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穿插游擊隊

    三國時期,諸葛家族三個兄弟分侍三國,《世說新語》稱他們為“龍虎狗”,即“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 。“蜀得其龍”是指諸葛亮,為建立蜀漢政權立下汗馬功勞;“吳得其虎”是指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他是孫權手下重要謀臣,為孫劉聯盟做出重大貢獻,孫權稱帝后,諸葛瑾官至大將軍;“魏得其狗”是指諸葛亮的堂弟諸葛誕,是曹魏的重要將領,官至徵東大將軍。

    諸葛三兄弟在各自效忠的政權內都風生水起,那麼,他們為什麼要分侍三國?他們如果都效忠一個勢力,豈不是更好?

    日本遊戲《三國志》人物漫畫

    沉寂兩百多年的家族

    從馬後炮的角度看,諸葛家三兄弟分侍三國,肯定是出自家族內部的戰略規劃。即當天下未統一之時,往各國都安排一個家族中人,這樣可以避免一損俱損的結果。而無論哪國最後一統山河,諸葛家族都將跟著一榮俱榮。

    然而,當時的諸葛家族並沒有做出這樣的戰略安排,諸葛家三兄弟分侍三國,完全是歷史的巧合。

    諸葛家族的來歷,裴松之在給《三國志》做的注中說:“其先葛氏,本琅邪諸縣人,後徙陽都。陽都先有姓葛者,時人謂之諸葛,因以為氏”。不過,還有另一種說法,東漢應劭著《風俗通》,書中說:“葛嬰為陳涉將軍,有功而誅,孝文帝追錄,封其孫諸縣侯,因並氏焉。”即陳勝手下的猛將葛嬰,被漢文帝感念其反抗暴秦的功績,敕封其後人為諸縣侯。葛家人感念漢文帝的恩德,將其分封的諸縣地名加入了姓氏之中,葛姓變成了諸葛姓,形成了後來的諸葛家族。

    《風俗通》之說,應該不可信,查《漢書·功臣表》,文帝所封異姓侯十人,並無姓葛的。而且,終漢之世,也不曾封過所謂的“諸縣侯”。諸葛家族的所在地琅邪郡,東漢屬琅邪國,不曾有任何異姓封侯於此。所以,葛嬰不是諸葛亮的先祖。

    在《三國志》中,諸葛三兄弟都有傳,同時都提到了他們是“漢司隸校尉諸葛豐”的後代。漢元帝時,諸葛豐被任命為司隸校尉,繼而升任光祿大夫。他性情剛正不阿,對貪官汙吏、專事阿諛奉承之小人恨之入骨。後因彈劾權臣,觸怒皇帝,將他降為城門校尉。不久又被免官,貶為庶人,老死家中。

    諸葛豐之後,諸葛家族在兩漢政壇上默默無聞了兩百多年。直到東漢末年,諸葛家族才出了一個當官的人,即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當上泰山郡丞。蟄伏了兩百多年的沒落家族,終於看到了重新崛起的希望。

    然而,在諸葛亮八歲那年,諸葛珪就因病去世了。諸葛珪留下三個兒子,長子諸葛瑾,次子諸葛亮,幼子諸葛均,還有兩個女兒。父親的死亡,意味著家中頂樑柱的崩折,才十五歲的諸葛瑾只能承擔起奉養繼母的義務,而兩個弟弟以及尚未出嫁的兩個姐姐全部轉由叔父諸葛玄撫養。為什麼要把一家人這樣分離?可能是因為諸葛瑾的繼母與諸葛玄是叔嫂關係,在那個講究禮教的年代,必須要避嫌。但是繼母一個人又不能無依無靠,所以只得留下最大的孩子諸葛瑾來照顧她。

