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呂小記
-
2 # 歷史的天空絢麗多彩
兩人所擅長的領域不一樣,張良擅長謀略,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為劉邦在戰場上出謀劃策;蕭何擅長治理國家,撫卹百姓。提供後勤保障。兩人在各自的領域都是頂尖人才,不能說誰更聰明。
先看看張良在劉邦爭奪天下的過程中都做了什麼事,劉邦率軍攻破武關後,秦王子嬰繼位後殺了趙高,劉邦軍聽到這個訊息,群情激憤,要強攻嶢關,當時劉邦僅有兩萬人馬,而嶢關守軍有五萬人。強攻肯定是昏了頭,張良獻計讓劉邦遍插旌旗作為疑兵,讓嶢關守軍覺得到處都是劉邦軍隊,然後派酈食其帶上錢財賄賂秦軍守將,張良判斷秦軍守將是個貪財的人,果然嶢關守軍答應獻關投降,和劉邦軍隊聯合進攻咸陽,劉邦大喜過望,張良確給他潑了冷水,他認為嶢關秦將雖然要降,但守軍未必服氣,要發現劉邦僅有兩萬人馬就會造反,到時候後不堪設想,建議劉邦趁其鬆懈發動進攻,劉邦採用了張良建議,大敗了秦軍,首先進入咸陽。
進入咸陽後,劉邦志得意滿,想過安逸的生活,又是張良勸劉邦認清形勢,要奪取天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他勸劉邦和三秦父老約法三章,規定: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收穫了關中民心,為劉邦經營關中打下了良好基礎。
鴻門宴上,張良為劉邦出謀劃策,讓劉邦和項伯聯姻,利用項伯使劉邦脫離了危險。楚漢之爭的最後決戰,張良告誡劉邦,必須聯合韓信,彭越,英布等人才能徹底打敗項羽,讓劉邦給韓信,彭越封地,換來了韓信等大軍齊到垓下包圍項羽,統一了天下。
張良一直在劉邦身邊為劉邦出謀劃策,是一個出色的謀臣,天下既定,張良不留戀權位,提前退隱,得以善終顯示了張良的高智商,可見張良是個聰明人。蕭何在治國方面確實有天賦,劉邦軍隊佔領咸陽,蕭何做得第一件事就是直奔丞相府,他對那些金銀財寶不感興趣,蕭何要找的是秦國所有的地圖,書籍檔案等材料,他知道這些東西的價值不是金銀財寶能比的。要治理天下這些東西比金銀財寶的價值要高千萬倍,可見蕭何在治國上的大智慧。
蕭何獲取了秦國全國的資料檔案,使他對秦國各地的情況都很瞭解,劉邦被封漢王,封地是蜀郡,巴郡,漢中。所有人都認為那是個貧瘠荒涼之地,包括項羽的謀士范增也是這樣認為的,劉邦手下人都對去這樣的封地存有怨言,想要找項羽理論。但蕭何根據自己對秦地理的瞭解,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認為劉邦的封地是不錯的,事實證明劉邦依託此地走上了奪取天下的道路。
楚漢戰爭打了四年,蕭何一直為劉邦治理後方,滿足了劉邦前線兵員糧草裝備等需求,使劉邦越打越強,劉邦也給予了蕭何很高的評價:
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我不如蕭何。建立漢朝後,劉邦封蕭何第一功臣,當了大漢丞相。蕭何還識人才,他雖然不懂軍事,但為劉邦發現並推薦了韓信這樣的軍事人才。
蕭何當丞相時候為漢朝制定了一整套規章制度,把漢朝治理的井井有條,蕭何死後,繼任丞相曹參完全按蕭何的規章制度行事,有蕭規曹隨的美談,也證明蕭何治國方面是大才。
蕭何在韓信死後,知道了伴君如伴虎的道理,自己功勞很大,又得到老百姓擁護,劉邦對自己肯定不放心,於是他故意搶奪老百姓的田產,自汙名聲,當老百姓向劉邦控訴丞相蕭何時,劉邦確很高興,蕭何也得以保全了自己,說明蕭何也是一個智者。
綜上所述,張良長於謀劃,蕭何善於治國,兩人各有所長,但都是聰明人,沒有哪個更聰明之說。
-
3 # 史學達人
論明哲保身張良比蕭何做的好,大家都知道劉邦是比較喜歡罵人的,他最看不起的人就是書生,甚至會朝書生的帽子裡撒尿。
但是,劉邦一生之中尤其敬重的只有張良一人而已,劉邦稱呼張良的時候,都是叫他為子房。
在古代一般直呼別人的姓名,對這個人是不怎麼尊重的。若是想對這個人表示尊重,就直呼他的字就行了,張良的字就是子房。
可是,劉邦對蕭何就不一樣了,雖然蕭何曾經是劉邦的老上級,但是,劉邦起義之後,他就成了蕭何的上級了。
劉邦對蕭何不但談不上尊重,他甚至有三次是想殺死蕭何的。
第一次就是劉邦在和項羽對峙滎陽的時候,那時候蕭何在關中為劉邦守護大後方。蕭何治理國家的能力是無人能比的,時日一長,蕭何在關中的威望一天比一天大了起來。
這時候在前線打仗的劉邦就開始擔心蕭何了,他怕蕭何會取代他,在關中稱王了。
可是,當劉邦懷疑蕭何的時候,蕭何身處危險竟然並不自知。
那時候的劉邦總是隔三差五的派人去問蕭何最近的情況怎麼樣了?
