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右腳跟光腳刺痛,平時在家都不能光腳走路,穿鞋就感覺好些。有朋友知道什麼原因嗎或者應該去醫院看哪個科?
6
回覆列表
  • 1 # 為了攏龍改名字

    醫院骨科看,照個片。大部分機率應該是骨刺。我的就是骨刺,痛過一段時間 ,後來自己又不痛了,除非站立的時間過久。像這樣子的不要穿高跟鞋,穿軟底鞋才好。

  • 2 # 風溼免疫科醫生

    最常見的原因是足底筋膜炎,特徵為起步時足底區疼痛加重;是成人足痛和足跟痛的最常見病因之一。該病在一般人群中的發病年齡高峰為40-60歲,而在跑步者中的發病年齡高峰提前。多達1/3的病例可能為雙側足底筋膜炎。

    可能的危險因素包括肥胖、長時間站立或跳躍、平足和踝關節背屈減少。足底筋膜炎通常單獨發病,但也可能伴有全身風溼性疾病,尤其是反應性關節炎和脊柱關節病。

    其他的足跟痛原因還有很多,比如以下:

    神經系統病因神經卡壓或壓迫綜合徵—走行於內踝下方的脛後神經發生卡壓(跗管綜合徵)可導致足底疼痛、感覺異常和麻木。S1神經根病–腰椎疾病患者可能出現蹠屈(腓腸肌)無力,也可能出現疼痛沿腿部後方放射至足跟。典型表現為踝反射減弱或消失。神經病理性疼痛–周圍神經病患者更可能有糖尿病或酗酒史,通常自述有瀰漫性足痛伴夜間症狀。骨骼病因跟骨應力性骨折–起自跟骨的疼痛可能會在負重時加重。如果體力活動增多,則應考慮應力性骨折。雖然X線平片可能具有診斷意義,但早期改變透過MRI來鑑別更佳。跟骨骨折會導致長期失能,但相對少見。重度跟骨骨折最常見的機制是高處跌落導致足部遭受軸向負荷。骨挫傷–直接創傷或過度負重運動可導致骨挫傷,其特徵為足跟部廣泛性疼痛。骨髓炎–跟骨感染可能伴有更加恆定的疼痛和全身體徵(如,發熱)。腫瘤–跟骨腫瘤罕見,其特徵為深部骨痛和夜間症狀。Paget病–這可能是跟骨疼痛的另一來源,通常在X線平片上很明顯,表現為骨小梁變粗。還可能存在血清鹼性磷酸酶升高。Haglund綜合徵–突出、增大、骨性的後上跟骨結節有時造成軟組織壓迫和足痛(部分原因可能是跟骨後滑囊炎),足痛位置在跟腱附著點上方、足跟後部區域的骨性突起上。此綜合徵稱為Haglund綜合徵或後部跟骨結節撞擊綜合徵,該綜合徵患者可能主訴穿鞋時不適,並可能觸及到2-3mm的骨性突出,其上面板可見紅斑及腫脹。軟組織病因跟腱病—跟腱病變通常會造成足跟後部痛。脛骨後肌或趾長屈肌肌腱炎—這些疾病通常起病隱匿,沿肌腱和腱鞘走行處會有疼痛和壓痛。足中段骨骼位置的微小變化可能提示肌腱斷裂。脂肪墊萎縮—跟墊萎縮見於年齡較大的成人。觸診發現無常規皮下脂肪襯墊的骨性突起。與足底筋膜炎引發的疼痛不同,跟墊萎縮引發的疼痛不會在早晨出現,而是在全天負重時出現並加重。滑囊炎–跟骨後滑囊炎可造成後足跟區域性腫脹和紅斑。痛性跟墊綜合徵—痛性跟墊綜合徵最常發生於馬拉松運動員。該病被認為是因跟墊中分隔脂肪的纖維性隔破裂所引起的。疼痛侷限在跟墊部位。足底筋膜無壓痛,且檢查者背屈患者足趾時疼痛不會加重。

    足底筋膜斷裂—足底筋膜斷裂通常出現在體力活動後,且發病突然,與足底筋膜炎的疼痛更為逐漸地出現不同。對患足進行檢查可能會發現足弓高度喪失。可能存在肉眼可見的腫脹,或可能出現瘀斑。

    炎症性疾病反應性關節炎和其他脊柱關節病—脊柱關節病中常見不對稱受累和下肢關節以及起止點的受累傾向。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常會出現具有炎性特徵的背痛(例如夜間痛和長時間晨僵),而先前有小腸結腸炎或泌尿生殖系統感染病史則提示反應性關節炎。結節病—足跟痛可出現於結節病。如果結節性紅斑、肺門淋巴結腫大、遊走性多關節痛和發熱聯合出現,則稱為Lofgren綜合徵,常見於結節病患者。

    所以腳跟痛病因複雜,不能輕易說就是某一種病,,另外大家需要注意的是,年輕男孩子,如果有腳跟痛,下腰背痛,眼睛經常紅,拉肚子,面板有皮疹等,還要考慮有沒有脊柱關節炎病,注意去風溼免疫科做一下檢查。這種情況重點查一下血沉,C反應蛋白,B_27,脊柱關節超聲,甚至骶髂關節影像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歲半寶寶記憶力太好,理解能力太強,我要怎麼繼續培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