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紅雨說歷史

    康熙作為千古一帝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為他個人能力突出,他的運籌帷幄和眼光毒辣也是令人歎服。年羹堯不是滿族但是祖輩上隨清軍入關,還是包衣奴才的身份,年遐齡父親也就是年羹堯的爺爺年仲隆透過自身的努力改變了年家的命運。他在順治年間參加科舉考試得中進士,進入仕途,改變了年家包衣的奴籍,被編入漢軍旗鑲白旗。

    年遐齡自身十分優秀,二十年清朝官場的奮鬥,從一個抄錄官成為一個二品封疆大吏擔任湖廣巡撫 當時同在湖北擔任總督的是康熙寵臣郭琇。郭琇是康熙朝著名的清官,當年成功上書彈劾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納蘭明珠結黨貪汙,後來連上二疏對康熙朝的政治清明做出了重要貢獻,治理地方政績突出人們稱“治江南為最”,被贊郭琇一疏“天子改容,朝臣易色”。年遐齡在湖北和郭琇推行以地丁徵稅的政策,這正是後來雍正朝“攤丁入畝”的原型。

    後來郭琇年老致休,他向康熙推薦年遐齡為湖廣總督。年遐齡擔任湖廣總督六十二歲退休,康熙允許他在京養老,可以說莫大的榮譽和肯定。康熙四十八年,康熙親自指婚將年遐齡的女兒嫁給了當時的四阿哥胤禛也就是後來的雍正皇帝。同在這一年太子被廢,年遐齡的二兒子年羹堯被任命為四川巡撫 康熙這一系列的操作在當時看來毫無聯絡,但是後來年羹堯和雍正的關係以及他在雍正登基時的重要作用,不由讓人覺得此舉意味深長。

    所以非滿族的年羹堯妹妹能夠嫁給雍正,其實和他的父親出色的政績和地位有著密切的關係。

  • 2 # 四川達州人

    嗯,要正確理解滿清的婚姻制度。

    注意:從來沒有滿漢不婚。

    滿清規矩是,旗民不婚。

    旗,就是在旗。即是戶籍在八旗之內。

    不僅有我們今天認同的滿族,也還有蒙古八旗,漢軍八旗。更是有一部分的達斡爾族、北韓族、俄羅斯族。

    民,就是非旗。

    所以,八旗就是戶口本的意思。

    同樣,我們今天認為應該屬於滿族的一部分女真人,沒有入旗。

    努爾哈赤建立的滿清八旗,主體部分是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其中就有一些野人女真沒有入八旗之內。

    通婚的後門

    首先,滿清默許漢軍八旗與漢族通婚。

    其次,滿清規定,八旗貴族附屬的戶下、包衣、阿哈等非滿族人家女子,主家有優先揀選為妾的權力。

    最後,皇帝可特批入旗。

    由此就應該明白為何曹寅長女(曹家是正白旗包衣)被康熙指給世襲罔替鐵帽子平妻郡王那爾蘇做嫡福晉。當然,曹寅女兒同時改為滿族姓氏—曹佳,這就是正式入旗了。

    同樣,年羹堯的妹妹給雍正做小妾,自然就沒有任何問題。何況年羹堯家本就是漢軍鑲黃旗身份,康熙於康熙50年指婚給雍正做側福晉之前已是在旗身份了。

  • 3 # 劇透歷史

    一些歷史考究不嚴謹的電視劇,給了很多觀眾一種不靠譜的誤導,實際上清朝根本不存在以血統劃分的“滿漢不通婚”,只有以戶籍劃分的“旗漢不通婚”。

    年羹堯家族雖然不是滿人,卻是地地道道的漢軍旗人,完全可以和滿人通婚,甚至可以嫁給皇帝雍正!

    所以這個問題必須予以糾正,其實在清朝的統治中,官方很少提到“滿人”這個概念。

    清朝起於關外,為了能夠提升戰鬥力,將所有族人編入黃、白、紅、藍四旗進行軍事管理,後來擴充為正黃、鑲黃、正白、鑲白、正紅、鑲紅、正藍、鑲藍共八旗,所以滿人也稱為“旗人”。

    但是旗人的概念範圍,很快就進行了擴充

    因為最初的清朝,由於人口規模實在太小,綜合實力撐死了也無法跟明朝叫板,所以必須尋找盟友借力打力,於是他們聯合蒙古人,將蒙古人也編為八旗,也稱之為旗人。

    為了與滿人相區別,滿人的八旗被稱為“滿洲八旗”,蒙古人的八旗則稱為“蒙古八旗”。

    同樣的道理,那些在滿清與明朝幾十年的鬥爭中,主動投靠或被俘後加入清軍作戰的漢人,也給編成了“漢軍八旗”。

    入了滿洲、蒙古、漢軍八旗的人,統統都稱之為旗人,已經打破了最初單純拿族群來劃分的概念。

    而“漢人”指的則是一般的,沒有加入旗籍的普通漢族百姓,或者是在清軍入主中原後才在清朝做官的漢族普通官員。

    按照清朝的權力層級劃分,旗人為統治階級,普通漢人為被統治階級。統治階級之間可以通婚,儘管漢軍旗人的地位不如滿洲和蒙古八旗,但依然不乏漢軍旗人透過聯姻,躋身最高權力層的例子。

    年羹堯家確實是漢人,但很早就獲得了旗籍的身份。

    年羹堯的祖父叫年仲隆,在明朝末年的松錦之戰中被俘虜,成為了“包衣奴才”。這雖然是奴籍,不算正式旗人,但也有“準旗人”的感覺。

    因為包衣是奴僕,也就是旗人的私有財產,就好比有錢人娶了自己的丫鬟做小妾,是不是也沒什麼不可以的?所以從這一刻開始,年家女子就有了嫁給旗人的資格,當然,前提是得旗人看得上才行。

    年家有這樣一段屈辱的歷史,但是清朝並不是沒給這些人改變命運的機會。

    順治皇帝入主中原後,為了方便統治,吸取漢族王朝的經驗,開設科舉考試,也給了這些包衣奴才科舉入仕的資格。

    就在順治十二年,年仲隆考中進士,年家就此脫離奴籍,被編入漢軍鑲白旗,成為了漢軍旗人。所以,年家的後代,是可以跟滿人或者蒙古人通婚的。

    當然,入旗籍只是理論上有了和滿人通婚的資格,要攀上皇族的高枝還得有別的機遇。

    年仲隆的兒子年遐齡在康熙朝一直做到了湖廣巡撫,署理湖廣總督,成為康熙比較倚重的封疆大吏。康熙四十三年,年遐齡致仕,康熙將他樹立成了一個典型,加以優待,享受全俸回京養老。

