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檔案館

    益州官吏群體雖然是降臣出身,但很快在蜀國站穩腳跟,並迅速成長為中堅力量。一是因為益州管理叢集中英才輩出,堪為大用,二是因為益州是劉備最為重要的發展基地,益州官吏們土生土長,生長於斯,對益州的民情地理高度熟悉,具有其他人無法取代的優勢,因此他們之中的大部分人都發展得很好,躋身蜀國高層。

    劉璋戰敗投降劉備後,黃權堅守廣漢郡,拒絕向劉備投降,並聲稱除非有劉璋的命令,否則他寧死不降,劉備只得讓劉璋給黃權寫了一道手令,黃權這才開城出降。劉備對他的氣節非常讚賞,任命他為偏將軍。黃權歸順劉備後,積極為他出謀劃策。他最先向劉備闡明進取漢中的重要性,在漢中之戰中,他帶領人馬跟隨劉備鞍前馬後,效力良多。

    不幸的是,黃權與劉備的精誠合作被一件意外打斷。章武元年,劉備為了給關羽,同時奪回被東吳竊奪走的荊州地區,準備發兵討伐。黃權深知孫劉聯盟是蜀國立國之本,絕不可輕易破壞,極力勸諫劉備三思而行。

    但劉備卻一意孤行,決心已定。黃權仍然不死心,他苦勸劉備:“吳人悍戰,又水軍順流,進易退難,臣請為先驅以當寇,陛下宜為後鎮”,認為貿然出兵風險很大,他願意充當先鋒在前面打頭陣,確定安全後劉備再跟進,劉備依然不聽。

    章武二年,劉備在夷陵之戰中遭遇大敗,部隊遭到吳國分割包圍,七零八落各奔東西。黃權帶著一路人馬被隔斷在長江以北,受到吳國的圍攻追擊。黃權走投無路,只得投降了魏國。訊息傳到蜀國,大臣們群情激憤,都建議嚴懲黃權的家屬,以儆效尤。

    但劉備卻淡然處之,吩咐不準難為黃權家眷。黃權的俸祿和一切待遇都照舊頒發,每個月都如數發放到家屬手裡。劉備為什麼要這麼幹?原因讓人拍案叫絕。

    劉備這樣做的目的“一石二鳥”,目的有二個:一是可以藉機顯示他重視人才、愛惜人才的泱泱大度,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前來,為蜀國效力。試想連黃權這樣的叛將的家屬都得到善待,還有什麼樣的人才他不能接納。

    二是可以藉此挾制黃權,讓他不敢盡心竭力報效魏國。黃權身為蜀國武將和劉備近臣,知道很多蜀國的軍國大事,如果他都向魏國和盤托出,或者照準蜀漢的弱點重拳出擊,對蜀國的不利影響可想而知。如果劉備為了洩憤殺死黃權家屬,黃權只會死心塌地效力魏國,並瘋狂報復蜀國,有百害無一利。

    但劉備棋高一著,他不但沒殺黃權家屬,反而安之若素予以善待,恩養起來。如此一來,黃權的家屬在劉備手中,某種程度上等同於人質。這樣一來,黃權在為魏國效力時,就必須得掂量掂量,如果他背信棄義惹惱了劉備,他的家屬隨時會被劉備滿門抄斬,。黃權面對這種局面,只得對魏國,混口飯吃拉倒,不敢為魏國獻計獻策,衝鋒陷陣。劉備的權謀之道,在對待黃權家屬一事上盡顯高明,讓人拍案叫絕,佩服不已。

  • 2 # 江湖小曉生

    劉備登基以後,一頓操作猛如虎,張口就要討伐東吳。為什麼?自己的兄弟因東吳而死,劉備沒地方發洩,如果不給關羽、張飛報仇雪恨,他睡覺都不安生。

    所以當不少人表示反對的時候,劉備依舊一意孤行。諸葛亮是一個敏感人物,他的哥哥諸葛瑾在東吳做官,所以他不好說什麼,趙雲無所畏懼,說了大實話,他告訴劉備,漢賊是曹丕不是孫權,結果就被劉備冷落了。

    討伐東吳的戰役中,不光諸葛亮沒有跟著去,就連久經戰陣的趙雲,也沒有跟著劉備去。反倒是剛剛投降劉備的黃權得到了劉備的重用。

    黃權是蜀中賢臣,無奈投降曹魏。

    黃權過去是劉璋的部下,張松賣主求榮的時候,黃權可是堅決反對劉備入川的。因為黃權明白,劉備這傢伙是個梟雄,他要是入川了,那劉璋根本就扛不住。

    可惜劉璋哪裡聽黃權的,不光把劉備接了進來,而且將黃權貶到廣漢做縣長了。後來劉備果然像黃權所說的那樣,奪取了劉璋的基業。

    像李嚴、吳懿等人,沒怎麼反抗就選擇了投降,唯獨黃權一直堅守不出,直到劉璋在成都投降後,黃權這才歸順了劉備,被劉備任命為偏將軍。

    第一個向劉備提議攻佔漢中的,其實不是法正,而是黃權。黃權依舊還是從大局出發來看的,他知道漢中是益州的門戶,如果漢中落入曹操之手,那麼益州也就岌岌可危了。

    為此黃權希望劉備能夠早點奪取漢中,劉備剛打算動手,張魯就已經把漢中獻給了曹操。此後劉備向孫權求和,割讓荊南三郡給孫權,以此得到了奪取漢中的空隙。

    可以說,黃權為劉備的事業,的確是盡心盡力了。在劉備攻打東吳的時候,黃權負責在長江以北防備曹魏大軍南下。

    結果劉備夷陵之戰戰敗,長江中到處都是東吳的戰船,黃權走了好長一段路,都沒找到渡江的地方。無奈之下,黃權只能投靠了曹魏,因為孫權是劉備的死對頭,那是萬萬不能投降的。

