。

    為師,是孫權所有兒子的老師。教導嚴厲。為父,看看同樣傑出的陸抗就知道了。

    完美其實就是毀滅的根本。此為陸遜不得善終原因第一也。試想,得民望,有軍心,人格完美。外拒強敵,內主國政。出將入相,軍政一把。幹到這份上想全身而退都不可得。君主為自身為後代都是斷不能相容的。

    其二。陸遜所在江東本土勢力在顧雍與陸遜相繼為相後已然壯大至極。最善於制衡的孫權在經歷立儲黨爭的混亂以後,深深的警覺到了本土派的強大與威脅。廢孫和殺孫霸,重手打擊本土勢力,剪除陸遜的黨羽,流放陸遜的親族。“累譴中使責讓遜”,明確警告威脅陸遜。眼見極有可能連累家族或有滅頂之災的陸遜,以他的見事之智,知人之明,以他領頭羊出頭鳥的代表性地位。還不明白該怎麼辦?僅留給史書四個字“憤而至卒”。勢大難制,結黨幹儲,直接威脅到皇帝根本權力。此為陸遜之死的直接原因。

    其三就要說孫權了。孫權實在太像越王勾踐了。早年忍辱負重,終成大事。稱帝之後的晚年,刻薄寡恩,多疑善變。看他對待有奠基傳位大恩的哥哥孫策,稱帝后僅追封個雜號郡王,給侄子們封些個侯爵。再看對他有擁立大功,穩定朝局的張昭,耿耿於懷,故意不封丞相,惡意羞辱。當初倚重陸遜之時,言聽計從,恨不能君臣一體。一旦發覺自己權力受到威脅,馬上由猜疑轉變為猜忌。直到除之而後快。結果可比肩諸葛亮的最佳託孤之臣在他看來已經成為幼主最大的威脅羈絆而除去。最終所託非人的吳國在混亂動盪中滅亡。也是報應不爽。

    伯言被逼憤卒,文若鬱鬱而終,孔明嘔心瀝血。每每思來總讓人既心慕於其風采事蹟,又為其終扼腕嘆息,悽然不已。

  • 2 # 萬事之始

    在東吳的將帥系列中,偷襲荊州,殺死關羽的是呂蒙;破劉備的是陸遜,雖然在偷襲荊州時,陸遜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還是以呂蒙為主打的。

    呂蒙早就有病在身,在偷襲荊州,殺死關羽後,劇烈的戰事已經嚴重透支了他的體能,他也終於完成了畢生的願望,在鬆了一口氣之後,舊病復發,終於不治而亡。

    我們不要受歷史虛無主義陰謀論的影響,把呂蒙之死按在孫權頭上!因此,呂蒙之死是自然死亡,並不是被孫權逼死的。

    可是繼任的陸遜卻是真正被孫權逼死的。其實,也不是孫權要逼死他,而是世家大族的利益逼死了他。

    東吳快速興起的原因

    陸遜家族是江東世家大族,所謂是朱張顧陸是也。孫氏起於江東,如果僅靠孫堅和孫策二人的武勇,是無論如何也實現不了佔據江東的目標的。因此,團結江東士族,依靠他們的力量來為自己效力,才是孫策在江東站穩腳跟的關鍵。

    後漢三國時期,黃巾之亂已經波及到了全國,江東之地也未能倖免。為了自保,江東世家大族紛紛武裝起來,建立私兵部曲,如果能夠爭取到他們的支援,孫氏家族就可以在一夜間有兵有糧。

    正是在這個政策的指導下,大家世族的代表如周瑜、魯肅、張昭、張閎、顧雍、步騭等彙集在了孫策身邊,吳郡最有勢力的陸氏(陸遜)、張氏(張溫)也和孫策保持了良好的合作關係,無形中促進了南方的世族對孫策的認可。

    東吳快速興起的代價

    但是,孫氏付出的代價也並不小,以孫策為例,他雖然獲得了世家大族們的支援,但也許諾了這些世家大族世掌兵權的條件。也就是說,這些世家大族們的私兵部曲是可以世代傳承的,這和曹魏與蜀漢的軍隊編成截然不同。

