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過境遷客

    不是。恰恰相反,北宋經過熙寧變法,社會矛盾有所緩和,國力亦有所增強。但新法實施不久就被廢除,並恢復了原來的統治方式後,使得北宋開始走向衰落了。不久,“靖康之變”發生,宣告了北宋的結束。

    北宋時期,“三冗”透支了國家財政,導致了“積貧的出現。同時,北宋面臨的“外患”困擾,自建立之初就存在,時常拿它沒辦法,形成了“積弱”的局面。自唐朝滅亡後,天下群雄並起,分裂割據勢力橫行,先後出現了五代十國。直到北宋建立後,才逐漸統一了全國,結束了天下混亂的局面。可惜!由於未盡全功,使得許多故地未曾收復,白白便宜了“外患”,成為了他們崛起的資糧。宋真宗時期,透過“澶淵之盟”的簽訂,才緩和了“外患”的威脅。

    為了解決“積貧積弱”的局面,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援下開始了變法運動。熙寧二年,王安石被任命為參知政事,全權主持變法事宜。期間,由於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對,王安石一度被“罷相”處理,新法實施不暢。宋神宗死後,這場變法運動結束。後來,新法被高太后宣佈廢止,保守派順勢掌握了權力,並恢復了原來的統治方式,導致變法運動嘎然而止。不過,熙寧變法還是有成果的,即“積貧積弱”局面有所改善,統治危機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緩解,北宋繼續維持其統治。

    總之,北宋“熙寧變法”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北宋的統治危機,提升了北宋的國防力量,推遲了亡於“外患之手”的時間。倘若王安石變法不急於求成,又不斷調整以合時宜,那麼北宋統治可能會延續更長的時間也說不定。可惜,阻力太大。

  • 2 # 西山秀才

      熙寧變法也就是王安石變法,由於變法是從宋神宗熙寧二年開始至元豐八年結束,所以稱為熙寧變法、熙豐變法。

      我們首先來了解下熙寧變法的目的,熙寧二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王安石進入執政之列。為了扭轉北宋積貧積弱的局勢,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他在全國範圍內推行新法。這次變法在歷史上是有很大爭議,在中國傳統的史學評論中是被基本否定的,甚至認為是王安石的變法導致北宋的滅亡。為什麼這麼說呢?下面就看看看變法的弊端。

      王安石急功近利,為了開闢財源,充實國庫,達到富國的目的。強制進行收購、運銷等手段來積累國家財富,連擔水、理髮、茶販之類的小買賣,不交免疫錢都不許經營,稅務向商販索要市利錢,稅額比本錢還多,導致國富民貧。史稱,免役法出,百姓都叫苦不迭。

      保甲法推行時,民間為了逃避供養軍隊的高額賦稅與被抽去當兵的雙重威脅,發生了不少自殘事件,有的甚至砍下了自己的手臂。

      新法歷時十五年,雖然富國強兵的的效果是非常顯著的,但從根本、從長遠來看卻是拔苗助長,損害了國家的民眾基礎。與民爭利本就是國家之大忌,一旦國家開始與民爭利,必然不會長久。

  • 3 # 歷史紫陌閣

    熙寧變法也就是王安石變法,是發生在宋神宗時期,王安石發動變法是為了改變北宋建國以來積貧積弱局面。變法目的是以發展生產,富國強兵,等各個方面來挽救宋朝政治危機。

    王安石變法

    王安石的初心是好的,也是為了宋朝的繁榮富強而努力變法。但是變法沒有那麼不堪,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現象,不僅經濟有所提高,軍事力量也是有了顯著的提升。

    但是對封建地主和有權有勢的人物造成了一定打擊。在沒有完全權利支援變法,觸碰了他人的乳酪註定是要“失敗”的。王安石變法得到的力量宋神宗的力量太小,也因宋神宗去世而結束,可見悲哀。換成商鞅變法得到的支援是一個天一個地。

    但是變法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農民起義,本身王安石變法就不會得到封建地主階級的支援,還會大力反對。還在變法的推行過程中,由於一些不該有、失誤的舉措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如保馬法和青苗法)。

    而農民也在變法之中武裝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原來實力不強的農民也有了一定的變法。要是之前實力羸弱的農民面對封建地主階級和官府一方,很快就會被擊潰,就不會產生激烈的對抗。激烈的黨爭,從而加速了北宋滅亡,也是有著一定的道理。