    黃權和劉備,那是君子之交,彼此知心。

    黃權出征的時候,可沒有帶上家眷,所以他的妻兒老小,全部都在劉備手裡攥著呢!他投效曹魏的訊息傳來以後,不少大臣都建議殺了黃權一家老小。

    可是劉備卻嘆息了一聲表示,不是黃權對不起他,而是他對不起黃權。他的確對不起黃權,如果他能夠避免夷陵之敗的話,那麼黃權也不會有家難回。

    魏文帝謂權曰:“君舍逆效順,欲追蹤陳、韓邪?”權對曰:“臣過受劉主殊遇,降吳不可,還蜀無路,是以歸命。且敗軍之將,免死為幸,何古人之可慕也!”文帝善之,拜為鎮南將軍,封育陽侯,加侍中,使之陪乘。蜀降人或雲誅權妻子,權知其虛言,未便發喪,漢魏春秋曰:文帝詔令發喪,權答曰:“臣與劉、葛推誠相信,明臣本志。疑惑未實,請須後問。”後得審問,果如所言。---《三國志》

    黃權到了曹魏以後,曹丕當然是非常欣賞他的,早就聽說黃權的能耐,所以任命他為鎮南將軍。這是一個諷刺的職位,因為南方是孫權和劉備的天下,鎮南將軍就是讓黃權鎮住自己原來的主子。

    為了讓黃權在曹魏踏實地做官,曹丕找人告訴黃權,說劉備在蜀中大怒之下已經殺掉了黃權一家老小。黃權也連連搖頭,表示他絕對不會相信這種話。

    黃權對劉備的人品十分自信,他知道自己和劉備是以君子之風相處的,所以彼此沒有誰都不起誰的,劉備也絕對不會找他的家人麻煩。結果再傳來的訊息,果然證實了這一點。

    隔了一年劉備病死了,曹魏群臣都彈冠相慶,跟過年一樣開心。可是黃權卻感到十分難受,由此可見,他對劉備還是充滿了忠誠。

    黃權在曹魏混得還真不錯。

    黃權在曹魏做到了益州刺史,司馬懿對他這個人非常欣賞,黃權總是毫不掩飾自己對諸葛亮的欣賞,總是在曹魏群臣中讚揚諸葛亮,可見他有君子之風。

    他在曹魏混得的確不錯,在曹叡做皇帝以後,黃權又被加封為車騎將軍,並且有了開府的權力,可見他的地位已經很高了。

    他一共有倆兒子,一個帶在身邊,跟著他一起去了曹魏,那就是黃邕。黃權死後,黃邕繼承了黃權的爵位。而另一個兒子黃崇則留在了蜀漢。

    明年卒,諡曰景侯。子邕嗣。權留蜀子崇,為尚書郎,隨衛將軍諸葛瞻拒鄧艾。到涪縣,瞻盤桓未進,崇屢勸瞻宜速行據險,無令敵得入平地。瞻猶與未納,崇至於流涕。會艾長驅而前,瞻卻戰至綿竹,崇帥厲軍士,期於必死,臨陳見殺。---《三國志》

    黃崇在蜀漢並沒有受到清算,而且不斷加官進爵,做到了尚書郎。可惜在鄧艾殺入蜀漢以後,黃崇跟隨諸葛瞻一起戰死在了綿竹,也算是給自己的忠義之心做了一個交代。畢竟他是叛臣的兒子。

    劉備善待黃權的家屬,原因比較多了。

    劉備本身也算是一個講仁義的人,至少表面上是做得很到位的。這樣的人,是不可能輕易將手下人全家給收拾了的。

    黃權是蜀漢重臣,他投降是情非得已的事情,而且也有劉備的責任在裡面。如果劉備殺了黃權的家人,那勢必會讓蜀中其他官員寒心。黃權帶著一支人馬投降了曹魏,他們本來就是被迫投降的。如果劉備善待這些人的家人,那麼他們也會想辦法報答劉備的恩情,至少他們的家眷也是劉備的籌碼。黃權本人跟劉備的私交的確不錯,劉備也是真的不忍心對黃權的家人下手。事情已經發生了,那就朝著最好的方向發展好了,畢竟劉備的壽命也快到頭了。劉備放過黃權,可以體現出自己的大度,讓更多人才可以盡心盡力地為他們家工作。黃權的家人們也會把這種恩情傳揚出去。

    活在這個世上,有些人求名,有些人求利,要想什麼都求到手,那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顯然到最後劉備是希望在黃權這件事上,求點好名聲了。

    總結:不殺黃權家人,也是給彼此留有餘地。

    三國之間,說到底其實是一個國家內部不同勢力之間的鬥爭罷了。互相投降的情況時有發生,如果投降一次,就要殺人家老小的話,那將會陷入一個死迴圈當中。

    今天黃權投降曹丕,劉備就殺了他一家老小,那麼明天有人投降劉備的時候,那其他人也會這麼做,這就造成了一種十分惡劣的影響。

    參考資料:《三國志》

  • 3 # 中孚鑑

    劉備之所以在黃權降魏後,還善待黃權的家人,是因為他覺得是他對不起黃權,而不是黃權對不起他。黃權有兩子,一子就是留在蜀中的兒子黃崇,後來隨諸葛瞻戰死綿竹。這說明黃崇並沒有因為其父降魏而被殺。

