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唐朝女子服飾開放,穿著大膽。其後北宋文人歐陽修編《新唐書》,也說不能直視,連喊“妖服也”。現代影視、小說等文學作品也都給演繹成了薄、漏、透。那唐朝女子服飾,真實樣子是怎樣的呢?
1.貴族女衫可開胸;
2.嬪妃、公主許袒胸;
3.歌舞妓能半裸胸;
4.平民女性禁露胸。
唐朝時女服分四類:公服、常服、禮服和便裝。那時不像現在女子服飾花樣繁多,反倒是比男子服飾簡單。
禮服與便裝。主要是指皇后、妃嬪、朝廷命婦,入宮朝見等莊重場合所穿的服飾。對於常服和便裝無特殊規定,“上自定掖,下自匹庶,遞相仿效,貴賤無別”。覺著怎麼好看,就可以隨隨便便模仿。裙,自隋開始從男女共用慢慢轉為女用,至唐成了女性服飾的代名詞。
長裙與短裙
長裙再細分拖地裙和著地褶裙。一般作女性禮服。穿著於祭祀典禮,侍奉姑翁和外出。其高過前胸,長可拖地,以顯身姿婀娜。《事物紀原》長裙條引《實錄》說:“隋煬帝作長裙十二破,名仙裙。”破就是裙幅褶。唐周昉繪《簪花仕女圖》及唐墓壁畫 ,可以看到仕女娥髻高聳,長裙拖地的形象。時以紅色石榴裙最為流行。萬楚詩有“眉黛奪將宣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句。唐詩裡寫紅裙、石榴裙的佳句俯拾皆是。短裙一般用於日常,是一種隨便的服裝,居家或勞作。
唐朝絲綢紡織工藝已臻化境,花色、技術均已無可挑剔。隨之而來的,是裙裝面料的多樣化。百姓多穿荊釵布裙,隨著絲綢的量產,絲綢開始從特殊行業得到普及。質地細膩的綢、紗、羅、綾仍為宮廷和權貴所獨享。宋歐陽修撰《新唐書》將絲綢列入東服志,說為“妖服”。
帔帛
帔是搭在雙肩和背上的帛巾。《釋名·釋衣服》中說:“帔,批也。披之肩,背不及下也。”其在秦漢時已經出現,時用縑帛,故也稱帔、披帛。唐時有搭帔帛,即用長而輕薄的綾羅披繞肩背,兩端繞臂懸於胸前,垂下則可過膝。周昉的《簪花仕女圖》中所繪的仕女和張萱搗練圖,圖裡的女子就用的這種配飾。姿態輕盈,超然飄逸。另一種為短帔。披於肩背,繫於胸前,方便於騎獵。《事物紀原》說:“士庶女子,在室披帛,出外適帔。”
衫和襦
二者均為短上衣。單層為衫,雙層為襦。唐初衫與襦短小袖窄,後漸漸放寬。衫紅色居多,少有紫色。如太平公主穿紫衫、玉帶、皂羅折上巾,在皇帝面前表演歌舞。帝與武后笑曰:“女子不可為武官,何為此裝束?”
當時,胡姬與歌舞伎遍佈城市。她們一律穿窄小、緊身的胡衫。白居易《折枝詞》有:“繡帽朱綢綴,香衫袖窄裁。”就指的胡衫。中晚唐衫所用面料質地輕薄,胡衫盡顯曼妙柔美身段,對異性尤其具有殺傷力。
半臂
也就是對襟合領的半袖衫。《舊唐書》記載,女官日常供奉要穿半袖裙襦。女子半臂,衫袖過肘。在唐乾陵,永泰公主墓壁畫中能看到此半臂裝束。
唐中後期,服飾追求變化創新,並配以新奇的點飾妝容,極顯女子媚態。
袒胸裝
"袒胸裝"在唐宮中首先出現。此裝由之前傳統襦裙吸收胡衫演變而來,最突出之處即為袒領。領口開得低而大,可見女性乳溝。該服飾通常不著內衣,將胸部袒露,以顯女性胸部豐滿。據考證在盛唐時期只有貴族女性才能穿開胸衫,嬪妃公主允許袒露胸部,歌舞妓女也可以半裸胸以取悅人。普通百姓家的女子是嚴禁半裸胸的。 露胸女子服飾在唐前無先例,這是唐代社會思想開放的明證。
襦裙裝
裙系高腰至胸或腋下,扎絲帶,頸部與胸部的肌膚外露,給人以優雅、修長、飄逸之感。襦裙至唐達到頂峰,其款式之多之新穎,顏色之多,質地之精美,圖案之華麗,技藝之高超,前所未有。裙腰上提高度,有些可以掩胸,下身僅著抹胸,外披紗羅衫,致使上身肌膚隱隱顯露。如周昉《簪花仕女圖》及周濆“慣束羅衫半露胸”等詩即描繪了這種裝束。這是古代女裝中最大膽的一種,至今讓人不可接受。足以想見當時思想開放的程度。
妝容
"朱唇一點桃花殷" 。唐代女子酷愛點唇,用硃砂混合動物脂膏製成唇脂,為自己妝成櫻桃小口。紅妝 。女子將厚厚的鉛粉敷在臉上,再將濃濃的胭脂塗在兩頰,這就是唐詩中常見的"紅妝"。斜紅。也稱"曉霞妝"。如兩道紅色的新月裝飾於臉側,酷似兩道疤痕。時斜紅極為流行,翩翩一撇,盡展風流。