蕭何聽到劉邦的問候還很美,畢竟他覺得自己的老上級還惦記著自己。
這時候蕭何的門客就告訴蕭何,三番五次的被領導問候,那不是什麼好事,這說明劉邦已經開始懷疑你了?
蕭何琢磨了一下,還真是,可是他並不知道怎麼解決。
等到劉邦看到你的親人都來做人質的時候,他對你就放心了。
蕭何就這樣做了,派自己的親信去前線後,他果然再也沒有收到劉邦的問候。此次劉邦想殺蕭何的危急,就這樣解決了。
第二次劉邦懷疑蕭何是在劉邦稱帝之後,那時候因為異性諸侯王叛亂,劉邦要去平叛,因為經常在外打仗,劉邦的疑心病又來了,他又開始問候蕭何了。
有了上次的經驗,這次蕭何很知趣,他把家裡的財產全部變賣,然後把這些收入,當作軍費給劉邦送到了前線。
劉邦收到了銀子,就不惦記蕭何了。
蕭何的第三次災難,是在劉邦快死的那一年,本來劉邦是想再死之前把蕭何也幹掉的,因為蕭何這個人治理國家這麼多年,威望很高,得到了百姓的支援與擁護,他很怕自己死了,蕭何會代替他的兒子做皇帝。
蕭何也意識到了劉邦會在死前要殺他,這時候又有高人給蕭何支招,他告訴蕭何,你要是想活命,就必須把你的好名聲給毀掉。
蕭何為了活命,沒有辦法,他只有在關中用低價大量的收購農民的土地,一時之間關中的人恨死蕭何了。
最後,劉邦總算饒恕了他。
同時我們在看看張良,在劉邦得到天下當了皇帝后,他開始讓張良在天下最富有的齊地選三萬戶做自己的食邑。
這個看似很優厚的封賞,被張良給拒絕了。
張良說自己若是要封賞的話,也不是要齊地的,而是選擇要比較貧瘠的留縣,要一萬戶人家就行了。張良要這裡的理由是他和劉邦初次見面就是在留縣,這個藉口也很高明。
在一個就是張良是一個很知足的人,他在成就了劉邦的帝業之後,他基本上就告別了朝廷,選擇了雲遊四海。
因為張良知道劉邦這個人生性多疑,可以共患難,不可以共享福。
從這一方面來說,蕭何是比不上張良的。
-
4 # 傲嬌的小農人
在研究漢朝初期的歷史時,蕭何是一個絕對繞不過去的歷史人物,但是在當時看來,在劉邦的集團中,他是僅次於大老闆劉邦的存在,但是從史料中我們卻很少看到關於他身世的記載與描述。相反的是,同期的張良、陳平等無論是從身望還是地位方面看均無法與之相比的人物,卻有著清晰的記錄,這讓人不得不懷疑,他的身世及初始的地位,並不如我們所想象的那麼簡單。
我們從史料中可以看到,當時的蕭何在沛縣可是一個了不得的人物。按照秦的律法,當時的縣令一定是朝廷外派的,然而他卻並不具備主政沛縣的實力。真正的權力掌握在以主吏為身份的蕭何等地方豪強勢力手中。我們後來的一般理解,劉邦起家以後,他的集團勢力主要包括曹參、樊噲、周勃等人。而在這個集團形成之前,他們有的是受蕭何領導,有的是當地無業遊民,事實上完全是受蕭何控制的。當初縣令想要有所動作的時候,也正是他派出樊噲告知劉邦,才使得他得以避險。種種跡象表明,當時的沛縣政壇,蕭何絕對是一個黑白通吃的大佬,而劉邦更像一個隱藏在地下的活動家。
在殺死縣令以後,他們這終於算是正式起義了。但是問題來了,誰來做首領還沒有敲定,而這正是讓我們感到迷惑不解的地方,當時從能力各方面來看,蕭何、曹參以及劉邦都是可能人選。但蕭何與曹參等身為官場中人,認為起義暴動實屬情非得已,對自己這一干人的暴動前途並不感到樂觀,考慮到失敗後有可能受到的嚴酷懲罰以及對整個家族的滅頂之災,因此是堅辭不受。
我們可以看看當時各路義軍的實力,陳勝已經達到數萬人的規模,楚國的項梁還有六國的貴族這些人手中掌握的兵馬都不在萬人以下,即使農民起義獲勝,像沛縣這樣的小股勢力想要稱雄,真的是太難太難,因此他早有抽身另尋明主的打算。真正對這股義軍首領最終座次排位的,還是當時他們東奔西殺,竟然在誤打誤撞中投進了項梁的旗下。
