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鑫字塔
-
2 # 李冠朝
電話剛接聽的時候,因為不知道來電的是誰,所以先“喂!”一聲,表示電話接聽了,請講話。等對方通報姓名後,再客氣,通話。
-
3 # 踩在你的心上
接到陌生人來的電話,也不知道對方是誰,“喂”一字就是表示在聽對方說話,表示讓對方說出打電話的目的,要是知道實在是熟悉的人,都是直接稱呼名字或者小名了。
-
4 # 熱點快評小十一
1,證明已接通
2,在不知對方是男,是女,或誰時,可以試探出一點資訊
3,因最初的電話訊號不好,或者戰場上雜聲太大影響對話,就會大聲的喂一通,以便知道對方在聽,久而久之,就成為接打電話常用語了。
。。。
-
5 # 鈴兒視覺
眾所周知,電話出自世界著名的發明家愛迪生之手。在電話問世之初,幾乎所有的人都不相信聲音能夠透過細細的電話線清晰的傳入遠方人的耳中這一事實。因此,人們在打電話的時候,習慣於說:“你是某某嗎?你真的在聽我打電話嗎?”愛迪生覺得這麼問很笨,因為他確信電話線的另一端有人,而且也正在打著電話。於是,他打電話時便直接用“喂、喂”來呼叫對方,周圍的人覺得這樣很簡便,於是就紛紛模仿,不久,這一叫法便流行於全世界了。 最開始的時候電話效果不好,常常這邊講了話那邊沒反應,所以人們就衝對方喊“喂,聽到了嗎”之類的,久而久之,打電話時候的“喂”就只是一種打招呼的詞了,而沒有了平常生活中說“喂”時候那種不夠禮貌的感覺了。“喂”也是通俗打招呼口語罷了。就好像路上你要喊有點距離的人,一般習慣性先喊個“喂”之類的。可以猜測,當年電話剛出來的時候,打電話的兩個人心裡上認為相互有距離,所以先喊“喂”來稱呼。
與此同時,那時候的電話可沒有來電顯示,不知道對方是誰,先喊個“喂”,當人們拿起電話時,都會不自覺地說“喂”來呼叫對方。
-
6 # 小瘋瘋34
先給一個沒意義的聲音提醒接通,然後道一句問候,就好啦。
像我的一個朋友,他一定是“hi man”……對方是什麼情況他都可以不知道。
這個東西高興就好,沒人會真的挑剔這些。
回覆列表
關於華人打電話為什麼會說“喂”有這樣一個段子:當年電話的發明者在第一次試音的時候出了點小差錯,怎麼都聽不到對方的聲音,所以就急得一直說“why”,於是華人就取了它的諧音“喂”。
段子歸段子,不過我們也不能排除中國的“喂”是來自於國外。那麼歪果仁們怎樣在電話裡打招呼呢?
英美:Hello , Hi
德語: Guten Tag(較正式),Hello(常用)、hier ist(較正式)
俄語:Алло
葡萄牙語:Aló
法語: Allô,Bonjour ,oui (發音wi)
日語:もしもし,(發音:麼西麼西)
粵語:累猴(劃掉)
以上選取了幾個使用比較廣泛的語言,請原諒語言能力實在有限只能列舉到這了。可以看到,上面的例子中只有法語oui的發音近似於我們的“喂”,法國經典電影《天使愛美麗》中有有一個橋段是,愛美麗撥出電話,對方接聽起來說到:“oui”。這樣一來,我們的“喂”有沒有可能來自於法語的用法習慣呢?
事實上,當下法華人說話受英語的影響較大,在接打電話的時候不常使用oui,相比之下更常用Allô. 在法國國家語料中心網站上可以查到,這一詞正是來源於英語的用法,同樣較常用的還有Bonjour,而oui更偏口語,一般都用在十分親近隨意的場合。
那這些外來語言怎麼影響我們提起電話說什麼呢?先來看看電話傳入中國的時候。光緒三年(1877年)出版的《格致彙編》第十二卷,其中《上海初用傳聲器》有這樣的記載:“租界之內,中外大行家,以及辦公事處,皆有此器以通訊息,更於各馬路間設立此器,以便通報火災及報捕等要事。租界之外,亦有設者,南通至江南製造總局,北通至虹口之外,西通至徐家彙等處”。所以,至少在1877年中國上海就已經開始使用電話,當時人們根據發音,把它翻譯成“德律風”。
根據《上海市地方誌》的記載,至1900年,英商上海華洋德律風公司開始經營租界內的電話業務,並與公共租界工部局、法租界公董局簽訂了30年的專營協議,壟斷了租界內部的電話業務。
也就是說當時英法租界裡的電話業務主要由英商經營。但當時打電話使用的語言是英語為主還是法語為主,依然不能確定。
因此,一種猜測認為,既然中國沒有用“喂”打招呼的傳統,而電話又是一種外來物,而在最初傳入的上海深受外國文化影響,那麼“喂”也有可能來自於外語諧音。但是這個諧音到底是怎麼陰錯陽差變成了“喂”,還是個未解之謎。
“喂”這個說法,可能跟古漢語的“唯”也有某種淵源。“唯”是指謙卑的應答聲,比如“唯唯諾諾”,比如《論語》中,孔子教育曾參說“吾道一以貫之”,曾參就答應道:“唯”。如果這個假設成立,那華人接電話的時候,說“唯”而不是“喂”——頓時悠久博大得爆棚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