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落9318
-
2 # 能量時光
1、幫助孩子認識到錯誤。
兒童認知能力有限,問題分析具有片面性,不能全面分析。因此,此時家長要認真幫助孩子分析原因,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在孩子犯錯時,有些家長只知道一味責怪孩子,一味打擊孩子的自信心,一味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卻沒有真正幫助孩子分析原因、解決問題,這樣是無法達到教育孩子的效果的,反而把孩子推到錯誤的路上,越走越遠。
2、讓孩子有改正錯誤的態度。
小孩子犯錯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知錯不改,一錯再錯,大錯特錯。如果孩子犯了錯誤以後,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能誠心誠意地認領自己的錯誤。父母對待孩子的錯誤,要幫助孩子分析錯誤、認領錯誤,其主要目的是幫助孩子改正錯誤,不再犯錯誤。開始就是先要讓孩子知道自己這件事確實做得不對,然後再告訴孩子這件事該怎麼做。
-
3 # 靖之Limm
犯錯誤不是壞事,在父母身邊的時候犯錯誤,父母就可以幫助孩子改正,這樣孩子長大了獨立了就能犯更少的錯誤。
在處理孩子犯錯誤的時候,要照顧到孩子的情緒,和孩子充分溝通,瞭解孩子是怎麼想的,然後幫孩子分析,讓孩子知道自己犯了一個怎樣的錯誤,為什麼錯的,怎樣避免以後再錯。
孩子的教育問題也是溝通問題,一定要保證和孩子的溝通,成為讓孩子信賴的父母,任何時候,孩子都願意和你分享他(她)的想法。
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的影響太大了,言轉身教,父母需要成為孩子的好榜樣。
-
4 # 陽陽50519
因為玩而又不是有意犯的錯,應該大方的原諒,並且告訴孩子沒關係,下次注意就好。做了危險的動作,甚至這樣的動作會威脅到生命,應該揍他一頓,這樣下次他就長記性了。關於道德方面的錯就應該耐心的教育,告訴他這樣是不對的,如果有生動的例子也可以舉幾個!
-
5 # 能媽和崽
有好多家長孩子一但犯了錯誤,非打即罵,這樣做起不到一點教育的目的。
我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可以說犯下了不少的錯誤,我都是先讓自己想打罵孩子的心情慢慢的平靜下來,再找孩子談。讓他知道自己這樣做的錯誤,以後應該怎麼做?孩子都能欣然接受我的想法和看法。
請問這樣的教育方式比打罵是不是來的更好那?
-
6 # 春風化雨花草香
孩子犯錯,在所難免。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大人總是能坦然面對自己的錯誤,而很難心平氣和地接受孩子犯錯誤。犯錯誤是孩子的特權,只有在不斷地犯錯不斷地改正中,孩子才能成長。
比方說:大人不小心打破了碗碟,就悄悄地收拾好,好像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一樣。而如果孩子打碎了碗,我想很多家長都做不到一句不批評,通常的情況是邊吵孩子,邊收拾,有些家長甚至會動手打孩子。大人允許手抖,小孩就不能手抖了?我打這樣的比方,是想說明大人孩子都有犯錯的時候,不要不問事情原因,就劈頭蓋臉地批評教育。孩子犯錯,只要是無心之過,都應該被原諒,並被告知這件事是不對的,以後應該避免。如果知錯犯錯,就要受到警告或者懲罰。