    此外,諸葛家族先祖的墓地都在琅琊,當時戰亂紛紛,諸葛瑾還有留下來照看祖先墳墓的職責。

    琅琊郡在西漢時被劃為徐州刺史部管轄,成為徐州的一部分,而徐州又是個兵家必爭之地之地。東漢末年,徐州戰亂不斷,人民生靈塗炭,諸葛瑾實在是活不下去了,只得舉家遷往未受戰火波及的江東。諸葛瑾後來曾對孫權說,“瑾與殷模等遭本州傾覆,生類殄盡。棄墳墓,攜老弱,披草萊,歸聖化,在流隸之中,蒙生成之福。”

    諸葛瑾定居江東曲阿之後,因博學多才,與當地的名人張承、步騭、弘諮等人成為朋友,漸漸在東吳名士朋友圈有了名聲。後來在孫權大姐夫弘諮的推薦下,才開始了他的仕途生涯,成為孫權信任的重臣。諸葛瑾為人雍容大度善思,孫權也對他甚為看重,每有大事就要徵詢他的意見。

    諸葛三兄弟的個人選擇

    諸葛珪去世時,他的弟弟諸葛玄被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諸葛玄帶著兩個小侄子離開琅琊,前去豫章上任。不料,朝廷又另外任命了朱皓為豫章太守,直接罷了他的官。

    諸葛玄一向和荊州牧劉表有些老交情,就前去投奔劉表。 建安二年(公元197),諸葛玄病逝。叔叔去世以後,年僅17歲的諸葛亮就在南陽耕種田園,讀書做學問。

    不過,裴松之記載,豫章太守周術病亡後,劉表推薦自己的屬下諸葛玄接替。東漢朝廷聽聞周術過世,任命朱皓代替諸葛玄為豫章太守,朱皓請求揚州刺史劉繇出兵,共擊諸葛玄,諸葛玄退守西城。建安二年(197年)正月,西城居民叛亂,殺害諸葛玄,並斬其首級送與劉繇。

    儘管諸葛玄之死有兩種說法,但是他的侄子諸葛亮確實是留在荊州,從此躬耕隴畝,養家餬口,成為“諸葛村夫”。諸葛村夫一邊耕地,一邊勤學苦讀,同時有心結交荊州有名望的人士,逐漸在荊州地區打造出臥龍先生的美譽。

    207年,諸葛亮的朋友徐庶被迫效忠曹魏,臨行告知劉備前去請臥龍先生諸葛亮出山,後來也就有了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被劉備的誠意打動,幫助其擬定了一份統一天下的戰略構圖——隆中對。按照隆中對策,諸葛亮協助劉備迅速崛起,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離興復漢室僅僅一步之遙。

    再來看諸葛誕,他不是諸葛瑾和諸葛亮的親弟弟,而是堂弟。他的出生年月不詳,只知道他一開始就投奔曹魏,被任命為滎陽令。在做滎陽令時,他和另一員大將親自實驗新造的大船,沒想到遇到的大風浪,大船被風浪捲入到了河裡,諸葛誕差一點就被淹死。這時候有人駕船來救,諸葛誕自己不肯先上船,讓他們先救其他人,他自己則被河水衝到了河岸上,昏死過去。因為這件事,他贏得了品行高尚的聲名。

    後來諸葛誕被任命為吏部郎。因為兢兢業業,為官清廉,諸葛誕一直做到了御史中丞尚書,官至徵東大將軍。他與曹魏的大將夏侯玄、鄧颺、田疇稱兄道弟,俱有聲名,並稱為四聰。

    由此可見,諸葛家族在東漢末年並不是一個顯赫家族,而是一個沒落的小家族。整個家族也沒有一個主心骨,唯一有點話語權的可能就是諸葛珪和諸葛玄兩兄弟。但是諸葛珪英年早逝,諸葛玄四處奔波。從諸葛玄一個人帶著哥哥的四個孩子來看,這個諸葛家族要麼是沒有能幫得上忙的人,要麼就是家族內部四分五裂,沒有凝聚力。

