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太極拳論講:“以意導氣,以氣運形”,這個氣該怎麼導,又該怎麼運呢?
53
回覆列表
  • 1 # 子曰平衡

    我認為“以意導氣”講的是一個過程也是一個結果。對於普通人幾乎沒有“內氣”可言,要透過特定的外形加上特定的執行線路才能產生內氣,而經過長期積累產生了很強的內氣後才可以“以意導氣”。初學者不是說不要“意”,這是剛開始的“意”要放在動作的準確性和執行線路的先後順序上,練拳要用心的關注每一個動作和先後順序,這個“用心”就是“意”,而且完成這一系列動作的過程也需要“意”的引導,這是外在的“形”和內在的“意”同步運動,這樣雙重的導引下從而產生內氣。當你的氣足夠飽滿以後就可以“以氣運形”。同樣的“以氣運形”也是一個過程和一個結果,如果一開始不注意“外形”,那這個“內氣”從哪裡來?只有當你非常注意用特定的外形後才能產生內氣,這是一個過程;當你內氣充足的時就可以“以氣運形”,這是一個結果。

  • 2 # 福州禪武

    太極拳是武術、氣功、中醫學、養生學、哲學的綜合產物,具體到每一個細節並沒有統一的標準,就我本人而言,更傾向於中醫學的經絡學更合理些。

    要理解“氣”得先從哲學“氣一元論”開始,氣一元論,即天地萬物即是一氣所生,宇宙是怎麼以構成的,這是人類永恆的話題,而華人認為世界是由氣構成,西方人認為是上帝創造了世界。這就是中西方本質的區別,也是華人沒有宗教論的根源之一,既然世界是氣構成,氣就是世界的本源。

    中醫學從氣是宇宙的本原,是構成天地萬物的最基本的元素這一基本觀點出發,認為氣是構成人體的最基本物質,也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在這裡即有空氣,也有能量,功能,也有物質的統稱。

    “以意導氣,以氣運形”可以理解為意念,引導氣息在經絡裡行走,因為中醫認為經絡相貫,遍佈全身,形成一個縱橫交錯的聯絡網,透過有規律的循行和複雜的聯絡交會,組成了經絡系統,把人體五臟六腑、肢體官竅及皮肉筋骨等組織緊密地聯結成統一的有機整體,從而保證了人體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經絡是執行氣血,聯絡臟腑肢節,溝通內外上下,調節人體功能的一種特殊的通路系統。

  • 3 # 心海雲花開太極

    以意導氣,以氣運形首先要氣沉丹田,水滿則溢同理丹田氣足才能夠以氣運形。要想以意導氣先要氣沉丹田。對練習太極拳的初學者來說,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不知其具體做法。為了對這一問題有個明確而深刻的理解,應該首先弄清:什麼叫氣沉丹田?為什麼要氣沉丹田?怎樣做到氣沉丹田等。王宗嶽在其《太極拳論》中寫道:“虛領頂勁,氣沉丹田。。。。”,形意拳內功經中有“龜尾升氣,丹田煉神,氣下於海,光聚天心。”近代名家郝少如、楊振鐸等也都把氣沉丹田列入其練功要領的首要地位,可見“氣沉丹田”之重要。然而對於一般習拳者尤其是初學者,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不知其具體做法。氣沉丹田不同於練硬功時的氣貫丹田和入力丹田。“貫”和“入”是努力向下壓氣使其進入丹田,“沉”則是順其自然而因勢利導。好象東西在靜水中隨著地心吸力徐徐下降,松靜自然,無一毫勉強之意。練拳是動功,其勢有開有合,有蓄有發;呼吸也必然隨之,有入有出,其氣也要有升有降,有緊有松,不能總是聚于丹田,僵死不動,要有鼓盪開合,縱橫飛騰。這就是《神運經》上所說的“縱橫者脅中開合之式,飛騰者丹田呼吸之間”的意思。氣沉丹田不是別的,乃是採用膈肌上下運動為主的腹式呼吸,並使之與拳式之蓄、發、開、合相結合。吸氣時,膈肌向下運動,肺體儘量向下膨脹,兩肋微微外開而肋骨則不要上提,(兩肋像水中游動看似靜止魚的魚鰓一樣)。下邊再提肛縮腎(閉住穀道),將腹內臟器托住(讓體內的體液像水一樣,內臟就是水上的舟)。呼氣時膈肌上升,兩脅則向內向下合,腹內臟器自然下垂,胸中真氣沿任脈下行入丹田,形成心腎相交以補命門之火的形勢。胸、背、肩和腰胯始終放鬆,腹部則沉甸甸甚為充實。呼吸深長勻緩,作到“先天之氣宜穩,後天之氣宜順”的要求。形意拳大師孫祿堂先生教“鷹熊鬥智”的架子時,要求把“小腹放到大腿上”,郝家俊先生教太極拳的”單鞭”時,也要求”正身塌腰,把小腹放到大褪上”,這些都是氣沉丹田的具體體現.郝少如先生說過:“以意引氣達於腹部,不使上浮,謂之氣沉丹田。”形意拳家馬禮堂先生說:“清升濁降,氣歸臍下。吸氣時會陰輕輕用意上提,氣升於頂,呼氣時放鬆,氣沉臍下丹田之內。”太極拳名家郝家俊說:“胸中空洞洞,肚裡沉甸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哪款武俠手遊是最具有自由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