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為何抵擋不住金兵南下?
8
回覆列表
  • 1 # 魯江散人

    北宋王朝的軍制把軍隊分成兩種,禁軍和廂軍。北宋初期的禁軍挑選還是很嚴格的,要求身強體壯和身高都要達到標準才能選中,不合格的就留在地方上當廂兵,廂兵基本上是很少訓練的,主要幹力氣活,戰鬥力很低。北宋八十萬禁軍的說法來源於《水滸傳》,這雖然有些誇張,但反映了當時全國禁軍大部分都是在開封的,開封駐防重兵是宋朝軍事政策杆強枝弱的體現,地方上兵力不足而首都重兵守護。這種情況也是迫不得已,因為五代十國時期兒皇帝石敬瑭把燕雲十六州送給了遼國,導致北方無險可守,遊牧民族騎兵一個衝鋒就能殺到開封城下,所以當時的開封有幾十萬禁軍,但這麼多禁軍為什麼沒能阻擋金兵南下呢,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北宋王朝的自廢武功。北宋王朝建立初,宋太祖趙匡胤深知自己帝位是靠兵變得來的,所以面對手握重兵的開國將領提心吊膽,害怕手下也給自己來上一個陳橋兵變,皇袍加身。所以趙匡胤來了一個杯酒釋兵權,把手下的軍權收回,又制定一系列軍事改革,軍事訓練和領兵作戰分開,也就是你練的兵,你不能帶,使的軍事將領對軍隊的控制大大減弱。宋太宗趙光義的兩次閥遼都失敗而回,因此把重心轉移到了經濟建設方面,宋朝的前兩任皇帝的軍事方針和抗日戰爭有些像,先平定南方再閥遼國,這樣消耗了國力就無力和北方的遼對抗了。宋朝初期的軍事能力還是不弱的,同樣的這些兵將在後周柴榮手裡打的遼潰不成軍,連奪燕雲十六州的五洲,要不是他死的早,燕雲十六州早就奪回來了。北宋王朝的地方政策也很不好,地方上的財政收入全國上交中央,用點錢還要打報告請求,這使得地方上沒有能力訓練招募兵士,無力成為首都的屏障,一旦首都失守就基本沒反抗力了。唐朝在安史之亂中雖然長安失守,但地方仗著雄厚的財力募兵,很快就收復了失地,北宋地方沒這個能力。

    二,朝廷和軍隊的腐敗。

    北宋統治的中後期政治腐敗,重用奸臣,宋微宗大修園林,到處徵收花綱石導致百姓身上負擔沉重,民不聊生,天災農民起義不斷,北宋的做法就是把招安的起義軍和受災的災民編成廂兵,這導致了冗兵冗員,吃空餉的很多。首都大量禁軍無事可幹,將領們紛紛經商,禁軍成了將領們經商的幫工,兵士也都效仿將領。北宋重文輕武,皇帝和大臣們雖然瞧不起這些粗人,但也願意他們過上好生活,這樣也安份,所以對軍隊經商是默許的。

    從上面北宋時期的都城畫面可以看出,本來是軍營的地方成了商賈雲集的店鋪,軍人不訓練去經商,那有戰鬥力可言。高俅管理禁軍時,禁軍練的不是武藝,而是各種手藝,成了達官顯貴們建房維修的工程隊,這樣的軍隊有何戰鬥力可言。