    電視劇《三國》截圖,諸葛誕

    既然家族內部沒有主心骨,整個家族也貌合神離,也就並不存在什麼諸葛家族的戰略規劃,諸葛三兄弟分侍不同的政治勢力,完全是機緣巧合。諸葛瑾是因為逃難去的江東,在東吳政權任職;諸葛亮是因為跟著叔叔去荊州定居,然後在徐庶和水鏡先生司馬徽的舉薦下,加入劉備團隊;諸葛誕則是一開始就跟著曹魏政權,與諸葛瑾和諸葛亮這兩個堂親也沒什麼瓜葛。

    尤其是諸葛亮的選擇,存在著很大的偶然性。恰好劉備落魄,只能在劉表治下的新野安身;恰好劉備又在當地碰上司馬徽和徐庶,他們二人隆重推薦諸葛亮;恰好徐庶的母親被曹操所抓,徐庶只得離開劉備,使得劉備急需一個新的智囊;恰好劉備又是個誠意滿滿的人,才能請得動諸葛亮。總之,諸葛亮與劉備的相遇,有著太多的巧合因素。而這一切絕不可能是出自事先的家族戰略規劃。

    東漢末年的政治生態

    我們不禁要問,諸葛三兄弟分侍三國,真的不會引起各自主公的猜忌嗎?畢竟你家兄弟可是在自己競爭對手的賬下,他會不會與你暗中勾結?

    事實上,曹魏除了諸葛誕,還有諸葛璋和諸葛緒等人,諸葛璋官拜謁者僕射,諸葛緒歷任泰山太守,打退吳軍進攻,後遷雍州刺史,參與魏滅蜀之戰。西晉建立後,冊封樂安亭侯,歷任太常卿、衛尉卿等官。

    蜀漢除了諸葛亮,還有其親弟弟諸葛均,諸葛均在二哥出山之後,仍留在隆中種田度日,後來諸葛亮將他引薦給劉備。不管諸葛均有沒有才能,劉備就算是給諸葛亮一個人情也要用他。蜀漢建立後,他出任長水校尉官職,蜀漢滅亡後被遷徙至洛陽,在途中病故。

    電視劇《三國演義》截圖,諸葛均

    東吳除了諸葛瑾,還有諸葛直,這個諸葛直可是大名鼎鼎,黃龍二年(230年)正月,孫權派衛溫、諸葛直帶領上萬士兵出海尋找夷洲、亶洲。 夷洲,就是今天的中國臺灣,諸葛直和衛溫成為中國歷史上記載的最早登陸中國臺灣的人。但是因為他們沒能找到亶洲,回來後被孫權下令處死。

    東漢末年,在經過“十常侍亂政”與“董卓霸京師”之後,中原地區呈現“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悽慘景象。由於漢室江山出現了權力真空,一些地方豪強、鄉紳財主,為求自保,組建了很多地方武裝組織,並形成了一種“部曲”制度。所謂“部曲”,並非是正常的僱傭關係,手下士兵多是地方豪強、世家大族的私屬人口,可以理解為“家兵”。

    也就是說,有錢就可以招兵買馬,有糧便可以養活軍隊,曹操就是透過這樣的手段拉起了一干人馬,兼併周邊的孱弱勢力,並逐漸壯大,而劉備、孫權之類的政治勢力也基本上都是這樣起家的。

    軍閥選用人才,自然要看你的才能,也就是“唯才是舉”。而在“唯才是舉”的用人原則下,就會忽略掉對人才其他方面的考察。例如隱蕃,他從魏國的青州跑到吳國,在孫權面前展現自己的“王佐之才”。孫權聽罷有些心動,身邊的胡綜則憂慮此人言辭敏捷,怕他言不副實。隱蕃在吳國雖然沒有得到重用,卻籠絡了一幫皇親國戚。後來他果然作亂逃走,最終被孫權誅殺。這裡可以看出,胡綜懷疑的是隱蕃的個人能力問題,根本就沒有想過此人是否是魏國派來的奸細。