    能夠世掌兵權,就意味著他們的利益可以世代傳承下去,正是在這個利益的驅動下,江東世家大族紛紛投靠孫策,孫策也依靠他們打下了江東地盤。

    但是,這個策略卻有著極大的隱患,那就是如果當孫氏家族滿足不了這些世家大族們的利益需求後,這些手握重兵的世家大族就會反叛。

    孫策是個武人,在處理這些問題上不如孫權,這也是孫策在臨終前說過的那樣:“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當然了,這種制度也有其好處,那就是孫吳政權不養兵,軍隊的徵集、訓練和後勤補給皆由將帥們自己完成,這倒不是說孫權沒有兵,而是把兵權下放到世家大族手中,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孫氏與士大夫們共治天下的局面。

    孫權如何化解世襲兵權制度

    世襲兵權這種制度在創業時期是可以用的,到了國家穩定的時候,這種局面就必須要改變。但是,如果強行改變這個制度,勢必要引起內部的不滿和動盪,因此,孫權開始扶植出身普通士族和平民出身的將領。

    自魯肅死後,孫權開始大力扶植如呂蒙、甘寧、淩統、周泰這樣的草根出身的將軍,他們都是起於卒伍,被孫權委以重任的。孫權既然無法在短期內削弱那些世家大族們的權勢,那就扶植這些沒有家族背景的將軍們來與他們抗衡,同時,也給予了他們世襲領兵的權力。

    從此之後,孫吳政權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孫權利用南方大家世族的支援,逐步奠定了立國的基礎。俗話說的好,水漲船高。在東吳快速擴張的時期,這些世家大族也沒有閒著,他們充分利用世襲的兵權,不斷擴大自己的實力,每一家都擁有部曲幾萬乃至於十幾萬,並且世鎮防區,儼然一方諸侯,漸成尾大不掉之勢。

    總結

    公元229年,孫權稱帝。之前的從龍老臣已所剩無幾。陸遜自荊州之戰嶄露頭角後,又於夷陵大敗劉備,成為孫吳自周瑜、魯肅、呂蒙之後崛起的名將,在實質上已經成為東吳世家大族們的代表人物。

    如果陸遜能夠見機得早,及早放棄世襲兵權的權力,化解孫權心中的猜忌,自可長保祿位。可是,世家大族們最在意的並不是由誰擔任領導,而是哪位領導能夠給他們家族帶來最大的利益。陸遜手握兵權,又出將入相,還涉嫌干涉東吳皇位的繼承人之爭,那自然是要被打壓的物件。

    因此,陸遜由過去孫權對他的言聽計從,變成了數次直諫不被接受,最終憤恚而卒。其實,不是孫權要逼死他,而是世家大族的利益逼死了他。

  • 3 # 清山雅舍

    首先擺明個人態度,我是不站陸遜這邊的,因為我一向力挺關羽,而陸遜恰是導致關羽身死的罪魁禍首之一。

    陸遜為孫權立下那麼多功勞,最後反被孫權逼死,不得不說,這對他是一種莫大的諷刺。

    不僅如此,陸遜效力孫權這件事本身也很諷刺,這也是我認為陸遜早晚會被整的主要原因。

    △陸遜

    有人也許會質疑,陸遜被逼而死,難道不是因為他太耿直,過度參與到了儲君之爭中嗎?

