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公元前

    周世宗柴榮是後周的第二任皇帝。在五代十國後期,當時的社會處於動盪不安之中,作為一位割據政權的皇帝,柴榮的聲望自然無法和大一統時期的皇帝相比。但是,無論是在軍事還是在國家治理方面,柴榮的個人政治能力,在中國歷史上還是能排上名的。後世人稱他為“五代第一明君”。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柴榮絕不是一個平庸的皇帝。

    公元954年,周太祖郭威因病去世。但是郭威膝下並沒有子嗣,他在去世之前,將皇位傳給了自己的養子柴榮。我們要注意,郭威不將皇位傳給郭氏家族的人,而是傳給與他沒有血緣關係的柴榮。他選擇柴榮,並不是因為柴榮是他的養子,而是因為柴榮的個人能力確實要比其他人強,郭威認為柴榮肯定能夠成為一代明君。最後的結果也證明了郭威的選擇是對的。

    柴榮繼位之時,後周社會還處於動亂之中,當時北漢的皇帝趁柴榮還沒有坐穩江山,勾結契丹人入侵後周。而當時,柴榮在後周還沒有自己的威望,很多人並不是真心效忠於他。於是,柴榮打算效仿唐太宗御駕親征,當時的宰相馮道直接問他:“陛下你認為你能夠比得上唐太宗嗎?”面對這種嘲諷,柴榮並沒有發火,而是說:“漢軍乃是烏合之眾,若遇我軍,如泰山壓卵。”而馮道繼續嘲諷柴榮說:“陛下您不是泰山。”柴榮聽後忍受不了這種嘲諷,最後大怒而去。

    公元954年,柴榮不顧大臣們的勸阻,親自率大軍出征。當時,很多大臣都認為柴榮是有去無回了,後周肯定會敗在他的手裡。很多大臣甚至開始私下裡為自己尋找新的主人。然而,令人沒想到的是,柴榮在“高平之戰”中,雖然陷入了劉崇的包圍,但是之後他開始了絕地的反擊,由被動轉為主動。結果柴榮率領的大軍大獲全勝。值得注意的是,因為這場戰爭,趙匡胤,這位本來並不受人所關注的人,開始登上了歷史的舞臺,他也是後來建立大宋的宋太祖。

    柴榮是個有雄才大略的亂世梟雄,當時後周在柴榮的統領下即將統一中原,當時契丹南唐後漢等都不是對手。如果柴榮能再多活十年,相信他一定能夠統一中原,而且柴榮不會讓契丹人崛起,柴榮也會率軍收復燕雲十六洲。

  • 2 # 阿杜談古論今

    柴榮生於邢州堯山柴家莊(921年10月27日),因家道中落故投奔姑父郭威。他熟讀經史,再加上練就一身武藝,所以他就隨從他姑父郭威從戎。

    乾祐四年(951年)郭威建立後周,當時由於柴榮的一系列突出業績表現,再加上郭威已經收他為養子,所以郭威駕崩以後柴榮就順理成章的繼後周帝位。

    下面來介紹一下柴榮的主要功績:

    1 透過高平之戰雖然沒能取得大捷,最後鎩羽而歸,但是也鞏固了柴榮的地位。

    2 勵精圖治,銳意改革,也想成就一番作為。

    3 西敗後周,三徵南唐,北伐幽燕、使後周疆域不斷擴大,同時也極大的震懾了一眾割據勢力。

    4 為政方面澄清吏治、選才納諫、整頓禁軍、注重邊防、均定田賦、興修水利、漕運、鑄錢等方面的一系列變革極大的促進了經濟發展。

    5 他也比較的重視文化教育方面,以及不同民族和一些屬國的融合。同時也不斷的完善刑法、曆法,這就使得國家能夠有一個穩定的基礎。

    就此我總結他的能力還算名副其實,沒有被高估,當然跟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比他可能是略有遜色,可也許這也不能全怪他,如果不是早死的話也許就沒有宋太祖什麼事的,正可謂‘朕不死、爾等終是臣’。不知各位讀者朋友持何種看法,歡迎朋友們積極討論,讓我們來加深瞭解這斷歷史。

  • 3 # 縹緲峰下一粒沙

    我認為恰恰相反,因為最終建立大一統王朝的是宋太祖趙匡胤,所以後周柴榮常常被忽視,對那段歷史不太瞭解的人,甚至不知道他是誰,稍有了解的,可能只把他視為五代十國中的一個普通皇帝。

    可實際上,沒有柴榮打下的基礎,趙匡胤不一定能建立宋朝,而如果柴榮沒有英年早逝,由他建立的王朝不一定會像宋朝這麼軟弱,說是“統一”,其實很勉強。北方大部分地域都在異族的統轄之下。