一是唐朝政令統一,物質豐富,與少數民族交往密切。絲綢之路的開闢,以及船舶製造業的發展使唐與外國交往甚密。長安時為最發達的國際性都市,民族自信力強。
二是人們的價值取向進一步突破傳統儒家的桎梏,呈現出多元化趨勢。胡俗、夷俗、宗教習慣與隋唐本土傳統相互交融,造就了唐人相容幷包、平等開放的獨特的社會心理,使人民敢於衝破陳規陋習,勇於接受新鮮事物。
唐朝本就是胡人建立的朝代。太宗至玄宗百多年間,唐人無所束縛、無所顧忌地對胡、漢的東西吸收和革新,服飾上體現了蓬勃向上的美感意識。安史之亂後,長期的動盪不安,政治思想的鬥爭愈演愈烈,使廣大世俗地主既沉醉於盛世的終極快樂,又大肆標榜儒家教義。始對婦女加以禮法控制,《女論語》和《女孝經》先後炮製。受此影響人們的審美眼光也隨之轉變,迴歸至傳統的漢文化,貴族女性中亦開始流行襦裙裝,只不過略加改制,成為長裙的袒胸式而已。
三是唐朝社會審美情趣。唐代以胖為美的審美心理:袒胸的短襦,半臂的飄幔,在輕紗質地下隱約透出女性白皙嬌嫩的面板和豐滿的身形,神秘、性感,袒露裝便應運而生。
四是唐朝女權意識的覺醒。女性社會地位明顯提高,很多女性更是獲得了與男性相當的政治權利。不僅出現了上官婉兒、韋后、太平公主等一系列宮廷女性弄權的政治事件,而且還產生了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則天,甚至道教女權運動的領軍人物魚玄機。
都說唐朝女子服飾開放,穿著大膽。其後北宋文人歐陽修編《新唐書》,也說不能直視,連喊“妖服也”。現代影視、小說等文學作品也都給演繹成了薄、漏、透。那唐朝女子服飾,真實樣子是怎樣的呢?
在盛唐時期露胸是分等級的1.貴族女衫可開胸;
2.嬪妃、公主許袒胸;
3.歌舞妓能半裸胸;
4.平民女性禁露胸。
常服仍十分保守,並不像電視劇裡演繹的那樣真的袒胸露背唐朝時女服分四類:公服、常服、禮服和便裝。那時不像現在女子服飾花樣繁多,反倒是比男子服飾簡單。
禮服與便裝。主要是指皇后、妃嬪、朝廷命婦,入宮朝見等莊重場合所穿的服飾。對於常服和便裝無特殊規定,“上自定掖,下自匹庶,遞相仿效,貴賤無別”。覺著怎麼好看,就可以隨隨便便模仿。裙,自隋開始從男女共用慢慢轉為女用,至唐成了女性服飾的代名詞。
長裙與短裙
長裙再細分拖地裙和著地褶裙。一般作女性禮服。穿著於祭祀典禮,侍奉姑翁和外出。其高過前胸,長可拖地,以顯身姿婀娜。《事物紀原》長裙條引《實錄》說:“隋煬帝作長裙十二破,名仙裙。”破就是裙幅褶。唐周昉繪《簪花仕女圖》及唐墓壁畫 ,可以看到仕女娥髻高聳,長裙拖地的形象。時以紅色石榴裙最為流行。萬楚詩有“眉黛奪將宣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句。唐詩裡寫紅裙、石榴裙的佳句俯拾皆是。短裙一般用於日常,是一種隨便的服裝,居家或勞作。
唐朝絲綢紡織工藝已臻化境,花色、技術均已無可挑剔。隨之而來的,是裙裝面料的多樣化。百姓多穿荊釵布裙,隨著絲綢的量產,絲綢開始從特殊行業得到普及。質地細膩的綢、紗、羅、綾仍為宮廷和權貴所獨享。宋歐陽修撰《新唐書》將絲綢列入東服志,說為“妖服”。
帔帛
帔是搭在雙肩和背上的帛巾。《釋名·釋衣服》中說:“帔,批也。披之肩,背不及下也。”其在秦漢時已經出現,時用縑帛,故也稱帔、披帛。唐時有搭帔帛,即用長而輕薄的綾羅披繞肩背,兩端繞臂懸於胸前,垂下則可過膝。周昉的《簪花仕女圖》中所繪的仕女和張萱搗練圖,圖裡的女子就用的這種配飾。姿態輕盈,超然飄逸。另一種為短帔。披於肩背,繫於胸前,方便於騎獵。《事物紀原》說:“士庶女子,在室披帛,出外適帔。”
衫和襦
二者均為短上衣。單層為衫,雙層為襦。唐初衫與襦短小袖窄,後漸漸放寬。衫紅色居多,少有紫色。如太平公主穿紫衫、玉帶、皂羅折上巾,在皇帝面前表演歌舞。帝與武后笑曰:“女子不可為武官,何為此裝束?”
