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遇春之塵境心影錄
-
2 # 扶蘇與魚
千叟宴在清朝的歷史上一共舉辦過四次,始於康熙,盛於乾隆時期。清朝皇帝舉辦千叟宴一是要顯示他治國有方,太平盛世。二是要表示對老人的關懷與尊敬。因為儒家講的是以孝治天下。
參加皇帝賜宴對於大多數人來講肯定是無比光榮的,但是呢吃天子賞賜的宴席肯定是得規規矩矩的,因為畢竟是賜宴,免不了一些繁文縟節的,吃起來,也並不能敞開懷大吃大喝。吃賜宴最重要的是滿足的是心裡,而並不是肚皮。
-
3 # 嘉述話歷史
在中國歷史上凡是對朝廷有功的人都會受到皇帝的加冠封爵,有的賜予珠寶,有的賜予良田,有的賜黃馬甲。其中有一種,是皇帝賜予吃飯。這個聽起來感覺是極為榮耀的事情,但據歷史記載並不是這樣。
在古代,皇帝賜飯叫賜宴,這是一種官方的行為,所以其本身又是一件嚴肅的事情,加入當時的禮儀繁多,所以但凡參加這種聚會,必須是穿戴整齊的朝服,帶上官帽和朝珠。如是在冬天舉行還能接受,但如果是夏天,不像現在可以穿單薄的衣服,所以經常是還沒有坐定,身體上已經全是汗水。
據清朝《春明夢錄》一書中記載,宴會一般在太和殿舉行,由兩個人組成筵席,席地而坐。在筵席有擺放著食物,有主食、也有奶茶和酒。但是在宴會開始後,只有水果可以吃,而主食和剩下的水果可以轉交給隨從人員帶回。
賜宴開始後一定是少不了禮儀的,在宴會上有專門的贊禮官員。當這些官員唱贊“跪”時,參加宴會的大臣都要站立起來離開自己的座位,向皇帝進行一跪一叩的禮儀,結束後再回到自己的座位。可是宴席中並不是一次跪拜,至少要三到四次,所以參加的官員大都很幸苦,他們不是年輕人,這樣高強度的宴會著實是對他們體力的考驗。在清朝時,大臣們私下流傳一句話“不怕聖上召見,就怕皇上賞飯”。
此外,除了賜宴這樣的宴會外,還有像定鼎會,皇后生日,皇子大婚等。在每年的特殊節日,像上元、端午、中秋、重陽節等等也會舉行宴會。
在清朝時期,皇帝舉行的例行賜宴,除了建元定鼎宴外,還有元日宴、冬至宴、萬壽宴、大婚宴、千叟宴這5種比較大型的宴會。
回覆列表
人生的事,往往很難說;個人的感受,也只有個人心裡最清楚。很多事情,外人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大多數時候,都是隔靴搔癢,難以真正體會其中的悲歡苦樂。
就拿皇帝賜宴一事來說:
首先,想起來,肯定是很風光、很享受的事情;
其次,聽起來,似乎是環境高雅、服侍周到的場面;
最後,從後來各種演繹的情境看起來,大約也是熱鬧非凡、繁華隆重的景狀。
但是,就制度層面來說,皇帝賜宴:
首先是一種官方行為,所以,其本身就有一定的嚴肅性;
其次,因為嚴肅性的存在,所以,其中有很多的禮儀需要遵照執行。
關於皇帝賜宴,這裡,先看一下史書的記載。
《清史稿》卷八十八·志六十三《禮七(嘉禮一)》中,就有對皇帝賜宴的清楚界定。
《大宴儀》所載:
首先,對賜宴的主辦單位進行了說明:
凡是國家的例行賜宴,都是由禮部主辦,光祿寺供置,精膳司部署;
其次,國家例宴的名目,大約如下:
一、建元定鼎宴。
就字面意思看,建元定鼎,一個朝代也就那麼一次。
不過,滿清的建元定鼎宴,共有兩次:
一次是清太宗時期,愛新覺羅·皇太極改國號“後金”為“清”,同時,改年號天聰(公元1627年~公元1636年)為崇德(公元1636年~公元1643年),設宴;
另一次是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時期,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定鼎燕京,設宴、立皇帝寶座於皇極門正中,皇帝升座後,賜百官坐,賜茶、進酒,其間行禮,全都是一跪一叩。
二、元日宴。
元日,農曆正月初一,即春節。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崇德初期,定製,元日宴設在崇政殿,參加人員主要是王、貝勒、貝子、公等,外籓王、貝勒也可參加。這個有點類似於皇室春節聚會。
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康熙(公元1662年~公元1722年)時期,元日宴曾一度取消。
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元日宴改成元旦宴,並且對宴會的禮儀進行了明確的規定。這個時候,參加宴會的人員,是穿戴朝服的內外王、公、臺吉,還有文武百官。宴會中間的禮儀規定,可參看史書。
三、冬至宴。
始於清世祖順治時期,後來常常停止舉辦。
四、元會宴。
遇萬壽正慶,或十年國慶,特別舉行的宴禮。如清高宗乾隆(愛新覺羅·弘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就有此宴。
五、千秋宴。
清聖祖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創設,在暢春園進行。凡是直省現官、致仕漢員暨士庶等,年紀在六十五以上至九十的,都可參與。皇帝派遣其子孫、宗室執爵,授予酒水,分給食品。諭旨毋須起立,以示對這些年長者的優待尊崇。清高宗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超過六十歲的,有三千餘人參加,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嘉慶(公元1796年~公元1820年)初期,再次舉辦,宴會在皇極殿,與宴者三千零五十六人,邀賞者有五千人。
六、大婚宴。
皇帝結婚設宴。
清世祖順治八年(1651年),皇帝大婚禮成,設宴,禮儀按照元旦進行;並向皇太后呈進筵席牲酒,嗣後,仿照此例進行。
看完史書的記載,再看一看參與賜宴者的體驗。
那麼,真正經歷過皇帝賜宴的人,他們又是怎樣的感受呢?
