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鑌

    每一個雍正王朝都會出一批田文靜,每一個好大喜功的皇帝都會培養一批報喜不報憂,天降嘉禾,畝產萬斤,全省脫貧的弄臣。

  • 2 # 希望星晨58298869

    田文鏡很有兩把刷子!基層工作經驗想當豐富,他22歲出仕縣丞,升知縣、知州,歷20餘年。康熙五十六年,官內閣侍讀學士,這時已經56歲了。雍正帝即位後,深受寵待。在雍正朝出仕時已經61歲了。

    不過,這個傢伙敢說真話,以此得到了雍正的賞識。話說雍正元年,雍正命愛卿文鏡同志經山西去祭拜華山。當時,年羹堯說山西有天災,請求朝廷賑災。而山西巡撫是德音,雍正詢問他的的意見。這個德音是二楞子,為投其所好,謊報說境內沒有發生天災。

    雍正就問剛回到京城的田文鏡,田文鏡不假思索、據實奏報說:“山西真的發生天災了。”。雍正喜歡他這股傻勁!認為勇氣可嘉、誠實可靠,給了個山西布政使他當,專門負責署理災情。田文鏡到地方後,掏出了兩把刷子,他聯手地方良吏,很快控制了災情。同時,大刀闊斧地整頓官場,猛搞吏治,把山西官場用清風進行了洗染,很快,政治面貌為之一新。這正中了喜歡搞改革的雍正帝的下懷,慢慢地,這個老頭就成了雍正的心腹。

    田文鏡活到72歲才去見先帝康熙。“人到七十古來稀”的年代這是壽終正寢。雍正諡“端肅”!可謂生榮死哀了。可是到了乾隆這裡,他卻不受待見。乾隆曾經為他說出:“這老頭如果健在,朕必殺之!”話,是什麼原因導致這位瀟灑的帥哥皇帝說句狠話呢?

    我們認為雍正使盡九牛二虎之力,把大清往前推了一把。這是要用資料說話的:康熙末雍正初清朝人口數只有1億,到了雍正十三年,即雍正去見他爸康熙這一年,人口翻了三倍,猛增到3億,純增2倍。這組數字說明:雍正治下國泰民安,社會發展穩定。所以,人口才繁衍這樣快。

    那麼人口增長了,糧食也要增長,否則就沒有辦法養活多出來的這2億人口。那就開荒種地吧。而當時土地高度私有化,每塊土地是誰的,政府都會登記造冊。到雍正時已經攤丁入畝了啊,朝廷則按照土地的面積來核定賦稅。這好算,清廷核定的田土稅並不高。高的是附加稅這一塊,火耗歸公後,田畝的賦稅都按照畝數確定,就是定額徵收,這有利於緩和社會矛盾。眾所周知,雍正稽核部下績效主要是看效果,他是講究效率的人,不管細枝末節。地方官也為迎合他的口味而辦事。雍正喜歡“祥瑞”,迷信“麒麟出,聖人現”的瞎話,很多人就動了心思,搞投機取巧,來討好雍正。這個時候,田文鏡又掏出了自己的兩刷子。他揣摩雍正喜歡“祥瑞”的心裡,徑自上報說河南一農戶的稻穀一株生了15穗,每穗有近2尺長,一家人一天吃1穗就可管飽。反正當時不按收成徵稅,沒人找事。又可討皇帝喜歡—— 因為有“聖人”雍正出來,才有這樣的喜事啊。何樂而不為呢?

    雍正自然滿意,可百姓卻非常惱火:如果國稅按收成徵收,只怕人口又要減少1億了。這樣一來,開荒種地本來有利於民生的 ,結果會變成害民的弊政。乾隆後來發現了這個問題,在全面抵制浮誇風的同時說:“這老頭如果健在,朕必殺之”。我說該殺!!!

  • 3 # 雍親王府

    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這句話在清朝時期的名臣田文鏡身上得到了最為充分的體現。

    雍正朝時期的田文鏡,深得雍正皇帝的信任與器重,其在官場也是平步青雲,短短數年時間裡就從一介四品的內閣侍讀學士,躍升為雍正為其專設的河南山東總督,並且還被抬旗進了漢軍正黃旗,而他去世之後更是被雍正下旨安葬在了泰陵之旁,可謂是享受到了至高無上的殊榮。

    然而,伴隨著雍正皇帝去世,乾隆皇帝登基,田文鏡也隨即遭到了全盤否定,乾隆不僅對其大加批判,甚至還命人將其陵墓拆毀。田文鏡也就此在乾隆朝時期徹底的“身敗名裂”了。

    田文鏡,絕對是雍正最為器重的封疆大吏之一。

    田文鏡、李衛、鄂爾泰被譽為雍正朝時期的“三大封疆大吏”,這三人為官清廉、辦事認真、政績卓著,深得雍正皇帝的信任與推崇。

    實際上,雍正之所以會將這三人作為地方官員的“標杆”,還有一個原因便是,田文鏡、李衛、鄂爾泰這三個人所代表的是三種截然不同的入仕方式。

    田文鏡,監生出身,是靠著祖上的功績入仕為官的;李衛,並不是《雍正王朝》中所演繹的小叫花子形象,恰恰相反的是,李衛的家境是相當的富足,並且是透過“捐官”的方式進入仕途;而鄂爾泰則是正兒八經的透過科舉考試中舉後,才得以入朝為官的。

    所以,這三人在被雍正委以重任、推崇備至的同時,也得到了雍正極力的維護和偏袒。

    其實,康熙朝時期的田文鏡,其仕途並不順利。

    田文鏡生於康熙元年(1662年)。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田文鏡被任命為福建長樂縣縣丞,後任山西寧鄉縣知縣。在此後的二十多年裡,田文鏡一直在官場摸爬滾打,但其所擔任的官職並不高,最高的也不過是從五品的地方知州以及吏部員外郎。直到康熙朝晚年的時候,他才被調回北京,擔任從四品的內閣侍讀學士。

    然而,伴隨著康熙皇帝的去世,雍正皇帝的登基,時年已經61歲的田文鏡也突然走起了“官運”。

    雍正元年(1723年),田文鏡奉命前往祭奠華山。

    此時的山西及周邊省份爆發了嚴重自然災害,可此時的山西巡撫卻對此隱瞞不報,更沒有向朝廷申請救濟,致使山西全境餓殍遍野,饑民遍地。於是,路過山西的田文鏡將此事如實彙報給了雍正,令雍正皇帝大驚,馬上將命其署理山西布政使事務,負責山西的賑災工作。

    而田文鏡的表現可以說是不負眾望,他在非常短的時間內他就將災情控制,並且在此期間,還積極徹查山西地方民生治理的問題,有效的處理了諸多弊病,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

    對於此,雍正給予了田文鏡極高的評價:

    “如此能幹之人,為何至今未聞一人讚許?”