    康熙四十八年,皇四子胤禛獲封和碩雍親王,正巧年家所在的鑲白旗佐領被劃給胤禛管轄。於是,胤禛就成為了年家的主子。

    更加受恩寵的是,因為此前年遐齡為官受到康熙的欣賞,所以皇帝特別加恩,指定年遐齡之女年氏為雍親王側福晉。

    就這樣,年家成了皇親國戚。而年遐齡的次子年羹堯也在這一年升任四川巡撫,也成為了封疆大吏。足見康熙對年家是非常肯定的。

    後來的故事就很有名了,年羹堯因為在四川任上屢建軍功,逐步獲得了兵權,他與小舅子胤禛的關係也越發親密,成為胤禛仰仗的親信。

    雍正即位後,年氏被封貴妃,地位僅次於皇后,年家因此從漢軍鑲白旗提升為漢軍鑲黃旗。年羹堯則成為撫遠大將軍平定青海,最終居功自傲,在敦肅皇貴妃(年貴妃臨終前晉升皇貴妃)去世後被治罪殺死。

    像年貴妃這種漢人出身,最終成為皇帝后妃的例子,在清朝歷史上還是非常多見的。

    比如康熙的母親孝康章皇后佟佳氏,本屬於漢軍正藍旗,後來嫁給順治為妃。康熙八年,康熙將佟佳氏祖父佟養真一族,由漢軍正藍旗直接提升到尊貴的滿洲鑲黃旗。

    所以,皇帝還可以跨越滿漢之分,將漢軍旗人直接抬入滿洲八旗。

    還有一個例子,嘉慶的生母孝儀純皇后魏佳氏,原本是滿洲正黃旗包衣,被乾隆看中納入宮中。隨著魏佳氏在後宮地位不斷攀升,變成了令妃、令貴妃、皇貴妃,不能再是包衣了,乾隆就將其抬入漢軍鑲黃旗。

    當然,有抬旗也有降旗。

    康熙後宮的漢人妃嬪良妃衛氏,生下了著名的八阿哥胤禩。她原本是滿洲正黃旗包衣,到了雍正元年,為了迷惑這個最大的政敵,雍正將胤禩封為廉親王,還把他母親衛氏脫去奴籍提升為滿洲正藍旗。

    但是到了雍正四年,胤禩被治罪剝奪宗籍,賜名阿其那,其母衛氏也受到牽連,從滿洲正藍旗,變成了正藍旗包衣,又重回奴籍。雖然衛氏早在康熙朝就已去世,如此死後折騰,也是令人唏噓。

  • 4 # 北望大坡灘

    年羹堯雖然不是純正的滿族人,但是他是皇帝的包衣奴才,漢軍旗出身,也是正經八百的滿人。

    包衣奴才也是滿人,不是法理上的漢人!

    故,作為年羹堯嫡親的妹妹,是有資格,而且必須參加選秀的,不然是無法自行婚嫁。

    同時,強調一點,年羹堯妹妹雖然入了當時尚是王爺的胤禛的潛邸,但她不是嫁進去的,而是納進去當一位格格或者側室。

    嫁娶這種說法,只針對正妻而言,其餘不過是納的如同妾氏,或者通房一般。

    當了皇帝,這些妾氏偏房水漲船高,成為妃子,但若想著像《甄嬛傳》裡面,年妃那樣飛揚跋扈,那是不可能的了。隨意挑戰雍正的皇后正妻,一百個腦袋也不夠用的。

    史書記載:年妃深得雍正寵愛,她本身聰慧嫻雅,是一位閨閣好女子。而雍正皇后烏拉那拉氏皇后也是一位母儀天下的女子,與雍正伉儷情深。

  • 5 # 躍到巔峰

    謝謝邀請,記得清朝最後一任皇帝溥儀曾談到過後宮女子的問題:後宮女子並不是皇帝真正需要或者喜歡的,而是為平衡朝廷和各地要員的關係而不得不做的事,這有兩種意思,作為大臣(還有其它人)一是皇帝身邊有自己的親人對自己和家族是一種最好的”政治和仕途保險”,所以各大臣或地方大員都想法把自己的妹妹或女兒"送給皇帝”,對皇帝來說,也有”人質”的意思,古代無論是部落聯盟或者是國家間合作,不管”合同"怎麼簽訂,都必須有人質,成吉思汗為了向其它部族借兵把他母親都送給對方做了人質,漢朝曾經幾十年向匈奴送"公主”,最有名的是”王昭君",康熙大帝為了穩住葛爾丹把自己的親閨女"藍琪兒"都嫁給了葛爾丹,康熙帝如此雄才大略,在當時的局勢下,也只能被迫接受這樣的條件;皇帝后宮和國家間的合作差不多,可以說皇帝后宮基本都是政治需要(互相)或者說後宮女子都是政治交換的籌碼,中國曆朝歷代的大臣基本都是皇帝的姐夫、妹夫、岳父甚至外公,就這關鍵時刻有的大臣還要對皇帝下手,最明顯的就是康熙王朝,康熙最後一次親征,明珠和索額圖分別扶持自己的外甥當太子為隨時準備做皇帝而不擇手段,根本不顧康熙的死活,甚至希望他快點死,可見宮廷政治鬥爭的無情,像年羹堯這樣的重量級人物更需要這樣做,雖然他是漢人,但他的名望太大了,尤其是其軍事才能,當時可以說無人能及,

    為了能駕馭住他,讓他妹進宮並且給與很高的地位是任何皇帝都會做的,所以他妹妹必須也必然進宮,並且還要深得皇帝的寵幸(不管皇帝是不是真心喜歡她),年羹堯以前是雍正的奴才,後來又到地方(省級)任職,在平定西藏叛亂時立了大功,社會威望極高,皇帝對這樣的人只獎勵肯定不能永遠讓他"無二心",該給的都給了,最後年羹堯的”作為"還是讓皇帝起了疑心,殺了他,如果年羹堯沒有和雍正的這種親戚關係,雍正也不可能如此重用他,不管他多有才華,畢竟皇帝自身和國家安全是第一位的。政治聯姻是古代社會政局穩定的手段之一 。

  • 6 # 歷史一課

    年羹堯不是滿族,怎麼他的妹妹能嫁給雍正?

