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屁股決定腦袋”,您怎麼理解這句話?
這句話理解起來並沒有難度。相對應的還有一句話,“腦袋決定屁股”。兩句話可以連起來講,我們在講一個人的立場判斷的時候,一般就會用到這種活靈活現的比喻:
你到底是屁股決定腦袋,還是腦袋決定屁股?
“屁股決定腦袋”這句話,出自《紅樓夢》:
賈雨村斷案時想,原來當官沒別的訣竅,無非是看腦袋指揮屁股,還是屁股決定腦袋。
原本意思是屁股坐在什麼樣的職位上,腦子裡就會有相應的想法。
話糙理不糙,我們換文明一點的說法,實際上就是位置決定想法。在什麼樣的位置就有什麼想法,或者說有什麼樣的立場,就會得出什麼樣的觀點。
但是今天這句話就不僅僅用在職場、官場,更多地是用來表達個人想法的判斷。就像最近網路上對某作家日記的批鬥風潮,斥之者有之,挺之者有之,都是振振有詞,互相對罵。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為什麼會出現分化?
很大原因就是屁股決定腦袋。屁股是指個人立場,而腦袋在這裡指想法、思想傾向。
屁股決定腦袋的人,心裡只有立場,是為所站的隊的任何行為找理論上的合理依據。只要符合自己立場的言論就認為是正面言論,相反則是負面言論、錯誤的言論。
在日記事件中,那種去挖人家祖墳,來證明作者品德有問題的人,其實就是這種心理的變態升級。其實人家的過去與她現在這件事情並沒有聯絡,而屁股決定腦袋的人,因為已經有了這個人是反國家、反社會的固定認識,就認為她原來的黑歷史是必然的,可以一併清算。其實這就是典型的為了自己立場尋找證據對敵人進行打擊的行為。
不論事情真相如何,這種行為是不可取的,這不但讓自己思路變窄,也會因為邏輯的缺失(她房子多——她人品有問題——她叛國),得出荒謬的結論,讓更多的旁觀者反而進入另外一個方向。
這就是屁股決定腦袋,以自我立場為中心的打法的短板之處。
咱們拋開所有是非,這刨人祖墳的事情總是讓人憤恨的吧?稍有良知的人都不會認同這種行為。不能就事論事,就是屁股決定腦袋的人最愚蠢的子彈,將旁觀者都趕到對立陣營去。
而那些逐漸加入各自陣營的旁觀者,就屬於“腦袋決定屁股”的一類人。這一類人在遇到事件的時候,首先是進行思考的。這個事情本身的對錯如何?辯論雙方的論據如何?我該支援誰?他們原本沒有態度,在吃了一段時間的瓜之後,根據爭論雙方的行為逐漸得出了自己的結論,選擇了自己的陣營——這就是透過思考選擇立場,也就是“腦袋決定屁股”的人。
粗看起來,這種人比完全的“屁股決定腦袋”的人要睿智,因為他的屁股放在哪裡,是他腦袋思考的結果,這種思考結果的正確性無論如何比不思考的無腦人,邏輯性都要高出很多——因為他首先運用常識思考了。而在一個話題、一個事件的爭論焦點上,針尖對麥芒的正是這兩種人——一方不斷丟擲證據來證明自己的合理性,而另一方在丟擲自己立場之前就已經經過了充分的思考——所以往往屁股決定腦袋的人顯得焦急、無理、唯立場論,而腦袋決定屁股的人,一般從容、講理、唯事件本質論。
這樣比起來,肯定後一種人要更聰明。
只不過如果我們高看一眼——這個高看一眼,就是把我們自己的眼光放高一點——就會發現,其實這兩種人到了後來是一樣的。立場決定想法,無非是立場早就確定了,比如他是國家人員,他是學生,他是愛國者,他們早就已經確定了自己的身份和態度,要做的只是蒐集證據證明自己的論斷——姓汪的名字叫“精衛”。
而想法決定立場的人,一旦透過思考(自身的經驗和見識)確定了自己的立場,在辯論鬥爭的過程中,同樣需要尋找證據來證明自己的立場——姓汪的不一定叫“精衛”(反方),或者姓汪的確實有“精衛”(正方)。
無論是屁股決定腦袋,還是腦袋決定屁股,到最後都殊途同歸。開始思不思考,只是決定了立場的不同,也就是屁股放哪兒,而屁股一旦坐下,等於就是選擇了立場,思維也要開始圍著現在的屁股位置轉,這和屁股決定腦袋的人有什麼區別?