    隨即,雍正將田文鏡正式升任河南布政使,幾個月後,又直接升其為河南巡撫。

    就這樣,在短短的一年時間裡,田文鏡就從一介京城之中不入流的“閒散官員”,躍升至掌管一省政務的封疆大吏,這樣的升遷速度簡直如同坐上了直升飛機一般。

    此後的田文鏡也沒有辜負雍正的信任,在任河南巡撫期間,田文鏡兢兢業業的幫助雍正推行“攤丁入畝”、“士紳一體當差”等一系列“新政”,讓雍正對其是刮目相看。

    雍正五年(1727年),田文鏡被升任河南總督,加兵部尚書,更是將田文鏡全家從漢軍正藍旗直接抬入到了抬入漢軍正黃旗。隨後又在雍正六年(1728年),雍正為其專門設立了河南山東總督一職,並且將其確立為朝臣中的模範,此時的田文鏡可謂是風光無限。

    雍正十年(1732年),田文鏡以72歲的高齡逝世。雍正為其上諡號為“端肅”,並特命在河南為其設立專祠,更為重要的是,雍正親自下旨,在泰陵附近賜予田文鏡一片土地景氣厚葬,還為其修建了陵寢。

    所謂“無功不受祿”,田文鏡雖然做出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在乾隆看來,田文鏡的功績遠不至於能與自己的父親雍正同葬一處,根本不配享受如此殊榮。更為重要的是,田文鏡在任期間接連發生的兩件事情,不僅乾隆皇帝對此始終是頗有微詞,朝中和地方的官員們更是在多年之後仍記憶猶新,憤恨不止,這也最終導致了田文鏡在乾隆朝時期遭到了徹底的否定。

    田文鏡官運亨通的背後,卻是在不斷的“樹敵”。

    雍正對於田文鏡是絕對的信任和器重,並且將其樹立為官員們的典範加以推崇,甚至雍正還為其寫下了這樣的硃批:

    “朕就是這樣漢子,就是這樣秉性,就是這樣皇帝。爾等大臣若不負朕,朕再不負爾等也。勉之!”

    然而,在官員們的眼中,田文鏡卻是不折不扣的“酷吏”,對其是極為反感和厭惡。

    首先,就是田文鏡在河南災荒之中的“瞞報”,使其飽受爭議。

    雍正八年(1730年),河南地區發生水災。第二年、即雍正九年(1731年),雍正皇帝專門降旨田文鏡彙報河南災情狀況,並詢問他是否需要朝廷減免河南受災地區的錢糧賦稅並提供救濟。

    可在給雍正的回覆中,田文鏡竟然說:

    “士民踴躍輸將,所有特恩免之錢糧, 請仍照額完兌。”

    按照他的意思是,河南人民完全沒有受到災患影響,不用國家任何優惠政策,依舊足額繳納錢糧賦稅。然而,事實的真相是,此時的河南已然是饑民如潮、民不聊生,慘狀較之雍正初年的山西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而那一次田文鏡選擇是“如實彙報”。

    之所以會出現如此狀況,一方面是田文鏡此時年過古稀,力不從心,缺乏對於手下官員的管束,不經核查便對偏聽偏信;另一方面,便是田文鏡自己沽名釣譽,太在乎自己的名聲和政績了。

    而更加“荒唐”的是,田文鏡為了不讓賣兒賣女的情況出現在他的治下,竟然下令災區嚴禁此行為,以至於不少饑民喪失了最後的求生希望,並且原本有機會獲得好人家撫養機會的這些災民子女,現在也只能活活餓死,使得整個河南地區是民怨沸騰。

    其次,便是田文鏡與李紱之間爆發的那場“田李爭鬥事件”,讓田文鏡徹底得罪了天下的讀書人。

    田文鏡雖然推行雍正“士紳一體當差”的政策頗有成效,但這卻是建立在使用重典和酷刑之上的,並且他對舉人、進士這樣科舉出身的官員更是橫加指責,稍有不從便上疏彈劾,甚至還縱容手下魯莽行事,使得整個河南的讀書人和士紳階層是苦不堪言。

    作為當世之大儒,公認的“讀書人領袖”,李紱對田文鏡如此行事也是極為不滿,於是他向雍正皇帝上疏彈劾田文鏡:

    “身任封疆,有意蹂踐讀書人。”

    得知此事後,田文鏡也上疏彈劾李紱,兩人弄得是不可開交。

    起初,雍正還本著息事寧人的態度,希望雙方能夠和解,就此罷休。不料,包括浙江道監察御史謝濟世在內的一眾官員也上疏彈劾田文鏡,使得田文鏡逐漸處於了“劣勢”。而這個時候的雍正,卻打著“清理朋黨”的旗號,全力支援田文鏡。

    最終,雍正下旨將李紱、謝濟世等人罷官,而對於田文鏡,雍正除了教育他要看管好屬下之外,再無其他處罰,甚至還對田文鏡進行了安撫:

    “此事朕已洞悉原委,你一些不必繫念。只要自己信得,乃可對天地神明,小人之流言何妨也?不必氣量窄小了。”

    而這也使得田文鏡就此成為了全天下讀書人的“公敵”。

    乾隆皇帝登基後,隨即對田文鏡展開了“清算”。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皇帝去世,乾隆登上了皇位。

    對於乾隆來說,他始終是非常“看不上”田文鏡的。

    一來,田文鏡本就是監生出身,在加上他對於讀書人的不敬行為,使得飽讀詩書、向來倡導尊師重道的乾隆對其是深惡痛絕。

    二來,自雍正朝時期開始,朝中以及地方各級官員,對於田文鏡的批判之聲已然是不絕於耳,乾隆本人對他也確實對他沒有什麼好印象。

    三來,當初與雍正關係密切,並且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怡親王胤祥,都要用“吞土授陵”的方式,表明自己“不配”葬入雍正的泰陵之旁,而如今田文鏡竟然堂而皇之的葬入其中,這也讓乾隆心中極為不快。

    於是乎,登基後的乾隆便隨即開始了對於田文鏡的“清算”。

    乾隆先是在尚書史貽直彈劾前河東總督、田文鏡下屬王士俊因墾荒勸捐、虛報田畝數的時候,開始“借題發揮”,將矛頭直指田文鏡田文鏡:

    “河南地方,自田文鏡為巡撫、總督以來,苛刻搜求,以嚴厲相尚,而屬員又復承其意旨,剝削成風,豫民重受其困。”

