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無雙書畫
-
2 # 中國墨素描創始人
朋友邀請回答問題,我覺得應該認真坦率的回答!謝謝你的邀請!我的回答只是個人認識和見解。這個問題我曾經也回答過,這個問題也一直在重複的爭論,國畫與西畫有什麼區別?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觀點,世界觀不同、思想不同、繪畫水品不同、目的不同所以觀點不同。
首先談談油畫,油畫發源與西方,分為古典主義、現實主義,古典主義油畫主要描繪以宗教、傳說、美好幻想等題材,構圖嚴謹、充滿幻想和宗教色彩,使用的油畫原料與現在的原料有很大差異,現實主義出現在文藝復興時期,這個時期的油畫開始注重真實生活的表現,影響深遠,人物結構精準,表現真實的自然、生活,這個時期的繪畫藝術對西方科技進步起到了很重要要的影響,促使西方 方方面面領先與世界!這也是很多人喜歡油畫的原因之一,豐富的色彩、合理的透視,貼近生活的主題等,油畫隨著時代也在改善、完善,畢加索、現在的超寫實等。
談談國畫,國畫是世界繪畫中最早的繪畫藝術之一,國畫也是曾經較早追求真實寫實的繪畫之一,可惜的是這種真實寫實的繪畫沒有延續、發展、保留下來,這一點在“清明上河圖”等少量的作品中看到。國畫是用中國獨有的墨汁和毛筆為主要原料和工具進行繪製的繪畫藝術,隨著時代進步發展出各類國畫彩色與墨混合應用的繪畫藝術,所以國畫最根本的標誌就是‘有筆有墨’,在我們大家的影響中國畫只是寫意、工筆,這是大多數國畫作品給大眾造成的影響而已,中國國畫個人認為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以齊白石為代表,第二階段為徐悲鴻為代表,第三階段為中國墨素描的出現,原因在以前的回答中談到過,這裡不再重複。中國墨素描的出現證實了國畫的表現力很強悍,從近代的工筆畫、中國墨素描和國畫寫實都證實國畫寫實、表現真實的自然、人們的生活的能力非常強悍、很有衝擊力、貼近人們生活。以往的工筆表現的仕女臉部完全脫離現實,那位男朋友敢說心裡話很喜歡以前畫中的仕女?估計沒有!這一點也說明國畫寫實的重要性!而中國墨素描(中國水墨素描)為中國國畫的寫實奠定了重要的一步,而且克服了西式素描與色彩應用脫節等很多弊端,是油畫、水彩、粉畫等繪畫新時代的基礎,再次證明中國國畫的表現力非常強悍!
總之油畫和國畫根本的區別實質在應用的材料上,人類的繪畫能力不分地域、膚色、不分年齡大小,也不分時間,真實的表現自然界萬物的能力也是同樣,這種繪畫能力只存在 在人類個別人身上,而真真能領悟繪畫藝術、掌握繪畫藝術者很少,不管是油畫還是國畫的大師,少之又少。油畫和國畫都有強大的表現力!各有千秋,國畫也同樣可以寫實、超寫實,國畫更是抽象繪畫的祖師爺 油畫現在中國發展的水品很高,而國畫西方畫家很難適應。所以國畫更需要走向寫實、超寫實,使世界人民為之強大的表現力而震撼、摩拜!