    王安石變法失敗是必然的,身在朝堂不懂得權衡利弊,再者要是得到大力的支援也算,關鍵也沒有。變法有點操之過急。可以收是“一刀切”的做法。這形容太到位、太深刻,可謂入木三分。

    王安石變法雖然最終失敗了,但是變法還是帶來了一定的好處,經濟和國力都有一定的提升。要不然不會自宋神宗後一直爭論不休,最後被定義“新舊黨爭”。可是錯就錯在王安石太過於急於求成,造成保守派的全力反彈。

    王安石的政治水平實在不敢恭維,身在廟堂,竟然不知廟堂之“奧妙”,朝堂政治是不過關的,不知道政治利益的平衡與妥協。連字都不識幾個的劉邦都知道進三步退兩步”的道理,可因讀書做到宰相級別的王安石怎麼不開竅呢!

    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一、北宋政治背景複雜

    當時的政治背景是五代十國的戰火剛剛熄滅,北宋的政權剛剛被建立,好不容易得到了休息,此時很多人是不願意為變法而改變。

    那些遵循祖先老式和不變的法律的權力集團阻礙了法律的改革和人民的不一致,王安石變法受到了太多的牽制和羈絆,使王安石的宏偉願景和雄心難以支援。

    二、靠山權力太弱

    要是得到大力的支援,王安石推行的政策得到完全的發揮和實行,變法就會是不一樣的結果。但是王安石雖然到皇帝宋神宗的扶持,但是宋神宗沒有太大的權利。

    加上各種集團的阻礙,比如:內部朝堂的大臣,和封建地主階級。王安石的變法的效率上不來,得到了完美的實行,別說完美了,有效都夠嗆。這樣的變法怎麼成功呢!

    三、反對派太過於強硬

    王安石變法得到了支援是有限了,只有宋神宗和農民的支援,剩下基本都是反對的勢力,而宋朝我們也知道是一個重文輕武的王朝的,所以導致了文官的權利很大,待遇很好,面對大臣的反對,皇帝有時候也需要妥協的,變法可謂勢單力薄,最終因宋神宗的去世而結束。

    四、團隊成員不給力

    首先說支持者宋神宗在看到很多大臣、勢力集團的反對,面對重重阻力,作為皇帝竟然有了退意,皇帝都有退意何況他人。

    比如王安石重用的呂惠卿,呂惠卿是王安石變法中的二號人物,在變法前期為推動變法做出了不少貢獻。但是呂惠卿一心覬覦王安石的宰輔之位,為了一己私利,誣陷自己的伯樂,讓王安石深陷困境。

    至於隊伍的其他人,沒有一個是真心為國家、為人民,忠誠善良之臣。這讓王安石疲於應對,不僅要應付反對派,還要應付自己人,自己人都這麼不靠譜不給力,變法失敗也正常。

    五、操之過急、理念超前

    王安石變法的內容,和當時的國情雖說也符合,但是有點超前了,放在宋朝時期,以傳統的觀念來看,給人一種不倫不類的感覺,以傳統思想來說不容易接受。

    加上王安石對變法的推動只是一味的推進,不懂得規避一些阻礙,有時候以退為進才是好方法,一味的前進會遭受打擊而導致覆滅。

    北宋滅亡的主要原因

    北宋滅亡最重要的原因還是來自於外部敵人的強大。長期的重文抑武,使得北宋在軍事上與金兵實力懸殊。

    加上北宋外交政策的多變。北宋的外交政策時有變化,特別是與西夏、遼國和後來的金國,與這三個外族政權,北宋始終沒有一個相對固定的外交政策,在屢變中處處被動,最後甚至因此而引狼入室。

    在北宋靖康二年,金兵入侵北宋都城,控制了北宋的兩位皇帝宋徽宗和宋欽宗,並帶走了大批的官員皇族們,北宋自此滅亡,可以說北宋的滅亡是自取滅亡。

    北宋的軍事是有很大的缺陷和不足。比如:地方弱化、軍事僵化。

    地方弱化

    北宋的軍事政策,就是強中央、弱地方,致使地方上在財力上薄弱、在軍力上軟弱、在聯動上鬆散,最後外族入侵,所有州府幾乎是勢如破竹,不能有效阻擊外敵,首都一破,轉瞬就席捲全國。