當時,胡姬與歌舞伎遍佈城市。她們一律穿窄小、緊身的胡衫。白居易《折枝詞》有:“繡帽朱綢綴,香衫袖窄裁。”就指的胡衫。中晚唐衫所用面料質地輕薄,胡衫盡顯曼妙柔美身段,對異性尤其具有殺傷力。
半臂
也就是對襟合領的半袖衫。《舊唐書》記載,女官日常供奉要穿半袖裙襦。女子半臂,衫袖過肘。在唐乾陵,永泰公主墓壁畫中能看到此半臂裝束。
二、電視劇裡的裙裝應該是吸收胡服後,用絲面料改造過的薄、漏、透的裙衣,也就是歐陽修說的妖服唐中後期,服飾追求變化創新,並配以新奇的點飾妝容,極顯女子媚態。
袒胸裝
"袒胸裝"在唐宮中首先出現。此裝由之前傳統襦裙吸收胡衫演變而來,最突出之處即為袒領。領口開得低而大,可見女性乳溝。該服飾通常不著內衣,將胸部袒露,以顯女性胸部豐滿。據考證在盛唐時期只有貴族女性才能穿開胸衫,嬪妃公主允許袒露胸部,歌舞妓女也可以半裸胸以取悅人。普通百姓家的女子是嚴禁半裸胸的。 露胸女子服飾在唐前無先例,這是唐代社會思想開放的明證。
襦裙裝
裙系高腰至胸或腋下,扎絲帶,頸部與胸部的肌膚外露,給人以優雅、修長、飄逸之感。襦裙至唐達到頂峰,其款式之多之新穎,顏色之多,質地之精美,圖案之華麗,技藝之高超,前所未有。裙腰上提高度,有些可以掩胸,下身僅著抹胸,外披紗羅衫,致使上身肌膚隱隱顯露。如周昉《簪花仕女圖》及周濆“慣束羅衫半露胸”等詩即描繪了這種裝束。這是古代女裝中最大膽的一種,至今讓人不可接受。足以想見當時思想開放的程度。
妝容
"朱唇一點桃花殷" 。唐代女子酷愛點唇,用硃砂混合動物脂膏製成唇脂,為自己妝成櫻桃小口。紅妝 。女子將厚厚的鉛粉敷在臉上,再將濃濃的胭脂塗在兩頰,這就是唐詩中常見的"紅妝"。斜紅。也稱"曉霞妝"。如兩道紅色的新月裝飾於臉側,酷似兩道疤痕。時斜紅極為流行,翩翩一撇,盡展風流。
唐朝女性服飾空前開放。那麼,是什麼影響了唐朝女性的服飾風格了呢?一是唐朝政令統一,物質豐富,與少數民族交往密切。絲綢之路的開闢,以及船舶製造業的發展使唐與外國交往甚密。長安時為最發達的國際性都市,民族自信力強。
二是人們的價值取向進一步突破傳統儒家的桎梏,呈現出多元化趨勢。胡俗、夷俗、宗教習慣與隋唐本土傳統相互交融,造就了唐人相容幷包、平等開放的獨特的社會心理,使人民敢於衝破陳規陋習,勇於接受新鮮事物。
唐朝本就是胡人建立的朝代。太宗至玄宗百多年間,唐人無所束縛、無所顧忌地對胡、漢的東西吸收和革新,服飾上體現了蓬勃向上的美感意識。安史之亂後,長期的動盪不安,政治思想的鬥爭愈演愈烈,使廣大世俗地主既沉醉於盛世的終極快樂,又大肆標榜儒家教義。始對婦女加以禮法控制,《女論語》和《女孝經》先後炮製。受此影響人們的審美眼光也隨之轉變,迴歸至傳統的漢文化,貴族女性中亦開始流行襦裙裝,只不過略加改制,成為長裙的袒胸式而已。
三是唐朝社會審美情趣。唐代以胖為美的審美心理:袒胸的短襦,半臂的飄幔,在輕紗質地下隱約透出女性白皙嬌嫩的面板和豐滿的身形,神秘、性感,袒露裝便應運而生。
四是唐朝女權意識的覺醒。女性社會地位明顯提高,很多女性更是獲得了與男性相當的政治權利。不僅出現了上官婉兒、韋后、太平公主等一系列宮廷女性弄權的政治事件,而且還產生了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則天,甚至道教女權運動的領軍人物魚玄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