這個時候作為沛縣義軍幕後老大的蕭何就很尷尬了,因為這項梁明擺著與秦有著不共戴天之仇,蕭何卻是秦帝國的受益者,這很難讓二人之間有共事的基礎。劉邦這個時候的優勢就明顯出來了,他也勉強算得上是一個楚人,而且之前還有過反秦的英雄壯舉。在一股莫名勢力的引導之下,沛縣義軍的主導權開始向著劉邦的方向發展。經過在項梁集團的發展壯大,投進來計程車兵們,更是值認得劉邦,而不識得幕後的那位蕭何。
在這種情況下,劉邦與蕭何的位置開始發生了極為微妙的變化,劉邦從此奠定了沛縣集團的老大地位,而蕭何也因長期主吏的身份,使得更願意幕後輔佐的他,心甘情願地擔任了副手的角色,這一切都是那樣的自然和流暢。當然表面的風平浪靜之下,也許就是二人內心的驚濤駭浪,但挺過了這一重考驗的他們,卻驚喜地發現,他們不僅站穩了腳跟,還有了問鼎天下的機會,最終在大漢建立後,劉邦也是將蕭何作為第一功臣,但這些都掩蓋不了他們兩人曾經的複雜而又微妙的關係。
-
5 # 文城觀點
張良與蕭何皆是劉邦身邊的重要文臣,兩人對於劉邦建立大漢王朝都有傑出的貢獻。張良與韓信、蕭何並稱為並稱為“漢初三傑”。
張良出身於南韓貴族,張良在勸鴻門宴上卑辭言和,以儲存實力,他疏通項羽季父項伯,使得劉邦順利脫身。張良憑藉其奇妙的策略,協助漢王劉邦贏得楚漢戰爭,幫助呂后之子劉盈穩住皇太子之位等,晚年能激流勇退,隨赤松子雲遊四海,其高超的智謀使他成為劉邦的第一謀士,也使他成了中國古代最著名的謀略家之一。劉邦評價張良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張良(劇照)
蕭何早年入仕秦朝,擔任沛縣主吏掾,蕭何是輔佐沛公劉邦起義的早期班底之一。在劉邦攻克咸陽後,他接收了秦丞相府、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圖書,掌握著非常重要的檔案、戶口本等,對於劉邦建立漢朝時制訂律法、政策起重要作用;在楚漢之爭中,蕭何管錢糧,留守後方,管好後勤,對於劉邦戰勝項羽在後勤保障方面貢獻是最大的;漢朝建立朝時,他協助劉邦制訂各種律法和政策,立朝之後,他協助劉邦清除異姓王,並擔任相國,推行休養生息的策略,名列功臣第一位,史稱“蕭相國”;劉邦死後,蕭何還輔佐漢惠帝。
蕭何(劇照)
蕭何與張良雖都是劉邦身邊的重要文臣,在協助劉邦方面,其輔佐方式和重點是不一樣的,張良善於用奇謀,而蕭何善於用策略。張良用計的特點是出奇制勝,比較大膽,敢劍走偏鋒,多是將智謀用在關鍵性的角逐方面,所以其智謀常常能起到絕妙的效果;而蕭何在使用策略方面比較求穩,有長遠眼光,能將策略用在實處,多是將策略用在治政、管理和後勤方面,因而他所用的策略常常追求長期效果。張良擅長於設奇謀,出險招,用奇計,出奇制勝,而蕭何善於治政和管理,重視策略長效,求用謀得穩妥有效,處事謹慎,能妥協順從。張良和蕭何都是非常聰明的人,但就其智謀方面比較,張良似乎更勝一籌,張良以智謀取勝,而蕭何以策略見長。
具體看,張良是劉邦身邊的首席謀士,張良用智謀輔佐劉邦,在楚漢戰爭和漢朝立朝過程中,張良做了一些很能表現他的超常智謀的大事。
第一,當劉邦佔領了咸陽,見到豪華宮殿、美貌宮女和大量珍寶之後,想長住秦宮,享受快樂,張良比較清醒,知道劉邦還不是享樂的時候,因而他與樊噲等一起,極力勸諫劉邦不能留在秦宮,才使劉邦退到了霸上,得到了秦民的擁護,因而使劉邦避免了因貪圖享樂而陷入被項羽等擊敗的危險。
