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走進伊拉克
-
2 # 大國布衣
仁德天皇陵不僅是日本現存最大的帝王陵寢,還是全世界最大的前方後圓墳,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從空中看仁德天皇陵規模非常宏大,造型也頗為奇特,一般認為這座皇陵的墓主人是日本第十六代天皇仁德天皇。
仁德天皇陵的正式名稱叫百舌鳥耳原中陵,位於日本大阪府堺市大仙町。從空中看仁德天皇陵造型非常之獨特,很像一把腳踏車鎖模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前方後圓墳,仁德天皇陵規模恢弘,總面積達到了驚人的464000平方米。仁德天皇陵分為內外三個部分,最中心的皇陵核心部分被一大片水道所包圍,整個陵區佔地東西長660米,南北寬850米,沿著陵外的道路走一圈要2.8公里。
作為對比,我們中國最大的皇陵秦始皇陵東西長345米,南北寬350米,高76米的規模顯然要遜色仁德天皇陵不少。
根據估算要建造如此巨大規模的前方後圓墳,其所要動用的人力物力是驚人的,光是運土就需要載重量五噸的卡車五十六萬二千三百輛。按照一天動員2000人的標準,一個月二十五天計算,一年就是六十萬人工,至少需要十五年零八個月才能建成。可見這座巨大皇陵的耗時之長,所動用的人力物力在全世界都是極為罕見的。
根據日本考古界的考證仁德天皇陵應建於公元五世紀,但由於墓主身份在日本史書未見記載難以定論。加上陵墓的規模如此之大,墓主人非富即貴,而公元五世紀正是日本大和朝廷統一國家的鼎盛時期,由此推斷該墓主人為日本歷史上極為有名的第十六代天皇仁德天皇。當然,由於日本至今還未對該墓進行大規模發掘,針對墓主人是否為仁德天皇,還需要考古考證。
仁德天皇大約在公元4 世紀後期至5 世紀前期在位,在位期間,作為大和國君主的仁德天皇透過武力征服,於公元五世紀初期基本統一了日本列島,結束了持續了數百年的分裂,使得大和王朝進入了統一國家的鼎盛時期。大和時期創造的文明被認為是日本文化的源頭,因此日本人從古自今都驕傲哦的稱自己為“大和民族”,就如我們華人說自己是“炎黃子孫”、“華夏民族”一樣。
作為日本歷史上的一個統一王朝,大和王朝在仁德天皇時期達到了鼎盛,而這一時期,中日之間已經有了官方上的往來,《宋書.倭國傳》就有義熙九年(413年)“倭王贊”派使者向晉安帝“萬里修貢”的記載。因此可見大和時期的墳墓構造和規模,很大可能是受到了中原陵墓的影響,加上大和時期的日本國力鼎盛,天皇和皇室成員及貴族豪門都追求無限的奢華,普遍以為自己建造高大的墳墓為榮,由此形成了風靡日本全國的叫做“古墳”的巨大墳墓在同時期不斷出現,這種建造墳墓的習慣一直持續到了公元七世紀,日本史學界將這段歷史時期稱為“古墳時代”。
(歷史上中國的秦始皇陵規模要遠遠大於仁德天皇陵)
仁德天皇陵是世界上最大的前方後圓墳,但如果就此認定為其是世界上最大的皇陵顯然有些牽強。中國的秦始皇陵根據史書記載,其面積更是達到了56.25平方公里,規模還要略大於仁德天皇陵,只不過隨著歷朝歷代的盜挖破壞,秦始皇陵的規模已大不如前,更何況秦始皇陵的面積僅僅計算了封土區的面積,並沒有計算兵馬俑和其他陪葬坑的面積,如果把這些全部計入秦始皇陵,其面積更是超過了100萬平方米,顯然要比仁德天皇陵大的多。
-
3 # 三農天下185
