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淵閣007
-
2 # 心向青山
漢王朝滅亡之後,中國最終沒有和羅馬帝國滅亡之後的歐洲一樣走向四分五裂,其關鍵便是北魏對北方的統一。
北魏一統北方結束了五胡亂華的局面,而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則使鮮卑族徹底融入了華夏族。
因此,北魏這個朝代在秦漢和隋唐之間起著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
正是北魏奠定了華夏重新一統的基礎。
魏孝文帝的歷史作用不可低估,他是中國歷史上影響力巨大的帝王,促進了華夏與鮮卑的融合。
北魏後來在河陰之變後分裂為高歡的東魏(北齊)和宇文泰的西魏(北周),北周的關隴集團實力超強,八柱國和十二大將軍出將入相,西魏、北周、隋、唐四代帝王均出自關隴集團。
反觀羅馬帝國,我們可以把西羅馬帝國比作中國北朝,東羅馬帝國比作中國南朝。
西羅馬帝國在蠻族的入侵下滅亡,之後西歐始終四分五裂,查理曼大帝雖曾短暫統一西歐,但時間太短,西歐最終仍然走向了四分五裂。
東羅馬帝國雖然存在千年,但最終亡於奧斯曼帝國,世間再無羅馬帝國。這就相當於中國北朝始終四分五裂,南朝被異族所滅。
綜上,北魏的存在,使中國秦漢之後有隋唐,不至於羅馬之後再無羅馬。
-
3 # 方山中人
北魏,在下看來是一個偉大的王朝,確切的說是由鮮卑人建立的偉大王朝。什麼,鮮卑人建立的還偉大王朝?如果翻開歷史的書頁,我們會發現,它確實稱得上偉大,五胡亂華以來,中國北方戰亂不止,拓跋珪以復興鮮卑為任,終於建立北魏,然後在他及其後代的領導下進行了一系列的對外戰爭,征服後燕,打敗夏國,攻破柔然,攻滅北燕,降服北涼,終於是統一中國北方,帶來了長久不見的和平穩定局面,當然僅憑這些還不足以稱得上偉大,直到孝文帝的登基,北魏才不愧偉大二字。
孝文帝五歲即位,他雖是鮮卑族,但一改往時胡人嗜殺,弱漢的思維,對漢文化充滿興趣,在祖母馮太后的輔佐下進行中央集權改革,490年,正式親政,整頓吏治,實行均田制,最重要的是他被漢文化完全的吸引住了,大力進行改革,革除鮮卑舊俗,遷都洛陽,推行漢服漢語漢俗,改漢姓,漢籍,漢制,其漢化改革力度大,嚴厲鎮壓鮮卑舊貴族,甚至不惜殺死太子。真是這一改革,使得北魏政治,軍事,文化,經濟各方面得到極大發展,緩和社會矛盾和民族隔閡,更對民族大融合起了關鍵作用,為隋唐一統創造了條件。
雖然後期北魏分裂成東西魏,朝政也被大臣把持,但這並不影響北魏在我心目中的地位,雖是胡族,卻真心熱愛漢文化,並且主動去學習,去改革,有隋唐包羅永珍的氣度,又沒有元朝與生俱來的仇漢心理,北魏,一個偉大的王朝。
-
4 # 知常容
北魏是鮮卑族拓伯圭建立的政權是南北朝北朝的第一個皇朝。北魏最有名的可能就是孝文帝改革吧,這是一次漢化的過程。
北魏貢獻有一個就是佛教這北方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北魏的佛教在道武帝的支援下,在法果的策劃下,當時的平城成了佛教的集中地,天南地北的僧侶包括很多高僧都聞風而來。
對其他的似乎在歷史上並沒有留下什麼。不過他的均田制三長制,特別是後來的府兵制對隋唐發生了重大的影響,形成了後來的八柱國,關隴軍閥,
-
5 # 虔雩志錄
北魏,西晉到隋朝期間第二個一統北方王朝(第一個是前秦),個人還是對這個朝代比較有好感的,為什麼呢?