孩子犯錯,懲罰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家長的任務在於讓孩子知道錯在了哪裡,以後不要再犯。如果孩子屢教不改,或者故意去犯錯,那家長有責任也有義務實施一些必要的手段去幫助孩子步入正道。
-
7 # 一同育兒
別盯著孩子的錯,總是跟他強調你又做錯了什麼,要盯著孩子每一次的改進,及時又具體的告訴他,用正反饋來幫助他糾正。
可能我這個人做事情太細緻,導致我兒子有些馬大哈,我不提醒他就想不起來,這讓我很擔心,比如洗澡的時候,每一次都是我幫他把電源拔掉,我不提醒,他就想不起來,後來有一天是他自己拔的,我趕緊說,這次你好細心呀,真的長大了啊,會學著去注意這些事情了,看得出來,他是很開心的,這樣幾次以後,慢慢的,最後就都是他自己記得拔電源了。
你不能強調他做的不好的地方,你本意是在提醒他注意,可是卻給他打了標籤,心理暗示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我就用心理暗示的作用干預過我兒子的一個行為,親測力量很大,不要輕易給孩子帖標籤。
-
8 # 我是楚不留香
得看是什麼錯了。
小錯首先得看他是不是故意,經常犯錯。得給他把規矩立起來,有一點獎懲措施。
-
9 # hong678226
小孩子與成人的認知有一定的差異,舉個例子,親戚家的孩子經常被婆婆表揚,一但做錯事立刻就會跟對方說對不起。有一次,他們來我家,和我家孩子一起玩,不久大寶就哭著對我說:他打我~親戚家的孩子立刻就說:對不起!然而下一次還是一樣。孩子這裡對“對不起”的認知,只是簡單的字面上的認知,並沒有理解哪裡做錯了。
很多父母發現孩子做錯事了,第一反應是“寶寶這麼做不對,要跟別人說對不起。”但是到了孩子那裡,他們感知的是:我說一句“對不起”爸爸媽媽就開心了,就沒事了,壓根不知道自己做錯在哪。我們強調孩子去道歉,卻忽視孩子有沒有從中得到教育,能不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我們應該引導孩子為自己犯下的錯誤承擔後果。
1.父母要跟孩子解釋錯在哪裡,要遵守什麼規則。2.造成的後果要自己承擔,比如扔了的玩具要自己收進盒子裡。 3.回想一下發生的事情,告訴孩子為什麼錯了,要怎麼做才好。
-
10 # 安瀾家教課堂
幸運的人在用童年治癒一生!
不幸的人在用一生治癒童年!
正反都是你的錯,做與不做都是錯,有了手機你看與不看都是你的錯,你看不看電視你都在看電視。
哈哈哈哈哈哈哈,聽著好笑吧!
從網上跟帖來看,有不少網友有這樣的表達:“其實,父母那麼嘮叨也只是為我們好,擔心我們使用手機、電腦、電視太多,眼睛負擔太大,又影響學習、睡眠。”
多好的孩子們,他們長大後忘記了自己曾經的孤獨、寂寞、困難無助,現在,他們一點也不忌恨父母的不信任、打罵和指責。
但是,你知道嗎?
有一些孩子,在這種家庭教育的模型下,成了真正的犧牲品。
《愛上你治癒我》劇中,住在精神科的花季少年楊飛的一句話“我就是個錯誤”,黑到眾多劇粉慘痛的童年!
楊飛:和父母很愛他們的同學相比我就是個錯誤。
顏書仁:這規矩誰定的,自己吧,就算是別人定的,我們也可以改變它。
楊飛:不可能。興趣班是他報的,彈鋼琴是他喜歡的,我連嘗試其他東西的機會都沒有。我被封閉在家裡只能打遊戲,只到他把我送到網隱中心的時候,我有多痛苦嗎?(畫面回憶,楊飛衝父親大喊:“你為什麼把我送到網癮中心,你知道它是幹什麼的嗎?我……我跳樓去了。”父親:“你跳,都別攔著,讓他跳。你跳下去才叫英雄!”)
楊飛:我又不是犯人。為什麼這麼對我?