不是啊,秦帝陵是56萬平方米的面積,這只是封土區的面積,還沒算兵馬俑的陪葬坑的面積,估計少說也要200萬平方米左右的。仁德陵封土高度不及秦帝陵三分之一,封土面積略大於秦帝陵,但整體也沒過40萬平方米啊,還有就是仁德陵是世界上最大的前方後圓陵,仔細看百科上寫的啊。
-
4 # 豌豆夢筆
世界最大的皇陵有三個:
一是中國的秦皇陵,二是埃及金字塔皇陵,三是日本仁德天皇陵。因為日本仁德天皇陵佔地面積最大,所以它為首。
-
5 # 文物考古聊歷史
世界上最大的墳墓確實是在日本,但是墓主人是不是仁德天皇還存在著爭議。這座陵墓比秦始皇陵、埃及金字塔要大的多。目前已經申遺成功了。
它的形狀為前方後圓,墳丘長486米,有3層,封土堆的周圍有3道陵河,佔地面積達47萬平方米。(秦始皇陵主體東西長170米、南北寬145米。外城牆為2185米,寬976米,面積達213萬平方米)
所以,比的是墳丘,也就是封土堆的長度,而不是整個陵園的面積。我覺得這樣比大小是不是有點不合理。
日本3大天皇陵的墳丘長度這座墓處於“百舌鳥・古市古墳群”,其中“百舌鳥古墳群”有44座古墳,“古市古墳群”有45座古墳,是日本最大的古墳群,位於大阪,墳墓的修建時間集中在5世紀前後,相當於中國“宋”與“北魏”對立的那個時期。
在“百舌鳥・古市古墳群”出土的文物而這座墓的墓主人據考證是日本的仁德天皇,即《宋書·倭國傳》中的【倭王贊(或彌)】。修建這座陵墓時,據說單日最高的修陵人達到2000人,共計動員680.7萬人,耗時15年8個月才能建成。
不過,對於這座墓的墓主人存在著很大的爭議,不單是這座墓,日本很多天皇的身世都是個迷。日本第一位天皇為神武天皇,他於公元前660年即位,傳說是“天照大神”的後裔。但對於這位天皇的身份,並沒有實際的文物來支撐,直到第十代天皇——崇神天皇,其身份才有實際文物支援。而仁德天皇是日本的第16位天皇。
發現的天皇陵還挺多的,但大多呈不公開的狀態,這就沒辦法確認墓主人身份了。日本現在也是有皇室的,若要進入天皇陵考古,得經過他們的同意。所以,即使是開放的陵墓,在參觀的過程也不能大聲講話,否則會被視為是對墓主人的不尊重。
-
6 # 方圓讀書
眾所周知,皇陵是古代封建帝國君主的專屬墓地。之所以說它是帝王的專屬墓地,不僅是因為其皇陵的規模宏大,其所包含的意義也是非常之重要的,因為皇陵的選址和建造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這個國家的龍脈。當然了,這些說法不過只是古代封建社會的說法而已,並不準確,畢竟國家是否興盛最大程度取決於君主是否賢明。
但總的來說,皇陵所代表的還是一種皇家的威嚴,這也是作為統治人民的一種手段而已。修皇陵這種事,絕不僅僅只有中國古代才有,在世界上的很多國家都普遍存在,比如我們的鄰國日本就有這樣一座建制恢弘的皇陵——仁德天皇陵!
仁德天皇陵仁德天皇陵簡介仁德天皇陵,全稱為“百舌鳥耳原中陵”,位於今天日本堺市大仙町。雖然其名字是叫“仁德天皇陵”,但是陵墓裡面的墓主人的實際身份不明,日本只是在傳統上將其比附為仁德天皇而已。
仁德天皇的陵墓為“前方後圓”的古墳建制。陵墓全長約有486米,後圓部直徑約為249米,高度為35米,前方部分寬度約為305米,高度約為33米,由三層建成。是日本最大的陵寢,同時也是全世界迄今為止最大前方後圓墳。
陵墓總佔地面積一共有48萬平方米,其規模比中國的秦始皇陵還要大。但問題是,這位“仁德天皇”究竟是誰呢?