    還可以舉一個例子,潁川大族荀氏的荀彧,本是袁紹的人,後來看袁紹這人成不了大器,就投奔了曹操。曹操也不懷疑他是袁紹的奸細,或是還跟袁紹集團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立即委以重任。而荀彧的哥哥荀諶,一開始是冀州牧韓馥的人,後來投奔袁紹。他成功勸說韓馥讓出冀州給袁紹,為袁紹積累初始的政治資本,奠定了堅實基礎。袁紹也從未去懷疑,荀諶和他那個在曹營的弟弟荀彧會不會暗中勾結,事實上,兩兄弟各為其主,確實也從未有過暗通款曲之事。

    對於人才而言,各為其主是基本的道德操守,畢竟主公為自己提供了實現自身人生價值的舞臺。像呂布那樣,先後殺掉自己的主公兼乾爹丁原、董卓,就很為世人所不齒。

    電視劇《三國》截圖,曹操與荀彧

    諸葛三兄弟也是如此,且不說諸葛誕了,只說諸葛瑾和諸葛亮這對親兄弟。215年,諸葛瑾奉命出使蜀漢要求劉備歸還荊州,諸葛瑾與諸葛亮在公館見面,沒談私事,最後雙方以分界結束。219年,諸葛瑾跟隨呂蒙討伐關羽。221年,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舉兵伐吳,孫權委託諸葛瑾給劉備寫信請和。由於諸葛亮久事劉備,而且位高權重,關於諸葛瑾通蜀漢的謠言便四起。孫權聽說之後說:“孤與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負孤,猶孤之不負子瑜也。”並說自己與諸葛瑾已是神交,關係非外人可以離間,對其信任之深不言可喻。

    東漢末年獨特的政治生態,正是諸葛家三兄弟可以分侍三國的基礎。如果放在後世,這種情況很難出現。

    結語

    公元241年,諸葛瑾去世,享年68歲,死前囑咐買棺服,辦喪事要簡約。吳國亡後,其玄孫諸葛顯被遷到河東郡定居,成為諸葛瑾一脈唯一傳人;

    公元234年,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蜀國亡後,其孫子諸葛京也移居河東,後來在晉朝仕官,官至江州刺史;

    公元258年,諸葛誕在壽春發動叛亂反抗司馬昭,兵敗被殺,其全家幾乎滅門。

    諸葛三兄弟憑藉自己的才能,為各自的主公立下汗馬功勞。然而,他們一生的心血,最終都被司馬家族所吞併。

    參考文獻:陳壽《三國志》裴松之《三國志注》范曄《後漢書》羅貫中《三國演義》沈忱、崔文《三國謀士今日觀:最真實的謀士群像》劉義慶《世說新語》

    END

  • 2 # 塞外馬營

    首先源於志趣不同,其次不同的歷史背景遇到不一樣但賞識自己的伯樂,自然而然不同的選擇,在適合自己的平臺大展身手!

  • 3 # 古泉趣藏

    這是中國古人在多年的戰爭環境下總結出的延續家族生命的智慧,即雞蛋不能放在一個藍子裡。在前途未卜,天下未定之時,一家人各奔東西,自投明主,善謀前程,可免全族滅亡之災。古代如是,近代也如是。

  • 4 # 燕趙節度使

    古代大家族都是多面下注,分散風險,絕不會把所有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

    諸葛家族就只這樣做的。

    諸葛亮去蜀國,諸葛瑾去吳國、諸葛誕去魏國,而且都身居高位。

    這樣,即使一支脈失勢,將會投靠其他兩支脈,以保證自己家族連綿不絕,長盛不衰

  • 5 # 西瓜辛sir

    但還有個重要因素,私人思維空間。除去大義,必有小情。首先兄長在吳國受到重用,諸葛亮除了欣喜之情,自己的兄長總算找到自己的歸屬。但考慮到自己的優點,急需要找到一位英主。當時的曹魏,東吳已經人才濟濟,自己不一定受到重用,而此時劉皇叔走進自己的範圍之內,有關張趙之勇,並無經天緯地之謀臣。他在經過幾次試探之後終於找到自己的存在感。總算開疆擴土,位極人臣。