楊飛:我讀初中的時候,他還把我鎖起來過。……他就是這樣!一次又一次的把我的希望澆滅。現在我只有一個想法:“我是個死人!”什麼想法,什麼願望都不要有。他說我不敢死的時候,我心裡知道,我再也不想回到他身邊了。
-
11 # 妙所
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家長有兩種選擇:一種是懲罰他,一種則認為孩子犯錯誤對他的成長是重要的,孩子需要犯他這個年齡段該犯的錯誤,比如撒謊,打架,偷東西等等。一個8歲的孩子打動物,沒人會覺得這事多嚴重。但一個成年人虐待動物就會引起公憤。為什麼呢?每個年齡段的人只能犯這個年齡段該犯的錯誤,這是社會容許的錯誤。一個3歲的孩子在大街上公然撒尿,沒人會指責孩子耍流氓,但一個30歲的人公然在大街上撒尿,派出所就會把他帶走。所以不要把孩子犯錯誤看成是多嚴重的事情,甚至我們要鼓勵孩子犯每個年齡段可以犯的錯誤。
犯錯誤可以幫助孩子成長。如果父母不讓孩子犯錯誤,孩子就不能從錯誤中學習,不能成長。見到一些孩子,用父母的話說就是從小特別乖,特別聽話。結果一到青春期或者成年後,因為沒有經驗來處理自己的焦慮,處理自己的挫敗感,孩子就無處發洩。不敢欺負別人,就會欺負父母。因為父母是最愛他的人,能給他安全感。之所以會這樣,就是因為孩子小時候沒有犯錯誤的經驗,長大就會犯一些大錯誤。因為他小時候沒有從犯錯中學到責任和應對,都是父母給處理了。現在他年紀大了,父母沒有能力幫忙處理了,他就很容易把憤怒指向父母,歸咎於父母。
-
12 # 久隱517
育兒路上,會遇到各種挑戰,孩子生病,讓人抓狂,孩子上學讓人操心,孩子人際交往遇到問題更讓人揪心,如果出現打架互毆情況,更讓人無所適從。如果你的孩子犯了錯,又不願意承認,你會怎麼辦?
犯錯是每個人都會有的事情,當孩子犯錯的時候我們應該怎樣做呢?現在幾乎所有的教育都提倡口頭教育孩子,但是當孩子犯錯又不承認時,我們應該如何懲罰孩子才能讓他意識到錯誤、積極改正呢?
——1——
不用真打,懲罰也要“儀式感”
對於孩子比較調皮不懂事的家庭,家長的威嚴是必須要樹立的,不然孩子會一直挑戰家長的底線。可以在家中設定“懲罰棒”“警覺尺”“面壁處”或者“警告凳”一類的東西,放在固定的位置以示警告。
如果孩子犯了嚴重的錯誤,咱們可以用警覺尺子打孩子的手心,注意一定要用點力,讓孩子能夠知道這個東西的厲害。或者讓孩子在面壁處,警告凳自己安靜的待幾個小時,讓孩子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下次他再犯錯自然就會畏懼三分。
在處罰孩子的時候,不要讓孩子坐或站到顯眼的地方,還是要注意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2——
孩子的錯誤當即就要懲罰
有些家長在孩子犯錯了不要因為孩子的一時辯駁或者哭泣就心疼孩子,下次再罰,這次就算了。孩子犯了錯,不要說什麼“下次我再收拾你”這種沒有用的話。
孩子年齡小的時候對時間沒什麼觀念,如果我們不當時懲罰他,很快孩子就會忘記自己做錯的事,下次他還會使用自己的眼淚來躲過批評,這樣下去,孩子只會被慣壞。
孩子做錯事就要立即懲罰,首先一定要強調為何要罰他,一定要讓孩子明白自己被懲罰的原因,這樣他才能記住不再犯同樣的錯誤。如果我們曾經警告過孩子當他犯某種錯誤時要懲罰他,那一定要說到做到。否則下次,我們的懲罰就會失去作用。
——3——
引導孩子解決問題
如果孩子犯錯誤不承認,你就根據錯誤嚴重程度給他懲罰,相對的,如果他承認,如果錯誤比較小,就可以獎勵他一下,作為他誠實承認錯誤的獎勵,如果比較嚴重,相對的也不要衝著孩子大吼大叫,或者給他嚴重懲罰,讓他知道承認自己的錯誤也是有好處的,讓孩子慢慢養成承認錯誤,有擔當的習慣。
是孩子自己闖下的,要由他想辦法解決。他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求得對方的諒解,用自己的行動去承擔行為後果。換位思考很重要。對於孩子犯下的錯誤,我們應該告訴孩子,如何改正,自己曾經也是這樣的,給孩子引以為戒。
——4——
透過故事、榜樣的力量影響孩子
