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大家都知道,西漢皇帝死後多數都有設有陵邑,長陵邑,安陵邑,茂陵邑,等等,一座陵邑等於一座城池,這些陵邑肯定都毀於戰火,有沒有準確的歷史記載記錄這些陵邑毀於什麼時期
11
回覆列表
  • 1 # 小森短影片

    漢元帝劉奭——渭陵

    在陝西省咸陽市周陵鎮新莊村東南方向,矗立著一座高大的西漢帝陵。今天,這座陵墓的封土頂部已經塌陷,不復當年的華彩。這座帝陵的主人曾被父親預言將會斷送漢家社稷,而且這座帝陵周圍竟然找不到任何陵邑存在過的痕跡。

    漢高祖劉邦煞費苦心經營的陵邑制度,為什麼在一百多年後卻被廢止了呢?讓我們走進渭陵,揭開迷霧,還原歷史。

    渭陵俯瞰圖

    1

    公元前49年,漢宣帝劉詢駕崩,西漢王朝迎來第八位皇帝-劉奭。早在做太子時,劉奭便傾心於儒教,如今他終於有機會實踐自己的政治理想。在劉奭看來,大漢王朝在儒政的教化下必將開啟一個嶄新的時代。然而誰會想到,隨著漢宣帝一同遠去的竟然是屬於整個西漢王朝的黃金時代。

    劉奭是漢宣帝的長子,宣帝少年時期流落民間與許平君結為夫妻,生下劉奭。八歲時,劉奭被冊立為太子,與雄才大略的父親不同,劉奭酷愛儒家經典。他曾向父親進言建議多用儒生,卻遭到斥責。漢宣帝對太子說,漢朝的制度本就是霸道與王道並用,怎可只用儒道。對太子憂心忡忡的漢宣帝甚至發出了這樣的感慨“亂我家者,太子也”。

    影視劇中的漢宣帝、許平君以及尚在襁褓的漢元帝

    霸王道雜之,代表了自漢武帝以來的西漢基本國策。霸道就是法家手段,匡正國家,約束臣民;而王道則是以儒家理念,推行德政,教化天下。在武、昭、宣三朝的近百年時間裡,以霸道為主、王道為輔的政策,行之有效,塑造了漢武盛世和昭宣中興兩段黃金時代。

    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表章六經”,“六經”指的是《詩》《書》《禮》《易》《樂》《春秋》六部儒家經典。在歷史上,武帝時期並沒有真正提出獨尊儒術,但儒學的地位確實得到了提高。至宣帝朝,儒家思想已經成為霸道的有效補充和輔助力量。儒家思想有著豐富的為政理念,能為國家發展提供理論支援,其所倡導的大一統觀念,更是國家繁榮穩定和長治久安的基石。

    影視劇中的漢宣帝

    可見,漢宣帝看重的是那些胸懷天下、心繫國家的真正大儒,於是指定名儒蕭望之和周堪擔任太子的老師。蕭望之與周堪主要為劉奭教授經學,經學原本是闡釋各家學說要義的學問,漢武帝后逐漸特指研究儒學經典的學問。因此,劉奭的經學學問在整個漢代帝王中首屈一指。

    然而,漢宣帝擔心劉奭過於痴迷儒學,將來執政有失偏頗。便在臨終前指定了三位輔政大臣,除了蕭望之和周堪,還有一位樂陵候史高。史高是宣帝祖母史良娣的侄孫,深受宣帝信任,手握決策大權,可以平衡儒生勢力。然而蕭望之和周堪很快引進經學家劉向以及儒生出身的侍中金敞共參朝政,史高漸漸被劉奭所疏遠。

    劉奭登基後,中國歷史進入了儒學治國的時代。儒家學說認為只要臣民能夠以君主作為道德楷模,就可以實現天下大治的理想。然而君主的德行靠什麼去約束和監督呢?只能寄希望於對君主的教育來達到王道治政的理想。