    緊跟著,乾隆又為李紱進行了平反並重新委以重用,就此表明了他對於田文鏡的厭惡態度。

    到了乾隆三年(1738年),乾隆皇帝在祭掃雍正的泰陵時,見到田文鏡的墓本就氣不打一處來,結果又由於整個墓葬延伸到了御道上,從而影響了乾隆皇帝的通行。於是乾隆用一個模稜兩個的詞“拉倒”作為暗示,命人拆平了田文鏡的陵墓,使得整個墓地除了兩座石龜馱著的雍正皇帝題寫的誄文碑外,其餘的建築是蕩然無存。

    如此一來,在徹底明白乾隆皇帝內心想法的官員們開始了行動,朝堂上對於田文鏡的批判、彈劾與清算的聲音也是一浪高過一浪。

    終於在乾隆五年(1740年),河南巡撫雅爾圖上奏請求將田文鏡撤出河南賢良祠:

    “文鏡在豫,百姓至今怨恨。”

    雖然乾隆皇帝以“不能翻出前案”為由,進行了駁回,也沒有將田文鏡撤出河南賢良祠,但是對於田文鏡乾隆也給出了他的評價:

    “鄂爾泰、李衛、田文鏡皆皇考所最稱許者,其實文鏡不及衛,衛又不及鄂爾泰。”

    至此,曾經的雍正寵臣,如今算是徹底的“身敗名裂”了。

    其實,乾隆皇帝之所以要在其登基伊始,就對田文鏡大加批判,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乾隆要藉著“迎合”官員們對於田文鏡的反對之聲,從而對官員進行安撫與拉攏,贏得更多的支援,以維繫自己皇位的穩固。而這其中就包括了被雍正委以“輔政大臣”重任,但是與田文鏡關係極為交惡的鄂爾泰。

    與此同時,乾隆這也是要借“清算”田文鏡,給朝堂上這些雍正朝時期的老臣們以震懾,從而樹立自己的威信。實際上,不僅僅是田文鏡,包括鄂爾泰、張廷玉、李衛等一眾雍正寵臣,也或多或少的遭到過乾隆的打壓,而乾隆的目的也皆是如此。

    所以由此可見,乾隆以如此嚴厲、殘酷的方式對待已經故去多年的田文鏡,除了是在發洩其心中本就對田文鏡存有的諸多不滿外,歸根結底,也還是在維護自己的皇權統治罷了。

  • 4 # 曉鳴723

    我們搞歷史的是不是搞偏了?自從有了私有制,人類進入了階級社會,為什麼不談推動歷史進步,整天就知道搞權利之爭,宮廷內鬥?

  • 5 # 青燈問史

    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雍正時代的寵臣,在乾隆眼裡就不一定了。

    田文鏡,曾被譽為是雍正時代的總督“三駕馬車”之一,歷任山東、河南和北河總督,兵部尚書。這人在雍正時代的主要政績是清查積欠,推行雍正新政火耗歸公,整飭弊政。

    田文鏡在雍正年代出仕已經六十一歲,是個老年幹部了,但他能得到雍正的賞識,有一件事可以證明:雍正元年,雍正皇帝命田文鏡祭告華山,路過山西。當時,年羹堯說山西發生了天災比較大,請求朝廷賑災。當時山西的巡撫叫德音,雍正就徵詢德音的意見,沒想到這個德音愛虛榮,就謊報說山西沒有發生什麼天災。田文鏡回到京城後,雍正皇帝就問田文鏡,你路過了山西,山西是不是發生了災害?田文鏡據實奏報說:山西真的發生災害了。

    雍正皇帝很高興,認為田文鏡直言無諱,誠實可嘉,就提拔他到山西當布政使,負責署理災情。田文鏡到山西后,很快控制了災情,同時加緊清理整頓官場,肅清吏治,使得山西官場風氣一下子變化了。為此,雍正皇帝大喜,逐漸成為雍正心腹寵臣。

    田文鏡在雍正朝得以善終,活到七十來歲才死。可是到了乾隆那裡,乾隆為什麼對他如此憤恨,說出“這老頭如果健在,朕必殺之”?的狠話,是什麼原因惹惱了這位皇帝?

    這主要還是源於現代所說的“統計造假”。

    大家知道,雍正是推動了大清朝歷史發展的,有一組資料可以證明雍正朝的變化。康熙末年,雍正初年,清朝人口數只有1億,可是到了雍正十三年雍正皇帝死,人口猛增到3億人,增長了2倍。人口的迅猛增長只能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老百姓的日子好過了,前所未有的好過,就算是被認為中國歷史上最富庶的朝代宋朝也沒這麼好過過。日子好過了,又沒有計劃生育,那人口繁衍就成了幾何級數增長。

    人口愈多,對土地的要求就越大,因為需要足夠的糧食來養活這些人,那時候生產力水平比較落後,最主要的辦法就是開荒種地。也好,中國國土面積大,開荒種地不愁沒有地方,大家都一起來開荒種地吧。

    可是,你一旦開荒種地,就意味著土地增加,土地所有權雖然是私有,但是都必須要登基造冊,朝廷的賦稅主要出自田土,攤丁入畝了啊。朝廷則按照土地的面積來核定賦稅,這一方面還算好,因為清朝核定的中央稅實際並不高,高的是附加稅這一塊,附加稅合法化(火耗歸公)後,田畝的賦稅不是按照收成確定,而是按照畝數確定,是定額徵收,故並不會引起什麼社會矛盾。

    那麼,是在哪一方面出了問題呢?

    雍正皇帝做事講效率,看效果,這給下面地方官為了迎合他的這種口味做事。雍正還特別喜歡所謂“祥瑞”,就是迷信什麼“麒麟出,聖人現”的鬼話,大清皇帝迷信這玩意兒的就數雍正一人,很多人就在這上面打主意,投機取巧,逢迎雍正的愛好。

    這和土地、人口是怎麼聯絡上了的呢?

    我來列舉田文鏡一事說明這個問題。當時人口土地增加,登基造冊後,每年還要上報收成,計算GDP,以此考察官員幹部的政績。這,我們就很熟悉了是不是?於是浮誇風滿天飛,各省上報的土地糧食產值資料沒有最高,只有更高。在這點上,官員的創意政績層出不窮,以田文鏡最厲害,他結合到雍正喜歡“祥瑞”,徑自上報說河南有戶農家的稻穀一株生了十五穗,每一穗有近兩尺長,一家人一天吃一穗可管飽。這可不得了,是什麼原因讓稻穀長得這麼好呢?當然是因為有“聖人”出現,聖人是誰呢?當然是雍正皇帝。

    想想看,要是真有這等好事,為什麼不留下一株作為種子進行推廣呢?那也就沒有以後袁隆平教授什麼事了。

    浮誇風的盛行讓雍正很滿意,讓百姓很惱火,要不是賦稅只是按畝數徵收,而是按收成徵收,只怕人口又要減少1億。這樣一來,開荒種地本來是利民之舉,結果變成害民之政。

    乾隆即位之後,發現了這個問題,就進行全力糾正。他說:“這老頭如果健在,朕必殺之”?