總之,孩子在沒有長大之前母親就是他們最好的依靠,所以作為母親,我們應該好好的對待自己的孩子,可能一天的工作真的很累,但是自己的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都會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影響和幫助,讓自己的孩子可以更加的健康快樂成長。
如果你周圍有學齡前的兒童,可以推薦他們用一下【貓小帥識字】這款識字軟體哦~在手機上下載就能用,裡面有豐富多彩的故事和遊戲,可以幫助孩子更好的理解、學習漢字。
-
13 # 心理醫生小蔣
首先,要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犯錯誤了,這樣做是不對的,不然說什麼都是白搭,因為孩子並不會認為自己的做法是錯的。很多時候,家長是透過責罵來達到讓孩子認識錯誤的目的,明知是錯誤的做法卻控制不住自己。
當孩子犯錯時,家長應當理智的聽聽孩子的想法,看看孩子是怎麼看待這件事情的。如果是無心犯錯的話,當孩子意識到這是個錯誤時,就會自己主動承認錯誤的。這個時候家長就可以和孩子說說這件事情的錯誤會造成什麼後果,並教孩子如何正確地做好這件事情。
如果是故意犯錯的話,家長需要很嚴肅地去和孩子說,不要因為自己太愛孩子而慣著他。當了解孩子為什麼故意犯錯誤之後,就要和孩子講清楚事情的嚴重性,並糾正孩子,讓孩子保證不會再犯。
其次,如果孩子犯錯誤了,不要一直念念叨叨地去說孩子,因為孩子已經知道錯了,你在一直說,會讓孩子很反感的。
而家長在批評孩子的時候,一定不要把自己的情緒帶進去。孩子小,如果家長大聲罵孩子的話會讓孩子感到害怕的。優秀的家長一般會這麼,和孩子心平氣和地坐下來,然後慢慢地和孩子講道理。這樣孩子才能更加地容易接受爸爸媽媽的話,也不會給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陰影。
當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之後,基本上都會後悔難過,這個時候家長要安慰孩子,畢竟這時候孩子已經很難過了。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很容易犯錯誤,作為一個成熟的家長,應該理智的引導孩子,而不是一味地責罵。
-
14 # 雨後山林靜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當孩子犯了錯誤後,最關鍵的還是要看家長是用一種什麼樣的態度對對待孩子的錯誤。我從正面管教的角度上來談談一些處理方法。正面管教的教育理念是不打不罵也能教出好孩子。
方法一、用啟發式問題。大多數家長在孩子犯了錯誤後,會很生氣,會直接告訴孩子你錯在哪裡。責怪並懲罰孩,以便讓他記憶深刻,避免再次犯錯。這樣會阻礙孩子的自我反思能力。比如:孩子的作業沒寫完就在玩,結果第二天沒有交作業。家長如果劈頭蓋臉地對孩子一頓臭罵的話,這樣會損害孩子的自尊。而用啟發式問題可以讓孩子自己去思考犯錯的原因是什麼?以後應該怎樣去避免?這樣的提問可以培養孩子的思考能力和責任感。可以問他:“你打算以後怎麼安排你的作業呢?”當你問他的時候,他心裡已經知道自己做錯了。並且自己會重新思考要怎麼做。
方法二、教孩子把犯錯誤看作學習的好時機。而不是把錯誤看作是洪水猛獸。“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們自己小時候也犯過錯誤吧?孩子在一次一次的錯誤中會得到更好的成長。有的家長會把犯錯誤看成是很嚴重的事;而有的家長會輕描淡寫,一笑而過。孩子能在錯誤中進行反思和學習了。這又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呢?如果孩子忘記帶書去上學了,可以問問他以後應該怎麼做?經過孩子的思考後,他會想出一些辦法來解決。每天晚上一定要把書收拾好,並再檢查一遍。從中得到了寶貴的經驗。家長還可以用幽默的口氣對孩子說:“哈哈,那你今天上課沒有坐飛機吧?”