    柴榮真有這麼厲害嗎?是的。這裡舉幾個例子來說明。

    一、政治方面

    後周這個政權是由郭威建立的,他的兒子被後漢隱帝劉承祐所殺,在其死後,帝位便由養子柴榮繼承。柴榮是郭威之妻柴皇后的親侄子,家道中落,自幼投奔姑父姑母,和郭家的孩子也沒有兩樣。

    柴榮素有大志,繼位之初定下了“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的政治方向,並制定了“先南後北”的戰略,即先攻下江南(南唐)、嶺南(南漢),再取巴蜀(後蜀),之後是遼國的燕雲之地,最後是河東(北漢)。

    趙匡胤黃袍加身之後,也基本遵循這個策略去發展。可以說他就是沿著柴榮規劃好的路線去走。

    (電視劇裡的趙匡胤)

    二、軍事方面

    柴榮雖是富商出身,卻天生就是將帥之才。主持了四次比較大的戰役,並且連戰連勝。

    1、顯德元年(954年),北漢、遼國趁後周帝位交替之際,聯軍來犯,柴榮御駕親征,大破北漢,穩定了局面;

    2、顯德二年(955年),柴榮派兵西征後蜀,打下了秦(今甘肅秦安北)、階(今甘肅武都東南)、成(今甘肅成縣)、鳳(今陝西鳳縣東北)四州之地,擴大了後周的地盤;

    3、顯德二年(955年)至顯德五年(958年)間,三度親征南唐,將長江以北的淮南之地盡皆奪取,並迫使南唐臣服。更重要的是,這三次南征,震懾住了南方勢力,為之後的北伐免除了後患之憂;

    4、顯德六年(959年),柴榮親征遼國,在四十二天內連收三關三州,共十七縣的土地。之後柴榮召開軍事會議,準備乘勝奪取幽州(今北京市),諸將都認為此舉太過冒險,不同意,但柴榮沒被勸住,依然想要重創遼國。

    可惜啊,半夜突發急病,只能倉促回師,一個多月後就逝世了。

    如果他沒死,遼國能不能存在都是個問題。當然也就無法威脅漢人建立的中原政權。大概是遼國還有氣運吧。

    除了這四次大規模軍事行動,柴榮的軍事天賦還體現在練兵上。他命令禁軍統領趙匡胤招募天下勇士組成禁軍,並且親自訓練、考核。

    史料上的記載是“躬親試閱,選武藝超絕及有身首者,分署殿前諸班”,在他的各種措施之下,後周禁軍成為聞名天下的精銳之師,《資治通鑑》的評價是“士卒精強,近代無比,征伐四方,所向皆捷”。

    這支大軍,最後便宜了趙匡胤,成為他橫掃四方的班底。

    三、治國有方

    柴榮還是治理國家、發展民生經濟的一把好手,均定田賦、興修水利,重視百姓疾苦。並且吏治清明,對於貪官的處罰極重,都快趕上朱元璋了。

    在他的統治之下,後周經濟得到飛速發展,這一切都為後來的宋朝奠定了基礎。

    總之,柴榮極有能力,正是他打好了基礎,才有了宋朝後來的統一和繁榮。

    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司馬光對他極為推崇,曾說:“若周世宗,可謂仁矣!不愛其身而愛民;若周世宗,可謂明矣!不以無益廢有益。”

  • 4 # 濤說精彩歷史

    相比郭榮/柴榮的名氣,他的能力只有被低估。一、柴榮為政簡述

    五代十國是一個被遺忘時代,柴榮更是一個被大眾遺忘的明君大帝。普通人想起他來,多是”三武一宗滅佛”中一位,最多再知道傳說中的“柴窯”;歷史學家想起柴榮,多為其英年早逝、江山被篡奪而遺憾。

    濤說史寫【五代十國108外號】,對柴榮的評價是——“大志大行大憾大帝”。

    柴榮33歲即位,便立下“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壯志 。之後他一步步實現自己的諾言:

    軍事上整頓禁軍、完善殿前司,修浚邊防、編修兵書,在位短短五年六次親征,戰高平,徵南唐,破契丹。與之前地表最強的沙陀人來說,柴榮軍事能力毫不遜色。趙匡胤、趙光義統一天下,也不得不像柴榮一樣親征。

    文化上他搜求佚書,雕刻古籍,大興文教;禮樂上撰《大周通禮》、《大周正樂》;科舉上嚴查科舉作弊,親自閱覽新舉進士的文章;為北宋的文化繁榮奠定了堅實基礎,這是歷史上另一位北周大帝——宇文邕所不及的文治。