    蕭望之輔政

    2

    劉奭即位當年,孔子的第十三世孫孔霸上疏請求祭祀孔子。劉奭下詔以皇帝的名義奉祀孔子,賜爵孔霸關內侯,贈食邑800戶,封褒成君。後來,孔霸去世,劉奭著素服弔祭,賜給秘器錢帛,以列侯之禮安葬,諡號“烈君”。

    劉奭向天下表明瞭自己一心向儒的決心,朝廷上下瀰漫著濃郁的儒風,上至公卿王爵,下至州牧郡守都以經學為本,代代相傳,乃至成為家業。

    影視劇中的漢元帝

    對封建帝王至關重要的帝陵也被烙上了儒學烙印,最為顯著的一點就是劉奭的渭陵是漢朝第一個廢置陵邑的帝陵。渭陵是漢元帝劉奭與其皇后王氏的合葬陵園,陵區面積約4平方公里,已探明的陵園有4座、建築遺址6處、從葬坑26座、陪葬墓80餘座。

    漢元帝陵園位於渭陵陵園西南部,呈正方形邊長415米,覆鬥形封土,位於陵園正中,底邊長168米,頂邊長40米,高約29米。墓葬形制為四出墓道的亞字型,其中東墓道最長,勘探長度26米、寬7至17米、深15至26米。

    在帝陵陵園內發現從葬坑8座,均分佈於墓道與門闕中軸線兩側。其中封土東側、北側各有兩座;封土南側三座、西側一座。從葬坑為豎穴坑道形式,坑長5至17米,大多寬約5米,距地表深15米,坑體深3至7米。坑內包含物為板灰、紅燒土、木炭、漆皮等。

    渭陵從葬坑示意圖

    與前幾代帝陵相比,渭陵隨葬器物並不豐富,陵園格局也顯得略小。考古學家在渭陵及其陵園周圍反覆探查都沒有發現任何陵邑的痕跡。

    從劉邦的長陵開始,西漢的帝陵一直設有陵邑,其兼具維護中央集權和防禦北方威脅的雙重任務,是漢朝攘外、安內的國本。劉奭為何會取消陵邑呢?

    公元前40年,即位8年的劉奭籌建壽陵,同時釋出了一道詔令,大意如下:根據儒家經典《詩經》的精神,遷移人口充實陵邑的制度使東部地區虛耗費用,百姓破土離家,非長久之計。因此,渭陵不設陵邑,以便天下臣民安土樂業。

    這道詔書,獲得了儒生們的一致認可,然而,僅僅因為《詩經》中的幾句詩文,劉奭就敢於改變皇家沿襲了100多年的喪葬制度嗎?事實上,劉奭甚至在儒臣的建議下,下詔罷棄在各郡國為高、文、武三帝設定的宗廟,拉開了西漢後期宗廟禮制改革的序幕。

    影視劇中的劉奭

    然而,事情絕非這樣簡單,陵邑是長安城周邊的繁華富庶地區,遷徙而來的人,往往能獲得更好的生活水平。而且陵邑之中名流居多,人們往往以家住陵邑為豪。

    但是,無論是遷徙人口充實陵邑,還是在各郡國的帝王宗廟舉行祭祀,都是耗資巨大的活動。在西漢前期和中期,國家有足夠的財力來支援這樣的活動。然而,到了劉奭時期,漢朝開始顯露疲態,傳統諸侯國也逐漸衰落,代之而起的是透過土地兼併產生的豪強地主。這些新興的地方豪強,有著自己的經濟、政治利益,皇帝也無法強令他們遷徙人口。於是,劉奭的政策只能內縮,不得不廢置陵邑、罷棄宗廟。

    影視劇中的地方豪強

    但是,來自北方的威脅怎麼辦?漢高祖劉邦設定陵邑的一個重要目的是為了防範匈奴的侵擾。漢元帝時,呼韓邪單于已經降漢,郅支單于向西域發展,成為唯一威脅漢朝的匈奴勢力。

    公元前36年,時任西域都護府校尉的甘延壽與副校尉陳湯出奇兵,攻擊郅支單于,大獲全勝。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于表示願意與漢朝修好,取漢女為閼氏,也就是匈奴的王后。劉奭也想鞏固漢匈之間的友好關係,於是便出現了“昭君出塞”。