    黃權,字公衡,他在年輕時曾做過巴西郡吏。後來成為劉璋的主簿。當劉璋想要迎接劉備入川時,黃權曾勸諫過劉璋不要這麼做,但劉璋卻不聽,同時還把黃權外放到廣漢。

    後來劉璋和劉備決裂,劉備攻打益州,很多郡縣都投降了劉備,只有黃權堅守,直到連劉璋都投降劉備後,黃權才歸順劉備,劉備於是就封黃權為偏將軍。

    再後來劉備準備親自率大軍征討東吳,黃權則勸諫劉備,但劉備還是不聽。當時是天下三分,劉備征討東吳,為了防止曹魏,於是就讓黃權做鎮北將軍,督領江北軍隊防禦曹魏,他自己則在前線和東吳交戰。

    劉備征討東吳之戰,結果大家都知道,是劉備慘敗。而由於回蜀的道路已經被東吳阻斷,黃權無法回蜀。他那時又不願投降東吳,在此進退兩難之地,黃權只好帶著部下投降了曹魏。

    本來按照規定,黃權降魏,是要抓黃權在蜀的家人,但劉備說“是我對不起黃權,黃權並沒有對不起我”,所以還是像以前那樣對待他的家人。

    這說明對於黃權降魏之事,劉備並沒有對黃權有恨意,畢竟那時黃權一不能回蜀,二不能降吳,當然蜀軍又置大敗,最好的辦法只有降魏了。

    投降曹魏的黃權受到了曹丕的賞識,被封為鎮南將軍、育陽侯,加侍中。當劉備去世後,曹魏君臣互相道賀,只有黃權沒有笑意。

    黃權還曾受到司馬懿的器重。直到公元239年,黃權又升為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黃權去世後,諡號為景,其子曹邕承襲其爵位。

  • 4 # 34個代表

    首先,劉備是一個仁義之人。三國志中相關記載很多。有記載“郡民劉平素輕先主,恥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語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在荊州劉備被曹操追殺時,劉備曾說:“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劉備臨終時,更是說過,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雖然不是晉滅掉的蜀國,但主導者是司馬昭,陳壽作為晉國官員,過分美化蜀漢君臣應該是不可能的。所以劉備必然是仁義之人,這是他不殺黃權前提。

    第二黃權是無奈為之,不是主動投降。夷陵慘敗後,黃權進退無路,只有三條路,投降孫權,投降曹丕,自殺。仔細分析只有投降曹丕是最正確選擇。剛被東吳打敗,此時投降孫權才是對劉備最大背叛,肯定不行。長官自殺,士兵們更是迷茫,估計結局就是全軍覆沒,徒添數千冤魂。只有投降曹丕,才是最佳選擇。

    第三,也是為了做給劉禪和蜀漢官員看的。劉備已經病入膏肓,死前他要給劉禪一個正面的榜樣,除了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的言語外,還要有實際行動,這正是最佳示範。給蜀漢官員看,只要歸順我,就算你犯了錯誤,只要有情可原,我照樣會優待你和你的家人,這樣就會增加官員的忠誠度。此次事件後,除了蜀漢滅國那次外,蜀漢叛逃官員明顯少了,就連黃權兒子也為蜀漢殉國。

    第四,也是做給全天下看的,彰顯蜀漢以仁義立國。

  • 5 # 信陵小司徒

    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八月,劉備在夷陵被陸遜擊敗,黃權被阻隔在江北,無奈投降曹魏,那麼,劉備為什麼還會善待叛國者的家人呢?且聽我一一道來。

    (一)才稱益州 屢獻奇謀

    黃權是益州著名的才士,地地道道的益州本土派,年輕的時候在巴西郡任郡吏,後來被劉璋徵召為主簿。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十二月之前,當時張松主張讓劉備入蜀,抵擋張魯,黃權對此相當的反對,他說道:

    “主公,左將軍有驍勇的名聲,現在我們請他來益州,如果我們把他當做部下,那麼就不能滿足劉備的心願,可是若是以賓客之禮對待劉備,則一國不容二主啊!如果客人有泰山般的安穩,那麼就會反客為主,主人就會有累卵之危啊!”

    “所以主公,我們如今儘可以守緊邊境,以待時局的穩定啊!”

    可是最終,劉璋沒有聽從黃權的而易見,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十二月,劉備發兵攻打劉璋。

    此時,李嚴、費觀、吳懿、張裔、李恢等盡皆投降,只有黃權與王連寧死不屈,直到劉璋投降之後,黃權不得已,才投降劉備。

    身為蜀中有名的賢才,劉備對黃權異常重視,當即任命他為偏將軍,而黃權感念於劉備對自己態度與重視,也是開始傾心效力。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司隸校尉鍾繇等逼近漢中,黃權考慮到曹操的目標可能是漢中,因此,急忙對劉備說道:

    “如果失去漢中,則三巴之地就會受到威脅,這就割去了蜀地的大腿與臂膀啊。”