    政治上澄清吏治、選才納諫、構建了優秀的執政班子。他沒有的後梁朱溫晚年猜忌;沒有後唐李存勖削藩不利,財政混亂;沒有後晉石敬瑭懼怕外敵,賣土求榮;沒有後劉知遠、劉承祐對人民殘暴。後周的執政班子,基本杜絕了五代50年來的種種政治弊病,所以有統一氣象。經濟上減免百姓賦稅、均定田賦、限制佛教、興修水利、漕運鑄錢、開放坊市等等。且後周的周元通寶實物流傳至今,是錢幣界不可多得珍貴貨幣;商人出身的周世宗,中國史罕見,不像漢武帝,不像唐太宗,極可能真正的不抑商業。生活上柴榮簡樸,與皇后伉儷情深,其身後之事,是歷代皇陵的薄葬典範……

    (柴榮治國)

    太多太多,可惜上天只給他五年六個月的時間,最後累倒在幽雲十六州的戰爭前線。

    吃水不忘挖井人,在那個黑暗的時代,柴榮給“兵驕民困”的五代十國開了一扇窗,我們真的不該遺忘。

    請再注意一個細節,柴榮在前線身體不適,群臣反對,他才不得不返京;但中途好轉,還想第二次攻擊契丹!無奈病情再次累倒。

    顯德六年(959年),柴榮在開封萬歲殿駕崩,終年三十九歲。

    北周武帝35歲去世,但其身後有隋文帝,有唐太宗;而周世宗郭榮,身後有趙匡胤,再之後呢?

    壯志未酬這四個字,沒人比柴榮更合適。

    二、柴榮的缺點——太注重效率,忽視了身後權謀。

    唐太宗即位,面對突厥入侵,尤有“渭水之盟”的妥協;而柴榮即位卻不顧馮道等反對,毅然面對北漢、契丹聯軍,不願意妥協。

    論對治國效率的追求,柴榮可排中國歷史前三。

    (唐太宗渭水之盟:政治家要舍小利,圖大利)

    但明顯的一個道理,效率權謀不可兼得;柴榮在位時候,王道蕩蕩,不用無為之人,不搞特務政治,連最後的託孤,都罷免能力欠佳的張永德,把虛歲僅7歲的兒子託付給趙匡胤。

    實在是君子之心。

    他很相信這個英武非凡、自己一手提拔的小兄弟。在他心中,殿前都點檢趙匡胤,一定會和殿前司、侍衛司兵將一道,一定會和“王道蕩蕩”的王溥、範質、魏仁浦等宰相班子一道,齊心協力,在他身後收回幽雲十六州,統一天下。

    但權謀、歷史不講效率!!!

    周世宗的身後託孤實在錯誤,致命錯誤!!!他其實完全有機會限制趙匡胤!!!

    柴榮去世不到半年,趙匡胤就以契丹入侵為由,從後周樞密院騙得調兵權,統帥自己的兄弟們,篡奪大周。

    我並不討厭趙匡胤,因為史書、時人對他的評價很高,宋太祖也完成了中國的大部分統一。

    但是,趙光義卻指明一點,說後周宰相團隊,如範質,循規矩、慎名器、持廉節,無人出其右;但是他們,欠周世宗一死!

    《宋史》:趙光義宰輔中能循規矩、慎名器、持廉節,無出質右者,但欠世宗一死,為可惜爾。

    但我們亦不能苛求他們,因為,這就是冥冥之中的命運選擇!

    在那個黑暗時代,要怪,就怪周世宗死太早吧。

    三、假如周世宗不死,會不會收回幽雲十六州?他會改變唐宋變革之際,中國北方的戰略劣勢嗎?

    我的回答,一定能。我相信,一定能。

    柴榮是一個身先士卒的軍事家、恰到好處的改革家、追求效率的政治家。反對王安石變法的保守派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都對柴榮改革讚不絕口;春秋筆法的歐陽修,在《新五代史》中,更明確說柴榮不死,一定會收回幽雲十六州。

    (幽雲十六州,讓柴榮等無數北宋皇帝魂牽夢繞)

    很難想象這是他們是以北宋大臣身份說出這番讚揚的!他們對後梁、後唐、後晉、後漢的評價可不高,他們出生時,後周滅亡不過50、60年。

  • 5 # 歷史的影子

    人們都說人無完人,就算九五之尊也不例外。如漢武帝的巫蠱之禍,唐太宗的玄武門之變。但是,歷史上真有那種完美的皇帝,一生幾乎沒有犯過錯。他就是周世宗柴榮。

    柴榮其實是郭威養子,在郭威死後繼位為帝。柴榮統治期間,始終堅持著以南方為突破口而後逐步向北方進發的由易到難的政策。消滅著弱小勢力,從而在中原區域性進行統一,統一中原之後再進一步擴大疆域面積,可惜,上天真的是不公只給了他六年時間。他用這六年時間西敗後蜀,議取幽州時突然病重,不久後病逝。

