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賈先聲
-
2 # 呱聊
縱觀歷史,萬曆十五年發生的事情有必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說一下:
歷史背景1587年的時候,24歲的萬曆皇帝登基的第15個年頭,元輔張居正去世的第5年,首輔申時行上任的第4年,南京督察院右督御史海瑞罷官在家,一代名將戚繼光這一年剛好去世,哲學家李執削髮為僧的前一年,也是在這一年西班牙無敵艦隊即將出徵英吉利海峽,揭開世界歷史的新一頁。
政治背景萬曆明朝時期,皇帝開始不上朝了,這一年29歲的努爾哈赤在東北地區崛起了,建皇宮,實行仁政,立法制,但大明朝廷卻還沒注意,這在潛移默化中成為泱泱大國明朝走向崩潰的前兆;
經濟背景明朝還是以中小地主以及自耕為農為主的小農經濟為立國基礎,在這種經濟體制下,整個明朝的宗旨還是在於大批的人民老百姓不為饑荒所窘迫,勉強維持溫飽的低標準下維持的治理,交通落後,通訊落後,財政稅收也得不到有效的管控,國家難以有效的經濟管理。
在這個時間歐洲國家資本主義的萌芽時期開始出現,歐洲像英國和西班牙這樣的國家開始崛起,加速了即將到來的工業革命的程序。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在這樣的一系列的背景下,封建時期的中國開始走下坡路了,歐洲一些強國開始崛起了,這個也是影響中國出現在近現代歷史中被動挨打的一個重要的分水嶺時間節點。
-
3 # 龍支子
火起來的是《萬曆十五年》這本書,而不是萬曆十五這一年。
萬曆十五年實在是不溫不火的一年,唯一的例外是萬曆皇帝罷工了,原因是與自己的臣屬們就立儲的問題槓上了,也許是年輕的皇帝打算以自己的青春耗死那些暮氣沉沉的反對派官員,畢竟皇帝才只有24歲,朝堂上的官員們個個老氣橫秋,看起來大都沒多少時日了,所以才用上了罷工這麼一招,但事與願違,結果卻是官員換了一茬又一茬,反對的力量似乎是鐵板一塊永遠焊接在了朝堂上,這一槓整整槓了三十三年,反倒是把皇帝自己給耗死了,朝堂上的那個無形力量始終不見有任何鬆動。除此而外,一切還都是按部就班的老樣子,並沒有特別的燃點在過了四百多年後突然間火起來的道理。
但公元1587年卻對世界而言有著別樣的意義,遠在地球另一端的兩個海上帝國西班牙和英國正在摩拳擦掌,一心籌劃著一場置對方於死地的大海戰,卻在有意無意當中播下了帝國主義的種子,制度創新和技術革命正在悄然登上世界歷史的航輪。這一微妙的變化,萬曆皇帝以及他所領導的大明王朝並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地球另一端的那場史無前例的大海戰,絲毫也沒有攪動萬曆與他的臣子們繼續對峙的冷戰僵局,當然與《萬曆十五年》的火爆更沒有任何聯絡。
看待歷史的眼界,體現出一個人思想的深度。
《萬曆十五年》是美籍華裔歷史學家黃仁宇先生的學術代表作。作者擷取萬曆十五年這樣一個極為平淡的年份,卻恰好是西方帝國開始崛起的歷史時段,用不經意的筆觸反襯出中國封建王朝的日益沒落,不僅在學術研究上開闢了一個全新的歷史視角,而且這部著作的英文版發表於1979年這樣的一個特殊時刻,對剛剛步入改革開放的中國社會有著特別重要的現實意義,其中文版在1982年面世後,雖然在小圈子內反響熱烈,但對社會大眾影響力有限。