    昭君出塞後,漢匈友誼更加鞏固,陵邑的戰略地位不再突顯,劉奭便放心大膽的廢除陵邑。

    昭君出塞

    3

    西北邊疆的和平寧靜使漢民族與西域各少數民族的交往暢通無礙。但此時,王朝內部出現了裂痕,土地兼併加劇,農民流離失所,新興的地方豪強坐大,不尊號令,與中央政府對抗。在這樣的形勢下,劉奭推行儒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社會矛盾,使帝國免於即刻崩塌。

    雖然劉奭崇尚儒學,但他真正信任的並非儒生,而是宦官。他的邏輯很簡單,宦官沒有家室,不會締結“外黨”,只會對自己忠心耿耿。因此,劉奭表面上對儒臣恭敬有加,實際上卻將權力交給了以弘恭和石顯為首的宦官集團,開啟了漢代宦官擅政的先河。

    影視劇中的石顯

    蕭望之對天子寵信宦官十分不滿,但劉奭並不採納老師的意見。最終,劉奭被石顯等人的讒言所矇蔽,將蕭望之下獄。然而,蕭望之畢竟是帝師,當他的兒子來求情時,劉奭還是顧念師恩,下令釋放蕭望之。然而,石顯對劉奭說:“陛下將老師下獄,天下人都認為柔仁好儒的您必定有充分的理由,現在若將他無罪釋放,那不就等於承認您之前犯了錯嗎?蕭望之不但不會感激,還會心存憤怒,除非將他再次關進監獄,否則他是不會反省的。”

    石顯的花言巧語,說動了優柔寡斷的劉奭,下詔將蕭望之再度收監。蕭望之眼看著陛下被宦官操控,無奈之下,服毒自盡。更可怕的是,越來越多的儒生被利祿所吸引,他們研習經書只是為了貪圖祿位,尸位素餐。

    由於劉奭一味強調以經取士,甚至,一些書呆子也被選進政府機構,大行其道,這種局面對國家和社會影響惡劣。

    後來,劉奭又將權力都交給了宦官集團,過起了悠閒的生活。在西漢諸位帝王中,劉奭可能是最具文藝色彩的。據說他寫得一手好篆書,彈琴鼓瑟,辨音協律等技藝也令人歎為觀止。不過,劉奭的身體始終不是很好。據史料記載,他在30多歲時,竟然發齒脫落、老態龍鍾。

    影視劇中的漢元帝

    4

    劉奭沉浸在儒生與宦官為其營造的“天下無事”的幻境中,雄心壯志消失殆盡,興趣轉向後宮,西漢朝廷陰盛陽衰。更致命的是,劉奭的一次選擇甚至間接地造成了西漢王朝的滅亡,這次選擇和他的皇后有關。

    渭陵帝陵陵園的西北方380米處,有一座陵園,邊長約377米,園牆寬4.5米,殘高2.5至3.8米。四牆正中各闢一門,有門闕建築,陵園中心的封土呈覆鬥形,底邊長約80米,頂邊長約33米,現存高度17.5米。墓葬形制呈現亞字型,四周的牆垣均於中央闢有大門,門外立有雙闕。這是劉奭的皇后王政君的後陵。

    後陵俯瞰圖

    就是這位皇后,間接影響了西漢最後的歷史。事情要從劉奭還在做太子時說起。23歲時,劉奭因為寵姬的死亡悲痛不止。為了緩解太子的哀痛,五位家人子被皇后挑來供太子選擇,一旦選中,便可位列太子妃。

    深陷悲傷中的太子根本無心挑選,隨手一指,說其中一人還可以。由於太子並未指明,獨穿絳衣、顯得與眾不同的王政君便幸運地被認為是太子所選,當晚即被送入太子東宮。也許王政君命該交運,一朝臨幸,便懷有身孕。儘管早被太子遺忘,可當王政君於甘露三年誕下男嬰,她的命運發生了徹底的轉變。