公元390年曆史地圖
自北魏386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在牛川自稱代王重建代國開始,到534年分裂為東魏與西魏,國祚148年。從五胡十六國時期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北魏是最長時間統一中國北方的,並且對中國北方的經濟、農業、文化都有比較大的貢獻。
並且政權的整體作為相對於同時期其他民族政權還是比較高的。北魏的君主相對於五胡十六國和同時期南北朝期間的各個帝王,作為都不太差,血腥暴戾的也相對少。
公元492年北魏疆域
首先,北魏結束了五胡十六國的各族各政權混戰,統一了中國北方,為文化經濟發展提供了和平的環境。
其次,北魏孝文帝推行的均田制後,農民分到了一定量的土地,既保證了地主們利益及土地私有制,也保證了國家的稅收;興修水利開墾荒地的同時租調製讓農民負擔相對減輕,同時改善了農民生產條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中國古代著名農書就是在北魏末年由賈思勰《齊民要術》編著的。
文化上採取漢化運動,禁胡服,改姓氏,像有名的魏碑就是因為北魏而得名,並且當時的佛教文化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
在中央制度、官制、選官方式等等都進行了較深的漢化改革。
北魏分裂成東魏西魏
北魏作為北朝最長時間一統北方的政權,無論是後來的東魏西魏,還是北周隋唐,都深受北魏的影響,北魏也是為後面的王朝做了極其重要的貢獻
-
6 # 吾才是傻瓜
南北朝-北魏:公元371年,拓跋圭出生。......公元396年,拓跋圭稱帝。諡號:道武帝(宣武帝)。公元397年,拓跋圭滅掉後燕以後,北魏成為北方地區最強大的政權。...公元398年,拓跋圭首先下令發展農業,在河套平原開始屯田。由於屯田的百姓可以獲得一定的報酬,所以這一措施很得民心,為促使拓跋部畜牧經濟逐漸轉向農業經濟創造了有利條件。....隨後,拓跋圭多次下令,實行旨在解散部落組織的"分土定居""政策,強制解散帶有血緣關係的各部落組織,重新按居住地組織編制,變成國家的編戶農民。這樣,拓跋部的封建化程度也就日益加深了。拓跋圭為北魏政權的發展和穩定,做出了巨大貢獻,但到了晚年後,拓跋圭的性格變得十分猜忌和多疑,開始盲目自信,剛愎自用。因而阻礙了北魏國力的進一步發展。....拓跋圭想長生不老,經常服食用硃砂、石英等礦物質製成的有毒方藥寒食散。結果毒性發作,他的性情就更加喜怒無常,經常親自動手,將人毒打致死。他喜歡坐人力車,乘車時手拿寶劍敲打拉車人頭部,死一個換一個,有時每天能死幾十人。惡有惡報,這拓跋圭殺來殺去,殺得自己也害怕了,於是經常更換他的寢室,就連親信都不知他住在什麼地方,只有寵姬知道。....。。。北魏最後一個皇帝為:孝武帝元修。在位時間:公元532年一公元534年。....元修在長安的境遇也差不多,宇文泰還是把他當做傀儡皇帝,不久就把他殺掉,另立元寶炬為帝,建都長安。史稱遷都鄴城的為東魏,建都長安的為西魏,北魏至此分裂。(囉囉嗦嗦的,見笑了。)
-
7 # 不正經國學
《有一種統治叫漢化,有一種臣服叫融合》
北魏這個朝代因為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往往被漢人的史書所忽略,其實在中華民族的形成過程中,北魏政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後世赫赫有名的遼金元清四大王朝可謂深得北魏衣缽傳承。
先簡要介紹一下北魏政權。據《魏書》記載,北魏王朝是鮮卑族政權,世居於今黑龍江附近。(離某宇宙大國很近,小心被認幹祖宗!)自稱是黃帝后裔,淝水大戰後脫離前秦開始逐步統一北方,公元386年建國,先後在內蒙、山西建都,後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後共享國祚148年。北魏歷史上最傑出也是影響最大的一位皇帝就是北魏孝文帝。
