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經常看到這句話,一直不理解。請教一下?
10
回覆列表
  • 1 # 寂寞的紅酒

    《雍正王朝》是人們非常喜歡的一部歷史熱劇,劇中寫年羹樣飛揚跋扈,藐視皇權,致使民間有“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戰場”的傳言。那麼“帝出三江口,嘉湖變戰場”到底什麼意思。這個問題比較複雜。電視劇把真正的歷史混合在了一起。把歷史修改過了。此話的本意上面已經有朋友說過了,其實和年羹堯一點關係沒。年羹堯是在雍正3年才被貶到杭州的。以前從未在杭州過,但電視劇裡一開始就說年羹堯是在杭州將軍手下作參將。最後是因為做過杭州參將所以再讓他去杭州當將軍。所以電視劇是把時間線竄改了。

    其實這句話是年羹堯被貶杭州時候年羹堯的謝恩摺子上的批示。其大致意識是說:杭州有這樣的一句諺語,但還是把你調到杭州,看看這句諺語是不是會變現實。如果你想當皇帝造反。那也是天數,如果有別人造反,你也不會容許。大致意思就是這樣。下面是批文:雍正在年羹堯謝恩的摺子上寫道:“朕聞得早有諺言云,‘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戰場’之語。朕今用你此任,況你亦奏過浙省之論,朕想你若自稱帝號,乃天定數也,朕亦難挽;若你自不肯為,有你統朕此數千兵,你斷不容三江口令人稱帝也。此二語不知你曾聞得否?再你明白回奏二本,朕覽之實實心寒之極,看此光景,你並不知感悔。上蒼在上,朕若負你,天誅地滅,你若負朕,不知上蒼如何發落你也。”

  • 2 # 滿樓書坊

    雍正三年三月後,年羹堯被調任杭州將軍。

    在老年的例行謝恩折上,雍正出乎尋常地做了大段批示,其中有一段即不陰不陽地說:

    “朕曾聽過一個謠言,說是“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戰場”。你之前倒也奏過浙省觀象之論,朕如今就讓你去做這個杭州將軍。

    如果你果真自稱帝號,這也是天命所在,朕難抗拒。你若不肯為,那你統率了數千軍兵,斷不會允許別人在三江口稱帝。這個謠言,不知道你聽說了沒有?

    另,你交回的兩份奏本我已看完,實在令人心寒之極!看樣子,你並不知感悔。

    朕曾對上天發誓,若是我對不起你,就該天誅地滅;相反,若你背叛了我,那也怕難逃天誅!

    舉頭三尺有神明,你我二人都該捫心自問,你若總是慣用譏諷文章,口是心非,暗裡給朕安上聽信讒言、猜忌功臣的惡名,那朕也只能顧及我的君道而管不了你的臣節了。

    總之,天下後世,朕先佔了一個“是”字。你若是想當然的自作聰明、想矇混過關,那你我君臣一場,昔日的暢心快事,無非讓天下後人笑話一場罷了!

    每想至此,朕簡直羞愧滿面,沒法落筆,真是可愧!可怪!可怪!”

    那麼,雍正為何會突然對年羹堯說這一大通呢?還還得從三個月前的覲見說去。

    眾所周知,年羹堯在雍正即位後擊敗羅卜藏丹津,取得青海大捷,此舉為雍正穩固皇位幫助極大。

    另外,年羹堯的妹妹年妃又是雍正寵幸的妃子,一時間,雍正對老年的寵幸可謂無以復加。

    但是,就在雍正二年十月入京覲見後,雍正對年羹堯的態度突然來了個三百六十度大轉彎。

    原來,據各種線報,年羹堯不但在軍中與地方上貪贓枉法,而且來京後狂傲無禮。其自以為立下大功,又是皇親國戚,因而在雍正面前,也絲毫不知收斂。

    結果,把雍正給惹怒了。三年正月,雍正在給年羹堯的回折中批答說:

    “可惜朕恩,可惜己才,可惜奇功,可惜千萬年聲名人物,可惜千載寄逢之君遇合。若不知悔,其可惜處不可列舉也”。

    其語含譏帶諷,口氣顯然大不尋常了。三個月後,年羹堯被貶到杭州,其政治生命算是徹底完結了。

    雍正之所以要對年羹堯說“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戰場”,其實是針對當時“年羹堯手握重兵想要造反”的謠言,他說這話,實際是有意試探並藉機敲打老年。

    可是,老年哪有這個造反的實力和本事呢?不過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雍正既然在心裡給老年打了個叉,那其下場可想而知了。

    隨後,在各路大臣的猛烈揭發下,年羹堯之前的各種貪腐罪行相繼暴露無遺,被貶為杭州將軍的老年又相繼被削去太保之銜,後又降為二等公、三等公;

    緊接著,又從杭州將軍的位置上被趕下而貶為閒散章京,之後又相繼降為一等子、一等男、一等輕車都尉,一辱再辱。

    到雍正三年九月,年羹堯所有職銜都被革去,雍正仍不解恨,又下令將之鎖拿進京治罪。

    最終,年羹堯以九十二項大罪被令自盡。昔日威風八面的“年大將軍”,竟然落得如此下場,令人唏噓!

  • 3 # 創史人

    年羹堯上奏謝調補杭州將軍折.雍正回批曰:“朕聞得早有謠言云:‘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戰場’之語.朕今用你此任,況你亦奏過浙省觀象之論,朕想你若自稱帝號,乃天定數也,朕亦難挽;若你自不肯為,有你統朕此數千兵,你斷不容三江口令人稱帝也.此二語不知你曾聞得否?再你明白回奏二本,朕覽之實實心寒之極,看此光景,你並不知感悔.上蒼在上,朕若負你,天誅地滅,你若負朕,不知上蒼如何發落你也.”

    所謂「帝出三江口」系傳言有人將謀反於江南,其意乃指勝朝遺民之反清復明而言但「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戰場」的傳說在當時已流傳三十餘年,未必指的是年羹堯;唯在當時嚴格的君臣關係下,類此之傳說,正好給雍正一個藉口,派年羹堯到杭州掃平江南的反清復明勢力。

  • 4 # 鼎香樓

    地點:

    三江口:

    是中國浙江寧波城市的發源地,

    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

    位於:浙江省會稽縣(今紹興),曹娥江、錢清江、浙江(又稱錢塘江)三水的入海口。

    嘉湖:指的是杭嘉湖平原(杭州、嘉興、湖州所圍繞的平原地帶)。

    時間點:

    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

    【揚州十日】屍體八十萬具,

    【嘉定三屠】對平民三次屠殺,

    【崑山之屠】總計城中人被屠戮者十之四,沉河墮井投繯者十之二,被俘者十之二,以逸者十之一,藏匿倖免者十之一。

    【嘉興之屠】約五十萬餘人遇難。

    【江陰八十一日】全城只有五十三個人倖免。

    【常熟之屠】被屠殺的百姓無法計算,沿河沿岸都是人頭。

    此處的經濟地位不用多加贅述,

    加上清朝初期的這些仇恨積累,

    利用此地做【反清】的根本,

    更有【地利、人和】之便,

    因此民間才有這種說法。

    此時的年大將軍已經觸動了雍正帝底限,

    雖然這句話不是針對年羹堯,

    正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雍正只是用這句話【順水推舟】罷了。

  • 5 # 悟空小影片

    在《雍正王朝》電視劇中,有一個情節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那就是年羹堯被貶為杭州將軍時的上諭,其中有一句是:

    “朕聞得早有諺言云,‘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戰場’之語。”

    那麼雍正帝說的這句話背後隱藏著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呢?