    諸葛誕的出山之時,三國鼎立,蜀國經過火燒連營八百里,以傷元氣,吳國也已損失慘重,魏國無論國力,財力都具首位,並且吳國有大敗西蜀的陸遜,蜀國有經天緯地的兄長諸葛亮,想要有番作為,超越兄長,只能投奔荀彧程昱都已凋零,司馬懿沒有受到重用,並且是跟皇帝最近可以大有作為的魏國。

    至於下場後人如何,那就是題外話了。

  • 6 # 三維策論

    歷史上諸葛亮、諸葛瑾、諸葛誕三兄弟分投三國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第一、諸葛三兄弟的家族隨遷徙而分散各地。

    事實上是先有三兄弟分散,而後有三國鼎立。三兄弟分別投三國其實是到自己所在的國家出仕而已。

    諸葛瑾是琅邪陽都人,在漢末為了躲避中原戰火到了江東,孫權的姐夫非常欣賞他於是推薦給了孫權。後來擔任孫權的長史。由此可見諸葛瑾是逃難到江東,受到了賞識才為官的,是順勢而為並不是特意跑去吳國求官的。

    《三國志》諸葛瑾字子瑜,琅邪陽都人也。漢末避亂江東,

    諸葛亮也是琅邪陽都人,由於幼年成為孤兒所以跟隨從父諸葛玄。諸葛玄本是袁術手下的豫章太守,袁術戰敗後丟了官。諸葛玄和劉表有舊於是前往荊州投奔了劉表,所以劉備才會在荊州三顧茅廬得了諸葛亮。

    《三國志》亮早孤,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會漢朝更選硃皓代玄。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

    諸葛誕同樣是琅琊陽都人,他年幼的時候並沒有離開家鄉。琅琊陽都是魏國的地盤,因此他到魏國入仕。他入仕以後擔任滎陽令,後來又升官到吏部擔任郎官。從此開始升遷之路。

    《三國志》諸葛誕字公休,琅邪陽都人,諸葛豐後也。

    由此可見諸葛家族的發源地是在琅琊陽都的,而諸葛亮和諸葛瑾所在的支脈或是投奔舊友或是為了躲避戰火遷徙到了荊州和東吳。

    第二、他們出仕的時候所處形式不同,為了實現個人理想他們做了當時最好的選擇。

    兄弟三人中諸葛瑾先出仕吳國,他逃難到吳國,受到孫權姐夫的推薦,並且受到孫權的重視,自然樂意出仕吳國。

    《三國志》值孫策卒,孫權姊婿見而異之,薦之於權。與魯肅等並見賓待,後為權長史,轉中司馬。

    諸葛亮出仕蜀國的時候,吳國魏國都已經穩定下來,勢力較為強大。曹操和孫權麾下人才濟濟。孔明如果去吳國或者魏國,肯定不會一下子就得到重用。在不重要的崗位上是幹不出什麼驚天動地的偉業的。

    就算曹操或者孫權賞識他,魏國和吳國的政治領域已經被世家大族瓜分得差不多了。想要登上高位,就要排資論輩。比如說去吳國,他的地位不會比周瑜高,想要決策大事必定多方掣肘。諸葛亮想要實現自己的抱負,就要到能讓他掌權的勢力,就要去謀略和政治是短板的勢力。這樣他才能快速融入,快速掌權,快速地建立功業。