    其實這裡面有康熙皇帝的很大的影響!並不是雍正!

    雖然年妃不是滿族,但是人家的家世顯赫!並不是像《雍正王朝》裡的那樣!地位低下。

    敦肅皇貴妃年氏,漢軍鑲黃旗人 ,湖北巡撫、後加太傅、一等公年遐齡之女,原授一等公、撫遠大將軍、川陝總督年羹堯之妹,年氏出身官宦世家,家世顯赫。

    看見了吧,人家的出身也不低!

    年氏於康熙五十年由康熙指婚為雍正側福晉,是康熙皇帝做的媒!

    為什麼康熙要做這個媒呢?咱們看看康熙和年羹堯之間的故事!

    康熙四十八年,年羹堯升任四川巡撫,成為封疆大吏,這是康熙的格外賞識和破格提拔!

    而後來,年羹堯也沒有辜負康熙,在軍事等方面上一直很賣力,做的很好!

    康熙六十年,年羹堯進京入覲,康熙御賜弓矢,並升為川陝總督,成為西陲的重臣要員。

    到了雍正即位之後,年羹堯更是倍受倚重,和隆科多並稱雍正的左膀右臂。

    可以說,是當時康熙為了拉攏年家,以及重用年羹堯的一場政治聯姻!因為當時年羹堯正在平定西北!

    而雍正呢,也很幸運,娶了年羹堯的妹妹,一定程度上利於他繼承皇位!

    雍正對年妃,雖然有一定程度上的政治因素影響,但是歷史上兩個人的感情還是不錯的!兩個人生了三子一女!如果僅僅是利用的話,是不會有這麼深的感情,生這麼多的孩子的!

    而且年妃的地位也是數一數二的!雍正元年封為貴妃,地位卻僅次於皇后烏拉那拉氏!

    雍正在冊書中充分肯定了她的品性。稱她:“秉性柔嘉,持躬淑慎。在藩邸時,事朕克盡敬慎,在皇后前小心恭謹,馭下寬厚平和。皇考嘉其端莊貴重,封為親王側妃。朕在即位後,貴妃於皇考,皇妣大事悉皆盡心力盡禮,實能贊儴內政。

    歷史上的年妃並沒有像電視劇中的那樣!

    年妃是康熙牽橋搭線嫁給雍正的!這對於康熙來說是政治聯姻!是誰也明白的事,但是人家兩口子並沒有因為這個受到多大影響,感情很深的!

  • 7 # 油膩的懶人

    謝邀。我們都說康熙皇帝是一位偉大的皇帝,這話放在現在,康熙皇帝是一位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所謂政治,可以簡單的理解為手腕,手段。像康熙皇帝南京祭奠朱元璋,也只是一種手段而已,只不過這個手段尋常人根本就想不出來。驚天一跪,對於皇帝本身,對於朝廷本身,其實一點損失都沒有,但是把一眾江南遺老感動的稀里嘩啦的。

    清朝原本居東三省,也就是關內,入關之後國土放大不只一點半點,如果全部用之前的官員直接派遣到全國任用的話,即使不考慮安全問題也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在清朝征伐全國的過程中,歸化明朝官員以及名門望族也是一大政治策略,不難看出,分佈於各省的主要官吏,尤其是一把手,二把手,其實還是滿族為主,剩下的官吏基本上都是漢族為主。

    當然,漢族裡的名門望族,就是清廷分化拉攏的物件。要知道,在封建社會,一個在當地有威望的家族,對於當地的民心走向有極其重要的導向作用。

    年氏一族本來就是當地的名門望族,不然縱然年羹堯軍事才能再突出,也不可能得到康熙的賞識。如果不是名門望族,最多也就是在當地當個小吏。

    年羹堯軍事才能被發現而授予軍權,是康熙籠絡年氏一族的第一步,當然,作為統治者,即使是提拔,也不可能任其壯大,因此,讓雍正娶年羹堯的妹妹是更進一步的控制,你年氏一族不只是有軍權,經過這一婚姻更是一躍成為皇親國戚(當然這與後來雍正稱帝沒有關係),在當地乃至一個省份是有多大的榮耀,但是你別忘了,你家人還在我這裡,所以,你懂的。

    其實不只是清朝,或者放大了說,不只是古代,政治聯姻普遍存在,不排除有雙方的確互相喜愛,但的確是非常稀少。

  • 8 # 小程生活故事

    這個問題意思也就是滿漢通婚。和皇親國戚能不能和漢族人通婚的問題了。1清朝是封建王朝最後一個朝代,清朝的統治者全部是愛新覺羅家族。滿漢通婚雖然不是皇室提倡的但是也不是不可以。2康熙的生母慈和皇太后佟佳氏就是漢族人。說明順治皇帝都有娶漢族人。康熙皇帝身兼滿、蒙、漢三種血統,且漢族血統佔到一半。

    3雍正娶年羹堯妹妹為側福晉其實是由康熙皇帝選擇冊封的。事實說明康熙皇帝都非常看好年家。所以說皇帝都同意的親事。沒什麼不可以的。

    4雍正再娶年妃的時候其實還不是皇帝,只是皇子,皇帝娶漢人都可以,何況皇子。本身康熙皇帝冊封年羹堯妹妹為雍正側福晉也是為了加強滿漢之間交流,康熙皇帝是一個大智大慧得人。滿漢通婚是一件好事這個也是歷史所真實記錄的。

    5年羹堯其實真正歷史的記載他並不是雍正的潛邸奴才,年氏家族也是當時地位顯赫的名門望族,年羹堯父親也是在朝當官。包括年羹堯自己也是一個有勇有謀的人。所以雍正娶年羹堯妹妹也是門當戶對的

  • 9 # 炒米視角

    年羹堯的妹妹,很多小說、影視劇裡叫她年世蘭;《雍正王朝》裡叫她年秋月。但很可惜,正史裡她和那個時代的很多女人一樣,雖然貴為皇貴妃,但是沒有名字,或者說名字沒有被歷史記錄下來,只稱之為“年氏”。

    年氏命很好,深得雍正寵幸,生前同床、死後同穴。但是運氣很差,她為雍正生了三個兒子、一個女兒,三個兒子中最長的活到了6歲,否則很難說大清帝國的繼承人還會不會是弘曆?