第二,劉邦與項羽在大敗了秦朝舊勢力之後,當時項羽的軍事力量比劉邦更強,項羽設鴻門宴,張良冷靜分析形勢,極力建議劉邦暫時臣服於項羽,委曲求全,出席鴻門宴。同時,張良及時賄賂和利用項羽的叔叔項伯,藉助於張良曾救過項伯的有利條件,讓項伯為劉邦說情,減少項羽對劉邦的敵意。而且,在鴻門宴上,當項莊舞劍欲加害劉邦時,正是張良所賄賂的項伯及時出手相救,劉邦才得以逃離虎口。所以,在鴻門宴上,是張良的計謀和公關活動救了劉邦。
劉邦與張良(劇照)
第三,漢元年(公元前206年)正月,項羽恃強凌弱,自立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統轄梁、楚九郡,他“計功割地”,分封了18位諸侯王,但是,項羽卻違背楚懷王“誰先攻入關中,誰就做關中王”的約定,沒有將先攻入關中的劉邦分封為關中王,反而將他分封到偏僻荒涼的巴蜀地區,封他為漢王。而且,項羽把關中地盤一分為三,封給了秦的三個降將,用以遏制劉邦北上。劉邦心中十分怨恨,想率兵攻擊項羽,在這關鍵時刻,正是張良和蕭何一再勸阻,劉邦才決定暫且忍耐,接受項羽對給劉邦的”漢王“封賞。之後,張良設計,將劉邦贈給他的金金銀財寶悉數轉贈給項伯,讓項伯說服項羽為漢王請求加封漢中地區,因而,劉邦才得以擁有了秦嶺以南的巴、蜀、漢中三郡之地,並建都於南鄭(今陝西南鄭縣東北)。這使劉邦有了自己的根據地。
第四,劉邦大軍進入漢中後,張良建議劉邦將入蜀的棧道全部燒燬,以對外表示再無東進之意,消除項羽的猜忌,同時也可防備來自東部的攻擊。而且,為漢軍養精蓄銳創造有利時間,等待時機,再展宏圖。張良燒棧道奇計很有欺瞞作用,迷惑項羽,避開鋒芒,為劉邦鞏固根據地和日後東進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後來,劉邦才得以在養精蓄銳之後用大將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奇計,避開雍王章邯的正面防禦,從故道突襲,擊敗章邯、馬欣和董翳,一舉平定三秦,奪取了關中寶地。
第五,當劉邦被項羽圍困在滎陽時,劉邦為擺脫困境,欲復立六國的後裔來牽制項羽,正是張良看到了此計的危險性,及時勸諫。張良認為,以往商湯、周武王伐夏桀殷紂後封其後代,是基於完全可以控制、必要時還可以致其於死地的考慮,而如今劉邦無力掌控局勢,楚軍強大,六國後裔必屈服於楚,而不會臣服劉邦。此外,跟隨劉邦四處征戰的將領都想得封地,若劉邦復封六國後裔,等於打擊了跟隨劉邦征戰的將領,軍心必散,將眾叛親離。張良及時勸諫,才使銷燬分封六國後裔的命令,避免了一場大劫難。
第六,韓信平定齊國後,給劉邦寫信,藉口說齊國形勢多變,需要有個王來治理,他請求劉邦讓他做代理齊王。劉邦當時正被圍在滎陽,看了信後大罵,責罵韓信不助他,反而想自立為王。張良和陳平深知關鍵時刻韓信的重要作用,他們極力勸劉邦滿足韓信的要求,以避免韓信脫離劉邦自立為王。劉邦在張良等的勸諫下,才悟到了韓信舉足輕重的作用,隨即改口說:“大丈夫要做就做真王,做什麼代理王呢!”張良帶著印信到了齊國,滿足了韓信做齊王的心願,穩住了漢軍的第一大將,讓齊國留在劉邦陣營。