    因此,諸葛亮投入了當時實力較弱,缺少軍師的劉備集團。事實也證明諸葛亮的選擇是明智的。

    諸葛誕出仕魏國的時候天下已經三足鼎立。蜀國經過夷陵之戰國力已經衰。吳國雖然取得了夷陵之戰的勝利但是也消耗巨大,隨後魏國三路伐吳,雖然被吳國抵擋,但是也進一步消耗了吳國的實力。三大勢力當中魏國國力遠超其他兩國。

    最重要的是這個時候諸葛亮在蜀國掌權,諸葛瑾在吳國也是高官。他們兩混的都很不錯,諸葛誕投蜀國或者吳國無論做出什麼成就也難逃脫依靠兄長勢力的嫌疑。況且這個時候魏國老一輩的謀臣已經凋零。諸葛誕這個時候去魏國對他個人而言是很好的機遇。而事實上諸葛誕也確實一路升遷,做到了御史中丞尚書。在京城聲名顯赫。

    《三國志》初以尚書郎為滎陽令,入為吏部郎。人有所屬託,輒顯其言而承用之,後有當否,則公議其得失以為褒貶,自是群僚莫不慎其所舉。累遷御史中丞尚書,與夏侯玄、鄧颺等相善,收名朝廷,京都翕然。第三、世家大族的生存之道。

    為什麼諸葛三兄弟不在一個兄弟混的好的時候去投奔呢?除了為了實現個人理想不願意依靠兄弟也是有其他深層原因的。

    諸葛家族是名門望族,對國家大事非常關注,對家族的興衰必然有自己的策略,事實

    上東漢時候很多世家大族都是多方下注的。這樣無論哪一方獲勝,自己的家族都能夠得以延續下去。這也是大家族久經戰亂,長盛不衰的不二法門。

    綜上所述,諸葛三兄弟分投三國的原因一是因為他們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二是為了實現心中的個人理想選擇了當時最好的選擇,三是為了家族更好地延續下去而多方下注。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已經解答了題主的疑惑。

  • 7 # 蕭武

    諸葛亮和諸葛瑾是親兄弟,但是史書沒有明載兩人是否同父異母兄弟。從《三國志》的相關記載來看,兩人同父異母的可能性比較高。

    諸葛瑾傳轉引吳書記載:“遭母憂,居喪至孝,事繼母恭謹,甚得人子之道。”這就是說,諸葛瑾有生母,還有個繼母。而《諸葛亮傳》又記載說“亮早孤”,孤在古代多數是指父親去世,而不是父母都不在。這就是說,諸葛亮的父親去世是比較早的。

    諸葛瑾生於174年,而諸葛亮生於181年,兩人只相差七歲,但是因為黃巾起義和之後的董卓之亂,天下紛紛,兩個人的經歷很不一樣。諸葛瑾傳記載,他“少遊京師,治毛詩、尚書、左氏春秋”。按照當時的習慣,應該是在他十五到二十歲之間在京師遊學過一段時間。

    東漢都城在洛陽,也就是說當時的京師。但這必須要在董卓之亂之前,而且必須是在洛陽秩序還比較穩定的時期。因為董卓在劫持漢獻帝遷都長安的時候,洛陽就被焚燬了。而漢獻帝被迫遷都長安是在190年,這時候諸葛瑾只有16歲,即使按虛歲算,也只有十七歲。

    他母親去世之後,他回家居喪。居喪一般為期三年,他又侍奉過一段時間的繼母。這都是在他老家琅琊陽都,也就是現在的臨沂境內。但諸葛亮隨諸葛玄前往豫章,是在曹操進攻陶謙導致山東局勢混亂的時候,也就是193年。這時候諸葛亮12歲,諸葛瑾已經虛歲二十歲了。