  • 6 # imex

    乾隆根本不是什麼明君,十足的昏君一個,就是吃他爸爸的老底,清朝就是從乾隆開始,官場迅速腐敗,再也扭轉不過來了,乾隆喜歡的幾乎都是貪官,和珅不過是個代表,像田文鏡,還有劉統勳這些前朝老臣他恨不得都趕走。乾隆對他爸爸也很有意見,幾乎是全面否定,只不過不能做的太絕而已。可以說清朝衰敗就是從乾隆開始。

  • 7 # 未濟

    乾隆和雍正性格不同,他不喜歡田文鏡這樣的人。乾隆說過,田文鏡不如李衛,李衛不如鄂爾泰。可見,在雍正朝的重臣裡,乾隆是最不喜歡田文鏡的。

    乾隆一直以康熙為榜樣,想要以仁治國,而田文鏡是酷吏,雍正需要這樣的人來改革,而乾隆恰恰是不喜歡這樣的人。在田文鏡去世後,他的墳還被平了。乾隆到底是有意還是無意就不得而知了。因為田文鏡的墓延伸到了御道,妨礙了乾隆的通行,當時乾隆要去祭拜老爹雍正。隨從詢問如何處理,乾隆說了“拉倒”二字。這就比較有歧義了。是把墓拉倒,還是不計較了,這事就拉倒了?隨從還是把墓給平了,當乾隆祭拜完回來的時候,也沒追究誰的責任。

    乾隆其實是真的沒計較,畢竟要展現一下他的氣度。但是這話說得就有問題,手下把事給辦了,其實乾隆可能還挺高興,所以他也沒追究。就當做是有歧義,沒傳達明白。

    乾隆解除了田文鏡的同事王士俊的職務。田文鏡在去世前也沽名釣譽,瞞報災情,確實是他做得不對。雍正捨不得處置田文鏡,很多人參他,都被雍正壓下來了。田文鏡性格太直,尤其是和李紱互參案,雖然田文鏡看似勝利了,但是他得罪了讀書人,這為日後的眾人彈劾埋下伏筆。

    乾隆即位後,自然是要拉攏大部分官員的人心。何況田文鏡都去世了,打壓他也沒啥了。反倒是可以收買人心。因為鄂爾泰還活著。鄂爾泰是託孤重臣,他和田文鏡又不和。打壓田文鏡是穩賺不賠啊。

    不過有一件事還是挺有意思,乾隆也沒把事情做絕。河南巡撫雅爾圖上奏河南的民眾都怨恨田文鏡,不當將其供入河南賢良祠。這時候已經是乾隆五年了。乾隆說:他們三人(田文鏡,李衛,鄂爾泰)素來不曾謀合。所以不能翻出前案。將田文鏡撤出賢良祠的奏疏被退回了。

    乾隆四十五年,乾隆南巡,見西湖花神廟裡立著李衛自己及其妻妾的神像,號“湖山神位”,乾隆下諭說:“李衛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驕縱,初非公正純臣。託名立廟,甚為可異!”,命撤像燒燬。

    百姓還願意供奉,說明懷念李衛的功績。而乾隆也說過李衛比田文鏡強。況且已經過去這麼多年,乾隆的地位已經穩固,不需要再使用什麼手段了,就全憑自己的好惡來決斷。

    可見,乾隆當時沒把田文鏡從賢良祠撤出,一方面是還算認可他做過的功績,雖然不喜歡,但是事情不能做得太絕。另一方面,打壓也有個限度,總要有個平衡。而當乾隆當皇帝年頭多了,也不給李衛面子了。當初李衛疾病發作的時候,乾隆還派了御醫給他診治。

    人走茶涼,反正人都沒了,乾隆就更加不在乎了。

  • 8 # 蘭臺

    因為歷史上真實的田文鏡是一個聚斂之臣。

    歷史上田文鏡在河南搞“官紳一體當差”本質上就是搞非法攤派。

    清隨明制,其實明朝稅收制度下並沒有一種稅叫“人頭稅”。

    明朝老百姓的稅賦是三大塊:田賦,交糧食;里正役,窮人挨不上;雜役,會被衙內叫去修橋鋪路。

    到了明代中期,就有大臣提出希望可以改革雜役,讓老百姓可以用交錢的方式代替服役,這就是赫赫有名的“一條鞭法”。

    而因為每個人都要服雜役,所以雜役折銀是每一個人都要交錢,所以這個費用又被叫做“丁徭銀”。

    丁,就是人丁;徭,就是徭役。

    原本明朝雜役折銀製度是老百姓交錢給衙門,衙門花錢僱人服役;但是到了清初,因為軍事開支太大,清朝決定把丁徭銀納入“起運”範疇,要把丁徭銀80%歸屬中樞。

    清朝這就等於是變相加稅了。

    因為地方衙門剩20%的丁徭銀肯定是僱傭不到人的,但是地方衙門不可能自己貼錢僱人幹活,最後肯定還是採取強制手段,讓老百姓接受2折的薪水去幹活。

    這就等於又交錢又服役。

    但是康熙朝還好,清朝宣佈官紳是可以不用繳納丁徭銀的,換言之,官紳是不需要服雜役的。

    但是田文鏡擔任河南巡撫後,積極推行“攤丁入畝”以及為了短時間搞好水利工程,大規模徵發民夫。

    前面說了,丁銀本質是免役錢,原本士紳有功名可以免交,可攤丁入畝後,清朝對士紳所謂的優待也等於不廢而費了。因為免役錢都攤入田賦裡了。

    如果真的交了錢不用服役,官紳交錢也就交了,但是問題是誰都知道這不可能。

    更何況田文鏡為了在雍正帝面前出業績,大幅度調高了民夫徵發人數,從康熙朝時期200畝地出一民夫,變成150畝,甚至100畝出一民夫。

    而且也不給月薪了,而是給民夫發計件工資。

    根據《陳留縣誌》記載,攤丁入畝後陳留縣每畝田地每年田賦是0.5兩白銀,但是算上河工銀,每畝田負擔直接飆升到5—10兩銀子,也就是正稅的10到20倍。

    而康熙末年,山西上等農田一畝還不到2兩銀子,可想而知,這個負擔之重。

    更為關鍵的是這一切統統都不合法,是非法的!

