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我看到俞敏洪老師的一段言論,他說,“學習辛苦但是不痛快”,是啊,練習搏擊也是辛苦、很辛苦,但是退役之後走向社會就是痛苦,在這個社會立足不僅僅靠拳腳這麼簡單了,也沒有裁判隨時叫停,這也是很多散打搏擊的運動員退役之後的悲哀。我剛讀大學那會,體院的一位女性副院長就說過,運動員是弱勢群體,是啊,除了打拳什麼也不會,但是這個社會需要打拳的地方又少之又少。後來她又說,很多行業越來越值錢,死了更值錢,比如書法繪畫行業,但是唯獨運動員吃的是青春飯,她老人家的話,當時我不以為然,現在想想,有見地,是見多了的人才能講出來的。
上面等於給大家潑了些冷水,下面聊聊散打搏擊的出路,如果是僅僅作為業餘愛好,健身防身修身就夠了,但是作為半專業或專業運動員,退役後或現役就讀大學是最好的選擇,這是從運動生涯跟社會接軌的最佳方式,也是最好的出路,奧運冠軍都選擇讀書,更何況非奧運專案的武術散打。讀書之後的出路就多元化了,就不僅僅是從事武術相關的行業了,甚至在大學裡會讀到跟武術完全無關的專業都有可能,進入新的領域,當然現在還是一個資源相對集中和固化的時代,也要看自己的能力和家裡的幫助。
如果因為學了搏擊,堅持走搏擊這條路,學了搏擊,成為整個搏擊行業食物鏈最頂端的一員無疑是幸運的,怎麼都吃得開。如果取得世界排名,做個教練是沒有問題的,如果想創業,自己創辦俱樂部,多些過來人的指導也未嘗不可。做教練、做裁判、甚至做賽事運營,場館管理。我也有認識的朋友跑跑散打搏擊相關器械之類的,日子過的也不錯,還有做做搏擊相關的,比如常去泰國、歐美的,語言能力強的,做做經紀人之類。甚至從事後勤保障,比如運動康復,都是很好的路子。
最後,如果搏擊相關實在不好繼續,就是要轉型,儘快清零、從新開始,能讀書是最好的,不然就是跟家裡人或老師多商量,不要自己盲目的去闖,那個膽大就可以發達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出路肯定是有的。練好了,象方便,張偉麗,邱建良,你說沒出路嗎?練的不好,開個健身房,當個武術教練什麼的也不錯。
前兩天我看到俞敏洪老師的一段言論,他說,“學習辛苦但是不痛快”,是啊,練習搏擊也是辛苦、很辛苦,但是退役之後走向社會就是痛苦,在這個社會立足不僅僅靠拳腳這麼簡單了,也沒有裁判隨時叫停,這也是很多散打搏擊的運動員退役之後的悲哀。我剛讀大學那會,體院的一位女性副院長就說過,運動員是弱勢群體,是啊,除了打拳什麼也不會,但是這個社會需要打拳的地方又少之又少。後來她又說,很多行業越來越值錢,死了更值錢,比如書法繪畫行業,但是唯獨運動員吃的是青春飯,她老人家的話,當時我不以為然,現在想想,有見地,是見多了的人才能講出來的。
上面等於給大家潑了些冷水,下面聊聊散打搏擊的出路,如果是僅僅作為業餘愛好,健身防身修身就夠了,但是作為半專業或專業運動員,退役後或現役就讀大學是最好的選擇,這是從運動生涯跟社會接軌的最佳方式,也是最好的出路,奧運冠軍都選擇讀書,更何況非奧運專案的武術散打。讀書之後的出路就多元化了,就不僅僅是從事武術相關的行業了,甚至在大學裡會讀到跟武術完全無關的專業都有可能,進入新的領域,當然現在還是一個資源相對集中和固化的時代,也要看自己的能力和家裡的幫助。
如果因為學了搏擊,堅持走搏擊這條路,學了搏擊,成為整個搏擊行業食物鏈最頂端的一員無疑是幸運的,怎麼都吃得開。如果取得世界排名,做個教練是沒有問題的,如果想創業,自己創辦俱樂部,多些過來人的指導也未嘗不可。做教練、做裁判、甚至做賽事運營,場館管理。我也有認識的朋友跑跑散打搏擊相關器械之類的,日子過的也不錯,還有做做搏擊相關的,比如常去泰國、歐美的,語言能力強的,做做經紀人之類。甚至從事後勤保障,比如運動康復,都是很好的路子。
最後,如果搏擊相關實在不好繼續,就是要轉型,儘快清零、從新開始,能讀書是最好的,不然就是跟家裡人或老師多商量,不要自己盲目的去闖,那個膽大就可以發達的時代已經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