    果然,曹操南下漢中,張魯敗逃,於是劉備急忙任命黃權為護軍,前往巴中一帶迎接張魯。

    但是後來,張魯歸降了曹操,當時三巴之地受到張郃的侵擾,幸虧黃權有言在先,才不至於局勢危殆。

    而漢中之戰之前,更是黃權率先為劉備做出了戰略規劃,緊接著才是法正的漢中三策,因此,黃權的確是益州本土派中有名的才俊。

    (二)進退無路 無奈降魏

    就這樣,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六月,劉備伐吳之時,黃權擔任鎮北將軍,針對當時劉備進軍過快,順流而下,黃權勸阻道:

    “陛下,江東士卒驃悍善戰,而我軍又水路出兵順流而下,易進難退,臣請求您讓我為先頭部隊去試探敵人虛實,陛下應當在後面坐鎮。”

    可是當時劉備並沒有聽得進去,反而是派遣黃權都督江北,防衛曹魏,果然最終大敗,黃權進退無路,兵力稀少,不得已投降了曹魏。

    而後,有關部門按照規矩,請求誅殺黃權家屬,劉備感嘆著說道:

    “是朕對不起公衡,公衡沒有對不起我。”

    因此,黃權的家屬,沒有受到一絲一毫的傷害,而此時,在曹魏被任命為鎮南將軍的黃權聽說劉備誅殺了他的家人,曹丕等也是想看看黃權的態度,黃權說道:

    “我與劉備、孔明推心置腹,表達了我的內心,這個事不能輕信,請等待之後的答案。”

    果然,訊息傳來,所有人感嘆劉備君臣相知到這種地步。

    後來,劉備駕崩,所有人都歡樂,唯獨黃權沒有一絲笑意,也足以看出他對待劉備、諸葛亮的態度。

    所以,劉備之所以不殺黃權的家屬,恐怕有著四個原因。

    首先便是此次戰敗,黃權有言在先,是劉備一意孤行沒有聽從,所以,他怎麼還好處置黃權?

    其次,本來此次大敗,蜀中軍心民心不穩,一旦在大肆追責,那麼那些投降的人的家屬還不是人人自危?萬一就此出現內亂,該如何是好?

    第三,黃權作為益州本土派的代表人物,眾所周知,此次他投降曹魏,罪不在他,反倒是黃權忠心為國,這樣的結局如果都要牽連家人,那麼益州本土派勢力,豈不是寒心?

    第四,劉備連叛國者的家屬都能寬宥,這不恰好顯示了劉備的寬仁與大度,且彰顯了自己意識到錯誤,勇於承認的心理嗎?

    這樣一來,也是團結眾人的又一種考量,所以說,劉備做事,當真是滴水不漏啊。

    故而,從以上角度來看,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劉備沒有牽連黃權的家屬了。

  • 6 # 西府趙王爺

    劉備本身就是一個老好人,畢竟一個臨死的時候告誡兒子要:“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人,怎麼都不會差。

    劉備的歷史形象雖然不似《三國演義》所體現的那般,絕對的仁厚重義,聖人臨凡。但是在漢末軍閥之中,劉備絕對是算得上宅心仁厚。古代民間之所以尊劉貶曹,不僅僅是《三國演義》這樣文學作品引導所致,而是在那三國亂世之中,劉備確實有著他的閃光點,他一生中的許多行為,能夠得到老百姓的認可。

    劉備算得上是底層人民出身,雖然頭上頂著劉氏皇族的帽子,但實際生活水平和地位都很一般。畢竟一個父親早逝,依靠母親織蓆販履支撐的家庭,再怎麼賺錢,也好不到哪兒去。

    相比於曹操、袁紹、孫權等等這些,有著殷實家境的豪強士族子弟相比,他有著更加曲折的經歷,也有著更多的人情特質。

    底層人民的生活,使他看得到更多的人間百態,民生疾苦。所以我們看到,在那個人命如草芥的亂世,劉備很少亂造殺孽。相較而言,被《三國志》奉為一代明主的曹操,卻是有過屠城之舉。

    最值得一提的是在荊州,面對曹操的大軍追擊,劉備帶著十餘萬追隨他的荊州百姓逃亡。百姓輜重過多,行軍緩慢,曹操大軍越來越近,有人便勸他丟棄百姓,可劉備卻不忍心。這些人既然追隨於他,那麼他就要對他們負責。

    先主曰:“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

    當然,不僅僅是對百姓,對於自家屬下,劉備通常也是寬厚以待。

    黃權其實就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當初劉備於夷陵之戰慘敗,不得不退兵。而當時駐紮江北軍隊防禦魏國的黃權,卻因為返蜀道路被吳軍所阻擋,無路可退。最終,走頭無路的黃權選擇了投降魏國。

    按照軍法,對於投降敵國的叛將,是要收押其家眷以做懲罰的。

    有司執法,白收權妻子

    但劉備對於黃權的背叛,並沒有做出任何過激舉動。他體諒了黃權的難處的,不僅沒有指責他,反而說是自己對不起他,畢竟是因為他的戰敗,導致了黃權無路可退的困境。

    先主曰:“孤負黃權,權不負孤也。”

    劉備對待黃權家人的待遇,一如既往。而黃權留在蜀地的兒子黃崇,後來還入了尚書檯,擔任尚書郎的官職,最終在鄧艾入蜀時戰死於綿竹,為國捐軀。

    這和于禁的遭遇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當初于禁投降,面臨的是和黃權差不多的困境,同樣是絕路之下的無奈之舉。可是當他回到魏國之後,曹丕卻在曹操陵前命人作畫羞辱于禁,最終羞愧難當的于禁選擇了自殺。