    但是就大家所知道的年氏是漢人,有滿漢大防的存在,年氏還能做到貴妃?甚至孩子還有可能成為大清的繼承人?

    其實說得不太準確,年氏是旗人。雖然他們祖上是漢人,但是早年他們就入了旗。事實上滿洲並沒有什麼太明確的民族之分,但是的確與嚴格的旗籍之分。清朝的後宮裡實際上充斥著大量的在旗漢人。

    要說明白年氏的身份,這就要說到年家的前世今生了。

    其實年家原本不姓年,而是姓嚴。從元朝開始,就是安徽滁州的世宦家庭。年家太曾祖父是嚴孟暘在元朝時就是萬戶侯,到了明朝開國,全家避禍懷遠,陰差陽錯,戶籍登記的時候,登記成了年,這樣一來,年家也就接受了,因為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但是年家很快就在明朝崛起了,再度成為世宦家庭,年氏的高祖父叫年富,很不湊巧,竟然和年羹堯的兒子同名,但是這人比年羹堯兒子厲害多了,《明史》上有個《年富傳》說的就是他,歷任吏科給事中、陝西左參政、河南右布政使、河南左布政使、右副都御史兼大同巡撫、兵部右侍郎兼山東巡撫、戶部尚書等職,先後經歷了明成祖到明憲宗,共計五朝,死後諡號”恭定“。

    所以年家本身在明朝雖然官不是很大,但是的確是世家。到了明朝末年,遷到東北的年氏的祖父年仲隆在松錦會戰中被俘,族人被收編入漢軍包衣佐領下,成為滿人奴隸,後來又隨著清軍入關。

    但是年家人的確比較厲害,年仲隆在順治12年(1655年)乙未科科舉考中進士,脫離奴籍,成為了鑲白旗漢軍第五參領第一佐領。事實上從這一代開始年家就已經脫離了奴籍了。所以《雍正王朝》裡,說年家兄妹是雍正府上的包衣奴才,實際上只要往前倒退兩代就合理了。

    但是年家一旦脫離了奴籍,立刻就開始飛黃騰達了。

    順治15年,年家就開始外放了江南了;到了年氏父親年遐齡這一代做到了湖廣巡撫,年遐齡因為提出並試行了“湖廣七府畝稅新制”(攤丁入畝的前身),逐步成為了康熙的心腹,因此年遐齡子輩這一代更是深得康熙寵幸。

    年遐齡的大兒子年希堯從一個筆帖式做到了安徽布政使、廣東巡撫、工部右侍郎;

    年遐齡的小兒子年羹堯科舉出身,康熙48年,以最年輕的大學士身份外放四川巡撫,文人掌兵,最終在康熙年間做到了四川總督;

    年羹堯入川同年,康熙封胤禛為雍親王(升胤禛為親王,就是多給一個娶側妃的名額),並指配年遐齡幼女年氏為雍親王胤禛的側妃。

    所以很顯然是康熙為了拉攏控制年家的一場政治婚姻,而用來拉攏年家的,正是皇四子雍親王胤禛。

    但事實上,胤禛和年氏結婚後,感情也是甚篤,有幾件事情可以證明。

    第一,雍正即位後,就立刻將年氏一族在正白旗、鑲白旗及正黃旗包衣佐領下家族成員170餘丁全體抬入鑲黃旗,緊接著就封年氏為貴妃。

    第二,從年氏嫁給胤禛到年氏臨終,基本上承包了雍正的所有子嗣,特別是第八子福惠(弘晟)6歲卒,後追贈和碩親王,諡“懷”;

    第三,雍正3年11月份年妃薨,到了12月就賜死了年羹堯。可見雍正有多麼在乎年妃,對年羹堯的處理一直等到年妃死後,才動手;

    第四,一等公、川陝總督、撫遠大將軍年羹堯被雍正賜死後,並沒有牽涉到年家其他人。年希堯甚至還被重新被起任,先後擔任過工部右侍郎、景德鎮督陶官、內務府總管、管理淮安板閘關稅務等職務。所以都是雍正的瓷器品味高,多少也跟年家的品味有關。

    所以,年氏理論上應該是長得非常漂亮,漂亮得動人心魄。這使得她和雍正建立了非常深厚且超越了政治婚姻的感情基礎。反正雍正愛她,那麼身份不夠,可以敕封;旗籍資歷不足,可以抬旗籍麼。

  • 10 # 農民工歪說古今

    滿族這個概念是新中國成立之後民族大普查時才最終形成的,滿族與滿洲人並不是同一個概念、與旗人更加不是同一個概念。

    滿洲人未必是滿族,滿族也未必是滿洲人

    因為界定標準不同,滿族與清朝的滿洲人並不是同一個概念。滿洲人不僅包括最早的女真人,還包括後來被俘或主動依附的其他民族之人。如後金、清朝兩次對李氏北韓戰爭中俘虜或歸附的李氏北韓人,他們被編入了滿洲八旗的包衣牛錄。時間一久,這類人自然就成了滿洲人了,清高宗乾隆帝兩個兒子儀慎親王永璇、成哲親王永瑆的生母淑嘉皇貴妃金佳氏就屬於這一類人。但是,在新中國成立後的民族大普查中,這類似的後代如果依然保留了北韓族的民族特徵,仍然是可以被劃入北韓族的,不一定就全部都屬於滿族。再如末代皇帝溥儀的皇后婉蓉,她是地地道道的滿洲人,但是卻不屬於滿族,郭布羅氏家族後來在民族大普查中被劃入了達斡爾族而不是滿族。甚至一些早期被編入滿洲八旗包衣牛錄的漢人,以及到晚清時還沒有出旗為民的漢軍旗人,後來也被劃入了滿族。但是,從民族淵源而言,其實這些人祖上都是漢人。

    年羹堯到底算不算滿族

    年羹堯到底算不算滿族人這個問題有待商榷,這就好比是問漢朝及之前的華夏民族到底算不算漢族一樣,我們不能用現代的標準去生搬硬套古人。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年羹堯不算滿洲人!年羹堯的旗籍隸屬八旗漢軍而非八旗滿洲,最初隸屬漢軍鑲白旗,後來抬旗抬入了漢軍鑲黃旗。而年羹堯家族所在的牛錄恰恰就是清世宗雍正帝潛邸時期晉封雍親王之後分得的旗份之一,這就是年羹堯被稱為雍正帝“潛邸奴才”的原因所在。實際上,年羹堯出生於高階官僚家庭,其父年遐齡曾經擔任過湖廣巡撫、署理(代理)湖廣總督,是妥妥的封疆大吏!年羹堯根本不是什麼“家奴”,而是“官二代”,而且是“省部級高官二代”!

