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醫王子融
-
2 # 餘益惠健康
中醫治病講究辨證施治,中藥內服,方選清中湯,三仁湯,藿樸夏苓湯等方劑,平時可用山藥,薏仁,芡實,綠豆,冬瓜,赤小豆,茯苓等進行食療,聯合推拿,拔罐,針刺治療效果更佳,囑患者飲食清淡易消化,忌辛辣,刺激,油膩的食物,加強運動,促進機體新陳代謝
中醫治病講究辨證施治,中藥內服,方選清中湯,三仁湯,藿樸夏苓湯等方劑,平時可用山藥,薏仁,芡實,綠豆,冬瓜,赤小豆,茯苓等進行食療,聯合推拿,拔罐,針刺治療效果更佳,囑患者飲食清淡易消化,忌辛辣,刺激,油膩的食物,加強運動,促進機體新陳代謝
脾胃溼熱是可以治療好。
此因脾胃溼熱所乘,飲酒後胃痰火之人多有此疾。腎雖藏精,其精本於脾胃,飲食生化而輸於腎。若脾胃受傷,溼熱內鬱,使中氣淆而不清,則所輸皆濁氣,邪火擾動,水不得而安靜。(《醫方集解》)
人出生後,生命過程的維持及其所需要精氣血津液等營養物質的產生,均依賴於脾胃運化所化生的水谷精微。
脾主運化,脾氣將飲食水谷轉化為水谷精微物質,並將其吸收、轉輸到全身臟腑。脾喜燥潔而惡溼濁。
脾胃溼熱內蘊,多有外感溼熱之邪;或嗜食肥甘厚膩,飲酒無度,釀成溼熱,內蘊脾胃所致;或本為脾氣虛弱,溼邪中阻,溼鬱化熱。溼熱阻滯中焦,納運失健,氣機阻滯,因而出現脘腹痞悶,納呆食少,噁心嘔吐;溼熱蘊脾,上蒸於口,則有口中黏膩,渴不多飲;溼熱下注,阻礙氣機,大腸傳導失司,故見便溏而不爽;溼熱交結,熱蒸於內,溼泛肌膚,阻礙經氣,導致氣化不利,因此肢體困重,小便短黃;溼遏熱伏,蘊蒸於內,出現身熱不揚;溼熱之邪黏滯纏綿,可見汗出熱不解;若溼熱蘊結脾胃,燻蒸肝膽,疏洩失權,膽汁不循常道而泛溢肌膚,就會有面目發黃色鮮明;溼熱行於皮裡,則見皮膚髮癢;質紅,舌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均為溼熱內蘊之徵。
脾胃溼熱可見於多種脾胃疾病,治療需要辨證施治,依據溼熱導致的症狀,可以選擇不同的治療。如下:
胃痛:症見胃脘疼痛,痛勢急迫,脘悶灼熱,口乾苦,口渴而不欲飲,納呆噁心,小便色黃,大便不暢等。治療當清熱化溼,理氣和胃。
痞滿:見脘腹痞悶,或嘈雜不舒,噁心嘔吐,口乾不欲飲,口苦納少等。治療當清熱化溼,和胃消痞。
腹痛:症見腹痛拒按,煩渴引飲,大便秘結,或溏滯不爽,潮熱盜汗,小便短黃等。治療當瀉熱通腑,行氣導滯。
洩瀉:症見洩瀉腹痛,瀉下急迫,或瀉下不爽,便色黃褐,氣味臭穢,肛門灼熱,煩熱、口渴等。治療當清熱燥溼,分利止瀉。
痢疾:現下痢赤白膿血,腥臭,腹痛,裡急後重,肛門灼熱,小便短赤等。治療當清腸化溼,調氣和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