    其實不僅僅是對黃權,劉備類似的舉動做了不少。比如當初徐庶因為母親的緣故,棄劉備而去,轉投曹操。劉備不僅沒有殺他,還放他走了。

    再比如後來的襄樊之戰中,劉備的小舅子糜芳叛變,開城引東吳大軍入城,導致江陵失手,而關羽也因此戰敗,最終被殺。

    按照軍法,糜芳的家人應當被連坐。可是當糜芳的哥哥糜竺把自己捆起來去向劉備請罪時,劉備卻一點不怪他,仍待他如初。

    你可以認為劉備此舉有著收攬人心的嫌疑,但是至少他沒有造殺戮吧?相較之下,曹操當初因為馬超的起兵討伐,將馬超父親馬騰一家二百餘口滅門的舉動,未免有些殘忍。

    在我看來,在那個人命如草芥的亂世中,劉備是少有把人命當人命看的高位者,他尊重生命。對於普通百姓而言,這樣的人,才算是英雄。

  • 7 # 萬事之始

    黃權投降曹魏後,劉備仍然善待其家屬,這並不是劉備在故意施恩,而是劉備和黃權君臣二人相知甚深的一種表現。

    歷史背景

    蜀漢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劉備以為關羽報仇為藉口出兵伐吳。據《三國志》記載:

    吳人悍戰,又水軍順流,進易退難,臣請為先驅以嘗寇,陛下宜為後鎮。”先主不從,以權為鎮北將軍,督江北軍以防魏師;先主自在江南。

    根據這段記載,黃權要先率軍試探吳軍虛實,劉備在後坐鎮,可被劉備拒絕。劉備見黃權對伐吳不是太熱心,就任命黃權為鎮北將軍,自秭歸登陸,防備曹軍自上庸一線攻擊蜀軍側背,自己率軍自南線進軍。

    章武二年,劉備在夷陵被陸遜擊敗,倉促之下,位於江北的黃權部從秭歸上船回蜀的道路全部東吳隔斷。為了保全自己率領的萬餘兵馬,黃權在無奈之下,只得率軍投降了曹魏。

    君臣相知

    訊息傳到蜀漢,蜀漢有人進言,應該把黃權的家屬抓起來問罪,可被劉備拒絕。據《三國志》:

    先主曰:“孤負黃權,權不負孤也。”待之如初。

    劉備說:黃權之所以投降曹魏,是因為我沒有聽從他的建議而造成的,罪不在黃權,而在我啊!

    反觀黃權,在投降曹魏後,曹丕為了使黃權徹底歸心,命人造謠說劉備殺死了黃權的家人。可是,黃權根本不信。事後果然證明了黃權的判斷。

    在此之後,劉備仍然善待黃權家屬。其子黃崇在鄧艾走陰平小路偷襲成都之時,作為部將曾隨諸葛瞻出征,並建議諸葛瞻佔據涪縣的有利地勢,把鄧艾堵截在江油山區。可是,諸葛瞻卻沒有聽取黃崇意見,後又中了鄧艾的激將法,脫離險要,率軍在平地與鄧艾交鋒,中伏自殺。黃崇也隨軍戰死。

    從這一件事來看,劉備和黃權這一對君臣雖然相識較晚,但相知卻甚深。

    劉備與黃權的淵源

    在劉備剛入川之時,黃權是劉璋帳下極力反對劉備入川的急先鋒。

    早在劉備攻取益州時,黃權是極力反對劉璋請劉備入川的。據《三國志》:

    權諫曰:“左將軍有驍名,今請到,欲以部曲遇之,則不滿其心,欲以賓客禮待,則一國不容二君。若客有泰山之安,則主有累卵之危。可但閉境,以待河清。”

    為此黃權得罪了劉璋,由主簿被下放到廣漢做縣長。在漢朝時,凡戶籍滿萬的大縣,其最高長官稱為縣令,不滿萬的,則為縣長,看來,黃權是被劉璋貶官了。

    在劉備攻取益州時,黃權仍然固守城池,堅決與劉備對抗。直到劉璋投降,黃權才向劉備投降,隨即被劉備封為偏將軍。

    公元215年,曹操擊敗張魯,前鋒直逼漢中。黃權此時進言,要劉備迅速出兵佔據漢中,不然,益州就會始終處於曹軍的威脅之下。劉備聽從了黃權的建議,出兵搶佔漢中,定軍山一戰,黃忠斬殺夏侯淵,佔據了漢中。同時,黃權又利用自己是閬中人的優勢,廣泛拉攏閬中地區的賨民,為日後張飛能夠坐穩閬中奠定了基礎,又為蜀漢練就了一直由板楯蠻組成的軍隊。

    結論

    可以說,黃權始終是忠誠於自己的主公的,先是劉璋,後是劉備,黃權都做到了這一點。正是因為這一點,無論是劉備還是曹丕,乃至於司馬懿都對黃權推崇有加。

    黃權投降曹魏和後,在曹魏仍然受到重用,最後官至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尤其是開府儀同三司這個官職,是從黃權開始的。

  • 8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很少有人知道曹魏政權第一個開府的人是一名降將,這個人就是夷陵之戰後劉備手下的黃權,因為夷陵之戰劉備大敗,身在江北防備曹魏的黃權被東吳斷了後路,無法退回蜀漢,因此黃權率領手下一萬名蜀軍投降了曹魏,受到曹丕的重用。

    對於劉備來說,黃權是一名降將,按照《蜀科》的規定,前線作戰的將領投降敵軍後,他的家屬將會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當有蜀漢有關部門準備按法律逮捕黃權留在益州的家屬並治罪的時候,劉備卻阻止了,同時,劉備說道:

    劉備

    黃權沒有對不起我,是我對不起黃權,所以他的家眷就不必受到法律的制裁。

    對於投降曹魏的黃權,劉備居然沒有任何懲罰,而且還善待了黃權的家人,根據史書的記載,黃權留在益州有一個兒子叫黃崇,成年後就被封為尚書郎,這是蜀漢對黃崇的善待,同時黃崇本人也在蜀漢滅亡的前夕,隨諸葛瞻在綿竹抵禦鄧艾而戰死,黃崇為蜀漢以身殉國,這是黃崇對蜀漢政權的報答。

    為什麼劉備會不追究黃權家人罪過,反而善待?

