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杏林傳燈人
-
2 # 無為一生2
中藥按類分,按汗,吐,下,和,溫,清,補,消分類,按表,裡,寒,熱分類,按升 降,浮,沉分類……同類記藥名,專記幾味有特殊功效的藥……
-
3 # 池宜情
中藥要記得就是功效,證治,歸經炮製和藥對。列成表格和藥性歌加方劑一起背。狠狠的背,死死的背,背一輩子,基礎牢了才能隨時發揮。
-
4 # 鮟鱇小魚1
首先你得看得進非常枯燥無味各種各樣的葯材名子,你還要有一個非常非常好的大腦記憶力,最後就是堅持,還要有一個好老師。
-
5 # 柳木條達
還有性味歸經。基本主治功效以外還要特別記憶特殊的功效和主治。總得來說先背基本功效其他的特殊主治歸經可以跟著功效推斷。這樣背能更系統。方便記憶。
-
6 # 悟空訪道
閒言碎語:記住藥的名稱,多學點藥學,多看點植物學,記住性味和功用。藥是死的,用是活的,不能呆板。從資料來看,療效是對某種化學物質的應用,到現在人行對藥物成份知道甚少。病無常形,藥無常理,從全息學的角度來看,每一種物質分析不完,它所利用的價值異想不到。大部分物種都有利數對癌症都有預防和治療的功效。從資料來著,對性味.歸經.功效說法有區別,也可能因人因地而論。對中醫的研究只是一個入門,至於糸統的,科學的還有待後人去探究。附語:個人觀點,隨意而論。謝謝。
-
7 # 使用者7473491537744
中醫入門首先讀熟藥性賦。再熟記中藥方劑。到辯症論治。用藥不要脫離方劑只宜隨症加減。更不能用大藥圍。用藥如用兵、不求多隻求精準。
-
8 # 路會紅
《黃帝內經》,皇帝問岐伯,醫道何以長存,岐伯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醫道可以長存,岐伯又曰,一個醫生不懂陰陽無以為醫。你光背中藥,背藥效,讀死書,死讀書,沒有悟性,無以為醫,全背上了不理解,還是不會用,大道至簡的道理,還是沒上道。
-
9 # 七月有大雨
掌握基本藥理知識。
要在看病中學藥。不能死背。否則會很困難。。。
死背中藥,方劑只適合很小的學習者。
對於成年人用這個辦法會事倍功半。不是明智的方法。
-
10 # 忠國中醫
正在背中藥,背藥效、功效、對應證外還背什麼?
我只是一個村醫,看到這能想到你背書的樣子,更想到了我當年背書情景,早晨早早起床在校園中走著背,坐著背,晚上都過了夜還在背,中醫沒有別的就是背,背,背,在背書中加強記憶,在背書中領悟學習。
在學校畢業後去縣醫院實習,然後回到我的小村子,作起了村醫,一直工作到現在都快三十年了,剛回村後我上了中藥,用中醫給人看病,用西藥幫人看病,但是用中藥看病的過程中發現了,效果不是很好,有的病用了藥就效果很好,有的看著是這個病,就應用這個方劑,但是病人用藥後,就是沒有效果,到最後我把中藥淘汰掉了,在其中找原因,為什麼沒有效果呢?