    三,北宋皇帝和大臣們一心花錢買平安,政治軍事外交盡是昏招。從宋真宗和遼簽訂澶淵之盟開始,北宋領導者就習慣了用錢買和平,對外軟弱,對內腐敗。不修軍事,只通享樂,對比金國金太宗完顏吳乞買的雄才大略,宋微宗和宋欽宗給人家提鞋都不配。宋朝統治者政治上腐敗,軍事上重文輕武,默許軍隊經商,把禁軍變成了工程隊,一心花錢買太平,外交上竟然想聯合強大的金國攻打已經衰弱的遼國,只要金國能幫助奪回燕雲十六州,可以把給遼國的好處給金,又過早的暴露了自己的底線,真是以孩童的智商治國,這也可見北宋皇帝的燕雲十六州情懷,從開國太祖到末代昏君都不例外。皇帝的無能與昏庸和大臣們投降派導致了北宋的滅亡,第一次首都保衛戰因為啟用了主戰派李綱而打退了金兵,宋欽宗不但不乘勝追擊,反而簽訂割地賠款的條約,把李綱發配到南方,殺害主戰派。等到第二次金兵來攻,除了嚇的發抖,一門心思投降,本來首都城高堅固,有百萬百姓,禁軍就算再沒戰鬥力,只要民族大義動員百姓,以金錢激勵,金國是攻不下的,但膽小怕事,一心投降的宋欽宗卻選擇了投降。在中原王朝和遊牧民族的長期鬥爭中,就算很弱,但只要堅守不出,還沒有像宋朝這樣被滅國的。

    綜上所述,從北宋初期開始,宋朝的統治者就開始自廢武功了,總的來說宋朝經濟雖然發達,但國防政策卻是失敗的,冗兵冗員,禁軍淪為經商工具,士兵缺乏訓練,上至皇帝下至大臣政治腐敗,膽小怕事,一心想靠錢來買和平,金兵打來不思進攻防守,就想著投降,這樣的王朝怎麼能擋住外族的進攻,最後落了個國破家亡,宋微宗和宋欽宗被俘悽慘死在他鄉的下場。

  • 2 # qx006

    北宋禁軍最多時不過42萬左右,所謂80萬不過是對外號稱而已。另,禁軍人數多意味著其他軍隊的人數和戰力被削弱,這也是宋軍對外作戰少有大勝的原因之一~

  • 3 # 依與夢

    禁軍不可能那麼多,養不活動的

    至於為啥擋不住金軍南下。。。。。。首先是承平日久,兵將都沒什麼經驗;其次是領導人太爛,宋徽宗是千古少有的奇葩,雖然藝術造詣很高,但卻是個不折不扣的昏君,從海上之盟到北宋滅亡,他可以說是作死了一路

  • 4 # 老龔166916589

    從《水滸》中看。王進是八十萬禁教頭被害解職,後收了史進為徒,為報一時的恥辱。

    接著林沖任八十萬禁軍教頭,被害發配淪州,奸賊還不放過追殺,火燒草料場後逼上梁山。

    這樣看確有八十萬禁軍,可是王進,林沖,論武功都是人中之龍(北宋時期有一武術大師周桐,王進是周桐的師弟,林沖是周桐的開門徒弟,周桐徒弟很多,除林沖外,羅俊義,史文恭,武松,還有關門徒弟岳飛,這些人的武功都很了得)

    那麼有八十萬禁軍,為什麼京都還會失陷呢?主都原因,好的武功教師都被陷害,後來的教頭都是大行貨,久而久之,八十萬禁被三奸搞成汙合之眾,一點戰鬥力都設有,好好一支保國安邦的八十萬軍隊被毀。金兵直入,還有能力抵抗嗎?

  • 5 # 軍哥談古論金

    北宋的禁軍是趙老大吸取五代十國的教訓而創立的,大致數量是四十萬。

    五代十國的戰亂就是由於地方擁有強軍導致的。趙老大把全國的精銳都聚集到京城,組成了禁軍。所裁掉的老弱就留在地方,稱作廂軍,類似於民兵。所謂禁軍,也就是大家頭腦中認為的中央軍,由朝廷直接撥款訓練,有皇帝直接管轄,和御林軍還不是太一樣。可以說駐紮在京城開封的在編正規軍,都叫做禁軍。

