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俊東說畫

    首先我認為“美”是一種“認知美”,並不存在“殘缺”與否。

    例如,欣賞一件藝術品,不管是書法還是畫作.你內心認可並且認為它是“美”的,那麼就不存在是否殘缺,如果你內心認定不美,那麼就一定是殘缺的。

    創造者和評價者都應該是朋友關係,而不是一個人教訓另一個人,應該是平等的,既互相瞭解,也能發掘美。

    批評是對美的一種發掘,是對上一個時代以及歷史上的各個學派給予的適當總結,所以批評是必要的,否則學術不能進步。批評家的任務是和我們一起看一件書法作品時,他能調動他所積累的生活和書本知識(認為批評可以脫離生活、只靠教條就可以批評,是一種誤會。批評應該是一種美的創造,古代學者寫的批評幾乎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美文,讀來能獲得獨立的審美享受),使我們從中獲得更多的感受,來讓我們學習他的方法(千萬不能凝聚,而要流動,一邊積累一邊揚棄,該是一條活的大河,才有生命),然後當我們獨自面對作品的時候,也才能夠獨立地產生一些與別人不同的美感,這才是批評的目的。

    然而真正的藝術是不能重複古人的。

  • 2 # 古城君姐

    在藝術家的感知世界裡殘缺也是一種美吧,就像黑暗的夜幕裡鑲著一輪明月一樣,黑暗並不美,那輪明月卻很賞心悅目,沒有夜幕的襯托,哪能感知明月的更加光亮,但它們組合在一起便完美了。

  • 3 # 花物語朵

    不能說藝術家喜歡殘缺,而是殘缺本來就是藝術的一部分。藝術自身就是殘缺的,同時殘缺也是一種美的體現。

    藝術是感性的,是藝術家的自身感受與體悟的表達。藝術家在創作的過程,就是一個把某個時刻的感悟儘可能完美的展現的過程,但時間和環境是不斷變化,感悟也會不斷髮生變化,因此藝術很難有完美一說,都是帶有遺憾和殘缺的。

    殘缺自身就具美感

    殘缺具有藝術個性,讓觀賞者感受到所描述事物背後更深層次的情感表達。在古詩、古文中,常常可以看到枯藤、老樹、殘荷等意象。與規整的事物相比,殘缺的事物更具個性 ,更能呈現自然景物的興衰變化,讓人們更容易進入到藝術家所描繪的場景中,體會到藝術家所表達的喜悲。

    殘缺能突出藝術主題,讓觀賞者更關注藝術家對藝術細節的表達。斷臂的維納斯,是殘缺美的典型代表,正因為失去了雙臂,讓人們更關注她身體線條的曲線美。在藝術作品中並不是描繪的越全面越美,太多的細節反而會分散人們的注意力,造成1+1<2的效果。而殘缺能讓人們的注意力集中於某一點,在殘缺中發現美。

    殘缺是一種留白,讓觀賞者用想象力來填充,豐富了作品本身。宋代馬遠的《寒江獨釣圖》,畫中只有一葉扁舟、一位俯身垂釣的老翁以及船邊寥寥幾筆的水紋,四周都是大量的留白。雖然作者並沒有畫出寒江,但我們依然能感受到江水的浩渺和寒氣逼人。作者的留白,讓人們更有想象的空間,用自己心中的寒江填充了空白,讓畫作的表達更加豐富飽滿。可以說藝術家用殘缺,增加了作品與觀賞者的互動,讓作品更具有生命力。

  • 4 # 伴雲堂

    殘缺是一種遺憾,殘缺是既想舍又想得的矛盾,捨得捨得沒有舍怎會有得。殘缺是畫家內心矛盾的寫照,殘缺是畫家想求完美但又不可能實現的遺憾,殘缺的藝術表現手段是大美,是由殘缺到從生的過程之美。殘缺的藝術表現是哲學之美。

  • 5 # qzu天寧

    形態完整是人追求美的基本要求,不管是新車刮掉點漆,還是杯子摔破點角,都會強迫症般的迸發出強烈的難受之意。生活中,我們渴望一切完美無缺的東西,而殘缺形態則會讓我們夾雜著複雜的情感,想修復之意一直長存於心。但有些和藝術掛鉤的東西,卻因殘缺而顯得尤為珍貴,因為渴望完美而不得,只能想象殘缺復原後的樣子,才讓它們在不完整的形態下成了真正的“完美”,下面介紹幾個有名殘缺而美的藝術珍品。

    在介紹之前,人們第一個肯定已經想到了大名鼎鼎的斷臂維納斯,這個在全世界教科書上都有介紹的古希臘藝術品成為全世界人們心目中殘缺美的代名詞。其實,在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範圍內這種殘缺而美的藝術品還有很多。

    一、勝利女神像

    勝利女神像與斷臂的維納斯齊名,都是“盧浮宮”的鎮宮之寶。它的手臂和頭部都因年代久遠而丟失,但從完美的軀幹和生動的形態上看,不妨礙人們在腦海中想象著殘缺部分的樣子,從而獲得完滿的審美效果。我們無法做到用藝術家的眼光來審視殘缺的美是否有更多道理。但正如對此提出這個問題時,已經冥冥中把它與美聯絡到一起。它的美,就像我們常說的“距離產生美”的道理一樣,在想象中彌遺憾之美。

    二、羅塞塔石碑

    羅塞塔石碑現存於大英博物館,這個笨重又殘缺的玄武岩石碑在人們眼中,實在談不上美的存在。但在歷史愛好者心中,它卻是世界級的文物。它的出現,讓失傳千年的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結構和意義再次得到解讀。殘破的外形,抵擋不住它的存在給世界,特別是古埃及歷史和文明帶來的重要里程碑意義。它的殘缺美是最好褒獎的意義之美。

    三、螞蝗絆茶碗

    相比於羅塞塔石碑笨重和殘缺,螞蝗絆茶碗顯的小巧和鮮麗。但它形態上並不完美,碗底的裂痕和鋦釘的鏽跡怎麼看都像是年代的淘汰品。但它的藝術價值卻遠遠高於完好的茶具,成為日本次國寶級文物。也許是悠久的歷史和和高超的燒造技術,以及後天不確定性和獨特的修繕工藝二次創造,使得它的殘缺變成了獨一無二的美感。與其說日本人對螞蝗絆茶碗的特別珍視,不如說是他們對歷史的崇拜和工藝的敬意更加親切。它的殘缺美是歷史文化沉澱下的修復工藝之美。

    四、國寶石鼓及石鼓文

    石鼓是中國的振國之寶。被譽為“中國第一古物”。這十座都重達一噸的大石頭,在歷史上,得而復失,失而復得多次。可以想象到在很長一段時間,它們像雜物一樣,靜處在某些角落。這些鐫刻有大篆字型,記錄著先秦時代不為人知歷史的大傢伙,如今上面很多石鼓文已經在歷史長河中變得殘破不全,再也無法看到那些消失的文字。因此也就無法準確深究出那段歷史的確切年代和發現更多歷史價值。但也許就是殘缺而保持的神秘,讓世代後人不斷去研究探索,尋找留下的謎底。它的殘缺美也就是人們對未知事物留存的探究之美。

    說了這麼多,可能我們內心中仍然無法體會這種殘缺,到底是不是一種美。我覺得,殘缺美,其實並不存在,更多的只是我們對它們的尊重和對完美事物的嚮往。歷史存留下來的殘缺的藝術品,實在太多太多,只是有的被我們發現和保護,還有很多並未給予最好的尊重。殘缺美,美的更像是歷史,是文化,是對待古物追求探索價值的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遇到壞領導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