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五里歸元俗人

    孔子生於春秋時期的魯國,其作品主要有二部鉅著,一部是論語,還有一部是註釋易經的十翼。孔子的一生都在實施自己的理想抱負,其哲學思想特點是用博愛世人的“仁”來調和階級矛盾並將其主張運用到實際的政治統治上。

    然而在沒有人採取孔子的主張,認為孔子是迂腐而不切實際的理想家。後晚年致力於教育弟子而完成《論語》這本書大部分內容。

    孟子生於激盪動亂的戰國中期的皺國,繼承了孔子的學說。據傳曾拜孔子之孫子思為師,他提倡仁義的王道統治。人之初性本善是孟子的觀念,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荀子生於分崩離析的戰國時期的趙國。荀子是戰國時期的著名思想家,他自認為繼承了孔子的學說;但他對孔子的言論又做了很多的修改,因此自成一家學派。

    茍子主張以現實主義力立論基礎,不承認天命,人是世界上的主宰。人之初性本惡是荀子的觀點,這正好與孟子的觀念產生了衝突。

    孟子的哲學思想觀點認為仁義禮智是人本性固有的,只要加強道德修養就可以壓抑人的物質慾望,喚醒人心裡固有的善性。

    荀子哲學思想觀念則認為禮起源於人慾與物質的供求矛盾,因而強調不僅要以道德修養來引導人的自然本性,而且還要靠禮、法等手段來強制加以約束。這就是荀子“禮”、“法”並舉的主張。受荀子“禮”、“法”並舉的思想主張影響的秦國越來越強大,最終統一了中國。

  • 2 # 學數理的老莊

    孔子傳承文王的仁政和周公君權天授及興建禮制以維護君權和綱常倫理的思想。他把鞏固君權的禮制發展成禮教。孔子說:“人之命在天,國之命在禮,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孔子強調法先王,尊聖賢,師古人,興禮教。

    在這個過程中,孔子強調五德八維,即“仁義禮智信”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世俗以為仁義道德是儒家的專利!其實這是華夏老掉牙的傳統,而且先秦諸子都講!

    在孔子前面,老子用“道德仁義禮智信”來系統論述道德的內涵。他乾脆就把代表作叫做《道德經》。管仲講“禮義廉恥”四維。姜太公講“仁義忠信勇謀”六守。

    把“君權天授”說得最直接的是孟子。萬章問堯是否當真把天下禪讓給舜?孟子說:“天子不能把天下讓給別人,是上天讓的。”

    經西漢董仲舒天人合一和皇權天授的思想,皇權和禮教的思想進一步鞏固。直到清朝末年,聖旨的抬頭依然是“奉天承運,皇帝昭曰”。

    孟子的思想就是孔子思想的延續,就像孔子思想是周公思想的延續一樣。孔孟強調師古人,尊聖賢所以不創新是正常的。

    荀子相信君權,綱常和仁政,所以是儒家。但是由於在齊國稷下學宮時日很長,明顯受齊國黃老思想所影響。他認為天人相分。荀子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

    從天人相分的認識出發,荀子認為人性是生理和心理本能所衍生。荀子的原話是:“生之所以然者,飢而欲飽,寒而欲暖,勞而欲休……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紛亂理,而歸於暴。”

    這就是儒者所指的違背孟子人性本善論的人性本惡論。我認為荀子對人性的觀點是生理和心理的科學因果,不是孟子的先天道德論。

    荀子反對先天和神秘主義思想,重視經驗和實用,他認為學至於行而止。於孔孟思想差距頗大,倒是於黃老和墨家思想吻合。

    荀子的思想不尊聖賢和不法古人,所以不為宋儒所接受。程子批評荀子“才高學陋,不見勝賢。”

    連蘇東坡都批評他“喜為異說而不讓,敢為高論而不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家對網貸平臺怎麼看!周圍好多人因為這背了不少債!是套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