在書中找原因,又把書拿起來,看,背,可是還是沒有頭緒,我很喜歡中醫,很愛好中醫,如果沒有愛好中醫的心,是學不下去的,更別提枯燥乏味的天天背書了,又經過幾年的學習,有了電腦,在網上找更多的學習資料,這次我不在看學校的教材了,也不看別人治病的經驗了,我要找到中醫中的一些秘密,為什麼是這個病用上這個藥沒有效果,是那裡出問題了,是我用的藥不對,還是我診斷有誤,還是中醫理論有問題,我看了很多書,突然有一天我看到了一本書是盧崇漢教授的扶陽講記,給了我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瞬間明白了很多原裡,然後我就找了很多關於扶陽這類的書籍,在網上更是買了很多很多,沒事就看,天天看,發現了自己更多的不足,中醫治病,西醫治病,到最後有沒有效果不是我們說了算,是要病人說了算,不是自己說好就醫術好,是要病人自己說好才是真的好,所以我重新學習中醫,從開始學,先從藥學,那就讀神農本草經,神農本草經讀,長沙藥解,玉楸藥解,神農本草經百種錄等書,以及根塵不偶老師,行者老師講解的神農本草經,還有很多醫書。
今天我們只說說中藥,比如教材上說的麻黃,麻黃,辛,苦,溫入肺,膀胱經,發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腫,麻黃輕可去實,為發表第一藥,這個當然要記下來,可只記這個就夠了嗎?這樣理解中藥就對嗎?我認為不夠,我們來看看根塵不偶老師講的麻黃。
我們現在講麻黃。麻黃這個藥,咱們國內市場這個麻黃呢,大部分都是新疆那邊的比較多。新疆,西北方向,後天的乾卦的方位,乾為金,從五行上是肺氣,收斂的比較重。新疆那邊葡萄、西瓜、哈密瓜都特別甜,溫差比較大。就是因為也是收藏的比較好,因為比較乾燥。麻黃在這個地方能長得很好,說明他它有天然的抵抗收藏之氣的作用,所以它的破散之力就非常明顯。從這個形狀來講呢,麻黃長得細細的、長長的,又硬又脆,一掰就斷,給人一種銳利的感覺,所以以前我給大家講過,一看見麻黃,就要想到一股氣直衝九霄,有這種感覺。所以新疆人他都知道,凡是長麻黃的地方,這地方的雪都比較少。就是麻黃這股生髮之氣把這個雪可能就化掉。而且麻黃這股味,煎出來之後非常濃郁,非常難聞的一股,一聞到這股味就要被推倒一樣,這股味把你的頭頂得都大,受不了,有那種感覺,所以麻黃的氣味俱濃。節選自根塵不偶講藥象體會
麻黃你看看這樣理解麻黃會有什麼效果呢,從麻黃的生長地,當地的氣候特點,以及生長習性,和麻黃的外觀,這樣講完後如果自己在看看真實的麻黃,那樣對你所理解的麻黃又是什麼程度的理解呢?
所以學中藥,背書肯定是要背的,但為了更好的理解中藥,所以要更深切的瞭解中藥,去中藥房中看中藥,在生長地看成長中的中藥,但是更要以藥象的方式來了解中藥。
在這祝你學業有成。
-
11 # 養生男人699
對中藥的四氣(陰陽)五味(五行)分別,以知其寒熱溫涼平,陰陽盛衰(陰陽之氣)之用,對中藥的根莖皮枝花葉果子肉分類,以知其寒熱溫涼平,酸苦甘辛鹹,陰陽升降(高下之理)之用,對中藥的補瀉(母子),汗表(開腠理),潤燥(致津液),攻裡(上吐下洩),調氣血(衛氣營血)通氣也,陰陽多少(太少之異)之用,要分清楚,弄明白,是為重點,重要,主要,關健是要親自去認識中藥的外象,形色,形體,形質,形類,和品嚐中藥的寒熱溫涼平(四氣),酸苦甘辛鹹(五味),眼觀,舌嘗,手感,食試(有毒莫食試,用可食藥同用之藥物食試為好),親身體用,體試,體驗,藥性之緩急大小,藥用之升降浮沉,審陰陽,別清濁,而知部分,合氣味而服之,以補精益氣,四時五藏,病隨五味所宜也,四氣之用,當合四時,當合病情,多少其用,用少用多,觀其事而定(即病情,用藥,用量要合同,不能有過之,有不足),逆者正治,寒熱溫涼反從其病,以相勝治,治其王氣,是以反,寒與熱反,溫與涼反。從者反治,寒熱溫涼,衰之以屬,不治王氣,五味屬也,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毒藥攻邪,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鹹先入腎,久而增氣(即營養不足3之為病),物化之常,虛之以補,氣增而久,夭之由生也,補之太過是謂病(即營養過剩之為病)。此外再去學讀《神農本草》還有清代明醫/唐容川(唐宗海)之書《本草問答》,《中西匯通醫經精義》,
回覆列表
不要死記硬背,應該每一味藥去藥店或者醫療單位親自把玩品嚐一下,知其型,品其味,進一步理解其藥性歸經和具體作用。
否則就是讀死書,機械的記憶沒有意義。
然後對照藥性賦和中藥四百味的藥效藥理。
如果不具備在藥店或者中醫館親自品嚐把玩中藥的條件,也可以每一味中藥親自購買10克,花不了幾個錢,但是可以隨時隨地觀看,研究,加深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