    軍事僵化

    北宋以樞密院和三衙統兵,將兵權一分為三,樞密院有權調兵,卻不管軍隊,三衙管軍隊,卻無權調兵。遇到戰事,由中央任命將領領兵出征,而前線的行軍佈陣,又要向樞密院和皇帝報告,這樣常常造成戰機貽誤。

    有時即便是數萬、十數萬軍隊的大規模戰爭,也經常被一擊即潰。

    結語:

    北宋滅亡和王安石變法是沒有直接的關係的,農民起義和黨爭導致北宋滅亡的嗎?並不是。北宋滅亡是宋朝長期的重文輕武導致軍事羸弱而覆滅的。

    王安石變法在一定程度上是非常的好的,削弱了地主的地位。並且取代了很多的高利貸,大大的削弱了朝廷以及地主對農民的剝削。把很大的一部分利潤都歸到了國家,歸到了國庫裡邊。

    並且也建成了農民的賦稅,新建了很多的水利工程,對農業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可以說那時候真的是百年沒有的繁榮景象。這種現象也是大家以及民眾非常期待嚮往的,也真的是為農民作出了很多的貢獻,不管是文學方面還是農業方面,以及經濟方面,都帶來了很好的發展。

  • 4 # 魯江散人

    北宋的煦寧變法就是王安石變法。煦寧變法不但不是北宋滅亡的原因,相反王安石的變法鞏固了北宋的統治,起到了富國強兵的顯著成效。

    煦寧變法的歷史背景

    一,三冗危機

    北宋從建國杯酒釋兵權起,為了防止地方割據,把行政權、賦稅權、軍隊管理權進行分化管理,這樣的好處是防止了官員權力太大起兵造反。但壞處就是原來一個人管的事,現在變成分工很細的幾個人管理,官員數量成幾倍增長。加上當時大興科舉和採用恩蔭制,官員數量龐大,機構臃腫,官員工資成了一個沉重的負擔。軍隊裡為了抵抗北方的侵略,軍隊數量龐大,為了防止武將造反,又實行更戊法,使的將領和士兵還沒磨練好就調走了,這樣造成兵員雖多,卻沒什麼戰鬥力。龐大的官員工資和軍事開支使的北宋政府財政收入入不敷出。

    二,內憂外患

    北宋政權的入不敷出,迫使統治者增加了賦稅,苛捐雜稅多如牛毛,百姓負擔沉重加上天災人禍,活不下去的白姓紛紛揭竿而起。同時北宋政權同西夏和遼國的戰爭長年累月,戰爭耗費了大量的金錢,而得到的結果卻是失敗和賠款。

    三,宋神宗決心改革

    宋神宗繼位後看到國家衰弱的景像,有心想改革當前的弊端,使國家強大起來,於是決定啟用王安石進行變法。

    煦寧變法的內容

    一,青苗法

    青苗法是指農民在青黃不接缺糧時,政府給農民貸款,貸糧,政府收取二分到三分的利息,在稅收中歸還,這樣使得階級矛盾有所緩解。但缺點是地方政府為了多收利息,強迫農民借貸,而且利息很高,農民負擔還是很沉重。

    二,免役法

    免役法就是將原來農民按戶輪流服役,改為可以交錢免役,由政府從收上來的免役費裡拿出錢來僱人服役,官員和地主也不例外。這樣使得政府增加了收入,農民也有人力和時間生產。

    三,方田均稅法

    方田均稅法就是重新丈量全國耕種土地數量,把土地按土質好壞分成五等,好土地多收稅,壞土地少收。法令的實施使的官僚地主無法隱瞞土地,政府收入巨增,大部分農民因為擁有劣質土地而減少了賦稅,農民負擔減輕了一些。

    四,農田水利法

    鼓勵開荒和修水利,沒錢的可以貸款,這樣就促進了農業的發展,使得政府也增加了收入,但由於把官員的考核和修水利相關聯,地方政府為了政績加大修水利的工程量,一些地方不需要修水利也強迫修建,這樣也增加了百姓負擔。

    五,市易法,均輸法

    透過在東京建立市易所來收購暫時賣不出去的貨物,在市場短缺時賣出,這樣使得商人無法囤積居奇而抬高物價,同時政府收入也增加了,設立發運使,統一收購和運輸,降低了成本,減輕了百姓的負擔。

