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紫色的玉
-
2 # 三山明月
霍去病,這位名將在冉冉升起的時候,年紀輕輕卻又黯然隕落。這顆閃耀在漢帝國夜空中最亮的星,猶如曇花一現,卻又立下不世之功。霍去病他爹和衛青他爹一樣也是平陽縣的一個小吏,同樣也在平陽侯家裡辦差。他爹叫做霍仲孺。霍去病和他舅舅衛青同樣也是私生子,他爹霍仲孺與衛青的二姐衛少兒私通生下了霍去病,是衛青的小外甥。
當衛子夫得寵漢武帝以後,衛家的地位就坐上了火箭,正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不光是衛青得到了優待,還有幼年的霍去病因為與衛家的關係背景,童年時期就進入了上流社會,小小年紀就實現了財務自由。霍去病打小就喜歡習武,騎馬射箭,年紀不大就武藝超群,擊、刺等技能無不精通。深得武帝寵信,就讓他在宮廷裡當了侍衛。他曾立志發願說: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霍去病跟他的舅舅衛青合稱大漢雙壁。被後世譽為古代十大戰神之一。有些人天生就會打仗,有些人天生就會統領軍隊,而霍去病就屬於二者結合的人。他用兵靈活注重方略,不拘泥兵書上的戰法,善於長途奔襲、快速突襲和迂迴、穿插、殲滅戰。創造了軍事史上的閃電戰術,正所謂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17歲的霍去病跟隨衛青於漠南出擊匈奴。這是霍去病第一次出征匈奴,他親率八百騎兵狂奔深入匈奴腹地,偷襲匈奴軍營,迅速斬殺匈奴二千多人,還俘虜了單于的叔叔羅姑比和匈奴相國,大獲全勝,這一戰霍去病少年成名勇冠三軍,被武帝封為冠軍侯。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春天,漢武帝任命19歲的霍去病為驃騎將軍。霍去病率一萬騎兵出兵隴西,越過烏鞘嶺橫掃河西的匈奴,再越過焉支山,6天時間急行軍一千多里地(五百多公里的樣子)。奔襲到皋蘭山,斬殺匈奴八千多人。斬殺了匈奴的折蘭王和盧胡王,生擒活捉了渾邪(ye)王的王子和相國以及多名將軍。最重要的是還繳獲了休屠王的祭天金人(祭天金人是匈奴用於祭祀上天的鑄銅人像),匈奴視為國之重器。夏天,霍去病與公孫敖出兵北地兩千多里地,越過居延縣斬殺匈奴3萬餘人。(居延縣在今內蒙額濟納旗東南一帶)俘虜匈奴五王和王母以及單于的閼氏、匈奴的王子和將領一百多人,使匈奴的實力受到極大的打擊。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武帝發動了對匈奴最大規模的戰爭。衛青與霍去病各率領五萬騎兵,衛青出兵定襄郡,霍去病出兵代郡。分兩路,遠征匈奴。霍去病率軍北進兩千多里,翻過離侯山,渡過弓閭河,在此地與匈奴左賢王遭遇,左賢王根本就沒有料到漢軍能夠深入如此之遠的地方,望著從天而降的霍去病,左賢王一臉懵逼狀態,倉促應戰之下,結果被霍去病斬殺7萬多人,俘虜了匈奴屯頭王、韓王以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八十多人,一路追殺到了狼居胥山,霍去病來到山下派兵堆土增山,然後他登臨山頂,面向南方設壇祭拜天地,並且在山上立碑表紀,以標記漢軍所到此地被納為大漢領土。接著繼續飲馬漠北,把匈奴殘餘逼往瀚海(今貝加爾湖一帶)。經此一戰,匈奴遠循,匈奴被漢軍驅逐出漠南,匈奴單于逃到漠北,從此,漠南無王庭。這就是著名的封狼居胥,而後世武將都以封狼居胥為標榜,希望自己能夠建立如此輝煌功績。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霍去病喝了被匈奴汙染的水而得病去世,年23歲。武帝悲痛欲絕遂下旨霍去病陪葬茂陵,諡號景桓侯。
回覆列表
霍去病是母親衛少兒與父親霍仲尊私通在一起生下的,用現在人的觀點來看,霍去病就是私生子。
霍去病母親出身卑微,但透過連姻,在他小的時候就成為當朝望族,他的大姨嫁給了當朝將軍公孫賀,二姨嫁給了漢武帝,後來成為皇后,自己的母親也嫁給了當朝重臣。自己的舅舅衛青自從與平陽公主,漢武帝的姐姐結婚後,整個家族達到了高潮。
自文景之治以後,漢朝的經濟得到了巨大的發展,到漢武帝執政時,國家已經具備了打擊匈奴的能力,因此,一場民族統一的戰爭就此拉開大幕,而被推到戰爭前臺的,必定是當朝的英雄人物。
公元前123年,年僅16歲的霍去病隨舅舅衛青出擊匈奴,這位少兒老成的孩子,不同於衛青的強擊戰法,總是尋找匈奴的破綻,在運動中打擊匈奴,使匈奴損失巨大,第一次參戰就斬匈奴800餘首級,漢武帝大為高興,並封為冠軍候。
公元前121年春,漢武帝封霍去病為驃騎將軍,組織實施一次對匈奴決定性打擊的戰爭,霍去病率領一萬騎兵從隴西出發,並攜帶2萬馬匹,採用歇馬不歇人的戰術,長驅直入一千多公里,橫掃匈奴,取得巨大的勝利,徹底解決了匈奴對漢朝的威脅。
公元前121年秋,漢武帝為了打通與西域的道路,再派霍去病西征,這次出擊,消滅了匈奴休屠渾邪二王,並擊斃匈奴7萬餘人,透過這一戰,漢朝政府在這裡設下了武威、張掖、酒泉、敦煌等4個都府,絲綢之路基本上形成。
公元前119年,漢朝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對匈奴的戰爭,戰爭的目的就是徹底消滅匈奴,因此,漢軍主力全部出動,霍去病在狼居胥山舉行祭天大禮,在姑衍山舉行祭地大禮,戰爭,終於成就了霍去病封狼居胥的偉業。
公元前117年,霍去病因病去逝,時年24歲,這位年輕將軍“匈奴未滅,何以家還"的豪言壯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