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慕容表叔
-
2 # 也無風雨也無晴9014
畫地為牢,能禁住無心之人,但對有心的肯定是不好使,有心的再智商那麼高,什麼樣高牆鐵柵都擋不住。劉邦三奪兵權,足見韓信並無大志,要不然以韓信在軍中的威名,周、灌、樊怎麼能阻止得了。世上往往有很多人,如韓信、岳飛這樣的,本無反心,但卻被疑。一方面君主昏庸,另一方面韓、嶽可憐,可憐其無反意,明明知道君主疑心,卻引頸受戮。
韓信,他傲視天下的軍事才能,和無法善終的結局,常常令人唏噓。談到韓信劉邦之時,總會有人說,韓信為什麼不反,韓信死的冤枉或韓信早幹嘛去了。其實,這其中無非透漏著對韓信才華的可惜,和英雄陌路的憐憫。
這也正說明了,問題就在韓信身上。所以,能嘛?
能,不管韓信的部將是誰?劉邦奪韓信兵權這事不會變。結果,也不會變。因為那時候的韓信,沒有變。
一奪。滎陽調兵。當時是韓信加入劉邦軍團後,第一次自己單獨指揮作戰(還定三秦不是單獨作戰啊),取得了漢朝的一次大捷。那時候韓信得意啊,韓信一出手,諸王全敗走。這正是向劉邦證明自己能力的好事啊。你看,選我沒錯吧。所以,當時的韓信不僅願意交出兵權,相信,他還十分高興。
根據《漢書。韓彭英盧吳傳》記載:“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西與大王會於滎陽。被奪走兵權後,韓信還自告奮勇的要去北伐。可以看出他狀態心態都很好。所以說,韓信是自願的。
縱看韓信一生,他也急需被人認可。同過他取得的戰爭,還能給劉邦加把勁,這說明他有用啊。
其實準確的說,劉邦當時只是要走了韓信的兵,沒有撤職之類的。這裡要說明。
二奪。修武奪兵。漢三年,劉邦和夏侯嬰逃到了韓信大營,趁著韓信張耳睡覺還沒起來的時候,進了大營,自稱是劉邦的使者,奪了兵符,調走了韓信的兵。而韓信和張耳還不知道。
從行為上看,劉邦應該是奪了,或者稱為搶。不過,在劉邦的角度上看,當時他是個戰敗出逃,手下也被打散了,兵也跑了。他心裡沒底啊。只能悄悄的跑到韓信營裡,奪了韓信的兵。
《史記。淮陰侯列傳》中記載:六月,漢王出城赴,東渡河,獨與滕公俱,從張耳軍修武。至,宿傳舍。晨自稱漢使,馳入趙壁。張耳,韓信未起,即其臥內上奪其印符,以麾召諸將,易置之。考慮當時劉邦的條件,這麼做也不過分。兵敗逃難,跟韓信又不是那麼知根知底。防備著點正常。
可是,劉邦自稱是自己的使者,就能偷盜兵符調走部隊,說明韓信不曾交代過什麼其他的事。一個使者就能在韓營中有此作為。還不足以說明韓信其實是忠心的嗎?再者說,張耳是什麼人?
那是劉邦從沛縣的老熟人,當時讓他跟著韓信,也存在這監督韓信之意。所以,這二奪,合情合理。不管韓信部下是誰,都能成功。
因為還是韓信自己的問題,他都沒想過防著劉邦。同樣,和上次一樣,劉邦只是調走了兵。
三奪,撤齊王封楚王。這一次,是真正的奪權奪兵,奪地位。可是,正是這一次,韓信也避無可避。
首先,當時項羽已死,天下以定。韓信釋兵權那是必須要做的事。因為暫時不需要打仗了。再者說,韓信因為求封假齊王和擁兵邀賞之事,已經讓劉邦有所猜忌。所以,下他兵權,那是沒跑了。
《漢書,高帝紀》中記載:楚地已定,義帝亡後,欲存恤楚眾,以定其主。齊王信習楚風俗,更立為楚王,王淮北,都下邳。奪了兵,權,架空了韓信,又被遷離了齊地。只能說,韓信之才,韓信之人,以備受劉邦猜疑。
同時,還讓韓信說不出別的什麼來,因為當初約定好的,打下天下,分封諸侯。你看,給你韓信封楚王,還是你老家,衣錦還鄉。
同時,當時的韓信就算心有不舒服,也沒有反叛之心。所以,還是那句話,無論部將是誰?有沒有韓信心腹,這兵權,也是劉邦說的算。
總結由此可見,即使韓信手下有自己的心腹部將,劉邦這三次奪權,也應能順利完成,原因在於韓信自己並沒有謀反之心。就算當時在齊,有人勸韓信自立為王,三分天下,韓信都以”劉邦與我有知遇之恩“的說辭拒絕了。再說當時劉邦猜疑韓信收留鍾離昧,韓信寧揹負背叛朋友之惡名,也殺了他,向劉邦示忠。足以說明他的本意了。
而後來韓信之謀反,也是事出有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