    富國法實行的同時,又統過保甲法、裁兵法、將兵法、保馬法、軍監法使得軍隊素質和戰鬥力得到提高。透過取士法和改革科舉制度,使得人才的選拔和任用規範,考試的內容也以治國為主,做到了唯才用人。

    煦寧變法的成效和弊端

    一,改革的成效,煦寧變法鞏固了北宋政權的統治,取的了富國強兵的顯著成效,政府收入增加,財政狀況得到改善。軍事上在熙河之役大敗西夏,收復土地二千里,北宋政府積貧積弱的局面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使得社會經濟得到發展,人民負擔減輕,出現了百年不曾有過的繁榮景象。

    二,改革中出現的弊端,煦寧變法在富國強兵的同時也暴露了很多弊端,如變法偏重於增加國家稅收,導致國富民貧,引起了擾民,損民,失去了變法的群眾基礎。免役法使得百姓理髮,做小買賣都要交稅免役,稅錢比本錢還多,百姓負擔沉重。水利法的實施中,地方官員為了政績不該修的也修,該修的過份的修,這樣使得百姓負擔更重了。

    變法失敗的原因

    煦寧變法觸及了官僚地主階級的利益,遭到了太皇太后、皇后、司馬光等人的強烈反對。變法偏重為國家斂財出現了損民現象,失去了百姓的支援,加上用人不當,政策執行不力,出現了擾民,損民的現像,地方官員借變法謀取私利,同時變法派內部分裂造成了變法的失敗。王安石見變法推行不下去了,只能選擇辭官,神宗見反對的聲音越來越大,就同意了王安石辭職,變法失敗。

    綜上所述,王安石的變法確實起到了富國強兵的效果,但一昧的偏重為國增加賦稅,加上用人不當,地方官陽奉陰違謀求私利。導致了出現損民擾民的現像,失去了群眾的支援。由於損害了官僚地主的利益,遭到了太皇太后、皇后、司馬光等人的反對,加上變法派內部的分裂使得變法失敗。

  • 5 # 一貳一橙

    熙寧變法,是發生於北宋神宗熙寧二年,由宰相王安石執行的一次希望改變建國以來國家積貧積弱現象的政策改革,故也稱為王安石變法,由於後期的傳唱度較高,所以本文也稱為王安石變法。

    歷代史學家對於王安石變法的評價可謂是褒貶不一,褒者認為王安石的變法對社會矛盾起到了一定的緩和作用,同時也讚賞王安石為人大膽,不拘泥於時代,有其進步的意義和高瞻遠矚的思想,而貶者則認為王安石變法引起了北宋朝新舊黨爭,國家機器一度停滯不前,各種弊端沒有徹底解決,最後被軍隊遠遜於己的金軍所滅。

    而王安石的變法到底是否是加速北宋被金軍所滅的根本原因呢?我認為不是,變法雖然引起了朝野上下關於新法和守舊兩派的內爭,但也確實為北宋留下了一筆可觀的財富和相對比較強勁的勁旅,宋徽宗繼位時間離宋神宗去世不過十五年,他何來大肆揮霍的金錢和童貫大破西夏、平定方臘的後勤保障和軍隊,這就是王安石變法所帶來的福廕了。

    王安石變法前夕,北宋的經濟已經瀕臨崩潰,國家財政入不敷出,社會矛盾劇烈

    北宋到宋神宗時期,國家的癥結總的來說就是三個:冗官而政府機構臃腫、冗兵而士兵戰力低下、土地兼併而社會矛盾尖銳,而這說起來,其實症結從北宋開國之初就已經存在了,趙匡胤黃袍加身之後,害怕會重蹈五代十國的覆轍,採取了“守內虛外”的政治策略。

    也就是發展內部經濟,分化六部和功臣權力,集權於中央,外部為了防止武將掌權,儘量減少戰事,爭取“以錢買和平”,所以雖然北宋在外部勁敵環繞,但內部也比較穩定,經濟發達,文化繁榮,是著名的有錢王朝。可是到了北宋中期,用來加強中央集權的各種措施也開始弊端叢生了。

    但是新政觸犯到了官僚地主和混日子計程車兵們的利益網,遭到了強烈的反對和誹謗,而宋仁宗本人也是個和稀泥、不想惹事的主兒,所以慶曆新政僅僅進行了一年的時間,就隨著主持者范仲淹、韓琦、歐陽修等人被逐出朝廷而宣告失敗。不過慶曆新政最後雖然失敗了,可也給了當時還在鄞縣做知縣的王安石一股改革動力,他在嘉佑三年所上的《萬言書》,就是他看透局勢、銳意改革的總結。