    影視劇中的王政君

    宣帝對這位世嫡皇孫異常寵愛,為其取名劉驁。“驁”是一種千里馬,可見老皇帝對皇孫寄予厚望,劉驁便是後來的漢成帝。宣帝去世,劉奭即位,是為漢元帝。劉驁被立為太子,母憑子貴,王政君變成了皇后。

    其父王禁憑藉女兒和外孫,封陽平侯。王氏家族勢力迅速擴大,不久,王氏家族出現了一位頗具爭議的人物,親手結束西漢210年的統治。他就是王政君的侄子——王莽。這位日後權傾天下,改朝換代的人,不僅顛覆了劉漢皇室,在渭陵陵園中竟也留下了自己的印記。

    影視劇中的王莽

    5

    在渭陵帝陵陵園東北約350米處,有一座殘破的陵冢。底邊東西約150米,南北約100米,殘高2米,被當地人稱為塌塌冢。這原本也是一座後陵,據考證,它是孝元傅皇后合葬陵。這位傅皇后,本是昭儀,是劉奭十分寵愛的妃子。其子定陶王劉康雖未繼承皇位,卻是漢哀帝的父親。

    漢哀帝即位後,傅昭儀被尊為恭皇太后,一年後改稱帝太太后,最後又改稱皇太太后。去世後與劉奭合葬渭陵,稱為孝元傅皇后,家族風頭一時蓋過王家。

    孝元傅皇后墓遺址

    然而,傅氏死後,漢哀帝也隨之駕崩,失去保護的傅家被重新崛起的王氏外戚打壓。最終,獨攬大權的王莽,追貶傅氏為定陶恭王母,褫奪了她的漢元帝皇后封號,還命人挖開傅氏的陵墓,取走太后璽綬,並將封土夷平。因此,今天所見的傅氏陵墓僅為殘跡。

    兩座皇后陵墓,令渭陵在西漢帝陵中獨一無二。除此之外,渭陵還有一些陪葬墓,它們有序地排列於渭陵陵園東北方500米處。東西4行,每行7座,共28座,當地百姓稱之為“二十八宿墓”,《咸陽縣誌》則稱為七妃墓。這片陪葬墓群所埋葬的應是劉奭的嬪妃。

    陪葬墓遺址

    從渭陵開始,西漢帝陵陵園中有了規劃一致的妃子陵園。除了這些妃子墓,渭陵著名的陪葬墓便不多了。歷代西漢帝王都擁有龐大、輝煌的陪葬墓系統,它們主要屬於皇帝的各級夫人、諸侯王、列侯、大臣等。

    然而,劉奭推崇的儒學強調三綱五常等倫理思想,家族墓地逐漸興起,世家大族不再對陪葬帝陵感到特別地榮耀。皇權的衰落,也令朝廷無力召喚大族為帝陵陪葬。

    漢元帝渭陵

    渭陵的從葬坑也不復往日之盛,許多陪葬器物都遭到了限制,大有日漸微末之勢。因此,渭陵也成為從葬坑制度由盛轉衰的轉折點。與衰落的帝陵一樣,劉奭的生命力也在年復一年地走向下坡。

    公元前33年,劉奭在未央宮駕崩,終年僅42歲。諡號“孝元皇帝”,葬於渭陵。史學家往往用柔仁好儒形容劉奭,他不僅改變了西漢的政治面貌,更改變了中國的政治面貌。正是從他開始,儒家學說成為了每一個封建王朝統治方法的核心理念

  • 2 # 小輝輝部落

    在西安市北郊曾存在著一個有十幾萬人的大型古代城市。兩千多年前,這裡是著名的西漢皇帝——漢景帝時期的政治中心之一。而且,這座城市還是中國迄今首次發現的帝王陵的陵邑。這座隱匿了兩千多年的古城近日終於揭開了神秘面紗。