    這麼說沒錯,但這只是表象,深層的原因還是出在陸遜效力孫權這件事本身。

    下面我們就此詳細談談。

    孫氏與陸氏的血仇

    孫家和陸家是有血仇的,當初孫策替袁術征討廬江,廬江太守陸康正是陸遜的從祖父。

    堅守兩年後,城池告破,陸康因憂憤成疾而病逝,陸氏宗族百餘人也因為戰亂而死傷過半。

    由於陸遜少年喪父,所以他一直跟著從祖父陸康讀書,有此一節,他們爺孫的關係是很親近的。

    在這樣的前提下,陸遜還是接受徵召進入了孫權的幕府,開始了他兢兢業業、忠直不渝的仕途。

    有人覺得這沒錯,不服從孫權的話,自己和陸氏族人可能就會受苦甚至遭殃。

    我可沒說陸遜保護族人有錯,但陸遜死心塌地認仇人為主實在不好看,更不靠譜。

    孫權這人的腹黑在史界是出了名的,他的大度是為了江東統治的穩固,而不是真的寬宏大量。

    兩家的血仇雙方都不會忘記,暫時不提只不過是陸家沒實力反抗而已,要是有實力的話那就兩說了,而精明如孫權自然也會暗中提防。

    △孫權

    當然,本來陸遜投靠仇家雖然有風險,但也不是必死。可惜,聰明如陸遜後面還是犯了致命的錯誤。

    功高蓋主,不知進退

    在孫權統治的前中期,陸遜可謂戰功赫赫,荊州大敗關羽、夷陵擊潰劉備、石亭大破曹休等等,

    尤其是石亭大戰之前,孫權拜陸遜為大都督、假黃鉞,可代行王事,臨時統領六師和禁衛軍,甚至孫權親自執鞭在前面為他開路,並令百官朝陸遜下跪。

    雖說這是戰時孫權增加統帥威望的權宜之計,但是有這種待遇的臣子向來是既榮耀又危險,畢竟高處不勝寒啊。

    陸遜功高蓋主還體現在他的官位上,孫權為了讚賞陸遜的功績,在大將軍之上又設定上大將軍,地位高於三公。

    受封這樣顯耀的官職,陸遜算是三國頭一號了,孫權為了獎賞陸遜真是煞費苦心。

    但反過來想想,這豈不就是封無可封、賞無可賞,只好現編一個更厲害的官位。

    古今中外,像陸遜這樣功高蓋主、位極人臣的臣子,幾乎不是被君王忌憚,就是謀劃搞掉了君王,所以陸遜本身就已經很危險了。

    但好在陸遜這個人一向以忠直著稱,天天憂國憂民,一向是有話直說,誰的面子也不給,所以孫權自覺可以掌控他。

    但孫權一定有這樣的顧慮:一旦自己死了,繼承人能駕馭陸遜嗎?

    別忘了,除了功高蓋主,陸家和孫家還有血仇呢。就算陸遜不會報仇,萬一陸家後人掌權後,想要報仇怎麼辦?

    不要覺得君王心思多,因為君王的心思比我們想象得還多。

    既然有隱患,孫權勢必要在生前處理好陸遜的問題。

    和後來唐朝的軍神李靖不同,李靖那是功高蓋主,趕緊功成身退,李世民這才安心。

    陸遜對家國的責任心重,他沒有選擇隱退,後來還接受了丞相任命,如此一來,陸遜還是始終處於險地。

    初任太子孫登英年早逝,使得孫權的心態急劇變化,竟然放任魯王孫霸和新任太子孫和的政鬥。

    △太子孫登之死引發東吳國本之爭,是東吳走衰的轉折點

    陸遜這種耿直之臣當然看不下去,強烈的責任心促使他去勸諫孫權,這下可觸了孫權的逆鱗了。

    孫權統治後期,心態比較暴躁陰暗,儲君之爭導致眾人小動作頻出,漸漸有失控的趨勢。

    暴怒的孫權開始殺人立威,以此提醒眾人真正的吳主還活著呢,誰也別嘚瑟。

    捲入儲君之爭的陸遜,也不可避免地被孫權反覆問責,以致於在家中憂憤而死。

    結語

    前面都說過,陸遜本來就功高蓋主,還不知急流勇退,再加上陸氏和孫氏的血仇,孫權生前是一定要處理陸遜的。而陸遜恰好又自己跳進了儲君風波,犯了君王的禁忌,於是孫權新賬舊賬一起算,順勢處理掉了陸遜。

  • 4 # 哥哥123

    很簡單,陸家被孫家迫害的只剩陸遜和其堂弟,十幾歲的陸遜無奈只能成為陸家家住,別人家十幾歲的孩子正和父母享受一家溫暖,可陸遜只能承擔起陸家責任。如果你是孫權,你怎麼做?孫家和陸家可以說是仇敵,你能保證陸遜放下仇恨嗎?能保證陸遜不報仇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初二跟不上學校進度,推薦上一對一全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