本來這是一本學術著作,雖然有著近乎文學作品般的文筆,但仍然不失學術研究的枯燥,正常情況下很難受到大眾的熱捧,但2017年隨著一部叫《人民的名義》電視劇的熱播,意外地帶紅了《萬曆十五年》,使這本學術著作成為中國內地家喻戶曉的暢銷書。從劇情上來說,《萬曆十五年》在電視劇中露面的機會並不搶眼,大致是一位相當於政治家級別的現代官員,因喜歡明史,尤其是《萬曆十五年》,落入了別人精心設計的美人計彀裡,諷刺的是身邊朝夕相處的妻子是實打實的明史專家,官員卻捨近求遠地喜歡上了一個臨時美容包裝過的學術範兒美女,不知道這位官員喜歡的是歷史還是美女,或者是真懂歷史還是更懂美女,總有一種很怪異的感覺,頗有戲劇性。按說這樣的劇情設計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巧合的是劇情中官場的某些場景似乎是《萬曆十五年》的翻版,顯然是編劇刻意的安排,這一異曲同工之妙的巧合應該是全劇的腦洞焦點,從而表現出不一般的味道,這才是讓《萬曆十五年》一炮而紅的真正原因。
中國歷史走到大明王朝的萬曆年間,社會各個方面都已經顯示出衰敗的跡象,很多中國本土的史學家,把大明王朝的衰落歸咎於萬曆皇帝數十年不上朝,其實這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因素,真正的根源還在於維繫封建帝制的文化已經走到了盡頭,以德為本確立起來的強大的文官體制足可以綁架任何社會力量,即便是至高無上的皇權也不能倖免,“政令不出紫禁城”其實很早就上演了。
萬曆皇帝雖然很聰慧,也遇上了一個很偉大的改革家老師張居正,但這位老師只給他按部就班地傳授了仁君之道,卻嚴格限制他擁有任何企圖改革的政治思維,這並非老師不稱職,而是老師本身就是一個傳統的守舊者,雖然以改革家身份一度挽回了大明王朝衰敗的速度,但骨子裡仍然是一個守舊的人,改革只是其政治生命中的“術”,絕不是“道”,所以他不屑於讓自己的學生學習本末倒置的東西。
悲劇恰恰就源於此,僅僅維持了十年的改革局面,隨著張居正的去世,隨之變成了朝廷政局中那個看不見摸不著的無形力量牟利的工具,年輕皇帝心目中偶像一樣的存在,也在朝堂上雪片般飛來的文字構陷中轟然倒塌,隨之垮掉的還有年輕皇帝自幼建立的政治信仰,只擁有仁君之道的皇帝雖然位高權重,卻很難“以道馭下”,因為他的“道”恰恰就是鉗箍他的繩索,朝堂上下的每一個人手裡都攥著一個繩頭,他越動身上的束縛就越緊,最終硬生生將皇帝變成了蠶蛹,年輕的皇帝雖然生活溫暖,卻已經毫無作為了,立儲爭議只是一個導火索,真正毀掉萬曆皇帝政治理想的就是崇拜偶像的垮塌,這不僅是皇帝的悲哀,也是改革家張居正的悲哀!
但《萬曆十五年》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這一點啟示,而是更深層次的現實思考。張居正的改革只是區域性的政治變革,談不上有多徹底,個人獨裁專斷也好,操之過急也罷,思想解放缺位的所謂改革,只能是政治家個人的政績工程,上升不到國家政治的層面,改革在失去社會整體力量支撐的情況下,往往都很短命。而《萬曆十五年》一書中涉及到的幾個人物的最終命運,就很典型地演繹出了社會變革中,個人的單打獨鬥是如何演變成悲情的個人英雄主義的,除了張居正這樣的短命改革家之外,還有清官海瑞,抬著棺材冒死直諫,時代的侷限性使海瑞這樣的能臣幹吏也只能以道德標準潔身自好;軍事家戚繼光建立的戚家軍,雖然戰力強大,也只是自生自滅的私家軍,不是國家的國防力量,個人再能幹也只是盡人事;思想家李贄,也只能侷限於傳統體制上的批判,卻拿不出任何建設性的創新,根本原因就在於人人頭上套著一個用傳統道德文化包裝起來的緊箍咒,對國家命運的改變十分有限。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改革是沒有止境的,任何一種文化,一旦陷入靜止狀態,就必然面臨著僵化的老路,潛規則或者是被潛規則就會大行其道,從而出現大量張居正之後接任首輔的申時行這樣的調和派,所圖的不過是官場的生存之道,頭頂著道德君子的光環卻成為社會進步的主要障礙,使整個社會被罩在潛規則的蛛網裡進退不得,也許這才是《萬曆十五年》出現在電視劇中的深層次含義吧,因為這部學術著作說出了很多現實中不便說出的話!