方法三、試試抱一抱。在以前傳統的教育中,我們做為一個孩子,犯了錯誤後都是膽戰心驚的。沒有哪次是不捱罵的,每次被罵後感覺都很難受。很希望父母能理解自己,能原諒自己。在正面管教中提出,人只有在感覺好時才能做得更好。其實孩子犯的很多錯誤都是他的適齡行為。也就是這個年齡的孩子容易犯的錯誤。因此,父母對孩子的錯要多一點包容心。當他們有不良行為時,先冷靜下來,嘗試讓孩子給你一個擁抱。我相信再貴的哈根達斯在你們的擁抱中,也一定會溶化掉。如果孩子不想擁抱,那就等他準備好。擁抱可以營造出一種鼓勵的氣氛,從而使孩變得願意而且能夠接受你的話語。
無論如何,我們不要和孩子走上戰場,不要和您的孩子陷入一場權力之爭。愛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最好的方法。
-
15 # 彭華勇家庭教育
孩子做錯事,我覺得這事很正常,畢竟是孩子,無論是學習經驗,還是生活閱歷,都不能跟孩子相比。何況我們大人,也會有做錯事的時候呢。甚至有位大神說:“錯誤是學習的機會。”
所以孩子做了錯事,我們要客觀看待。
1、孩子做錯了而不自知。如三四歲的孩子,經常把衣服紐扣扣錯位,襪底穿到腳面上,兩隻鞋子穿反等……這些都是孩子生理和心理特點造成的,他自己全然不知錯。對於這類錯誤,我們不應該過多地責備孩子,更不要說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話,比如:“你真笨”,“你真是沒用”等等。而是應該在“如何做”給予詳細、具體的指導,豐富孩子的生活經驗,激發他積極主動進取的願望,學會辨別對與錯,在一次次戰勝錯誤的過程中學到更多的本領。
2、有些孩子發現做了錯事,但是拒不承認。
不知道家長們有沒有這樣的經歷?所以孩子做了錯事,我們不能用簡單、粗暴的方法進行教育,呵斥或者打罵,只會使孩子驚恐萬狀,無所適從。當孩子做了錯事後為了逃避父母的懲罰,只好用說謊來掩飾自己的過錯。要幫助孩子克服和糾正這種不良行為,我們必須改變不良的教育方法,堅持正面教育。
3、孩子做錯了事拒絕認錯。有的孩子個性強強,任性、倔強、執拗、自以為是,做錯了事不願承認,怕認錯後丟面子。有的孩子則從來沒有認錯的習慣,這跟家長的教育有關係,如孩子摔倒了,不教育孩子走路要當心,反而怨地不好(隔代養育最常見,我就見過奶奶這樣跟孩子說);小孩子之間發生糾紛,家長往往是袒護自己的孩子,說別人的不是(很多家長這樣做,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做過);家庭成員之間教育方法的不一致等等,都是導致孩子做錯事又拒絕認錯的原因。對這樣的孩子,我們不要急於追究錯誤的大小,應把重點放在如何幫助承認錯誤上。首先,我們家長必須改變以上不正確的做法,要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是誰的錯就是誰的錯,不要混淆孩子的是非觀念。其次要鼓勵孩子說實話,以親切的態度告訴孩子:“做錯了事沒關係,只要勇改地承認錯誤並願意改正,就是好孩子。”同時嚴肅地指出:“做了錯事又不肯承認是錯上加錯!爸爸媽媽不喜歡這樣的孩子。”(此為和善與堅定並行)待孩子認錯後,肯定他的進步,再幫助孩子分析錯在什麼地方、行為的嚴重程度、不良後果等等,教孩子應該怎樣做,讓他從中接受教訓,為今後正確的行為打下基礎。孩子雖然小,但也有自尊心。孩子做了錯事,我們要持冷靜的態度,分析孩子做錯事的原因,本著重動機、輕後果的原則,原諒孩子因生理、心理因素及缺乏經驗造成的過失。孩子畢竟是孩子,對其行為、品德上的錯誤則要毫不客氣地給予嚴厲批評,絕不姑息遷就,以便幫助孩子明辨是非,增強道德判斷能力,少犯錯誤。
-
16 # 兒童話劇
1、幫助孩子分析,出現錯誤的原因是什麼,這個錯誤傷害到了誰?