仁德天皇陵仁德天皇“仁德天皇”別名為大鷦鷯尊,大雀命,生卒年不詳,是應神大王的王子,同時也是大和政權的第十六代天皇。在位時間約為公元4世紀後期到5世紀前期,這一期間正是中國古代魏晉南北朝時期,同時也是“大和朝廷”統一國家的鼎盛時期。
據史料記載,“大和政權”興起於公元三世紀中葉以後的大和(即今天的日本奈良縣)。在三世紀初的時候,日本島上已經有許多小國,但其都各自為政,其中實力最強的是“邪馬臺國”。等到邪馬臺國衰落之後,大和國趁勢而起,頓時成為當時日本島上實力最強的國家。到了公元五世紀的時候,大和國基本統一了日本列島。
但是,大和國只是各地臣氏族貴族的聯合政權,而天皇只是世襲的君主而已,並沒有絕對的權力,只是氏族貴族的共主而已。就權利歸屬來說,大和國的天皇和中國古代各朝代的帝王相比,還是要遜色不少的,畢竟中國古代的很多皇帝都是十足的“獨裁君主”,國家大權基本都掌握在自己一人手中。
古墳時代不過實事求是地說,大和時期創造出來的文明已然成為了日本文化的源頭,比如現在的日本人都驕傲地稱自己為“大和民族”。就好像我們稱自己為“中華民族”、“華夏民族”一樣。
在大和政權統治時期,日本的天皇貴族以及一些世家大族,大都以為自己建造高大的墳墓為榮。而這種叫做“古墳”的建制宏大的墳墓首先是在畿內出現,然後逐漸傳到全國。所以在日本的歷史上也將公元三世紀後半葉到公元七世紀稱之為“古墳時代”。當然了,這也是日本繼繩文式文化、彌生式文化之後的又一個文化階段。
跟朝代的演變一樣,古墳也經歷了前中後三個時期。而“仁德天皇陵”的建造便是處於大和政權的興盛統治時期。
仁德天皇陵建造2018年10月15日,日本宮內廳宣佈,將對仁德天皇陵實行挖掘和調查工作。根據專家推測,修建這座皇陵光是運土就需要能承載5噸重的卡車562300輛,一年就需要至少60萬人工,並得歷時十五年零八個月才能建成。
中國最大的秦始皇陵,其佔地有56平方千米,一度被人們稱為是世界上最大的皇陵,但事實上,日本的仁德天皇陵要比秦始皇陵還要大。
此外,根據日本史料記載,仁德天皇在下葬的時候,其皇陵中所陪葬的金銀玉器數不勝數。在1872年的時候,墳丘的方形部分崩壞,還露出了橫穴式的石室,裡面有石棺,棺外面還有鎏金銅甲冑、刀、玻璃器等;
秦始皇陵陵墓無一人敢動相對於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皇陵來說,仁德天皇陵千百年來無一人敢動。即便是在公元15世紀的日本戰國時代,缺糧少餉的藩主首領也不敢輕易打它的主意。當然了,究其原因主要還是由於日本人對天皇的敬重,將其看作是神靈一般的存在,因此沒有人敢對天皇有絲毫的不敬。
就陵墓保護這一點來說,中國古代的皇帝陵寢大部分已經受到過盜墓賊的光臨了。在三國時期,曹操為了能夠得到足夠的軍餉,甚至還專門組建了負責盜墓的官職——摸金校尉。所以日本的仁德天皇陵儲存得如此的完整還是比較讓人敬佩的。
小結值得一提的是,當遊客前去此地遊玩的時候,還必須得時刻保持虔誠的心,在遊覽的時候不能嬉鬧與拍照,甚至連大聲說話都是被禁止的。如果一旦有遊客違反其中條例,那麼就立刻會被工作人員驅逐出去。
所以由此可見,日本人對自己民族歷史的尊重和敬仰程度之深,而筆者認為,這些都是我們需要學習的。
參考文獻:《日本史》、《宋書·倭國傳》;
-
7 # 海佑講史
如今世界上被公認的3大古墳墓群,分別是埃及的胡夫金字塔、中國的秦始皇陵,再就是日本仁德天皇陵。其中的仁德天皇陵被認為是最大的,至少地表看起來是這樣的,它的形狀前面是長方形,後部圓形,後面直徑為250米,前面長方形位置寬307米,高達到34米,外繞三圈水道,沿著陵走一圈有2.8公里,總佔地46.4平方公里。
▲ 仁德天皇陵墓鳥瞰圖
那仁德天皇何許人也?為什麼陵墓會修這麼大呢?