    一、

    在真實的歷史史料中,也確實有這句話,而且這句話是雍正帝在《大義覺迷錄》中親自說的,這句話出自雍正七年上諭中:

    “即如從前妖言云’帝出三江口,嘉湖變戰場‘,此語已流傳三十餘年矣。”

    那麼從雍正七年往上推三十多年,差不多是康熙三十幾年的時候。當時康熙帝親征噶爾丹,但在征伐中生病,趕過來慰問的太子胤礽面無憂色,讓康熙帝大為惱火,也就跟太子的關係變得緊張。

    也就是這個時候,江南一帶有人傳播這個言論,所謂的“帝出三江口,嘉湖變戰場”的意思是說,真龍天子(非清朝皇帝)將在三江口出現,到時候嘉湖將變成與清軍作戰的主戰場。

    三江口,一般是指曹娥江、錢清江、錢塘江,差不多在浙江紹興一帶。由於當年清軍入關,在江南大肆燒殺搶掠,比如比較慘的揚州那些天,所以當地人們有“反清復明”的意向,這種傳言流傳了三十多年了,從康熙三十多年一直到雍正七年還在流傳。

    所以從清朝的統治者來說,這就是妖言,這種言論的傳播,是不利於統治的!

    那麼年羹堯有沒有傳播這條言論呢?

    二、

    年羹堯是在康熙三十九年才中的進士,而此時這句話一句傳播了十來年了,況且年羹堯一直沒有到浙江紹興一帶當過官。一開始一直四川和廣東當官,直到康熙四十八年才任四川巡撫。

    可以說,這條言論跟年羹堯八竿子打不著,那麼在《雍正王朝》中,雍正帝為什麼要年羹堯提這句話呢?

    雍正帝給年羹堯的上諭是這樣的:

    “朕聞得早有諺言云,‘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戰場’之語。朕今用你此任,況你亦奏過浙省之論,朕想你若自稱帝號,乃天定數也,朕亦難挽;若你自不肯為,有你統朕此數千兵,你斷不容三江口令人稱帝也。”

    說實話,不知道大家看完這個上諭什麼感覺?

    我想年羹堯看到這個上諭,估計心都涼了半截,可以說雍正帝是在學習劉備,可惜他並沒有劉備那麼仁義!

    劉備在白帝城託孤時,講過如果阿斗不行,你諸葛亮就可以取而代之,利用這份仁義拴住諸葛亮。而雍正帝,則是利用這份仁義拖死年羹堯,這已經不僅僅是批示了,其實字裡行間都流露出對年羹堯的嗤之以鼻。

    當然這句話沒有說死,意思是說只要年羹堯你到任後老老實實的,就不會有殺身之禍。

    可是後來雍正帝還是食言了,為什麼?

    三、

    其實在楊角風前兩篇文章中,也詳細的分析過年羹堯的死亡經過,在雍正王朝中確實明面上是年羹堯作死,可是暗線裡卻是雍正帝的多疑和不能從始至終。

    在年羹堯的心中,確實沒有任何要反的意思,他一直在賭他跟雍正帝的感情,這份感情超過了他自己的性命。只可惜對雍正帝來說並沒有那麼珍貴,他更在乎的是自己的權力不容許任何的質疑和挑戰:

    “上蒼在上,朕若負你,天誅地滅,你若負朕,不知上蒼如何發落你也。”

    雍正帝這句話說的更加嚴重,甚至提到了自己如果辜負了年羹堯,天誅地滅。

    其實這是他心虛的表現,也表明了此時的雍正帝已經有了殺心,只不過給自己找個由頭罷了。畢竟他們之間的感情在那裡擺著,直接給抹掉了,也確實讓人感到心寒,所以提前給年羹堯打個預防針。

    其實這個場景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經常上演,凡是口口聲聲說著我以後要對不起你,我遭雷劈。往往就是第一個對不起對方的人,生活如此,感情也如此!

    我們往往只強調我這一方面的付出,卻不想想對方的付出。我們只會記住對方給自己的傷害,卻想不到自己給對方的傷害。

    所以,見了雍正帝的批覆,年羹堯心中也就明白,自己必死無疑!

    四、

    很多人覺得年羹堯傻,為什麼都被貶了還那麼高調?是不是收斂一點就不會死了呢?

    不會的,即使雍正帝想留他,那些看熱鬧的大臣們也不會放過年羹堯。

    他們的心理其實也很好分析,嫉妒之心而已,類似於現在人們的仇富心理,華人自古如此。同時也是暗地裡反對雍正帝的火耗歸公政策。

    年羹堯與其坐以待斃,不如賭一把,其實年羹堯拿著兩個籌碼在跟雍正帝賭:

    一個是賭他們之間的感情,畢竟幫助了雍正帝太多,甚至整個大清江山都是年羹堯幫忙穩住的。不管是從國家層面,還是從個人情感來說,雍正帝是知道年羹堯絕不會造反的,念在情面上,是不是能饒一命?