第七,劉邦接連收降常山王張耳、河南王申陽、韓王昌、魏王豹和殷王印五個諸侯,得兵56萬,並趁項羽攻打田榮之機佔領了佔彭城,劉邦進城後,惡習復發,沉溺於財寶、美女、酒宴中,這讓項羽有了時間反撲,項羽親率三萬精兵,急救彭城,漢軍數十萬大軍擋不住項羽的進攻,被項羽精兵擊敗,各諸侯王望風轉舵,紛紛背漢向楚。危機時刻,張良獻上了“下邑之謀”,建議劉邦充分利用對項羽不滿的九江王英布和西楚大將彭越,此兩位猛將素來與項羽有矛盾,彭城之戰時,項羽令英布相助,英布卻按兵不動;項羽分封諸侯時,彭越卻沒有受封,項羽對英布怨恨,而彭越對項羽不滿,都是可以利用的,如果劉邦能用好英布、彭越和韓信,破楚指日可待。於是,劉邦採納張良的計策,策反英布,聯盟彭越,並委派韓信率兵北擊燕、趙等地,發展壯大漢軍力量,迂迴包抄楚軍。張良充分利用敵方矛盾,化敵為友,造成了圍攻項羽的軍事聯盟,這是相當精明的策略。
第八,立朝初,劉邦大封包括張良在內的20多位功臣,而其餘未被受封的文武大臣議論紛紛,爭功不休。張良為劉邦出謀劃策,建議先封賞劉邦最恨的人,以讓其他人放心。劉邦採納了張良的建議,封了劉邦最討厭的雍齒為什方侯,還催促丞相、御史們趕快定功行封。群臣見狀,皆大歡喜,認為像雍齒那樣的人都能封侯,大家就放心了。張良建議,糾正了劉邦任人唯親,循私行賞的弊端,並及時平息了矛盾,這是非常好的協調策略。
第九,漢王朝出現立儲之爭,劉邦寵愛戚夫人,並察知呂后可能有異心,想改立太子,廢呂后的兒子、太子劉盈,改立戚夫人的兒子趙王如意為國儲。朝野大臣群起諫爭,但均未能改變劉邦的想法,呂后無計可施,急忙求救於張良。張良感到改立太子之事,事關重大,漢王朝統治根基未穩,最好能順其現狀他傾向於維護現在的太子之位,但他不能直接干涉,因為對於大臣來說,這非常危險,但從大局考慮,他還是幫了呂后。張良巧妙地使出迂迴策略。他知道劉邦曾多次請很有名望的“商山四皓”出山入朝為官,但均被“四皓”拒絕,建議太子躬身請來這四位高人,以鞏固太子之位。果然,商山的東園公、甪里先生、綺裡季和夏黃公四位老人伴隨太子出入宮廷,劉邦感到,他自己請不動的“商山四皓”,現在卻跟隨太子左右,知道太子羽翼已豐,翅膀亦硬,就不再提議另立太子一事了。張良這一奇招,既幫了呂后、太子,又沒有直接介入奪位之爭,堪稱是史上最巧妙地介入宮廷繼位的高明策略。
蕭何對劉邦的智謀賦助與張良不一樣,主要體現在治政策略和管理謀略等方面。
第一,沛城起事時,蕭何便和曹參等就竭力推舉劉邦為首領,並在縣衙大堂舉行了儀式,誓師起事,並按戰國舊制,稱劉邦為“沛公”。劉邦率起義兵將抵達關中時,蕭何身為丞督,便坐鎮地方,督辦軍隊的後勤供應。劉邦率大軍兵臨咸陽,秦王子嬰設計殺了奸相趙高,獻出玉璽,向劉邦投降,起義大軍開進咸陽城。蕭何進入咸陽後,一不貪戀金銀財物,二不迷戀美女,急忙往秦丞相御史府,令士兵包圍府邸,選可靠之人將秦朝有關國家戶籍、地形、法令等圖書檔案進行清查,分類登記造冊,全部收好藏好。蕭何對這些圖書檔案的收藏意義重大,使劉邦能對天下的關塞險要、戶口多寡、強弱形勢、風俗民情等能有了解得很清楚,為以後制訂政策和法令找到了非常可靠的依據,對於建立有效的政治制度和製作完善的管理措施起了重要作用。蕭何的這一舉動足見他具有深遠的謀略。
蕭何與劉邦(劇照)
第二,“蕭何月下追韓信”是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韓信原是項羽的部下,他有勇有謀,是楚漢征戰時最傑出的軍事將領。但是,韓信在項羽手下卻得不到重用,於是,他就投到劉邦麾下。但在起初,劉邦只讓他當管理糧草的小官,韓信非常失望。但有一次蕭何與韓信接觸之後,卻發現韓信有膽有識,是個不可多得的軍事大才,於是,他多次推薦韓信,請劉邦重要韓信,但是,劉邦對韓信卻一直不重視。