那有沒有不同的人?當然有。
既不預設立場,也不因為立場的選擇而把思維侷限。
這種人在現實生活中是被人嫌棄的,有個不好的名詞就是“騎牆派”。但這只是正反兩方給出的汙衊性的稱呼,其實只是從事件的另外一個角度去理解罷了。
有很多朋友一開始是支援日記作者的,他們就算是預設立場(言論自由)也好,透過閱讀思考(人文思維)進入日記作者支援陣營的也好,但是他們都是同一陣營。不過隨著作者將日記放到國外出版,很多朋友就開始覺得不爽,認為作者做出了讓支持者尷尬的事情,那麼他們透過腦袋思考,就決定了屁股離開這個陣營。也就是說,這些朋友一直是在用腦袋決定屁股,而沒有轉換成為作者的行為找理論根據的死腦筋。
從支援作者的死硬派來看,這不就是“牆頭草”?
其實是作者自身的行為導致了這些朋友的陣營轉換。
而這一類人,就是一直堅持“腦袋決定屁股”的人。或者我們換個說法,這是一類有獨立思維的人。在這個紛紛擾擾的春季,各種各樣的人都在紛亂中表露無疑。
歷史上最有名的騎牆派,就是蘇東坡了。王安石變法,他反新法;司馬光上臺,他反反新法。他自己都知道,“一肚子的不合時宜”。新黨上臺,整他,舊黨上臺,還整他,到了新黨蔡京手上,還是把他劃到“元祐黨人”裡面,死了還要整他。
實際上從如火如荼的新舊變法交鋒雙方來看,蘇軾就是個“沒有立場”的騎牆派,可有意思的是,他騎牆卻總是往反的方向倒。新法過激,他反對,新法全廢,他又覺得新法是有好的一面的,反對司馬光的操作。
其實他就是一個典型的有獨立思考,而且並不會因為腦袋就決定屁股往哪裡坐的行為。
他思考了,但是並不站穩在某一個立場。他的思考是隨著時勢在變化的,他不會做官,但是會做人。千百年之後,誰還記得那些緊隨王安石、司馬光的風雲人物?呂慧卿、蔡確大家可曾有印象?雖然名聲在史,但和蘇軾比起來,不過萬丈光芒下的螢火。
這是因為蘇軾獨立思考,沒有立場嗎?當然不是,蘇東坡是獨立思考者,但是說他沒立場只不過是新舊二黨的視野太侷限了。蘇軾當然是有立場的,他的屁股說官方一點,是坐在皇家那一面的,說遠一點,是坐在老百姓這一面的。所有對老百姓有傷害的行為,他就反對,而實際上有好處的,他就擁護。與誰在臺上,誰是新舊黨其實根本沒關係。
歸根到底,還是屁股決定了腦袋。
關鍵是要先用腦袋想好,這屁股該放在哪裡?
“屁股決定腦袋”,您怎麼理解這句話?
這句話理解起來並沒有難度。相對應的還有一句話,“腦袋決定屁股”。兩句話可以連起來講,我們在講一個人的立場判斷的時候,一般就會用到這種活靈活現的比喻:
你到底是屁股決定腦袋,還是腦袋決定屁股?
“屁股決定腦袋”這句話,出自《紅樓夢》:
賈雨村斷案時想,原來當官沒別的訣竅,無非是看腦袋指揮屁股,還是屁股決定腦袋。
原本意思是屁股坐在什麼樣的職位上,腦子裡就會有相應的想法。
話糙理不糙,我們換文明一點的說法,實際上就是位置決定想法。在什麼樣的位置就有什麼想法,或者說有什麼樣的立場,就會得出什麼樣的觀點。
但是今天這句話就不僅僅用在職場、官場,更多地是用來表達個人想法的判斷。就像最近網路上對某作家日記的批鬥風潮,斥之者有之,挺之者有之,都是振振有詞,互相對罵。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為什麼會出現分化?