    滿漢不通婚的認識誤區

    對於滿漢不通婚這個概念,想必很多人都不陌生。其實,這是很多人的一個認識誤區,清朝從來就沒有滿漢不通婚的說法!準確說,所謂的“滿漢不通婚”應該叫做“滿洲與漢民不通婚”。那麼,這是個什麼概念呢?

    清初,許多被俘和主動歸附的漢人被編入了八旗漢軍,其中有一部分人甚至還被編入了八旗滿洲的包衣牛錄。如《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家族,就被編入了八旗滿洲的包衣牛錄。因此,雖然仍然是漢姓,曹氏家族卻是滿洲人,這就是清朝所謂的“包衣漢姓人”。再如清仁宗嘉慶帝的生母孝儀純皇后魏佳氏,她原本姓魏,也屬於“包衣漢姓人”之列。只不過因為嘉慶帝的緣故,魏氏家族全族被抬旗抬入了八旗滿洲,成為了滿洲人,連姓氏都由魏氏改為了滿洲姓氏——魏佳氏。但是,從民族淵源而言,魏佳氏其實就是漢人,不是嗎?

    魏佳氏的例子恰恰從另一個側面證實了,滿漢是可以通婚的。不僅滿洲人可以和八旗滿洲的包衣漢姓人通婚,與八旗漢軍通婚也是可以的。清聖祖康熙帝的生母佟佳氏家族,原本就隸屬八旗漢軍。雖然後來佟國維說他們原本就是滿洲人,還上書外甥康熙帝要求官方認可他們滿洲土著的身份。但是,佟佳氏家族早年被編入八旗漢軍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換言之,不僅滿洲與漢軍可以通婚,他們所生的兒子還有資格繼承皇位!而年羹堯家族就是八旗漢軍出身,年羹堯的妹妹敦肅皇貴妃年氏嫁給雍正帝作側室,並不違反當時的制度。

    再舉個例子,康熙帝的序齒皇次子、皇太子胤礽的嫡福晉瓜爾佳氏,她的父親石文炳和佟國維家族非常類似,自認是滿洲土著,早年卻被劃入了八旗漢軍序列,直到康熙二十七年才改入滿洲正白旗。皇太子都可以娶八旗漢軍女子為正妻嫡福晉,潛邸時期的雍正帝納年羹堯的妹妹為側福晉又有何不可呢?

    實際上,所謂“滿漢不通婚”指的是滿洲與漢民不通婚,與包衣漢姓人、漢軍通婚是不受限制的。而且,皇帝擁有無上權力,就算是想納哪位漢民女子為妃嬪,無非就是操作層面的問題。對於皇帝而言,想要給某漢民一個旗人身份,並不困難!有部分學者甚至認為,乾隆帝的純惠皇貴妃蘇氏很可能就是經過某些“技術操作”而成為旗人的漢民女子。如果真是這樣,那年羹堯的妹妹嫁給雍正帝為妾,就更加沒有什麼可奇怪的了……

  • 11 # 正說清代十二朝

    年羹堯,康熙和雍正兩朝皇權更迭過程中,存在感極強的封建大吏。官至川陝總督、撫遠大將軍,獲封一等公,加封太保。在雍正皇帝參與“九王奪嫡”事件中,年羹堯乃系當初的皇四子胤禛極為重要的支援成員,併為牽制西北握有兵權的皇十四子胤禵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絕對作用。雍正皇帝登基後,將其和自己的“舅舅”隆科多視為自己的左膀右臂,年羹堯位極人臣、一時無兩。

    問題所說的年羹堯妹妹,即為歷史上有名的敦肅皇貴妃,也就是《甄嬛傳》中那各囂張跋扈、不可一世的年世蘭的原型。

    年羹堯乃系安徽鳳陽人,他是漢族出身,並不是滿族,但其擁有另外一個身份,那就是他也是旗人。

    年羹堯隸屬漢軍鑲白旗(雍正元年,年羹堯全族被雍正皇帝抬入漢軍鑲黃旗),在清朝時期,對於“滿漢禁止通婚”規定中的“漢”並不包括漢軍旗中的“漢人”,也就是說,清朝時期對於旗人的界定並不以滿族和漢族、蒙古族劃分,而是“但問在旗”,凡屬八旗滿族、八旗蒙古、八旗漢軍都是旗人行列,都是可以通婚的!

    這也是為什麼要稱呼“八旗滿洲、八旗漢軍”而不稱呼為“滿洲八旗、漢軍八旗”的原因所在。

    因為無論滿族、蒙古還是漢軍首先都是八旗,是有旗籍的,然後才有具體分別。

    對於清朝皇室在八旗漢軍中進行“選秀”的情況,有很多歷史文獻為證。其中嘉慶年間官員吳振棫所著《養吉齋叢錄》中,對於“八旗選秀”的情況有過詳細記載:

    挑選八旗秀女,事隸戶部。每旗分滿、蒙、漢為先後。滿、蒙、漢軍中,又以女子之年歲長幼為先後,造冊分諮各旗。其年自十四歲至十六歲為合例。

    這裡,就明確說明了八旗漢軍和八旗滿洲、八旗蒙古一樣,等同擁有“選秀”的資格,只是排位先後的問題。

    所以,隸屬於漢軍旗的年羹堯妹妹,能夠嫁給雍正皇帝並不稀奇!更重要的是,雍正皇帝將敦肅皇貴妃乃入自己的後宮,還有著其具體的政治因素考慮。

  • 12 # 騰飛154187914

    清朝是旗民不透過,而不是滿漢不通婚,年羹堯是漢軍旗人,他的妹妹當然可以進宮,康熙嘉慶兩位皇帝的母親都漢軍旗人。

  • 13 # 華夏一老卒

    這些問題是敵對勢力在挑動民族裂痕!對此大家一定要警惕。

    他們的辦法是話語權的爭取,意識形態的滲透,文化輸出,宗教人種文化裂痕的製造!只要有了這些鋪墊,小火慢慢煮,最後只需一個航空母艦編隊給反對派架架勢,大事就成了,而且名正言順,人民感恩戴德!