韓信見久在漢營仍不受重用,一氣之下離開了漢營。蕭何得知後,立即放下手中正在辦的公務,親自策馬去追韓信,因為蕭何來不及請示,有人便向劉邦報告說蕭何也跑了。劉邦大驚,感到若是蕭何真跑了,就沒有人能為他出謀劃策了。蕭何一路追趕韓信,終於追上了,蕭何問韓信為什麼跑了,韓信不好意思說,因為此前蕭何一直為他向劉邦請求重用。此時,滕公夏侯嬰也追來了,兩人一起勸韓信回營,韓信這才與蕭何、夏侯嬰回到劉邦陣營。
蕭何月下追韓信
蕭何去見劉邦,劉邦責問蕭何為何逃跑?蕭何表示,他不是跑了,而是去追跑的人。劉邦說,已經跑了不少人,幹嗎要蕭何親自去追呢?蕭何表示,他追的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軍事將領。他對劉邦強調,若是想離開漢中,就非重要韓信不可。劉邦一聽,表示願意拜韓信為大將軍。蕭何表示,劉邦平時不重視禮儀,但拜大將軍非兒戲,必須設一大壇,選擇好日子,漢王需-沐浴更衣,親自戒齋,然後隆重地舉行拜將儀式,這才能讓眾將聽從大將軍的指揮。劉邦採納了蕭何的建議,擇了吉日,帶領文武百官,親自登壇拜韓信為大將軍,授予印劍,令眾將聽從韓信指揮。蕭何慧眼識才,月下追韓信,並能說服劉邦登壇拜將,這表明蕭何很有眼光和韜略。
第三,楚漢戰爭時,蕭何是劉邦最信任並幹得最出色的“後勤部長”。
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劉邦採用張良、韓信所獻的“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計,揮師東進,而讓蕭何留在漢中,管理後方根據地,收取稅賦,供應軍糧。蕭何留守關中,制訂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一是對百姓施以恩惠,穩定民心,減免租稅,鼓勵百姓耕種,報請劉邦批准,賜給百姓爵位;三是開放秦朝原本的皇家苑囿園地,讓進入園地耕作,擴大耕地面積;四是頒佈實施新法,重新建立漢的統治秩序;五是推行“三老”地方管理政策。蕭何讓百姓自行推舉年齡在50歲以上、有德行、能做表率的人,任命他們為“三老”,每鄉一人;再選各鄉里的“三老”為縣“三老”,輔佐縣令,教化和管理民眾。蕭何的一系列政策使農業生產迅速得到恢復,建立了穩固的後方,保障了前線的軍糧需要。漢軍之所以能最終大敗強大的楚軍,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蕭何坐鎮關中,能源源不斷地向前方輸送糧食和兵力,劉邦能在最後逼得項羽兵敗垓下,自刎烏江,這與蕭何的非常出色的後勤保障是分不開的。
劉邦曾說:“鎮國家、撫百姓、供軍需、給糧餉,我不比蕭何。”在立朝時,劉邦論功行賞,蕭何位列首功,被封為酇侯,被稱為“開國第一侯”,食邑萬戶。
-
6 # 中國魂168
張良和蕭何是劉邦的左膀右臂,論聰明,乃先天資質之範疇,與智慧這後天修為相左而又密不可分。先是張良的資質聰慧佔上風,後來蕭何通過後天經世歷練而後來者居上,情商慢慢地填補先天聰明不足(較張良而言),最終可以從官爵與善終上可知分曉,張良透過逃離官場而善終昇天。所以說呀:劉邦稱帝前張良在聰明概念略佔上風;稱帝后蕭何略聰明一些!!【但非絕對,尤虎獅鬥般蓋棺定論,只可說一般情況下而論。】
回覆列表
漢初三傑的張良和蕭何,誰是仁者?誰是智者?究竟孰高孰低?