很大原因就是屁股決定腦袋。屁股是指個人立場,而腦袋在這裡指想法、思想傾向。
屁股決定腦袋的人,心裡只有立場,是為所站的隊的任何行為找理論上的合理依據。只要符合自己立場的言論就認為是正面言論,相反則是負面言論、錯誤的言論。
在日記事件中,那種去挖人家祖墳,來證明作者品德有問題的人,其實就是這種心理的變態升級。其實人家的過去與她現在這件事情並沒有聯絡,而屁股決定腦袋的人,因為已經有了這個人是反國家、反社會的固定認識,就認為她原來的黑歷史是必然的,可以一併清算。其實這就是典型的為了自己立場尋找證據對敵人進行打擊的行為。
不論事情真相如何,這種行為是不可取的,這不但讓自己思路變窄,也會因為邏輯的缺失(她房子多——她人品有問題——她叛國),得出荒謬的結論,讓更多的旁觀者反而進入另外一個方向。
這就是屁股決定腦袋,以自我立場為中心的打法的短板之處。
咱們拋開所有是非,這刨人祖墳的事情總是讓人憤恨的吧?稍有良知的人都不會認同這種行為。不能就事論事,就是屁股決定腦袋的人最愚蠢的子彈,將旁觀者都趕到對立陣營去。
而那些逐漸加入各自陣營的旁觀者,就屬於“腦袋決定屁股”的一類人。這一類人在遇到事件的時候,首先是進行思考的。這個事情本身的對錯如何?辯論雙方的論據如何?我該支援誰?他們原本沒有態度,在吃了一段時間的瓜之後,根據爭論雙方的行為逐漸得出了自己的結論,選擇了自己的陣營——這就是透過思考選擇立場,也就是“腦袋決定屁股”的人。
粗看起來,這種人比完全的“屁股決定腦袋”的人要睿智,因為他的屁股放在哪裡,是他腦袋思考的結果,這種思考結果的正確性無論如何比不思考的無腦人,邏輯性都要高出很多——因為他首先運用常識思考了。而在一個話題、一個事件的爭論焦點上,針尖對麥芒的正是這兩種人——一方不斷丟擲證據來證明自己的合理性,而另一方在丟擲自己立場之前就已經經過了充分的思考——所以往往屁股決定腦袋的人顯得焦急、無理、唯立場論,而腦袋決定屁股的人,一般從容、講理、唯事件本質論。
這樣比起來,肯定後一種人要更聰明。
只不過如果我們高看一眼——這個高看一眼,就是把我們自己的眼光放高一點——就會發現,其實這兩種人到了後來是一樣的。立場決定想法,無非是立場早就確定了,比如他是國家人員,他是學生,他是愛國者,他們早就已經確定了自己的身份和態度,要做的只是蒐集證據證明自己的論斷——姓汪的名字叫“精衛”。
而想法決定立場的人,一旦透過思考(自身的經驗和見識)確定了自己的立場,在辯論鬥爭的過程中,同樣需要尋找證據來證明自己的立場——姓汪的不一定叫“精衛”(反方),或者姓汪的確實有“精衛”(正方)。
無論是屁股決定腦袋,還是腦袋決定屁股,到最後都殊途同歸。開始思不思考,只是決定了立場的不同,也就是屁股放哪兒,而屁股一旦坐下,等於就是選擇了立場,思維也要開始圍著現在的屁股位置轉,這和屁股決定腦袋的人有什麼區別?
那有沒有不同的人?當然有。
既不預設立場,也不因為立場的選擇而把思維侷限。
這種人在現實生活中是被人嫌棄的,有個不好的名詞就是“騎牆派”。但這只是正反兩方給出的汙衊性的稱呼,其實只是從事件的另外一個角度去理解罷了。
有很多朋友一開始是支援日記作者的,他們就算是預設立場(言論自由)也好,透過閱讀思考(人文思維)進入日記作者支援陣營的也好,但是他們都是同一陣營。不過隨著作者將日記放到國外出版,很多朋友就開始覺得不爽,認為作者做出了讓支持者尷尬的事情,那麼他們透過腦袋思考,就決定了屁股離開這個陣營。也就是說,這些朋友一直是在用腦袋決定屁股,而沒有轉換成為作者的行為找理論根據的死腦筋。
從支援作者的死硬派來看,這不就是“牆頭草”?
其實是作者自身的行為導致了這些朋友的陣營轉換。
而這一類人,就是一直堅持“腦袋決定屁股”的人。或者我們換個說法,這是一類有獨立思維的人。在這個紛紛擾擾的春季,各種各樣的人都在紛亂中表露無疑。
歷史上最有名的騎牆派,就是蘇東坡了。王安石變法,他反新法;司馬光上臺,他反反新法。他自己都知道,“一肚子的不合時宜”。新黨上臺,整他,舊黨上臺,還整他,到了新黨蔡京手上,還是把他劃到“元祐黨人”裡面,死了還要整他。
實際上從如火如荼的新舊變法交鋒雙方來看,蘇軾就是個“沒有立場”的騎牆派,可有意思的是,他騎牆卻總是往反的方向倒。新法過激,他反對,新法全廢,他又覺得新法是有好的一面的,反對司馬光的操作。
其實他就是一個典型的有獨立思考,而且並不會因為腦袋就決定屁股往哪裡坐的行為。
他思考了,但是並不站穩在某一個立場。他的思考是隨著時勢在變化的,他不會做官,但是會做人。千百年之後,誰還記得那些緊隨王安石、司馬光的風雲人物?呂慧卿、蔡確大家可曾有印象?雖然名聲在史,但和蘇軾比起來,不過萬丈光芒下的螢火。
這是因為蘇軾獨立思考,沒有立場嗎?當然不是,蘇東坡是獨立思考者,但是說他沒立場只不過是新舊二黨的視野太侷限了。蘇軾當然是有立場的,他的屁股說官方一點,是坐在皇家那一面的,說遠一點,是坐在老百姓這一面的。所有對老百姓有傷害的行為,他就反對,而實際上有好處的,他就擁護。與誰在臺上,誰是新舊黨其實根本沒關係。
歸根到底,還是屁股決定了腦袋。
關鍵是要先用腦袋想好,這屁股該放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