    王安石的變法有一定的進取作用,但很可惜,他遇到的不是漢武帝,而是宋神宗

    熙寧元年,在地方上做了十幾年官員的王安石被召入朝廷做翰林學士,次年就破格提升為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王安石和宋神宗的態度一致,都認為北宋已經到了不變法不能存活的危急關頭,在皇帝的支援下,王安石首先制定了政治改革,在中央眾多機構之間,再建一個新的機構,全面負責變法事務,稱為“制置三司條例司”

    王安石從“理財”和“整軍”兩方面入手,王安石對於冗官、冗兵所需要的鉅額開支實際上是同意的,這是很好抑制住權臣和武將掌權的辦法,作為一個文人,王安石還是比較在意文人的地位的,所以他對於經濟改革是開源卻不節流,繼續維持著北宋官兵費用的支出,但同時又抑制土地兼併,發展農業、商業。而對於士兵的素養,則採取將兵法和保甲法,加強武將的地位,改變以前“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情況。

    變法的內容主要有三種:將商人壟斷的商業收歸國有,由國家壟斷;打擊豪強剝削農民,限制土地兼併,使耕者有其田;在全國各處要害地區設立將領,由他們全權管理重鎮事務,平時加強訓練,以應付外敵入侵。本來這些做法在漢武帝、唐玄宗時期都是搞過的,王安石不過就是“蕭規曹隨”,將前輩們的變法內容,結合北宋實際的翻版,可是漢武帝、唐玄宗最後成功了,王安石卻失敗了,這就是因為領導者的不同了。

    在古代著重人治的政治覺悟下,皇帝本人的意願和態度往往能決定著各項政策最終能否進行的基本,很可惜,宋神宗本人並不是和漢武帝、唐玄宗那樣敢於和群臣對著幹的雄主,他在變法的態度上一開始很堅決,可一旦遇到問題後就出現動搖。像當時曹太皇太后的家人觸犯了法律而被指控,曹氏日夜哭泣,而宋神宗一看到祖母這樣的傷心,對變法的就有所動搖了。

    而且王安石本人也過於理想主義,他的變法主張是“民不加賦而國用饒”,不增加百姓的賦稅而達到國富民強的結果,這無疑是太想當然的了,偏偏王安石就一直在理想主義的路上,一條道走到黑,他所制定的所有有利於民的政策,到最後都變成了害民的惡政:

    農田水利法鼓勵百姓自力開墾廢田,興建水利,有困難的可以由當地官府貸款,利息收取一分,工程完事後再還給官府。詔令下去七年之後,全國水利工程高達一萬餘處,灌溉民田達三十六萬頃,官田兩千萬頃,促進了農業生產,可是在費用上,百姓一不懂經濟、二文化水平偏低,所以遇到一些貪官汙吏的話,在借錢的賬目上做點手腳,百姓們就得白白給官府打工了;青苗法規定政府每年在夏、秋兩季,植物青黃不接的時候借錢給本地自耕農、半自耕農,幫助他們度過饑荒和購買農具,半年之後歸還,交兩分利息,此舉雖然限制了豪強地主們以高利貸的形式剝削農民的情況,可是由於監督不力,官員貪汙問題沒有解決,本來被豪強剝削的農民就變成了給官府剝削,而且還不能抵抗,啞巴吃黃連;保甲法對地方農戶加以編制,規定家中出一人為保丁,十家為一保,五保為一大保,十大保為一都保,選舉地主中有才能的人來擔任保長、大保長和都保長,農閒時訓練武藝,夜間巡邏維持治安等,這雖然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但是由於當時土地兼併的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農民可耕地依舊不多,在這樣的情形下還得服保役,對於成年男子就是家中頂樑柱的農民家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的,到後面甚至出現了為了逃避保役而選擇自毀身體的慘狀。

    這些情況的發生,主要還是因為王安石本人太過理想了,總是想著不得罪任何人然後就把事情給辦了,他自己本身就沒有高度的權力來變法,只是靠著神宗的支援而已。他理所當然地想著法令一下,則各地方政府都會按照自己的想法來行事,可是相應的對於官員們的監督卻沒有實施,官員並不怕王安石,因為他們沒有因辦事不力而被罷官免職的擔憂,所以做事也儘量避開那些得罪豪強的來做,至於損害民眾利益的,官員們並不怕做,甚至樂在其中,可以明目張膽地剝削了。

