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人趕路
-
2 # 陳年往事1222
陸游一一書憤。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中間。
早年的日子哪知道世上的事情如此艱難,當年北望中原也曾壯氣如山。瓜洲渡口樓船整肅,雪夜往來氣吞山河:大散關下秋風呼蕭,鐵衣縱馬親身上陣。徒然以國家的塞上長城自許,功業未成鏡子裡的鬢髮已然斑白《出師表》真是能夠名垂後世啊,千百年來有誰可以跟諸葛亮不相上下呢?
這首詩作於作者閒居紹興之時。詩歌回憶兩次豪邁雄武的軍旅經歷,感嘆自己空有許國之心,而世事艱難,壯志未酬,年華已逝。最後以追慕諸葛亮作結,有羨慕諸葛亮功業進而激勵自己之意,也有批判當時人缺乏諸葛亮死而後已的精神之意。
-
3 # 明月前身
呵呵,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得明確何為意象。
所謂意象,是中國古詩詞的專用語,較早以前,西方文化是沒有意象的,有的只是實像。意象非實像,是作者為表達情感而造出的境象,中國文人向有“為憂而造藝",因境生情之說,這其中的境,乃是情境而非實境,是抽離了其他多餘繁蕪的枝節而獨力存在的境象,諸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其中便有六個意象。而陸游書憤中所涉及的意象,最著名乃"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這六個意象,其餘的也無甚出奇處,所以,只需記注這六個意象便好。
另,這個問題很外行,意象用“個數”來衡量,奇也怪哉。
在《書憤》中“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鏡中衰鬢”都是意象,其中“塞上長城”比較特殊。
一、什麼是意象?
意象,是“象”與“意”的結合。象,指物象。日月星辰,山河草木,鳥獸蟲魚,車船樓閣,皆有其形,各具其象,都是物象。如果沒有人去觀照它們,它們只是客觀世界之自在的一物。一旦,它們進入詩人的眼睛,被詩人捕捉到,激發了詩人的情思,或者被詩人的情思浸染,它就不再僅僅是客觀世界之一物,它就成了作者藝術世界中的一部分。比如,藤,不動情思地去看,就是客觀世界之一物,於樵夫看來,只不過是可用來生火的原材料。但是,對一個踽踽獨行於秋風古道的詩人來說,目觸藤之枯瘦遒勁,心懷悲愴寂寥,目中之物與心中之情,難免會產生化學反應,於是寫下:枯藤老樹昏鴉……此時,藤已不僅僅是客觀世界中的一段柴火,而是成了經過詩人特具慧眼的選擇,被詩人的情感浸透,並讓作者的情感具有了形象、具有了質感的“意象”,它進入了主觀世界,成了審美物件。
二、意象有何用?
中國古典詩詞,一般重視意象的運用。但運用意象有高下之分:有意無象,抒情會流於空泛直白;有象無意,則流於乾癟乏味。因為傳統中國詩人追求的是蘊藉美。把情感寄託在意象上,借象表意,會讓情感表達更含蓄,更有韻致。對一位作為士大夫的成熟的男性來說,要表達對另一位男性友人的惺惺相惜、思念牽掛,用“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這樣的意象組合來表達,比直接抒發情感,更顯得節制深沉,也更具有感染力。
那意象是用來幹什麼的?是用來做詩人情感的載體,而且,不僅是載體,因為詩詞中往往不僅僅有一個意象,有時還要用多個意象組合,形成畫面,進而形成意境。
三、什麼是意境?
意境,是一種氛圍。成功的意象運用,不是僅僅用意象組合成一幅單純的畫面,而是要形成一種畫面與情感交融之後形成的美學氛圍。好的詩詞,總是追求一種意境美。“枯藤老樹昏鴉”,感染我們的不是枯藤,也不是老樹、昏鴉,而是他們共同形成的悲愴淒涼氛圍,一種“場”,籠罩著我們,縈繞在心頭。
然而,並不是說詩句中有了物象,它就能成為有意味的意象,就能形成一個審美的“場”。“江山一籠統,井上黑窟窿。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之所以不能成為好詩,是因為有象無意。它不是沒有物象,是因為其物象上沒有情感,你看不出作者的喜怒哀樂,感受不到作者的興發感動;它也沒有形成意境,除了文字的字面含義,找不到言外之意。而讀到“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時,我們感覺到,文字吸引我們,文字還形成一個畫面,畫面上氤氳著一個美學的“場”,這就是意境了。意境,從畫面中來,還大於、高於畫面。
四、《書憤》中有哪些意象?
書憤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按照前文所講,頷聯中的“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都是意象,詩人追憶了年輕時慷慨激昂的戰鬥生活,用一系列的意象,表現了聲勢浩大、奮勇抗敵的場面,營造了開闊壯美之意境,讀來令人熱血沸騰的同時,又為時局而扼腕悲憤。頷聯中的“塞上長城”“鏡中衰鬢”也是意象。需要指出的是,“塞上長城”,首先是用典,詩人用南朝劉宋的名將檀道濟的“乃壞汝塞上長城”的典故,表達了壯志難酬的苦悶,但是,在讀者看來,讀到“塞上長城”,就會有蒼茫的邊塞、巍峨長城浮現眼簾,作者的悲傷,除了勾起讀者的歷史記憶之外,更多的是讓讀者進入了充滿殺氣的邊塞、瞻望到巍峨聳立的長城,從而被作者的悲憤所籠罩。這就是典故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