如何學習?我也提到過,請仔細看看我的歷史回答問題。
-
3 # 詩畫同源
首先,謝謝邀請。這兩天,我一直在想,這樣的問題,我該不該說說自己的看法呢?就目前的教與學來說,我肯定屬於“格格不入”。我們的各類美術學習班早已程式化多年,我們的招生,也是遵循了這樣一種方式,“擇優錄取”。我們的高校也是在程式中留校任教,一批批的新生,一屆的畢業生,學成工作,又迴圈教書。套路有沒有呢?斷然是有的!看看那些一個模子裡出來的素描和靜物作品,我也是醉了。這是藝術的追求嗎?什麼時候,我們的美術課成了數理化那樣的“公式化”了?藝術的個性去了哪裡?我們還有西畫與國畫的區別嗎?難道說,西畫和國畫僅僅是繪畫材料和用具的不同嗎?是不是畫國畫的人,拿起油畫筆,蘸上油彩抹到油畫布上,就是西畫了呢?亦或反之,學西畫的人,拿上毛筆,使用水墨宣紙就是國畫了呢?這看起來十分搞笑。這樣說來,我們所謂的西畫和國畫的不同,僅僅是指技法的不同。油彩和水墨各自有著自己的特點,使用不同的工具和繪畫材料,油畫作品鑲框,國畫作品裝裱,看似不同。可是,假如我們抽去了工具和材料,剩下的部分,在同一題材上,還有什麼不同呢?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其實,用具和材料只是一種表象,西方繪畫和我們的國畫,出發點有著根本的不同。今天的西畫,還是西畫,可是今天的國畫已經名存實亡!(下一次,我會接著說我個人的觀點,今天到此,謝謝。)
回覆列表
首先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詩歌與繪畫的結盟,早在唐代已有所濫觴。“詩畫一律”,是中國傳統文化所肯定的一條重要原則。詩歌所給予繪畫的支援主要有三點:1、借用詩文託物言志的手法,賦予繪畫題材特殊的人格寓意;2、在畫面的意境上,體現詩的氛圍和情趣;3、在畫上題詩,用詩中的文字對畫面的含意進行直接的說明或闡釋。再看第二點,書法與繪畫的聯姻業由來已久,從謝赫的“骨法用筆”到張彥遠的“書畫異名而同體”;從趙孟頫“書畫本來同”,到陳繼儒的“文人之畫不在蹊徑而在筆墨”,一以貫之,源遠流長。關於書法在中國畫中的地位和作用,或曰書法對於中國畫的貢獻,可分為兩個層面:其一是引書法的形式構成和審美特質進入繪畫,使之成為繪畫的主要技術手段(這主要體現在寫意畫中);其二是在畫面上用書法形式的文字題寫詩文或作畫的心得、感想、背景、緣起等,起到烘托畫面,深化題旨的作用。除此之外,由國畫在媒介、材質、制式、鑑藏等方面,也處處體現出一種可貴的精神因素和文化情懷,如首先中國畫以柔軟而富有彈性的毛筆為作畫工具,以濃淡乾溼可分五彩的水墨為主要作畫材料,輔以赭石、藤黃、硃砂等礦物質或植物質製成的顏料,在極具滲化洇潤效果的宣紙或絹素上作畫,本身便有了一種高格調和高品位,再加之作畫時所使用的硯臺、鎮尺、筆洗、筆架、筆筒、色碟、印盒以及坐椅、條案、書架等文房器物的配襯,無疑創造出了一種典雅而浪漫的文化氛圍,畫家置身其中,不可能不受到一種精神上的感召。其次,中國畫的立軸、手卷、屏條、斗方、冊頁、扇面等畫幅形式和特殊的裝裱工藝也極具文化意味,反映出傳統中國畫作為書齋藝術、案頭把玩的閱讀方式和文化特點。最後,中國畫在鑑藏和流傳的過程中,也往往承載了大量的文化內容,例如在一些流傳有緒的經典畫作上,人們常常可以看到很多關於該畫的品評、考訂、記事一類的文字,這些文字也一無例外地大大地增加了作品的資訊含量和文化品位。總之,以上所有這一切都說明了強調精神性的文化內涵,是中國畫藝術趣味的最重要的本質特徵。
而反觀西方繪畫,則呈現出另外一種情況。20世紀之前的西方繪畫大多傾向於寫實,走模擬自然,再現客觀的物質化道路—或再現表現物件的物質性,或突出繪畫材料本身的物質性。其明暗、透視的“錯覺”特徵,決定了這種繪畫往往一目瞭然,能夠經受一般觀眾視覺經驗的檢驗。因此,即使是一些對西方寫實性繪畫並不瞭解的華人,在見到這些美輪美奐的西方寫實性繪畫時,也往往會立即為“神乎其技”的視覺效果所征服。時序進入到20世紀以後,西方繪畫出現了從具象到抽象,從漸進自然到背離自然的大幅反轉,但其強烈的視覺化取向並沒有發生改變。不論是印象派的色彩,還是抽象派的構圖,以及已經衝出了架上繪畫範疇的各種拼貼、影像裝置和行為,無不利用物質性的表象因素來作用於人的視覺感官,其視覺化取向的本質仍然是不容置疑的。而這些都無疑表明了與中國畫的內斂不同西方繪畫在藝術趣味上是較為外露的。
國畫寫意,西畫寫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