-
4 # 漁耕樵讀
題主這個問題完全在這部書的序裡,萬曆十五年火的根本原因並不在於作者闡述了明朝敗壞的根源。
而是作者為我們提供了另外一種刨析歷史:並非從人物上分析,而是對整個系統做分析。讓我們不再僅僅著眼於具體的人和事,而是從全域性著眼。
我們以前分析歷史都是針對某個事件的來分析它造成的影響,我們看到了結果,也看到了結果帶來的影響。卻從沒有關注這個事件的發生其起源在哪裡。
政治例如以往我們分析農民起義的過程是這樣的:農民起義=>農民貧困=>稅負過重=>減輕賦稅。怎麼樣看著是不是很完美,我們以往也都是這麼看歷史的。事實上真是這樣嗎?
作者舉了例子,大明稅負最重的南直隸蘇州府約佔20%,又有輕重不同,各府縣都在10%以下。然而最終起義的地方都是稅負非常低的地方。
而同時期的日本,佔到了50%,英國一個只有大明三十分之一的國家,財政收入達到700萬英鎊,摺合白銀2000萬兩,居然和大明相當。可見其稅賦要比大明高的多。所以作者認為根源並非在稅負,而是大明的系統已經僵化,阻礙了生產力了的發展,同時這種系統又鼓勵大小地主和官僚額外加徵。具體分析諸位可以看書瞭解。
經濟中國幅員廣大,情形複雜。明朝採取嚴格的中央集權,施政方針不著眼於提倡扶助先進的經濟,以增益全國財富,而是保護落後的經濟,以均衡的姿態維持王朝的安全。
這種情形在世界實屬罕見,在明朝已經達到了巔峰。
歷史這個問題的始作俑者正是大明的締造者朱元璋。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親自指示讓人民納稅實物不入庫,直接供應給軍士的家庭。
軍士則不再發給軍餉,並規定先在應天府抽派若干稅民,和金吾衛的五千軍士對口。這種稅負脫離實際,所以並沒有施行下去。但是其造成的影響卻貫穿整個大明。這種方式嚴重阻礙了大明商業的發展,這也是中國曆代以來重農抑商的惡果。
所以這部書的最重要的意義並非是為我們揭開大明滅亡的根源,而是為我們提供了另外一種看歷史的方式。
-
5 # 有得觀史
萬曆十五年非常平凡,火的是《萬曆十五年》這本書,這本書是怎麼火的?是《人民的名義》火了之後,它才火的。
《人民的名義》要借古喻今,其中的角色幾乎都可以在萬曆十五年的官場找到對應的官員,高玉良像張居正,孫連成像海瑞,季昌明像和稀泥的申時行,李達康和戚繼光差不多,毛病都挺多等等。
《人民的名義》是要拿《萬曆十五年》的觀點說事兒。像海瑞那樣不接地氣的清官,這樣的道德典型只能是排位,看起來神聖,實際毫無用處,像申時行那樣和稀泥的更沒用,真正有用的是像張居正那樣能讓國家百姓得到好處的人,是像戚繼光那樣能保國家平安的人,儘管他們身上有很多毛病。
《萬曆十五年》還提出一個觀點,道德沒有約束力,當一個社會被道德綁架禁錮,這個社會將不再發展,就像萬曆十五年之後的明朝,不打破禁錮,必將走向滅亡。
本書的衝擊力就在於,他把百姓崇拜了上千年的海瑞拉下神壇,廓清了只有為國為民做出貢獻的人,才是社會應該宣揚的物件。就像李世民一樣,雖然殺死了自己的兄弟,但他為華人帶來了福祉,為華夏帶來輝煌,這才我們要宣揚的。
我們不是不要道德,但道德是輔助,決不是主旨。主旨是國家民族的發展和人民的福祉。
互幫互助,共同進步!