簡單的說,仁德天皇可以說在日本的影響力相當於中國的秦始皇。
秦始皇重新統一了中國,而仁德天皇所在的大和政權則統一了日本,他的影響力最大的表現就是現在的日本人都稱自己是大和民族。
▲ 仁德天皇畫像
仁德天皇就是大和政權第十六代天皇,他所統治的時候就是大和政權的鼎盛時期。這也許就是他能夠在日本這麼小一個國家修這麼大一座陵墓的原因。
而且,在他的時代,也是日本稱的古墳時代,人們流行為死者修建巨大的墳墓,從這點看,仁德天皇是潮流的弄潮兒,因為他修得最大。
在仁德天皇的時候,日本還沒有自己的文字,所以他墳墓中的文物對日本的歷史有著巨大的價值,但日本到現在也沒有發掘它。不是他們甘願看著寶山空興嘆,實在是有很多的困難。
首先是困擾考古界的統一問題——文物的保護。很多文物,在地下封閉了上千年,挖出來接觸了氧氣,瞬間就會氧化變成飛灰。
比如我們中國著名的秦始皇陵兵馬俑,挖出來的時候兵馬俑都是彩色的,一個個光彩奪目、震撼無比。可是一到空氣中,兵馬俑表面的彩色顏料就迅速氧化,變成灰色了,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
文物挖出來容易 創造一個和墳墓一樣的環境不容易。而且,有些文物就是見光死,不能有一絲馬虎。
然後是這座最大的陵墓是有後人的,要知道日本現在都有天皇,和仁德天皇是有血緣關係的,你要挖人家祖墳,要看人家答不答應。
最後,天皇在日本,是神一樣的存在,不容褻瀆,仁德天皇,包括現在日本所有天皇的陵墓都不容許參觀,所以,即使是為了學術研究,日本估計也很少會考慮發掘它。
其實這也沒有什麼不好,至少,死者可以得到安寧,關於歷史,它願意睡就讓它睡著吧。活著的人們,不是每時每刻都在創造自己的歷史嗎。
-
8 # 圖文繪歷史
世界上有三座最大的皇帝陵,分別是秦始皇陵、胡夫金字塔、仁德天皇陵,這三座都標榜自己最大,結果無可厚非,不過是根據不同角度比較罷了,秦始皇陵是面積最大的,除了墳墓外,還有宮殿群、陪葬坑等,整個陵區佔地56平方公里,海了去了,所以秦始皇陵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帝陵。
仁德天皇陵鳥瞰圖。胡夫金字塔是最高的帝陵,距今4600多年,當年建成時147米,現在也有136米,咱們中國3000年後的北魏永寧寺塔才達到這個高度,所以胡夫金字塔是世界上最高的帝陵。
仁德天皇陵入口。最後要說到仁德天皇陵,佔地沒秦始皇陵大,也沒胡夫金字塔高,它靠什麼,它靠墳堆,也稱為“寶頂”,秦始皇的墳25萬平方米,胡夫的墳才5萬平方米和,而仁德天皇的卻有46萬平方米,所以準確的說,仁德天皇陵的墳堆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只能從一方面說它大,但不能直接說它最大。
仁德天皇陵水道。仁德天皇是日本第16代天皇,生卒313年-399年,他在位時國都在大和地區,並收編了一些周圍部落,發展農業,與東晉外交,於是進入了所謂的“盛世”,所以這個時代被稱為“大和時代”,又因這個時代從仁德天皇開始,喜歡修建天圓地方的墳瑩,也稱為“古墳時代”,以後的日本人都喜歡稱自書是大和民族,也源於此。
仁德天皇陵復原圖。中國古人死後埋入地下,都會在上起一個墳堆,這個土墳堆就好比死者的房子,身份越尊貴的墳堆越大,像秦始皇的就是超大型的墳堆,像一座小山。日本人從漢開始學中國先進文化,墓葬也實行土墳堆,但也有自己的想法,覺得死後葬地要講究“水土相宜”、“天圓地方”,於是在墳墓的四周挖溝灌水,這叫水土相宜,墳堆修成又圓又方的形狀,天是圓的,地是方的,天皇又代表是天,葬在圓的墳堆,方是是放陪葬的,這就是日本大和時代的墳制,仁德天皇陵又是其中最大的。
-
9 # 歷史吐槽機
關於這個說法吐槽機除了笑笑,也只能表示在日本考古真的不算一件很嚴謹的事兒,在大阪堺市大仙町那座古墳確實在2019年7月6日申遺成功了,但世界最大的皇陵雲雲都是他們在那自嗨扯淡的,誰信誰傻X。
先說說仁德天皇日本天皇萬世一系的說法深入人心,其實嚴格考據起來根本沒啥信史可言,記載早期天皇事蹟的《古事記》和《日本書紀》之類的文獻,我類比成《山海經》可能略顯刻薄,但頂天那沒超過《三國演義》的範疇,可信度歷來存疑。