    所以王安石的變法雖然增加了國家收入,“中外府庫,無不充衍,小邑所積錢米,亦不減二十萬”,可是下層百姓被逼得破產、自殘的也不在少數,而且就連變法派內部也是矛盾重重,本來支援王安石變法的鄭俠,就給宋神宗上了一副慘絕人寰的《流民圖》,痛斥變法禍國殃民,矛頭直指王安石。而看到惠民變成害民,且變法之心略有動搖的神宗皇帝,更是立刻就廢除了青苗、保甲等十八項法令,王安石想長袖善舞,結果卻把整個北宋都得罪了。

    王安石的變法雖然失敗,可也給北宋留下了一筆巨大的財富,至於因變法而引起的新舊黨爭,其實過錯並不能完全算在王安石頭上

    所謂新舊黨爭,是由於在王安石變法的過程,一部分守舊派官員多次抨擊變法而被罷免,他們在政策上堅定地排斥變法派,並由此引發了一連串的內鬥,就連王安石本人也是在這樣的黨爭中被迫下臺的。但要把北宋滅亡的原因歸到王安石變法上,卻也是過於偏激了。

    實際上,在王安石被罷免,神宗去世,新政全面廢除之後,北宋還是靠著變法所積累下來的財富,安然度過了各種危機,在哲宗時期,由於有著“女中堯舜”之稱的高太后垂簾聽政,北宋在這段時期裡還是保持著一定的強盛,政治清明、經濟繁榮,高太后“執政九年,朝廷清明,結夏綏安,杜絕內降僥倖”,是北宋最後一個輝煌的時代。

    若要說王安石是如何影響到這次黨爭的,我想或許還是因為他不會用人,王安石偏激地認為:只要表明變法正確者則佔據了政治正確,而反對變法者就是奸黨等等,可對於這些同意變法的人員,王安石並沒有對他們進行過考核,而是一股腦地重用,不問人品、不問能力,只論政治正確。結果一大批投機分子爭相進入王安石門下,以求仕途,其中就包括導致了靖康之恥的北宋六賊之一的蔡京。

    本來北宋朝廷的弊端不止王安石看出來,基本上整個北宋朝廷都看得出來,所以剛開始,官員們對於變法還是接受的,可後面變法在執政不力的情況下,越來越偏移原先的目的,不得已之下才會有批評變法的守舊派出現。要是王安石能夠接受司馬光的建議,多考察一下自己越級起用的變法官員的話,或許阻力還不會這麼大,變法也能依舊保持初心了,而新舊黨爭的開端,也是由於呂惠卿取代王安石後,大力打擊守舊派和變法派內部所致的。

    總結:王安石變法是否加速了北宋王朝滅亡的禍端?我個人認為不是,北宋滅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還是皇帝本身對於抵抗的意念不強,總想著花錢了事,而沒有硬起來和金人對乾的志氣

    金軍南下之時,開封城中抗敵士氣高漲,足足有三十萬軍民請求參戰,可宋徽宗本人只是個文學天子,他沒有見過這樣大難臨頭的局面,一旦遇事了自然很難保持冷靜,像金人剛渡過黃河,宋徽宗就急急忙忙地把皇位讓給了兒子,自己跑到了江南逍遙快活去了。皇帝自己對祖宗基業都不在乎了,何況是普通百姓和官員,靖康之恥可以說完全是宋徽宗咎由自取來的,怎麼能怪一個在十幾年前一心為國效力的王安石呢?這是十分錯誤的。

  • 6 # 史海釣客

    熙寧變法是由宋朝的第六任皇帝,宋神宗,趙頊與堅決主張變法的王安石二人所主持的一次變法。毫不誇張的說,這次變法對於整個宋王朝的國運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再瞭解熙寧變法之前,我們首先了解一下王安石這個人。

    王安石字介甫,撫州臨川人,父益,任都官員外郎 。好讀書,書過目終身不忘。其屬文動筆如飛,初若不經意,既成,見者多服其精妙。

    (王安石像)以上是宋史原文。翻譯過來的意思是:王安石表字介甫,是撫州臨川人,她的父親叫王益 ,任職都官員外郎。王安石喜好讀書,看過一遍,終身不會忘記。寫文章落筆如飛,第一次看時,好像漫不經心,寫完後見到的人都佩服他文采精妙。後來王安石考中進士,主動申請做地方官歐陽修推舉他擔任御史臺的官員他也辭謝了。宋仁宗嘉佑三年,王安石調任提點江東刑獄入京任度支判官。由於他本人是楚地人,朝廷中知名度並不高。

