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本人學中藥的!
8
回覆列表
  • 1 # 醫路19秒

    關於這個問題,比較尷尬,因為你是學中藥的,一般來說不會這麼提。中醫一般不會說脾的病,中醫一般用的更多的是辨證論治,比較少辨病。所以根據證型來用藥,叫藥證相對。如果非要以病來套的話,一般和脾相關的病證有:溼阻、痢疾、瘧疾、眩暈、失眠、癇證、胃痛、痞滿、腹痛、嘔吐、呃逆、洩瀉、便秘、蟲病、黃疸、鼓脹、水腫、消渴、汗證、內傷發熱、虛勞、痿病等。看起來像是一堆的症狀,而不太像是病。關於這個我簡單說說症、病、證的區別吧,這樣能更好的理解中醫為啥叫辨證論治。

    症:是指症狀,就是患者主觀感覺到的一個一個的不適應或者不舒服的症狀或者體徵,比如頭痛、咳嗽、發熱、怕冷等。

    病:是指各種病因作用於人體,出現機能或形態等方面異常變化的全過程。比如感冒、胃痛、咳嗽等等。

    證:是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出現的病機的概括,包含了病因、病位、病性和病勢。比如氣血不足型,脾虛溼盛型,上熱下寒型,陰虛火旺型等等。

    可能還是有人理解不了他們的區別,覺得有點暈,那我們就舉個簡單的例子吧。

    比如自己出現了發燒,燒到39度,同時還有流鼻涕,怕冷,不出汗,咳嗽等等,那麼前面的“發燒、咳嗽、流鼻涕等等”這些都是一個個的症狀,是單個單個的。我們把這個一個一個的叫“症”

    但是這些症狀組合在一起,我們就知道這個人感冒了,生病了。而這個“感冒”就是我們說的“病”。

    那麼這個人現在表現出來的發燒39度,沒有汗,還容易怕冷,我們認為它是屬於“風寒閉阻型”,而這個“風寒閉阻”就是證,那麼我們一般可能會用麻黃湯,或者其他能夠辛溫解表,宣肺散寒的藥治療。但比如吃了藥兩三天後,出了比較多的汗,現在還會流鼻涕,會出點汗,怕風,不發燒,還有點咳嗽,我們說可能屬於“正虛邪戀”,這個“正虛邪戀”就是這時的證,雖然還是感冒這個病,但證型變了,用藥也就跟著換了,可能就用桂枝湯,或者扶正驅邪的藥。

    所以為什麼說中醫看病講究辨證論治,因為證是暫時的,有時效的,它代表當下。當服藥後,或者機體自身的作用,幾天後這個症狀發生了變化,證型也就跟著改變了,就不能用原來的藥了,得換藥了。所以一般醫生開藥方不會超過7天,尤其是感冒、咳嗽或者其他一些急症,一般都是一兩包藥,因為病情變化會很明顯。而對於那些慢性病,病情變化不大的,有些可能一開就是十天半個月的藥。

    所以現在回過頭來看這個題目,關於脾的病都有哪些?就覺得無從答起,還不如脾虛有什麼症狀更為直接一些。這個學中藥的應該都清楚,如有其他人不太清楚的話,可以看我之前的文章,《關於脾虛到底怎麼回事》,或者《脾虛如何快速恢復》等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過年了,單身狗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