-
6 # 集賢院居士
按照明史神宗本紀記載,其實萬曆十五年沒發啥大事。
萬曆十五年(1587)春正月初三,分發國庫所藏的金帛以賑濟山西、陝西、河南、山東各地宗室。
三月二十六日,乞慶哈之子扯力克世襲順義王之封號。
夏四月,京師大旱,瘟疫流行。
六月初十,禁令廷臣奢侈。當月,京師連降大雨,朝廷賑濟撫卹貧民百姓。
秋七月,江北發生蝗災,江南發生水災,山西、陝西、河南、山東又發生旱災,黃河也在開封決口,朝廷分別給予減免賦稅和賑濟。
八月初三,朱翊鈞以頻繁發生災害為由,命各撫、按官員力懲貪官,清理冤案,減免賦稅,賑濟撫卹百姓。
九月初一,應有日食,但因陰雲遮掩而不能看見。初三,中止行刑。
十一月初三,鄖陽發生士卒喧亂,巡撫都御史李材被撤職。這一年,有哈密、琉球、烏斯藏前來朝貢。
-
7 # 周洪劍的底層讀史
之前國內研究明史的不多,民間的就更少了,這些年透過明朝那些事兒,這樣的科普書籍吧,民間有了有了一些研究明史的人。而研究明史來說,黃仁宇的萬曆15年是一本水平還算可以的書。國外當然有很多水平很高的書籍,但是在國內來說,黃仁宇的這本書是很不錯了,黃仁宇先生的水平在國內也是很高的。所以在國內要研究明史或者是想看一看跟明朝相關的事情,萬曆15年是很值得推薦。那樣大部頭的書,我是沒有什麼興趣,估計以後也不會看,但是鼓勵那些對明朝的歷史感興趣的人看一看,看了之後,你有可能會發現一個跟自己想象不太一樣的明朝。明代的萬曆之治是中國傳統社會經濟治理的最後一個高峰,後面的康乾盛世都沒有超過它的水平。萬曆時期輕徭薄賦,經濟發達,文化來說也非常昌盛,誕生了很多的小說文學。
回覆列表
首先是作者黃仁宇先生獨特的人生經歷
黃仁宇(1918年6月25日-2000年1月8日),美籍華人,教授、學者。黃仁宇1918年6月25日出生於湖南長沙、2000年1月8日病逝於紐約上州的醫院中,享年82歲。
1936年黃仁宇考入南開大學理學院電機工程系。抗日戰爭爆發後,黃仁宇輟學參軍,1940年自成都中央軍校畢業後,任陸軍第十四師排長及代理連長,1943年加入駐印遠征軍,任新一軍上尉參謀。1946年赴美求學,獲密歇根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師從余英時),以歷史學家、中國歷史明史專家,大歷史觀的倡導者而為世人所知。
黃仁宇本人曾這樣解釋他的歷史觀的來源:“大歷史觀不是單獨在書本上可以看到的,尤其不僅是個人的聰明才智可以領悟獲得的。我的經驗,是幾十年遍遊各地,聽到不同的解說,再因為生活的折磨和煎逼,才體現出來的。”因此這本書不是一個書齋學者所寫出來的作品,而是融入了作者本人奇特經歷和深刻感受的作品。
和黃仁宇這樣有豐富人生經歷的作家,還有羅貫中,為什麼三國演義描寫戰爭,謀略這麼好?是因為羅貫中親身經歷過元末明初的農民戰爭,並曾經擔任張士誠的幕僚,很多事情耳渲目染,身臨其境,所以寫出來的東西特別真實深刻,富有生命力。
很多東西都是感同身受,透過自身的閱歷及人生感悟得出,寫出來的東西自然有穿透力,和坐在書齋裡做學問的學者憑理論以及想象得出的經驗寫出來的東西當然不可同日而語。
這本書獨特的敘述方式
全書共分七章,分別是
第一章萬曆皇帝
第二章 首輔申時行
第三章 世間已無張居正
第四章 活著的祖宗
第五章海瑞——古怪的模範官僚
第六章戚繼光——孤獨的將領
第七章李贄——自相沖突的哲學家
但是隻寫了6個人物,其中第一章萬曆皇帝和第四章活著的祖宗都是寫的最高統治者萬曆皇帝。黃仁宇在活著的祖宗這樣評價萬曆皇帝:“由於成憲的不可更改,一個年輕皇帝沒有能把自己創造能力在政治生活中充分使用,他的個性也無從發揮,反而被半信半疑的引導進這烏有之鄉,充當了活著的祖宗。”
另外還寫了5位大臣,分別是大學士申時行、首輔張居正、模範官僚海瑞、自由派知識分子李贄、抗倭英雄戚繼光等,同時,也寫了他們之間存在的重重矛盾,如皇帝與群臣的矛盾,保守派與自由派的矛盾,官員與官員之間的矛盾等等。無論是皇帝還是官僚,是將軍還是知識分子,都各有自己的理想,又都各有自己的侷限,最終在相互制衡衝突中彼此消耗,導致了整個國家的全面平庸與危機,整個中國社會逐漸走向衰亡的趨向似乎不可避免。