    另外則是賭雍正帝的臉面,雍正帝是一個好面子的人,這毋庸置疑,自古帝王沒有不好面子的。年羹堯把當年雍正帝親手披到他身上的黃馬褂做賭,意思是說,我年羹堯一直沒變,希望你也不要變!

    那些大臣們估計知道了雍正帝所說的年羹堯要造反的事,與其等著他真反,不如先給他扣個造反的帽子!

    於是刑部大臣們就造了一個年羹堯和算命先生鄒魯“要稱帝”的假口供給雍正帝,雍正帝批示是:

    “鄒魯乃無知小人,相與謀逆之情雖實,而事蹟尚未昭著。”

    可見,雍正帝給年羹堯批示貌似是警告他別造反,其實就是楊角風剛才說的那樣,雍正帝就是提前給自己即將下達的殺令找個藉口而已!

    最後殺年羹堯可是集了幾十項大罪,既然有了這些罪過,那麼當初雍正帝想著他造反的罪過也就用不上了,反正目的達到了……

    再用年羹堯自盡後的牧童唱的曲子結尾吧:

    “牛兒牛兒為誰忙喲,忙完春耕忙秋糧,風霜雨雪它不怕,搖著鈴兒走四方……”

  • 6 # 李飛叨

    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雍正要殺年羹堯,自然要向其頭上猛潑髒水,而給雍正提供彈藥的,很可能就是他身邊的圖裡琛、李衛等重臣,其中尤以李衛的嫌疑最大!

    年羹堯倚仗著自己有大功於雍正,所以貪汙受賄生活腐化,甚至在官員任命這樣的人事問題上,也大肆插手,嚴重影響了雍正對政局的把握和新政的推行,這是雍正絕對無法容忍的,所以對年羹堯也必欲除之而後快!

    雖然雍正起了殺心年羹堯已經必死無疑,但他畢竟對雍正對朝廷有大功,如果不明不白地殺了,雍正必然落下“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惡名,這對於想做千古明君的雍正來說,那可是大大的汙點,是萬萬不能做的。既然這樣,就必須給年羹堯渾身上下塗滿汙穢。

    徇私舞弊任用私人、貪汙受賄生活腐化之類的罪名,頂多能把年羹堯拔翎奪頂罷官免職,想要取陝甘總督大將軍的性命,罪名的份量顯得就有些輕了。換句話說,也只有把造反的罪名安在年羹堯身上,才能取其性命!

    年羹堯雖然得意忘形驕橫不法,但他是沒有造反之心的,這其中的道理很明顯:雖然他的手中有兵權,但在西北不毛之地,所有的後勤物質全部依靠內地供應,只要雍正一聲令下就能斷了他的後路,他憑什麼造反?更何況他所有的親人都攥在雍正的手心裡,豈能輕舉妄動?

    但皇帝想要年大將軍的性命,自然會有人送上理由。給雍正遞刀的就是李衛和圖裡琛,遞上去的刀就是極具殺傷力的“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戰場”。這句話的意思很直白:有人要在三江口(寧波的一處地名)稱帝,造反的主要區域就是嘉興和湖州一帶!

    這句話其實跟年羹堯毛關係都沒有,他既不是浙江人,也沒在這一代當過官,說他要在嘉湖作戰場,絕對是胡扯。但誣陷這件事兒本來就是扯淡,李衛出身雍正潛邸,豈能不深知主子的心思,眼看著年羹堯被貶成了杭州將軍,他這個浙江巡撫在自己的地盤上造幾句謠言並使之流傳,絕對是輕而易舉之事!

    圖裡琛更是個八面玲瓏的角色,對雍正處理年羹堯的決心也早已心中有數,這個時候將“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戰場”的謠言曝光,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兒。就這樣,造謠遞刀一氣呵成,年羹堯最終必然送命!