    孫權、曹操、劉備三足鼎立

    三國時期有一條不成文的法律,將士們在前線作戰時,他們的家屬會留在後方統一居住,名為安頓,實為人質,這是防止前線將士在作戰時,輕易投降敵人,如果控制了他們的家屬,前線將士在作戰時就會投鼠忌器,不會輕易投降。

    比如龐德,龐德在襄樊之戰被關羽俘虜,關羽勸降龐德,但龐德誓死不降,英勇就義,龐德不願意投降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想保住留在後方的家人,所以龐德英勇就義,龐德死後,曹操不僅沒有責備龐德的家人,反而給龐德的兒子加官晉爵,因為這就是曹操這樣的開創之君所要達到的威懾效果,同時這也是曹操在無數次戰爭經歷中得出的經驗。

    曹操

    比如,曹操徵宛城張繡,張繡不戰而降,然後曹操看上了張繡的嬸孃鄒氏,但收編了鄒氏,張繡知道後,羞愧難當,於是立即反叛了曹操,突然殺了曹操一個措手不及,此戰導致曹操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將典韋戰死,事後,曹操在總結這件事情時,認為自己犯了一個天大錯誤就是:沒有扣壓張繡的家屬作為人質,所以張繡可以肆無忌憚地造反。從此之後,曹操每征服一個勢力,最喜歡做的事就是收編人質,控制各方勢力,這是曹操的政治的手段。

    但是,劉備並不是這樣,劉備曾經說過一段有名的話,是這麼說的:

    今指與吾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反,事乃可成耳。

    這話的意思是說:現在與我勢成水火的人就是曹操,曹操急燥,我就寬厚,曹操暴力,我就仁慈,曹操詭詐,我就忠厚,每每與曹操相反,大事就能辦到。這也就反映了劉備在打天下過程中,採取了曹操完全不一樣的策略,甚至是相反的策略,比如籠絡人心,曹操是以胡蘿蔔+大棒,外加控制家屬為人質來控制手下人才的,但是劉備不是這樣,劉備至死至終都是以仁義來招攬人心的。

    劉備

    比如陶謙讓徐州給劉備,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劉備仁義,得民心,連刺客都不忍心下手殺劉備,這不正說明劉備得民心嗎?要知道當時是亂世,叢林法則、弱肉強食本來就是正常現象,如果出現一個仁義之君,那簡單就是上天派來拯救黎民的,必定會人人愛戴。

    此外,還有一件事說明劉備仁義得民心,就是曹操在公元208年南下荊州,劉琮投降時,劉備率領襄陽軍民南下,當時有十多萬百姓自願跟著劉備一起南下,為什麼會自願跟隨劉備,原因就是劉備仁義,得民心,當時劉備手下只有幾千兵力,百姓卻有十幾萬人,如果不是自願,百姓早就逃光了,何必跟著劉備。

    那麼,說了這麼多,跟劉備不追究黃權家人罪過,反而善待其家人,有啥關係?

    當然有關係,因為仁義是劉備的做人之本和立國之根。

    黃權

    劉備從小到大,從無到有,沒有什麼硬實力,也就是出身、財富、宗族這樣的硬實力,劉備只有仁義、謙和、寬厚這樣的軟實力,這也是為什麼像張飛、關羽這樣的萬人敵寧願誓死跟隨劉備的原因,因為用威脅、恐嚇、強迫手段是無法讓這些英雄人物跟隨劉備的。

    所以,劉備才會說出與曹操相反就能成就大事的話來,事實上,劉備也是這樣做的,劉備對待政權內部的人非常仁義,比如糜芳在襄樊之戰投降了東吳,但是劉備卻絲毫沒有責備糜芳的大哥糜竺,而是像從前一樣對待糜竺,糜竺因為糜芳投降一事專門向劉備負荊請罪,劉備都沒有怪糜竺的意思,這就是寬厚和仁義。

    再回到黃權身上來,黃權雖然投降曹魏,但那是迫不得已的,黃權在夷陵之戰的作用就是在長江以北防備曹魏政權偷襲,當劉備在夷陵被陸遜殺得大敗時,全軍覆沒時,劉備一路狼狽逃回永安,而東吳軍隊一直緊緊追趕,一直追到與永安隔江相望的巫山和秭歸一帶,這樣在江北的黃權已經完全被東吳軍隊切斷了後路,黃權手上雖然還有一萬士兵,但是黃權已經是一支孤軍,沒有補給,沒有支援,沒有後路,除了投降之外,就只有戰死沙場了。

    黃權

    但黃權沒有選擇戰死,選擇投降了曹魏,而不是投降東吳,這是黃權有選擇地投降,畢竟當時戰場上的雙方是蜀漢與東吳,站在黃權的立場考慮問題,這已經是他最盡了最大的努力了,況且夷陵戰敗的主要原因又不在黃權,而在於劉備,劉備沒有責備黃權的理由。