    日本歐美髮軔的去中國中心化史觀,漢族拓殖-亡國史觀遺毒不淺啊,其心陰險,其心可誅。什麼李唐胡人王朝,什麼“內亞論”“專制國 家論”,新清史,百越論(連嶺南都是非中國,非漢族 了),將邊疆從中國分離,不過是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 西方和日本一神教的聖戰思想實踐——欲滅其國,先滅其史 。

    稍微對日本研究中國史的學說有點了解的人都知道,日本史學家喜歡過分強調少數民族在中國歷史發展中的作用;例如,秦華人大部分是西戎,絕口不提秦非子為正統華夏族、李唐父系一脈是純正漢人(反倒是清皇室一脈都有漢族血統)。這些內容從民國時就開始輸入中國,目的就是為了給日本人有朝一日入主中原提供文化依託的藉口 ,到時候它們就可以以先進的少數民族統治者自居,統治中國。

    到了今天國內還有一些人接過了日本軍部的衣缽,大肆宣揚這些反動觀點,居心何在,目地何在。

    滿族從清後期已經基本融入華夏,已是祖國大家庭不可分割的一員。可現在一些人開始在學滿語、用滿字、恢復老姓,鼓吹設立滿族自治區了……

    善良的人們請警惕啊!

  • 14 # 雍親王府

    一直以來,都有人認為清朝時期有著“滿漢不通婚”的祖制和傳統,但是真實的情況並沒有“滿漢不通婚”,只有“旗民不通婚”。

    努爾哈赤統治時期,對於遼東地區的漢族百姓採取了極為仇視的態度,因而也制定了一系列民族仇視政策,漢族的官員和百姓受到了極大的壓迫和壓榨,這極大的激化了滿漢之間的矛盾。

    “滿漢不通婚”就是對於漢族百姓的民族仇視和壓迫政策之一,為的就是降低漢族百姓的地位,同時削弱漢族文化對於當時女真文化的影響和衝擊。

    當然,這其中也有例外。後金天命三年(1618年),努爾哈赤在攻打撫順過程中,招降了時任撫順最高軍政長官即千戶守備禦官、遊擊將軍的李永芳。李永芳的陣前投降,讓努爾哈赤以極小的代價在攻下撫順,並且掠奪了大量的人口和物資。之後努爾哈赤也沒有食言,將李永芳任命為三等副將,並且按照約定將自己的孫女、即貝勒阿巴泰之女嫁給了李永芳,李永芳也就此搖身一變,成為了額附副將。而李永芳迎娶努爾哈赤的孫女,也成為了在努爾哈赤時期屈指可數的“滿漢通婚”的案例。

    皇太極繼位後金大汗後,改變了努爾哈赤一系列錯誤的民族政策,開始接納漢民族,並且不斷嘗試用各種政策緩和滿漢矛盾,這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並沒有就“滿漢不通婚”的政策作出調整。

    而在皇太極去世後,順治皇帝繼位,然而此時的大權掌握在攝政王多爾袞手中,大清王朝由此進入了“多爾袞專政”時期。

    在定都北京後,多爾袞為了進一步消弭滿漢矛盾之間的矛盾,採取了一系列積極的措施,但是他為了遵照皇太極一貫要求的保持滿洲人傳統的旨意,同時也是出於對自己的父親努爾哈赤的敬重,多爾袞沒有完全的都否定“滿漢不通婚”的政策,而是改為了“旗民不通婚”。

    也就是說,滿洲人和漢人可以結婚,但是漢人必須是在旗的,也就是必須要隸屬於漢軍八旗的序列,才能與滿洲人進行通婚,俗稱“旗內通婚”。

    而這期間,最有名並且影響最為深遠的“期內通婚”,便是順治皇帝迎娶了漢軍正藍旗固山額真佟圖賴的女兒佟佳氏,而佟佳氏之後為順治皇帝生下了皇三子玄燁,這便是後來的康熙皇帝,佟佳氏也在日後被追封為孝康章皇后。

    而康熙皇帝本人也迎娶了數位出身於漢軍旗的后妃,其中也包括了孝康章皇后的親侄女,同時也是康熙皇帝的表姐妹,孝懿仁皇后佟佳氏以及愨惠皇貴妃佟佳氏。

    由此可見,當時的“旗內通婚”已經是非常普遍且盛行。

    到了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當時掌握權力的慈禧太后釋出懿旨:

    “ 我朝深仁厚澤,淪浹寰區。滿漢臣民,朝廷從無歧視。惟舊例不通婚姻,原因入關之初,風俗、語言或多未喻,是以著為禁令。今則風同道一,已歷二百餘年,自應俯順人情,開除此禁。所有滿漢官民人等,著準其彼此結婚,毋庸拘泥。至漢人婦女,率多纏足,由來已久,有傷造物之和。嗣後搢紳之家,務當婉切勸導,使之家喻戶曉,以期漸除積習。斷不準官吏胥役藉詞禁令,擾累民間。如遇選秀女年份,仍由八旗挑取,不得采及漢人,免蹈前明弊政,以示限制,而恤下情。將此通諭知之。”

    光緒二十八年 (1902年),清朝正式允許了滿漢通婚,徹底廢黜了“旗民不通婚”亦或說“滿漢不通婚”這一自努爾哈赤時期開始,持續了近三百年的政策。

    年羹堯的家族,在順治朝時期就已經正式進入了漢軍旗籍,後又被康熙劃歸給了雍正轄屬。

    年家本是明朝的官宦世家,但是在明末清初的松錦大戰中,年家成為了皇太極的俘虜,被編入漢軍旗包衣佐領下成為僕役,之後便隨同順治皇帝入關。

    順治十二年(1656年)年羹堯的祖父年仲隆透過科舉考中了進士,使得年家就此脫離了奴籍,被編入鑲白旗漢軍第五參領第一佐領下。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皇帝冊封皇四子胤禛,也就是後來的雍正皇帝為雍親王,並將鑲白旗漢軍第五參領下以及鑲白旗滿洲第三參領下全部劃給了雍正。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年羹堯全家正式被劃歸由雍正統領。