    趙老大初建立禁軍時,禁軍是中華大地數一數二的強軍,南唐後蜀南漢北漢吳越契丹,都曾在禁軍的威壓下顫慄。

    不幸的是,趙老大死後,趙老二連續兩次和契丹作戰,都被耶律修哥大敗,把禁軍的精銳完全喪失掉了。

    再往後禁軍就完全糜爛,是不是跟八旗很象。北宋唯一能戰的就剩下西北的折家的西軍了。

    無組織無訓練無血氣的軍隊,再多,也是烏合之眾,打不過契丹人,也無法對抗女真人。

  • 6 # cxynlc

    北宋京都汴梁駐紮的禁軍號稱有八十萬之眾,可能有虛張聲勢的成分 ,但我認為首都有個幾十萬人的守衛應該是少不了的。北宋首都汴梁奠基開封本來就是一個很大的決策失誤。汴京也就是現在的開封 ,地處中原腹地,四周皆是平原,無關隘險峻可守,一旦邊防被突破,敵軍便可長驅直入,直接威脅京城。除外敵的威脅,每到黃河汛期,汴京也飽受洪澇災害之苦(抗洪搶險,防澇防災,也得花不少錢)。綜上說述 ,為了拱衛汴京安全,北宋皇帝不得不在開封四周設定了大量的軍隊,數量有多少至今很難說清,個人認為禁軍人數應不在少數。由於首都駐軍眾多,這就消耗了北宋朝廷不少的國庫開支和大量人力資源,有很大一部分的國家財富要花費在保持軍隊龐大數量與維持眾多官僚的糧餉支應上(北宋官員普遍的工資都很高,待遇很好)。數量眾多的禁軍大多都出身官僚集團家庭,從小養尊處優慣了 ,未經歷過刀光血影的征戰,演習不過是練練花架子,上陣就一敗塗地,沒什麼戰鬥力。就質量而言,遠遠不及衛戍邊疆的邊軍邊將。時間一長,京城禁軍不但造成了北宋朝廷巨大的人力資源的浪費,而且給北宋政府增加了沉重的財政負擔。加之,吃了敗仗之後 ,還要承擔給遼國、西夏、金國的歲幣歲貢,這就整個北宋朝廷帶來了可怕的財政災難。沒錢怎麼辦?那只有從百姓身上抽取更繁重的賦稅,這就形成了嚴重的惡性迴圈。北宋雖然政治清明,文化燦爛,貿易繁榮(市泊司就是一個挺能賺錢的機構),但是要應付國家太多款項的支出,也是入不敷出,力不從心。造就了兵多將廣,沒有戰鬥力;錢多人傻,能賺不夠花的尷尬局面。這也是導致北宋亡國的重要原因之一。

  • 7 # 涼州七里

    關於北宋的八十萬禁軍,首先肯定的說基本是符合的。

    “(宋太祖趙匡胤)開寶之籍,總三十七萬八千,而禁軍馬步十九萬三千;(宋太宗趙炅)至道之籍,總六十六萬六千,而禁軍馬步三十五萬八千;(宋真宗趙恆)天禧之籍,總九十一萬二千,而禁軍馬步四十三萬二千;(宋仁宗趙禎)慶曆之籍,總一百二十五萬九千,而禁軍馬步八十二萬六千。”--《宋史·兵志》

    至仁宗時,禁軍數量已經超過問題中提到的八十萬。至靖康之恥尚有三世皇帝,軍隊數量想必有增無減。

    一般來說軍隊貴在精銳而非數量,如此龐大的軍隊從何而來呢?

    首先,北宋的禁軍並非保衛皇帝的禁衛軍。

    北宋軍隊分為禁軍和廂軍。禁軍是中央軍隊,部署上一般駐京師開封,一般駐地方,北宋前期平定天下的軍隊以及常年與西夏作戰的西北軍都屬於禁軍序列。屬於常備正規軍,某種程度而等同於今天的所有野戰部隊,而非內衛。因此其規模龐大是可以想象的。廂軍則為宋代駐州之鎮兵。名為常備軍,實是各州府和某些中央機構的雜兵。主要來自招募,受州府和某些中央機關統管,總隸於侍衛馬罕司、侍衛步車司。一般無訓練、作戰任務。統兵官與禁軍同,但地位,待遇較禁軍為低。