    所以,劉備才不追究黃權家人罪過,反而善待其家人的原因就是兩個:

    1、劉備生來仁義、寬厚,不會輕易責備手下。

    2、黃權投降的原因是劉備自己造成的,沒有責備的理由。

  • 9 # 船長趣談

    黃權是忠義之人,投降曹魏是迫不得已。劉備伐吳時黃權曾勸劉備不要伐吳,但劉備不聽,最終蜀軍在夷陵之戰慘敗,劉備後悔沒聽黃權的建議,因此對黃權有些愧疚。黃權曾為蜀漢奪取關中立下大功,如果殺了黃權的家屬會讓跟劉備打天下的人心寒。劉備對黃權有大恩,換取投降曹魏後不會出賣蜀漢。如果殺了黃權的家屬,反而激怒黃權,逼得他真心降魏,對蜀漢會極為不利。

    一,忠心事主

    黃權早年曾在劉璋帳下效力,對劉璋十分忠心。建安十七年(212年),益州牧劉璋為了對付漢中的張魯,準備迎劉備入川。黃權勸諫劉璋:“劉備是當世梟雄,不會久居人下。如果讓劉備入川,那麼一山不容二虎,益州一定會被劉備霸佔。”劉璋不聽,把黃權貶到廣漢去當縣令。果然後來二劉反目,爆發了益州之戰。建安十九年(214年),劉璋兵敗,不得已投降。黃權見劉璋降了劉備,才向劉備投降。

    劉備奪取益州,任命黃權為偏將軍。黃權投降後,也對劉備忠心耿耿。曹操攻取漢中,黃權曾勸劉備接納張魯,共同抗擊曹操。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在黃權等人的勸說下,劉備發動漢中之戰,斬殺夏侯淵,奪得漢中,使得蜀地多了漢中這個防禦曹魏的屏障,可以說是為蜀漢政權的鞏固立了大功。

    二,勸阻伐吳

    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稱帝,建立蜀漢,為了報孫權殺關羽,奪荊州之仇,準備出兵伐吳。黃權勸劉備說:“吳人狡猾善戰,我軍伐吳順流而下,進攻容易,撤退很難。希望陛下坐鎮後方,讓我率軍伐吳。”劉備不聽,執意御駕親征。結果蜀軍在夷陵之戰慘敗,劉備逃往白帝城。黃權因為道路不通,無法回到蜀漢,不得已才投降曹魏。黃權投降曹魏,曹丕十分高興,認為他是效仿陳平、韓信。黃權則十分坦誠,說自己是不得已才投降。

    劉備聽聞黃權降魏,知道是自己先對不住黃權,所以沒有殺掉黃權留在蜀漢的家屬。況且黃權跟隨劉備多年,忠心耿耿,立有大功,劉備也不忍心下手。同時黃權在蜀漢為官多年,深知蜀漢虛實,若殺掉黃權家屬,那就是逼黃權徹底降魏。到時黃權率魏軍伐蜀,那蜀漢就危險了。若留著黃權的家屬,可以讓黃權有所顧慮,不敢出賣蜀漢。

    果然黃權有情有義,在得知劉備死後,十分傷心,拒絕向曹丕祝賀。司馬懿想要伐蜀,詢問黃權蜀地虛實,黃權也沒告訴司馬懿。司馬懿也稱讚黃權是忠義之人。

  • 10 # 大愛無恨劉成

    黃權投降了曹魏,劉備還善待黃權的家眷,是劉備以仁義之心待人,勇於擔當、克己奉公的有力證明。

    《三國演義》中劉備為人處世總是喜歡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由於劉備在捨己為人方面表現得太過,就被很多人詬病,他們紛紛表示質疑,認為劉備是一個善於表演的“偽君子”。從劉備對待黃權的事情上,我們應該相信劉備是一位如假包換的真君子。

    黃權投降曹丕以後,有近臣進言要劉備追究責任,把黃權的家屬送交有司,依法治罪。但是劉備卻說:

    “黃權被吳兵隔斷在江北岸,欲歸無路,乃不得已而降魏,是朕負權,非權負朕也,何必罪其家屬?”

    劉備是這麼打圓場的,其實當時黃權就真的是別無選擇了?

    當時劉備被陸遜火燒連營,慘遭夷陵大敗,帶著人逃到了白帝城。黃權當時帶兵一萬左右,負責防守北岸的魏兵。結果黃權的防守北岸曹丕,變成了抱薪救火,資助了北岸的曹丕。

    黃權當時無法渡江到南岸,在逃回蜀漢不假,但是留在北岸就必須投降?要知道,黃權手裡可是有一萬精兵的。一萬精兵是個什麼概念?古人云:

    “一人必死,百人不敵;萬人必死,縱橫天下。”

    意思就是:假如一個人視死如歸,那麼一百個人也抵擋不住;假如一萬個人視死如歸,那麼就可以縱橫天下了。

    黃權倒也不必追求縱橫天下,但是領著這一萬多人潛回蜀漢,或者部分甚至大部分突圍殺回蜀漢,還是有希望的。再者說了,曹丕也沒有下令圍追堵截蜀兵,黃權不戰而降,似乎有點不地道。