    清代皇帝從來沒有承認過:稅外有稅以及既交錢又服役是合法的,乾隆帝乾脆都否認清朝衙門有派發勞役。

    雖然“既交錢又服役”是人盡皆知的潛規則,但是這確實是非法的。

    田文鏡雖然短時間靠著雍正帝撐腰做出了一些成績,但是代價是河南官紳對清朝離心離德,別忘記,陳勝吳廣可不是農民,而是秦國基層精英,正因為秦國開始壓榨陳勝吳廣這樣的基層精英,導致陳勝吳廣不滿,才導致了大澤鄉起義。

    陳勝吳廣都是二十等爵制度下的第四等不更,按照學者統計,99%的參戰秦軍一輩子斬獲不到一枚敵人的首級,而想要得到不更爵位,至少需要斬殺四個敵人。

    所以,有不更爵位的秦軍基層軍官已經是秦國最基層的精英了。

    田文鏡靠著壓榨河南官紳獲得了一些成績,但是代價卻是動搖了清朝統治基礎,所以乾隆帝上臺後才會對田文鏡恨之入骨。

  • 9 # 美心即美人

    封建統治的根基是什麼?是地主階級!

    田文鏡推進雍正的“一體當差一體納糧”政策動了誰的乳酪?地主階級!

    在雍正威權統治下,可以順利施行的政策,到乾隆那裡,在地主階級以及他們代言人的攛掇下,當然要把田文鏡除之而後快!

  • 10 # 雜談啟世錄

    1、待人處事有欠寬和,過於嚴苛

    乾隆皇帝以“十全老人”自詡,對待臣子以寬容為度。但田文鏡可以說田文鏡是典型的“酷吏”。同時還有著“沽名釣譽”的黑歷史。

    乾隆皇帝崇拜的是自己以“仁德治國”的爺爺康熙皇帝,並不是自己的非常嚴厲而又嚴酷的父親雍正,所以乾隆皇帝是非常看不上田文鏡。

    “河南地方,自田文鏡為巡撫、總督以來,苛刻搜求,以嚴厲相尚,而屬員又復承其意旨,剝削成風,豫民重受其困。”

    2、田文鏡為官期間得罪的人太多了,乾隆皇帝也是為了平息眾怒

    田文鏡早在雍正年間就遭到了彈劾,被雍正壓了下來,到了乾隆皇帝登基之後,對於田文鏡及其下屬官員的彈劾就沒有停止過,可見整個官場對於田文鏡的負面評價和怨言是非常之大的。可以說剛剛登基的乾隆皇帝也是為了進一步鞏固自己的地位,拉攏官員隊伍,所以必須要對田文鏡進行一定的清算。

    3、拉攏鄂爾泰

    鄂爾泰、李衛、田文鏡三人是雍正時期的三大寵臣。但鄂爾泰在此之前與李衛、田文鏡的關係非常的緊張。

    鄂爾泰是雍正臨終前安排的“託孤重臣”,也是滿洲官員的實際首領和代表人物,乾隆登基之處非常倚重與鄂爾泰、張廷玉這樣的前朝舊臣,因而乾隆皇帝也是在用這樣的方式來拉攏鄂爾泰。

  • 11 # 笑談五千年

    因為乾隆的政治理念和雍正相反,雍正不顧自己死後名聲,任用田文鏡、李衛、鄂爾泰大力改革,為清朝續命。卻也造成了雍正以及其三大得力干將把當時的地主官紳階層徹底得罪死了。乾隆登基後,為了緩和皇權和地主官紳的矛盾,樹立起自己任君聖主的形象,表達自己效仿康熙的心願,自然是拿田文鏡等人開刀。

    田文鏡雖然是雍正的寵臣幹吏,卻也是當時公認的酷吏,是雍正改革的先鋒,幾乎得罪了當時所有的官紳地主基層,尤其是進士出身的主流文人,在雍正朝是屬於孤臣。而乾隆是什麼特點,崇拜祖父康熙,一心想稱為康熙那樣的所謂仁君聖君,其政治理念和雍正可以說的截然相反的,自然不可能認可田文鏡這類人。

    田文鏡是監生出生,這個出生在以進士出生為榮的清朝是被主流官僚階層所鄙視的,要知道左宗棠一生都為了個進士出身費盡心思,何況頭鐵的田文鏡。

    田文鏡在雍正朝主要的功績是在河南推行雍正改革兩大政策: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納糧。攤丁入畝是什麼意思呢,其實就是取消人頭稅,在這之前,土地收稅是按照各家人口收取,攤丁入畝則是按照實際土地收取,取消了人頭稅,徵稅的物件從人變成了土地。這一政策在當時來看,是一大進步。取消了中國2000多年的人頭稅,減輕了無地少地人民的負擔,促成了乾隆時期華人口的爆發性增長。但是改革必然是會損害了一部分人的利益,就是損害了官紳地主的利益,直接斷了他們一部分財路。作為改革的先鋒,田文鏡自然首當其衝,而田文鏡一生鬱郁不得志,知道61歲才被雍正提拔重用,自然是為了雍正鞠躬盡瘁,自身性格又是個鐵頭娃,不講人情,可以說,田文鏡試行攤丁入畝,徹底得罪了地主階層。

    而另一個政策,官紳一體納糧。這是把全天下的讀書人徹底得罪死了。在這之前,只要有功名在身,是可以享受不納糧,不參加徭役,不繳納賦稅。田文鏡大招一出,這些人的特權徹底沒了。直接導致了河南考生罷考事件。

    雍正的改革,挽救了當時已經走下坡路的大清王朝,雍正在位十三年,為大清王朝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且以雍正任用李衛、田文鏡、鄂爾泰等人實行的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納糧、火耗歸公、改土歸流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封建社會長久以來的弊端,但卻損害了官紳地主的利益,而輿論是掌握在這些人手裡的。雍正在後世的歷史上被黑的慘不忍睹,也正是這個原因。

    而乾隆繼位後,需要緩和和地主官紳的矛盾,自然需要改變方向,雍正是他爸爸,自然黑不得,那麼雍正改革的三大急先鋒,自然是首當其衝。田文鏡已經去世,自然是大黑特黑。李衛當時是直隸總督,也被罷官,乾隆不斷打壓,最終後在乾隆三年去世,晚景淒涼。鄂爾泰當在乾隆登基是已經位高權重,且雍正恩賜配享太廟。乾隆暫時不好出手,只能不斷敲打。最終在鄂爾泰死後的十年後,也就是乾隆20年,胡中藻案爆發,因為胡中藻是鄂爾泰侄子的門生,乾隆因為這麼點關係就直接放大招剝脫鄂爾泰一切榮耀。