關於仁德天皇的記載你們類比成咱們這邊堯舜禹時代就行了,他是第16代天皇,一本書寫他活了83歲,另一本寫活了110歲,然後他的年號用了87年,而他又是28歲登基的。吐槽機只能歸咎於古代日本人算術不好,沒有更合理的解釋。
這位天皇在位時間比較長,所以做的事兒比較多,記載中還是一位賢君。據說他登基第四年在飯點爬到山上開闊心胸,看到山下大部分百姓家裡沒有升起炊煙,於是仁德感慨百姓的日子過得太苦,下山後免了十年的稅。
在位期間他興建水利,建造宮廷,還積極與周邊國家互動。日本的史學家以此為根據,拿著《三國志》和《宋書》證明仁德天皇確實存在,咱們這邊也記載天皇跟你們有過互動,所以仁德天皇活躍於公元5世紀前後。
然而從三國的吳國到南北朝的宋國跨度也太大了點吧?到底哪個是他本人啊?反正我是沒法考據了,誰有本事誰上吧。更他喵搞笑的是在當地文獻裡記載她登基第12年高麗向日本朝貢,第58年劉宋向日本朝貢,砍死一打皇帝的劉裕成了賣國賊。
再說說那個大墳其實目前沒有足夠的證據表明那是仁德天皇的陵墓,它正式的名字應該叫大仙陵古墳,仁德天皇陵這個名字其實是某階段的民間俗稱,理由是隻有仁德天皇有足夠的在位時間修這玩意。從考古角度講這不是證據,甚至無法證明陵墓的準確年代。
《古事記》和《日本書紀》中記載仁德天皇被葬在百舌鳥野陵,一直到平安時代日本人都認為那就是仁德天皇墓,豐臣秀吉還經常去那邊打獵。到了1872年因為部分地方崩塌,日本人才開始整理這個大墳,一直折騰到了現代。
這個古墓中陸續出土了不少文物,包括石棺碎片、盔甲之類的,但是有一樣東西讓我沒法支援古墓是5世紀左右的說法,一件很精緻的玻璃容器。我們知道東亞點玻璃這個科技樹比較晚,那玩意出現在5世紀有點違和。當然,吐槽機也不能保證人家沒開發出玻璃,畢竟燒玻璃不算太難。
有點玩賴的世界第一大皇陵扯淡這個之前咱們先得咬點字眼兒,日本人所謂的世界第一大並不是面積最大,而是體積最大。論起面積沒人幹得過封山為陵的秦始皇,你看看兵馬俑距始皇陵多遠就曉得了,那是人家的陪葬坑。
但是論體積還是得繼續細說,所謂體積除了長寬還得包括高度,那麼以地上部分論的話始皇陵在300立方米以上,吉薩金字塔是260萬立方米,這個大仙陵其實也不過164萬立方米,它是個弟弟。
於是日本人又把地下面積加了進去,這事兒的玩賴在於金字塔地下面積不大,始皇陵又沒人知道地下面積多大。可就算這樣大仙陵依然只有210萬立方米,它還是個弟弟,無奈的日本人只好把下面8米的淤泥層也算了進來,得出古墳高47.8米的結論,體積總算超過了300萬立方。
總結起來吧,日本大阪那個古墳沒有想象中的大,所謂世界最大皇陵的說法在吐槽機看來很牽強,不過人家願意關起門來自嗨我也沒啥意見,扯淡完畢。
-
10 # 水煮汗青
世界上最大的皇陵應該是秦始皇陵,當然,日本仁德天皇陵也很大,但還算不上世界最大,只能說是世界最大的“前方後圓”皇陵。不過這種造型的皇陵本來就是日本大和時代特有的,造大造小也是他們第一了,沒人和他們爭。
簡述日本仁德天皇陵這座皇陵位於日本堺市大仙町,當地人稱為“大仙古墳”。實際上這座陵墓的主人還是一個謎,只是日本宮內廳將它指定為仁德天皇的皇陵,大家也就認為裡面埋的是仁德天皇,也不可能去證實了,因為日本所有的皇陵都屬於皇室財產(實際屬於國家,只是讓皇室擁有),都歸日本宮內廳管理,已經被禁止考古挖掘。
如果不挖掘,如何確定這些皇陵的是屬於哪位天皇呢?在日本現有的天皇陵裡,有些是在江戶時代和明治時代就經過當時的人指定,那時候指定的天皇陵準確性比較高,到了現代,日本宮內廳再次對所有天皇陵進行身份指定,這時候指定的準確性就低了很多,特別是公元7世紀以前的皇陵,大多數都是墓主人不明。
仁德天皇是公元4世紀至5世紀這段時間的歷史人物,那段時間相當於中國的東晉時期。那個時期的日本被稱為大和時代,也是現在日本文化的源頭,所以日本經稱自己是“大和民族”也就是這個原因。
現在我們看到的仁德天皇陵都長滿了樹木,周圍還有一圈水,但最初陵墓不是這個模樣,剛建成時的仁德天皇墓如下圖:
大家可以看到,這種前方後圓的造型非常明顯,圓形封土下面就存放著天皇的棺槨。我第一眼看到這種陵墓時想到的是啤酒瓶的啟子,後來再看又很像“晴天娃娃”的造型,不知兩者之間是否有某種關聯?