      陵邑即依皇陵而建的城市。將距都城較遠的達官顯貴以及漢長安城中的貴族們遷到皇陵的附近居住,繼而形成一座城市。據文獻記載,咸陽原上西漢的9座皇陵中共有5座建有大

    規模的陵邑。此次發現的是漢景帝陽陵的陵邑,位於西安市北郊的涇渭三角洲上,漢陽陵以東,北臨涇水,南越渭河與長安相望。這裡原是秦代的一個縣城,漢景帝五年在此基礎上修建了陽陵邑,在歷史上共存在了數百年。去年至今考古工作者對其進行了大規模發掘。

      考古鑽探得知,陽陵邑東西長4.5公里,南北寬1公里左右,總面積4.5平方公里,已探明東西向有主街道11條,寬度在9—50米;南北向街道31條,組成了百餘個棋盤式的裡坊。城裡有密集的漢代建築遺址、官署區、民居區和製陶作坊區,有鑄造錢幣的遺址和兒童墓地等。此次發掘共出土各類文物達一萬餘件,有大量的筒瓦、五稜水管等建築材料,有盆、罐等陶製生活用具,有銅、鐵質鎧甲片,銅簇、鐵簇等武器裝備,有數十個用陶井圈箍起來的水井,有中國發現最早的浴池。出土的文物顯示,陽陵邑與當時的外界交流非常廣泛,而且城內設定機構非常齊備,甚至可能還有監獄。至於陽陵邑毀於何時,因何而毀目前還是個謎。

      陽陵考古隊副隊長王保平介紹說,陽陵邑生動地再現了2000年前漢代古城的文化風貌和漢代的宮廷生活,對研究中國的城市發展史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 3 # 一縷青藍

    陵邑制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始於秦鼎於漢落於漢。從高祖劉邦稱帝至王莽篡漢前,絕大部分陵邑建於漢長安附近,漢朝的陵邑有兩大作用:一強本弱枝,二防禦匈奴。在《漢書.地理志》(下)說“後世世徙吏二千石、高貲富人及豪傑併兼之家於諸陵,蓋亦以強幹弱枝,非獨為奉山園也”。遷來的都是大家族和富貴人家,進而削弱各諸侯國的力量。建於城市的周邊地區始經濟快速發展,人口眾多,從而防禦匈奴。

    到了漢元帝時期由於國家經濟無法承擔遷移所帶來的費用,各諸侯國的經濟也在走下坡路,興起的是透過土地兼併產生的豪強地主,使得一些地主上假稅。

    漢元帝時,陳湯請求繼續徙陵。他說:“天下民不徙諸陵三十餘歲矣,關東富人益眾,多規良田,役使貧民。可徙初陵,以強京師,衰弱諸侯,又使中家以下得均貧富。”元帝曾用陳湯之議徙陵。《漢書·五行志》漢元帝喜歡以儒家思想來治國。《元帝紀》永光四年(前40)詔曰:徙陵之事“令百姓遠棄先祖墳墓,破業失產,親戚別離,人懷思慕之心,家有不安之意。是以東垂被虛耗之害,關中有無聊之民,非久長之策也。”漢元帝認為這遷移活動帶來的是勞民傷財,使人背井離鄉。遷移不是長久之計,所以在渭陵不設陵邑,以便百姓安居樂。

    陵邑也不設了那來自北方的威脅怎麼?漢高祖劉邦設陵邑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防禦匈奴,到漢元帝時期呼韓邪單于已經誠服於漢,郅支單于向域發展,成為了唯一能威脅漢朝的勢力,公元前36年,時任西域都護府校尉的甘延壽與副校尉陳湯出奇兵,攻擊郅支單于,大獲全勝。匈奴單于願於漢交好便娶了漢朝公主為妻。漢元帝劉奭也想鞏固與匈奴的關係,聯姻就成了一種政治手段,於是便出現了“昭君出塞”。昭君出塞後,漢匈友誼更加鞏固,陵邑的戰略地位不再突顯,劉奭便放心大膽的廢除陵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洪全福在太平天國中有什麼作用,怎樣評價這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