    綜上,乾隆登基後打壓雍正朝名臣,是政治需要,是為了緩和因雍正改革造成的皇權和地主官紳的矛盾。

  • 12 # 尼古拉斯憶心

    乾隆和雍正性格不同,他不喜歡田文鏡這樣的人。乾隆說過,田文鏡不如李衛,李衛不如鄂爾泰。可見,在雍正朝的重臣裡,乾隆是最不喜歡田文鏡的。

    乾隆一直以康熙為榜樣,想要以仁治國,而田文鏡是酷吏,雍正需要這樣的人來改革,而乾隆恰恰是不喜歡這樣的人。在田文鏡去世後,他的墳還被平了。乾隆到底是有意還是無意就不得而知了。因為田文鏡的墓延伸到了御道,妨礙了乾隆的通行,當時乾隆要去祭拜老爹雍正。隨從詢問如何處理,乾隆說了“拉倒”二字。這就比較有歧義了。是把墓拉倒,還是不計較了,這事就拉倒了?隨從還是把墓給平了,當乾隆祭拜完回來的時候,也沒追究誰的責任。

    乾隆其實是真的沒計較,畢竟要展現一下他的氣度。但是這話說得就有問題,手下把事給辦了,其實乾隆可能還挺高興,所以他也沒追究。就當作是有歧義,沒傳達明白。

    乾隆解除了田文鏡的同事王士俊的職務。田文鏡在去世前也沽名釣譽,瞞報災情,確實是他做得不對。雍正捨不得處置田文鏡,很多人參他,都被雍正壓下來了。田文鏡性格太直,尤其是和李紱互參案,雖然田文鏡看似勝利了,但是他得罪了讀書人,這為日後的眾人彈劾埋下伏筆。

    乾隆即位後,自然是要拉攏大部分官員的人心。何況田文鏡都去世了,打壓他也沒啥了。反倒是可以收買人心。因為鄂爾泰還活著。鄂爾泰是託孤重臣,他和田文鏡又不和。打壓田文鏡是穩賺不賠啊。

    不過有一件事還是挺有意思,乾隆也沒把事情做絕。河南巡撫雅爾圖上奏河南的民眾都怨恨田文鏡,不當將其供入河南賢良祠。這時候已經是乾隆五年了。乾隆說:他們三人(田文鏡,李衛,鄂爾泰)素來不曾謀合。所以不能翻出前案。將田文鏡撤出賢良祠的奏疏被退回了。

    乾隆四十五年,乾隆南巡,見西湖花神廟裡立著李衛自己及其妻妾的神像,號“湖山神位”,乾隆下諭說:“李衛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驕縱,初非公正純臣。託名立廟,甚為可異!”,命撤像燒燬。

    百姓還願意供奉,說明懷念李衛的功績。而乾隆也說過李衛比田文鏡強。況且已經過去這麼多年,乾隆的地位已經穩固,不需要再使用什麼手段了,就全憑自己的好惡來決斷。

    可見,乾隆當時沒把田文鏡從賢良祠撤出,一方面是還算認可他做過的功績,雖然不喜歡,但是事情不能做得太絕。另一方面,打壓也有個限度,總要有個平衡。而當乾隆當皇帝年頭多了,也不給李衛面子了。當初李衛疾病發作的時候,乾隆還派了御醫給他診治。

    人走茶涼,反正人都沒了,乾隆就更加不在乎了

  • 13 # 清晨起來遛遛狗

    “這老頭健在,朕必殺之。”這句話應該是出自野史,但是乾隆不喜歡田文鏡這倒是真的。

    田文鏡死後的第八年,河南巡撫雅爾圖上奏朝廷:能不能把田文鏡以前的榮譽給搞掉,這個人他不配。乾隆表示自己也不喜歡他,但是畢竟那是我老爸給的頭銜,我得照顧我爸的體面,這件事情就算了。

    那麼乾隆為啥就不喜歡他老爸的“優秀員工”田文鏡呢?這一切都要從田文鏡本人的經歷說起了。

    田文鏡當官的資格是花錢得來的,這個事情雖然不夠光彩,但是畢竟當時的政治生態是這樣的,田文鏡當了二十多年的七品縣官,才混上了從五品的官,直到60多歲的時候遇到了雍正,才有日後的一品大員田文鏡,所以他也算是晚年得志,大器晚成。

    雍正開始重用田文鏡的時候,田文鏡已經是花甲之年,半個身子都已經入土了,但雍正沒有看不起這位老員工,經過細緻的攀談,雍正認為這個老頭挺對自己的胃口,是個難得的人才,於是直接給了這位老員工一個機會:“山西有有災情,如果讓你去賑災,有沒有信心。”

    田文鏡回答:“我當然去啊!”

    田文鏡深知這是自己展現抱負為數不多的機會,自己必須把握住,結果也證明田文鏡的選擇是對的,山西的任職是田文鏡輝煌人生的開始。到達山西后不久,田文鏡便憑藉著自己的優秀能力,交給雍正老闆一份極其滿意的答案,山西的問題不僅都得到了解決,甚至還抓了幾個貪官汙吏,雍正老闆表示自己的眼光果然不錯,這個老頭確實是個人才,必須重用。

    田文鏡也迎來了一生之中的高光時刻,到河南走馬上任,出任河南巡撫。原本升官被重用是一件非常值得高興的事情,但是田文鏡卻一點都高興不起來,為啥呢?

    任務太過於艱鉅了,康熙大帝雖然完成了祖國統一的偉大事業,但是常年的征戰耗費了大量的國國力財力,各地財政常年虧空,可以這麼說國家已近岌岌可危了,康熙交給兒子的是一爛攤子,解決這一爛攤子的方法只有一個得罪官員地主們,用他們的錢來填補虧空。

    要知道地主階級作為統治階級,要去動他們的蛋糕後果是十分嚴重的,但是沒有辦法必須這麼做。田文鏡的的選擇只有一個,那就是做一個“孤臣”,做老闆手底下收賬的惡人。只有這樣自己才能完成老闆交代的任務,才能對得起自己道義。

    上任過後田文鏡便展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強令各州縣解決這些虧空,開闢荒地給老百姓耕種,以及類似於攤丁入畝制度。這些制度有用嗎?當然有用,問題在於執行力上,一旦執行成功的話那麼很多問題就就迎刃而解,但是田文鏡一開始便遇到了阻力。