    於是就和韓家、呂家兩兩家人交往。與韓絳,韓絳的弟弟韓維以及呂公著三人交往甚厚。他們開始讚揚王安石,於是王安石的聲望開始顯著 。一次當時還是潁王的神宗皇帝,在與韓維談話時還為大肆稱讚王安石。後來又把王安石舉薦到當時還是太子的神宗身邊做官。

    (天下各國形勢圖)熙寧二年二月,王安石做了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開始正式主持政務。神宗對他說:人皆不能知卿,以為卿但知經術,不曉事物。意思是說:別人都不能瞭解你,以為你只知道書本上的知識而不明白世上的事物。王安石說之:經術正所以經世務。意思是:書本上的東西正好可以用來治理國家。於是在他的煙建議和影響下,神宗設立了制置三司條例司,任命王安石和十刃書密院最高長官的陳昇之共同掌管王安石又任命變法派的干將呂惠卿處理日常事務。那場在歷史上報貶不一而在當時轟轟烈烈的熙寧變法正式開始了。

    變法的具體內容包括:

    第一:青苗法把買常平倉糧食的本錢作為青苗錢發給百姓,讓他們出二分的利息,春天把錢交給百姓,秋天收回。和如今的貸款差不多。第二:均輸法朝廷給予前壁和糧食,凡是朝廷上貢的物品,都必須離開價錢高的地區,而在價錢便宜的地區購買一路程近的地區代替路程遠的地區。預先做好京城需要購買的物品的準備。以便在價錢便宜時儲存第三:保甲法,鄉村輪口編入籍冊,二丁抽一,十家為一保,發給他們弓弩,交給他們戰鬥的陣法作為儲備兵員

    第四:免役法。

    根據百姓家財的多少分別令他們出錢,僱人替他們承擔勞役,兵役。本來不需要服役的家庭,也一概出錢名字叫做助役錢。第五:市易法。其實就是現在的抵押貸款。這個法令按照宋史原文翻譯過來就是允許私人以自己的田地和財產為抵押,向官府借貸錢款。利息為2/10,逾期不還者,在2/10的利息以外,每月再加2%的罰金。其實就是現在的抵押貸款。第六:保馬法。凡是保甲戶願養馬者,每戶養一匹,國家線有的馬交給他們餵養。或者是官府給他們一筆錢,讓他們自行買馬飼養。每年檢查一次馬的各種情況。死亡或生病者需要養馬者補償。

    第七,方田法。把東西南北各1000步土地為一方,每年九月,本縣官員丈量計算檢驗土地的等級,把土地確定為五個等級,按照等級規定賦稅數額還有一個作用於京師的規定:命令京師各行各業根據獲利多少交納免行錢以免除本行業的人為,官府當差的義務 。自從這些法令實行以後,《宋史》記載:賦斂愈重,天下騷然。也就是說,隨著這些法律的實行服稅收的越來越重,天下越來越不安。而此時王安石的變法政令遭到歐陽修

    司馬光蘇軾等人的強烈反對,

    人稱舊黨。而王安石,呂惠卿等主張變法的人被稱為新黨

    (司馬光)正式拉開了宋朝黨爭的序幕。現在可以回答體育組的那個問題。宋朝的根源亡於外患而外患則由內憂演變而來。古語云:木必先腐,而後蟲生。 宋朝的情況很適合這句話。導致宋朝滅亡的病毒是熙寧變法而是遊戲寧變法引發的,在此後的數十年間,不但沒有平息下去,反而在兩檔之間愈演愈烈的新舊黨爭。最終導致靖康之恥的發生。但是南宋朝廷也沒有吸取教訓,史彌遠,秦檜等人先後排除異己個人專權導致宋朝的政治生態極端惡化。最紅就如同1127年,他們沒有正式驅除外患一樣1279年時,他們也沒有驅逐外患,並且付出了沉重代價。這個問題可以用一句話來回答:宋朝熙寧變法並不是滅亡的主要原因遊戲寧變法引發的黨爭才是宋朝滅亡的一個主要的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人生三樂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