    與帝王交,共患難易共享樂難!果然如此!

  • 7 # 奔跑滴大頭菜

    “帝出三江口,嘉湖變戰場”是一句康熙末年流傳在江浙一帶的謠言,雍正本人在《大義覺迷錄》所載的雍正七年上諭中自己主動說“即如從前妖言云’帝出三江口,嘉湖變戰場‘,此語已流傳三十餘年矣”,雍正七年是公元1729年,往上推30年是公元1690-1699年,也即康熙二十九年至三十八年期間,此期間康熙一直以皇嫡次子胤礽為太子,儘管父子間已生嫌隙,但還沒有流露廢儲跡象(胤礽康熙四十七年即1708年才第一次被廢),且即便廢儲,當時熱門人選也是皇長子胤褆(年齡最大,個人最積極)和皇八子胤禩(朝臣最擁護),而扮低調的皇四子胤禛則是不折不扣的冷門。

    此時的年羹堯屬於鑲白旗,只是個頭銜高權力不大的清要官(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他和胤禛攀上關係是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年的妹妹成為胤禛側福晉,他被抬入胤禛任旗主的鑲黃旗,算是親戚兼同旗。但此後兩人關係仍然平平,年極力討好皇三子胤祉和康熙本人,以至於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被胤禛寫信痛斥“六七個月無請安啟子,視本門之主已同陌路人”。年直到這一年才首次介入軍事(時任四川巡撫),同年十月初一日自己上密摺給康熙請求賞給總督銜以方便指揮軍事,並獲得批准,才真正成為“大帥”,且這個“大帥”還遠在四川,和“三江”、“嘉湖”風馬牛不相及。既然這句謠言17世紀末已經產生,其與雍正、年羹堯無關當可斷定。

    不過1790年康熙親征噶爾丹途中患病,認為趕來問病的太子“無憂色”,此後父子關係趨於緊張,江浙一帶也得到風聞,當地是反清會黨活動密集區,這一條謠言很可能是反清勢力藉此時機編造,意思是“江浙會出新的真龍天子(”大明朱皇帝“),一旦出現這裡會變成反清復明的戰場”,用於號召群眾和製造聲勢。但當時社會秩序趨於穩定,這種小動作終究起不了大作用。

    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四月,已飽受猜忌的年羹堯被解除陝甘總督、撫遠大將軍職務,降調杭州將軍,四月二十二日,仍在路途上的年羹堯向雍正寄出密摺謝恩,此時雍正透過各種手段得知年隨從千人,行動招搖,“仍似大將軍氣象”,已起殺心,遂在其密摺上寫下硃批:

    “朕聞得早有謠言云’帝出三江口,嘉湖變戰場‘之語……朕想你若自稱帝號,乃天定數也,朕亦難挽;若你自不肯為,有你統朕此數千兵,你斷不肯容三江口令人稱帝也”。

    這段話十分露骨,意在威脅、警告,同是也留有一點點餘地,暗示“只要你老老實實就不會要你性命”,結果年到任後“怨望”,而雍正也終於動了殺機。不過即便這段硃批也稱“早有謠言”,並未將“稱帝造反”的罪名扣在年頭上,也沒有牽強附會地把三十多年前就開始流傳的謠言,說成與年有關。此後(同年陰曆十二月)群臣希旨彈劾年羹堯罪狀,刑部曾透過刑訊整理了一份年羹堯和算命先生鄒魯“要稱帝”的假口供(因為最初口供不滿意,刑部索性逼著鄒魯照自己意思又寫了一份),上報雍正後雍正批覆“鄒魯乃無知小人,相與謀逆之情雖實,而事蹟尚未昭著”,可見雍正心裡清楚年羹堯並不想稱帝,在其它罪名已經坐實的情況下,就不願多提牽強附會的那句謠言了。