    所有的人都在觀望:我倒要看看有沒有人聽你的,如果有人聽了,我在行動也不遲。所以必須殺雞儆猴,必須要找一個後臺最硬的官員“砍了他的腦袋”。最後找到了叫“黃振國”的知州,此人人脈通天,幾乎很多的官員都在看著他做事,當田文鏡找到了黃振國,客氣的說道:“你看這個錢你交還是不交?”黃振國直接表示:“我不交,你還能管得了老子?”於是黃振國成功卸下知州的位子回家種田了。

    不過黃振國也不是泥巴捏的,透過自己的人脈,直接鬧到雍正哪裡,只要一個結果:必須罷免田文鏡。雍正沒有同意也沒有直接回絕,而是找了個人調查了下,這一調查,更加穩定了雍正重用田文鏡的決心,這就是自己要的人。

    調查的結果是:田文鏡在河南的任期過程中,非常的勤勞、一心為國、公正廉潔、體恤百姓,有一定的成就,但是就是稍微操之過急,其實在雍正眼中操之過急是有點,畢竟情況危急啊,國家沒有錢保不齊馬上就會垮掉。

    於是雍正下令表揚田文鏡公正廉潔,他做的一切朕都支援他。

    在這裡不得不表揚一下這位老闆,非常夠意思,這也是為何這位花甲老人願意為他如此賣命的原因。雍正不僅不拘一格地提拔這位花錢當官的,而且直接把這位老頭從正藍旗提到了正黃旗,這可是莫大的榮譽,提拔過後雍正還明言有啥事你和我說,有啥要求你儘管提。

    別說是田文鏡本人了,就是我也被感動了。

    但是晚年的田文鏡確實非常拉垮,手底下貪官汙吏盡出,老天爺也在搞事情,河南境內發生水災連連,搞得百姓民不聊生、怨言頻頻。當然這在很大一定程度上是由於年老體衰,心有意而力不足,但是你田文鏡以前得罪的人多啊,這個時候落井下石的人來了,紛紛彈劾田文鏡。

    雍正選擇的是為何這位昔日的寵臣:“他不過是年老毛病多,這些問題大概是手底下人搞的鬼。”果真中國好老闆。

    而後面這些問題也恰恰是乾隆不喜歡田文鏡的原因,田文鏡後期做的實在是太差了,非常的不盡人意,得罪的人又多,好老闆也過世了,你說乾隆不討厭他才怪呢。

  • 14 # 山中微塵

    田文鏡:我只是嚴格辦差,我有什麼錯嗎?錯的就是你一根筋!

    田文鏡 (1662年-1733年),字抑光,他其實是康熙年間出仕!在康熙朝時的田文鏡並未受到重用,但是到了雍正元年(1723年)任山西布政使,次年調任河南布政使、巡撫!他最出名的就是整飭弊政。清查積欠,實行耗羨提解、限制紳衿特權,嚴限交納錢糧,嚴行保甲制度等。這是雍正上任的推行的新政,雍正當然喜歡這樣的官吏!

    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任河南總督,又加兵部尚書銜!次年任河南、山東總督。雍正七年加太子太保!到了雍正八年兼任河北總督!

    配圖-1

    七年時間田文鏡,從一個知州從五品,升到兵部尚書,太子太保從一品!可見他是深受雍正倚重的!

    在《雍正王朝》影視劇中,有這樣一幕;

    田文鏡幫著但是還是雍親王的胤禛追討欠款的事情!但是很多皇子和大臣都借了國庫的錢,可是大家都不還!於是康熙派胤禛去追繳!

    田文鏡這個幫辦,遇到的第一個人就是魏東亭!沒想到魏東亭仗著自己是康熙陪讀的身份,沒有來當面說明問題,其實魏東亭算是康熙身邊的老人!但是卻欠下了國庫借的鉅款三十五萬兩,其實是跟康熙有關,康熙五次南巡,2次住在魏東亭家裡,花銷很大!這樣下來就欠下鉅款!

    配圖-2

    沒想到雍親王卻不給面子,一定要追繳魏東亭的款項!結果魏東亭被田文鏡這個所謂的鐵面官吏逼死,後來康熙知道這事,雷霆大怒!康熙自己拿出四十萬兩給魏東亭還了債務!

    田文鏡在辦差時也是遇到很多奇葩的事情,比如那個老狀元,他就仗著自己是狀元,不把田文鏡這個監生出仕的田文鏡放在眼裡!處處刁難田文鏡!沒想到田文鏡也不是吃素的,這個老狀元借了國庫一兩銀子!

    於是田文鏡就這樣數落:你會缺錢花嗎?你差這一兩銀子嘛?你當然不缺,可你看到同僚個個都借了國庫的銀子,你不借,感覺自己不入流。你這種人是最可惡的!為了你那用八股文換來的烏紗帽,沽名釣譽,假清高,假惺惺地跟他們走到一起!什麼君子懷德,小人懷土,你只是懷土不懷德!懷惠不懷刑!不尊德化你就是一個尸位素餐的假道學真小人,有什麼資格在這以狀元自居?

    直接把那老狀元罵的血壓飆升,直喊著要見皇上!要告老還鄉!比當初諸葛亮罵王朗那一段都還要精彩!

    配圖-3

    在官紳一體納糧的這件事情上,田文鏡也是辦得非常狠!以前是官員不用納糧,鄉紳也是按照戶頭納稅,在改革之後,所有的人頭都必須納稅!這樣一來,田文鏡就得罪了天下所有的官員和鄉紳,還有讀書人!把那些文縐縐的八股士子,搞得灰頭土臉!

    那為什麼乾隆會這麼討厭田文鏡呢?首先乾陵自己也算是個讀書人,他對文人士子還是很欣賞的,自己也經常搞搞詩會寫寫詩集,還搞了那個《四庫全書》,所以他骨子裡還是看不起田文鏡的!

    其次在天下士子面前,田文鏡就是一個酷吏,只知道執行雍正的制度,不懂得一點變通!沒有一點通融的餘地!這在任何時候都很難長久的,畢竟多元化才是最終的走向!假如什麼都搞一刀切,這個世道那就沒有人情味了,乾隆是個講情面的人,他不喜歡田文鏡這樣的官員!

    田文鏡還做了一件讓乾隆非常討厭的事情,田文鏡非得把自己葬在雍正帝旁邊,讓乾隆覺得他非常的虛假,你拍馬屁都拍打地下去了,難道你就不把我這皇帝放在眼中?但是田文鏡依然是把自己的墳墓修在了雍正帝陵旁邊!所以乾隆非常不喜歡他的所作所為!還下旨剷平了田文鏡的墳頭!