    就這樣,劉備還是換位思考,對黃權予以諒解,並供給黃權家屬祿米以養之。

    劉備是皇帝,打了敗仗以後,沒有追究任何人的責任,反而先是自責,這在封建社會是極其難能可貴的。皇帝可以為所欲為的,皇帝有什麼錯?皇帝即使是給國家造成了損失,責任也是身邊大臣的。皇帝如果有錯,那麼頂多也就是用人失誤。可以說,皇帝即使什麼都不幹,也沒有任何過錯。說皇帝有錯就是一個笑話。我們都知道,有一句名言警句就是:

    君憂則臣辱,君辱則臣死。

    說的就是這樣的意思:皇帝的難事如果解決不了就是大臣的恥辱;皇帝如果受到了侮辱,大臣就罪該萬死。

    劉備夷陵大敗,作為參謀長的黃權按照古時代忠臣的標準,應該首當其衝擔當責任,以開脫皇帝的錯誤,哪怕是以身試法也在所不惜。反觀黃權,非但一點不肯分擔劉備的責任,反而投降了敵國。黃權簡直就是:在往劉備的傷口上撒鹽啊!劉備非但不怪罪,反而對的家人他仁至義盡。劉備的仁義也堪稱一絕了。

    反觀袁紹,官渡之戰失敗後,立即殺了阻止他出兵的田豐,以洩私憤。袁紹殺了有功的田豐;劉備放過了有罪的黃權。同樣是大敗過後,同樣是面對危機;不同的是:袁紹是軍閥;劉備是君主。所以說,袁紹的失敗有其必然;劉備的創業成功絕非偶然。

    劉備殺黃權可以有許多理由。光我就可以給黃權找出一條必死的理由:

    作為討伐孫權大軍的參謀長,對劉備的失誤沒有力諫,應該也是責無旁貸。

    黃權當初為了阻撓劉璋迎接劉備,曾經咬住劉璋的衣服進行勸諫,因此扯掉了門牙。而黃權對於劉備的錯誤決策只是隻言片語提醒了一下而已,並沒有竭力阻止,似乎有點“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消極態度;事後他又有幸災樂禍的惡劣表示。所以,他是態度就足以定罪。劉備卻是採取了就事論事的積極方式,而不是就事論人的消極態度。這就是蜀漢能夠妥善處理夷陵大敗的危機,順利過渡到劉禪時期的主要因素。

    當然,我們也不排除劉備是為了收買人心的。因為黃權當時帶走了一萬多士兵,這些士兵的家屬都在蜀漢。如果劉備追究黃權的責任,那麼這一萬多士兵加上他們的親朋好友,勢必會人人自危,成都勢必人心惶惶而陷入混亂之中,後果將會不堪設想。

    劉備善待黃權的家屬,就會安定蜀中人心。這樣大家就會一心一意休養生息,發展生產,恢復蜀漢的元氣。劉備的做法也使得蜀漢人心感化。從此以後,一萬多顆感恩戴德的種子在蜀漢大地生根發芽;數十萬同仇敵愾、忠心報國的堅定信念在蜀漢國內潛滋暗長……

    這也為諸葛亮的北伐進行了人心鋪墊,使得諸葛亮北伐屢次無功而返,蜀漢百姓卻並無怨言。

    戰爭的目的,無論勝負與否,都不是為了更多地去殺人。這個道理,諸葛亮和司馬懿兩位大師掌握得恰到好處;而那個動輒就大搞屠城、無所不為的曹某人是不屑一顧的。所以,那位所謂的統一北方的大人物,我始終認為他才是一個有名無實的大英雄。我最後要說的是:

    “劉備不是‘偽君子’;曹某人卻是‘偽英雄’!”

  • 11 # 中林之木

    這就是英明的政治,先不說是黃權之是否被迫。就是一人作事一人當,劉備先見之明也是模範。想起司馬遷勸漢武帝不要滅降將全族之遭遇,李陵從此不再思鄉。司馬遷也有先見之明,被劉備申明和繼承,更是劉邦反把叛將英布兒子重立為王的啟示。劉備在此基礎上更前進一步,反勸糜竺;“你弟是你弟,你是你,不必自責",挺起胸來做人的意思。

  • 12 # 鴻哥iouyh福小鋪

    黃權是在夷陵之戰後投降曹魏的,當時的黃權歸蜀無望,但有三個選擇,一個是投降曹魏,一個是投降東吳,一個便是自殺殉國。

    當然啦,類似黃權做出選擇的敗軍有很多,即便劉備想要處罰也處罰不過來,甚至還有可能把本來戰敗造成蜀漢低迷且怨恨的局面推向更糟糕的局勢,所以劉備必須得給個說法。

    善待黃權的家眷便是劉備做出的決定,畢竟黃權沒有直接投降東吳,說明黃權還是有底線的,不會臨陣投敵,雖然沒有自殺殉國,但投降了曹魏還是挺有眼力的。

    怎麼說,黃權的選擇並不是第一例,關羽就做出類似的選擇,身在曹營心在漢嘛,大夥都懂的,曹魏提兵觀戰,黃權沒有投東吳,而是選擇投曹魏,不算增強敵人的力量,反而是增強約束東吳進一步擴張戰果的力量,說到底,還是有利於蜀漢,值得劉備感激。

    再說了,兵敗的主要責任在劉備,潰軍做什麼選擇,劉備其實也管不了,但也無法處罰,所以只能選擇黃權作為榜樣進行示範,既可以安撫蜀漢民心,也可以安撫那些類似黃權不得已投敵的心思,畢竟搞搞身在曹營心在漢的遠遠比真的把人家逼得走向極端對立面要務實和有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漢末三傑之皇甫嵩,明明有好機會為何沒能阻止董卓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