  • 8 # 遊歷往事

    “帝出三江口,嘉湖變戰場”是一句康熙末年流傳在江浙一帶的謠言,雍正本人在《大義覺迷錄》所載的雍正七年上諭中自己主動說“即如從前妖言云’帝出三江口,嘉湖變戰場‘,此語已流傳三十餘年矣”,雍正七年是公元1729年,往上推30年是公元1690-1699年,也即康熙二十九年至三十八年期間,此期間康熙一直以皇嫡次子胤礽為太子,儘管父子間已生嫌隙,但還沒有流露廢儲跡象(胤礽康熙四十七年即1708年才第一次被廢),且即便廢儲,當時熱門人選也是皇長子胤褆(年齡最大,個人最積極)和皇八子胤禩(朝臣最擁護),而扮低調的皇四子胤禛則是不折不扣的冷門。

    此時的年羹堯屬於鑲白旗,只是個頭銜高權力不大的清要官(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他和胤禛攀上關係是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年的妹妹成為胤禛側福晉,他被抬入胤禛任旗主的鑲黃旗,算是親戚兼同旗。但此後兩人關係仍然平平,年極力討好皇三子胤祉和康熙本人,以至於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被胤禛寫信痛斥“六七個月無請安啟子,視本門之主已同陌路人”。年直到這一年才首次介入軍事(時任四川巡撫),同年十月初一日自己上密摺給康熙請求賞給總督銜以方便指揮軍事,並獲得批准,才真正成為“大帥”,且這個“大帥”還遠在四川,和“三江”、“嘉湖”風馬牛不相及。既然這句謠言17世紀末已經產生,其與雍正、年羹堯無關當可斷定。

    不過1790年康熙親征噶爾丹途中患病,認為趕來問病的太子“無憂色”,此後父子關係趨於緊張,江浙一帶也得到風聞,當地是反清會黨活動密集區,這一條謠言很可能是反清勢力藉此時機編造,意思是“江浙會出新的真龍天子(”大明朱皇帝“),一旦出現這裡會變成反清復明的戰場”,用於號召群眾和製造聲勢。但當時社會秩序趨於穩定,這種小動作終究起不了大作用。

    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四月,已飽受猜忌的年羹堯被解除陝甘總督、撫遠大將軍職務,降調杭州將軍,四月二十二日,仍在路途上的年羹堯向雍正寄出密摺謝恩,此時雍正透過各種手段得知年隨從千人,行動招搖,“仍似大將軍氣象”,已起殺心,遂在其密摺上寫下硃批:

    “朕聞得早有謠言云’帝出三江口,嘉湖變戰場‘之語……朕想你若自稱帝號,乃天定數也,朕亦難挽;若你自不肯為,有你統朕此數千兵,你斷不肯容三江口令人稱帝也”。

    這段話十分露骨,意在威脅、警告,同是也留有一點點餘地,暗示“只要你老老實實就不會要你性命”,結果年到任後“怨望”,而雍正也終於動了殺機。不過即便這段硃批也稱“早有謠言”,並未將“稱帝造反”的罪名扣在年頭上,也沒有牽強附會地把三十多年前就開始流傳的謠言,說成與年有關。此後(同年陰曆十二月)群臣希旨彈劾年羹堯罪狀,刑部曾透過刑訊整理了一份年羹堯和算命先生鄒魯“要稱帝”的假口供(因為最初口供不滿意,刑部索性逼著鄒魯照自己意思又寫了一份),上報雍正後雍正批覆“鄒魯乃無知小人,相與謀逆之情雖實,而事蹟尚未昭著”,可見雍正心裡清楚年羹堯並不想稱帝,在其它罪名已經坐實的情況下,就不願多提牽強附會的那句謠言了。

  • 9 # 糖炒大栗子1

    “帝出三江口,嘉湖變戰場”是一句康熙末年流傳在江浙一帶的謠言,雍正本人在《大義覺迷錄》所載的雍正七年上諭中自己主動說“即如從前妖言云’帝出三江口,嘉湖變戰場‘,此語已流傳三十餘年矣”,雍正七年是公元1729年,往上推30年是公元1690-1699年,也即康熙二十九年至三十八年期間,此期間康熙一直以皇嫡次子胤礽為太子,儘管父子間已生嫌隙,但還沒有流露廢儲跡象(胤礽康熙四十七年即1708年才第一次被廢),且即便廢儲,當時熱門人選也是皇長子胤褆(年齡最大,個人最積極)和皇八子胤禩(朝臣最擁護),而扮低調的皇四子胤禛則是不折不扣的冷門。