    其二,首都開封的地緣格局。

    歷朝歷代長命王朝的首都多半出自安全方面的考慮而非經濟。

    而開封自梁太祖朱溫在汴京建都之後歷時半個多世紀,戰亂年代中原王朝選擇咄咄逼人的攻勢時,開封“天下之要會”,汴水河渠連線江淮等地,經濟富庶,宋初的十萬精銳禁軍補給得益於開封發達的漕運,也是宋太祖得國之根本,然而基本完成統一之後的局面則另當別論。然而缺乏軍事上的險要導致難以御外,必須常駐數十萬大軍以代替山河之險,直接導致了軍隊數量的攀升,然而,掘開黃河大堤就能讓八十萬禁軍集體游泳。

    當年趙光義顧忌自身在開封龐大的勢力基礎而提出“江山在德不在險”理論聯合眾大臣讓宋太祖不得另尋蹊徑,空留下一句“晉王所言雖善,然百年之後,民力殆矣。”的感嘆,不久便死於“燭光斧影”的千古謎團之下。

    其三,軍隊規模的不斷擴大。

    一方面,小規模起義不斷,如同《水滸傳》中描繪的世界一樣,無名山頭許多都有強人落草。這勢必引起官家注意,多次面詔告州、縣,選拔精粹男丁充人禁軍。

    另一方面,流民大量湧入軍隊。趙匡胤認為:“不收為兵,則恐為盜。”於是混飯吃的人多了起來。相對於隋唐的府兵制,宋代募兵制中軍隊的數量和質量需要財政的鼎力支援,上述兩者的後果就是兩宋“三冗”之首的“冗兵”,成為了國家的最大負擔。

    “自來天下財貨所入,十中八九贍軍,軍可謂多矣,財可謂耗矣。”--富弼《續資治通鑑長篇》

    鑑於上述三方面原因,北宋禁軍超越80萬當無疑問,且看起來也有這個必要。

    那麼,為何這龐大的禁軍都擋不住人口數量尚且不及八十萬的北方女真民族呢?

    於外部而言,百年承平的背後是此消彼長的戰鬥力。

    一、遼宋為兄弟之國,遼聖宗年幼,稱宋真宗為兄,後世仍以世以齒論。--《宋史.檀淵之盟》檀淵之盟後遼宋和平共處,北宋用歲幣買來和平的同時用貿易剝削對方,同時也利用契丹族的遊牧民族性質擺平北方威脅,遼國靠歲幣發工資,也借用幽雲十六州實行“一國兩制”玩的飛起,雙方各取所需。

    然而東北女真的崛起很快打破了這一平衡,雖然軍隊不多,但對於遼國騎兵部隊的摧枯拉朽證明了其“過萬不可敵”的恐怖戰鬥力,宋軍尚且不如遼軍,其潰敗亦在情理之中。

    於戰力而言,軍隊的腐敗已然病入膏肓。

    除開前文提到的流民,將犯人發配充軍也是當時的慣例,這樣一來軍隊變得魚龍混雜,有志的熱血青年入伍後反覺地位低下,而更多的人則把參軍當混飯機會。

    數十年教習不精,士氣不振。揀兵則點數而已,宣借則重迭妄濫。逃亡已久,而衣糧自如;疲癃無堪,而虛名具數。--南宋陳傅良《歷代兵制.宋》

    臣近過陝西,體問得諸州軍禁旅雖多,訓練蓋寡。其間至有匠氏、樂工、組繡、書畫、機巧,百端名目,多是主帥並以次官員佔留手下,或五七百人,或千餘人,並不預逐日教閱之數,上下顧避,遞相因循。萬一緩急寇警,用之御捍,何異驅市人而戰!”--北宋趙抃

    宋朝軍隊的情況如今看來屬於典型的管理不到位,兵員質量低,而且訓練質量不高不說,甚至軍官奴役士兵不務正業,中飽私囊。縱然有龐大的軍隊和充足的武器裝備也於事無補。

    於社會而言,軍人的地位過於低下。

    “一雲:‘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一雲:‘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陸游《避暑漫抄》

    鑑於殘唐五代藩鎮割據的恐懼,兩宋優待士大夫而鄙視行伍,唯一的戰神狄青則被言官們中傷到仁宗皇帝都不得不出面保護。低調如衛青,夾著尾巴數十年,最後依然難逃調離京師而被活活嚇死在秦州的命運。為了防止士兵逃跑,宋朝還發明瞭“黥面”方法,即在士兵臉上刺字,這使當兵的人普遍感覺沒有社會地位,被人瞧不起,嚴重影響了士兵的情緒。

    如此,他們何來保家衛國的熱情呢?