清人何剛德《春明夢錄》捲上中的一節,對此有所記述,這裡,說來供讀者一觀。
農曆甲午年(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六月,清德宗光緒帝萬壽(生日),在太和殿賜宴。
關於參加的名額,京師每部之中, 司員只有兩名可以與宴。
當時,人在京師吏部任職的何剛德,被吏部確定,可以與其同僚溥倬雲一起,參加此次賜宴,使用吏部兩名司員的名額。
筵席佈列在太和殿丹陛之上,並且連線到太和殿下的東西兩邊。
兩個人組成一個筵席,席地而坐。
筵席中食物的擺放,使用的是案几。
案几上最顯眼的,是好幾層的餑餑。
“餑餑”是滿族人對多種麵食的統稱。
當日賜宴群臣的餑餑是怎樣的式樣,已無從知曉了。
數層餑餑之外,加以果品一層,上加整羊腿一盤。
這大概是主食。
主食而外,還有飲品。
飲品有奶茶,有酒。
酒是清廷光祿寺良醞署釀造的。
上文已經提及,皇帝賜宴,講究禮儀,所以,半點不會馬虎。
賜宴之中,還有專人贊禮。
贊禮者站立太和殿的殿陛之上,贊禮者唱贊曰:
跪。
那麼,參加宴會的群臣就要站立起來,然後向皇帝下跪。
下跪結束,參加宴會的群臣起來,仍舊坐回自己的席位。
行酒(依次斟酒)的,是光祿寺的署正(清代,正六品)。
這酒,喝起來微微有點甜味,和平常在外面所喝的酒,味道略有不同。
參加宴會時,只有水果可以吃。
餑餑和剩餘的水果,可以交給隨從的人員帶回家去。
這一次宴會,前文已經指出,時間是在農曆的六月。
這個時候,正是天氣酷熱的時候。
當時,赤日經天,這些參加宴會的官員,整齊地穿戴著朝服衣冠,還要盤膝而坐。
不但如此,其間,他們還要一會兒起來,一會兒下跪,一會兒坐下,個個都是汗流浹背。
不要說身臨其境,便是想一想,都覺得有些遭罪啊!
不過,清廷也沒有那麼死板,官方允許參加宴會各員的隨從在他們的背後揮動扇子,幫他們降溫。
一場賜宴,歷時兩點鐘之久。
宴會之中,還備有歌舞。
當然,在這種規格的場面之中,歌舞也是齊整嚴肅的。
賜宴結束的第二天,皇帝還會賞福字、三鑲如意、磁碗磁碟、袍褂料、帽緯、白綾飄帶八色。
賜宴之中,座位次序的安排:
王公大臣在太和殿的丹陛之上;其餘各官,按照朝廷的禮儀制度,順次坐定。
需要指出的是,當時賜宴,太和殿西邊的末座,是北韓使臣的筵席。
北韓使臣的穿戴,是圓領大袖。他們手執象牙笏板,態度尤為恭順。
中東戰(朝日戰爭)後,北韓被日本侵佔;之後,清朝的殿廷之上,連北韓衣冠都看不到了。
關於皇帝賜宴,至此講完。
讀完之後,不知讀者會不會再有參加賜宴之心?
(全文結束)
https://www.toutiao.com/c/user/6134662558/#mid=6134493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