    由此可見,年羹堯家族隸屬於漢軍鑲白旗下,屬於“漢軍旗人”,其妹妹年氏嫁給雍正,並不違背“旗內通婚”的傳統和制度,因而也就是屬於順理成章且司空見慣的事情,所以也就沒有必要因為年氏是漢族人,就對這門婚姻感到驚訝了。

    年羹堯的妹妹能夠嫁給雍正,更多的還是因為年羹堯的父親年遐齡的關係。

    康熙五十年(1710年),在康熙皇帝的指婚安排下,當時還是雍親王的雍正,迎娶了年氏為王府側福晉,而年氏在府上的地位也是僅次於雍正的正室大福晉,也就是後來的孝敬憲皇后烏拉那拉氏。

    而康熙之所以如此安排,根本原因還是處於對年羹堯和年氏的父親,時任時任湖廣總督的年遐齡的賞識。

    年遐齡縱橫官場幾十年,一直秉著謹小慎微、作風低調的為官風格與態度,再加上其勤政愛民,深得地方官員和百姓的擁戴,使得康熙皇帝對其是非常的信任和器重,並且對於年遐齡,康熙皇帝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也正是處於對年遐齡的賞識,康熙皇帝才會安排雍正迎娶了年遐齡的女兒,同時也是年羹堯妹妹的年氏為王府側福晉。

    而實際上,不僅僅是年氏因為年遐齡的關係可以嫁入王府,年羹堯也是沾了年遐齡很大的光。

    年羹堯是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考中的進士,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就被康熙破格提拔為四川巡撫,這一年年羹堯 還不到三十歲,並且康熙六十年(1721年),年羹堯就已經成為了川陝總督一級的封疆大吏。以如此年輕的年齡就身居高位,並且在能夠得到快速的升遷,除了年羹堯本人的能力與實力外,康熙對於年遐齡的賞識和器重,也直接影響了康熙對於年羹堯的態度與評價。

    反觀與年羹堯同年考中進士,同樣是名臣之後的張廷玉,運氣是遠遠不及年羹堯,終康熙一朝,張廷玉所擔任的最高級別的官職是吏部侍郎,與年羹堯的總督一級的封疆大吏相比,還是有所差距的。

    而這其中,年遐齡發揮了非常重要的影響力。

  • 15 # 澹奕

    所謂清朝“禁止滿漢通婚”其實壓根兒就是個訛傳,清朝真正流行的是“旗民不婚”。

    年羹堯的確是漢人,但同時他也是旗人,其先祖時期就被編入了漢八旗當中,而他的妹妹敦肅皇貴妃年氏,自然也是旗人。

    清代皇帝的後宮嬪御之中,並非只有滿人,出身漢八旗者多如牛毛。

    滿漢之別與旗民之分

    清朝的建立者,是來自於山海關外的滿洲人,他們入關之後,奉行嚴格的族群區分,不過相較於通俗所說的滿漢之分,說清朝區分的是旗人與民人更準確。

    實際上,清代對於身份群體的區分,並不在於滿漢,而在於是否在旗。

    不管是滿人還是漢人,亦或是蒙古人、錫伯人等,只要擁有旗籍,那麼就屬於旗人,只不過旗人分成滿洲、蒙古與漢八旗而已。

    除了旗人之外,沒有旗籍者自然就被稱作“民人”,而在清代民人並非只有漢人,只不過是因為漢人中的民人非常多,所以有人產生了誤解。

    清宮選秀之時,大量出身漢軍旗的秀女就是最好的例證,清代有諸多漢姓之後加一個“佳”字的滿洲姓氏,原本幾乎都是民人,因與旗人通婚而抬旗改姓。

    並沒有明文規定滿漢不婚

    事實上,縱觀清代的所有文獻,都沒有說旗人與民人之間、滿人與漢人之間不能夠通婚,只能說在清朝時期這只是一種慣例,並非明文法律的要求。

    《清史稿·世祖本紀》:

    順治五年,帝詔諭:方今天下一家,欲其輯和親睦,莫如聯姻一事,凡滿漢官民,有欲聯姻者,皆從其原。

    換言之,清代非但沒有法律說禁止滿漢、旗民之間不得通婚,反而還曾有明確的鼓勵。

    晚清時代,慈禧太后頒佈懿旨:唯舊例不通婚姻,原因入關之初,風俗語言或多未喻,是以著為禁令。

    從這方面來看的話,清朝滿漢、旗民之間通婚不多,主要是因為風俗上的差異而已,可不多歸不多,但並非沒有,即便宮廷之內也是司空見慣了的。

    只不過,在清代的《永憲錄》中有一條明確的規定:

    按國制,皇后諸妃及凡滿洲之正室,皆不與漢人聯姻。

    這算是清代罕見的有關滿漢之間通婚的明確規定,是說滿洲的正室不能夠是漢女,然而《永憲錄》只是一本雜史筆記,存在著大量缺漏之處,並不足為憑。

    從現實來看,清朝旗民之間雖然主流上不通婚,但並非全然沒有,主要是兩種:

    一,漢女嫁給旗人,然後漢女抬旗;