    更讓人覺得難以理解的是,諸葛瑾和諸葛亮早期似乎關係很淡漠。諸葛瑾在漢末避亂徙居江東的時候,並沒有帶當時尚在幼年的弟弟諸葛亮和諸葛均,而是他一個人孤身前往的。現在基本上都認為他避居江東是在200年,那就意味著諸葛玄帶著諸葛亮和諸葛均前往豫章上任的時候,諸葛瑾留在了琅琊老家。這也不太符合常理。所以,他徙居江東可能是在諸葛亮隨諸葛玄前往豫章之前。

    諸葛玄在豫章站不住腳,只好前往荊州投靠劉表。荊州當時的治所在襄陽,所以諸葛玄197年死後,諸葛亮就帶著弟弟諸葛均住在臥龍崗。這時候,諸葛亮按虛歲算,也才只有十七歲,但他是帶著諸葛均一起避難,一起生活的,並沒有把諸葛均留下。這似乎可以說明,他和諸葛均的關係要比他和諸葛瑾的關係更親密。

    諸葛亮三歲的時候,母親章氏去世,這是184年的事,父親諸葛珪去世是在諸葛亮12歲的時候,也就是193年。如果諸葛瑾和諸葛亮是一母同胞的兄弟,那麼章氏去世的時候,諸葛瑾也才只有虛歲十一歲。而吳書將諸葛瑾“遭母憂,居喪至孝,事繼母恭謹,甚得人子之道”繫於“少遊京師,治毛詩、尚書、左氏春秋”之後,總不可能在他還不到十歲的時候,他就去了洛陽遊學。

    所以,我認為諸葛瑾徙居江東應該是在193年諸葛珪去世之後,當時中原已經大亂的情況下,而諸葛瑾已經虛歲二十歲,具備了單獨行動的能力,所以他自己單獨行動,去了江東,而諸葛亮和諸葛均則跟著諸葛玄到豫章去上任。此外,在東漢中後期,遊學京師往往是為了尋找出仕的機會,並不只是單純的為了學習。如果他當時已經具備出仕的能力和資格,那麼應該跟著要前往豫章出任太守的諸葛玄一起去才更符合常理。

    當然,也可能會有人認為,諸葛亮隨諸葛玄前往豫章,而諸葛瑾獨自留在琅琊,也可能是因為諸葛玄無子,諸葛亮出嗣諸葛玄,所以才跟著諸葛玄一起前往豫章,就像諸葛瑾的兒子諸葛喬過繼給諸葛亮一樣。但即便如此,諸葛亮為什麼又要帶著諸葛均呢,而不把諸葛均留下和諸葛瑾一起生活呢?總不能把諸葛亮和諸葛均都過繼給諸葛玄吧?

    如果諸葛瑾與諸葛亮是同父異母,而諸葛亮與諸葛均同父同母,那麼諸葛亮母親去世的時候,諸葛亮只有三歲,推算下來,諸葛均和諸葛亮的年齡差距也當在三歲以內。而諸葛均一直到216年才出任長水校尉,並且一直活到蜀漢滅亡的263年,那也是將近八十歲的高齡了。在三國時期,也是相當長壽了。

  • 8 # L先生的旅途

    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

    生逢亂世,那個時期的人,大多都是身不由己的,有本事的人,都會投靠一個可以展現自己能力的明主,來證明自己學識。由此,諸葛三兄弟分別投靠了魏蜀吳,諸葛亮跟著劉備混,諸葛瑾跟著孫權混,那麼諸葛誕就跟著曹操混了。

    那個時期的人,但凡有點本事,都是為了功成名就,好好的活著。

    話說,雞蛋放一個籃子裡會爛的。

  • 9 # 夏雨風

    諸葛亮三兄弟,分投三國,被冠以"龍虎犬"。可見三兄弟在三國都是風雲人物,而諸葛亮更出類拔萃。

    因為諸葛亮自小有大志,以管仲樂毅春秋將相為楷模,誓為匡扶漢室而奮鬥。而兄長和堂弟,最初都是為了好工作而求職。這如同一家三兄弟大學生,畢業後各奔東西,在不同的五百強工作一樣,各為其主。

