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63037286257

    急功近利,立竿見影是今天所有人的共同特點,比如感冒吧,一般它有一個週期,小感冒大約三天,重感冒大約七天,可是,今天小孩一感冒,咳嗽幾聲,體溫38度多一點點,家長們恐慌到了極致,加之醫患關係的緊張,金錢靈魂的控制。醫生護士不可能獨善其身,環境,環境使他們也喪心病狂。那些先吃藥,再肌注,再選擇輸液的醫療流程,不可能實行了。想一想,為什麼要制定如此流程?對生命的敬畏,對人的愛。今天有嗎?對身體來說是外來物,口服,肌注它透過一個機體的防護屏障,外來物會經過選擇的透過,輸液直接將外來物運送到了各個部位,接受也的接受,不接受也的接受,機體會出現什麼?

  • 2 # 鄭醫生百嗑

    為什麼現在醫院很少肌肉注射,只有吃藥和輸液?

    一 副作用

    我實習骨科的時候,有一種兒童常見病,讓我印象很深,那就是臀肌攣縮。

    患者站立時下肢外旋,不能完全靠攏。走路時外八字、搖擺步態。蹲下時雙腿不能併攏,像青蛙一樣分開。

    老師告訴我,兒童這個病大部分是由於反覆多次臀部肌肉注射引起的

    肌肉注射部位有水腫和出血,這些地方可能發生纖維化,以後疤痕收縮導致攣縮。區域性注射的藥物可能還會具有相當的刺激性,引發區域性炎症反應,或者發生變性壞死,而致纖維化。

    那個年代靜脈輸液很少,大部分都是肌肉注射,經歷過的人一定印象很深,有些藥痛得要死!

    肌肉注射多了,區域性自己都可以摸到硬結。 注射技術不當,還可能損傷到神經。

    總之我感覺肌肉注射的方式太不人性化了。

    二 用藥劑量

    以青黴素為例來說,過去肌肉注射用的時候,一次80-160萬單位,但是用靜脈輸液的方式,一次可以用400-800萬單位,甚至更多。一隻青黴素的包裝是80萬單位,你試試一次5支打到屁股裡受不受得了?所以從用藥量劑量上來說,肌肉注射的方式就受限了。

    三 起效速度

    藥物起效速度,理論上 靜脈輸液 > 肌肉注射 > 口服 。需要急的時候有靜脈輸液,不急的時候口服就可以了,肌肉注射什麼時候用? 嗯......太尷尬。 更何況肌肉注射以後區域性吸收跟口服吸收,速度優勢並不十分明顯,比如硝酸甘油舌下含服起效也很快。

    輸液理論上只應該用於重病人。 重病人有這麼幾方面的理解: 1 病情急,需要藥物儘快起效。 2 病情重,需要藥物劑量大。 3 病人無法口服藥物,或需要營養支援和補液。除此以外的情況,都建議儘量口服藥物。能口服就不要打針。所以肌肉注射也更不要考慮了。

  • 3 # 藥事健康

    藥物治療常用的給藥途徑是口服和胃腸外給藥,區域性和直腸給藥較少見。一般情況下,口服給藥是臨床藥物治療中最希望得到的治療途徑。因為口服給藥是一種無創的給藥方式,因給藥方便,且大多數能充分吸收。胃腸道的廣泛吸收面、內容物的拌和作用及小腸內適中的酸鹼性(PH5-8)對藥物解離影響小等因素均有利於藥物的吸收。

    對於住院和需要長期護理的患者,胃腸外給藥是一種常用的給藥形式,可以進行液體補充、藥物輸注和營養支援。胃腸外給藥最常見的方法可以分為皮下注射、肌內注射和靜脈注射。

    1、皮下注射

    將藥物直接注射到皮下,當選用皮下給藥時,最重要的就是減少患者的痛苦,一般選用細小的針頭,給藥量控制在1ml內。

    2、肌內注射

    將藥物運送到肌肉,患者的舒適感仍是很重要的考慮因素,可以採用Z軌跡法,進針與肌肉層保持90°,一般肌內注射的速度大約為0.1ml/s。肌肉注射適用於不宜或不能做靜脈注射。2歲以下嬰幼兒不宜選用臀大肌注射,應選用臀小肌、臀中肌注射。幼兒在未能獨自走路前,其臀部肌肉一般發育不好,臀大肌注射有損傷坐骨神經點的危險。

    3、靜脈注射

    將藥物直接注入靜脈,瞬間達到最大濃度。靜脈給藥透過直接推注、間歇或持續靜注的方法把藥物運送到血液迴圈中。

    國家衛生計生委等部門聯合制定的合理用藥十大核心資訊明確提出: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輸液”的原則。按照患者的疾病狀態選擇安全、有效、經濟、合理的使用藥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鬥魚總是斜著在水裡,請問什麼原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