    二,旗人女子嫁給漢人,從此出旗,子孫後代也無法再享有旗人優待。

    通常來說,清代絕大多數都是非旗人出身的女子嫁給旗人,然後被抬旗,而旗人家庭的女子嫁給民人的情況少之又少,極其罕見。

    年羹堯的妹妹完全有資格入宮

    清代的后妃擇選與以往的朝代不同,主要是透過選秀制度揀選,而選秀分成八旗選秀與內務府上三旗選秀。

    八旗選秀,也就是從滿、蒙、漢八旗家庭中選擇秀女,直接充入後宮,而內務府選秀的範圍是上三旗世代包衣,他們選的秀女是做宮女的,不過也有升格為嬪御的機會。

    說起來,清代宮廷之中的女眷,全都是旗人出身,宮女也都是包衣,並非民人。

    年羹堯出身安徽鳳陽府,其曾祖原是明朝臣子,但在松錦之戰中被後金俘虜為奴。

    順治十二年,年羹堯的祖父年仲隆考上進士,從此年家脫離奴籍,而年羹堯的父親年遐齡更是一路做到了湖廣巡撫這樣的封疆大吏。

    也就是從年羹堯的祖上開始,年氏一族就被編入漢軍旗之中,原屬漢軍鑲白旗,所以年羹堯的妹妹是旗人,是有完全的入宮資格的。

    年羹堯有個妹妹,即敦肅皇貴妃年氏,與年氏一族的其他人一樣,原本就隸屬於漢軍鑲白旗之列,就已經算是旗人。

    康熙四十八年,胤禛獲封親王,年氏一族所在的佐領被劃歸雍親王管轄,成為了雍王府的屬人家僕,年氏後被康熙帝賜給了胤禛,冊封為側福晉。

    雍正帝登基後,年氏被封妃,她也成為清代首位漢女出身的貴妃與皇貴妃,而年氏全族被抬旗入漢軍鑲黃旗。

    在抬旗之前,年氏一族就已經是旗人,只不過地位不高而已,隨著年氏一族的崛起,他們被抬入了地位更高的鑲黃旗之中,但這也只是內部地位提升。

    縱觀整個清朝,漢人出身的后妃比比皆是,甚至於嘉慶帝的生母孝儀純皇后魏氏也是,說清代不允許滿漢之間通婚,完全就是個笑話。

  • 16 # 夢沉古道

    年羹堯是清康熙、雍正朝的名將,也是雍正皇帝能夠坐穩天下出力最多的人。但因為自身在性格等方面存在的缺陷,自身狂妄自大,導致最終被殺。而他親妹妹年氏是雍正的一個妃子,年羹堯家族祖上是漢人,這是否和滿漢不通婚相悖呢?

    年羹堯的妹妹年氏是清朝歷史上首位有漢族血統的貴妃,並且和雍正皇帝生育了三子一女,可惜的是後來都沒有成活。據說華妃的原型就是年氏,雍正皇帝還很寵愛年氏。即使年羹堯被雍正皇帝處理了也沒有連累到年氏。即使有滿漢不通婚這個規矩存在,作為皇族的胤禛自然是不敢隨便破壞,並且這要得到他的父親康熙皇帝認可。

    其實,有一個比較常識的認識錯誤,那就是雖然有滿漢不通婚甚至說旗漢不通婚。但對於滿人的定義,還是不是那麼清晰。清朝起源於女真的建州部,逐步形成了以建州女真為核心,以海西女真為主體,融合了蒙古、漢、索倫部等形成的新的力量,並實現了佔據東北,與明朝對峙的局面。這一過程中八旗制度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實際上,努爾哈赤創立八旗制度和建立後金後,在原來女真各部的基礎上不斷吸收周邊蒙古、漢人編入八旗,形成了蒙古八旗、漢軍八旗,後來還有抓獲的羅剎(俄羅斯)人形成八旗。準確地說組成清朝的滿族,其形成就是和八旗制度密切相關的。隨著清朝逐步統一全國,漢族士大夫階層開始接受這個關外政權,很大一部分人選擇了入仕。在入仕的過程中能夠入旗也是很多人的想法。畢竟八旗是這個大一統王朝的基礎。很多特別有能力的家族取得了入旗的優待,還有人實現了抬旗的願望。

    而八旗並不是每個旗地位都一樣的,兩黃旗和正白旗因為是有皇帝親自統領而地位高,被稱為上三旗,其餘五旗被稱為下五旗。由下五旗進入上三旗被稱作“抬旗”,而由八旗出去成為平民叫“出旗”。一般情況,自願出旗的很少,旗人屬於特權階層,享受很多待遇。只有很多犯了錯誤的人,才會被開除旗籍。八旗制度既是一種軍事編制,也是一種類似於今天戶籍制度這樣的人口管理制度。戰時,屬於軍隊編制,旗主成為軍隊的統帥,平時負責組織從事生產活動。八旗制度使得清軍的戰鬥力得以充分保障。

    年羹堯一家屬於漢軍旗人,按照道理來講,是屬於貴族一層的,因為妹妹年氏是雍正皇帝的貴妃被抬入了漢軍鑲黃旗,成為漢軍裡面的上三旗。而因為和雍正皇帝的這層特殊關係,在九子奪嫡的重要時刻,他選擇了支援自己的妹夫雍親王胤禛。尤其在清朝西北用兵的過程中,作為川陝總督的年羹堯很好的節制了康熙皇帝第十四子胤禵,避免了出現兵變。同時,由於年羹堯特別能幹,雍正皇帝也很器重他,並沒有拿他當作外人,給他的待遇也非常高。這本來是好事,可惜的是年大將軍逐步飄了起來。

    但年羹堯屬於作得比較狠的一位,沒有認識到伴君如伴虎的危害,逐步膨脹到雍正皇帝都無法忍受的地步,只能說自己想作死誰也沒有辦法。被削奪官爵,逼其自盡,終結了顯赫的一生。在清朝還有一位比年羹堯家族更厲害的抬旗情況,那就是佟養真家族。他們這個家族出了一個足以抬旗的人,那就是康熙皇帝的生母佟佳氏,對於這個家族究竟是遼東漢族還是生活在遼東的女真人還存有爭議。但因為康熙皇帝的原因,這個家族最初入漢軍鑲黃旗,後來直接改成了滿洲鑲黃旗,成為了上三旗。入旗和抬旗還是看統治者的意思。

    胤禛娶年氏,是有順治皇帝娶佟佳氏的先例。在往上有皇太極娶科爾沁部博爾濟吉特氏。在通婚這方面,清朝雖然也遵照一定的規矩,但談不上保守。胤禛娶年氏為側福晉,體現了清朝對於年氏家族的拉攏,作為旗人的年家與皇族通婚也是沒有問題的。

    當然這種八旗制度在清朝後期成為了一種阻礙,很多八旗子弟不學無術,成為寄生蟲。在清朝滅亡後,沒有了特權和優待,很多旗人破產。現在滿漢不通婚早已不存在了,滿族和周邊的漢族等民族通婚的很多,真正實現了民族大融合。

  • 17 # 斯丟佩德克烈佛

    年羹堯是漢八旗滿人,不是漢人。漢人官員在皇帝面前稱臣,滿人自稱奴才,所以年羹堯稱雍正為主子,自稱奴才。如果他是漢人的話是不能喊主子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多肉碧桃長氣根,是缺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