    此時的年羹堯屬於鑲白旗,只是個頭銜高權力不大的清要官(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他和胤禛攀上關係是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年的妹妹成為胤禛側福晉,他被抬入胤禛任旗主的鑲黃旗,算是親戚兼同旗。但此後兩人關係仍然平平,年極力討好皇三子胤祉和康熙本人,以至於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被胤禛寫信痛斥“六七個月無請安啟子,視本門之主已同陌路人”。年直到這一年才首次介入軍事(時任四川巡撫),同年十月初一日自己上密摺給康熙請求賞給總督銜以方便指揮軍事,並獲得批准,才真正成為“大帥”,且這個“大帥”還遠在四川,和“三江”、“嘉湖”風馬牛不相及。既然這句謠言17世紀末已經產生,其與雍正、年羹堯無關當可斷定。

    不過1790年康熙親征噶爾丹途中患病,認為趕來問病的太子“無憂色”,此後父子關係趨於緊張,江浙一帶也得到風聞,當地是反清會黨活動密集區,這一條謠言很可能是反清勢力藉此時機編造,意思是“江浙會出新的真龍天子(”大明朱皇帝“),一旦出現這裡會變成反清復明的戰場”,用於號召群眾和製造聲勢。但當時社會秩序趨於穩定,這種小動作終究起不了大作用。

    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四月,已飽受猜忌的年羹堯被解除陝甘總督、撫遠大將軍職務,降調杭州將軍,四月二十二日,仍在路途上的年羹堯向雍正寄出密摺謝恩,此時雍正透過各種手段得知年隨從千人,行動招搖,“仍似大將軍氣象”,已起殺心,遂在其密摺上寫下硃批:

    “朕聞得早有謠言云’帝出三江口,嘉湖變戰場‘之語……朕想你若自稱帝號,乃天定數也,朕亦難挽;若你自不肯為,有你統朕此數千兵,你斷不肯容三江口令人稱帝也”。

    這段話十分露骨,意在威脅、警告,同是也留有一點點餘地,暗示“只要你老老實實就不會要你性命”,結果年到任後“怨望”,而雍正也終於動了殺機。不過即便這段硃批也稱“早有謠言”,並未將“稱帝造反”的罪名扣在年頭上,也沒有牽強附會地把三十多年前就開始流傳的謠言,說成與年有關。此後(同年陰曆十二月)群臣希旨彈劾年羹堯罪狀,刑部曾透過刑訊整理了一份年羹堯和算命先生鄒魯“要稱帝”的假口供(因為最初口供不滿意,刑部索性逼著鄒魯照自己意思又寫了一份),上報雍正後雍正批覆“鄒魯乃無知小人,相與謀逆之情雖實,而事蹟尚未昭著”,可見雍正心裡清楚年羹堯並不想稱帝,在其它罪名已經坐實的情況下,就不願多提牽強附會的那句謠言了。說白了就是一種心理暗示!

  • 10 # 健康一線

    雍正三年三月後,年羹堯被調任杭州將軍。在老年的例行謝恩折上,雍正出乎尋常地做了大段批示,其中有一段即不陰不陽地說:“朕曾聽過一個謠言,說是“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戰場”。你之前倒也奏過浙省觀象之論,朕如今就讓你去做這個杭州將軍。如果你果真自稱帝號,這也是天命所在,朕難抗拒。你若不肯為,那你統率了數千軍兵,斷不會允許別人在三江口稱帝。這個謠言,不知道你聽說了沒有?

    另,你交回的兩份奏本我已看完,實在令人心寒之極!看樣子,你並不知感悔。朕曾對上天發誓,若是我對不起你,就該天誅地滅;相反,若你背叛了我,那也怕難逃天誅!舉頭三尺有神明,你我二人都該捫心自問,你若總是慣用譏諷文章,口是心非,暗裡給朕安上聽信讒言、猜忌功臣的惡名,那朕也只能顧及我的君道而管不了你的臣節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用不同的角度、深度、廣度看問題、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