在政治上,北魏統一了北方,結束了五胡亂華的黑暗時期,自孝文帝開始自上而下的漢化改革。如果說商鞅的改革是漢族走向強盛,那麼孝文帝的這次改革則是少數民族的“商鞅變法”,它使少數民族與漢族開啟了大融合。
在北魏之前,少數民族與漢族之間的矛盾要麼是血腥的攻伐,要麼是曲意的和親。萬里長城既是漢族積極防禦的產物,又是民族矛盾的鴻溝。而孝文帝的改革則在這兩種做法之間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即民族融合之路——統治階層主動、有意識的漢化,從而減少民族矛盾,彌合民族裂痕。
魏孝文帝鼓勵鮮漢通婚、改漢姓、著漢服,講漢語。並效法魏晉九品中正制設定官秩,分正、從。在經濟上,孝文帝頒佈均田令,打擊豪強,使人口數量得以恢復,手工業和商業均有所發展。
在文化中,北魏大力推廣佛教,許多歷史名剎、佛教古蹟都創建於此,比如山西雲岡石窟、龍門石窟、少林寺等。著名的《洛陽伽藍記》記述了北魏佛教建築之盛。周杰倫的歌曲《煙花易冷》亦取典於該書,此間誕生的還有地理名著《水經注》、農業名著《齊民要術》,家訓名著《顏氏家訓》等,可見北魏文化之繁榮。
同時,北魏王朝亦為隋唐之肇始,隋唐皇帝貴族均為北魏之關隴集團。而北魏徵服之後的主動漢化則為化解民族矛盾,爭取漢人支援,鞏固少數民族政權。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著名的段子,曾仕強說“中國被侵略一次,領土就擴大一部分”而這種征服不成反被同化的先師便是北魏孝文帝。
-
8 # 閒看秋風999
學習和研究北魏一朝的歷史,對如何理解其後遼,金,元,輕諸朝歷史有重要意義。對如何正確理解多民族文化的形成更加會是受益匪淺。
拓跋氏是鮮卑族部落聯盟中的一個構成單位。拓跋氏建立魏國,是經歷了長期的發展過程的。
據《魏書·序紀》記載,拓跋氏歷史的序幕是從拓跋毛開始的。他為“遠近所推,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振北方,莫不率服”。
關於這時期拓跋氏的歷史,史書鮮有記載,我們知道的很少,所謂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大約都是一個氏族部落聯盟中的氏族部落吧。
推動拓跋氏族奴隸制快速向封建社會轉化的更主要的原因,是其對外征服中所遇到的是已進入封建社會的漢族。
和後來所謂“異族”統治中原一樣,拓跋氏無法打散漢人的封建社會組織,而只能夠以奴隸勞動的方式把漢人組織到自己的社會體內。
《魏書·食貨志》有一段記載:拓跋燾在開拓領土中,“以五方之民,各有其性,故修其教不改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納其方貢以充倉廩,收其貨物以實庫藏”。
所謂各族“各有其性”,因而“不改其俗”,“不易其宜”,就是不改變被征服者的社會組織。用現在的話來解釋,就是互相尊重各自的風俗習慣,以此來促進民族團結。
北魏的建立,就是一個少數民族漢化,奴隸制度慢慢封建化的過程,與後來少數民族的漢化和封建化過程一樣。
公元420年,中國歷史進入了南北朝時期,北魏作為南北對抗兩大力量中的強者出現,與南朝宋相抗爭。
回覆列表
北魏在南北朝時期的強悍地位,離不開四個人,他們分別是:北魏的道武帝拓跋珪、太武帝拓跋燾、馮太后、孝文帝拓跋宏,北魏最大的功績是統一了北方十六國,結束了黃河流域分裂割據、混戰不已的局面,北魏的兩次改革加快了南北方的民族大融合,為隋唐以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開創北方的統一大局