2、第一次犯錯誤可以原諒,但是設定客觀的“懲罰”機制,第二次開始執行。
3、不要隨意判定孩子在“犯錯”,因為有時候這些錯誤是主觀的,並不是客觀事實。
-
17 # 親子作家龍春華
孩子犯錯了,不要從父母的角度去看待這件事情,而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這件事。我們要做的就是引導孩子,下次不要犯同樣的錯誤就好。
當孩子不小心犯錯時,不要一味指責批評
孩子很多時候的行為,都是無意識的,所以如果孩子不小心犯錯了,不要著急去批評和指責,因為他本來就知道自己做錯了,如果父母再指責,孩子心理就會很內疚,難過,不僅沒有起到警示的作用,反而會讓孩子覺得我做錯了,你又說了我,那就扯平了。對於我們來說得不償失。
與孩子產生共情
孩子做錯事,本來心裡已經很內疚了,我們要做的就是理解孩子此刻的感受,我們可以溫柔地問孩子:“寶貝,是不是不小心?沒關係,我們從這次事中吸取教訓就好,下次就不會發生同樣的錯誤了。”當我們理解了孩子的感受,孩子的內疚之情就會轉化為感激,感激媽媽沒有說他,他就會把媽媽的話放在心上,下次遇事就會更加小心。
弱化孩子的行為
孩子不小心做錯了,我們輕描淡寫地說:“沒事,寶貝不是故意的,下次小心一點就好。”我們弱化了孩子犯的錯,孩子就不會把這件事放在心上而耿耿於懷了。
詢問孩子是否需要幫助
孩子不小心做錯了事,可能此刻需要我們幫助他,我們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孩子也會心情愉悅起來。
當孩子犯錯時懲罰孩子,對他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他會忘記自己的原始感受,只記住二級感受。當二級感受佔上風的時候,孩子會十分關注大人的情緒狀態,把全部的能量都用在如何迴避二級感受上,就沒辦法去總結自己做錯事的經驗教訓了。
我們對孩子的教育是愛的教育,不應該用強化錯誤的做法來對待孩子。只有用科學正確的方法養育孩子,他才能理解父母的關愛,從而對父母、對社會滋生出更多的關愛。
-
18 # 聰慧天上人間
用調查的方式,幹萬別冤枉孩子,否則會給孩子造成心裡上的壓力,大人還犯錯誤呢,我一生連自己的孩子,一共哄大八個孩子,我沒覺得那個孩子犯錯誤,沒打過一下,。
-
19 # 專注兒童教養指導
如何讓孩子接受批評
當你和孩子在商場時,孩子想要一個玩具,爸爸媽媽卻因為家中有一個差不多的,所以不想給孩子買,這時,他馬上大聲地哭鬧起來。,把爸爸媽媽沒有理會,他便哭得更加大聲,倒在地上翻滾,引來周圍的人眼光。這時,媽媽上去抱著他,在小孩耳邊輕聲地叫他安靜,家裡還有很多的玩具,不能再買了。孩子卻聽不進去媽媽的話,哭得更加厲害了,爸爸便採取了簡單粗暴的解決方式。過後,孩子還是反反覆覆犯同樣的問題,還是聽不進去爸爸媽媽的話,打得越來越重,孩子越來越反抗。這就是因為孩子沒有接受爸爸媽媽對他的批評。首先家長要以表揚為主,批評為輔。當孩子接受不了批評的時候,鬧情緒。家長應先自己保持冷靜,讓孩子感到有安全感,然後給予孩子解釋的機會。再慢慢溝通,讓他明白錯在什麼地方。這樣才是有效地批評其次,家長在批評孩子的時候,要注意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就像商城裡的那一家人,爸爸當著好多人打了孩子,讓孩子丟失了自尊心。正確的做法是,家長先把孩子哄好帶回家後,單獨和孩子在房間裡,再心平氣和地和孩子講道理。家長批評孩子,不要帶諷刺和挖苦的話,不要翻以前的舊帳,不要讓孩子當眾出醜。
回覆列表
現在的家庭大多是獨生子女多,父母對孩子百般疼愛,孩子從小就享受著父母的溺愛,但有的時候孩子實在太調皮,和他講道理也聽不進去,無奈只能動手,但以打孩子的方式來教育孩子真合適嗎?小孩子如果犯錯,父母應該怎麼教育,打孩子是正確的麼?