日本的天皇陵墓其實有很多,只是有些被盜墓賊破壞,也有些受到自然環境的侵襲而消失,還有一些則被後人開發成了住宅。仁德天皇陵在1872年受到過自然災害被破壞,導致墳丘的方形部分崩壞,並且露出了裡面的石室,考古人員發現了棺外的鎏金銅甲冑、刀、玻璃器等等。
如今仁德天皇陵能夠儲存下來,一方面是日本宮內廳的禁令,另一方面也與陵墓的造型有關。這種前方後圓墓在日本還有不少,我們會發現這些墓周圍都會有一圈水,就像古代的護城河一樣起到保護作用。不過這種“護墓河”並不是最初的設計,最開始墓周圍是沒有水的,日本神戶市有一座五色塚古墳保留著這種墓的原始狀態,如下圖:
我們可以看到墓的周圍並沒有河水,因此那些被河水包圍的“前方後圓”墓是由於造型的原因,導致周圍低窪處有積水,反而給古墓起到了保護作用。
仁德天皇陵與秦始皇陵有人認為仁德天皇陵的面積有46.4萬平方米,而秦始皇陵才25萬平方米,所以仁德天皇陵比秦始皇陵要大。這樣的說法是不準確的,我們不能拿整個仁德天皇陵面積與秦始皇地宮封地面積來相比較,因為在這46.4萬平方米的仁德天皇陵內還包含了各種陪葬墓室,用來存放陪葬品。
秦始皇陵的面積也非常大,不能只算地宮的封土面積,要是將整個秦始皇陵的面積都加進去,達到56.25 平方公里,相當於七十八座故宮!如果再加上兵馬俑坑、附近的各種陪葬坑,那麼面積將會更大。
結語我們國家的歷史資料中,關於日本大和時代的資料較少,那一時期大和國統一了日本列島勢力,建立了大和政權。這個時代在日本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所以這一時期對日本也是非常重要。
回覆列表
從地面上的人的角度來看,世界上最大的墳墓之一似乎是一個巨大的,自然的喘息之所,坐落在日本酒井市繁華的市中心。然而,從上面看去,這片巨大的森林變成了一個綠色的鎖眼,周圍有三條門廊形狀的護城河。這是日本的大仙洞,一個被神秘籠罩的古墓冢,規模巨大。
就像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來紀念已故的皇室一樣,日本人把他們的皇帝和其他著名人物埋葬在被稱為科芬或圖穆利的巨石結構中。在公元3世紀早期到7世紀早期,在日本的科芬時期,估計在整個日本群島建造了20萬座鑰匙孔形狀的陵墓。
據信,日本皇陵至少有1600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最大的墓室和三大陵墓之一,與中國的秦始皇陵墓和埃及的胡夫大金字塔並列。儘管整個護城河環繞的建築群佔地110英畝,但皇陵本身的尺寸卻令人印象深刻,長1600英尺,寬980英尺。它是一個小圖穆利的叢集的一部分,被稱為“莫祖·科芬根”,目前正在考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名錄。
然而,與其他歷史奇觀不同的是,你不能真正參觀這個古代世界的奇觀。事實上,從19世紀末開始,這裡就明確禁止遊客、考古學家甚至皇室成員進入。據報道,自從1872年臺風破壞了鎖孔形狀的下部以來,沒有人越過內護城河到過這個島。日本皇室家庭管理局在日本全國範圍內管理著大仙閣和其他類似的建築,它禁止人與人接觸,理由是聖地應保持“安寧和尊嚴”。因此,該機構一直滿足於讓陵墓恢復自然狀態,地面覆蓋著茂密的原生樹木,周圍的護城河為魚類和水鳥提供了庇護所。如今,有興趣參觀該遺址的遊客只能從穿過第二條護城河的平臺上,或者沿著陵墓外圍堤壩的近兩英里的小路行走。
由於通往這裡的通道十分嚴格,目前還不清楚究竟是誰被埋在這座被認為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墳墓的林冠下。該機構官員認為,該遺址是為5世紀初的天皇任天堂而建的,不過從未證實他的遺體或其他皇室成員是否葬在島上。儘管過去幾十年來一直有人呼籲允許不受限制地進入這些腸胃進行研究,但都遭到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