383年,經過淝水之戰後,前秦土崩瓦解,以前收服的北方各少數民族政權相繼開始爭奪北方控制權,五胡當中的鮮卑族暗中發展壯大起來,386年鮮卑人拓跋珪統領舊部佔領代國地盤,並登上代王的位子。之後覺得當王不夠氣派,於是在396年,學習漢人統治方式,改王為皇帝,拓跋珪就是北魏的道武帝,定都於平城,改國號代為魏,因為統治區域在北方,所以史稱北魏,拓拔珪抵抗住外來侵犯,站穩了腳跟,由此奠定了北魏在北方割據政權中的地位。拓跋珪基因好,隔代相傳,其駕崩後,他的孫子拓跋燾(太武帝)充分發揚了他開疆拓土的精神,從431年到439年,先後消滅了匈奴人赫連勃勃建立的夏和段業的北涼,以及漢人馮跋建立的北燕,統一了北方黃河流域,結束了十六國時期紛爭的局面,為後繼者建設北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巾幗不讓鬚眉馮太后這個女人很不簡單,她之前屬於北燕皇族,後來北燕被北魏所滅,小小年紀的她就被收沒於宮中做婢女,之後長大成人憑藉美貌與智慧,成為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妃子,後來被冊封為大魏皇后,李未央的原版大家有沒有感到很熟悉啊,是的,李未央的歷史原型就是馮太后。拓跋濬死後,年幼獻文帝拓跋弘繼位,馮太后垂簾聽政,操縱權柄,在北魏時期形成了一個傳統,就是子貴母死,獻文帝的生母並非馮太后,早已被馮後賜死,為了避免獻文帝長大成人為親生母親報仇,她於是先下手為強,將獻文帝害死,把之前自己撫養的太子拓拔宏推到前臺來,於是立年僅四歲的拓跋宏為娃娃皇帝,這樣一來就能避免了被報復的事件發生,因為拓跋宏從小在身邊長大,已經把她當親母看待了,等拓跋宏長大,估計馮太后早已把該乾的事做完了,在孝文帝拓跋宏前期,於是她繼續臨朝聽政,總攬朝政大權,推行自己的治國理政措施。
為了使北魏更加強大,馮太后主要改革了政治和經濟制度,為了提高行政效率,大力整頓吏治,實行向官員發工資的俸祿制度,並打擊貪汙腐敗現象;為了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頒佈了均田令,把土地授予農民耕種,使他們勞有所作,國家收取賦稅,增加財政收入,均田制的推行爭取到了民眾的支援,這一制度被隋唐時期的統治者充分利用;為了加強對地方的管理,穩定社會秩序,執行三長制,即領長、里長、黨長,負責查戶口、徵賦稅、管理農民,最終管理權歸中央,從而改革了地方基層組織,打擊了地方豪強勢力;此外還實行租調製,加強賦稅管理。因為馮太后是漢人,深受漢族文化影響,所以改革措施大多借鑑漢族的政治制度,透過馮太后的改革,吏治清明,經濟發展,促進了北魏朝昌盛方向發展,為之後的拓跋宏孝文帝親自主政後的進一步改革作了鋪墊。
順應潮流的漢化政策490年,馮太后去世,孝文帝拓跋宏得以執掌北魏大權,他四歲即位,深受馮太后的影響,在她的薰陶下,孝文帝也耳濡目染了漢族文化,他提倡要用儒家思想來治國平天下,認為鮮卑族有太多陋習,必須學習漢族先進的文化才能鞏固江山。遷都是他改革的第一步,為了更方便統治黃河以南地區,更好地更快地學習中原文化,在494年,他使用南伐的計謀,將都城從平城遷往洛陽,大局穩定後,接著又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改革的內容主要圍繞漢化而展開,比如:改漢姓,說漢話,穿漢服,與漢人通婚,此外加強鮮卑貴族和漢人士族的強強聯合,改革官制加強中央集權。
孝文帝的改革,使北魏封建化程序加快,增強了北魏實力,而且順應了時代發展的趨勢,促進了南北方民族交融的程序,當然北魏在孝文帝時期發展到頂峰,也為王朝的衰落定了調,之後由於從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特別是拓跋宏去世後,統治階級也開始受中原漢族人養尊處優的壞毛病影響,政治逐漸腐化,爭權奪利時常發生,孝文帝時期重視門第觀念,提高門閥士族的地位,打壓下層人民,於是導致階級矛盾激化,後期農民起義此起彼伏,說明當時的北魏學習中原文化還沒學到精髓,要不然也不會那麼快分裂為東魏和西魏。
結語:北魏在古代歷史長河中激起了一朵浪花,雖然不大,但影響深遠,它結束了十六國紛爭的局面,造就了北方的穩定局面,北魏的改革加快了民族融合的步伐,為之後的隋唐統一多民族時代的到來打下了基礎,但是由於孝文帝改革漢化太快,導致鮮卑族不知變通跟不上節奏,墮入封建腐化的魔咒,思想僵化,政治腐敗,爾虞我詐,生活腐化,之後北魏被農民起義和內部爭鬥導致的分裂而淹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