前段時間一個老鄉聊起他孩子小時候的事,說他兒子從小就不聽話,一到商場裡就要這要那兒,不給買就躺在地上耍賴,不起來,他憤憤不平地說:“光因為這件事,不知道打過他多少次”,我當時在想,既然是“不知道打過多少次”,說明孩子這個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孩子在這件事上一定吃了不少苦頭,在屈服和反抗間始終沒有找到出路。
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孩子活在父母的拳腳之下,只因為他們還未成年,不能奮起反抗。其實打罵來教育孩子的父母並沒有起到管教作用,也沒有很好地建立起家長的權威,因為權威是要建立在責任之上、理智之上。經常受到體罰的孩子會產生行為和性格上的偏差。
愛說謊
孩子因為害怕遭受體罰,自然求助“說謊”這一本能來試圖躲避被打。
傷害孩子自尊
親子關係原本的形態是強者保護弱者,但當父母用惡言、甚至拳頭來教訓孩子時,管教模式變成了強者擺佈弱者。面對父母的貶低、指責,孩子會感到很無助。在親子關係惡劣的家庭中,有的孩子甚至會選擇離家出走。
孩子會產生報復父母的想法
體罰和打罵孩子都顯示出父母對孩子的判斷力和控制力的不信任,孩子的情感會受到傷害,對父母和自己的關係感到徹底喪失信心。在憎恨和無助的雙重壓力下,孩子會漠視親情,對父母心生報復之念。
前蘇聯傑出教育家馬卡連柯說:”家庭生活制度一開始就得到合理發展,處罰就不再需要了,在良好的家庭裡,永遠不會有處罰的情形,這就是最正確的家庭教育的道路“
建議家長做好以下幾點:
管教之前先管好自己的情緒
接受孩子本來的樣子
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拿第一,世界上沒有最好的孩子,卻有不一樣的孩子,一個不一樣的孩子才是最好的自己。做父母的要時刻告誡自己:孩子的生命是我們給的,但他們的人生卻不是我們的人生,我們主宰不了。
保留一份童心
多以孩子的眼光來打量孩子,來與孩子相處;少用父權母權的威嚴,而是用幽默、人格魅力來感染孩子,讓孩子願意開啟胸懷與父母交流,以此來了解孩子的內心。比如,晚上臨睡前和孩子玩枕頭大戰,講腦筋急轉彎等。
結束語:打罵只是皮肉之痛,不會讓孩子心服口服。相反,如果孩子犯了錯還知道找父母幫忙,那才是父母的智慧。
再跟你分享一下我家寶寶的識字經驗,我家孩子3歲開始我就和他一起看書,但不會動的書籍我家孩子不是很喜歡,後來我開始尋找動畫類的教育材料,前後使用過多款早教類的應用,普遍存在廣告頻繁、在未知孩子學習效果的時候就開始收費,直到我發現了,【貓小帥學漢字】應用,可積累識字量,養成閱讀好習慣,快速適應幼小銜接。
故事閱讀配有動畫,比枯燥的識字紙牌更有吸引力,並且不用擔心孩子會誤吞卡牌造成危險。聽音選字,發音清晰標準,並且最重要的目前所有課程都一次收費就能終生享受,我家孩子一直在學,不會像之前其他應用一樣因後續收費導致學習中斷,讓孩子系統的學習我覺的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