    諸葛亮在歷史上輔佐劉備建立蜀漢,五伐中原,培養關門弟子姜維九伐中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二朝忠臣,才給後世留下了卓越的忠義賢相的豐碑。

    諸葛謹也是孫權非常器重的人物,但東吳總體上劃江而治、自保一方,沒有給諸葛謹更大發展的空間,在二弟面前只能甘居人後。

    三兄弟各為其主,是一般家庭必然產生的現象,畢業了,各自循著各自的人生軌跡發展。東北軍少帥張學良,他的胞弟張學思加入了人民軍隊,後來成了人民海軍優秀將領。

    戰亂年代,人們先要填飽肚子求個一官半職,是首要生存大事。諸葛亮兄長和堂弟分投求職都是生活必需。而諸葛亮有大志,等待明主和機遇,恰巧劉備三顧茅廬一拍而合。

    假如三兄弟第一個找到工作的,並已經獲得大成就名聲如雷貫耳,或許也會招徠兩兄弟前來投奔,兄弟齊心,其利斷金。

    而三兄弟當初自顧不暇,有機會各人找到好工作當然會欣然以赴。而諸葛亮三兄弟,首先是諸葛亮在蜀漢做出了一番非凡成就,青史揚名,才讓三兄弟的事蹟引人注目。更多的人、更多的兄弟同樣各為其主,只是沒有出人頭地的早被歷史風雲掩沒。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淘盡無數千古人物。

  • 10 # 休閒時刻必備神器

    三分天下

    如果諸葛三人都到一個國家 那早就統一了

    三個臭皮匠第一個諸葛亮 三個諸葛抵九個臭皮匠

  • 11 # 東方京川

    諸葛亮,諸葛瑾,諸葛誕三兄弟各位其主,可見都是風雲人物,而諸葛亮更為出類拔萃。三位兄弟各投其主,各顯神通,各顯其能,就是把雞蛋分別放在三個框子裡得利。

  • 12 # 鴻哥iouyh福小鋪

    很明顯啊,東漢末年,亂世流民唄。

    東漢末年,即便是根深蒂固的世家大族都難以保全,更何況諸葛世家已經在亂世來臨之前早已敗落,不復當年的繁茂,結果被亂世一衝擊,更是凋零飄散。

    魏國的諸葛家是諸葛亮的遠親,儘管說是一家人,但更直接說是曾經屬於同一宗族,一張族譜上的人,簡而言之嘛,就好比即便沒有分散,但大夥就差不多同屬一個村子,都姓諸葛的村民,共同侍奉一個老祖宗,就這麼一個情況。

    至於吳國的諸葛,那是和諸葛亮是有親緣關係的,而且是血親,畢竟是同胞兄弟嘛,但這位諸葛也是因為生活所迫,畢竟他比諸葛亮年長,在諸葛亮幼年時期就得外出打工。

    這位吳國的諸葛自然不願意務農,畢竟諸葛家到底是曾經的世家,還是有文化知識底蘊的,即便淪落到諸葛亮這一輩,諸葛亮不也是在隆中讀書嘛,因此,這位吳國的諸葛是有文化的,肯定是選擇去當諸侯的幕僚,至少比務農強,不用下地幹活還有俸祿。

    當然啦,荊州情況,大夥都明瞭,蔡氏把控局勢,一家獨大,想在蔡氏族人手底下混飯吃,很難,所以這位諸葛兄只能遠走江東討生活。

    如此一來,我們不難理解,為什麼諸葛亮對江東、荊州和益州那麼熟悉,很明顯是諸葛亮也曾經積極為自己的未來打算過,甚至到處遊走,準備尋找將來的鐵飯碗唄。

    還好,來了個喪家之犬劉皇叔,給了打瞌睡缺枕頭的諸葛亮一個好機會,尋找明主,倒不如自己創造一個明主,所以諸葛亮就投了劉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沃汽車值得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