    後來趙匡胤篡位,應該說是靠柴榮打下來的底子才一統天下。而趙匡胤在建立宋朝之後也是繼續貫徹著他的政治思想,最終在藉助南方豐富物質的基礎之上實現了全國的統一。

    柴榮為中原文明發展鎖定裡的這一策略給予了後代極大的影響。如果沒有柴榮對於南方發展的支援,沒有他對於南方的平定,沒有他對商品交換形式的拓寬,趙匡胤在接手後也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就建立大宋王朝。

    所以無論從品德、能力、還是歷史功績來看,柴榮都不輸給任何歷史上任何一位皇帝,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柴榮是五代最完美的皇帝。

    不過很可惜的是,他三十多歲就染病去世,政權也讓趙匡胤給搶走了。我想如果老天再給柴榮一些時間,那麼歷史將會有所改變,因為柴榮有這個能力。

  • 6 # 茶於範兒後

    後周周世宗柴榮954年到959年在位六年,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為宏偉目標, 勵精圖治,銳意改革,南征北戰,體現了“五代時期一代明君”的文治武功。他的功績是卓著的,可以說趙匡胤是在柴榮打下的後周基礎上,開啟了宋王朝歷史帷幕。因為他的治國理政體現在:

    (一)政治

    1.澄清吏治

    對於文武貪吏屢加重責;下詔舉薦官員,但若貪,懦弱,就得連坐舉薦人。

    2選才納諫

    柴榮任用範質、李谷、王溥為相;又力排眾議,拔擢不由科進第的魏仁浦聘為樞密使。規定製科科目時,任何人一視同仁,不分資歷背景,公平選拔。柴榮辦事謹慎虛心,他曾極為誠懇地專門下詔要求群臣儘量上書言事。

    (二)軍事

    1.整頓禁軍

    他命禁軍將領趙匡胤廣募天下壯士,親自選人。裁汰老弱士卒,拔擢強壯者。透過整頓,節省了開支,使後周的禁軍成為一支威震鄰國的精銳之師。

    2.南征北戰

    柴榮即位後,採納大臣王樸在《平邊策》中提出了“先易後難”的主張:先攻下南唐、南漢,再取後蜀,其後是遼國的燕雲之地,最後是北漢。

    柴榮在位期間,主要進行了四次重大的戰役:

    ①954年,北漢、遼國聯兵南侵,柴榮御駕親征,在山西晉城高平大破北漢,穩定了政權;

    ②955年,派兵西征後蜀,接連收復前朝丟失的秦、階、成、鳳四州之地;

    ④959年,北征遼國,在四十二天內連收三關三州,共十七縣的土地。

    3.修浚邊防

    955年,疏浚深州和冀州之間的胡盧河;並在李晏口夾胡盧河修建城壘,派重兵戍守。

    4.編修兵書

    956年,兵部尚書張昭奉詔撰成《制旨兵法》十卷。

    (三)經濟

    1.均定田賦

    促使逃戶及早迴歸和荒棄莊田的開墾利用,大大有利於農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2.限制佛教

    為了增加勞動力和兵源,限制寺院的發展,還嚴格規定出家為僧尼的條件。當年廢寺院三萬三百三十六所,僅保留寺院二千六百九十四所,還俗僧尼多達六萬一千二百人,收效顯著。

    3.興修水利

    疏浚漕運水路,對水利灌溉和經濟發展也產生了重大影響。

    4.漕運、鑄錢等

    下詔禁天下銅器,議立監鑄錢。

    這些舉措,減輕了後周國家的負擔,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四)文教

    1.教育

    親自閱覽新舉進士的詩賦、論文與策文。

    2.禮樂

    集文學之士,撰《大周通禮》、《大周正樂》;糾正科舉弊端;又搜求佚書,雕刻古籍,大興文教。

    3.書史

    957年,命兵部尚書張昭編修周太祖及後梁、後唐末帝的實錄,撰成《周太祖實錄》三十卷。

    4.刑律、曆法

    撰成新曆《顯德欽天曆》,頒行《大周刑統》;王樸詳定“雅樂十二律旋相為宮之法”,又校訂律準。

    (五)對外關係

    與南唐,後蜀,高麗均開展良好的互動局面。

    柴榮成為結束中唐以來二百多年割據動盪的決定性人物,是一代明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區分咸豐通寶的部頒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