眾所周知,張良、蕭何、韓信是西漢的開國功臣,被漢高祖劉邦譽為“漢初三傑”。三傑中,蕭何年齡最長,張良次之,韓信最小。
張良,生於公元前250年,卒於公元前186年,享年64歲。
蕭何,生於公元前257年,卒於公元前193年,享年64歲。
韓信,生於公元前231年,卒於公元前196年,享年35歲。
拋開被後人奉為 兵仙、戰神 的韓信,我們單來說說 作為開國功臣,但得以善終的兩位牛人:張良和蕭何。
張良,戰國時南韓貴族後裔,南韓被滅後,張良刺殺秦始皇嬴政,未果潛逃,拜師黃石公,學《太公兵法》。秦末戰亂時,聚眾歸順劉邦,併成為其“智囊”。鴻門宴時協助劉邦脫身,楚漢戰爭中協助劉邦奪得天下,之後幫助呂后扶持劉盈榮登太子。漢初分封,被封為留侯。後功成身退辭官歸隱,晚年跟隨太虛真人赤松子雲遊四方,成為道家知名代表人物。去世後,諡:文成侯。
蕭何,劉邦老鄉,曾任秦朝時沛縣縣吏,後輔佐劉邦起義,史稱蕭相國。劉邦攻克咸陽後,蕭何接收了律令圖書等典籍,從而掌握了天下的山川險要、郡縣戶口,對漢朝的建立起到重大作用。楚漢戰爭時他留守關中掌管後勤,確保了戰爭的勝利。後協助劉邦消滅韓信、英布等異姓諸侯王。劉邦去世後輔佐漢惠帝。蕭何也喜好黃老之術,法律思想上主張無為。去世後,諡:文終侯。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1、張良 當屬於仁者,其一生以“刺秦復仇”為使命,滅秦後,其理想也實現了,於是遠離世俗歸隱山林。張良不謀權位,不逐名利。這一舉動也正契合了古之君主功成後,對於功臣心生的芥蒂。從而避免了 鳥盡弓藏兔死狗烹 的悲劇。
司馬遷對張良讚譽有加:“運籌帷幄之中,制勝於無形;子房計謀其事,無知名,無勇功,圖難於易,為大於細。”
就連輕易不肯讚譽他人的大文學家蘇軾也曾揮毫寫下著名的《留侯論》,文中讚揚張良的品德:“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2、對比仁者的張良,蕭何當屬智者。其一生行於朝堂,曾被劉邦三次懷疑,但蕭何均能將劉邦的疑心消弭於無形,從容化險為夷而倖免於難。因為蕭何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封侯拜相後,並沒有被戰爭的勝利和仕途的順利衝昏頭腦,而且能虛心接受他人意見,做到處變不驚、虛懷若谷、從善如流。
但令人極為遺憾的是,蕭何在處理韓信的問題上,被後人所詬病。蕭何作為韓信的知己,深知韓信不會謀反,卻為避嫌保身,而選擇與呂后一同設圈套謀害韓信。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蕭何,那便是:智有餘而仁不足!】
古人常說:小隱隱於野,中隱隱於市,大隱隱於朝!
張良 “功成”後,歸隱山林,保證了自己的“名就”,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故而流芳百世!
蕭何“功成”後,選擇繼續“建功”,並透過謹慎的言行,儲存富貴的同時,成為萬事名臣表率,同樣也實現了流芳百世。