    配圖-4

    另外乾隆喜歡聽好話,在乾隆身邊,很少有這樣耿直的官吏,他喜歡聽到天下太平的訊息,雖然乾隆爺搞平衡,但是他不喜歡某個人在他面前嗡嗡叫!你們私底下搞平衡就行了,我只是在旁邊看著你們,只要有一方打破平衡,我就出手干預一下!

    看看和珅就知道,和珅在乾隆這,可以說是幹盡了壞事,但是乾隆不拿他,因為他能辦事,貪汙一點不要緊!這就是乾隆的性格!跟田文鏡這種性格,格格不入!

  • 15 # 月夜luck

    乾隆和雍正性格不同,他不喜歡田文鏡這樣的人。乾隆說過,田文鏡不如李衛,李衛不如鄂爾泰。可見,在雍正朝的重臣裡,乾隆是最不喜歡田文鏡的。

    乾隆一直以康熙為榜樣,想要以仁治國,而田文鏡是酷吏,雍正需要這樣的人來改革,而乾隆恰恰是不喜歡這樣的人。在田文鏡去世後,他的墳還被平了。乾隆到底是有意還是無意就不得而知了。因為田文鏡的墓延伸到了御道,妨礙了乾隆的通行,當時乾隆要去祭拜老爹雍正。隨從詢問如何處理,乾隆說了“拉倒”二字。這就比較有歧義了。是把墓拉倒,還是不計較了,這事就拉倒了?隨從還是把墓給平了,當乾隆祭拜完回來的時候,也沒追究誰的責任。

    乾隆其實是真的沒計較,畢竟要展現一下他的氣度。但是這話說得就有問題,手下把事給辦了,其實乾隆可能還挺高興,所以他也沒追究。就當作是有歧義,沒傳達明白。

    乾隆解除了田文鏡的同事王士俊的職務。田文鏡在去世前也沽名釣譽,瞞報災情,確實是他做得不對。雍正捨不得處置田文鏡,很多人參他,都被雍正壓下來了。田文鏡性格太直,尤其是和李紱互參案,雖然田文鏡看似勝利了,但是他得罪了讀書人,這為日後的眾人彈劾埋下伏筆。

    乾隆即位後,自然是要拉攏大部分官員的人心。何況田文鏡都去世了,打壓他也沒啥了。反倒是可以收買人心。因為鄂爾泰還活著。鄂爾泰是託孤重臣,他和田文鏡又不和。打壓田文鏡是穩賺不賠啊。

    不過有一件事還是挺有意思,乾隆也沒把事情做絕。河南巡撫雅爾圖上奏河南的民眾都怨恨田文鏡,不當將其供入河南賢良祠。這時候已經是乾隆五年了。乾隆說:他們三人(田文鏡,李衛,鄂爾泰)素來不曾謀合。所以不能翻出前案。將田文鏡撤出賢良祠的奏疏被退回了。

    乾隆四十五年,乾隆南巡,見西湖花神廟裡立著李衛自己及其妻妾的神像,號“湖山神位”,乾隆下諭說:“李衛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驕縱,初非公正純臣。託名立廟,甚為可異!”,命撤像燒燬。

    百姓還願意供奉,說明懷念李衛的功績。而乾隆也說過李衛比田文鏡強。況且已經過去這麼多年,乾隆的地位已經穩固,不需要再使用什麼手段了,就全憑自己的好惡來決斷。

    可見,乾隆當時沒把田文鏡從賢良祠撤出,一方面是還算認可他做過的功績,雖然不喜歡,但是事情不能做得太絕。另一方面,打壓也有個限度,總要有個平衡。而當乾隆當皇帝年頭多了,也不給李衛面子了。當初李衛疾病發作的時候,乾隆還派了御醫給他診治。

    人走茶涼,反正人都沒了,乾隆就更加不在乎了

  • 16 # 絕塵的時光

    田文鏡在雍正時代非常受器重的大臣,極受雍正皇帝的重用,但是乾隆皇帝卻對其極為痛恨,甚至還說過“這老頭如果健在,朕必殺之”,為什麼兩代皇帝對同一個人有如此大的分歧呢?田文鏡究竟做了什麼?

    田文鏡這個人是老年得志,在雍正年間出仕時已經61歲了,但俗說話“薑還是老的辣”,田文鏡憑藉著老練的經驗,洞悉人心的本領,歷任了山東、河南等地總督,甚至做到了兵部尚書,那麼我們首先來看看田文鏡為何如此受雍正賞識?

    雍正皇帝是非常務實講究做事效率的人,其能夠在十多年裡面把清朝人口從1億增長到3億就可以看出來同樣,他也喜歡務實的人,而田文鏡恰恰是抓住了時機。

    雍正元年,雍正皇帝祭告華山,途中路過山西,因為之前聽年羹堯說過山西發生了天災,於是就詢問當時的山西巡撫德音,德音這個人為了自己的政績就謊報說山西沒什麼天災,而雍正轉而問田文鏡,田文鏡就據實把山西天災的情況說了,就這樣,田文鏡的務實作風受到了雍正皇帝的賞識,瞬間就被提拔為山西布政使,田文鏡到了山西之後,整頓吏治,治理天災,使山西的面貌煥然一新,也讓他逐漸成為雍正皇帝的股肱大臣。

    田文鏡憑著雍正皇帝的賞識一路高官厚祿,走向人生巔峰,到了七十多歲時善終,但為何後來的乾隆皇帝又說:“這老頭如果健在,朕必殺之”,到底田文鏡哪裡惹惱了乾隆?

    田文鏡這個人勤勉做事還不錯,但也是個愛浮誇、投機取巧的人,他抓住了雍正皇帝特別喜歡“祥瑞”這種,於是在大清朝徒人口大量增長的情況下,他向朝廷報告說河南有戶農家的稻穀一株長了十五稻穗,每一穗有兩尺長,一家人吃一稻穗可管飽,出現這種“祥瑞”,雍正能不高興麼說明聖人治下才會出現如此盛景。其實,這明顯是田文鏡抓住雍正喜歡“祥瑞”的心理搞出的浮誇。

    田文鏡的這招浮誇讓雍正很是高興,但是卻讓老百姓非常惱火,試想若是朝廷真的認為河南地區稻穀產量如此高,以產量高低來提高賦稅怎麼辦?那不是讓百姓傾家蕩產麼?這不是殘害百姓之舉麼?

    而乾隆派人對此事做過詳細的調查,他明白這件事是田文鏡等人逢迎雍正皇帝做出來的,為了糾正這種浮誇風的,他說道:“這老頭如果健在,朕必殺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動擋車離合器變重起步發抖,有可能是哪些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