本書是歷史書籍,但是不同於司馬遷史記那樣的紀傳體敘述方式,也不同於司馬光資治通鑑那樣編年體通史的寫法,這本書的寫作方式過於文學化,既不像一部斷代史,也不像一篇專題論文。而是將一個個歷史鏡頭,將一件件看起來比較平常的瑣事加以敘述,並加上作者自己的一些看法評論。雖然是橫斷面,但是非常嚴謹。另一方面,作者又用“夢幻般”的筆觸,既敏感又客觀冷靜地在一定程度上還原了“歷史”,使讀者彷彿能夠觸控到歷史真實的脈搏,感受到一個朝代的呼吸。
本書出版的特殊時期背景
2018年6月25日,是歷史學家黃仁宇先生的百年誕辰。其作品《萬曆十五年》,自1982年中文版出版至今,暢銷多達300萬冊,幾乎成為大陸史學界最暢銷的讀物之一。但是,這本書在80年代談不上特別暢銷。直到90年代後期,三聯書店版的《萬曆十五年》出版以後,才真正成為了暢銷書,而黃仁宇的聲譽才開始更大範圍傳播。這部偉大作品誕生之前,有著許多鮮為人知的曲折故事。
這部書的完成時間是1976年,此時58歲的黃仁宇正在美國六月州立大學任教授,初稿是英文版,書名叫做:《無關緊要的1587年:明王朝的衰落》。然而,這部書剛面世的時候,卻面臨美國多家出版社退稿。各出版社認為:它更像散文或者小說,而不是歷史。他們認為用這種方式去呈現和探討歷史,根本就是錯誤的。並且這本書又夾雜有大量思辨性的內容,對普通讀者來說,有很大閱讀難度。
禍不單行,就在這本書屢遭退稿的過程中,1979年,黃仁宇以六十一歲的“高齡”,被所在紐約州立大學辭退。就在被解聘前不久,因為在歐美出版無望,黃仁宇乾脆自己動手把這部書稿譯成中文,定名為《萬曆十五年》,託人帶到國內碰碰運氣,看看有沒有出版的機會。
中華書局的編輯傅璇琮後來寫了一篇文章,叫《那年,那人,那書——出版紀事》。他說,這部書稿,黃仁宇最初是託黃苗子交給他的:黃仁宇與黃苗子夫人鬱風的弟弟認識,黃苗子以漫畫家的身份知名,不是史學家,但是他和中華書局的編輯很熟。因此他在1979年5月23日給傅璇琮寫了一封信。
很快,這本為了“統戰海外知識分子”的書上市了,想不到市場反響居然非常好,第一次印刷2.5萬冊,很快就銷售一光,在讀書界引起很大轟動。後來三聯書店拿過這本書的版權,將它作為“黃仁宇作品系列”中的一種出版。雖然沒有做任何營銷,但是《萬曆十五年》還是迅速成為大陸最暢銷的歷史著作,迄今銷售已經數百萬冊,成為現象級出版物。嗅覺敏銳的臺灣出版商立刻推出臺灣版,同樣引發巨大轟動。
從此黃仁宇的作品在兩岸一部接一部地出版,幾乎每本都受到熱烈追捧。在二十世紀最後十餘年間,黃仁宇成了中國海峽兩岸普通讀者心目中影響最大、名聲最著的歷史學家,甚至都不用加“之一”二字。 而《萬曆十五年》英文版也在屢屢碰壁之後,在他被大學解聘後的第二年,終於由耶魯大學出版社出版。黃仁宇的期待一定程度上得到實現,這本風格獨特的書立刻引起了評論界的關注。美國著名作家厄卜代克(John Updike)在New Yorker雜誌上為這本書撰寫書評,大力推薦,他說:“儘管深富歷史學識,然而《萬曆十五年》卻也具備著卡夫卡(Kafka)的優美而又令人頓挫之故事《中國萬里長城築成之時》(The Great Wall of China)的超現實的虛構特質。”1982和1983年該書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American BookAwards)歷史類好書兩次提名。後來又被以英、中、法、德、日等多種版本出版,在美國為一些大學被採用為教科書。
當然,現在這本書又重新火了,是因為電視劇《人民的名義》火了,電視劇裡高育良熟讀《萬曆十五年》。
以前《萬曆十五年》就很火,至少在學術圈子,歷史圈子裡是這樣。吳思在他的《潛規則》裡曾經提到,他覺得這部書寫的非常好,對他的用處非常之大。他的《潛規則》只不過是把黃仁宇想說卻沒有點透的東西寫了出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