    于軍制而言,指揮難度大和將兵協調能力不足。

    帝曰:“人生駒過隙爾,不如多積金、市田宅以遺子孫,歌兒舞女以終天年。君臣之間無所猜嫌,不亦善乎。”守信謝曰:“陛下念及此,所謂生死而肉骨也。”明日,皆稱病,乞解兵權,帝從之,皆以散官就第,賞賚甚厚。--《宋史.石守信傳》杯酒釋兵權

    “使京師之兵足以制諸道,則無外亂;合諸道之兵足以制京師,則無內變。內外相制,無偏重之患”-朱弁《曲淆舊聞》

    兩宋的“兵將分離”制度隔離了指揮權和人事權,同時收回了節度使和大將的兵權,三衙將領用資歷淺,易駕馭的人擔任,並且經常調動。

    雖然降低了武將叛亂的危害,卻導致了“將不知兵”的局面,很難打造李雲龍獨立一團那樣的隊伍。

    於國策而言,守內虛外的軍事部署先天不足。

    “國家若無外憂,必有內患,外憂不過邊事,皆可預防。唯奸邪無狀,若為內環,深可懼也。帝王用心,常須謹此。”--宋太宗《續資治通鑑長篇》

    在趙宋官家看來,大臣篡權和農民起義對於政權的威脅遠比外敵入侵嚴重得多,故將重兵屯於內地,邊境則採取守勢,直至西夏戰事開啟方有所改觀。與遼國點燃戰火之後,西北精銳準備開拔往北方,而方臘起義打亂了北宋的軍事部署,著急用收復燕雲十六州這潑天功勞來封王的童貫不得已帶著精銳部隊先去南方,導致錯失了鞏固邊防的良機喪失,同時西北軍的來回折騰也降低了其作戰能力。

    於廟堂而言,決策的混亂導致幽雲十六州得而復失。皇帝念念不忘收回故土是個好事,但這個靠的是硬實力而非投機取巧。燕雲納入遼國已有兩百年時間,民眾和軍隊對於遼國的認可度遠高於宋金,選擇連遼抗金後再圖謀收復故土的合理性和正義性遠高過背信棄義地在盟友背後捅一刀。

    當下次再犯錯誤借道給蒙古覆滅金國的時候,也就意味著南宋滅亡倒計時的開始,宋官家就從來是個睜眼瞎。

    然而即使天時地利都具備了,疲憊的宋軍在保家衛國的遼軍面前依然是不值一提,北京城下頭破血流的宋軍不得已求助於金國,後者順利拿下城池並在劫掠一空之後將燕雲十六州“歸還”了北宋。

    然滿朝文武滿足於收復故土的虛榮,卻忽略了便於民心的收納和邊防的鞏固,加之對於遼國降將郭藥師的擠兌導致其叛宋降金,直接導致了邊防重地的再次淪喪。

    於地緣而言,開封是個死局。

    西安、咸陽有“關中四塞”,洛陽“東有成皋,西有崤黽,倍河,向伊、雒”,北京則“滄海環其東,太行擁其右,漳、衛襟帶於南,居庸鎖鑰於北”。

    開封啥都沒有,只有無限的財富和裸奔的城牆。--筆者換句話說,從山海關或雁門關到開封沿路都是開闊平原,金國騎兵一腳油門就到了開封城下,而兩條腿的宋軍不具備對應的機動和應變能力。

    將國之首都暴露在敵軍鋒鏑之下,導致國家的地緣戰略空間幾乎被徹底壓縮,各路援軍幾乎都來不及做出反應。上述所有因素的綜合結局就是“靖康之恥”了,古典中國曾經登峰造極的文化和財富自此毀了一半(另一半亡於崖山),這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疼徹心扉的一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什麼數字代表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